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会计监督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弱化的原因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监督弱化表现

1.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近几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1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擅自处置或调用本企业资产;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产的管理监督;还有一些企业私设小金库,用预算外资金请客送礼等等,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从每年的财税大检查中可以看出,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字不实,存在偷漏税现象,所查出的违纪金额令人触目惊心。

3.会计信息失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参谋的财会部门理应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弱化原因

事业会计内控与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事业负责人自觉接受会计监督约束的意识淡薄;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缺乏约束力

三、治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弱化的思考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软弱无力现象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已成为共识。

(一)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2000年7月实施的“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笔者认为,对每一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应当进行轮番培训基本的专业常识,并严格考核、考试;首次培训的课程可设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以后每年强制培训一次,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修改、变动及新出台的内容,以使事业单位负责人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内控与监督效果

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解决的办法就是消除事业单位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

(三)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

审计、财政、税务是代表政府利益的经济监督部门,在执法中,应加大力度;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三部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拧成“一股绳”。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监督体系,加强法规建设

1.要加强立法,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地位,科学界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程序,保证监督工作落实。

2.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不出现“顶的住站不住,站的住顶不住”的局面。

3.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五)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职能的再认识

1.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3.领导要带头学习执行《会计法》及有关法规,切实认识到谁是会计责任主体,履行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领导责任,并动员群众参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抓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处在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须要求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公平地对待各方;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内部控制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年第8期.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1.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财经;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34-01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但缺乏系统性

为了搞好单位经费管理,加强内部财经控制,近年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但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其系统性和衔接性比较差。寻找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内部财经控制制度模式,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责任制度,监督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的相应支持和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内容也是比较零散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受到高层重视,但执行不力

在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中,各单位应牢牢把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些原则。这就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设置财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单位党委、财务部门、事业部门各司其职。一些领导在工作中随意性较大,把关不严谨,这给财务人员制造了为难境地;财务部门对事业部门的监督,仅体现把钱拨出去,而放松对拨款最终使用效益的监督;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仅仅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而忽略对控制制度本身的评价和监督。

(三)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但缺乏前瞻性

设计者往往从本单位的目前状况进行考虑,忽略了单位组织机构可能产生的变化。设计者在精心考虑内部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本单位的影响。这就要求多考虑几套方案,以消除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内部财经控制制度是针对“人”设计和实施的,离开“人”这一主体,也就无须谈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工作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业务外,由于电脑、软件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因此也要熟练掌握。在信息平台上,各级人员应熟练交流日常工作信息,接受数据,及时备份。而日常工作中对于财务系统的维护也不可忽视,并制定专人负责。财会人员应特别重视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并设置密码加以防范。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在熟悉法规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遵守规范。

(二)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

任何单位不能由一人独揽大权,权力要受到监督。上级对下级有监控的责任,不仅要把握下级对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理解是否到位,在业务处理上是否出现了问题;还要把握下级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问题。如果下级出现了问题,上级领导也要负相应的责任。

(三)减少制度运行成本

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设计,既要合理,又要讲究效率,节约成本,不然就是得不偿失。这主要从人员及部门的相互牵制,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设计。比如,财务部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财务专用章应有专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这些制度,均要合理设计。当然,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成本投入。如果控制环节设计增多,那么配备人员也应相应增加,成本必然增大。如果控制的成本出现风险,那么制度本身也就丧失论文改善单位经营现状,提高有限经费使用效益这一最终目标。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强化人员管理意识

在单位领导、财会人员、事业部门人员中大力宣传《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规制度,夸大内部财经控制度的影响力。一是单位领导要站在全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单位负责人在进行审批时,不得越权审批,凌驾于制度之上;二是事业部门人员要增强人员控制意识,手续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在资金申请时,应提前向审批人提交申请,注明所要求内容,并附相关证明;三是财会人员要对各具体事宜履行职责。比如资金支付审批时,审批人根据相应程序对支付进行审批,复核人要复核资金支付申请的程序、权限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据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等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而出纳人员要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二)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核心,光谈权利避谈责任,那么控制制度便会失去其意义。谈到责任制度的落实,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以便追究奖惩。比如采购业务中设置岗位分离,采购合同的签订、谈判主要由采购部门人员完成,但采购、验收人员或部门主管不得兼任会计记录工作。这就是要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岗位分离,业务经办与审计监督岗位分离,审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岗位分离。这样,如果一个人在业务操作上发生错误,那么个人产生的问题是无法掩盖的。所以,要让单位人员认清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清不执行制度的后果。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

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必将不够完善。监督评价分为内部和外部形式,其内部形式是通过会计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实现的;而外部形式则表现为社会和政府形式。审计部门应成为本单位监督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中应明确监督评价人员责任权限,并应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抽查的方法开展工作。这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审查财务核算的正确性,支出的合法性。在当前形势下,审计部门或其他监督评价人员更应保持其独立性,强化权威性,对本单位控制制度本身予以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在单位管理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为: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在日常具体工作中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如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财务管理弱化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基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了解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不能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和监督。财务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不健全,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

票据管理不到位。事业单位的票据分为来自财政部门的票据和单位自购或自印的票据,主要用于非税收入的收取及往来方面的收款。事业单位在票据管理上有时存在混乱,主要表现在随便认购、领用、核销票据。

3.岗位设置不合理

一些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出现管理漏洞。

4.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是采用政府集中采购方式,在购进这个环节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使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如有的单位重钱轻物,不遵守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帐,固定资产明细账种类或品名不全、不细、不实,不制作实物卡片,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5.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

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上,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在具体执行中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时还导致资金使用超支,影响事业发展。

三、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和顺利运行的基本前提是事业单位要有良好的思想认识。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把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 虽然做到了建章立制,但却没有严格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往往是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只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忽视了权力的相互制衡;只重视资金使用的去向,不重视资金使用的程序和所达到的效果。

3.会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对较简单,造成许多人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简单,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很高。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导致他们业务不精、内控意识淡薄,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对控制方式、方法、手段缺乏整体认识,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4.外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事业单位的主要由财政、审计部门进行外部监督,工作中从本部门业务角度进行单方面监督,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财政部门偏重于是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部门只重视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较少对被审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性加以实质性检查。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领导应通过不断地学习,熟悉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保证这些规范在单位内部得到沟通和落实,使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可以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控制的整个业务流程,明确职责权限,正确行驶职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内控结果相关人进行奖惩。

2.加强财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人员录用标准,财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接受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熟悉掌握工作中各个基本环节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具备过硬的技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规范会计行为。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坚持会计岗位分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以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例如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上具体要求: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全过程;出纳人员不得登记现金总账;保管支票簿的人员不能负责现金支出账目和银行存款目的调节;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人员与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和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的记录人员应当相互分离;支票保管职务与支票印章保管职务应当相互分离。

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做到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单位内部应将会计处理程序制定成册,包括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帐簿的设置与记帐要求等内容,做到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账簿等每个环节的审核。例如在凭证和记录控制的要求是:凭证预先连续编号;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及时编制凭证并记录;凭证应简单明了,格式合理;所有作废的凭证都必须妥善保存;已登账的凭证应依序归档。

会计部门建立严格的独立稽核控制制度,独立稽核能够保证记录正确可靠,避免发生差错和舞弊的重要控制程序。进一步完善单位稽核制度,明确工作规章、程序、质量控制等规定,加强稽核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

3.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治理水平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已贯穿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保障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借鉴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成功经验,2012年财政部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全国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1日起参照执行,并希望执行单位能够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目前,虽然已进入财政部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期限的倒计时阶段,但笔者发现,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做好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将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认真学习研究;另一方面,上自单位负责人下至全体员工,大家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认识始终停留在会计控制层面,缺乏实行内部控制的主动性。由此可见,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顺利推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家每年在行政事业单位投入的财政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低下、缺乏监督、滋生腐败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公共经费使用的公开透明化以及对公共经费使用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评价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一个国家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的预算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发展各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完成国家的行政管理任务,并不像企业那样需要对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考核,因此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从主观上对财政经费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重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政经费支出管理不严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制定一个制度或规范是不够的,必须从主观认识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尤其是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建议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年度政绩考核与其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挂钩,如果其所在单位没有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当以一票否决制不予考核通过。如此力度相信必然能让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认真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坚决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全体人员的学习和参与

内部控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单位从上至下的全面协调与合作,所谓内部控制,人人有责,良好的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通观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却主要停留在会计控制层面,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有经济往来的活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之前,首先应当组织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目标与原则、建立和实施的要素等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避免制度执行时成为一纸空文。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之前要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了解和规划,建立适用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由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分管及所处的行业不同,其内部管理及经济活动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照搬某个特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行政单位作为国家管理的执行机关,其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其贯彻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决策能够更好地执行和落实。对事业单位而言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各部门与环节的经济及管理活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控制作用,促进各项决策方针的顺利实施,提高国家财政投入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5

F235  A  1007-7723(2012)08-0011-0002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要性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有三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无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普遍特点是规模小,业务没有企业多,比较单一,财务核算相对简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企业相比没有像企业一样普遍推广,内部控制不如企业应用广泛,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管理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大型企业因规模大、流程多、人员多、工艺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非常普遍,单独完成一项业务几乎很少。小企业工作分工、分层不太明显,内部控制不很健全,应用有限。总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比没有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效率高得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对事业单位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总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本身不如企业灵活,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弱,很少系统学习会计专业技术。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太多的专业培训,有些对内部控制理解也比较片面,认为会计监督只是“照章办事”,执行起来比较缓慢。很多事业单位的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采用一般财经法规制度,很少用内部控制制度,只对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这种方法只能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不能解决资金安全问题。大部分人认为事业单位的业务简单,运转单一,没有太多复杂的业务,与业绩考核挂钩得不多,约束力小一些。单位内部重考核,轻内部控制,预算在工作运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各单位通过各种方法防范风险,但内部控制力度不够。

1. 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内部控制制度很不健全也未落实,未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效用。有的虽有内部控制但在诸多方面都很不完善,如直接把其他单位的制度拿来,没有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实施。因此,有的财务管理混乱,造成很多浪费,效率不高。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观念的深入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观念相对较弱,尤其是主管的内部控制观念不清晰,表现在:很少系统地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认为有内部预算,内部控制无足轻重,不重要。

2. 一些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但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而成为应付上级的形式,成为形式上的公文。

3. 内部控制制度在有些单位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有的单位管理者常常使用例外原则,把自己置于制度之外,使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能不高;有些工作人员水平有限,能力不强,执行起来能力有限,使内部控制达不到高效,有时造成失控状态;另外,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有一定的随意性,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4. 财务工作基础差,管理薄弱。有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差,审核凭证中,常见事后批准没有签字或忘记签字,事前控制很少。在支出货币资金过程中,有的没有相关的授权手续,重要印章有时由一人保管,不能严格履行内部控制;装订凭证过程中,按时间排列,未从业务类型出发,相互混装,汇总和核对账簿时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使管理效率降低。账簿中,一般都有分类账,而备查账很少,偏重金额书写,忽视对事情的详细记录。汇总的会计报告,只有会计报表,财务状况的分析很少甚至没有,会计报表附注更少见,只关心部门指标,很少通过分析会计信息来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积极地找出问题的所在。

有的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一是预算资金项目模糊不具体,缺乏合理性。预算执行凭主观,资金不能合理利用,影响单位的发展。二是收支管理混乱,随意地扩大支出标准,还有一些巧立名目的花样,没有达到专款专用。三是财产管理不细致,对实物资产管理不严,因为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产生很多浪费,如低值易耗品不入财产账,而作支出,领用低值易耗品时没有相关手续,平时又无财产清查。购置财产时,有的重复购置,盲目购买,利用率低,造成很多浪费。

5. 监督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单位存在严重的“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内部监督控制如同摆设,制约和监督在内部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危害单位利益。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没有具体的标准去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监督体系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

首先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其次合理设置有关岗位,再次形成相互制衡的范围。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业务办理、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单位可以授权批准,在授权批准的范围内,各级管理人员在各自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在程序控制里,抓住各关键控制点,明确各相关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

1. 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责权明确,因事设岗,因岗设人、责任到人。灵活运用各种控制,如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基础上,保证控制制度的实施,达到合理高效机构的目的。

2. 组织层次清晰,建立不同的控制层。单位的内部控制,大概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事前和事中控制,业务之间相互牵制、制约,主要以预防为主。相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明确权责。对日常业务或接触客户的业务,有关人员复核,尽可能少地让一个人处理整个业务。第二步是事后控制查漏补缺,即在核算中,对各岗位、各业务进行常规性的复核。也可以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会计岗位,任用责任心强的人员,规范化管理。第三步是单位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内稽核、离任审计、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加强对会计部门内部控制。以上三个步骤可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起到很好的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3. 增强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大多分析事情形成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恰当的评价,调整不合理的地方, 为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增强事后控制,可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最终目标。

4.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主要是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很少,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只使用会计制度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为我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总体的框架。事业单位应设出纳、记账两职,两者分开,控制就可达到合理的程度。按日检查收支,调节银行对账单,检查分录和损益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加强货币资金、采购业务、资产、生产经营、用工的管理,就可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

5.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1)提高人员整体水平,工作人员具有忠诚、正直的品质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这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更高,不仅要专业技术娴熟,又要会计人员的政策性、法制观念浓厚,并且还要具备职业道德操守。单位应重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管理的要求。一方面,财或物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怎样完备,也需要人执行,如果管理者不用心做到对人的合理任用,不可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管理绩效很难完成。另一方面,行为符合规范,只要人的行为是合规的,就可以减轻投入的人力物力;反之,行为不合规,对不合理部分就要加强控制。所以内部控制中对人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对其他内部控制起着基础作用。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技术,另一方面要学习管理哲学。所以,真正的内部控制还必须在人的控制上下工夫。(2)可采用劳务外包的方式。事业单位规模小,对有些工作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如保安服务可委托给保安公司,这样,事业单位可提高人工的使用效率,减少人工工资开支,缓解正式用工带来的压力和用工风险,顺利地完成工作,达到高效的内部管理。

叶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审计研究,2006,(6).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职能 效率

财政部会计司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作为2011年工作要点,这意味着继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建立后,内控风暴也将席卷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财政管理重点将转向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绩效评价。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纳入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舞弊等方面的作用,势必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环节。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特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施行,基本规范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程控制的理念。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在基本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进行探索,寻求适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途径,以规范其各项工作开展,化解风险,促进事业目标的实现。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如下特点:履行政府职能,以公共服务为目标,不具有营利性;实行部门预算和集中支付,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以财经制度、政府文件作为规范开支范围的依据;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受上级部门约束;资金来源、会计处理等与企业有很大区别。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为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保护公共资产安全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采取的组织规则和实施方法,它涉及事业单位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沟通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将以“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为原则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监管有力”就是明确谁来监管事业单位。而无论谁来监管,都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入手,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内部控制不等于内部会计控制

不少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认识误区,以为是内部成本控制、资产安全控制、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其实内部控制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完成而进行的控制。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层次,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两者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构成有效运作的单位内部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通过对业务活动的开展及管理环节进行调节、约束和促进,促使目标效益最大化。但会计控制如得不到有效执行,即管理控制失灵,则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同虚设。因此内部控制不是简单的建章立制,而是业务运作过程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要求各管理层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进而实现总目标。

(二)业务流程设置不尽合理

1、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

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 事业单位“一支笔”审批现象普遍存在,业务以主管领导首肯为准,重大事项不实行集体决策。这虽与单位规模不大、业务简单的特征相适应,但使制度流于形式,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2、业务流程控制不完善

没有明确的业务流程控制,或过于简单,或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事中控制程序,或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小如费用报销多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程序,大如那些广为弊诟的政府“形象工程”。

3、事权设置不合理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的精髓,但许多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普遍存在一定的兼任现象,不相容职务不能分离,致使岗位间缺乏应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极易引发违法乱纪行为。

(三)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1、审计监督机制失效

审计监督本是单位业务重要组成部分,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不大,却容易成为的帮手。外部审计监督弱化,发现问题的未能按规定进行处理,只是给予形式上的警告,无法触动单位内部管理,警戒作用缺失,反造成负面影响, 引发更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

2、财务监督弱化

财务管理也是最有效的内部控制,但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薄弱,无法达到要求:财务运作与管理措施仅循惯例,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或有制度但不完整;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无法实施对单位的监控,造成国家资产的不实与流失;财务核算不规范, 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加上少数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刻意忽视, 以致财务部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无法实行监督。

3、职责考核缺失

当前国家对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效率评价不多,各级业务部门无法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发挥监督作用。同时事业单位往往也忽视内部控制与职责考核相挂钩的机制。

(四)预算控制相对弱化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全面实施,预算控制得到一定的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核定、与单位自身特点和业务情况联系不紧密,直接影响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二预算刚性不够,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追加、调整项目多,直接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三部门预算缺乏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分析,缺少成本效益核算,导致收入支出混乱,重复与浪费现象严重。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每个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它影响主体意识的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构架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因素。

1、完善治理结构,营造内部控制的环境氛围

事业单位根据工作性质及其职能,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单位所有领导和员工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首先应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议事规则;其次应制定程序完善、措施可行、目标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管理层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单位之法”,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任何人不得游离于它之外,凌驾于它之上。

2、增强管理者及职工素质,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质量

再完善的内部控制都需要人来执行,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要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管理手段,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

3、建立透明的运行机制,保证信息公开

运行机制的不透明是导致的重要原因,信息公开可以避免暗箱操作, 防范舞弊的发生,也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保证业务的真实合法。还可增强社会对单位的了解,从而理解、支持单位的工作,有利于促进单位的发展。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

1、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

目前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这些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事后控制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控制的,事前控制作出正确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进行考核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

2、构建三个内部控制层级

控制活动应存在于单位的各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绩效、保障资产安全等程序。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实现其控制目标,可归结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层级:第一级是在业务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制,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级就是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监督业务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符合正常的发展模式,找出其中的薄弱点,将信息及时上报,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以便及时改进。控制自我评估是指通过不定期或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关注经济活动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第三级需要通过立法、执法、审计、监管等多角度对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制定准则,并提供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依据。如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作为监督部门,在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对组织与指导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部门预算的控制作用

当前预算制度已从过去的功能预算转化为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涵盖了单位年度预计经济事项的全貌,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经批准就将单位年度经济活动全部纳入预算控制。因此首先要力争将全部业务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内部责任预算有机结合,根据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内部责任预算体系,严格考核机制,从而强化预算控制的功能作用。

部门预算控制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预算执行控制,按预算批复内容办理经济事项,对预算调整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对不符合预算没有审批手续的、预算未安排或超预算的开支予以退回。二是预算执行分析控制,综合运用业务、财务等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三是预算执行绩效考评控制,通过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等的重要依据。四是预算监督检查控制,通过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评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保证预算实际控制效果的发挥。

建设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的管理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十二五”财政发展改革基本思路提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地方政府规范举债、合理融资、风险可控、运行高效的长效机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环节,更是加强财政绩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