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研究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1

一、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

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的是,在定义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时,切忌将其与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相混合,而是要能够着重体现出幼儿教师的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以人格为核心,经先天和后天的作用所形成,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幼儿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是幼儿教师个体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其实,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关键是要培养幼儿的行为养成,通过游戏方式来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因此并不一定要以学会多少知识为目的。那么,这时的幼儿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势必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3-6岁的幼儿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基本都在幼儿园里,他们与幼儿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会超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学习、做游戏、还是生活等方面都是由幼儿教师来进行管理、指导和培养。幼儿教师对这些幼儿来说具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幼儿们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幼儿们经常喜欢在与父母或小伙伴玩耍时模仿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而且在模仿时是很自信。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权威性和威信力是不可替代的,也可以说是幼儿父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以“无言之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着影响,此时幼儿教师所拥有的健全人格发挥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人格还处在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时期,幼儿教师的人格始终以一种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制约着幼儿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以及道德观念体系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幼儿,必须从加强和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开始。

2.事业心和爱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事业心和爱心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在现实工作中,具有事业心的幼儿教师,对工作会不自觉地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自豪感,等等。他们不仅可以为自己现有的工作任务而努力,还会积极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幼儿教师的爱心,不仅会对幼儿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幼儿愿意接受教师带来的知识。教师的这种爱心,还会对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对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在考核幼儿教师的工作质量时,应把这一项放在重点。

3.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感知也非常丰富,他们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看到周围的一切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所以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这也是对幼儿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如果此时的幼儿教师缺少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没有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兴趣,那么就不能科学地、正确地为幼儿解答问题,也就不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容易损害幼儿教师在幼儿心里的威信,这将阻碍挖掘幼儿的内在潜力。同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能够有助于幼儿教师不断地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若幼儿教师不具备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不具备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势必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心理状态。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爱心和同情心,要能够宽容、豁达的接纳幼儿的一切表现,也就是说,除了要接受幼儿们的优点外,还要能够容忍和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其实,宽容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也是幼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修养的体现。5.多层次能力结构。能力是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可划分为:(1)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这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专业能力。就是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备的弹、唱、跳、画、说等方面的基本功和专业教学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的职业能力。(3)自觉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幼儿园教育改革日趋深入,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因此,幼儿园的工作日常需要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不但需要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还需要幼儿教师能够自觉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灵活、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反之,如果幼儿教师缺乏研究和创造能力,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使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展的需要。

三、加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对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中,由于受传统教师职业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幼儿教师的专门学科的学术素养视为其职业的专业素养,从而既忽视了现代幼儿教师通识性素养的开拓,又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独特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的探究,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培训和管理工作徘徊在“伦理化”和“学科化”的误区,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当前幼儿教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幼儿教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教师要能足够地认识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是他们一生中可塑性最大、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将对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奠基性作用。幼儿教师唯有认识到只有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这一点,才能对幼儿教育工作产生无比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儿教师要主动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达到自我成长。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我修养。要能够快速接受行业新知识、新理念,拒绝工作中出现凭经验、吃老本现象。要从学习中积极进取,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丰富自我内涵,从而达到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幼儿园应设置能够促进幼儿教师健康发展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在尊重幼儿教师的同时,要对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的幼儿教师给予中肯和支持。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大胆创新,以期为幼儿园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的不断推陈出新。幼儿园还要努力为幼儿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因此,在工作中,要想使幼儿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定期对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进行统一、公开、公正、透明的考核与评审。在实施鼓励措施的同时,要将物质鼓励(如奖金、福利待遇等)与精神关怀(如荣誉称号等)相结合。在幼儿园人事管理上,要做到合理用人。根据幼儿教师的不同特点,如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适当的进行人事调整,让每位幼儿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幼儿园还要为幼儿教师尽可能的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机会,使幼儿教师选择学习的机会变得多元化。在幼儿教师队伍里我们要秉承一句话———“给孩子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承担的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责任尤为重大。因此,幼儿教师当属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以求能够为幼儿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综上所述,唯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灵魂的塑造者。因此,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研究和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红 单位:哈尔滨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黄晓玲.谈幼儿教师的不良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5,(2X).

[3]马小兰,袁英.提升心理素质,做快乐幼儿教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4,(2).

[4]林娟.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教育导刊,1994,(Z2).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首先就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素质体系,将教学改革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点滴,使课堂、咨询、实践、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在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五级工作网络,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制度健全保障,运行高效规范

凡事预则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是各高校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实时监控、及时总结必会事半功倍。通过梳理每学期的特色工作、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争取领导的多方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每学年的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切实解决潜在问题。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领导都会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处长都会亲自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进行专项的梳理与检查。为了贯彻执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系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五级网络覆盖,师资配备优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任组员,统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工处处长任主任,各学院副院长为成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按照教育厅要求,及时建立了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设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信息员。中心直接指导并规范心理健康协会建设,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模式,五级工作网络运行高效有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先行。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正常、有序、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6 名,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学历,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师生比例达到了1:382 。学校每年都邀请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做培训,积极选派中心优秀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心理中心每年都把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会议。同时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科研实践形式,锻炼专业队伍,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三、经费落实有保障,优质资源共享

注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完善硬件设施,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物质保障。心理健康中心不仅作为学生日常咨询、团队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还是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场地,以及辅导员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的素质拓展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课堂教学与心理讲座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第二课堂延伸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研室设在学生工作处下,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考试办法等。在教学中加强集体备课,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团体游戏、互动体验式等方法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及创造性来感悟与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能力体系,从而内化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抓住不同时间节点,提供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课堂教学与讲座有机结合,与实践教学、心理活动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从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和育人平台,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活动实际效果。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资源,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线上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线上团体辅导等形式,打破了空间屏障,及时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心理普查与咨询扎实细致,素质拓展训练凝精聚神

心理普查是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手段。通过测试前的宣传动员,测试中的培训指导、集中施测,规范有序地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对筛查可能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反馈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并进行追踪访谈和跟踪记录,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健全学生预警对象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健康中心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做好咨询跟进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扰,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根据心理测评反馈数据和心理咨询收集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根据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与方式。其次,注重服务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如悦纳自我、生命探索、人格健全等。内容体系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普查与咨询,完善全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从2018 年开始,中心注重对心理咨询老师的督导工作,帮助咨询老师更好地掌握心理评估、咨询和转介等注意事项,分清咨询的边界问题和法律责任。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发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协作与竞争,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分享、合作与坚持的团队精神。

六、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活动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体系构建的一个有力抓手。在保留经典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心灵长卷绘梦想活动、心理健康微电影大赛、心理微博大赛、心理展板大赛、心理健康专题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征文大赛、心理美文朗诵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团体心理游戏等大型学校活动和各学院特色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延伸、扩展。

七、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中心在立足本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作用,坚持服务工作指导范围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了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就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工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心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与高职园区内高校交流,提供借鉴经验。同样,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过程的实战参与,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自己心理状态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困难,亲身体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完善自我认知,巩固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

[2 ]李墨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123+6 ”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8(27):184 -185 .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心理素质

【Abstract】Theeducationtothestudybesthelp,iscausesittoobtainonekindofessentialdetermination,canthehumanoverallgreatcompassion,thegrandstrength,thedeepwisdom,thecoagulationaboveobjectoflaborproducthumanity’sordinaryAmerica,unfoldandtransmittotheindividualmind.

【Keywords】Teaching;Method;Psychologicalquality

心理素质即人的心理调节系统的特性,是个体心理系统的性质与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志趣、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刻苦、坦率、开朗、严谨等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涌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盲点”,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着许多急待矫治的缺陷。现在的孩子有唯利是图,处世为人中处处“我”字当头,自我感觉良好,缺乏谦让精神:有的胆小懦弱,对自己毫无信心,一遇挫折便惊慌失措,极少数还会产生偏激的行为:有的则内心孤独、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予衷。即使一些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提倡三句话开始。

第一句是“我能行”!

我们提倡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扶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确立起自身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就常常告诫教师们:“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吧,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这是教育首要的金科玉律。”这种学习的成功感,这种自我肯定的自豪感是学生再度投入学习的主要动力,它们从何而来,来自“自我肯定”:“战胜自我,不断奋进”的志向和动机从何而来,来自“自我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构建小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应鼓励他们对自己说:“我能行!”并积极设置一些有坡度的练习,步步引入,帮助他们解决。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我首先出示下列分数:

12,25,38,425,13,314,522,29让学生化成小数。

12=0.525=0.4……(结果都是有限小数)

13=0.33……314=0.21……(结果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让学生比较讨论;“怎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样的分数不能成有限小数?你找到了什么规律?”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了规律:分母只含有2、5,而不含有其它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此时,我进一步引导提问:“为什么含有2、5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我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一定能用自己的力量理解它内在的含义;另一方面我为他们安排了一个铺垫: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吗?有了这一层理解,学生就得出:只含有质因数2、5的分母都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10、100、1000…,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数了。而分母中除2、5以外含有质因数3、7、11……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了。最后让学生尝试判断:912,1322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就不难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归纳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概念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学生感觉到“我能行”。

第二句是“你真棒”!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人的学习的异化,学生眼中只有书本、教师,而忽视了身边的学习伙伴:他们学会了钻研,学会了思考,却不知道如何欣赏周边的世界,如何欣赏他人的优点。教育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那么也只有靠我们的教育去改变这种形状。正如谢季宁所说的:“我们不是在学科上下功夫,而是在整体的人身上下功夫。

关心儿童,不能仅仅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如何,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前苏联教育家倡导的“合作教育学”的主旨就是把教育从自我丧失、不知所向的异化中解放出来。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入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教育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的人的关系”还给学生和教育,用革新家们的话说就是改变教育“目中无人”的局面,在教育中树立“大写的人”。

同学的鼓励能帮助学生确立其自信心,充分展示课堂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学会欣赏他人,尤其是学会欣赏自己的同龄人。优秀而有责任心的教师总是引导孩子们做事、做游戏要公正。正确看待他人,评价他人,这正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

在教应用题时,我曾做过实验。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35,照这样计算,再行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学生从不同的危度进行思考。不同的思路产生了不同的解答:

(1)3÷35-3

(2)1÷(35÷3)-3

(3)(1-35)÷(35÷3)

(4)3×[(1-35)÷35]

(5)3÷[35÷(1-35)]

(6)3×(1÷35)-3

(7)200×(1-35)÷(20035÷3)

(8)200÷(200×35÷3)-3

让学生选择其它同学的解题思路,在这个式子的下面写一句话。许多学生真诚地写道“我真希望自己也能象你一样的思考问题”“你的这一思考太精彩了,能将窍门教给我吗?”“这是最简单的算式了”……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身上的优点,看到了自己可以学习的方面,并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这样做能使他们对这世界有一种谦和、欣赏的眼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定更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拥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句是“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的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就曾提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要更注意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互助、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能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学会关心,这是21世纪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学生不仅仅与书本、老师发生学习的关系。作为单独的学习个体,他们还与其他学习个体发生学习关系。课堂教学要创造最新发展区,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把前人、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对于未来的教育来说,培养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吸圾他们的知识及时解决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要求他们学好知识一样重要。这种能力将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帮互学互教的环节中得到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个别学习,让他们真正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参与学习。与此对应,我也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分组教学的方式。学生交流讨论时,我鼓励他们在同学遇到疑难问题时,大胆地说一声:“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4

关键词:舞蹈表演者;心理素质;相应的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8-01

一、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性

影响舞蹈表演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舞蹈表演是一种艺术发挥的行为,观众们只能看到你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舞台上克服自身的紧张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表现的较为舒展和灵活,甚至有些心理素质较好的表演者能够在舞台上超水平的发挥,心理素质较好可以从容的面对一些突发现象,及时出现一些错误的舞步,也会因为能够及时协调好舞蹈动作而避免在舞台上出现混乱的现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将舞蹈动作表现的较为完美,还能够赋予动作强烈的个人情感。

二、舞蹈表演者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一)缺乏自信

在上场之前,演员总是过多的考虑自己在日常练习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的表演能力,过度的害怕自己在表演中出现各种问题,由于情绪不稳定,所以在演员上台后,会出现心慌、无力的感觉,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表演的好,而在自己的表演中会出现舞蹈动作僵硬或者错误的现象。

(二)过度紧张

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过度紧张,容易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甚至忘记自己的表演内容,有的表演者虽然能够将舞蹈动作都正确的表演出来,但由于紧张,不能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对观众没有吸引力。

(三)随场应变能力较差

在平时的表演训练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表演场地进行,但在具体的表演中不可能每次都是相同的舞台,所以就要求表演者能够在各种陌生的场地都能够完美的进行舞蹈表演,但如果表演这的随场应变能力差,就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表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如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不断加强日常训练

克服表演者紧张和表演不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要想在舞台上得到出色的表演,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大力度。只有在台下进行艰苦的训练,把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训练到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将感情与舞蹈动作完美的融合,使自己的舞蹈表演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满意,不断增强自己的表演自信。由于在日常的训练中表演者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对其进行不断的鼓励,并使表演者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使表演者克服各种困难,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当我们在台下的训练达到了最佳的程度,在舞台表演中才能更好的克服紧张的情绪,使舞蹈表演更出色。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由于表演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要面对大量的观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紧张的情绪,所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使其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因紧张导致发挥失常的现象。可以使学生掌握心理暗示的方法,在上台表演前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等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我不紧张,要以最平静的心态来表演”,“我要以最佳的心态来面对表演”,通过心理暗示,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在紧张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再慢慢的呼出,使大脑和肌肉都得到一定的放松。这些方法都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舞蹈表演。

(三)进行多种场地的训练

在学生们的日常训练中,不要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表演训练,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可以在练功房训练,也可以在操场上训练,或者在周边的小广场上训练,使学生经常在陌生的环境中训练,培养随场应变的能力。而且在周末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在广场、养老院等地方进行演出,使学生得到较多的锻炼,只有在日常训练中见得场面多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真正的舞台表演中提高自己的随场应变能力,在舞台表演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四、结束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表演者在舞台中更出色的发挥自己的表演水平,得到观众朋友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要提高心理素质,消除表演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23.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5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四个方面。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4.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的关系和作用

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省市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才有较少的高校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前,大学生们对心理咨询知之甚少,那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也把重点放在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上。但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规范化,重点已由个体转向全体。现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提高素质;不是由坏变好,而是由好到更好。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逐渐构建了一个以心理素质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格局。调查表明,全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咨询专门机构,其中有的高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产生的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带来的心理冲击,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心理失衡;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途径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其次,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尊重这些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心理素质研究范文6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