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1

现在的社会太让人担忧了: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人们道德的缺失,归根结底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执行中却以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重成绩轻品德”。“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几乎是形同虚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较大,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培养中学生德育素养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由于缺失信仰,人们唯金钱至上,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瘦肉精”、假烟假酒假饮料,又给多少人多少家庭带来灾难呀?新闻报道,欧美等国家经检验发现进口商品中不合格商品,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国大陆。不合格的商品大多是食品。央央大国,还有让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吗?难怪到港澳旅游的游客会把澳门的奶粉买空。这些不良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唤醒民众,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继承我们的传统美德,不然将不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学生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学生孝第、礼仪、仁爱、宽恕、诚信、厚德等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经典的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能够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重塑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理解传统文化含义规范道德行为

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也有渊源深厚文化。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当今中学生学习的,学生理解含义以后可以规范自己的德行。例如,《论语》就非常适合当今的中学生学习,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性方面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人性关系到我们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论语里面讲到的“恭、宽、信、敏、惠”五个字。【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面是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易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就,慈惠就能够借用他人之力。”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学生就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做人。

再如《孝经》中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的天性,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起码要懂得去孝顺父母。当然学生也只知道去孝敬父母,但是不能付之行动。现在的社会不得不令人感到悲伤,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有老人在捡破烂,我在想:他的子女去哪了?有时候看到年迈的老人在摆摊,我在想: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吗?......现在的子女不孝主要出现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的工作都放在考试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那么我们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学习,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下定决心去践行。

三、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形成高尚人格

搞好德育工作,要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德育素质,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的。随着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活动开展,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传统文化的情景。以《弟子规》为例,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精髓。“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现在听到学生们在背诵《弟子规》,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师生诵读弟子规、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受到了身心的感慨。我们不仅要让中学生会背诵《弟子规》,理解弟子规,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并践行弟子规。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学生学习诵读《弟子规》。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事父母”,是“立人之本”。“孝”使家庭凝聚。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巩固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家”乃国之本”。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一个从小不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何以爱祖国?何以爱人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要从爱父母,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做起,然后逐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中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许多多让人学习遵守的孝道规范,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弟子规,关键是领悟其中做人的内涵,这样可以使学习形成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采取不同形式学习提升育人实效

学习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激发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形式有请专家进校园做报告,各科教师课堂渗透,开展国学课程,课外朗诵,撰写心得体会,还有开展专题活动等。

如某班开展的主题是“学习弟子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团支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班会课,主题是“学习弟子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大家已经做了精心的准备,今天我们要展示出来。首先,请大家举起右手,和我一起诵读感恩词。(礼毕 坐)传统文化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又使同学们真正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请班长畅谈一下学习弟子规的感受。(节目1)团支书:经典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了感恩。感谢生活给予精彩,感谢母亲给予生命。请欣赏某某等表演手语舞 【感恩的心】(节目2)团支书:懂得感恩,才知生命的意义;懂得感恩,才信赖阳光的温暖。一曲 【我不是高富帅】 会让你感受现代人生活的节拍。掌声有请某某等为我们表演 【我不是高富帅】 (节目3)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有一个世代绵延的文化传承过程。如果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非物质文化现象,即发现它的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一个重要规律。”[1]非遗的教学更加注重技能技艺的实践传承。高校由于具备人才和环境的优势,成为非遗教学的重地。它的非遗教学不仅要讲授文化遗产的源流、发展和流变,还要传承人现场教授技艺。通过教学向学生讲授和传承民族技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扩大非遗的受众面。

新媒体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郭庆光认为“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2]高校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这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提供了多种模式和手段,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拓宽了传播空间。

(一)创立数字化的资源库

高校利用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搜集整理非遗资料,建立非遗数据库,最大程度保护民族的文化。“文化遗产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的过程。”[3]非遗文化属于动态的文明,将这些难以保存的遗产数字化,对其进行数据采集,无疑是有效、永久地保护了非遗资料。2009年至今对徐州地区国家级非遗:邳州跑竹马、徐州琴书、徐州梆子戏、邳州狮子头、丰县糖人贡、柳琴戏、徐州剪纸、徐州香包等项目进行数字化整理。内容从历史沿革、传承现状、传承人到表演现状等方面,将非遗的文字、图片、语音等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

创立数字化的非遗资源科。它包括文献资料、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料。通过对高校和文化局的档案资料,田野调查采集第一手文本资料,整理传承人的手稿和文艺工作者个人的收藏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来采集文献数据。文献资料包括曲本、曲目和研究论文与书籍等内容。编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2001—2010)。年鉴包括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概述,重要文献,学术活动,论著提要和论文摘要等。学院创建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中心”和“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放到非遗专题网站,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非遗的常识。

(二)探寻新媒体教学模式

以“非遗”特色课程为单位,建设新媒体教学资源库,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课程,以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有些课程将“非遗”的课程改革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师生分项目或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采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形成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至今学生以“非遗”研究为选题的毕业论文达到70篇,学生以“非遗”研究为选题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13项。学院先后多次组织“非遗”志愿者服务队,将教学科研同弘扬祖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教师运用新媒体进行“非遗”辅助教学,如利用QQ群、微博等新媒体和学生在课外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前可以在QQ群和微博中将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提前告知学生,在课后将作业布置给学生。老师和学生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传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和调查研究资源,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讨论学术观点。师生互动一起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便捷互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实践创新意识。

二、新媒体“非遗”教学的特点

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此后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成立非遗研究机构。有20多所高校开设“世界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课程。现代的新媒体技术引进非遗教学不失为高等教育的有效尝试,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

新媒体不受存储、印刷和发行等限制,海量性和及时性成为其典型的特点。新媒体教学的内容也具有丰富性的特征。我院的淮海地区非遗研究中心已收录研究论文4000多篇,图书900多种,项目书90多种,图片3000多幅,实物341。2009年我院成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创立了专题网站。网站分为非遗研究资料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库两个部分,资料库包括研究的文献资料,如中外电子图书库、中外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项目资料库包括非遗项目的图片、音视频、项目书等内容,如音像资料有非遗教学和表演的作品、音视频、图片、唱片、VCD、DVD等,非遗传人授课和展示的过程制作成视频200多个。

学院开设涉及到不同学科非遗的课程。2009年学院试开设了10门非遗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如《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徐州民间文学概论》、《徐州梆子戏鉴赏》、《苏北民间秧歌》、《苏北民间舞蹈》、《沛县武术》等,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在人文、艺术和体育学院开设15门系列非遗课程,有的课程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有的课程由于专业性很强就在其本学科的院系试点,基本上形成了以淮海地区非遗文化为特色的课程群。将非遗系列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不同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参与性

学校将非遗引进课堂,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个专业教师和一个民间艺人共同开设一门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单一的文本和学术教学模式。“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是研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问题讨论。”[4]这种教学不仅有教师的学术讲授,还有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和指导。徐州剪纸、徐州琴书、徐州梆子戏和苏北民间秧歌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学院教授,举办讲座和展演。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式模式。

鼓励学生参加采风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对剧场、庙会和农村的非遗项目传承情况进行调查,整理非遗项目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指导学生从事非遗的调查和研究,学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选题的毕业论文多篇,有多项非遗研究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2009年“非遗”志愿者服务队荣获江苏省百强志愿者服务队称号,学院先后多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参与“非遗”工作。2011年我院申报的“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教学及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创新性

学院以淮海区域文化为特色的系列“非遗”课程,探索“非遗”在地方高校传承的有效途径。2009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学院邀请江苏柳琴、徐州梆子戏、徐州琴书、睢宁落子舞等“非遗”项目名家进校园表演,观看师生达到4300余人次;组织了3次大型“非遗展览”;举办专题展演和讲座26场。学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淮海地区“非遗”的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

教师运用多媒体录音和视频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网络博客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力,拓展了非遗的传播空间。学生参加非遗进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收看传承人的知识讲座,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接受者,还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有的课程以学生的汇报表演来评定教学的效果。

数字化的教学资料,多媒体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都突破了以往非遗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010年学院与文化局共同举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举行非遗项目的表演。利用网络这个新型文化传播平台,建立非遗教育网站、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非遗在线图书馆等为广大的网民提供快捷随时、方便灵活的非遗知识服务。不同层次的公众都有机会接触到民族的文化,提高对非遗的认知度,强化其传承意识,扩大传播范围。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很多学生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教学有的学生成为非遗项目的专业人才,有的则成为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5]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的方式。新媒体技术在高校非遗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和直接参与的教学实践中接受本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YGJ1434)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1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

[3]陈刚.文化遗产领域信息化及其发展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6:12-18.

[4]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1):69.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3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不少里,作者们为中华民族永不改变的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刻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明白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这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一样的节日里,用不一样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齐,吃着年饭。不一样的人用它们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流动时刻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我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一样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此刻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

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能够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刻,却从不为自我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我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

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以前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务必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2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惟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推崇。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语言,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试想,倘若没有汉语,又怎么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持节;又怎么会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只致远“的高志;又怎么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热情!

太多太多,融汇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华美德。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作为中华美德的三个方面是不可不谈的,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则更应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刚经历的军训生活。大家一定还记得那篇军训日志里所说的那句话:”当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从指尖滑落,才发现地上早已是一滩积水的时候,我被感动着,同时也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大家一定也还记得去食堂打饭时,男生谦让着让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学们即使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也不曾浪费,大家更不会忘记对宿管阿姨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感谢……真的,90后的学子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温、良、恭、俭、让的中华美德,也正是我们自己将这看似古老却终将永恒的中华美德传承了下来。

中国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神秘的,是古老的,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她的广博才让我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她。最后,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3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汇成商学院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出色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_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_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第二,走进去。身处校园之中的我们,不能两耳只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必须先有勇气走进社会去实践。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在这个环节,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笃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第三,选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浩浩文献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华的,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同时继续进行积累性阅读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第四,升上去。在体验古人的传统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的高维能量之后,我们大学生就要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水平。我始终坚持,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块垫脚石,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养料。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5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中华古诗词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能够历代被人们奉为经典且不断流传,便证明它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将迎来庆元旦—诗歌朗诵会。

看过一个个节目,觉得自己班的节目在他们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觉得自愧不如,真香找个地洞钻进去。其它班花样繁多,有的班一部分人硬着音乐,合着节拍,跳起了舞蹈,舞姿翩翩,有些班有才华的人还弹起了古筝,优雅无比;有些班还将古诗词边唱边拍手,节奏清脆;有个班最具有特色,跳起了橡皮筋,有意思吧!总而言之,老师为这次比赛奋进了心思,同学们则下尽了心思!

我们班实在没有特色,也就迎着节奏将《弟子规》背了出来,毫无特色可言,况且还不止我们一个班背。既要上场了,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心怦怦的跳着,似乎下一秒钟就会跳出来了。只希望,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我所愿,表演成功,台下响起了了热烈的掌声。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没有输,赢不一定要赢在花样上,我们应在气势上,只有我们的吟诵,才最符合“经典”两个意义深重的字!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4

把校园文化活动办成了单纯的文娱活动,结果不但没有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在活动主体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的探究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师生间“亚文化”的功能还无法全面发挥出来。一些高校对内开展的封闭性活动较多,忽视了与社会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即使走出了校园,也难免流于形式,成为一些具有文艺特长学生的表演,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只能沦为“听众和看客”,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影响了广大学生对国情、民情和社会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重视创办学生组织,忽视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大学生组织的兴办,对以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其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认为学生组织数量的多少代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因此,在缺乏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方法的情形下,创办各类学生组织,最终必然导致“问题多于成绩”的局面。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过滥,组织管理混乱,不少学生将社团当成其交友挣钱、谋求功利的一个平台的现象越发严重,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提倡的和谐互利的思想理念,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无疑是致命一击。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找准目标,对症下药,更好地以切实可行的策略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这些都内化为传统的民族精神,建构成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这种传统的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无比强劲的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理当成为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再现,营造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大学生人文意识的养成,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具有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人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正在于以历史的诸多事实为蓝本,通过无数杰出人物所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种种优良传统,比如重义轻利、精忠报国、尊老爱幼等等来达到教化的目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宣传,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正确认识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入手,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其独特的隐性德育功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而校园文化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以师生和其他教职员工为参与主体,体现校园办学理念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

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三观”,不能单纯地靠灌输一种方法,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借助必要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校园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建筑设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校园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一所学校要发展的内容,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好的校园文化,除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还应具有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进行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凝聚学生群体力量,保证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作用。

1.校园文化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联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学。校园文化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多层次地诠释教育,体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教育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校园文化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和情感熏陶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可以说价值评判标准是鱼龙混杂的,引导中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及趋势的价值观念迫在眉睫,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强制性的制度,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其次,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师风,一方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愉悦身心。审美过程可以消除疲劳,疏解不良情绪,利于身心健康。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可参与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隐秘、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要好,受教育者在渗透性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效果更好。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不会硬性地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好的校园文化总是传达着学校精神,激发师生的奋斗热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起着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师生在学校内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教室是中学生看书学习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气氛温馨的教室给人归属感,各班创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又把每一个同学紧紧凝聚在一起。人文性的装饰也是十分必要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例如,开学之初就建立一本班级纪念册,可以由每一个学生随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写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一首诗等。还应该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走进一间教室就不会感觉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气”的学习的地方。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校园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等,都充分显示了校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装饰景观要与学校自身特色和风格相结合,建筑、绿化要相互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鼓舞人。校园文化宣传的平台包括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的报刊、广播、黑板报、墙报等传播媒介,都应直接向师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墙报的设计和绘制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广播推送的故事、音乐,都要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和引导,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传播优秀的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从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中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首先应该强化中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最后要注重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人为地切断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应弘扬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鉴别好坏是非、抵制错误思潮、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外注重文化氛围的引导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单单要从内塑造,还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优秀的师风、学风,会时时给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全面地影响中学生的“三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校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培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育人必先育己,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师德师风培育就是教师加强职业认同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风建设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风建设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严谨、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需要借助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文艺、体育、美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品德教育和心灵熏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意:一是每一种文化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结合各种主题和热点问题、传统节日,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坚定其爱国信念;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有计划地开展歌咏、舞蹈、书法、绘画及各种体育竞赛;三是积极组织和扶持学生艺术团体和运动团体,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偏向于形式性和娱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若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内涵深刻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一些纪念日、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创新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也可以把这些节日设计成为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连续性,增强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周申康 单位: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6

当记者随着庄河团市委书记王晓哲,来到光明山镇镇委二楼的办公室时,这里却是一派暖意融融。摆着数瓶矿泉水的长办公桌上洒满阳光,镇党委书记戚景云笑呵呵地迎上来握手,他旁边,还有几个特意从七村八屯赶来的乡亲。

光明山镇因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了上千名各类“好人”,村风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还上了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这几位等在这里的乡亲,即是发生质变的“好人”代表。最年长的85岁的贾云山老人,赶18里山路前来,让记者感动。曾经,他连续十年专业上访,从庄河到大连到北京,哪一级都上访过,打了200多场官司,是让大家头疼的老上访户。自从今年2月接触传统文化以来,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见到记者,直遗憾传统文化接触晚了,表示一定要做个好老人。

剃着光头、脸上有块疤的徐成仁一看就不是个善茬,果然他说自己因什么都不怕而被老百姓选为乔屯村大王屯居民小组长的。但是从前他并不称职,上级领导的话爱听不听,跟群众的关系也很差,邻里称他“完蛋苗”,自家孩子当他为“后爸”。今年5月,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时,徐成仁仅仅是抱着试试和好奇的心理勉强地去听课。但逐渐的,他被各位老师在台上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后的心得所感染,一课接一课地认真学习起来半年来的学习,让他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变得勤快了,主动帮老婆干很多家务活儿了,和上级领导也能很好的沟通了,遇事学会了冷静,见到长辈知道打招呼了,就像换了个人。

更可贵的是,徐成仁不仅自己变好了,而且积极向身边的人传播传统文化。他筹建的大王屯传统文化学习点,每晚都组织村民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白天只要有人就播放视频,每周都组织村民交流学习,提交心得体会。除了集中学习外,他还用感恩歌曲《婆婆也是妈》编舞、学习《生命之河》《感恩一切》手语舞,通过歌舞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听着在座诸位的转变故事,再随手翻看镇团委书记石蒙周递过来的一沓典型事迹,记者不由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

追根溯源,光明山镇的精神文明能有今天这可圈可点的局面,这与庄河市共青团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

回想2013年,庄河团市委就把光明山镇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试点乡镇。光明山镇团委则争取到党委支持,整合资源,做到了各村、各屯有学习点,实现《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户一本,村民们趣称“炕头上”的《弟子规》。通过与“大连传统文化幸福人生课堂”的老师沟通,专门为光明山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课程,还邀请老师前来光明山镇为百姓进行授课,将传统文化传到千家万户。同时还准备了大量的学习资料,比如碟片和书籍,满足不同的学习人群。在各村安装视频播放设备,百姓随时可以观看学习传统文化,将书本上的知识声音化、视频化,弥补村民学习书本知识的枯燥感。

今年9月,庄河团市委组织全市各乡镇团委书记到光明山镇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团委借鉴光明山典型经验,在本乡镇(街道)确定1个村(社区)团总支为示范点开展工作。每个乡镇(街道)以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新农村建设“中心户”为阵地,先确定1个村(社区)团总支为示范点首先开展工作,整合资源利用农闲时间,以视频教学和优秀典型授课的方式,以青年群体示范带动,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辖区内营造学美德、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光明山镇只是庄河市25个乡镇(街道)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庄河市学习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公益论坛唤醒不泯的心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中部、黄海北岸,是大连的一个县级市,全市总人口92万,也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两年前,庄河团市委响应大连共青团的号召,在全市开展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搭建有效载体,营造宣传氛围,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道德修养,感悟人生真谛,这是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庄河团市委书记王晓哲向我们传递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据了解,两年来庄河团市委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题,多次举办传统文化论坛,其中千人以上的论坛就有三次,500人以上公益论坛六次,分别邀请了全国优秀讲师从不同角度传播传统文化,受益群体包括青年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武警官兵、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近7000人次参加,受到了市民的热捧。

通过公益论坛的方式,不仅诠释了传统文化内涵,更唤醒社会道德的回归,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王晓哲告诉我们,团市委机关带头学习,开办青年国学大讲堂,以《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传统文化精髓为主要内容,每名机关组成人员就是授课老师,走进基层巡回为团员青年讲课,同时邀请各行业的青年典型走进讲堂,分享个人成长经历,传播社会正能量,深受青年欢迎。

来自庄河市外语学校的王亮,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大连市第五届传统文化论坛庄河分论坛之后,他的身上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原来的他平时和父母说话爱顶撞,逆反心理特别强,父亲生病住院,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他不但不听话,还经常逃课,离家出走,老师同学怎么劝他也不听。这次经老师多次做工作,他走进了论坛,没想到听了两天时间,便主动回到家中,向母亲忏悔,给母亲磕头认错,还主动给母亲洗脚,母子二人相拥而泣。第二天,母亲来到学校探寻究竟,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儿子又回到了她的身边?校长说,是王亮学习了《弟子规》,反省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还被全国十大孝子的亲身经历深深打动。其实被打动和改变的又岂只是一个王亮。

“情景剧”比赛覆盖全市学校

庄河团市委还积极开展“国学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免费发放《弟子规》,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4年以来,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当中普遍开展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国学情景剧比赛,情景剧以“二十四孝”故事、礼仪、诚信、友爱等为主要内容,精彩演绎了《芦衣顺母》《孔子尽礼》《立木取信》《管鲍之交》等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最初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初赛,全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选拔出优秀的作品再参加复赛和决赛,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市所有学校57578名学生,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鞍子山中心小学参演的作品《芦衣顺母》,去年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其中扮演子骞的王元政同学,因此成了学校内的小偶像,同学们纷纷学习他文明懂事、尊敬师长的优秀品质。庄河第三高级中学参演《卖身葬父》中董永的杨丽同学,在高一时还是一个厌学、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的叛逆学生,在准备排练情景剧的过程中,她和同学不但收获了友谊,也明白了与他人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道理。比赛结束后,杨丽投入到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并开始担任班级生活委员。经过努力,她的成绩逐渐提高,在月考时考进全校前30名。一个少不经事的叛逆少女,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终蜕变成一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有志青年。国学情景剧的表演形式,也让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让国学经典真正走入了学生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