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研究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服饰设计 现代设计 美学 审美意趣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85-01

1 现代设计美学的产生背景

设计美学的产生从其根源上来说是与人类对美感的追求有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 , 差不多所有人类生产的东西 , 都是在这种渴望的巨大影响之下 , 设计和创造出来的。” 美国美学家乔治 ・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认为 :“美感在生活中, 比美学理论在哲学上 , 占有更重要的 地位。”设计美感既不同于动物的, 也不同于艺术美感 , 它具有情感愉悦性、实用功利性和接受的普遍性这三个特点。

2 服饰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美学

服装设计中蕴含的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展示出来的美为主。从美学观念看,服饰不仅是物质用品,也是艺术品,是实用与美化之物。服饰之美表现在人们穿着,打扮的美。服饰美的创造需求与服装设计密不可分,体现于服饰设计的实践中。

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常言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服饰美的审美观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艺术创新和创造不仅是审美的要求,更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消费与文化生活当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有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追求,其审美观念、审美意趣、审美标准也势必随变化而变化。为此,服饰设计必然要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人们对于时尚服饰的审美需求。王国维的一句经典名言说:“时事在变,意象在变”。世间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意象也自然会随之而变,表现于时装上,就是服饰的时兴,亦或说是流行。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3 现代设计美学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所传递给人的一种美的感受,服装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是有普遍运用的规律的,如服装设计的原理和服装设计的元素等等。现代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设计美学做支撑的服饰设计,必将毫无美感可言。服装设计的原理即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所传递给人的一种美的感受,服装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是有普遍运用的规律的,如服装设计的原理和服装设计的元素等等。

3.1 以人为主体的服饰设计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最美的猴子与人比起来也是丑的”。经过数万年的自然进化过程,人体本身就蕴含着艺术形式美的法则,通过人为主体的服饰设计,更能凸显人体本身固有的形体美,同时服装的遮羞作用,更能遮掩身体形态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从而达到人体形体美,修饰美,社会美的和谐统一。

3.2 时装的流行趋势与现代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对于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可以提高设计师的思维能力,揭示的是掌握规律的规律。每个社会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流行趋势,这种流行趋势不仅涉及到时装设计,其他艺术设计领域也都存在。现代的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时装的审美需求,曾经华丽繁琐的时装已不在受当今忙碌的人们的青睐,简约时尚的设计理念已逐渐登上时尚舞台。流行时尚反映着大众的审美趋向,大众的审美趋向又影响着现代美学的发展,人们通过自己的意愿充盈着现代美学的进步,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与社会催化的产物。“设计之美能否做到合目的性的功能美和合视觉感性的形式美的统一,这个追求一直贯穿于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以现代设计美学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美的心理诉求,时装的流行发展不可脱离现代美学的发展,现代美学同样作用于时装趋势的流行,正如近些年,带有中国元素的服饰设计渐多的出现于各大时装周,带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服饰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注入新的流行趋势,具有了新的生命力,给现代服饰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立足点和闪光点。

3.3 嘉布莉埃・ 香奈儿与现代设计美学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面临着向多元化、国际化脱变,长期以来的禁锢思想观念受到众多新鲜思潮的冲击。香奈儿便是这股新思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嘉布莉埃・ 香奈尔被称为“法国时装之母”,一次,香奈儿在观看马球比赛时,丝丝寒风让她感到有些凉意,于是随手拿起身旁的一件宽大男式套衫套在身上,并在腰间胡乱扎了一条带子。这个不经意的举动恰好被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发现,于是在1916年的一期《时尚》杂志独家刊登了嘉布莉埃・香奈儿的这一“叛逆”设计,从此香奈儿也开启了其长盛不衰的男装女穿风潮。从某种意义上讲,香奈儿的美学是对时代的颠覆,她将女性从做作繁琐当中解放出来,在时装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嘉布莉埃・香奈儿在服装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认识,他认为服装在剪裁上应该让穿着者感觉过大,这样在她静止不动时,衣服才能自动调回正确位置。 香奈儿对设计和时尚的感悟与创新同样值得我们在研究现代美学与设计中学习和思考。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所以,设计之美也应该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 材质、工艺 ……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服装设计师、服装作品和服装艺术的对象三者共同构成服装艺术世界这个整体。人类对美学及服饰的研究源远流长,但服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却很年轻。设计师设计出好的服装作品对于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 设计师在开始创作前,除了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应有着独特的个人修养和内涵,对现代设计美学有着重点性的研究,只有具备全面的修养的设计师,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 才会具有艺术价值,才能引领服饰时尚界一轮又一轮新的变革创新。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 美学 环境

一 艺术范畴

1 “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有些城市具有诱人的形象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却认为城市的结构有问题,生活不便,所谓的吸引力纯粹是一种城市的作秀表演;有的城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备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在这样的城市中待得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带来的愉悦和。很多欧洲城市和我国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让人难忘,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这就说明了一个城市美的问题: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要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2 “善”的城市环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显性形态是由那些可见的要素组成,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而城市的隐性形态指的则是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显性的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体验,可以感知,特别是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形态,它的使用和体验,决定着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强烈地影响着对城市的使用;隐性的形态是设计者所不能控制的,它受文化形态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很复杂。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2]。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如果一个城市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就无法满足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那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呢?有些城市和地区,虽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但是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无法保证,人们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美。城市应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

3 “美”的城市意象

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

人类对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艺术的创作角度讲,城市设计关注的多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合,关注街道、广场、建筑、园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关系,确立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将它们的美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象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象,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向。主体依照自己的意向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恶、丑。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设计美学艺术范畴的三个主要方面。真的城市形态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础;善的城市环境是实现美的合目的性的关键;而美的城市意象表述的是城市形态的艺术创造与情感体验。总之,城市的艺术形象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

二 物化结构

1 自然要素

既然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由于平原、峡谷、盆地、丘陵、滨水地区等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园林艺术是城市形态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风景区、公园、绿化等。城市设计美学不但要研究园林艺术的特征和基本规律,还要探讨园林艺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城市形态的构成和环境美化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公园、绿地、绿化带、林阴道等,除了它们自身的生态作用之外,对于营造城市景观、丰富城市色彩、提供休闲场所、创造舒适环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使生活环境更接近于大自然,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美大为增色,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

2 人工要素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宁干脆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可见建筑在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诸要素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沙里宁在分析了欧洲中世纪著名城市和它们的建筑设计之后得出结论:这些城镇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动、美好的面貌,不是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协调[4]。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环境艺术,顾名思义包括环境和艺术两个方面,是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一方面是依托实体环境,从实体环境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将实体环境艺术化,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城市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3 社会要素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中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集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探讨城市社会美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

城市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城市居民的社会闲暇时间总量以及闲暇休憩在社会总时间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按照个人兴趣参加各种文化娱乐、艺术、体育等审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城市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城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它们是城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三 观念体系

1 环境美论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幅画、一张明信片或一幅照片惊叹自然的美,而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往往会觉得失望。这是因为,在先验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给予了一种理论化的图式,把自然美恒定为一个概念,其结果必然是相反。自然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对它的审美感知应当是一种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先验的标准。

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行为的改变会带来视点的改变,由此形成的空间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并具有了时间的顺序。这样,空间不再是三维的形式,而将以四维的形式出现,环境艺术因而就同时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序列。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

2 空间美论

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城市空间的美体现在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园林绿化、建筑、小品、雕塑、壁画、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上。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是形成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重要条件。

首先,整体观体现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上。只有当空间从它所处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特定条件中获得了文脉意义时,它才能被称之为场所[5];其次,整体观表现为对城市空间可变化形态的控制。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态上永久不变,“拼贴”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变化和拼贴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它们是城市认知的关键点;最后,整体观是城市空间特征的统一和协调意识。很显然,没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谈得上美呢?

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外显行为。例如知觉和认知虽不是外显行为,却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因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对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作用。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

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为体验能够有助于人们形成头脑中的认知地图,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积极的行为体验可以激发联想,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并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3 生活美论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也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也同样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6]。

参考文献

[1] Lynch K. Good City Form.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2]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3] 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顾启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老子美学;海报设计;视觉语言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海报设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艺术发展的产物,所以作为舶来品势必要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但是,当海报设计进入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国土地,并在此生根发芽,就必定要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影响。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开端,《老子》中有很多美学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中国人在艺术表现中最突出的就是意境营造。何谓意境?在叶朗的《说意境》中将意境定义为:“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之美是我国民族精神体现,它独具东方文化色彩和意蕴,极具感染力。海报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传递人们思想的重要工具。海报设计的重心由单纯的视觉吸引和信息传递,逐渐转为文化意识的传达和视觉语言的艺术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的海报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都开始变得越来越西化,并出现逐渐流失独有的文化内涵的现象。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具有东方民族独有的意境和美感。只有赋予海报设计作品以东方传统美学思想之精华,才能使其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一、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哲学的发展。同时,老子美学为中国美学甚至东方美学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子的美学思想虽未直接提到造物设计,但是已经蕴含了现代设计思想萌芽。随着老子美学的发展,它的应用从绘画、书法领域拓展到戏剧、建筑领域,并且在视觉传达领域得到了应用与发展。老子美学以“道”为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虚实相生”的意境和“平淡朴拙”的审美上。

(一)以“道”为哲学基础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以“道”为哲学基础,以“道生万物”为美学体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道”也就没有了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的一切。同时,“道”的多重意蕴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有“有”“无”两种境界。其中,“有”同“实”,指的是实物、实景,是可视可触的具体内容;“无”同“虚”,指的是气韵、留白,是一种意境。这二者是辩证统一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及相互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因之一就是,东方艺术有抒情的传统,其精髓在于“意境”。而虚实相生的设计思想是体现意境的重要手法,所以在诗化美学海报设计中我们最容易看到东方艺术家对于意境的营造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意境的营造可以展现一种抽象美,这种抽象美是一切形式美的核心和本源,来自中国艺术一直追求的“象外之境”,带来了气韵生动、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三)平淡朴拙的美学思想

“道”具有“有”和“无”属性,这决定了道家崇尚一种仅凭人的感性认识不能把握的“大美”。《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认为,美是天然而成、自然和谐的,反对过分雕饰。“大美”不能仅止于愉悦耳目这种浅层次的官能享受上,而应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一定的震撼,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体验。老子认为光鲜耀眼的形式美只是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不能体现宇宙万物的本质,不利于静心、修德、悟道,获得真理。反之,那些表面看上去“平淡”“朴拙”之美,能够反映“道”的根本。老子提倡“淡乎其无味”的美感,此“味”体现的是宁静与和谐之趣。老子这种确立的“平淡素朴”的东方审美理想一直为后世所传颂。现在仍有很多艺术家竭力追求“平淡”“朴拙”“自然”的审美趣味,探索属于中国的独特之美,这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独特性。当我们回顾中国的海报设计历史时,有一个鲜明体现民族文化和特色的海报设计脉络———老子美学。目前,国内学者对老子美学诗化海报设计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套用中国元素符号上,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力,忽视了老子美学思想背后的东方文化底蕴。

二、水墨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在海报设计中,文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有着增强艺术美感的作用。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是东方最独特的艺术门类,是集中表现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一)东方水墨书法的特点

从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到大鼎腹内壁上的铭文,从木牍竹简上的小篆到蔡侯纸上的隶书,汉字都以独特的纵向排版来彰显结构美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汉字的基本结构由横、撇、捺、竖、点、钩等笔画结合而成。而纸、墨、笔、砚是书法独特的承载物。东方水墨书法通过水墨,以点和线的方式展现线条之美、结构之态,其招式可谓变化无穷,具有虚实相生的设计美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诗化的海报设计作品越来越多。例如,靳埭强在“汉字”系列诗化海报设计中饱含浓情的“山”“水”“风”“云”几个字,磅礴大气,让人深感山之“重峦叠嶂”、水之“幽远灵动”、风之“骤动无影”、云之“飘逸非凡”,将水墨的灵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黄海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设计的海报中,“影”字用大气的行书,用笔遒劲、挥洒自如,彰显出片中的武侠气息。同时,快速的书写带来大范围的飞白,使得画面极具速度感与灵动感,仿若浑然天成一般,这也正是西方字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东方水墨书法的功能

诗化海报的线条能把海报中的各种部分统一起来,显得自然流畅而又富有变化,为画面创造了丰富的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内心的平和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其对人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老子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美学思想,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经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使得中国人的哲学观、生活观和艺术观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中国美学影响下的海报设计,多在东方水墨书法的线条运用上讲究缓慢的“心平气和”的节奏。同时,诗化海报设计中的东方水墨能够对画面气氛进行烘托,带动受众的心理情绪。在靳埭强的《九九归一》海报设计中,淡雅的水墨双“9”的线条组成“回”字形,仿佛如水面荡漾的涟漪,不做任何花哨的渲染,却拥有了空灵的韵味。中间的一片莲花瓣是渡船,又代表澳门,以平淡朴拙的画面展示出祖国母亲对游子“回”家之路的深邃期盼和担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

(三)东方水墨书法的图形化

中国汉字本是“书画同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方水墨书法的图形化就是根据诗化海报设计的意图,设计出符合文字笔形、结构、重心的水墨书法图形的同时,保留文字的可读性、可识别性,体现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靳埭强的作品大都运用东方水墨书法图形,以字寄情,一字一韵。在一撇一捺之间,赋予汉字更多的解读。靳埭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宣传海报《运动、阳光与健康》意境深远。在这套海报中,简洁的东方书法水墨线条和“尺子”图形相结合,勾勒各种运动人物的形态。例如,丝带韵律操的形象中隐现出连笔的水墨的“京”字和“B”字。这不仅传达了北京奥运会的运动之美,还反映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水墨书法是海报设计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为了追求诗情画意,诗化海报设计中的水墨书法的特点是多采用舒缓的长线条以及强劲有力的线条。通过线条的打散与重构,贴合诗化海报设计的主题,而尽量不在线条组接上做更多花哨的修饰。与更重视理性和逻辑的西方海报相比,东方海报习惯于含情脉脉地将设计内容娓娓道来,善于将缓慢的视觉镜头通过富有“意味”的线条表达出来。

三、水墨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图形是一种能够强化表达效果,吸引受众视线的重要海报设计元素。水墨图形传承自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国水墨画,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图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艺术表达方式。中国水墨画的画面简洁大方,意蕴丰富,讲究的是一种传神的、虚实相生的、话语未尽的美感。水墨图形是“古今并用、传承创新”这一设计理念在诗化海报设计中的重要体现。将水墨图形应用于海报设计中,可以通过干、湿、浓、淡的变化展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也出现过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图形符号。例如,宋朝出现了类似“S”形的弧线。当时的人们利用黑白两色均分圆形,形成类似逗号的太极图形。在为“香港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设计的海报中,靳埭强运用水墨与蜡笔这两种东西方完全不同的笔触来呈现太极图。红色的蜡笔线条疏密有致,黑色的墨色深浅浓淡相宜,象征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靳埭强把虚实相生的东方水墨图形带来的意犹未尽的美感,带到了国际舞台上,提升了海报的宣传与展示效果。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海报设计案例,向更多的设计师证实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因此,设计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掌握现代设计手法,为东方水墨图形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民族色彩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黄海的海报设计在颜色应用上非常考究。例如,电影《黄金时代》讲述了文人萧红的故事。在那个时代,文字是文人最重要的武器。因此,黄海在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设计中运用白纸浓墨的强烈色彩对比,使人感受到身处乱世的无助感,完美地表现了文人萧红漂泊不定的命运。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中国海报设计作品不仅仅满足于利用中国水墨画的“形”,而是追求将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作为中国水墨画的“神”融入设计。例如,设计师黄海在电影《大鱼海棠》的海报设计中使用了朱砂色与青色两种颜色。其中,朱砂色是梦想最初的颜色,它代表着勇气,寓意梦想成真。而青色是天地最初的颜色,寓意着美好的到来,为追求返璞归真的人们营造了美好的视觉空间和心灵空间。因此,这样的画面在满足了受众视觉欣赏的需求之外,还能让观众在精神上获得了仿佛置身于室外的宁静。设计师利用沉着大气的色彩,尽力从形与色的运动中有意追求“情”与“景”的交融,以营造富有哲理的“意境”。在中国百年的海报设计发展历程中,诗化海报设计以唯美的画面、民族化的色彩、诗的意蕴,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内质的艺术品格,为日后的海报设计发展提供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技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更离不开精神意蕴和情感内涵。艺术无情感犹如花木无汁液、青草无露珠,终究是苍白无力。向老子美学中寻求滋养,将精神的生命贯注于对象而获得诗的意味,是诗化海报设计对我们最大的启迪,也是当今中国海报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化是设计的直接来源,而设计对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设计作品没有很好地传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被人们遗忘。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是设计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设计师除了负有设计作品的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不断丰富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设计作品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借助设计的力量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美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建设的安全、经济、使用 美观和便于施工,一个完美的建筑结构设计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整体结合。当今的社会是个自主创新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房屋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必然对整个设计的成功与否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想要设计出既能满足建筑外观的美化,又能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保证安全、经济、合理的条件并达到相应的标准,就需要每个建筑结构设计者去探索和创新。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 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

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 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 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

1.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一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结构美,包含着两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支承意义上的建筑结构,这个支承结构要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所需的空间, 因此要研究其结构体系和构造形式,影响建筑强度、刚度、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尤其在一些大跨度或特种要求的建筑上,其结

构体系及其美学上的要求成为整个建筑形式美的重要部分,有些甚至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亦即“建筑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建筑”。另一种就是哲学或语言学上的结构定义,即认为任何研究对象之中都存在着复杂的层次结构,这是把对象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内在关系,法国人类学家c•莱维一斯特劳斯就把各种文化都视为系统,并可按照其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这些思想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也有过重要影响。这种结构的完美性, 以及由完美到不完美的辩证转化,都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

2.体现形式和内容统一、造型和功能一致

在结构设计中,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造型和功能的一致一直是长久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建于1957年的罗马小体育宫堪称钢筋混凝土大跨建筑的代表之作。这个5000座的体育馆是由钢筋混凝土肋组成的穹项, 由1620个混凝土预制构件组成,由现浇梁联系在一起,这些的拱肋形成了美丽的网格图案。而穹顶中心的开口又使人们能清楚地欣赏到它的起伏和图案,最后穹顶由36根倾斜的Y形支柱支撑着上部结构的重量,细巧的支柱和波形穹顶边缘也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在都灵劳动宫的十字形变截面柱及伞形屋盖也是理性地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的受力特点后,又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可塑造型,把形式和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为建筑增加了一种三维空间设计手法,大大地丰富了建筑语言的词汇。

3.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案例

某幼儿园的设计则表现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紧密配合。该建筑的设计以正南为主要朝向,总体布局合理,设计时满足了儿童安全防护、游戏运动、获取知识等要求。还考虑了幼儿建筑要活泼、明快,追求“新、奇、趣、美” 的建筑风格,选择生动、鲜明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造型、材料和色彩。因此,该建筑的平面活泼多变,有伸有缩,立面高低错落,房屋各部分体形不一样。这样的建筑造型给结构设计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此时,建筑的艺术效果及便用功能是很重要的,结构设计就要想办法配合建筑设计,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相互配合解决问题。

例如:幼儿园层数不高(三层)但房屋高低错落、刚度、高度、重量相差悬殊,在地反力的作用下,由于自振频率不同,各部分的连接处会引起相互挤压,造成震害。因而采用了防震缝,伸缩缝二缝合一将建筑层数不同,结构形式不同,体型复杂的平面分成简单体型和独立的结构单元。在缝的两侧各设置墙体或框架。即双墙、双柱、双梁,其次用圈梁、构造柱及现浇楼、屋面板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使凸出部分与整体变形尽可能相互协调。该幼儿园地质情况较差,地基做开挖换上回填处理,保证地基承载力,控制基础沉。又例如,该建筑有许多悬挑、悬挂结构,还有幼儿园入口处的重叠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轻巧别致的钢结构屋顶风车,城堡式钢筋混凝土锥形屋厦及蘑菇形屋顶:这些奇特的建筑造型是为满足幼儿建筑需要而设计的,结构受力是合理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可以承受的。因此,结构设计通过认真地受力分析,选择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及概念设计来满足建筑的需要,施工单位也改进施工工艺配合设计施工。通过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建成后的幼儿园造型优美、新颖、奇特,不仅增添了幼儿建筑的情趣与生机,还展现了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使整个建筑具有高度的时代气息。一个好的建筑是建筑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 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有时是艺术、美观要求是重要的,有时又是使用功能、生产工艺是重要的。总之,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

总之,时至今日,建筑方面的种种问题依然还是建筑工程们所研究的主题。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优点,并做到合理的发展和开拓性的创新。将对今后的国内乃至世界领域的建筑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相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和创新问题,始终还是我们当前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黄秀芙. 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及创新[J].今日科苑,2009年(19)

[2]贾刚.论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创新[J].科学与财富,20l1年(04)

[3]王淑华.建筑的设计与结构[J].科学与技术研究,2009年(18)

[4]郑志刚.建筑结构体系设计[J].民营科技,2010年(20)

作者简介

1.张永 男 建筑结构设计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整体的美感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因此,只有从完整性的角度来对美学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体现出它的美学特征。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生态美

生态美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之一。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现实环境空间,所以随着我们周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美的体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在自然生态美的视角下,美学观是科学的生态观,是普遍的伦理观和美学观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共同体现。体现这种美学观的设计可以称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这种生态美体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通过自然环境来增强人工环境的美感。随着人们生态环保观念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美越来越有突出的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展现出自然而然的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

四、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特色美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包括特色美。设计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极具特色的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增加整个设计的感染力。在城市风景设计中,每个风景都代表着城市的特殊韵味,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它原来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表现元素。对于一个城市的设计改造也要遵循该城市的特色,从而显示出设计的特色美。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建筑群的构造体现城市的现代美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的美感和魅力。

五、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美、生态美、特色美等都是设计的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美,缺少了美的展现,设计也失去它的价值。总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努力提高设计的审美情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鹏.《环境艺术浅谈》[J].《东方艺术》2014年5期.

设计美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服装设计;行为艺术

服装和艺术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追求,在审美观多元化的今天,行为艺术正在与服装艺术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混合艺术,并对当今服装设计和行为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今,很多站在潮流浪尖上的服装设计师已经将行为艺术引入服装设计过程,不断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模式和框架,将对服装的改造过程中的艺术体验与审美通过行为艺术展现给观众,产生了独特的创作方式。为了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服装设计与行为艺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服装艺术与行为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寻绎当前服装审美中新的设计思潮。

一、服装艺术与行为艺术的融合

服装艺术是指设计师通过服装来改变人的身体结构,从而达到美的视觉感受。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将身体作为创作的基本媒材,其以特定的时间延续、语境控制和观念含义为依托,通过“有意味”的表演来传达某种特定的反思性体验,实现与外界的修辞或意识形态交流。服装艺术与行为艺术本来是两种并行的艺术,但是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将二者结合起来,开创了服装艺术与行为艺术融合的先河。2004 年春夏成衣会上,设计师 Alexander McQueen 采用了一种另类的展示形式。以醉酒的姑娘和水手为主题,用表演的方式来诠释设计师的创作理念,模特们在秀场上尽情舞蹈跳跃,这场令人难忘的会更像是一次行为艺术的展演。2008年马可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秀场上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时装表演:在花园的空地上,模特们在演示一块布的生产过程,而观众则被安排可以在模特之间随意走动和观看。整场表演伴随着低沉的音乐,没有特殊的灯光效果,服装展示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表演变得异常神圣和肃穆。这场时装会既不同于传统的T台走秀,又不是单纯的行为艺术展示。但是这场演出却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服装之美和表演者所展示的肢体之美,再加上独特的音乐和场景,使人们感受到了服装艺术与行为艺术的融合所带来的崭新的视觉体验和新鲜的审美感受,也让人们看到了不同艺术门类互融衍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这些设计师的启示下,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开始打破各艺术之间的界限,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跨界和融合的趋势。这种界限的模糊建立了艺术交叉共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带给了服装设计师更多的创作空间。

二、行为艺术成为服装艺术过程化的体现

随着行为艺术与服装艺术的融合,服装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向人们展示服装,而是把行为艺术融入服装创作的过程,成为服装创作过程的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以个人观念视觉化为诉求点,用服装创作的过程来表达艺术观念,即整个设计过程为设计师个人观念的依存体。这就意味通过服装创作过程所传递的某种观念,已经不是表象的探索过程,而是通过服装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设计师在设计和制作的手段上不受传统设计手法和要求的限制,可以利用表演方式,装置制作或改变事物的外部的客观形态来表达设计师对服装的独特见解。表演是服装设计师用行为艺术体现其观念的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身体为媒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现场交流与观众一起互动游戏将设计师对服装独特的审美理念传递给观众。例如,瑞士艺术家奥拉夫参加纽约艺术展的作品“立体油画”,身穿简洁裙子的模特被艺术家用混有各种颜色的颜料从头浇下,颜料顺着模特的身体自然流淌,形成了独特具有艺术效果的图案,简单的服装瞬间变成了艺术品。整个创作过程,艺术家强调的是自然性、偶发性和随机性。观众体会到了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本真性和艺术性。同时,艺术家的观念也通过表演行为艺术展示给了观众。

三、行为艺术与服装艺术的融合诞生了非视觉审美

如果说传统服装艺术给人们带来视觉审美,那么当行为艺术融入服装设计后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非视觉审美。非视觉审美也就是说,不完全重视视觉审美性,而在于其行为的意义。他们往往采用一些庸俗的,甚至有些极端的表现形式。观众从中欣赏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透过怪异、暴力甚至丑陋的外在去反思生命、死亡等问题,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这种形式更强调的是一种表演者、音乐、环境相交融的整体意境的体现,而不是单独的去突出某种元素。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服装设计师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融入黑暗元素,身体器官的变形扭曲,虐待题材的体现以及追寻演绎服装暴力美学等,这些融入了极端艺术形态的作品无疑挑战着观众们的审美极限,同时也产生了另类的艺术体验。在2009秋冬“丰饶角”系列中,McQueen将自己的作品融入了死亡的元素,黑色的鸭毛制成套裙将模特紧紧裹住,给人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设计师认为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伤心、忧郁,但依然是件浪漫的事。死是一个循环的终结,也给了新生事物新的空间。

四、结语

行为艺术与服装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服装设计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将行为艺术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行为艺术与服装艺术的融合,不但使人们全面的认识服装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行为艺术能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使人们更注重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