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1

关键词:多元化作业;分工形式;知识点

作业作为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认为对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单调的书面课后作业往往提不起学生完成的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将针对初中生物作业,对多元化的生物作业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多元化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物教学中作业的现状调查

完成课后作业是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辅导巩固的作用,同时是教师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情况如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随着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作业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的课题,而作业形式多元化也逐渐开始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平均每位教师担任6~8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由于作业的批阅量比较大,所以生物作业基本以书本习题形式进行,多为现成的教辅练习题,虽然教辅练习的知识面全,但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形式比较单一枯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作业多元化的形式研究

通过对生物教学中作业形式的调查,发现目前生物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探索技能。根据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我对生物作业的多元化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具体叙述如下:

1.利用新颖的书面作业,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

减少教辅练习题形式的作业,如有练习题形式的作业多为课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巩固与记忆加深。其他的书面形式作业多以提高学生动脑、创新和使用知识点为主。比如学习关于绿色植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一个设计方案,设计一间教室或是一个校园的绿化设计等等。

2.利用趣味性的实践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留的作业感兴趣,那么他一定能学习好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多增加一些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到其中的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边娱乐边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事物所存在的现象,这样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加深记忆,便于理解。

3.利用分组合作的分工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当堂课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对学生分组留课后作业,可

以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步骤,每个小组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最

后将所有同学的完成情况汇总到一起,看达没达到预期问题所要求的效果,并分析结果,总结经验。这样不但可以让每个同学参与到其中来,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不想让试验的失败出在自己的环节上,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地做准备。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元化作业的效果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证明了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后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枯燥的知识点记忆得更加准确,在亲自的体验、观察与动脑设计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巩固知识点的重要保障,多元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元化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地开发和探索,形成更加适合学生的多元化作业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J].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2

关键词 校园生物资源 生物学教学 应用

当学生进入到校园之后他们的主要活动与学习场所就是校园,目前多数学校为了给学生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节,在校园绿化、美化及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也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许多有利的自然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教学理念背景下如何巧妙的运用校园生物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校园生物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多形式多渠道的组织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生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生物学教学,已引起越来越多生物学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1深入探索校园生物资源,寻找有用的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主要的场所,初中生物教学也多是在有局限的课堂上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各种生物资源进行观察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使用经费的支出,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校园里包含的各种植物种类能够为学生观察研究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形态、结构、功能及分类时提供便利。只要仔细观察、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有关生物教学材料一材多用、多材一用以及生物教学材料季节性配置的事例可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观察植物细胞不但可以使用书本上提到的“洋葱”,也可以使用校园内的鸭跖草;观察叶片的结构不仅可以采用传统材料蚕豆叶,也可以用校园内的槐树叶替代;春季校园池塘中的小蝌蚪可以替代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

2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为扩展生物课堂打下基础

在我们学生和活动的校园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可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每个校园内不乏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生物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用心思考和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创建一个既符合新课标且有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将教材内容与校园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选取校园内的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在调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格,寻找合作伙伴,明确小组内各成员分工。上课时,由学生按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调查校园中某处生态系统。调查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规范记录在表格中,包括生物名称、数量、以及其生活环境。各小组成员需注意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下课前回到教室,交流反馈……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堂从室内搬入室外,从生物书本移到校园实地,实现了课堂开放。学生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观察运用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的能力。

3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学习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免不了会涉及到一些实验方面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现阶段生物教学与学习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上,已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教学和学习。丰富而真实的校园以及其所包含的各种自然资源就是初中生物教学纯天然的实验室。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多途径地开发利用校园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精神。目前新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客观来看,课堂上受时间的局限,很多需要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内容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成。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安排到课后,在校园内完成,组织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光照与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一课程内容教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校园内具有的生物资源研究,选择符合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的探究方法,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定期观察,对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记录。实验期间,定期测量记录、采集图片,一周后,各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先行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初步结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并展示各组成员自主开放性学习的成果。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导时应对课堂教学不断扩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堂有限的空间内,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进行学习,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实践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现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教材中的有形知识,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无形的知识。走入校园这一“绿色课堂”及“天然实验室”,不仅能享受自然的博大与美丽,而且能体验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美好,同时由衷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校园生物奉献给学生的宝贵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 凌玉弦,沈叶明,周雪瑞,李才生,冯然,张秋月.校园生物资源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317-318.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协作;有效整合

前言: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再采用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灵活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课外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面对面的课堂,学生有机会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活动变为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课;教师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帮助和反馈。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初中生物教学流程构建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课堂上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互动来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由于课后独立完成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同学或朋友共同讨论,“吸收内化”这一过程就常常会使学生遇到困难,面对挫败,有时还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翻转课堂”可对传统的学习过程、程序进行重新构建。

1、教学视频的制作应用

在生物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或自己制作一段十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介绍。课堂上,学生先对这些小视频进行观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效果及学习情况,对教学视频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对本课堂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更多的初中生物教学视频,从而对生物学系的空间进行扩展,让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当中,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对动物的迁徙、攻击、生殖、觅食、爬行、游泳、飞行等动作和行为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会采取什么样的动作和行为。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动物的动作行为是先天还是学习行为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视频进行不断的回放,然后在关键的地方暂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区分。如此,学生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能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来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从一个讲授者的位置,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身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时常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带领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

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可概括为问题确定、探究与协作、成果展示、反馈互评等四个环节。

(1)问题确定: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其来源于主要有:一是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问;二是部分学生自主完成的一些课前练习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往届学生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后是一些扩展性的问题。问题应由大部分由学生提出,教师主要负责归类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学生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以及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容易搞清楚,从而提出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什么,以及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与昆虫的变态发育有什么相似之处等问题。教师在课堂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已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而是主要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并详细讲解,这不仅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且使新知识的传授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2)探究与协作:探究与协作是课堂活动的重中之重。探究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协作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大有好处。更重要的,协作对于解决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协作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要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加强监督与指导,保证学习小组的运作效率。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的实验“观察草履虫”的过程中,草履虫的培养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草履虫的培养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进行观察。而在翻转课堂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形式自行培养草履虫(教师告知学生在池塘水中加入紫菜,根据天气情况5-7天即可培养完成)。在实验课时,各小组都能带来培养出来的草履虫。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课堂上还会主动的互相交流培养成果,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有效激发,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更是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的生物知识。

(3)成果展示:各小组把“探究与协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在课堂上轮流汇报、展示,将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反馈评价:反馈评价是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的形式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评价应相互结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在这两种评价形式中,结果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新技能的掌握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对于过程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协作小组共同探究、交流的情况。

3、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翻转课堂的最后一步,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14-21.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4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吃透教材;讲究务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1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也日新月异。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生物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激起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例如:我在讲授“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课的导入中,先让学生留心观察,会发现子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调查在座的各位同学,你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你父母相似的地方?在大家所列举的性状中有哪些性状可以遗传,哪些性状不可以遗传?汇总学生列举遗传性状和非遗传性状,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要问为什么有的性状可以遗传,而有的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课件等,设置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意识。例如:我在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课时,学生通过“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有叶片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有什么样的构造,才往外跑“气”?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表面应有水蒸气跑出的孔,这些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质疑:叶片上是否有水分散失的“门户”?指导学生制作和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植物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的什么?它的什么结构与散失水分有关?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经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培养兴趣,为学生创造探究知识的情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是应付了事的,有时连书本也不带进课堂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七年级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和以前的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等。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三、吃透教材,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服务

初中生物新教材讲究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教科书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我非常注重研究教材,不仅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且还系统把握好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际中,首先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讲究务实,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还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我在课堂讲授中,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手段,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5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学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从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到现在的克隆及转基因技术,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家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实验。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改后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比重不断加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实验操作又纳入中招考试内容,使得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更加突出。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类要认识自然,首先就要进行观察。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中提到许多通过认真观察、总结,最后成为伟大科学家的事例,如《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等。初中生物的实验大多以观察为主,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看挂图、模型、标本及实物,更主要的是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每次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地准备,明确观察的任务。如初中生物第六章“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演示萌发的条件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做了种子萌发的实验,要求他们每天仔细观察萌发时的情况,为之后课堂讲述“根尖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要想较快较好地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生物实验中也是如此,如在“植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要求测定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教室、草地和灌木丛等)的湿度,如果让一名学生去做不仅很累,更重要的是达不到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必须几名同学合作才可以完成任务,要求学生要组建合作小组,明确分工,全员参与,最后将所有的数据汇总,进行分析,这其中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行。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实验,作为生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

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并非都是最好的,也不一定适合每所学校。因此,对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调整、重组或增减都是一种创新。如教材中关于“细胞为什么很小”的内容,可做一个实验来证实。其中用到“酚酞、琼脂块(自己做)、氢氧化钠”等材料。要在琼脂块中加入酚酞(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块),同时放入氢氧化钠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确定物体表面积大小和扩散速度之间的关系。该实验不仅操作繁琐,学生不能独立操作,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还没学过化学,不知道氢氧化钠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我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采用别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萝卜块代替琼脂块,用墨水代替氢氧化钠,同样可做出效果;还有学生提出更好的建议:用同样大小的两块糖,一块砸碎,一块保持完整,同时放在水中融化,观察哪块先完全融化。同样可以说明细胞表面大小和扩散之间的关系,而且该实验便于取材,易于操作,也没有危险,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空间问题无处不在,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这些就是问题的所在。如果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第一次做显微镜实验中,很多学生一上来就把自己的手放上去观察,当然什么也看不到。这就产生了问题:为什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因,就可以让其明白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再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学生往往用碘液染不上颜色,故看不到明显的细胞核。很多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是不是染色时间不够长?是不是碘液的浓度不够高?接下来,教师再引导他们积极去解决问题:怎样做染色效果又快又好。学生通过发现实验中存在的每个问题,进而再想出相应方法去解决,从而在实验中收获很多,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许多生物教师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中生物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教学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给出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梳理总结共性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汇总所有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拓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明确教学重、难点后,将其渗透到生活实际问题中,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基本上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即可对相关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探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应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快速进步的基础,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蝴蝶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蝴蝶标本。然后,教师再将合作探究的提纲写在黑板上,让各小组探究后给出答案。小组学生针对提纲,从各个角度展开讨论,记录讨论结果及不理解的问题。各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让各小组就自己的结论展开组间讨论,通过组间讨论,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学生就能将问题解决。

三、大力开展实验教学

有学者指出,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来自实验。利用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