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1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学校举行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5-9,5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5减9得6,再用10减1得9,因此15-9=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想象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载体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5%,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五、诱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2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先提出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喜欢玩具车吗?”(喜欢。)“你们书包里有没有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书包里没有玩具车,没关系,老师把它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玩具车”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公路上有5辆玩具车”的图和“又开来2辆玩具车”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让他们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我创设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而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圆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测量;有的学生将准备好的1元、5角、1角硬币拿出来,用绳子、直尺测量……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圆周长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能增强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让同桌的学生进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4位男同学和3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编出了:①有7个同学参加活动,其中4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7个同学参加活动,其中3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7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7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4个男同学,3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又如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位学生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来求它们的表面积?这样的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五、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如今提倡的是终身学习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就必须从初中生开始注重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1、命题的新突破,诱发学生的写作欲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命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1.1、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七年级,《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八年级,《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九年级,《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2010年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1.2、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的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立意的新突破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2.1、要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观。教师要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明辨能力,有爱恶憎恨的鲜明立场。

2.2、鼓励学生大胆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观察,去思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比如,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家庭的生活趣事,敢于袒露自己的心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2.3、选择独特的角度。独特角度的立意必然是创新性的文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另眼“看”世界,另口“说”世界。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大家写刻苦学习的同学,而我写的是富有个性甚至倔强的他;大家写敬爱的老师,而我写生活清贫的他。

3、题材的新开拓

中小学作文教学首先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写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才会有的写。值得一提的是,生活要拓展,由校内向校外,由家庭向社会拓展。引导他们不断扩大生活的范围,积累生活阅历。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生活深度的文章来。还有就是引入科研。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考察、种植、参观、实验等科学研究的过程、有趣的情节、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如,在生物课时组织了“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活动后,让学生写科研活动文;物理课做了实验后,也可以把观察和体验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研品质。

4、布局的新构思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4

一、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首先,我们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专制式的教学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一定要民主平等,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在树立教师的威信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发扬教学民主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舞台,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辞,对不完善的意见加以补充,只要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教师都要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一道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 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 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 第一名学生先求扩建后的面积(50 + 10) × (40 + 8) = 2880(平方米),再求原面积:50 × 40 = 2000(平方米),最后用扩建后的面积减去原面积,2880 - 2000 = 880(平方米). 老师表扬第一名同学思路清晰,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2. 第二名学生用加法算,假设先增加宽,那么面积增加:50 × 8 = 400(平方米),再增加长,则面积再增加:10 × (40 + 8) = 480(平方米),共增加面积:400 + 480 = 880(平方米).

3. 第三名学生也用加法算,假设先增加长,那么面积增加:40 × 10 = 400(平方米),再增加宽,则面积再增加:(50 + 10) × 8 = 480(平方米),共增加面积:400 + 480 = 880(平方米). 老师鼓励第二、第三名同学善于动脑子,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两种解法也是合理的.

4. 第四名学生用增加的长乘增加的宽:10 × 8 = 80(平方米).

对第四名同学,老师点拨要仔细画图观察 ,看看增加的面积有多大,你算到的80平方米是哪部分,这名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同是一道题,教师充分发扬了民主,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友爱,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起来,且学生在不断探索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沟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活动作为人类最特殊的活动,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作用,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推动和协调.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积累和发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我们教师要以“助手”、 “合作者”、“顾问”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平等地和学生交换意见.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新奇问题予以特别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代言学生能够探求的知识,绝不能暗示学生能够发现的规律,这就要多给学生思考空间,多给学生活动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有新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的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调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 注重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5

一、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学习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主动探求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但学生在学习上者不少是处于被动位置的,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使学生疲于应付,如何谈得上创新。在急需创新人才的今天,教师必须去除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诱导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东西。各科的教学工作中都可采取诱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并逐步促使学生向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增强创新意识。

生物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所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因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紫色,将其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液泡变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是五色的蔗糖溶液,界限明显,便于观察。同样,质壁分离的复原也便于观察。做实验时,有时会因为学生浪费材料使紫色洋葱的外表皮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提出用洋葱内表皮(液泡大多不含色素)可否做这个试验,让学生考虑。经过考虑,学生会提出加色素才能观察清楚。并且有学生将红墨水加到蔗糖溶液中一试,效果果然明显。红色的蔗糖溶液存在于原生质层以外,液泡不变红。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思维日趋活跃,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问题、结论,总有一种冲出原有书本知识束缚的愿望。若是教师长期这样坚持下去,时刻不忘诱发学生思维,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国的创新人才必定会像雨后春笋一样。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行的学科教育过程中都可引人研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取得学习资料,在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很多,各种新编的教科书中就提出了不少研究性课题。我们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如对某地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在学生自主掌握的前提下,老师作为参与者可与学生一起制定调查与分析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提出实施步骤。学生在考察、走访、翻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既可找出当前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又可增强环保意识而且能增强独立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调查前,有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通过调查,他们才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面对一堆堆的白色污染物,一口口发出异味的池塘,一棵棵由于大气污染而受到伤害的树木,他们必定会思考解决问题的良策。怎样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一系列的思考,将诱发学生去主动探寻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持续地引导学生投身其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大有好处。当然,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用结合的创新人才也是一种切实的措施。

三、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6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和提高,但这种能力主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如: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空间观念等,而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更要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环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师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位置,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师生保持平等、平等、尊重、理解、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只有在这种民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保持放松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学生才敢想、敢学,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创新的欲望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要转变“教师的知识永远比学生多”的旧观念,要有“学生盛知识的碗不比教师的桶小”的新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才能利于交流、合作。教师还要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现有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要引导学生手、动口、动脑、进行发现性学习和创造性探索。

二、重视过程教学

由于传统数学考试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所以数学教学70%-80%的时间用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训练上,因此教师只教结果(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定理等),学生也只学结果。比如:在几何教学中,推导出一个公式,然后就“运用”结果解题。实际上这里推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结果的发现过程,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结果的合理性;“运用”不是为了用所学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起到巩固、记忆结果的作用。这种只求结果的教学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三、设计好每一次的教学实践活动课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教师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性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的设计上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保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从本班实际出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三是能提高学生自觉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四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要有利于学生操作、观察、比较、猜想、交流、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探索;五是重在学生的发现和创新,不过分要求结果的完整性。

四、采取全方位的教学评价

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就是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定量的结果评价只是说明学生知识掌握知识的准确性、牢固性;而对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种种表现并没有给予评价。这种评价是不完整的、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班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创新意识。所以,必须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