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意义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1

一、微博的发展趋势

1.微博的发展历史

MICROBLOG,微博客简称微博,是一种以用户可以实时更新的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是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用户的自定组群阅读,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实时信息软件、短信、电子邮件或者网页,是一种关系分享信息传播、相互获取的关系平台。以个人社区组件的客户端,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传播。目前我国最大的微博网站新浪微博是当今走在社会最前端的微博社交网站,而当今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以益提高,微博显然占据了信息来源的主要形式之一。

2.微博的发展平台

微博在互联网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平台,你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观看你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网络者,在微博上一些内容提供给其他的微博用户观赏浏览。微博的内容字数较少,微博也就恰恰因此得名。同时微博还具备分享图片、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迅速,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加入用户拥有一万名的粉丝,用户所的信息就会在瞬间传播给一万人甚至更多。相对于一些强调页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组成内容知识简单的语言形成,对于用户的技术要求很低,并且在语言编辑上没有博客的要求高,再者微博是通过手机、网络的方式来实时更新自己的微博内容。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在有网络的地方只要用手机便可以实时的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自身就在事件的发现场,一些突发事件或者能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自身手段在博客上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可以超越媒体。

3.微博的主体性质

微博大致分为便捷性、原创性、草根等性质。在微博上博主可以写140字的短微博,同时也具备不限制字数的长微博。这一便利点造就了大量的原创内容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微博的出现标志着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博客的出现,已经推动了互联网上社会媒体的步伐,公众人物也都进行着自我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还是舞台式的表演,繁琐的形式对博客的作者有很大的压力,而微博则给了“普通”大多数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4.微博应用的优势

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博主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对方发表的内容类别与质量来决定是否关注、互粉其他博主,并且可以根据所关注的博主进行分类,以便查阅信息。微博的宣传有很大的弹性与微博的内容密切相关,微博内容的影响力也是基于博主拥有的粉丝数量,博主所的信息有很强的新引力或具有较强的新闻影响力,这样就会有很多对博主感兴趣成为博主的粉丝,该博主的粉丝量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只要拥有更丰富的高质量的粉丝才能使微博被更多粉丝关注。此外,微博平台本身的认证及推荐也可以帮博主提高粉丝数量。

微博主要以短小精悍的微博内容为主,这样的形式无需长篇大论,门槛也相应较低。微博的信息共享也非常便捷快速,可以通过各种的链接网络平台,在任何时间、地点实时的信息,其信息的速度大大的超过了传统的媒体网络。

二、微博中新闻传播的优势

1.传统互联网中的媒体新闻传播

互联网传播是数字化、多媒体、实用性跟交互性的特质,是以网络媒介传播为基础的网络信息传播形式。截止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已发展到了7.1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7%。有94%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无线网络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所首选的接入方式。移动互联网创造全新方式的联网时代,成为我国互联网今年以来储蓄夺目的景观。这也就促进网络媒体类的APP软件应用,在当代社会下,手机的应用大大超过了电脑,大多数人通过手机进行通讯、查阅信息等,这就造就了微博的应用,微博给大部分的手机用户带来了便捷,通过微博查看新闻,实时信息是目前网络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2.微博媒体传播的应用

在社会实时新闻传播中,考虑到人力的限制,在突发事件及高强度新闻事件的采编工作中,仅仅是凭着工作者采集的新闻以及实时事件来是远远达不到社会大众的需求,这就无法支撑一个新闻平台,同样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得到新闻资源跟实时事件,而微博就恰恰解决了这类的问题。这样新闻工作者拥有了很多渠道的新闻实时事件的资源,提高了新闻媒体的工作进度。但无论何时新闻的采编都是要贴合实际,具有准确的根据性,新闻来源的真实性是其生命的主导线,只有用正确的舆论方向,在新闻的采编中做好新闻的重点,指出新闻的焦点报道。在考察事件真伪之后再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样微博上的新闻事件线索才能用。

3.微博实时权威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已经不仅限于书刊媒介中;在微博的时代,任何人都是事件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传播者。撰写微博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表情、图片、文字,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网站等组合,具有内容丰富、实时创新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访问微博,进行随时随地的更新,这就见证了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新闻媒体在微博的传播中具有极高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产生惊人的传播效果,微博的传播途径同以往的媒体传播相比是全新的,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快速,而有些不真实的网络信息也给当今媒体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也证明了网络传播需要准确的认证,阻断不实信息的发生,使微博传输更为优良。例如,在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新闻事件中,微博传播的时间要早于各大媒体的报道,这使微博用户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同时点击转发率过亿,更有很多的VIP用户跟篇新闻评论率平均达到上千万条,随之媒体新闻的大量播报加大了各个微博的转发,让大众了解灾情的实时报道,对善后的相关进展也取得及时的更新。这就见证了新闻传在微博中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生活发展非常快速,人们对信息的渴望需要满足,微博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2

(一)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优势公益广告所包含的“正能量”给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希望,能鼓舞人不断地去追求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益广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介绍公益广告一般具备以下功能,即: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它会让人们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就接受了公益广告所要体现的内容,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它更容易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视听调节功能,制约商业广告的发展,不让人们过于注重金钱效益。公益广告能够代表全人类,以及一个集体的利益,它通过有寓意的表现方式,让人深思给人启迪,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最受人们喜爱的广告是公益广告,其次是食品广告、汽车广告。据相关数据统计,有83%的人是喜欢广告的,97%的人认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好处。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个人利益一旦膨胀扩大,将本来于国于民的好事,变成了坏事。一些人通过权势、金钱、假公济私,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变了“味道”。虽然“公共利益”本来意味着所有人的权利,但如果运用不当,用人不善,很可能会阻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由于竞争的压力,媒体集团之间的分歧和幕后操控,将会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

二、加强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加强舆论监督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民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很大程度没能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我们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的能动性,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首先要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然后可以在校园、网吧后台等地方,实行实名制,来有效圈定了责任人的范围。并且在技术层面上,也要加强管理,培训出一批“特别”的网络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网络变化,消除恶意攻击,维持网络环境的和谐。

三、小结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新闻传播;因素;效果

一、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清楚地界定影响新闻传播的因素对于找到有效传播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有如下两个因素:

第一,来自受者的障碍因素;第二,传播者的障碍因素。

1.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记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字句本身,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语文的感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符号”而言,还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往往出现较大偏差,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

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绝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知识障碍。知识障碍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对接受信息的障碍和对信息正确评价的障碍。信息量大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

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来自传者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报道时效。物质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它一刻不停地向前运动着。新闻报道的任务是抓住一个个瞬间为受众复现世界的影像。新闻报道的相对静止与报道对象的绝对运动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矛盾,这使得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偏差也无法避免。当这种偏差过大时,就会产生与新闻传播者的初衷相反的效果。

报道政策。我们的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如果传播者不能吃透政策,并且以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宣传的结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报道逻辑。新闻报道不会用深奥的文字、严谨的论证来记述事实,它的语言平实、语义直白,记者的倾向也比较明确,或褒或贬,或喜或忧,很少有掩饰。这种文风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新闻报道就只有一层表面意义,没有深层逻辑意义。逻辑意义不在报道字面上直接表现出来,它是根据报道内容,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忽略这一层含义,有可能带来大量新闻传播的负效果。

报道分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应全面。但是由于一些记者在介绍一些新生事物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缺乏仔细分析其发生原因,于是报道没能反映事实全貌,有时尽管事实片断很精彩,但新闻报道本身却没有正确发挥指导作用。

二、有效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1.追求电视新闻的优秀品质

电视新闻传播者为了达到较好的预期传播效果,必须对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进行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首先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控制,这个控制目标的基础就是追求电视新闻的优秀品质。

电视新闻的优秀品质包括哪些因素呢?首先是事实。事实是新闻信息的本源,我们在电视新闻中强调的是:事实,事实,还是事实。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来传播有效的信息。

其次是现场。电视新闻对信息的传播首先是通过画面,其次是通过声音,最后是文字。现场是电视化的最根本的手段,这是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当传播者对新闻进行现在进行时的播报时,当传播者使用同期声和具有现场冲击力的画面时,总是可以让观众如临其境。这时的传播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电视新闻的编排,就是把分散的新闻进行整合提炼

第一,要经营好新闻头条。头条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的收视率。它的范围可以是反映当地的政治、经济活动,也可以是科技、文化、自然灾害等新闻。电视新闻头条常常通过多种电视手段的运用来展现。

第二,对新闻提要进行提炼,新闻提要是整档新闻的精髓,应该体现出整档新闻的框架和闪光点,折射出它的整个精神面貌和气质,给人以透视和美感。有人把新闻提要解释为“用简明的语言把本次节目中最重要、最新鲜,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概括出来,并在节目的开头播出的文字形式”。现在的电视新闻提要形式采用的是抠像叠加活动背景等各种特技,配上音乐,播音员以简单、精练的语言把新闻提要的精华读出来,让受众对即将播出的新闻有个大体的了解,以此来确定他收看这次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新闻提要能缩短受众和电视新闻的距离,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威信。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传播;电视新闻;发展趋势

传统的新闻报道以报纸为载体,其流传时间较长,便于保存,一些经典新闻可以被保存至今,仍被用来阅读和学习。现在用电视作为新闻报道的载体,电视新闻以其生动鲜活的特点,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其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电视新闻的成型要经过采集、整理、技术处理等多道程序,所以其稳定性不如报纸新闻。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电视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市新闻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电视新闻的发展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因此,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影响巨大。在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已走向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并且,电视新闻还将继续朝这一方向发展。

1、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奇幻一较为广泛,可将其分为数字化和数据化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数字化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可以实现数据化。数据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信息储存、加工、处理能力的要求,同时其交换数据包的技术水平也大幅提高。数据化的实现将会带来电视新闻技术进步、装备更加完善等变化,电视新闻的传播将会步入一个新的数字化的时代。“随着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记者也将成为‘数字化记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采集新闻可直接作现场报道。”

以“比特”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使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比的技术源于计算机技术,以电信为媒介的通信技术推动了比特技术的蓬勃发展,比特技术运用于电视技术,推动了电视新闻的采集、制作和传播、播放技术的进步,这一技术进步使得数字摄相机、数字化转播车、新闻播出设备及卫星设施得以更新,这些变化都为电视新闻的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网络化

(1)网络电视新闻

“互动性、个性化和专业化,是网络电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基于互联网传输手段进行电视传播内容服务的的网络电视(IPTV),其提供的新闻节多样、频道多元化,可以让观众随时候看。传统的电视新闻只能观看一次,观众想再看一遍则很难实现。娃娃那个罗电视则有交互性,这是她的一大优点,观众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节目观看。央视国际与2006年4月28日进行了改版,这次改版主要增强了节目搜索功能和视频信息,推动了电视新闻与网络电视的结合。个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始着手于网络电视传播的发展

(2)时移电视新闻

对于传统的电视播放形式,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电视节目播出的顺序观看,无法自主选择电视节目,而网络化时移电视打破了这一局限,让观众可以随心所欲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例如,由于时差原因,球迷无法在第一时间收看一些重要赛事,十分可惜,由于时移电视,他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观看比赛过程,不受时间的约束,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多次重复观看。时移电视将现场直播信号加以储存,传输到互联网上,方便了观众观看节目。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实现时移,供观众随时选择观看,并可以长久保存,像报纸新闻一样作为重要的资料供后人学习、观看。

二、新闻节目直播化

新闻直播包括新闻现场直播和新闻节目直播。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者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直播是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同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直播有两个功能:展现和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里经常出现新闻现场直播,甚至地方上一些有实力的省、市级电视台也经常采用直播报道的方式。简单的微波传输设备就可以做到新闻直播,小型的卫星直播车可以进行远距离的现场直播,技术上的进步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境界。比如1997年英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时,动用了一百多个机位,全球有17亿人收看;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时,美国用通信卫星进行了全球转播,世界上约有8亿人同时观看这一盛举。在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体现出了直播所特有的、事件变动的不可预知性的魅力,以及这种集现场性与实效性为一体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接收传媒信息和提供效果反馈是电视传播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形成能够形成互动的关键之所在。20世纪五十年代,施拉姆受到了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个人创建了传播过程中的的循环模式,开始关注传播过程中反馈的作用,他认为传播不是线性过程(从一点开始到另一点终止),而是互动循环(从一点到另一点,再由另一点反作用到这一点)的过程,其路线是由传播者的传播和受众的回应构成互动循环的。在模拟电视的时期,电视传播的确是一种单向性较强的社会性传播活动,主要表现的方面在于受众只能在媒体提供的节目范围中选择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受众的选择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交流也很难做到即时交流,所以说反馈活动不及时。而在数字时代,这一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讲,电视新闻内容的选取和接受都由过去的媒体单向灌输信息流,基本上是强迫或者半强迫变为现在的自愿吸取信息,人们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和更有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交流成为可能,交流更加频繁,这也就意味着彼此的影响也就越深,改变的也就越大。

总之,新闻的互动增强,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同身受,能让观众和传播者之间建立起更为活跃、亲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夏凌.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趋势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6)

[2] 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 中国 阴谋论与依附论

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

在传播学领域,可能没有哪个理论能像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那样被冠以如此多的称号。翻阅一下国际传播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被称为“文化同质论”、“电子殖民主义论”、“媒体帝国主义论”、“结构性帝国主义论”等。尽管称谓不尽相同,但却涵盖了文化帝国主义论的要旨。

但Tomlin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研究把电视、电影、报纸和广告等传播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①于是有学者把文化帝国主义等同于媒体帝国主义。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是不是同一概念?文化帝国主义的创始人Schiller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被广泛地批评缺乏精确性。英国学者Boyd-Barrett把媒体帝国主义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其媒体的拥有,控制并且向其他国家传递其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单向式的行为”②。这个定义又被广泛地解读为内涵过于狭窄,忽略了对文化这一变量的考虑。而非者则认为当前的国际传播不存在文化控制的问题,他们更愿意从媒体帝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问题。③在研究方法上,非学派倾向于运用量化的方法来考察媒体的效果。

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界更倾向于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研究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动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学者否认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存在。新学者在欧洲更具有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媒体可以从文化中被萃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但媒体本身并不存在于一个真空环境里,媒体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媒体产品的内容制作等无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尽管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美国传播学界遭到批判,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个理论有其合理性。本文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论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内在的合理性。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与争论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理论,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当时关注这个理论的学者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国家。他们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非常适合解释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还为正在联合国激辩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阵营都认为公民对信息的使用与经济增长成正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文件表达了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传播秩序的强烈愿望。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Herbert Schiller。Schiller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控制》一书中给文化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内涵非常模糊的定义。Schiller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被卷入现代世界体系,并且这个社会的上层被这个现代世界体系所吸引、或者被压迫并且有时被贿赂来改变自己的社会体系以便使自己的社会体系符合世界上占主流的世界体系观念的需要”④。Schiller的定义由于内涵模糊并且广泛而被学者赋予许多不同的解读,并受到众多学者的批判。相比之下,Beltran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界定更加简单与明晰。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或者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的一个可以证实的过程。⑤Beltran给文化帝国主义所下的定义对推崇用量化手段研究文化帝国主义论的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帝国主义

“新闻就是一种文化。”⑨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国家文化控制的强烈抨击也与新闻的流动相关。但把新闻作为一种文化并纳入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Meyer是一位从新闻的流动视角来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学者。Meyer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若干非洲国家与拉美国家的日报对国际时事的报道。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依然大量依赖西方的通讯机构提供的新闻信息作为各自媒体主要的信息来源。重要的是,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因为严重依赖西方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信息而开始采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来对国内事件进行报道。但是Meyer的研究也有问题。Meyer做了一个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采用的不结盟国家通讯社提供的新闻则是更多地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因此,Meyer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大规模地复制但并非完全采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而且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通讯社的媒体依赖并未导致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出现。⑩

Meyer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Meyer的研究并未涉及西方传媒大国的传播政策层面,而恰恰是这些建立在政策基础上的新闻流动政策可以最好地体现文化帝国主义“阴谋论”的实质;其二,Meyer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简单,因为他未考察第三世界国家过分依赖西方的新闻信息源而造成的“依附性”的后果,而这也恰恰是量化分析所难以进行实证的问题。本文在以下部分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个补充性的探讨。

转贴于

信息自由流动政策——“阴谋论”的体现。国际传播领域的新闻贸易不可避免地与信息自由流动理论牵扯到一起。信息自由流动主义的鼻祖是现代自由民主理论的创始人米尔顿与密尔。自由民主理论认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舆论市场中充分竞争才可以实现。因此,不受任何人为阻碍的信息流动以及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实现对真理的追求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自由民主理论是米尔顿与密尔针对当时英国国内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它的追随者执著地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推广到国际传播领域。他们认为,国际间的信息自由流动可以促使许多国家建立民主并且有效地消弭国家间的争端。而战后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这个理论的追随者认为任何旨在妨碍信息自由流动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战后着力推广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推行这一理念的现实原因并非仅限于推广民主与消除国际争端,而是为自己的媒体巨头获取超额的利润。时任国务次卿Benton宣称:“美国国务院将尽其所能,用政治与外交途径打破其他国家阻止美国的新闻通讯社、杂志、电影以及其他传播媒体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促进信息自由是我们外交政策有机的一部分。”

然而英美等传媒大国的媒体与各自政府之间的关系远非各自彼此独立的关系。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路透社就与英国当局签署了某种形式的协议,路透社承诺在战时提供有利于盟军的新闻。美联社与美国政府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Jean-Luc Renaud的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与立法机构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支持美国的媒体产业出口,这些支持包括各种各样的立法与政府给予的商业与外交政策支持。?輥?輰?訛而美国的广电媒体也一直与势力庞大的军事工业联合体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事实说明,美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量,对媒体是不会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的。Schiller坚称的“阴谋论”的确有很大的道理。

新闻制造的依附——“中国”。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或者集团拥有的权力与资源的多寡。Altschull把“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信息与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属于一个国家或者集团的无形资源。Altschull同时认为尽管媒体产品的生产是公开的,但它的控制者却隐藏在幕后。无论权力是以何种方式存在,政府、政党或者财团都想掩盖这种控制性的关系。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典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所认定的“阴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权力与媒体互动的产物。“中国”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国会中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组织松散的成员虽多隐藏在幕后,但却极力鼓动政府与军方对华采取严厉的政策。而在公开场合,一些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人物极力附和这一论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群势力的发声成功地设定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议事日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舆论。这是因为美国的主流媒体主要依赖这些为美国精英集团服务的公关人员提供新闻信息来源。有研究发现,尽管像《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这样久负盛名的媒体各自维持着强大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但它们依然依靠精英集团的公关人员提供50%左右的新闻。?輥?輲?訛这一现实充分证明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阴谋论”的存在。

“中国”的确产生了文化帝国主义论所宣称的依附性的效果。“中国”严重地挑战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且抹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良好的国家形象日益被认为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产。国家形象有两个貌似对立的特点:其一,国家形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其二,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极易遭受破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进行国际公关。另外,中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外交资源与经济资源来游说对中国心存不安的国家以使这些国家理解中国的行为。

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观;新闻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示码:A

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教育家詹姆斯·W·凯瑞(James carey,1934-2006)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传播的传递观指的是讯息在空间传递和的过程,它是一种单纯的信息量的传输,传递观的传播意味一种权力的控制。而传播的仪式观和传播传递观传达的精神理念则完全不同,它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认为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换句话说,他们共享相同的文化的仪式。正如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对仪式观的解释,“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传播仪式观质疑了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模式,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航线。

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已经使许多研究者根深蒂固地认为传播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我们能做的只是研究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为的是控制,多一些的控制。久而久之,大众媒体成为了控制人们行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在那个异化的年代,宣传代替了交流,传播只用于战争需要的研究,传播学被抹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作为美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凯瑞“传播仪式观”的提出无疑是对传播学界经验学派以效果研究为目的的批判,区别于传播的“传递观”冰冷的面孔和功利的动机,凯瑞更看重传播过程中人性的情怀,并时刻捍卫着传播过程中的人性特点和道德力量。因此,传播仪式观具有一份人文关怀的情愫,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仪式观”是一种进步、一种觉醒,这种觉醒与进步是值得我们关注并应该加以利用的。本文试图分析传播仪式观在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现实存在和合理利用。

一、仪式传播模式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现实存在

仪式是所有已知社会中都会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并且能够观察到的行为,它是建立在既有的或者传统的行为规则之上的,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更侧重于符号体系和文化内涵,在他们看来,仪式实际是一种表演、一种展现,严肃而且神圣,它是一种文化的传达、信念的弥散,它的进行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同样可以是一场仪式的典礼。

电视媒介呈现的媒介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即是大众被“邀请”来参与的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的仪式,无处不在的现场直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整个仪式过程,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则表现出了它对空间、时间乃至一国和全世界的“征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仪式,历时四年准备的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精神的精髓和中国人的新面貌。开幕式上,有辉煌雄伟的2008名演员共同击缶,有李白诗歌的朗诵表演,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太极表演,通过这场盛大的仪式,观众不仅领略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和特有的人文魅力,也共享了民族、阶级、信仰、性别身份和共有的文化。在随后的奥运会比赛上,每一位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总会身披国旗绕场一圈,颁奖台上响起的庄严肃穆的国歌和运动员眼中盈盈的泪水,唤醒了中国人共同的民族精神及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次次极度的无节制的情感疯狂,个体将自我融入伟大的集体、民族、国家的共同的唯一自我中,“他们抛弃了日常的、平凡的、个人的事物;相反,他们转入了伟大的公共领域。”

由上海东方卫视打造的红极一时的《中国达人秀》节目同样是一个可以用传播仪式观关照的例子,《中国达人秀》是一档模仿《英国达人》的平民选秀节目,节目以“相信梦想、相信奇迹”为口号吸引了无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参加比赛。花样繁多的技艺展示和犀利而又不失幽默的评委点评成为《中国达人秀》最大的看点。除了精美绝伦的才艺展示,《中国达人秀》也不失温情,平凡的老公为了能让喜欢唱歌的老婆在上海的舞台上亮亮嗓,不惜丑态百出地在舞台上装猪;满头白发的“孔雀哥哥”为了逗因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伴开心自制了“孔雀”。开屏装置,这些技艺略显平淡的达人用精神感动着我们,在观众感动的泪水与动情的呼喊中一路晋级。《中国达人秀》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绝技,更是一种仪式的典礼,在这场仪式中,我们体会到了“鸭脖夫妇”感人至深的爱、体会到“孔雀哥哥”不弃不离的坚守、还有无臂少年刘伟用脚弹琴的那份坚强与乐观。与其说《中国达人秀》是一档节目,不如说达人秀是一场仪式的盛典,我们从这些达人身上看到了坚持、执着,爱与责任,一种心灵的震撼、灵魂的释放,通过这场“仪式”的熏陶,我们从中收获了精神与信念,由此,社会得以整合,秩序得以建立、信仰得以传承。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传播仪式观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之中,传播的形式不止是信息的传递,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媒介所营造的文化场景、精神氛围无处不在,一个个象征的元素使得传播成为了共享和互动,传播同样也不是一种控制,传播是受众参与到传播过程之中分享仪式、感受仪式的过程,正如达人秀选秀“仪式”和奥运会开幕“仪式”一样,通过分享仪式过程,我们与其他人取得了内在的联系,也获得了对现实的共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