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品质 培养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优越,加之其家庭的娇惯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缺陷,导致了一些学生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养成怕苦、怕累的坏习惯以及厌学、混学、逃学、辍学、焦虑、孤独、心理变态、怯懦、自卑、自负、违法乱纪、甚至自杀等不良现象,他们心理很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问题,是各学科面临的问题。现在的体育课本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又把体育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健康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对此稍作拾零,敬请斧正。
一、学校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
1、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全新的健康教育观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体育活动中的“身”与“心”的关系;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也是贯彻“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实施途径。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几个方面
1、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既需要成功的鼓舞,更需要失败的磨砺,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苦的意志品质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田径中的跨栏、背越式跳高、投掷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和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队列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纪律性、坚韧性。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2、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乃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正确面对挫折、胜利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体育活动始终是胜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就得不断的接受胜负带来的压力,即胜利后的掌声和失败后的沮丧与遗憾,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各种压力有,而体育活动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又是参与竞争的一种活动方式,,日久天长的经受压力锻炼,再加上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5、适应新环境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16-01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之一,体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体质和身心健康,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工作必须积极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把创新人才培养确定为中心工作,在体育教学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新办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能力创新型人才。
一、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是体育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以运动与训练为主、以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的创新关键是怎样促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向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例,由于涉及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要在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根据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相关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
(二)体育课程创新与教学实践模式创新
1.体验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专项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借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直观体验后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注意营造蕴涵有创新观念、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的环境及相应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感触到体育创新的实际过程,怎样去革新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具有意向引导与虚拟身份特点的创新实践,同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同样具有强化体育创新意识与培养体育创新技能的功能。其中,由学生参与的情景型体育教学实践模式,是将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等环节结合在一起,或者让学生全面负责体育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较全面地模拟和体验体育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2.俱乐部教学模式。俱乐部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的俱乐部,由专项教师负责教学和训练,在学生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俱乐部进行学习,每学年由俱乐部出示考核成绩。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课内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是将经过体质健康评定后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群体、教学小组,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俱乐部模式对于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体育活动创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自我陶冶活动。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由学生自愿参加,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所以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一)自创式课外体育。在课外体育中,举办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自创、自编、自演竞赛,团体操、图案队形设计竞赛,一般性或专门性准备活动设计方案竞赛,专项老师加以指引,制定自我健身锻炼计划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引进新知识、新方法,给学生的思维留下拓展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竞赛式课外体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等品质,全面提高他们的身心能力,充分体现能力教育的理念。
(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融洽的教育活动气氛,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择时择地择人地进行练习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也可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气氛,形成健全的人际氛围。
总之,立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创新,更新教学思想,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必须站在对国家和事业高度负责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相安.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探析[N].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6).
[2] 余兰.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N].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中职体育;适应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劳动技能的重大责任,还承担着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层面,中职体育课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体育,发挥体育教学育人的特殊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帮助这些青少年学生更好、更稳、更顺利地走向社会。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凝聚力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群体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等,这些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需要不同的队员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只有如此,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最终的胜利,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整体凝聚力,最终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沟通力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多人参与,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沟通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可以得到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实现,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学习别人优势和长处,为我所用,以便在友好的氛围中建立和谐的关系,提高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素质。
(三)有利于培养意志力
当今的社会争日趋激烈,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大,不良心理问题和情绪的出现,都会对人们的意志品质进行考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体育的目的是获胜,核心就是竞争。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这对于社会经历不丰富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意志培养和锻炼。
二、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课程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来说,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于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在体育课程中,教学目标应与职业需求相符合,依据职业的硬性要求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使中职教育体现时代特征,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符合。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一些受欢迎的项目引进课堂,使学生的身体状态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体力智力劳动。同时,根据不同的职业会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症下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展开体力锻炼,使学生身体状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并产生较强的抵抗力以防止社会劳动带来的体力疲乏。
在课程安排方面,应打破旧式的单一课程布局,采取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的教学方式,灵活应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采取基础课程的教学,锻炼学生基本功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打好了基础工作,所以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项目,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则设定选修课,在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另外挑选新的课程进行学习,以满足好奇心,培养学生体能多样化。
(二)模拟社会情境,与社会生活相对照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通过课堂上社会情境的模拟来达到培育目标。体育课程的教学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的缩影。无论是足球项目、篮球项目还是排球项目,球场即是对社会环境的模拟,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是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不同的人相接触并进行同一个团队内的分工合作。不仅仅是合作,还有同对方队伍的竞争等。在体育竞技中,每个人都随机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义务,及时调整心态以与不同的情境相适应。如此看来,体育课程的训练场就相当于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体育课堂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训练场地,创造了良好的演练条件。
体育教师应在课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实地演练的机会,使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激烈的竞争和合作趋向。在学生进行课程项目时,对学生予以密切的指导,依据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担当的角色,给予其指点,无论是主力军还是辅助军,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竞技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迅速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地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三)磨练学生意志,培养拼搏意识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是否具备竞争力和拼搏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拼搏意识,提升学生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体育课程中有很多竞争性很强的竞技项目,利用这些竞技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竞争能力培养和拼搏意识提升。利用竞技运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考虑这样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在竞争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二是要在竞争中培养学生有序竞争的观念,三是培养学生竞争失败后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反思总结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们进行“迎面接力”的赛跑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十分常见的竞技项目,但为了强化学生的拼搏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科学竞争的竞技态度,我完善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为四个竞赛小组划分跑道,并确定串道视为违规,取消成绩的惩罚规则。接着,明确告知学生:“比赛中大家要严格遵守规则,跑完的同学也不要随意乱跑影响他人,大家正常发挥,这是最基本的竞赛准则。”这一点告诉学生公平、不使绊子是竞争的第一准则。接着,又告诉每个小组,无论自己的队友跑得快或者跑得慢,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尽力加油,给予他们鼓励肯定。这一步告诉学生,信任队友,包容队友是获得竞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最后,还要求比赛结束之后各个小组提交一份比赛心得。这在体育课上不常见,旨在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提升竞技能力,这对于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中职体育教育让学生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让他们转变角色更加顺利,成功地迈入社会的大门。通过中职体育教学,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体健康,专业技能精湛,抗挫折能力强等方面全面发展,让他们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张爱松.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科学中国人,2015(33).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 键 词】 体育教育;体育能力;学生;培养
体育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面对现在处于亚健康的学生们来说,体育教育显得尤为突出。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在学生创新能力,面对意外的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体育教育在更好地培养学生海安县技工学校学生体育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效。
体育能力是具有生产力和创造性的体育学习能力和综合性的体育实践能力的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得学生终身具备一种全面的体育实践能力。
一、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
体育教学的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自加压力,切实作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发挥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操、橱窗板报等教育阵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教育内容,多方位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作贡献。体育教师要积极与校卫生室以及其他科目老师联系、配合,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卫生知识宣传,进行饮食与营养、运动与保健的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季节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体育型的体质。
二、体育教育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个人有个性的关键之处就是自身的性格了。一个人只有的良好的性格,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学生阶段是这个人的性格养成时期,我们应该让体育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任务,让一个学生养成善于与别人交往,有着更为广泛的兴趣,并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好品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抗体育意外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如在一场学校举办的跳绳比赛中,因为我发现一名学生站错了位置并且违反了比赛规则,对他进行了大声而严厉的斥责,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其他参赛者的注意力,最终使得其他参赛者的成绩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于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体育教育者应该向学生们及时澄清情况,并且及时向学生道歉,充分根据实际情况评分,让双方都可以接受。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在全校面前说明情况。同时,可以通过我国和国际上举办的大型比赛的一些事实事例来向学生说明,并且让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因为各种情况造成的结果都应该接受并去争取,从而培养学生接受意外发生的事实抗打击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四、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能力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自身的健康,但是自身的体质却是在不断下降。这就要求体育教育承担起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步入职场,步入自己的家庭等现实社会中的时候,能够自身锻炼身体,并且能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引领者、前锋者。我想,这不仅仅关乎的是学生这个个体,更关系到了增强国民体制的事情,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和体制素养。因此。体育教育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1. 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进行有关于体育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结合环境和自身身体体质的同时,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坚定不移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身良好的锻炼习惯。
2. 自主练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将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得体育活动成为日常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自我调理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就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知识,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并且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4. 自我控制能力。锻炼的同时可根据锻炼的效果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锻炼计划,培养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
五、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突出。这种创新能力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在了体育教育和最终的体育能力的获得之中。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早已不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进行听课式的以为接受的时代了,而是采用多组讨论,一起学习的探究性学习,结对和单练的形式也越来越常见了。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个负责人,负责人承担事情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大,其他成员发言的机会也会得到保障。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组与安排,这样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享受“特殊待遇”的关怀式的资格,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总之,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以上几部分,还有很多穿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现在高效率的时代下,在人们亚健康的身体状况之下,体育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还需要我们慢慢地接受这必须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姜忠晓,崔志莹,李星. 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影响[J]. 体育时空,2013(7).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1 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说法:广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适应行为,即: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狭义的说法将社会适应能力等同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技能。本文所研究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规范意识的适应、合作竞争的适应、抗挫折能力的适应等等。
2 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
2.1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
2.1.1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关系密切,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不同,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
2.2.2学校教育
随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学校,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主要因素。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为,学校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机构。教师既是各种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3.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单亲家庭增多、网络成瘾、泛滥、社会风气不良、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等等,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新的情况。比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
2.2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同时还可以提高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课程不仅是“运动认知性课程”,还是“生活教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课程不仅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到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此,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体育教学利于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学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景,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1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互沟通。体育教学利于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3.2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有价值的行为。合作需要通过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的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3.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跳过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地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4 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
百度文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能力。
二、现今中学生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现今中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弊病:1.做事独立性差,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2.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3.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时轻易退缩等。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得到的是物质的充分享受、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家庭的呵护备至,失去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孙德仁在《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并由于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促进个性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已迫在眉睫。
三、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体育教学能够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例如舞蹈、球类比赛等都要通过互相的配合及接触,并在运动中表现出每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类似的兴趣爱好,为进一步的互相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合作的心理品质不可能通过讲座和讨论形成,合作需要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
3.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体育运动中,时时处处充满着竞争。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如长跑到达“极点”时,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必须讲究良好的体育道德,取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通过体育活动的竞争能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为日后走出校门投身于激烈竞争的社会做好思想上的应变准备。
4.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地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的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5.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参加体育活动需要较强的自发性和反复进行练习的耐心,所以对个性的影响很大。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幼小时期所获得的户外游戏的经验,长大以后能够促使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勇敢、灵敏以及竞争等品质,会得到较高的评价。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并使之成为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他们的体力与技能是十分明显的。由此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和满足感,以及来自伙伴的赞扬和肯定,更可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在快乐、平等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尤其要认真对待后进生,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2.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把班级划分成几个小集体,尽可能缩小它们之间的差别,强调团结、友爱、互助、互谅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设立“小老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发展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有亲切的归宿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例如演讲、体育项目展示和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最自信的一面展示出来,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 主编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林小燕 利用社会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学校体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