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随着教师教学的不断探索,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引用,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变换中感受到知识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引入,创设悬念

所谓情境引入,就是在上课之初根据授课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情境之中会有一些内容涉及本节课的讲课重点,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到数学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避免开门见山,以及学生的状态不佳,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游戏法引入、实际问题引入、故事引入、视频引入等多种方法对情境教学很有帮助.

情境引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游戏法,可在课堂之初,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引出所学内容,让同学们通过游戏加深知识认知. 例如,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学习“概率”这一章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的同学代表一种颜色,为了抽选出哪一组同学先表演,采用抽签的方法,开始之前可让同学们猜想哪一组的同学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经过猜想后,再让各组代表进行抽签,看抽签结果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 这样轮番几次后同学们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组抽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于是可轻易求出概率.

其次,情境引入的方法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中,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对于自己的生活很有帮助. 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这部分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几张图片,如蝴蝶、天安门等,让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同时说出自己对这些图形的真实感受.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的感受来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以此图片作为主要讲解的载体.

此外,情境引入还可以采用故事引入的方法,这种方法虽不常见,但对于数学情境教学非常有帮助. 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讲述一个关于知识探求的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着迷的同时,也对探求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讲述毕达哥拉斯当时在发现和证明勾股定理时的整个过程,以及中间经历的一些困难,这样一来,同学们会对数学产生敬畏之感,会被毕达哥拉斯的精神所感动,在了解勾股定理历史之后更加想知道其本身所蕴涵的魅力.

问题铺垫,层层推进

初中数学的情境教学与语文、英语等大有差别,它不能完全在情境中用语言和表情来阐述知识内容,数学的情境教学更加注重设置情境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将数学知识巧妙地穿插到情境之中,既能寓景于教,又能避免枯燥的讲解. 问题铺垫法就是数学情境教学中比较常用和显著的方法. 顾名思义,问题铺垫法就是在情境之中设置层层问题,当然,问题的难度要由简单到复杂,但不能只是问题的罗列,因为这样会有咄咄逼人的感觉. 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境,并且将情境融入问题之中,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在情境中表现,一步一步地探索出所讲的主要内容.

比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会学习图形与证明,主要是从三角形、四边形性质等角度对图形进行判定与证明,相对于正方形、长方形来说,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有它的特殊之处,在证明边和角的关系中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在讲述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借助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讲解. 因为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基本知识,所以对于各种图形的特点有了大致了解,于是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并让同学们对卡片进行简单分组、讲出分组的原因,这样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 随后,同学们可以用道具制作出各种图形进行比较,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之后,教师可以拿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比如,长方形的角与平行四边形的角的差别是什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接着再提问――平行四边形各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随后讨论平行四边形四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边、角关系和特点的层层剖析,可以让同学们总结构成平行四边形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哪些条件相互组合可以形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层层设置的问题,可以由简单到难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点,同时,能使学生记住判定过程,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

实践操作、加强认知

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自主探究,所以各门学科都在转向实践教学. 初中数学进行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比较浅显,而且和生活有很大的联系,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次,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非常喜欢动手去做一些东西,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非常适合他们的性格. 再次,学生们在教学中能够增强对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懂得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需要引用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很有帮助,而且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所以,实践教学作为情景教学的一个分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拿来引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详细展示.

如九年级会引入简单的锐角三角函数,这个概念相对较抽象,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时比较难消化,而且在应用时会感到很迷茫.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加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以及正弦、余弦、正切等的关系,清楚三角函数主要包含哪几个方面,随后可以根据特殊的锐角三角形(如含30°,60°,90°的角,且边长能凑成整数)让同学们动手计算一些特殊三角形的三角函数. 亲自动手计算远比直接告诉学生数值更有意义. 在同学们都清楚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天气将同学们带到室外,运用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测量相应高度后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 当同学们计算出来之后,可以和学校的官方数据进行比较,让同学们检查自己的测量结果. 这样一来,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这样会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动手实践的情景运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避免让学生们因为实践程度较难而打消学习积极性,这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们掌握多么难的题目,而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促进交流

情景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也不是一个学生的任务,情景教学需要最多的就是打破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听的状态,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因此,在各种情景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合作配合至关重要,双方或多方可通过合作配合共同完成一项情景任务,从而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是情景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情景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让其进行探讨与展示,这样一来会加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其优势互补. 比如,七年级开学后会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即引入代数的相关概念,进而学习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知识.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研究,比如一起总结用字母表示数应注意的事项、哪些时候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哪些时候不可以,在进行合并同类项中怎样探索出更加简便的方法等,同学们以小组为依托进行探究与讨论,共同商讨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于教师的传授结果.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51-01

情境教学是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运用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情境,把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故事情境,开拓学生视野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等都是死的,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因此,当教学有关公式、定理等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即有关此类公式、定理的由来及相关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数学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勾股定理》这一内容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定理的故事:勾股定理在中国最早是由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当讲述到有关故事时,学生往往会被这些小故事所吸引,对这些伟大数学家充满敬佩之意,并对相关数学知识印象深刻。如此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二、创设问题情境,扩展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是教学情境中最常见的类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问题情境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问题情境的体验者,通过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体验,发挥了教学的“双为主”作用。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问题一:在学习“矩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定理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现在需在一块长160米、宽80米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足球场,要求足球场的面积刚好是空地的三分之一,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在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北4米和8米处分别有一棵椰子树和芒果树,汽车站南4米和6.8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这样直观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用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地把数轴表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读题画图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教师利用身边的例子对数学进行解读,让学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数学的大用途,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当教师把数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时,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数学,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问题一: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现在给你60元去买10斤水果,已知一斤梨的价格是3.5元,一斤李子的价格是1.5元,那么你一共要买多少斤梨,多少斤李子?”

问题二:在教学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投影一些生活情境:“有一家人坐船游玩,已知一条船能承受的重量是20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妈妈的二分之一,妈妈的体重是爸爸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家人都想坐在船上,妈妈的体重最多是多少?”

这种巧妙地将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生活情境创设,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以后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回忆起相关的内容,相当于重新把学过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情境 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初中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学习,激发他们“感兴趣”的器官,教师去创设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是相当必要与重要的。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环境和气氛,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一种非学不可的心理,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互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学生的知识层面存在很多自身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去精心设计,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材料。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去设置那些能引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让学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

1 丰富课本中的引入情境

结合《标准》精神,为引入新知识,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相应的具体情境。对于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读,不能做简单的处理,或对学生进行死板的灌输,而应结合学生实际去甄别、去选择。有的教学情境可能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而有的情境,描述过于简单,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收集更多的材料来完善和丰富,使看似枯燥的课本知识充满活力、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数学知识的过于抽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佳推动力。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名“杂家”,都应当对各方面的的知识感兴趣,或是有所了解,甚至是小孩子爱看的童话、动画片,初中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运用,必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兴趣倍增,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创设开放探索性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动机。学生只要获得成功,就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那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4 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动手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活动(物化)过渡到智力的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知识内化,以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变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应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能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太完善,学生能得到的不要代替,能独立思考的不要暗示,要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动手实践中,在操作中真正实现自主探索,实现创造创新,让课堂因动手而精彩。

5 创设联系生活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数学问题应力求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思维热点、焦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6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创设图像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正是思维和想象,为他们的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出示的图画、图形、表格等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教师只要用心去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情境之中,就已经将学生带到了创新之路的起点。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9页)

中必须运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着去学习,提高其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重视数学教学情境的作用,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等,把握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注意情境创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紧密结合实际,才能彻底走出脱离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的大而笼统的情景创设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农荫忠.浅谈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教育与教师,2009(1)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4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42-0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积极的去探索、发现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创设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是否生动逼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会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本节知识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教学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从而让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1)小明家装璜时,需要配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要求与现在的一模一样,怎么配?

(2)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破了,碎成如图的样子,问:利用哪一块玻璃便可配成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对于第①问学生很容易回答:带现有的玻璃去配就可以了。对于第②问玻璃碎了哪一块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处于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中,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实践情境,体验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例如,在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适时地提问:“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过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o左右。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o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o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o”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指出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四、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前人辉煌

我国的数学史十分辉煌,在古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情境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8-01

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变被动为主动。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1 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趣味型情境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案例:在学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讲述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在宴席上,宾客们都在高谈阔论,尽情吃喝,只有毕达哥拉斯看着朋友家的地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过了一会毕达哥拉斯像是恍然大悟的样子,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你们知不知道毕达哥拉斯从地砖的图案上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勾股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释疑。从鲜为人知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地砖图案反映数量关系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而文中简单的图示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隐性状态之间的关系,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2 利用数学与现实生活创设应用型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

3 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型情境

电视剧往往在最激动、最关注的地方切断,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吊胃口的方法迫使看者非得看下去不可,这就是我们说的悬念。悬念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案例: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探究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个数,学生的一贯的思维是先画出图像再找交点就可以了。教师提问:“能不能只用系数a、b、c就能确定呢?”学生要画图像比较繁琐,时间上也不太允许,传统教学只能将a、b、c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涵数图像之间的关系;但手工绘图有不精确、速度慢的弊端;应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的显示及变化功能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变化不同的a、b、c的值,进行判断如图所示:

改变a、b、c的值,显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不同图象。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地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

4 创设探究型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发明家、研究家甚至是科学家,而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能使他们对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案例:在学习《勾股定理》时,(1)如图:这是由两个边长不同的正方形连结在一起的“L”形纸片,现在请同学们剪两刀,再将所得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共同探究;

(2)继续推出图2请同学们再将此图剪两刀拼成一个正方形,谁能最先猜到什么?依据什么呢?小组合作、猜想探究。

学生通过丰富的拼图活动,经历了观察、分析、猜想、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掌握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空间和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下合作交流的方法和经验。

创设探究型教学情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们,更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真正让学生做到“乐学”,变“学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进而实现教学课标中所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 利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创设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范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初中教学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来学习数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与数学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活化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反过来学习数学知识又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对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在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找准切入点, 创设出符合学生基本学情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撷取数学信息,从教材中挖掘生活现象, 创设出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 赋予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活力与内涵, 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电扇叶片、风车、自行车车轮来引入新知的学习与讲授。这样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强烈动机。一是在知识的关键处,也就是重难点处提问。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使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得出新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三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学生在学习与解题中会因思路不通而不知从何入手,此时提问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既要以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克鲁普斯卡娅提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游戏作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将游戏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既符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 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学习视图时,教师可以将一个由多个小正方体所摆成的立体图形置于讲台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真观察,并将本组所看到的视图画下来,然后让各小组将所画的图形集中起来统一交给教师,再由教师随意拿出其中的一张,让全体同学来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画的,画得是否正确。这样的数学游戏活动,将观察与操作、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来。

另外,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活动, 来增强数学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折纸游戏,让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两次,这样纸片上的折痕包含着无数的几何信息,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看谁能在这些折痕上找出更多的几何信息,如全等、相似、对称等等。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融入了太多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连在一起,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任何切断操作与思维联系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处于机械地记忆与模仿阶段。利用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促进手脑中口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在学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三角板,量一量30°角直角三角板的最短边和最长边,推断二者有何关系? 通过拼与组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得以充分调动。实践证明这样的操作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使得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展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无效注意转为有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具有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可以将语言难以讲清讲透的知识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立体动态地展现出来,可以降低知识难度,化解教学重难点,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如对于立体几何图形的俯视图,初中生空间立体感还不是很强,采用多媒体,可以将各种图形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通过旋转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直观形象的观察,使学生对俯视图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激起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利于学生空间立体感与思维能力的形成,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