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1

[关键词]体育文化;城市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27-02

一、城市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一)城市体育文化相关定义

体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是因为这样导致许多学者在论述体育与城市文化时指向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按照常用的划分,体育可分为社会(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而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就说明了体育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复杂,也说明体育与城市文化的不易。近年来对“城市”“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颇多,观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城市体育文化,是在城市的特定范围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1.内容和方法层面,是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行为体现;2.物质层面,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3.精神层面,居于主导地位,是城市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而王成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指综观体育的方方面面,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比赛,以及体育本身为人们所提供的各种场地或服务,如体育馆,体育赛事以及职业俱乐部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城市体育文化的特定表现。

因此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它包括物质、精神和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城市精神的结晶。

(二)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中的相关研究

1.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张奇、张颖等认为体育文化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凝聚力,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城市开放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甚至具体到某个城市体育文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

2.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体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形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城市体育文化产业是城市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三城市群众的体育活动是城市群众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三)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是指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借鉴本民族体育文化和外来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的需要,逐步对旧的体育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体育文化的进步活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钟振新在《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指出城市体育的功能是:1.提高城市人群的凝聚力;2.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3.提高城市体育内涵。因此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也应该遵循城市体育内容从城市物质文化、城市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城市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加以创新。而李先国,李建国认为除上面三种创新以外还应有观念的创新、主体的创新。

(四)城市重要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1.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行为方式,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甚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同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城市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社区体育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强社区整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健身娱乐需求的矛盾,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向武云在《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中指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广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总和。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的多元性、参与的非强制性、内容的丰富性。它具有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推进城市文化创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功能。我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日益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影响这一活动发展的因素有:个人的微观因素、城市广场的中观因素、社会的宏观因素。

3.城市体育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

体育文化产业在城市转型中有如下作用:1.促进城市文化转型;2.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3.反哺城市体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4.促进城市形象转型;5.创造就业岗位与扩大就业;6.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程一辉,庄昔聪等阐明体育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提出了用传播学手段来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做了相关研究,如张孔军,于祥《首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研究》,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同时还有研究者对黄山市和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做了相关研究。

二、结语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城市体育文化备受人们的关注,城市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甚至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它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对这一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体育文化的创新及城市体育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研究;对各体育文化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及休闲体育、大众体育方面研究的较少;对传统体育研究相对较多,对中外体育或者跨文化的城市体育研究较少;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省各城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还处在理论或者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少之又少。加强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不仅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全面的认识研究城市体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这一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城市体育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使我们社会得以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细琴.城市体育研究述评[J].科技资讯,2010(5):209.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23,154-176.

[3]王成.从城市文化看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8(4):48-49.

[4]张奇,张颖,李小谦.体育文化在山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体育与世界,2009(9).

[5]邹玉华.论体育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世界,2OO8(9):71.

[6]李先国,李建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

[7]钟振新.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

8-9.

[8]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专题论述,2005

(4):292-293.

[9]向武云.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J].体育社会科学,2006

(6).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对外推介;国际元素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34 — 02

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重要性日见凸显,也上升到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领域。在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系列研究。国家文化部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表明,我国已经开始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均有安排文化发展的课题研究。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于文化建设全是为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西方国家城市化、现代化起步比我国早,城市化程度比我国高,因而对城市文化的研究,无论是起步时间,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国内所不及的。西方社会学家西美尔、帕克、芒福德、戈特曼等对于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研究,而是早已发展深入到城市文化建设方面。

国内外对城市文化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路线和战略,也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和文化政策。梳理国外对于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文化的发展及其繁荣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设,特别是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来,很多城市,诸如上海和深圳的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对的优势,城市文化形象初步形成,文化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在于文化,文化使城市发展才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使城市的综合实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近年来,齐齐哈尔文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和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浪潮下,外国的文化产品又大量涌入文化市场,对齐齐哈尔的文化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激荡的大潮,面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于文化的发展需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态势,正确选择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文化创新的辉煌,增强文化的国家竞争力,并且在国际上提升齐齐哈尔元素,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明确城市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中,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齐齐哈尔文化对外推介应围绕“鹤文化”,主打“鹤品牌”,将主题文化“鹤文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齐齐哈尔文化建设本身应当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科技紧密融合、文化——市场密不可分的新变化,符合现行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齐齐哈尔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科学整合文化资源,精心培育和扶持有潜质、有特色、有规模的项目,在特色园区建设、文化旅游、影视文学创作、鹤文化艺术及民族民间艺术发掘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1.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把“创意”作为关键性的突破口。也就是说,要特别强调创新、创造、创意,应当特别强调处于产业高端的文化内容和知识产权,强调以创意设计、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数字技术等等高新科技支撑和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制作、营销、传播的全过程,从人才外包型城市转为城市创新型城市。

2.建立文化市场体系。我们要积极培育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和艺术设计等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制,在全市建立完善的文化产品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大力发展、推介、经纪、策划、拍卖等市场中介机构,使之成为联络文化市场、服务、消费的中间环节,从而为文化单位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积极培育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通过网络、广告、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途径,宣介文化文化消费新观念、新意识,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居民文化消费自觉性、自主性。

3.关于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强市”中的“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的体现就是齐齐哈尔地域文化能够快速“走出去”,以鹤文化为主题文化的鹤城文化能够快速“立”起来,这就需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比较而言,齐齐哈尔有其相对独特的优势:比如,地缘优势就是其中之一。齐齐哈尔可以借助俄罗斯、日本、韩国这一区位优势,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面对全国,以致走向世界。还有就是展会,以及自创节日这个舞台,通过绿博会、观鹤节、关东文化节、和平节,提高齐齐哈尔的文明程度和国际、国内知名度。

4.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努力把齐齐哈尔文化产业培植成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推进“鹤文化”产业链、“绿色之都”建设,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培育和发展传媒印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影视音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遍及市、区、街道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包括一批多功能、综合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和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加大城市文化对外推介力度

就国家层面来说,对外宣传是不可或缺的。现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处于孤立状态,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只要与他国、他市建交或建立某种联系,那就要向他国介绍本地情况,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这也就是对外宣介,且是宣介在前,联系或建交在后。有人说,“对外宣传是对外开放的先导”,这话确有道理。

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宣介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布局、实施推介作用和对外交往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一句话叫“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高度概括了对外宣介的任务和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国”就是让国外和海外同胞真实、准确、及时而且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作为每个国民、相关组织机构宣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介绍我国国情,包括中国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地理、环境、习俗等等。对外宣传其实就是在推介上做文章、下力气。通过宣介,以致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建立友谊、互通有无的目的。对外宣传可以达到促进国际交流、交往与合作,实现共赢。国家之间交往有赖于对外宣介,国家间建立外交关系,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外宣介、了解他国,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进友谊和了解。当今世界,国家间矛盾日趋激烈,欺小凌弱比比皆是,这就要通过外交解决,这就需要对外宣传加以配合。国家间的对抗,可以通过对话解决,其实对话也是对外宣传。所以说,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在对外宣介方面多加努力,这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元素方式方法

首先、我门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文化软实力,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那么,我们对外宣传的工作要贯彻落实“三符合”,即符合城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是国外受众及时了解城市信息需求,以达到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努力作好对外宣传中的本土化和新媒体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提高对外宣介的主动性,加强对外宣介的针对性,把握对外宣介的准确性。我们纵观美国的文化外交策略与发展,注意到美国对外宣传特别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十分注意根据受众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来确定对外宣传的具体语言、形式,甚至表述和表达方式。在特定的宣传战略确定后, 美国一般都要分门别类,规定不同类别媒体的具体任务。在不同时期,同意媒体宣传所用语言、覆盖范围也有所不同。在特定主题下,美国的媒体会尽力做到受众的最大化。美国的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要能坚持以事实说话,坚持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客观系列报道之中,用实际情况和事实本身的力量引导人、说服人。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客观实际报道都是普遍尊崇的报道手法和要求,其最佳效果已经被现实所证明。这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大量事实,并以精准的信息表达出深刻的内涵。还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外语以及“用事实说话的技巧”,以实现对外宣介的意义和目的。

3.重点在表现形式、方式方法、技巧、手段方面推陈出新,让对外宣介之内容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对外宣传城市文化,首先要根据城市文化发展情况,运用最新、最科学的传播手段,把握受众心理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宣介产品”形式和内容,真正做到对外宣介的“时代性、时效性、创造性、规律性、实用性、现实性”。

我们的外宣工作要特别讲究形象化、故事化、情感化。欧美国家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来传播其国家文化,而不是或很少直接向民众灌输。如《影片拯救大片瑞恩》中宣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阿甘正传》演绎的美国人永不放弃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中宣传的爱情观和博爱精神。好莱坞的影片覆盖全球,在赚取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向全世界观众潜移默化的灌输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参 考 文 献〕

〔1〕邓显超.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3

[关键词]佳木斯;城市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9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城市的面积快速增长,然而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城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城市的主题文化建设亟需加强。城市主题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外一座城市的精神体现。如何规划和建设城市文化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当前利益,更加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佳木斯作为中国东北部一个普通的中小城市,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挖掘独特的魅力,体现独特的文化优势,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1 对城市文化等相关概念的认识

1.1 “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传统意义上大的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乃设防之壁垒;“市”,则是交易之处所。与现代城市的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代城市的概念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并且呈现出现代明显特征:城市的开放性、规模宏大性、物流发达性、交通便利性、生活多样性、公共设施复杂功能强大、交流广泛性、文化多元性等。城市总体呈现建设与发展的状态,而鲜有防护之能了。这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1.2 “文化”

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某一个概念理解起来同“文化”一词这样复杂。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即其涵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这是基于文化广义上的定义。而狭义的定义,即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人类发展的历程即是由文化进而文明的过程。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不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现在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强调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而2013年的十,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足见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有识之士也注意到这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央政府第一次从理论角度认识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政策基础。

1.3 城市与文化

每一个城市有每一个城市的特点,就像人一样,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体味。这种“体味”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进入这个城市的人以鲜明的印象或独特的感悟。城市所展现的恰恰是城市的文化。“城市”与“文化”的联姻,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生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地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宏观地看,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最主要的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或自然形成的以城市地域空间为特点的文化模式,内容广泛而复杂。具象地看,城市文化又因城而异,城市文化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涵盖了精神的内容。

1.4 城市文化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应包括的内容: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式,与城市对于社会、人类的意义相吻合,标志着一种社会体制下的文化语境。

(1)空间特征――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可替代地成为城市第一层文化底色,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时间维度――城市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城市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3)制度、原则――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顺利、持续推进的工作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

(4)物态环境――城市街区规划,商业布局,产业布局,直观而立体地凸现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显性标记和感性认知对象。

(5)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产出――是城市文化发育、发展的标识,直接从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城市文化的状态。

(6)经济政策与经济状况――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潜力和未来高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水平。

(7)民俗民风――构建城市文化的还有城市人口结构,市民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人格心理、婚姻家庭、闲暇生活、消费心理、饮食习惯……,难以穷尽。

(8)城市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现在社会的人们建立起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精神,即城市文化精神,展现出一种文明的、优雅的、合理的人生方式,而这种方式尝试接近完美社会的人类理想、接近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5 城市文化的价值

城市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持续保有集聚人气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城市的管理者早已经意识到这点,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和城市文明精神,就像人没有了生命一样。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性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我省哈尔滨市利用哈洽会、国际冰雪节打造东方的巴黎。而地处中国东北部的佳木斯市将利用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国际泼雪节等活动打造东极明珠。

2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首重观念的更新,原则的建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

(1)去行政化原则。城市文化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不应该成为政治游戏的玩偶或阶级斗争的工具,也不应该是城市地方官员的“面子工程”,城市文化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片”,换一个行政长官就换一个“面孔”。城市文化既属于现在的城市市民,也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市民。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效的工程,需要一届届政府努力地去维护、推动、实现和再发展。

(2)前瞻性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比现存状态有明显提升,有明确的目标感,有可以追求和努力的空间。这种前瞻性所关注的不仅有城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位置、作用,以及时代潮流、文化走向等因素,并具有一种广阔的全球化的视野。

(3)本土化原则。城市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该城市的历史遗传和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目前的城市现状,而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若全盘摒弃原有的地域精神痕迹,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文化也就变得“千城一貌”,毫无意义。

(4)以人为本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一切从人本身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一切服从于唤醒人的自知、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关心人的长远发展的全过程,侧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5)柔性原则。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城市文化以柔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改造人。与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相反,城市文化应该属于软文化的范畴,应该遵循一种柔性的原则,更多通过内心情感的调动、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感染以及榜样的力量等文化的手段而达至。

(6)全民参与原则。城市文化大讨论应引起全民关注,争取全民参与,不能沦为一种浮于表面的“文化活动”,而应沉淀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要让市民意识到自己对城市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充分享受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这些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些原则的坚守,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

3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3.1 佳木斯市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城市总体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文化没有精神内核。

3.2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底蕴及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天赐的地理区位优势,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有近30年远东贸易的经验。

(2)佳木斯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金代五国城遗址。有较丰富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人文传统,赫哲人民居旧址,鱼皮画等民族手工艺术品。

(3)世界三大黑土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是纯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一;三江环绕,水草丰美,丘陵纵横,花木繁茂。

(4)有一定影响的现代人文活动,如三江国际旅游节文化、五月杏花节文化、三江国际泼雪节文化、三江知青节文化,为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撑。

3.3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策略

(1)城市文化精神发掘的原则。坚持植根历史、体现传统、反映当前、引领未来的四原则。

(2)城市文化发掘的方向和把握的要点。展示民族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悠久的湿地文化,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高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独特旅游资源;做好主题文化产业,经营主题文化实体;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多方融资;注意环保,污染性企业治理、汽车规模控制、生活垃圾处理要高标准。注意文化建设的“物态环境”(硬件因素)和“人文环境”(软件因素)的和谐关系。控制城市建筑纵向空间的规模,不要一味追求高度。

(3)城市文化精神的选择。城市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城市文化精神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独具特色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它能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精神大讨论和城市精神的提炼确立,是城市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浩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程。而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和一种生活方式,它引导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唤起对精神需求的渴望。

要确定城市的文化精神,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感受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地方,找出它的若干特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文化精神主旨:拓荒精神、奉献精神(天下粮仓)、地球的生命(三江湿地)、东北延安、东方第一城,围绕上述关键词来设计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

3.4 城市文化建设的架构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

3.5 城市文化建设的实施

要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兼顾城市文化建设的层次化、深度化和广度化,固定政府承担历史责任的角色,提高政府城市化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1)文化建设实施的政府角色定位。

(2)文化建设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3)文化建设实施的监控体系。

(4)文化建设实施的效果评估体系。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市民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40-01

城市化进程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速,越来越明显。市民文化作为市场经济下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它的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市民文化是凝聚着城市基因的,它构成了一个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城市人口也在急剧的增长着,使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当然城市市民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市民文化的建设,不断的加强市民文化的教育,使市民文化得到提高,使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品质有进一步的提升。

一、市民文化建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市民文化包括共同的心理习惯、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理想境界还有审美意趣等等,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市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流传并承袭下来的,它并不是某个人的意愿,也不是城市市民心性的简单集合,它所代表的是广大市民共同拥有或是相通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它是广大市民的普遍欲求、愿望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而且它是随着历史发展条件、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展并变化的。市民文化是城市文化语言的重要载体,市民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已经形成,从它产生发展到今天,市民文化已经是城市之中大众文化根本属性的主要表现,它展示着城市的精神气质,也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市民的文化建设也有其特有的问题。

1.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足

文化设施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文化服务的,其在各个方面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社会的公共活动地区、建筑物设施、文化设备及其组织机构,是整个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建设不能缺少的组织形式以及不能忽视的物质依托。文化设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和文明程度。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让原本就不算充足的文化设施显得更加的不足了。近几年来,在城市进步不断加快的步伐中,我国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但是因为固有的传统文化设施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缺陷,使我国的城市文化设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对于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设施的容量、设施功能及分布的地区,文化设施的种类以及设施的文化服务水平等等方面,文化设施在这些方面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这其中集中程度高、设施区域间差较大,存在的差异大、文化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是文化设施不足的具体表现。

2.新增的城市人口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够高

城市市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城市发展扩大的同时,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些新增的城市人民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农村和城市周围的郊区,它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相对于城市的人来说是比较低下的,他们的构成也比较松散,它们使城市的市民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新增的城市市民大多数都是外来打工的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很难与城市原有的人融在一起,与城市原有的人没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利于管理,而且这些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最好的也就是高中文化,它们的文化素养和原有的城市市民相比相对较低。

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文化建市的几点建议

1.大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市民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城市市民文化的建设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要有合理的布局,合理的网络分散结构。城市的政府机构要大力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并且要积极的鼓励学校的有关部门将自己内部的文化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倡导市民学习文化,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地方政府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市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其能够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城市市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的考核要求,使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2.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融合和在一起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表现,也是其文明财富的总和和结晶。人类自创造文化之始,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教育,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使人们有文化归属感。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他们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也养成了一定的文化习惯,有着与城市人民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市民文化,使外来文化与城市原有的市民文化相互融合,让外来人员能够快速的适应城市的生活,这也是城市市民文化建设的关键之处。

3.要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的建设能够对城市的市民进行引导,它决定着城市市民文化的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方向,能够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要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就要凝练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要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的发展历史,保护好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建筑,这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标志,一定要合理的使用和进行保护,使城市市民文化建设可以发展得更好。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管理,要改革原有的方式,使其适应大多数人的发展,要努力的使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融合。

结语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改善过程。我们必须要把市民文化建设好,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素养和文化面貌。

参考文献

[1]倪志娟.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点[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02)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5

关键词:杭州;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景观;建设形式

1 杭州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主要建设形式

从2003年开始,杭州开始对市内京杭运河进行疏通和整治。首先进行了运河的疏通,使其重新发挥运输功能,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整理完毕。随后,从2006年开始,杭州市开始对运河区域进行文化定位和详细规划,将运河文化植根城市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杭州运河文化景观。运河文化景观的主要建设形式体现在3个方面。

1.1运河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境内拥有39km的河道,古运河在两岸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针对原有的文化基础,杭州市在景观建设过程中,重点是对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在这些原有古迹的基础上修建一系列景观。例如小河直街、新香积寺,这些都是将文化与景观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些景观的建设都是在文化延续的基础上开展的。运河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及其意义非常明显,首先,杭州运河区域所遗留的大量景观,是运河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城市发展的重要代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历史底蕴;其次,是对遗留的景观最好的保护。

1.2修建大型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杭州市在运河文化开发和景观建设过程中,对于文化广场的作用也非常重视,靠近运河分别修建了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文化广场,以现代化的手段将运河文化和景观建设进行有机集结合,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修建文化广场对于杭州运河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运河文化是杭州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建大型文化广场,可以为运河文化的宣传提供场所,在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运河文化;其次,以景观的形式将运河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广场周围的景观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得人们生活与运河文化融为一体;第三,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河文化对于整个杭州城市而言非常重要,以现代化的广场形式进行文化的表现,是城市发展对杭州提出的要求。

1.3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

主题文化景观建设是杭州运河文化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不仅与运河文化的特点有关,并且也是文化表现的最有效方式。例如,修建了以运河整体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运河博物馆,体现了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形式,陈列的文化和展示的照片可以直观地表现整个杭州运河文化。在主题景观的修建过程中,对一些重点文化景观进行重点建设,例如富义仓文化遗址的修建,广济桥的工程修缮等。对这些重点文化景观的修建和修缮,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运河文化的特点。从2008 年开始,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开展了运河旅游规划编制、历史街区保护、主城区段景观提升、漕舫游船制造、运河夜景亮灯、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塘栖古镇保护修缮、路网建设和河道整治等几大块工作。古时的运河发挥的是水上运输功能,如今的运河是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2 运河文化与景观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2.1提升城市的历史底蕴

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对杭州运河景观的开发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运河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运河本身所遗留下来的很多景观都是文化的直接体现,所以,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和修建文化景观能够最直观地体现这种文化,同时,运河发展历史代表着杭州发展的历史。因此,开发运河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杭州的城市历史,提高城市的历史底蕴。

2.2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物质生活已经相对满足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运河文化开发和景观建设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以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不仅为城市文化发展和继承提供给了有效的通道,同时也保证了城市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运河文化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代表,通过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运河文化景观的建设在杭州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使得杭州城市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延续,是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紫雯.城市河道的水域景观与品质评价——以运河的景观文化保

护为例[J].现代城市,2007(3)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对策;徐州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江苏省文化创业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状况调查研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拥有其独特产业属性的新兴产业,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人类精神层次需求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值占到GDP的3.77%,基本上完成从新兴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转变。据有关机构评估,2007年徐州文化竞争力居全国城市第10位。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增加值为134.27亿元,2013年增加值为148.72亿元,对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说,尽管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将结合徐州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内三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对于国内大部分三线城市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是:较一二线城市来说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创阶段;文创产业园整体规模较小,一般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类型为主;以当地特殊人才聚集地或者大学人文环境为依托;园区建设较差,入园的文创企业数量较少或者大部分产业园区处于建设或者招商阶段。以徐州为例,尽管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速度上较为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质量上并不是很高,产业规划比较空泛,缺乏可执行性,产业类别比较杂乱,发展严重不均衡。

(二)未形成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对于大部分的国内三线城市而言,没有能带动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或龙头产业是文创产业不能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3.3%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只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66.7%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此可见,同大多数三线城市的情况类似,徐州市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这条道路上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三)产业园缺乏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升级模式是形成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最大化实现共赢。但是目前的情况表明,在大多数三线城市的产业园区管理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入园企业的限制不够严格,园区内并没有完整的企业分类规划,园区内企业分布较为散乱,部分园区存在给钱就给进的现象,对入驻的企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其次,产业园区内部的企业相互合作比较少,合作意识淡薄,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园区内企业互相联系较少,几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一般的经营模式都是服务外包。以矿大科技园为例,园内企业多为科技、网络、软件类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在业务合作上联系不紧密,一般都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上游企业合作,换句话说,园内企业只是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合作意识淡薄、企业发展空间较小;最后,产业园区的管委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所以很难行之有效地为企业解决问题及提供帮助,在对徐州部分园区走访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以上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园区内没有建立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园区内的企业不能及时快速的获得信息。

(四)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根据文化产业方面的数据统计显示,很多文化创意公司本身起点不高,处于发展初期,不仅缺乏必要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更缺乏创新人才,缺乏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亟须政府和园区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帮助。

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需要高成本、大投入,但是模仿、复制文化创意产品的技术成本、生产成却很低,所以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就我们重点调研的徐州地区来说,徐州市地方政府还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与管理条例,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执法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