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市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市场研究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生态补偿;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矿产开发是指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开采以及加工利用,它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矿区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补偿作为一个新概念,简单来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运用经济手段为方式,调节利益相关者与环境的关系。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为一对相互联系的重要话题,自1996年8月,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规定中,就提出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1]。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近来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虽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发展,但对于矿产生产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2]。构建一个符合我国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的绩效评价模型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林永祥(2006)指出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出发,进行具体研究[3]。石英华(2011)等人认为,绩效评价作为政府进行投资管理的基本工具,有效的生态防治投资绩效评价模型和方法是提高生态治理投资资金使用效率的可靠保证[4]。在评价方法上有多种传统评价方法,如专家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HP)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孙思微(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估机制指标模型[5]。张丽丽,孙翠丽(2012)则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环境绩效审计模式[7]。纵观各个研究,将绩效评价模型运用于矿产开发生态补偿领域的还不是很多,而绩效评价对于矿产开发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矿产开发的环境治理情况,以花垣县为实证,构建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模型。

二、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绩效即成绩与效果,在管理学中,一般认为绩效评价是为了得出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生态补偿绩效是指生态补偿推行过程中及结束后对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效益、效率。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是对已经开展的补偿活动的制定、执行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分析,来衡量或者说明补偿活动进行情况的数量特性或者结构变化,以及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其意义在于通过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检验补偿活动的效率,才能明确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一步完善补偿方式与政策[6]。

在构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几个必要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要求评价指标模型总体设计的结构要合理,在信息收集和覆盖范围应科学、规范,在分析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时要准确、全面;可操作指的是指收集到的指标数据要能够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资料调查、统计年鉴资料整理或可以直接从有关企业部门收集整理获得[8];系统性要求评价模型能反映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的变化,梳理清晰各个指标间层次关系,从而能够更方便快捷的做出分析与评价。

(一)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

在矿产开发生态补偿过程中,环境恢复绩效主要是结合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分析补偿过程中各个环境问题的解决及处理情况,结果是否达标,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是否协调高效等,具体如表1所示。

(1)地质环境恢复。地质环境恢复主要是恢复由于地下开矿以及地下水抽离导致地质塌陷和由此产生各种次生灾害等情况,这样的环境破坏会对矿产开发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是相当复杂的难题。其中包括了降压漏斗的治理恢复程度、地面塌陷,地面设施破坏的治理恢复程度、矿井重大事故的发生率等指标。

(2)水体污染治理。矿产开发除了影响地下水源之外,还包括其本身产生的废水和被废渣污染的水源。这些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循环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妥善处理就直接排放至生态系统中,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主要有废石堆成尾矿污染地下水处理合理率、矿洞内废水处理合格率、矿坑外排水处理合格率、矿区生活污水处理合格率等指标。

(3)土地占用与破坏治理。土地占用主要是对耕地、林地等其他生产性用地的占用,对当地居民生活性用地的占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其他土地。土地破坏主要是对植被、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由于破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指标有废石、排土和尾砂堆弃处理合格率、废弃老矿洞无害化处理合格率、滑坡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率、地形、自然景观和植被等生态状况恢复率。

(4)空气污染治理。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与废水废渣统称为“三废”,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亚于废水废渣,如硫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等某些毒气,以及在矿山采掘和粉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发中产生的毒气和粉尘,若未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处理,对周围环境、水资源、人畜生存安全等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指标有粉尘治理达标率、矿渣自燃率、可燃易爆气体治理达标率、有害气体治理达标率。

(二)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

确定了绩效评价的指标后,要对各个明细指标进行赋值与计算,指标计算方式具体如表2所示:

(三)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分级

权重是评价指标对评价单元综合分值高低的影响程度[9],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中,权重的意义在于帮助评价值的计算,因此这里使用固定的权重值。定义指标的权重、将指标量化分级,具体如表3所示:

(四)指标值的加权求和

在相关指标值的计算上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级,根据它们的得分与权重,计算出它们的最终值,计算公式为:

P=∑Mii=1Wit×Lit(i=1,2,3,...;t=1,2,3,…,Mi),其中P为欲求层级的评价值,Wit为第t个次级指标的权重,Lit为第t个次级指标的评价值,t为次级指标的个数,Mi为欲求层级指标中包含的次级指标的个数。

(五)绩效评价等级划分

依照计算出的评价值P,将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结果分为四等:4分及以上为优,3至4为良,2至3为中,2以下为差,具体如表4所示:

三、实证分析

花垣县作为以矿产开发为经济发展重心的地区,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一直在不断的磨合。从2013年花垣县生态补偿与环境治理的情况来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21个,缩减到74家,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同期减少7个,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东矿、三立、太丰“三驾马车”格局。这里以花垣县土地占用与破坏治理为例来讨论,2013年花垣县治理废石290多万立方米;矿洞总数由1227个减少到204个,其余全部彻底关闭,老矿洞无害化处理接近80%;采区全面完成整合覆土复垦1470多亩,植树10万株,矿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根据模型的定义P=∑Mii=1Wit×Lit(i=1,2,3,...;t=1,2,3,…,Mi),可以得出土地占用与破坏治理(B3)=C8×25%+C9×25%+C10×25%+C11×25%,通过表2可知其三级指标的计算,即C8=D8÷E8×100%;C9=D9÷E9×100%;C10=D10÷E10×100%、C11= D11÷E11×100%,由于部分数据的获得较不方便,结合以往资料大致假设一下相关指标值,并结合表3的分级定义得出:C8=3;C9=3;C10=4、C11=4,于是土地占用与破坏治理(B3)的指标值就是3×25%+3×25%+4×25%+3×25%=3.5,所属等级为良,说明在土地占用与破坏治理方面的生态补偿活动进行的还行,结合次级指标来看,滑坡或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C10)历年呈减少状态,自从2010年发生重大的泥石流滑坡灾害以来,这方面的治理与恢复得到了重视,地形、自然景观和植被等生态状况恢复面积(C11)也逐年增多,但还存在稍许不足,废石尾砂处理(C8)和老矿洞无害化处理(C9)稍有欠缺,虽然进行了矿产整合,将近1000个开采主体缩减到23个、将37个锰矿山整合为5个,但大量的废弃矿洞仍然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足的原因有可能是相关技术的欠缺,也有可能是实际落实的不足,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就要在这两方面引起重视。

四、结论

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完善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也为改进矿产开发的方式与技术提供了参考。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矿产开发的实际情况,共同构建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模型。

1、评价模型的适用性还存在缺陷。通过对花垣县的实证分析发现,一些三级指标的数值获取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相似的指标数据进行补充,得出的结果也只能是近似,从而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2、在整个模型中,数值所展示出来的只是一个可视化概念,重点在于通过数值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问题,通过比较三级指标之间、二级指标之间以及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之间的数值差异,从而为整个补偿活动把脉,保障生态补偿的顺利进行。

3、就整体而言,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推行较晚,并且没有较成熟的成果可借鉴,不管是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是绩效评价的模型构建,抑或是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等,目前仍在探索中,当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 寇学永.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6:1.

[2] 马嘉铭.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预测研究[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18.

[3] 刘永祥,宋轶君.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启示[J].市场论坛,2006(2):8

[4] 石英华,程瑜.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绩效评估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8):45-58

[5] 孙思微.基于AHP法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估机制研究[J].经济视角,2011(5):177-178

[6] 张卉.中国西部地区退更换林政策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83-84

[7] 张丽丽,孙翠丽.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环境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R]. 上海: 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12:1594-1598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2

【关键词】煤炭经济 严峻形势 主要矛盾

一、我国煤炭经济的主要矛盾

这些年来,我国煤炭经济出现了很多困难。有些困难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有些困难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些矛盾既有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也有特殊于煤炭行业的专属问题。其中有客观环境影响的因素,也有主观工作的因素。因为我国煤炭行业较长时间的低水平建设,导致煤炭总量过剩,这就加剧了市场的制约规划。在大形势下,中国新上了一批大型煤矿,同时还有许多的乡办、个体办煤矿的涌现,导致我国的煤矿工业开始呈现出了不合理的趋势,结构开始出现问题,生产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的现代化煤矿都开始选择停产或者半停产,更有甚者,一些小煤矿没有安全保障开始乱采,导致环境污染。由于规则的不完善,我国煤炭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无序,很多企业拖欠贷款严重,煤炭行业政策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组织性、协调性。有一些垄断单位,在经营中非法参与倒煤,这一举措严重干扰了煤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无序的市场经营中,用户缺乏有效约束,因此拖欠贷款的事情经常发生,据统计,目前用户拖欠贷款占全年煤炭销售收入一半以上,这就导致了煤炭企业的周转资金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这些都导致了煤矿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煤炭企业发展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煤炭资源的供应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量,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认清这个问题,并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强改革力度,根据市场化原则,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注意调节企业经济的基础作用,坚持市场化才能提高建设力度。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煤炭资源的管理力度,通过打开市场建立起煤炭供应方和需求方的长期稳定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双方利益,也更有利于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销售途径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销售途径一定要和公司的实际途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完善。在企业合作中,要注重兄弟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互动与联系,同时还要定期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让政府部门时刻关注着煤炭企业的发展与进度,以便于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煤炭企业的发展,以达到拓宽销售渠道的目的,使企业销售变得更加容易。

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决定我国在一定时间内还是把煤炭当做主要能源。然而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新能源与替代品的地位逐步上升。所以,人们对煤炭的需求量在长期内会慢慢减少,国家要做好对煤炭的宏观调控,从市场的实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持煤炭总量的相对平衡,采取有力的措施与适度从紧的监控原则,防止出现煤炭供大于求得情况出现。同时作为企业,在平常的环节中也要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减少浪费,加强生产效率,

三、煤炭经济前景展望

我国煤炭产业在这些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粗经营到集体经营的转化,并且逐步实现承保经营、内部经营的体制,逐渐走上了改革煤炭企业经济机制的道路,并且不断对煤炭经济展开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将突出系统研究的方法,以及超前研究的特点,对煤炭经济进行全方面的改革,这些理论将起到导向作用。随着我国煤炭经济的深入研究,将改善过去的研究方法,不再具备分散性、应用性的缺点,逐步开始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法,对煤炭工业管理体制研究、煤炭工业经营方式的选择研究、煤炭企业工资制度、煤炭价格逐步放开后的市场研究、煤炭政策研究等,显示出有力的科学依据,起到理论导向作用。在理论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手段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煤炭经济的几十年历史的发展,在手段上已经逐步使用了定量、电脑分析等方法,逐渐使煤炭研究工作走入现代化,在未来,将引入更多高科技为煤炭经济研究服务,这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决定了在未来的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虽然整体煤炭形势已经出现转机,但是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我们要努力煤炭企业会朝着逐渐健康的

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游力,范宗耀.谈我国煤矿企业现状[j].中国矿产,2011,(20).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铁矿石 对外投资 现实条件

一、中国加大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必要性

1、铁矿石资源在钢铁工业中的重要作用。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不能再生、不能替代的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稳定而经济的铁矿石供给是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增长,钢铁工业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钢铁生产与需求最旺盛的市场。2007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4.89亿吨,占世界钢材产量的36.4%;钢材消费量超4.3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费量的35%。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也是钢材第一大消费国。

2、中国铁矿石资源禀赋状况。中国已探明的铁矿区总共2867处,保有资源储量607亿吨,暂时难以利用的铁矿保有储量约194亿吨。中国铁矿石储量虽然丰富,但是品位低,含铁品位平均只有33%,而世界平均品味为44%左右。中国铁矿石贫矿多,占全部矿石储量97%,绝大部分铁矿石须经过选矿富集后才能使用。而且中国铁矿石矿床类型多、矿石类型复杂,难以采选、难以综合利用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即便是开采难度小的铁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后可采资源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多数重点铁矿山及地方骨干矿山圈定的矿量逐渐减少,开始进入生产中后期,规划的后备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3、中国铁矿石的进口数量及来源。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内的生产根本无法满足铁矿石的大量需求,产需的矛盾使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铁矿石。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从2003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2005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进口量的36.6%;2007年中国铁矿石产量为70707万吨,进口量达38309万吨,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2.65%。有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占铁矿石总需求的比重将达到56.4%。中国从40多个国家进口铁矿石,其中主要来源国为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南非。澳大利亚是世界铁矿石出口第一大国,约占国际总出口的37%,在我国的铁矿石资源供给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最多,占全部进口的40%左右(见表1)。

4、中国缺乏铁矿石定价话语权。最初,由于中国进口企业较多、缺乏协调,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致使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只能跟随日本铁矿石进口价格,不能进一步压低。目前虽然我国铁矿石进口数量是世界第一,但没有应有的话语权及对铁矿石价格的控制能力。国际铁矿石长单协议价格(基准价格)在连续几年上涨后,2008年度进口铁矿石价格已再次上涨96%,这是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第6年上涨。再加上海运费用的大幅上涨,进口铁矿石的成本更是大大增加,成本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投资的优势

1、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源禀赋。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储量约为350亿吨且分布集中。哈默斯利矿区为铁矿石主要产区,澳大利亚91%以上的铁矿石都出自这个产区。从质量上看,澳大利亚铁矿多为富矿,矿石品位高,含铁量为65%~66%且成分稳定,含硫仅0.012%,含磷量亦只0.06%,矿石的粒度均匀,堪称矿石中之上品。从产量上看,近几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很大,已经超过巴西成为铁矿石产量最多的国家。据专家推测,2010年和2015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将分别达到382.9百万吨和432.6百万吨,具备持续供矿的潜能,是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之一。

2、澳大利亚的投资环境。

(1)政治环境。澳大利亚是一个政治比较稳定的国家,在社会形态和制度上与西方主流国家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互认同感。澳大利亚没有在国际上发挥强国作用的野心,因此在由西方世界构筑的国际规则体系中在政治和军事上需要依赖美国的保护。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和美国并没有特殊的历史渊源,所以长期处于美国军事势力的。

(2)经济环境。澳大利亚以贸易立国,是一个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国家,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贸关系。1972年12月两国正式建交,第二年就签订了两国间贸易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协定,1978年澳政府同意中国享受澳对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多年来两国之间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关系,同时中国还是其农、矿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中国多年来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量在稳步增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澳大利亚逐步制定了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实施关税优惠,加大铁矿石勘查的投入,鼓励外资到该国进行矿产勘查。

(3)法律环境。企业在寻求国际投资、利用境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法律方面的问题,避免像首钢在收购秘鲁铁矿时由于一些法律问题而遭受损失。澳大利亚各州基本都有自己的矿业法,大多数州都有采矿权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矿权管理制度及地质资料汇交制度都相当完善。澳大利亚已经将修改矿业法提上日程,修改矿业法的目的是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原则下发展矿业,同时也要在不同原则的指导下促进新的投资。

3、澳大利亚的运输成本。从近几年中国港口综合平均海运费来看,澳大利亚到中国的综合平均海运费是最低的(见表2)。从海运距离来看,中国与巴西的海运距离为11000海里,与南非的海运距离为8000海里,与印度的海运距离为4100海里,与澳大利亚的海运距离是3600海里,澳大利亚是距离中国港口最近的供矿国。目前在铁矿石的质量和供给量上能与澳大利亚媲美的国家只有巴西,但近年海运费的持续暴涨使得中国铁矿石到岸价的约2/3是为运输而买单。以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为例,其铁矿石价格为每吨30美元左右,但是海运费的价格几乎达到60美元。在离岸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和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的到岸成本越来越悬殊。

三、中国加大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现实条件

1、国内形势及政策支持。“十五”计划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发资源。这从制度上明确了国家对于矿产资源境外投资鼓励和扶持的方针,为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投资提供了重要保障。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致辞时表示,继续大力支持矿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他们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2004年7月19日《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一律不需要审批,还对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做出了详细规定。《决定》的出台大大优化了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环境,确立了企业境外投资的主体地位。2007年中钢协也开始鼓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或联合开矿,掌握资源量。

2、中国具备加大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投资的实力。

(1)中国投资国外铁矿石资源的实践。中国从1987年开始就探索到境外投资办矿,并多次组团到澳大利亚和巴西矿山进行考察,至今已有一些在外投资办矿的实践,许多小型钢铁企业或地方企业也踊跃投资于国外铁矿。这些实践中的跨国铁矿石资源投资主要以在澳大利亚进行合资开发为主,为我国进一步加大投资澳大利亚积累了不少经验。

(2)中国加大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验积累,国内许多矿业企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力大大增强,已基本具备投资国外矿产资源的能力。从人才上看,我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再加上我国具有先进的勘查技术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队伍。从资金上看,国内银行也会为海外投资矿产资源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中国海运能力的提高。中国铁矿石主要采取沿海港口运输的形式,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铁矿石的海运能力有所提升。从中远集团研发中心主任杨世成的研究报告看,2008 年新增运力交付数量保持稳定,全年干散货船预计交付 407 艘、2927 万载重吨,总体预计2008 年全年干散货运力比 2007年增长 6.8%。中国已经在不断发展自己的船队,对海外船东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在青岛、大连、宁波等地也已经有了高吨级矿石专业化接卸泊位,这些都使铁矿石的运输更加便利。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具备铁矿石资源投资的有利条件,而中国又有必要、有实力到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石资源的投资,所以到澳大利亚进行更多的铁矿石资源投资是中国可以选择的一条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宜军:我国进口铁矿石现状及发展趋势[J].运输市场,2005(1).

[2] 陈甲斌、许敬华:国内外铁矿石市场形势分析[J].江苏地质,2007(2).

[3] 袁志安、黄志伟、姚振巩:论我国铁矿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J].采矿技术,2006(9).

[4] 梁佳丽:中国钢铁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J].时代经贸,2006(8).

[5] 侯卉、李兵、王娜:我国铁矿石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J].分析预测,2006(22).

[6] 郑瑞芳:中国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的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4

(一)危机国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将会加大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波及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抵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都推出了数额巨大的投资计划,创造需求,以刺激经济的恢复,这将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很大的机会。

(二)危机国利率降低,货币贬值,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

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部分国家都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货币贬值,以刺激经济的恢复。理论上分析,东道国低利率的政策会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促进直接投资的流入。胡建绩教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证明了东道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正面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货币对人民币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这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

(三)贸易保护加强,贸易摩擦增多。客观上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危机下,各国国内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大幅增加,危机国国内政治压力加大,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从而加大了货物贸易的难度,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避开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传统国际投资理论述评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以海默、巴克利、卡尔森、邓宁为代表,主要强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以拥有特定的优势为前提,认为在外部市场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只有拥有了足以弥补其海外经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的优势时才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邓宁进一步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划分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Dunning,1980),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到国外经营,是因为企业拥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而企业之所以愿意到东道国经营,是因为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比利用其本国要素更有利:企业之所以采用直接投资方式,是因为企业使自身优势内部化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并且强调只有当企业同时拥有上述三种优势时才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按照“优势论”的观点,一国企业在没有建立起足够弥补国际化运营成本的优势前,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优势论”对于中国大型企业向相对后进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有一定的解释力,相对于后进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型企业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优势论”观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解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

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大量直接投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蓬勃兴起,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跨国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等,传统国际投资理论受到了挑战,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产生有时并不需要同时具有传统国际投资理论所强调的三种优势,某种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局部优势也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国外的技术与市场运作,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提高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威尔斯(L.T.Wellsl教授认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投资动机还包括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母国市场的局限和获取先进技术等。吴先明(2008)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逐步形成低成本制造等局部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重构自身资源和能力基础,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去寻求和获得重要的创造性资产,如创新技术、商业信息、全球化的管理技能等。通过主动从事国际化经营寻求创造性资产,不仅可以避免被锁定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而且还可以“以小搏大”,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复旦大学与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的联合调查显示:开拓新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见下表)。

另外,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动机:寻求自然资源。由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国的自然资源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客观上要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取国外的自然资源以支撑同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为必要。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实证分析

2009年9月8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规模较上年放大1倍:收购、兼并金额占当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2。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投资选择的动机主要有寻求创造性资产、寻求自然资源、货物贸易成本增加客观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一)寻求创造性资产

创造性资产主要是指如研发能力与研发产品、设计能力和品牌等特殊资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承接国外大量的加工贸易,已经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并未出现大量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大多数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从事的都是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未能形成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著名的产品品牌。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中的诸多泡沫被挤破,全球消费需求急剧萎缩,这对于近年来进行大规模扩张经营的诸多跨国公司是雪上加霜,产能过剩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处于破产的边缘。面临此种困境,大多数企业实施瘦身计划,出售企业资产(包括部分核心资产),收缩企业生产经营战线。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收购跨国公司所出售的创造性资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清科集团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跨国并购保持相对活跃、尤其是中国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比重增加,占跨国并购总数的53.8%。比如,四川民企腾中重工集团收购了通用汽车旗下公司的悍马品牌,获取了企业所需的重要创造性资产:吉利集团准备收购沃尔沃汽车集团,以获取沃尔沃的品牌和技术,有利于吉利集团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

(二)寻求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国能源、矿产资源需求急剧上升,能源、矿产资源的价格成本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空间。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1,高达1.95万亿美元,这为我国大型国有垄断资源型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的部分自然资源不得不对外出售,一些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急需大量资金稳定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为我国企业获取急需的能源、矿产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09年6月,中国五矿以13.86亿美元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2009年7月,中石油购得伊朗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权,该油田原油总储量高达420亿桶。2009年8月,中国石化集团宣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这是中国石油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交易。

(三)货物贸易成本增加客观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危机下,危机国国内经济危机重重,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失业率大幅提高,为了缓解国内的政治压力,危机国必然会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加大我国货物出口的成本:危机国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人民币被迫升值,使得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美国参议院不顾国际媒体“贸易保护”的指责,于2009年2月初以口头投票方式通过了“购买美国货’’修正案作为美国经济复苏计划的重要部分:印度也于2009年年初无理由地宣布半年内禁止中国玩具进口;2009年9月,美国对中国出口轮胎加征35%的关税。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的被迫升值是对我国出口货物贸易的双重打击,但是,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却会降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减少商品的直接输出,转而对出口国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失为一条解决当前困境的路径。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出口贸易大幅下滑,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自救,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传导至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我国出口增长放缓,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口增加,产能过剩问题严峻。中小企业也因为出口贸易下降而减产、裁员甚至破产。面对经济下滑和出口环境恶化的内外威胁,中小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对此进行粗略的研究,为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提供参考。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国际需求萎缩且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下滑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减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美国2008年GDP增长仅为1.1%,为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增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全年货物出口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的对美出口增速则回落9个百分点。

(二)借贷成本过高且融资难题更加突出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低,同样从商业银行贷款,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贷款成本要高很多。2008年上海证券报对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企业还要支付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并且手续繁琐以及审批时间过长,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

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份,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调高15次达17.5%,国家“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政策,但是由于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加上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有限。

(三)生产成本上升且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除了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动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外,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严重削弱,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粗放型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价格上下游转移能力弱,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原材料成本上升。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在经历过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又出现下滑。由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这些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终将对外贬值,这也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实际上,在进入2009年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已逐渐上涨。另外,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被动升值也直接造成中小企业出口价格的高企,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2007年7月1日,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 、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中小企业由于竞争力弱,很难通过出口谈判调整合同定价转移成本,本来依靠微弱价格优势和退税款维持的微薄利润,进一步受到上下游的挤压。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2008年8月以来又连续6次提高部分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是很难缓解中小企业的困境。

中小企业的自救措施

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中小企业应当把立足点放在自救上,根据自身特点在危机中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难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改变“小而全”的业务模式而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不宜将有限的企业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应主动放弃一时难以扭亏的业务,不但节约用工成本,减少非关键岗位人员需求,而且将产能转移至主营业务,集中资源保证核心业务领域的发展,这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以应对目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急剧缩减的困境。

(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并进行科学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主总管一切的组织模式,不注重社会人才的招聘,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仅凭经验和直觉去感觉和把握市场,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很容易造成企业危机。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必须摒弃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利用当前就业形势,加大人才储备,制定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要善于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理性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决策,企业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广大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面对当前的高成本运营和出口受阻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应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消化高成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开辟新的国内市场,改变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上,企业可以更新机器设备,改进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开发新产品的方式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部分吸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根据自身实力有选择地增加在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只有加强研发,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走品牌化和产业化道路,才能应对挑战,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矿产市场研究范文6

“联合谈判”起源

中国寻求国际资源定价权的愿望,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

进入9月以来,一年一度的进口铜精矿价格谈判风声日紧,处于风暴核心的“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组”(CSPT)却波澜不惊。小组成员田中元告诉《财经》记者:“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等到11月底到12月初的LME(伦敦金属交易所)年会结束之后才会开始正式谈判。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以来,国际铜价上涨60%,铜精矿价格也有水涨船高之势。国际铜精矿供应掌握在三家主要巨头手中,自中国启动铜价谈判迄今,外界普遍对谈判结果感到悲观,认为将“重蹈铁矿石谈判覆辙”。至8月中旬,全球最大的铜精矿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在上海与CSPT谈判未果,关于今年铜精矿价格“大幅上涨”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根据必和必拓先期与日本铜企业的谈判条款,供应商要求削减加工费,并取消至关重要的价格分享条款。

铜精矿价格主要由加工费和价格分享构成。加工费,即进口价以三个月内的LME铜价为基准,扣除加工精炼费;价格分享,是指如果市场铜价升至基准价格(当前的协议价格为每磅90美分,约合每吨1984美元)之上,除了加工精炼费,冶炼企业还可收到供应商给予的附加费(约为价格上涨部分的10%)。

根据英国商品研究所(CRU)北京代表处的研究,今年二季度,冶炼企业获得的价格分享的平均值为23.7美分/磅,加工费价格则为24.4美分/磅。如果满足必和必拓的要求,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的铜精矿价格将上涨至少50%。

铜精矿谈判结果如何,要等到今年12月方见分晓;届时,中国又将迎来下一轮铁矿石谈判。

2005年的铁矿石谈判中,中国接受了三家国际铁矿石巨头涨价71%的要求;今年在经过长时间拉锯战之后,中国最终又不得不接受了19%的涨价;2007年,中国又将等到怎样的价格?

事实上,不独铜精矿和铁矿石,近年来,中国在多个资源类大宗商品领域都已面临持续涨价的局面。8月31日,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经济日报》撰文称:“我们是大买家,但缺少国际定价话语权。因为缺乏定价话语权,资源和能源产品进口成本越来越高。”

他列举的事实是,2005年前11个月,中国重点监测的42种主要资源、能源产品进口,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300亿美元;其中原油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118.1亿美元,钢材多支付62.1亿美元,成品油多支付24.3亿美元,铁矿砂多支付14.6亿美元。

由此魏建国提出,中国要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参照铁矿石统一谈判模式,尽快启动原油、氧化铝、铜精矿等商品联合对外谈判机制。这一消息 一经《华尔街日报》刊登,迅速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注意。

“建立这种联合谈判的协调机制是可行的。例如,铁矿石谈判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政府推动,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控制住了涨价幅度。”中科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汪寿阳教授说。他曾于去年7月向国务院高层提交了《大宗商品国家定价权与国家经济安全》系列报告,后由国务院转发给商务部、发改委和证监会,建立联合谈判机制是报告建议的一部分。

大买家≠定价权

不过,汪寿阳的建议并没有能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质疑“联合谈判”作用的大有人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白明认为,“进口大国就一定有定价权,有定价权就可以把价格谈低,这样的逻辑是似是而非的。”

按照商业惯例,大买家的谈判能力强,可以拥有折扣,这往往让人忽略了大国的劣势――大国需求量大,也会削弱议价能力。

“以石油来说,目前国内三大石油企业都是按照国际规则来操作的;石油的价格形成更加国际化,形成机制更加成熟,并非单一需求方可以撼动。而且近年来,石油一直是卖方市场,即使我们是大用户,加强统一对外谈判,效果也未必那么大。”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说。

即使要建立联合对外谈判机制,现在也未必是最好的时机。从事铜铝交易的佳能可资源公司经理李伟称,目前正是资源类商品价格猛涨的时候,现在制订政策,政府会受到大利益集团的影响,“统购统销必然带来更大的谈判力量,关键是这种利益落在哪里?是市场竞争和博弈形成的更好的安排,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形成新的垄断、新的寻租空间?”

“今天的市场与昨天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需求增加了多少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这已经改变了供求格局,与谈判组织能力无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白明说。

例如在铜领域,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铜的需求量大幅飙升,年消耗量从10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乃至现在的300万吨。国家发改委去年底的预测显示,2006年铜需求将增长8%,至380万吨。

中国铜需求的快速增长,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据测算,2005年全世界铜的需求量与2004年相比只增长了30多万吨,而中国的铜需求的增长却达到40多万吨――这与铁矿石的状况惊人相似――2000年以来,在全球钢铁产量的总体增幅中,大约78%来自中国。

需求的骤增导致了铜价的急剧攀升,也由此导致对上游产品铜精矿需求的增长;但中国的铜精矿品位低,开采价值小,65%以上的铜精矿要依赖进口。2005年中国铜精矿进口量约为400万吨,已是目前国际铜精矿现货市场上购买量超过20%的最大买家。

在国内,随着铜价走高,铜精矿进口商(冶炼商)也分得了可观的利润。按照定价规则,目前的铜价下,铜精矿进口商获得的价格分享费用已接近加工费,这种巨大的利益在以往从未有过。这种利好极大地刺激了一些地方和企业快速扩大铜冶炼产能的积极性。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全国目前有18项铜冶炼工程在建或计划建设,其中11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产能达到115万吨,扩大了约三分之一的产能。按照江西铜业(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62)一位副总的说法,铜部门投资正开始快速增长,随着产能扩张,进口量会减少,最终中国可能再次成为铜净出口国。

另一方面,这种巨大需求成为上游供应商提价的口实。必和必拓方面称,现阶段中国的铜冶炼能力增加太多太快,远远超过铜矿产能的扩张速度;作为国际供应商,无法供应足够多的铜精矿,由此引发全球涨价。

中金公司研究员丁申伟也认为,今年上半年全球铜精矿市场由过剩转为紧缺,需求在节节上升,但供应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长,例如占全球36%产量的智利铜矿产量仅增长3%,价格上涨是难免的。“应该说,价格形成原因中,基本面和谈判能力两方面都有关系,但基本面更重要。”

商务部研究院的白明表示,石油、铁矿石、铜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有类似过程,确实中国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不完全是中国因素,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全世界都在涨,大家都在接受这个价格。”

只要需求刚性……

在中石化的曹晓看来,承受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不仅仅是中国。“是不是我们比别的国家花的冤枉钱多了?我看到大家遵守的都是透明的国际价格,并无歧视成份,所以关键还是要看市场。”

全球都在接受今天的价格,也都在为这个价格痛苦,为什么惟独中国最不甘于接受这种局面?曹晓认为,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企业对成本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价格比较敏感”;也就是说,此为中国企业产品走的“低价路线”所致。而国外企业附加值高,这些成本便可以承受。

然而,即使对成本敏感,中国的需求仍然难以降下来。原因是中国的需求除了数量上持续增长,在投资方面也呈现极强的刚性。

商务部研究院的白明指出,同为资源类商品的进口大国,中国与美国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例如,在国际市场同样多进口1万吨,如果是中国,就会引起价格大涨;如果是美国,则影响可能小得多。“这是因为市场会看你的需求是不是刚性的,有无弹性空间,有无替代商品的竞争,产业之间的收缩调整是否会快速达成。美国市场调整非常快,卖家不敢要高价;而今天中国的进口刚性程度非常高,替代性差,需求一旦出现,很难调整。”

中国当然也做过主动调整需求的各种努力,但收效甚微。“调整需求,就意味着要关停并转,缩小产能,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因为在铜、铝、石油、钢铁领域的投资,大多是政府主导的,和地方政府的政绩直接关联。另外,对钢铁和铝、铜等的投资,由于专属性很强,一旦动工就形成沉没成本,更不会轻易关闭。所以到最后,即使亏损也必须上马,这样的产业模式,是无法灵活调整来压缩需求的。”白明说。

氧化铝领域便是中国刚性需求的一个缩影。中金公司研究员丁申伟称,由于国内氧化铝扩建和新建产能不断释放,国内市场缺口越来越小,进口价格从今年上半年的650美元/吨跌到下半年的300美元/吨左右。去年国内氧化铝产量是830万吨,今年又新增加了1000万吨以上,如此大的量,一下子改变了全球氧化铝市场的供求关系。“目前氧化铝完全是供过于求,价格剧烈下跌,所以我看不出是否还有联合谈判的必要。”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一直严格调控电解铝行业,作为上游原料的国内氧化铝的需求前景非常暗淡。即使这样,国内氧化铝行业的投资需求仍难以在短期内降下来。

今年7月,麦格理银行报告称,中国的氧化铝工业正在从“不足”转变成“过剩”,2008年将成为氧化铝的净出口国。这样的后果是,中国对于生产氧化铝的原料矾土矿的进口到2008年将升至1205万吨,这是2005年的五倍。

“在氧化铝价格高企的时候,国际上有接近一半的企业要关门,调整非常灵活;而国内在应该调整的时候却得不到调整,有些差的企业该倒却迟迟不倒,其中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这都构成了中国需求的刚性。”佳能可公司的李伟说。

联合谈判“副作用”

从市场来观察,类似铜、铁矿石、石油这种周期性行业,供求每年变化都很大,所以一直以来,业内将其视为正常的商业波动,价格谈判并不像外界所理解的剑拔弩张。“(我们)与国外供应商的谈判,并没有像外界夸大的那么对立。大家都是铜产业圈子里很多年的商业伙伴,坐下来就市场达成共识,才能达成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合理价格。”CSPT小组成员田中元告诉《财经》记者。

田中元还说,外面称中国把需求力量联合起来与外方供应力量相对抗,这样的说法太“狭隘”,因为“这是生意,基本上要按国际游戏规则来,企业会为自己的利益负责”。

CSPT成立于2003年11月14日,目前由九家成员自发组成,代表了中国主要铜冶炼企业。小组过去的成功,是在铜市场供求比较平衡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年不断飚升的铜市,已经对谈判提出了挑战。中金公司研究员丁申伟称,2006年中国进口铜精矿需求大幅减少,主要因为去年四季度进口量非常大,今年一直在消化去年的库存。但是下一步回补库存,将面对需求剧烈增长的冲击。商务部外贸司进口处一位官员称,目前的谈判焦点主要是价格太高,谈不下来,“今后能否谈下来还不好说。”

CSPT小组的做法,以及今年铁矿石联合谈判的经验,被认为可以为中国在多个大宗商品市场争取定价权提供借鉴。但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在理论上,政府协调一下总是有用的,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却很难说,每个企业还有自己的判断。政府参与多深、效果如何,还需要再研究。

“基本上是要看供求。政府介入,形成买方垄断,只是放大了这种影响。定价权是放大器,可以把供给力量放大,也可以把需求力量放大,但它必须附着在供求上。若供求格局改变,定价权才起作用――目前似乎供给的力量更大一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