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1

老年人疾病的控制的过程中,遵医嘱服用药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社区护理干预将以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了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为重点,通过对老年人普及相关疾病知识,让老年人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本研究对本社区130例目标对象实施了12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调查分析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社区老年人(>60岁)130例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71例;年龄61~86岁,平均(74.3±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5例,初中及中专43例,大专2例;其中患有高血压22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后遗症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7例,肿瘤9例,其他18例,另49例健康状况良好。所有目标对象均生活能够自理、正常进行书面与口头交谈,具有自我的行为认知能力,并自愿参与此次干预活动。

1.2护理干预方法

(1)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督促和鼓励老年人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体重达标。(2)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内容要贴近生活,简明易懂,便于老年人理解与接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3)强化跟踪与随访工作,与老年人保持电话联系,鼓励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困难,了解护理干预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调整,干预原则应弹性与规律相结合。针对一些经济情况较差、病情较重、行动困难的患者加强家庭随访,给予针对性指导。(4)对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每月进行1次用药指导,讲解正规用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遵医用药的益处,确保老年人准时服药,防止擅自停药情况的发生。测量老年人的血压、体重、尿糖等指标,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按摩护理、康复训练等。如老年中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应选择恰当的活动项目与活动时间,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患肢的康复理疗。(5)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指导老年人保持心态平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适应社会以及环境的变化,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6)运动保健:患者根据体质与年龄情况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包括快走、散步与太极拳等。并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每天测量与记录体重。制定运动计划:适量运动遵循:年龄+心跳=170适宜,每周运动5次,约30min。

1.3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老年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干预前后的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嘱定期检查、患病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心理状态良好等。

1.4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干预前后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8.5%(115/130),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65.4%(88/130)(=16.38,P=0.000

3 讨论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2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痴呆 护理干预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轻度认知损害[1](mild cognitive impaiment, MCI)是指与其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认知损害,但无痴呆状态,有较大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国内外有关研究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发展经过,是为了区别正常老化予早期痴呆。

        研究显示,MCI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5.3%。在近3-4年的随访研究中,大约有50%的MCI个体转化为痴呆,其转化率随年龄及病程而增加。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应当把MCI看作早期痴呆,对其实施综合干预,对预防痴呆是可行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为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入组依据参考DSM-Ⅳ轻度认知损害研究用诊断标准

        1.1.1 年龄在45-85岁;

        1.1.2 主观和客观检查轻度认知损害;

        1.1.3 记忆力减退病程>3个月;

        1.1.4 MMSE≤26分;

        1.1.5 CDR≥0.5;

        1.1.6 不符合DSM-Ⅳ和NINCDS-ADRDA痴呆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详细体格检查,精神状态检查和CT或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疗法导致的认知障碍。符合入组的标准的MCI患者共50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54±8.32)岁,受教育平均年限(7.52±3.4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87±7.65)岁,受教育年限(6.48±2.76)年。2组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干预基础[2]。实施者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关心体贴患者,态度热情,诚恳。详细了解有关病程,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1.2.2 情绪干预和健康教育。经调查研究发现[3],离婚或丧偶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这与离婚或丧偶的精神刺激中,患者悲伤寂寞,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有关。因此要详细了解MCI患者的精神障碍,婚姻状况,针对病人的负性情绪,鼓励其采取有效的应付行为:告知患者当其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应付方式为较好选择。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和移情评价理论,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亲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安静舒适;听音乐,看金鱼及其他动物和看幽默电视小品等都可激发人的情感。诱导患者开怀的笑[4],平衡不良情绪,发挥情志的正性效应。

        1.2.3 行为干预。根据病人平时的兴趣和爱好[5],对MCI患者进行智力竞技休闲型活动训练。组织患者进行非盈利性智力性游戏或脑力游戏比赛活动,有围棋,中国象棋,跳棋麻将,军棋,扑克等。参与其中智力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参与其中的活动至少1项,≥3次/周,123h/次,持续时间1年。至少有1名家属或正常人参与或辅导。

 评定工具:采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认知功能及损害程度。MMSE评分标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总分0-30分;CDR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为轻度痴呆,2分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WMS有6项因子,计算全量表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有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2项≥3分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

        统计学处理:病人在入组和1年后,有2位检查者联合对别人进行面谈和亲属调查,然后作MMSE,WMS,SDL测查,资料输入计算机,由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作X2检验,T检验。

        2 结果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3

关键词:护理干预;农村;高血压人群

老年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的常见病因。长期缺乏锻炼、精神紧张、饮酒、吸烟、高盐饮食、过多脂肪等都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还会引起肾、心、脑的功能障碍[1]。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和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农村高血压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60岁~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1.3)岁。这些患者中一级高血压患者6例,二级高血压患者67例,三级高血压患者34例,两种以上的疾病的患者有56例,患者患病病程7~31年,平均病程18年。

将120例患者随即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是60例患者。120例农村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分组前,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确诊都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病程、年龄、性别、疾病检查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农村高血压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高血压患者出院之后,要对高血压患者定期回访,在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实验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导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和减轻患者的体重。护理干预中饮食指导要让高血压患者意识到控制食盐摄入量的重要性,口味清淡为主,并且避免食用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农村高血压患者摄入食盐量大约为4~5g/d。②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指导高血压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压药物。护理人员要告诉患者漏服药之后的应对方法,能够把降压药和日常用药联系起来,服用降压药的同时不会影响日常的用药,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③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烟酒指导。护理人员要把烟酒对身体的危害讲述给高血压患者,让患者明确烟酒会加重动脉硬化,还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恶性高血压等并发症。在住院过程中,监督患者戒烟戒酒,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配合。出院回家定期回访,患者争取做到自觉戒烟戒酒[2]。④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责任医生入户随访,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讲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有条件的自购家庭测压仪,将血压正确的测量方法教给患者及其家属,并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作测量血压的记录表,定期做好血压监测。护理人员给再三陈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做好血压检测记录。⑤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让高血压患者明白高血压患者在受到精神强烈的刺激之后,就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遇到不良刺激的时候,也能够自我调节心情。⑥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运动能够降低血脂、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是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高血压一定要限制食盐的用量,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合适的运动治疗,例如太极拳、气功、体操、游泳、自行车、慢跑、步行等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在运动的时候,强度为40%~80%,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min/次最佳,进行3次/w以上的锻炼就可以降低血压。⑦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早睡早起的干预。高血压患者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疲劳和紧张,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的整理,P

2 结果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戒烟戒酒、血压监测、心理指导、运动干预和早睡早起干预,两组农村患者在3个月之后的情况如下。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到,对照组60例患者自主控制饮食的有32例患者,实验组60例患者有54例患者;按时用药对照组为30例患者,实验组53例患者;戒烟限酒对照组14例患者,实验组32例患者;按时监测血压对照组26例患者能够做到,实验组有43例患者做到;早睡早起中,对照组45例患者符合要求,实验组57例患者符合;适当运动方面,对照组有36例患者能够进行合理的运动,对照组有49例患者按照护理人员嘱咐,严格进行运动锻炼。

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对农村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3 讨论

如今我国老龄化加快,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尤其是农村农民忽视日常护理重要性,导致很多农村高血压患者经受身体的折磨。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的心脑血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例如情绪变化、社会环境、家族遗传等,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原因。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高血压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农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康的生活习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3]。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很好的效果。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指导,饮食指导能够帮助农村患者意识到食盐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减少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多种疾病,用药指导能够提高患者服用药物的意识;烟酒对高血压危害巨大,患者要减少烟酒的摄入;定期进行血压监测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能够自觉的检测血压并且记录;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平和稳定不生气;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患者可以进行合理运动锻炼;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帮助患者劳逸结合,提高身体质量。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士凤.时间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22-23.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4

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首先展示并解析课程总目标。在每一单元及每一节课开始时首先展示目标,利于护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第1、3、6单元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护生到老年院实习。上绪论课时先由老年院管理人员介绍情况,参观老年院,之后分组与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在此处的生活状况、愿望及需求,课后每人交1份参观感想。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选择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交流,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护生已初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基本具备了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健康教育及实施生活护理,如喂饭、辅助行走、轮椅运送、喂药、按摩、翻身、身体清洁等。对老年人护理时能关心体贴。课后组织教师点评、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然后反馈矫正。

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①理论考试。两组均实行闭卷考试,由教务处组织统一监考。②实践能力考核。编制6~8个典型病例,主要考察对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能力等。两组考题相同,各6~8个签,约10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4名非任课教师分两组盲法评分。③教学效果评价。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已了解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及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的意向等12项,每项均分是、否及不明确三级评价。于课程结束当天发出问卷278份,均有效收回。④实习出科成绩。全部课程结束3周后进入临床实习。选择2007级护生的实习出科成绩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两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2.

32007级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54名护生中52名优秀,优秀率为96.30%;对照组53名护生中43名优秀,优秀率为81.13%。两者比较,χ2=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1充分利用教改成果,实现培养目标

1.1以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尽管部分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增强了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缺乏标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难以衡量。目标教学正是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护生主动学习、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本研究正是利用了以往教学改革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观察组的自我评价亦相对高于对照组(见表2)。

1.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而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由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借鉴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目标教学建立了“反馈-调控“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本次研究中,将目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评改、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护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有效,并及时反馈,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达成度方面均相对优于对照组(见表2),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程,以“我们老了怎么办?你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吗?”开始绪论的学习。通过参观老年院,请其中的管理人员介绍情况,使护生了解到中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激发了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深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的愿望。通过PPT课件展示国外养老院的照片,提供相关的学习网址,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使其明确了社会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显示,在观察组护生中,了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的达65.71%,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占63.57%,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意向的占41.43%;而对照组仅有35.51%,8.70%及6.52%。这一差异说明了该课程设计对提高护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作用,实现了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

2灵活教学、增强效果

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护生小讲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参观交流等。如到老年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时,以小组为单元,提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遴选健康教育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护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表2示,观察组73.57%的护生认为通过老年护理课程的学习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对照组护生只有15.22%、14.49%。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老年照护工作中,护理人员是老人护理照顾的思考者、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而年轻护生与老年人年龄差距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需求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联系了本市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2家老年院。带领观察组护生走近老年人,亲身感受老人们的生活规律、身心特点、心理需求。6节实验课分3次进入老年院。绪论课后护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对老年护理工作的兴趣。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年人实施护理服务,进行交流等。培养了护生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护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5

【摘 要】 本文从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管理三方面分析了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特点与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

【关键词】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开办高等社会福祉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自1957年日本福祉大学首创社会福祉专门教育起,至今已有64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福祉类专业,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1]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和专业门类上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广泛化特征,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教育理念,该理念伴随日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制度。探究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模式、过程及其经验,对推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经验

1、实践教育内容充实

构建充实的实践教育内容是确保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由参观、演习、实习和课题研究四大阶段构成,具有典型的“累积式教育”特点。

(1)福祉设施参观。为了培养学生对福祉专业的热爱与专注,使其真切体验到所学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各校为福祉专业一年级新生普遍开设有福祉机构参观访问、福祉志愿者体验和福祉学术论坛等三项实践教育。其中,福祉机构参观访问是指由教师带队,参观由中央、地方、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及个人举办的福利院、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学校、老年之家等;福祉志愿者体验是指由老师或学长带队,参加由NPO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举办的儿童、老年人贴心交流、老年人介护服务、残疾人社会融入支援等社会福利型志愿者活动;福祉学术论坛是指让学生参加、聆听由学校或学部举办的含福祉主题演讲、福祉发展磋商、福祉实习汇报及福祉机构宣传等议题在内的福祉交流研究活动。

(2)福祉业务演习。是福祉援助技术现场实习的先修课程,也是各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福祉服务的流程及方法。内容有:让学生在校内视听觉教室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福祉需求者的心声与困境;在综合实习室进行福祉服务现场模拟演练;邀请校外福祉机构从业人员作实习专题讲座,并对部分特殊业务给予演习指导。

(3)福祉援助实习。福祉援助实习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也是大学四年里任务最重、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实践教育h节。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前往各大福祉机构,为福祉利用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确立自我同一性。福祉援助实习要求完成于真实场景中,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过度紧张或操作欠缺熟练而给福祉利用者造成伤害,福祉机构要求每位学生的每项实习工作必须在学校带教教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

(4)福祉课题研究。专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题;第二步,在文献研读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第三步,独自进行课题调研,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实践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授一定教学内容,师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累积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通过协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科研能力和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1)累积式实践教育。技能是在连续不断的积累中发展、完善和高级化的。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四年连续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社会福祉服务技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福祉服务技能的累积效应――福祉服务技能发展的系统化和福祉服务技能提升的加速化。以老年福祉援助为例,分层累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的援助信息搜集、援助目标确立、援助计划制定、援助措施实施以及援助效果评估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操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技术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量变现象质变现象技术革新的目标。

(2)协同式实践教育。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为实践教育目的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多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又要有政府福祉部门和社区福祉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福祉援助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要求激发集体智慧,共同商定实践教育流程、实践教育场所、实践教育目标和实践教育时间;在教学任务分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教师研究专长进行专题教学,课程单元涉及社会福祉行政、社区福祉传输、高龄者福祉、残疾人福祉、儿童福祉等多个方面。

(3)探究式实践教育。探究式实践教育是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又一亮点。它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首先,各实践小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维持高龄者生活质量之思考”、“高龄者社区护理机制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研究”等等;②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调查验证,做到“感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知、知中行”;[2]③交流共研。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碰撞思想火花,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④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提交。

3、实践教育管理严格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步曲,成功有效地落实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育人的目标。

(1)事前管理。指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管理。包括“实习前教育”和“实习前联络”两个环节。“实习前教育”,要求各学部围绕实习流程、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编组(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分编实习小组)等开展实习培训讲座3次(6课时);“实习前联络”,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开始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员主动联络,提交实习计划书并接受事前指导。如,实习职种理解、福祉援助对象评估、福祉援助计划编写等。

(2)事中管理。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计划执行过程(23天,180小时)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的管理。事中管理要求学生必须详细记载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问题和实习纠正;要求教师必须与实习单位教员每周及时碰面,了解实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开展一对一实时改进。

(3)事后管理。指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对学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职种介绍、实习体验总结等书面材料,以及学部进行结果评价而进行的管理。其中,“实习体验总结”要求有实习(课题)名称、实习内容、实习成果、实习感想、后续研究课题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忠告等内容,完成后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一份留给学生本人,另一份送交实习单位留存;“实习职种介绍”要求有实习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法以及该单位的福祉援助方针、福祉援助特色、福祉岗位介绍等对下一届学生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实习结果评价”,要求学部对学生实习前教育、实习中教育和实习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习指导配合(分前后两个阶段)、实习联络、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实习报告、实习体验总结、实习职种介绍等10项内容,每项各占10分,共计100分。学生实践教育成绩分为四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80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或单项成绩众有6分以下的)[3]。

二、对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的专业。该专业由于设立较晚,因此目前无论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践教育内容及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分析、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1、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实践教育内容含混。首先,从各校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每门方向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验、实训)学时(3~8学时不等),但是这些课时是如何实施的,应涉及哪些内容,应采取何种形式,应做怎样的次序排列等均无具体要求;其次,再从毕业实习来看,内容上也普遍过于笼统,仅要求与所学专业有关即可,至于学生去何地区、何单位、做了何种技能的实习等学校基本不过问,只根据实习报告内容核定成绩。

(2)实践教育方法刻板。实践教育方法是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已普遍关注专业实践教育,并且部分学校也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仅局限于部分改革,因此并未彻底摆脱“模仿秀”实践教育模式,加之设施陈旧、形式单调,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也无较大提高。

(3)实践教育管理薄弱。目前,从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管制型管理(少数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厘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展开教学,严禁任何改动;另一种是放任型管理(多数学校)。不仅实践教育内容、时间安排随意,而且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考评体系。另外,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也少有作为。

2、启示与建议

(1)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应是渐进的、有序的、上升的,而不是突变的、无序的、迭落的。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专业连续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是应制定四年实践教育计划,改革单靠短暂毕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的现状;二是应构建“三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环节中。

(2)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实践教育方法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要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4]因此,改革现行实践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从“直接感知教学法”“语言传递教学法”“启发暗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逐渐过渡。

(3)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实践教育管理应是以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守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对实践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5]分析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三阶段管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①计划管理。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执行计划。总体计划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由于各个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故不再赘述。执行计划是为落实总体计划中的每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计划,应包括实践教育地点、目标、内容、方式、流程、时间、要求等,目前各学校基本没有。[6]②过程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实践教育内容分别编制教师用和学生用实践教育记录簿,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应建立由教师、实践单位、学生三方参c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实践教育项目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打分来及时掌握实践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③反馈管理。为了提升实践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对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发现偏差及其这种问题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发展或继续出现。

【注 释】

[1] 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B盟.http://jassw.jp/.

[2]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3-165.

[3] (日)栗山隆.社会福祉g教育に演する一考察.http:///.

[4] 孙爱晶等.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0.

[5]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5.

[6] 公丕国.“PEER”模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