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广播电视是目前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主流媒体。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为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融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摄影、文学为一体;它以直观多元性、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国影视制作机构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上都在发生巨变,新的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为主导的社会化影视制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社会越多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简单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扩大知识面,加强媒体人乃至全民的艺术素养,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用,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高等院校的责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文化产业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积极把握广播电视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各级广播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人员、影响区域乃至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编ёㄒ当弦瞪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结构、娴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素养。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广告的编导与制作;频道、频率与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文艺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企事业单位大中型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导;网络视频的编辑、制作与传播;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活动的策划等工作。能够胜任主流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文化教育、军队、传媒公司、创意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创意、策划、制作、传播等工作。
二、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改革和创新现有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力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的新路子。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深入调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同时遵循广电编导教学规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竞赛模式课程化”、“应用实践专业化”的“教、学、赛、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相长、赛用互促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教学为赛、用打下扎实基础,赛、用经验反过来又为教学提供案例和素材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创意能力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社会和媒体发展需要,不段调整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继续加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先后增设了《艺术表演类节目创作》、《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网络新闻》、《网络技术》、《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演播厅制作与应用》、《电视摄像应用》等新兴专业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融合学生“采、编、播、摄、录、演”六种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外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建设上,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了“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训与实习、实战相结合,作业、作品与学科竞赛、专业比赛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教学方式。
(四)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的开发。积极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在“台院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工学结合”两大平台:一是以广播电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广播站、星愿电视台、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小剧场话剧等为代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电视台、广播电台、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校外合作企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基地。
整合校内资源,开发“第二课堂”活动。一是组建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创作实践团体:“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和“动漫软件开发工作室”。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学院共有分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星愿剧组、艺术语言研究会、青春曲苑剧社、风行影视公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上述创作实践团体和学生社团组织,覆盖面较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有力的中坚作用。
(五)改革测评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测试。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卷面测试与实际操作(作业)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加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职业、专业资格证考试,引进社会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的测评机制,双方应依据社会需求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测评评价标准并依据阶段分工确立教学规范,形成多向互动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统一体。
实行考试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把一次考试改为多次测评,学生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作品及课堂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更加灵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毕业设计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要求编导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部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要求、时长5至10分钟的视频作品,并根据作品写出四千左右的编导创作阐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白城师范学院坐落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地带素有“鹤乡”之称的白城市,是吉林西部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迄今有56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型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建校以来,培养了获得CCTV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特别关注教师”称号的杨富生式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6万余名。成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学校党委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确立顶层的引领地位,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树立科研的支撑地位,注重人才的关键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的服务地位,发挥党建的保障地位,本科教学体系逐步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大学建设稳步推进,办学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学校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圆满完成“东迁西建”任务。2013年,学校与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签署的“学前教育”首个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获批设置并成功招生,2014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人文大学合作办学的音乐表演本科专业又获批招生。2011年,学校成为吉林省第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高校,也是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的单位;2012年,学校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向全国高等教育界展现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1.2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2002人,生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设有22个院(部),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教职工892人,其中,专任教师651人,教授59人,副教授156人,博士33人,硕士36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主讲教授和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省优秀教师2人。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支,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基地1个,实习、实训基地186个。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
在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科学谋划下,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遵循“实干兴业、实干兴校、实干兴教”的工作理念,弘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国际有合作、国内有影响、省内创一流、办学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早日步入省属重点高校行列而努力奋斗!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对在校读书期间为学校做出贡献或在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大学生活动取得较好成绩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特殊奖励;为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并结合我校实际,实行优秀奖学金制度。具体奖项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白城移动奖学金、白城邮政奖学金、金辉律师事务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
美 术 学
培养目标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和创作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基础、色彩基础、书法、实用美术、解剖学、透视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学科教育论、外出写生、体验生活、毕业创作等专业课程及国画、油画、水彩、雕塑、造型基础、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方向课程群。
就业方向 可从事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学、美术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工作,能从事文化、宣传、科技、商业、出版等部门的美术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构建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关联的教育平台,培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有广泛人文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合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能够胜任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媒体传播和广告策划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与表达、设计史、计算机辅助、民间图案、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与印刷、广告设计、VI设计、网页设计、商业摄影等。
就业方向 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广告公司、出版发行单位、数字媒体、网络宣传与营销、品牌管理等。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位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构建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关联的教育平台,培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有广泛人文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合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能够胜任现代设计与研究,具备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外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及园林设计规划等设计项目上的统筹设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制图与表现、人体工程学、工程预算与管理、家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快题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与实体、从事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公司与实体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设计及其项目经营与管理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影视节目编导、制作、撰稿、编剧、导演、摄像、音响设计、节目主持及后期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影视剧本创作、传播学、影视语言、导演创作基础、录音技术与艺术、广播电视市场管理、主持艺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告学、电视摄像、Flash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级电视台、电台、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电影制片及发行机构、网络媒体公司、音像制作与出版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各级各类报社出版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及其他影视创作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文字撰写、编剧、导演、制片、采访、主持、运营、摄像、播音、后期制作等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音 乐 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新型的音乐师资,并为其成为音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建立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多项音乐技能,具有一定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能力,既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又能从事音乐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歌曲写作、钢琴及伴奏、声乐、舞蹈、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史及名作欣赏、器乐及合奏(民族、西洋)、影视音乐、中国现当代音乐概述、合唱及指挥、音乐专业教学法、音乐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 可从事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及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能从事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的音乐编辑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艺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音 乐 表 演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表演技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现代音乐观念和较强的文化、演艺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干方向 声乐表演、钢琴表演、器乐(西洋、民族)表演、舞蹈表演等。
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器乐、合唱、合奏、伴奏艺术、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理与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音乐赏析与实践、艺术概论、表演学概论、舞蹈与形体训练、舞台表演等。
就业方向 可从事歌舞表演、演艺活动策划、文化及演艺市场经营、企(事)业单位文艺活动组织、音乐制作与编辑及音乐教育等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中俄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具备现代音乐观念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实践能力的音乐制作与编辑、音乐管理及文艺团体演出的国际化人才。
合作学校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人文大学
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中外音乐史、和声学、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和声、合唱指挥、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音乐赏析与实践、舞台表演、表演学概论等。
教 学 根据合作协议,教学计划由中俄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其中三分之一专业主干课程由外籍教师讲授。教学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和市场,为学生的就业创业、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就业方向 可从事歌舞表演、国际文化及演艺市场经营、政府部门、文化部门、群众团体或其他企事业单位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编辑与制作及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的音乐教育等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2+2模式),前两年在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习,第二年结束时,通过俄方的专业及俄语考试,后两年在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如期完成学业者,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招生范围
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福建
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
音乐学:总计划140人,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音乐表演:总计划4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音乐表演(中俄合作办学):总计划60人,非师范本科,学费22000;
美术学:总计划180人,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环境设计:总计划10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视觉传达设计:总计划8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广播电视编导:总计划14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考试科目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俄合作办学)
考试内容分四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选其中一项。即:
一、钢琴(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二、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三、器乐(西洋管弦、民族管弦乐器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四、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不限,考生自选成品舞3—5分钟),满分100分;节奏模仿,满分40分;基本功展示,满分60分。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1、素描(100分)
2、色彩(100分)
广播电视编导
面试(100分):1、自我介绍(40分) 2、才艺展示(40分)3、考官提问(20分)
笔试(100分):编写故事
报名手续
考生报名时须持当地招生办公室提供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课考试报名资格证》及本人身份证,同一底片的近期正面二寸免冠照片2张,填写报名登记表,领取准考证。
报名费用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俄合作办学)200元/人
广播电视编导200元/人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150元/人
如考点有其它收费项目,以考点要求为准。
录取原则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俄合作办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按文化课成绩总分的60%+专业课成绩总分的10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线并且专业课成绩达到合格的考生中,按照文化课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57号
邮 编:137000
网 址:bcsfxy.com
电子邮箱:bcsfxyzsb@126.com
联系电话:0436-3555068; 0436-3555050; 0436-3555055(传真)
白城师范学院2015年在吉林省艺术类校考时间安排
一、招生专业:
1、音乐学
2、音乐表演
3、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
4、广播电视编导
二、考试地点
1、白城考点:白城师范学院音乐楼;详细地址:白城市中兴西大路57号
2、长春考点:长春艺术实验中学;吉林省考生可选择白城或长春任意考点参加我院组织的校考
三、报名及考试时间
白城考点:2015年1月10日报名,1月11日考试。
长春考点:2015年1月15日、1月16日报名,1月17日考试。
四、考试内容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
考试内容分四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选其中一项。即:
1、钢琴(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2、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3、器乐(西洋管弦、民族管弦乐器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4、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不限,考生自选成品舞3—5分钟),满分100分;节奏模仿,满分40分;基本功展示,满分60分。
广播电视编导
面试(100分):1、自我介绍(40)2、才艺展示(40分) 3、考官提问(20分)
笔试(100分):编写故事
五、报名手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点,128个硕士点,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3933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642人,外国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位于长江中游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并建有武汉校区(毗邻中法新城、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江大学秉承悠久的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传统,培育了“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优良校风。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是广大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艺术教育、生产和研究中心。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和公共艺术教研室,开办有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舞蹈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在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4个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87人。聘请了乔羽、彭志敏等艺术界知名专家为兼职(客座)教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600余人。
长江大学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历史学四个专业教学系,建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办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历史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中国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成人教育学4个硕士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博士2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先后有4人次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留学生1500余人。
长江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位于武汉校区,坐落在美丽的中法生态城内。学院坚持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充分利用“中法生态城”的优势,推动中法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进国内一流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具有理念创新、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以提高艺术与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与国际接轨的实训、实验和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的艺术与传媒高级人才。学院已开设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2个本科专业。
一、招生条件及对象
1.凡符合国家高考报名有关规定并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中毕业生、中等艺术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均可报考。
2.报考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未婚,年龄不超过22周岁;报考其他专业,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
3.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艺术类专业考生身高一般要求男生1.65米以上、女生1.55米以上。
二、招生专业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七个本科专业。说明:
1. 音乐表演专业含声乐表演、钢琴表演、器乐表演和作曲四个方向。
2. 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表演)唱法种类:民族和美声。
3. 音乐表演专业(器乐表演)乐器种类:二胡、笙、唢呐、竹笛、古筝、琵琶、扬琴、大提琴、小提琴、阮和民族打击器。
三、专业考试成绩认定及录取原则
1.学校在全国不组织专业科目校考,承认各省联考成绩,省联考成绩合格的考生,若文化分达到省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录取资格线即可报考我校。录取原则为:
① 音乐、舞蹈类专业按联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②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按文化考试成绩占40%、联考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依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文化考试成绩占80%、联考成绩占2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依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④ 艺术类专业考生身高符合招生条件。
2.我校在新生入学后,要对新生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并对新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凡经复查发现有不符合录取条件和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四、招生计划
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见各省招生考试杂志。
联系部门:长江大学招生办公室
咨询电话:0716-8067167;8060550
传真电话:0716-8060813
学校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既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符合媒体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符合学科的特点。
虽然在观念上达成共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而言,圆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顺利把学生推向市场,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缺少政府财政性投入,同时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尚处于起步阶段,举办方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因而对于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比较慎重。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这些设备资金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百万元的投入,因为投资的限制,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是实践教学中的一大硬伤。
实验设备不足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实验室,但是因为设备数量有限,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五六个乃至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当前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实践教学中的又一障碍。
从师资上看,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老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中间除了第二类是真正有新闻实践经验的老师,其它都缺乏实践经验。而从媒体转入高校的老师所占比重很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讲操作性的问题时都会心里没底,只能讲理论课。即便勉强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也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过于被动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按照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实践时间固定、集中,学生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安排的实训项目。此外,由于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多数学校的实验室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如果在固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实训内容,课下也不能随意使用机器。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设计好的实训项目,自主动手拍摄、剪辑的机会并不多,这使那些有能力、有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拍摄的同学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出路的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尽可能的使实践教学和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实验教学、采访实习、摄影摄像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环节,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等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做到了专业实习不断线,实践教育不断线。除了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外,在一般课程讲授中也要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方法的更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必须将实验、实习放在重要的地位,除了合理安排实验课时外,还应将实践带入课堂。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校内实践平台
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有先进齐全的硬件设施。
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校内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力度。事实证明,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的多少和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扩大校内实践平台。比如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电视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可以构建起一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开放的校内实习基地。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相对真实的新闻工作环境,这种学习方式便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实践功能,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三)建立实习基地,开拓校外实践平台
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将学生放到真正的媒体环境中进行锻炼,各大高校普遍的做法是与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随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传统媒体也很难容纳那么多的实习生,况且独立学院名气小,在和一本、二本院校抢占传统媒体实习基地资源时并不占优势。因此,我们除了尽可能努力的争取传统媒体作为实习基地外,还应该让思路更开阔一点,努力发展新兴媒体和相关媒体产业为实习基地。例如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网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元的媒体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又有利于独立学院开发新的特色专业,增加教学内容,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而且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实践的自主性。
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诸如校园DV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总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作激情,营造一个重创作、重实践的校园氛围。
另外,摄像技术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可在课后或节假日有组织地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学习完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与制作课程之后就可以在课外时间在所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电视节目的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优秀电视作品和优秀人才的发掘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一来,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行购买设备,组建摄影协会、影像工作室等社团组织,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自行创办网络电台、新闻博客(播客)等自办媒体,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要积极鼓励这些工作室或自办媒体面向市场,承接各种影视制作工作以及广告业务。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打造宽大的实践平台,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以后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五)引进专业媒体人员,专业教师进入媒体“轮岗”
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首先应该是教师。广播电视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殊不知,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教员通常要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全美五大最佳新闻院校的教授,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历。
为了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适合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的媒体人中聘请教师,同时,也要创造机会,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
从电台、电视台、报社或网站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媒体人,不仅能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甚至还能通过这些专业媒体人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帮助。
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旨在让媒体从业经验不足的新闻专业教师,在新闻第一线增强新闻业务的动手能力,感受媒体的竞争态势,从而改进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新闻专业 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新闻类专业,新闻类专业与中文传统专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高校的新闻类专业都脱胎于中文专业,在专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中文类教师转型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专业进入稳步发展之后,中文类教师依然承担着新闻类专业基础课的任务。多数院校新闻专业开设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在内的文学课程①。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学课程的设置可谓内容庞杂、样式各异。但是,当前新闻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表现出了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评估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导致了教学实践中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帮助学生认清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意义及价值,怎样克服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让新闻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摆在广大文学课程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意义及价值
当前,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文学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这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全面打牢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继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和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设文学课程是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也是新闻专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一般来讲,语言文字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围绕着“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基本能力展开的,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无不以扎实的文学功底为前提。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新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备更加全面的科技素质,然而,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支撑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评论能力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此,在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打牢语言文字基础,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积累创新等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文学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开设文学课程是培育新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人文素养是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前提条件。普利策认为,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特别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渊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编辑或者记者能够开展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素质和精神。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如此众多的科学门类和如此丰富的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课程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文学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建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等。
(三)开设文学课程是实现新闻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当前,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能力,能在新闻单位、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媒介传播的专门人才。”这其中,“能在新闻单位、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媒介传播的专门人才”是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落脚点。然而,据来自新闻媒体一线部门的反馈信息看,新闻专业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相关部门严重缺乏的“多能”甚至“全能”人才。通过文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鲜明的个性,实现“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②此外,文学课程对于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新闻专业学科发展的有利支撑。
二.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现状和教学效果评价
新闻专业最初是作为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出现的,因此,在我国多数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由来已久。经过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懈努力,新闻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部分院校由于领导思想不够重视、教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等原因,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新闻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错位。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新闻专业的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新闻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与法规,素质高、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和网站等新闻媒介机构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策划、主持工作;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的策划、制作工作。就目前新闻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看,部分高校课程与中文专业没有差异,而多数的文学课程,依然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讲授方法和讲授内容来设计,根本不能突出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模式单一。从当前教学模式看,一直以来沿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力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以黄淮学院为例,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开设中国文学作品选讲课程,然而,由于教学目标设置错位,当前的课程内容庞杂、重点不够突出,与新闻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闻专业教育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当前形势发展联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此外,当前专门为新闻专业文学课程培养的师资力量比较少见,③封闭式、内在式教育倾向仍然突出,④教师往往是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趣味性较差,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新闻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三)评估考核机制不科学。如果说教学模式单一是造成当前新闻专业文学课程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对于课程缺乏有效管理,特别是缺乏相关评估考核机制则进一步恶化了这种境地。当前,对文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考核仍然处于传统模式,简单的“线型管理”对于最具有发散特性的文学课程进行评估考核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当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关教学评估的规章制度比较粗疏,对于课程考核的检查监督和评估考核程序缺乏规范性,导致了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相应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对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是适应信息化时展和媒介融合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是培养新型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和对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施教学改革试行效果分析,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转移教学重心,要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当前新闻专业学生使用的文学教材组织重新编撰,突出新闻专业的特色和重点。以黄淮学院为例,《中国文学作品选讲》开设时限为半年,学时60。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的,因此必须要对作品进行合理的选择。作品选讲课程,很容易给人一种教师可以随便讲的感觉,但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要合理制定教学大纲,相对规范上课内容。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的作家作品的理解,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一方面也应强化文学作品艺术手法如对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对偶、顶真、仿拟、双关等辞格的讲解,适当增加语言规范和法规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现代社会对文学经典反复改编影视剧的现象,适当加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比较、看待改编剧等,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作品内涵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如《诗经・氓》,中学讲解注重藉此介绍《诗经》相关知识,作品的结构、章法、赋比兴的艺术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展开古今爱情观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同时对了解大学生心理、情感状态有一定的帮助;再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家对人才观的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注重作品的美育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改革当前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势在必行。应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组织专家讲座、影视教学等,增强文学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制作FLASH,或者对叙事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等,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适度引入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在开学之初向学生说明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打消部分同学对于课堂模式改革的顾虑,积极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奠定基础。传统的考试基本是平时成绩占30%左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基本由期末的一张试卷决定,这很难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学课程。因此,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丰富平时考核内容,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参与程度、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对于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考核,不仅要把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还要把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和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师不分家,造成了教授新闻专业学生文学课程的教师不懂新闻的奇怪现象,导致了教学重点主观化和偏移化,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效果,还要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学队伍。
注 释:
①以河南高校为例,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开设《中国文学作品选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讲》课程;许昌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等课程;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洛阳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文学类课程。
②参见奚路阳,王哲平.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的改革[J]新闻爱好者,2011(10)
③与此类似的还有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参见洪冬.高职新闻专业新闻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9)等。
④如黄淮学院就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了一些业界具有高级职称、实战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编辑、记者等进入课堂,但这在全国新闻专业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制度化、规模化、结构化。
参考文献:
1.苏焘.新闻传媒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学刊,2011(13)
2.胡连利.美日两国新闻教育的共性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1997(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独立学院
“媒介素养”是英文media literacy的中译,这一概念从英国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大卫・白金汉(David Buckingham)教授率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为了使用和解读媒介所必须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到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最后由国内学者进行读解性的表述: 张志安、沈国麟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话、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张冠文、于健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批判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段京肃、杜骏飞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下作和生话,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井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路演化传承,为普及媒介素养意识以及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 Leavis)和D・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媒介素养教育从20世纪的30年代的英国逐渐发展到西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目前,在韩国、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等传媒业较为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都设置了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体制当中,逐步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的提高。
而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这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大陆地区,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而这些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以新闻传媒学科为依托,以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为重点对象逐步普及和推广至非专业学生,以媒介素养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切入点。根据已有的研究,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案例。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根据2003年4月教育部规范民办二级学院办学的“八号文件”开始建立的。独立学院必须在培养介于学科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目标之间的定位上办出特色,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主要培养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科学、职业三位一体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而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中,媒介素养是体现信息整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重要标志。
就如专家所指:“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能否接受和怎样接受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能否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这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过渡到大众教育模式中担负重任的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独立学院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信息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让他们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基本的认识,以提高他们辨识媒介信息与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高尚的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成员。
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天德教授所主持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中专门提及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品行状况,适合大学生对媒介渴望的能动性需求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认知知识、情感知识和媒介知识。”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系统是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对于独立学院这类建校历史不到十年的年轻学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方面就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明确校园媒体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想平台。通过校园媒体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系刊和网站可以通过介绍,或者举办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并在校内分发和传阅,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校园媒体尽可能为大学生媒介实践提供相应的空间,如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校园广播台、青年电视台和校报、《文理青年》杂志以及院系网站和新闻类社团等组织和机构,可以给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记者、编辑及其他自由撰稿的机会;宣传栏上的海报制作也是一种参与媒介的实践行为;另外,还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成立读报评报会,共同交流和讨论等,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并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和角力中,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待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挖掘。
建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明确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是成熟的课程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的必修课程;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分;选修课。目前 ,国内各高校系统而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名至实归”,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有之义”。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可以通过在传媒学院的新闻、编导专业进行媒介素养试点教学,在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而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独立选修课。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入式教学的尝试。这种方式可以融入政治课(主要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融入相关网络课程和信息课程、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英语课程、融入相关艺术,特别是广播电视艺术类课程、融入传播类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既体现学科知识的融合,更从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和对媒介认知的实际出发,要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媒介生活,防止空洞的理论说教。比如,以“学会在新闻中了解国家大事”、“流行文化和偶像崇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编剧”、 “神奇的电视剧制作”、“广告,想说信你不容易吗?”……尝试从每种媒介形态的基本概念、内涵,媒介形态可能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当如何防范,在防范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等方面进行授课,基本能够达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活动,明确高校与媒体组织及社会的联动是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高校单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媒体机构以及全社会。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媒体或社会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并赴媒体进行实践。此外,媒体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相关节目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信息社会中各种媒介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平台,促进媒介自律与学生媒介素质的双向提高。
在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很多方法可行,相信随着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的传播以及相关部门对此项教育的重视,必能促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白传之,阎欢. 媒介教育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志安,沈国麟. 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 青年记者,2004.
[3] 张冠文,于健. 浅论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