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建构主义;基础力学

本文将创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力学教学相结合,简述创新教育思维培养要素、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关键,以使创新教育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同时结合力学教学中提出创新教育的合理定位及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创设方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训练模型

根据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

时间逻辑思维也称为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从一维线性的时间轴上,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把握事物运动过程的本质属性。

空间结构思维是反映空间结构特性的思维形式。空间结构特性指和事物在空间的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时的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有关的特性。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空间结构思维按思维材料又分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属性表象为思维材料)和直觉思维(空间关系表象为思维材料)两类。因此,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通常就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类,而这两种三类基本思维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不相关、互相排斥、彼此对立的。

创造性思维从其与创造性活动以及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来看,虽有其不可替代的极端重要性,但它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而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也不是与前两者并列的第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思维的心理模型一一内外双循环模型(DC模型),可以清晰地阐明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过程与加工机制,因此,可据此模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促进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创造性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组成。其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为解决高难度复杂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思想与加工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则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即主体)。换言之,六个要素中,一个用于解决思维过程的方向性,两个用于提供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另外三个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如何在DC模型指引下,制订出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力学创新思维培养特点及培养基点

根据创造思维理论,创造思维的六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按理应该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素进行训练,但是创造性思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有周密计划,可产生重要创新成果),涉及到复杂心理加工过程,其中与潜意识相关的横纵思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得到较成熟的训练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能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要素进行训练和培养。

基础力学是揭示力与运动、力与物体变形的关系学科。它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观察”是自然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分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条件下的观察两种;“实验”则是由观察方法发展而来,它是观察的延伸与扩充。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和实验,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去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思考,以便透过复杂的现象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联想、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通常要依靠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想象)和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才能解决;而对力学量之间内在联系规律(即空间结构关系)的发现,则往往要依靠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才有可能。可见,基础力学学科性质本身决定它们的教学过程必须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三者相结合,采用“形象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和“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按照创新思维理论,在力学教学中培养的创新思维,主要属于随意(无周密计划)创造思维,而随意创造性思维是更高层次的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基础,因此只有对学生进行随意创造性思维培养,打好基础,才有可能进行非随意的创造思维,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过去并未重视学生随意创造思维的培养,一讲创造性思维就是高级、复杂的创造思维,就要以思维成果是否前所未有来衡量,使人觉得高不可攀,也不知应如何做。实际上在基础力学教学中只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与之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要素进行培养,并在这些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不论思维的结果是否前所未有,我们的目的就已达到,这就是“创造性(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特点是将传统被动学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为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所起到的是帮助、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要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显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因此,将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应当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获取知识的环境与思维活动的情境,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必备条件。结合创新教育,我们认为在基础力学教学中着重创设以下的学习环境:

1.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基础力学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同时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在心理上,要扭转学生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迷信书本,畏惧老师的心理,减少思维的束缚。作为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及表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注意选择学生尚未知晓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素材)制订培养策略(根据随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三结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思维的信息反馈作适时引导,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的氛围,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2.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信息环境

对于基础力学,要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仅靠课堂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相关信息,如力学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应用实例,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人物等,这就需要为其提供丰富高效的信息环境。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和网络系统的传播手段已成为创造这种环境的主要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参考书、资料查询链接等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提供。另外建立师生互动的助学系统(如网上练习,答疑,讨论)和学习管理系统(如考核,作业)。这样学生既能主动获取及加工更多的信息,丰富知识库,锻炼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还可获得必要的 帮助。

3.创新实践环境

基础力学是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因此实践环境很重要。在这个环境中,一方面实验向学生提供更直接更丰富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实践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会了解到书本理论的局限,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力学与工程结合的创新展示(创新展示室),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在此环境中,学生可利用提供的装置、材料和工具,动手实践其创新设计和探索性试验。显然,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2

一、中学物理创新教学理论分析

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因此,传统的“传播一理解一示例一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中学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事物,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如《功》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们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

二、中学物理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可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包括独立的自主学习,也包括与他人合作中的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演示实验的,则根据具体情况放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步骤处,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用投影给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提供相关的易读,明了,能起到指导自学的提纲,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学生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地阅读教材,进行实验,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独立地思考,紧张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自由落体”的教学,自学提纲可设计为:学生做纸片和硬币同时下落的实验;变纸片为纸团再与硬币同时自由下落,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其条件是什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什么?与学过的什么运动可以类比?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怎么求?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自主学习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开始时可让学生自愿组合,教师则应充分注意小组讨论的开展情况,必要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最好做到每个小组都有积极讨论的学生和组织者,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不擅长发言的学生发言。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比较相似,在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压力很小,因而敢于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持有异议者也会及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物理概念、规律就会越辩越明,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

三、创新教学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系统的优化以及教学过程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揭示,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加以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某一个问题的探究中相互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方法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鉴于学生学习了右手定则后常常和左手定则相互混淆,弄不清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右手定则,在什么情况下用左手定则,常常在该用右手定则时用成了左手定则,该用左手定则时用成了右手定则。所以我设计的方法是:

第一步:分别在实验的基础上,讲清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

第二步:进行分析比较。(1)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虽然都涉及有很相似的三个“方向”,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右手定则中的导体运动方向是外力促使的,属于“原因”;而左手定则中的导体受力而运动的方向是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的“结果”。右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由系统内部产生的感应电流,是电磁感应的结果,而左手中的电流是由系统外部通过来的,属于“原因”。(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消耗电能,获得了机械能,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感应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感应电流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凡涉及的物理过程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勇的习题,用右手定则,反之用左手定则,简而言之“左力右感”。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3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新理念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

所谓健康,不仅是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之所以要强调健康第一的观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二是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人们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和保卫祖国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健康的体魄是强国强民,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三是世界卫生组织重视人类健康教育,已把健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础教育阶段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要求学校体育的一切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如选用的教材必须有益于增进学生的健康,凡是有害于学生的健康的运动或动作,均不能选作教材,如“斗鸡”活动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活动。男孩子比较喜欢,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玩,但它不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关节的发育不够完善“斗鸡”动作会使学生激烈碰撞,很容易造成学生膝关节损伤,因此,不能选作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当然,我们强调健康第一,并不是只要健康,因为健康只具有基础价值与手段价值,它的意义在于为人的精神活动改善和提供可能的强大的力量源泉。

二、培养学生联想意识的体育观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学会联想方法,养成联想习惯,能使学生激发灵感,发现问题,大胆求异,开拓思路,举一反三,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一节体育课,我带来了一只青蛙,同学们一看都高兴起来,同学们围成一圈,观看青蛙的跳跃,大家边看边联想,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后腿是怎样起跳的?”第一个同学兴奋地喊道:“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另一位学生回答道:“它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又有一位同学回答说:“是前脚掌用力”。学生们通过联想发现,原来青蛙起跳和立定跳远的起跳是同一个道理,由于它们领会了要领,很快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边练边笑,气氛十分活跃,越跳越有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思维空间,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特点,引导学生带问题联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的特点采用故事联想;利用学生爱动手制作器材的特点,通过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联想,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常被视为“无稽之谈”“荒诞之举”,我们要更新这些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当然联想要和正在学习的知识、技术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无论学生的联想是多么的荒诞和不可理喻,如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产生绝妙的创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总之,良好的联想意识,是创新的开端。

三、树立全员参与的体育观

成功的学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体育。当前,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走入狭窄的、甚至是错误的学校体育评价误区,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要培养体育健将,培养几个体育尖子生。甚至连学校运动会上每班也只规定几名优秀运动员参加,把其他同学冷落一边,没有参加活动的机会。有些学校把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两名体育特长生,把学校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获奖成绩等作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成果。这显然是不科学全面的,学校体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不管学生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身体素质好的还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关心。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应该开展得丰富多彩,让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有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余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

相对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发展体育观是指学校体育应该注意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和发展,应选择和安排全面的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各种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协调的发展。重视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学校体育不仅包含营养、卫生、身体技能技巧与身心健康发展等因素,而且还包含着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因素,还包含着学校体育管理和评价,学校体育体制与结构等部分,全面体育观就是要从学校体育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去研究与实施学校体育。

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研究表明,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历来把学生有形无形地分为好、中、差三类,对三类学生寄予不同的期望,给予不同的关注,施以不同的教育。实践证明,由于皮格马列翁效应,在三类学生身上,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为此,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观点,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相信他们都可以培养成为有用之材,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在教学方法上,又要区别对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六、树立学生主体性的体育观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4

创新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么的创新思维,而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土地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例如:在教学《长江》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建设,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工程建设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3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3.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5

【摘 要】 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主要伦理原则,在经济理性冲动泛化的现状下,表现出流于口头或“虚化”的态势。找回医学人道主义的崇高,伦理共同体的认识和建构,是新境遇下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基点。

【关键词】 医学人道主义 经济理性冲动 伦理共同体 基点

Ethics-community:the new basis of the medical humanitarian

YOU Wu-bing

Economical and Management Depatment,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38

【Abstract】Medical humanitarian as the main ethical principal is shown in oral or “virtual”,this is due to the impulse of the economical rational. Regain the lofty of the medical humanitarian,awareness and Construction of ethics-community is the new basis of medical humanitarian.

【Key words】Medical humanitarian;Economical rational impulse;Ethics-community;The basis.

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核心理念,它的伦理内蕴要求医务人员在医学活动中应以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就医权利、同等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和质量价值为旨要,从而表征出“医乃仁术”的宏旨。但在现实实践中,医学人道主义往往流于口头或被“虚化”,很多情形下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面对患者尤其是经济贫困的患者表现出“救治无意识”的态势,也使医患关系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新境遇下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基点必须加以诠释。

1 医学人道主义弱化之源:经济理性冲动

理性的唤醒,曾经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锐利的人文武器来反对宗教神学,使人挣脱了“它者”的束缚,“禁欲主义”也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取代其的是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冲动。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经济理性冲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壮观景象,但同时,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我们知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对伦理道德的景仰常常处于两难境界,两者的协调常常处于悖论之中,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话语来表述就是“义利不可兼得”。欲望常促使人不择手段来获取利益,这样挣脱道德理性制约的经济理性冲动带来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现代社会“人文疾病”,比如精神家园的丧失、人类自身的迷失等。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开放较晚的国家,市场经济是必须要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理性冲动这个市场经济本有的顽症无疑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影响,可以这样说,经济理性冲动之“酸”在当今消融着一切支撑人的传统固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信仰,医学领域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理性冲动也对医学领域许多支撑医务人员信仰的精神理念带来冲击,医学人道主义理念的弱化之源也应该归因于经济理性冲动。

医学人道主义是吸取西方人道论的观点而明确提出来的。其实自从有医学职业开始,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就已经产生了,这种从尊重人的人格出发,平等救治一切患者的理念也已成为医务人员孜孜不倦坚守的职业情操,外显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从不计任何名利为出发点,尽职尽责为患者生命健康护航,更不应该以患者的经济、文化政治背景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治疗,从而彰显医学人道主义追求的崇高道德目标。但现实中医院为自身发展,也加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潮流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医疗事业机构的公益性质,医院方似有任意提高医药价格、医疗费用之嫌,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现象,家庭经济不景气的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或医院根本就拒绝给与治疗,比如现在医院实行的看病前要交纳的“押金”措施,交不起“押金”很明显就得不到救治或一旦“押金”余额不足,医院马上就会终止给与的治疗,这些很明显都是违背医学人道主义的。作为人道主义体现的载体医生在面对经济理性冲动的浪潮中很多也极易退去本色,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顾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治疗方案的需要与否,有的医生一味给患者开出“大检查单”、“大处方单”,更有甚者,有的医生还对患者索要“红包”,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开支,给医患关系也带来产生紧张的因素。“医院的门朝南开,没钱治疗别进来”这虽然只是一句笑谈,但确实是当今社会经济理性冲动下的医学人道主义被淡化的写照。

2 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基点:伦理共同体

去除医学人道主义虚无或流于口头的流弊,必须找到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合法度性解释,也就是医学人道主义得以建基的理论基础。伦理共同体理论应成为解决此问题的理论依据。

所谓共同体,“是可以在其中获得相对同质的价值体系,以及个人必须从属于结构化的和有组织的团体和单位”[1],可见一个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是以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为前提条件的。伦理共同体是指在具有共同利益基础之上达成价值共识,形成相应的符合大家共同意愿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从而结成相对稳定的人与人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稳态。在这种同一伦理共同体中,由于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一致,彼此又能达到双赢的境况,所以人们能够自觉遵守一系列的共同行为规范,来调节各自的行为,使其道德化。用马克思的话表述就是,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而那种真实的共同体应是成员间具有真实的利益追求而达成和谐、合作的群体。只有在这种真实的利益共同体内,才能形成真实的伦理共同体。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论德性篇中提出:“在任何一个时代建立一个社会共同体,所要具备的是:要实现共同利益,要为参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带来共同享有的利益[3]。”按亚氏的看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在利益一致时,共同体成员对善与德性的看法广泛一致时,才能使得公民之间连接组合真实共同体成为可能。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也有关于此的论述,他说:“在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共同体内,对共同利益的共同追求是道德原则赖以存在的一个基本背景条件[4]。”可见,只有当人们在交往共同体中结成的关系是真实的利益共同体,此时人们的价值追求目标一致,达成道德共识,形成真实的伦理共同体,才能自觉践行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去破坏它。对医务人员来说,只有认识到医患之间确实存在着真实的伦理共同体,相应才会自觉践行医学人道主义。

那么医患之间是否可以具有真实的伦理共同体?我们知道,医患关系是人类为对抗疾病,维护健康而结成的利益联系。它是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患者为一方,在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中各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大家都是战胜致病因素来维护人类健康。体现在病人期盼恢复身体健康,医生努力医治病人的健康,两者交往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健康而达成共识,形成真实的伦理共同体。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在初始阶段,是个体与个体交往的关系,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通过直接的接触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医生,会激发出医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医患之间常处于和谐的境界中。也可以理解为伦理共同体在医患之间本源就存在的,只是由于后来医生与病人关系发生了变化,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个医生要面对多个病人,医生的耐心减退;还有由于高科技的出现和介入,医生大量利用科技手段,使医患关系处于被“物化”的境况,医患关系的矛盾开始凸显,这种伦理共同体被有所破环。而后果就是医务人员对患者救治的麻木和无意识,医学人道主义常常被抛掷一边,导致医疗效果的不佳。其实这对医务人员本身也是无益的,它会损害医务人员的医疗形象和其它切身利益。所以医务人员如认识到“医”和“患”其实是可以处于也应该处于一个真实的伦理共同体之中,就会自觉践行医学人道主义,在医疗实践中担起重要的角色,和患者一起共同与疾病抗争。

3 医学人道主义强化之途径:伦理共同体的构建

面对经济理性冲动对医学人道主义的强势关系现状,必须寻求伦理共同体的构建之途径,以此来平衡这种失范的态势,找回医学人道主义的崇高。

伦理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德教育。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应该具有的仁爱、救死扶伤的品德,是道德德目在医务人员身上的内化,更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医德的医生,即使技艺再高超,也算不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医生,“无德不成医”。一个缺乏医德的医生认识不到医疗职业的崇高性和不计功利性,在行医时只会求取名利,肯定会千方百计从病人身上索取钱财,置医学人道主义职业道德而不顾。而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会自觉认识到医学事业的“救世救人”属性,不是谋利事业,从而抵制社会上对经济利益的过度崇拜趋向,同情患者的疾苦,把患者看作与自己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尽心救治患者,这样也会造就自己的功名。但医德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医生的良好品德不是天生就会具有的,它的产生是医生在学习和长期实践中积累、发展起来的,医德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实践性。所以加强对医务人员经常的医德教育,可以使其增强对医学事业的认识,对伦理共同体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加强医务人员诊疗实践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要求。现代诊疗过程中,机器检查和治疗有部分或全部代替医务人员作用的趋势,很多原因是因为医院和医务人员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来造成的结果,患者往往面对机器的时间超过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使诊疗过程缺少医生人性化的关怀。建构伦理共同体,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在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自觉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患者作为躯体或心理上产生了和健康人群的不同,他们相对我们就是“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照顾和关爱,不能被排除于共同体之外,作为“人”的存在,他们理应受到医学人道主义的对待,得到比健康人群更多的关爱。医务人员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人,面对患者时应该注重交往中语言的礼貌性、安慰性、保护性,以消解患者的畏惧和不安心理。患者就医时由于是初次谋面,对医生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做出情绪反映,因此医生应当行为端正,稳重可信,诊疗耐心,增强患者的信任感,这些都是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体现,而只有医务人员首先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与患者的息息相存的关系,才能付出对患者的关怀,为建立良好的共同体打下基础。

再次,还应认识到,伦理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患者做出回应。伦理共同体在医疗实践领域,毕竟患者也是主要角色之一,患者也应该在伦理共同体的构建中参与互动,不去破坏共同体的存在,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和尊重医生,共同努力来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当真实的伦理共同体在医疗实践中被认识和构建起来,医生就会自觉践行崇高的医学人道主义,以道德理性来规约现实经济理性冲动的强势,尽心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出版社,1990:38.

[2] 马恩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室管理

引言

徐州工程学院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处苏北,各方面的资源相对薄弱。与一些老牌高校相比,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方面没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基础。但在徐工实验人的不断努力下,2013年,我校化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顺利入选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随着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增多,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1.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我院经过长期探索,现在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在2015年新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在原先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重新形成基础化学实验1、基础化学实验2和基础化学实验3,分别负责无机与分析,有机合成,以及物理化学测量的实验教学[1]。其次,精减了课时,原先的48课时被减少至32课时。主要删减了大量验证性实验,加入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再次,将仪器分析实验、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改成实验周的形式,让学生有整块的时间参与大型实验,以便更好地投入。

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院与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徐州市纤维检验中心、徐轮橡胶有限公司及徐州安泰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作为我院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一线生产,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内。

二、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运行机制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一层由分管实验室的副校长负责,教学设备处负责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的招标采购。学院一层实行示范中心主任负责制,实现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实验室的各种资源都可以集中管理,分工到人,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出现问题,立即可以责任到人,减少了扯皮和推诿现象的发生。

2.实验室建设[2]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科研条件,我院购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如凝胶色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等,这些设备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障。近期,我院又申请到了中央财政项目,准备创建仿真实验室,再购置一批如粉末衍射仪、气质联用仪、流变仪等大型仪器。有了这些硬件作为支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科研水平将会有长足提高。

3.大型仪器的管理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大型仪器实行“服务教学、兼顾科研、专管共用、资源共享”[3]的管理模式。学校教学设备处花重金购入了实验室管理系统,与门禁系统相结合,大型仪器的使用实行网上预约,对学生全面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率。正是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都可以承担起300多人次的毕业设计。

当然,学生在独立仪器前,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学生,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才会在实验室的管理系统中批准学生的门禁。为了满足使用需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常组织大型仪器的使用培训,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要。

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实验技术人员短缺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有专任人员6人,不但要为本院的三个专业及化学相关院系开设实验课,而且要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同时要完成大型仪器的管理、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的管理、试剂的入库与领用等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尽管每天劳碌奔波,仍然难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4]。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确保实验室工作的稳步进行。

2.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拥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仅有6台,只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无法满足本院教师的科研需求。化学化工类的大型仪器设备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建设所需经费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仍希望学校可以加大经费投资力度,使老师有一个更好的科研平台。

3.实验准备间面积窄小[4]

在化学实验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相对于实验教学,准备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但是我院由于实验室面积有限,实验准备间的面积十分窄小,仅能存放少量试剂,大部分试剂只能放在学生上实验课的实验室内。实验教学时,人多拥挤,学生稍不注意有可能碰翻试剂,不仅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结语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搞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既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如果今后在实验队伍的建设、实验经费的投入、实验室规划和配置等方面采取更合理的措施,则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奎,朱亚先,胡荣宗,夏海平.建设现代化的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17-821.

[2]曾尊祥.5个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参观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