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1
1.1公共必修课程
各高等院校教育训练学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较平均,都在为30-36之间。学时统计数据显示,各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学时均在600以上,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学时最多的山东大学与最少的郑州大学相差了180个学时,造成这种情况体现了各高等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对外语学时和学分分配的重视程度的差异。统计显示,各院校外语教学时数几乎都占到整个公共必修课教学时数的1/3甚至更多。但是,外语教学占用如此多的学时并未发挥达到预想的结果。在调查中,每个学校随机选取20名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一共240人。调查显示,六级及以上英语水平的有93人,占38.75%;四级水平的有112人,占46.67%;未过四级的有35人,占14.58%。大部分学生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外语学习进步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的外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12所高校中外语学分占公共必修课程总学分超过50%的有6所,这与体育训练学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目标一致,但是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外语教学中针对所学专业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学到足够的阅读和理解本专业外语资料的能力。
1.2专业课程
1.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在各高校中都是以一级学科设置的,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所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课数目都在10门以上,并且都包括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这5门课程。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全面,该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竞技运动心理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尽管高校都普遍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但用人单位和专家均反映体育教学训练学专业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仍难以达到要求。
1.2.2专业方向课程
12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其余10所学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都将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以及运动心理学作为了专业方向课程的重中之重,对研究方向缺乏足够的细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难以达到充分的接受和消化理解。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以培养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为重要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适当增加与教育类相关的课程,这一点上,华南师范大学做的最好,这很可能与该校本身就是师范类高校,开展教育类课程比较容易有关。高校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的学生输送到人才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为目的的。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其展现能力的最关键部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尤其需要注重专业课的设计与安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思路也不够开放,这造成了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投入力度。
1.3选修课程
12所调查的高等院校的选修课都有任意选修以及必须选修与任意选修结合两种。调查发现,任意选修学生自由度大,但是还必须加强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必须选修与任意选修结合稍微会阻碍学生发挥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度,但这种形式比较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框架的形成。各院校受到院校性质、办学规模以及师资力量的影响,选修课内容的设置有着一定的差异。综合性院校与专门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相比,拥有更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它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未来课程的设置于完善方面优势较大。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每周都务必参加至少一次俱乐部训练,另外还开展了诸多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
2结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是是将体育美学、人体科学等有关运动和人的关系运用于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活动,还是有着明确目的和指向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运动训练、技战术和体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所以可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中一个最核心、最实用、最基础的学科,该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有社会科学属性。本文所选取的12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开展的较为好的院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公共课程有着基本相同的设置,都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学习组成。各高校依据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课方面设置上都有自身特色,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多样性发展大有益处。综合院校与专门的体育院校的选修课差别很大,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于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学生完成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关键,课程设置囊括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全面、科学,照顾学生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意识的提高,民众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3.1优化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
政治理论课程要以理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教学内容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外语学习要紧密联系专业内容,这样增加外语学习的针对性,体现教学的目的。
3.2专业课教学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等主干课程之时,务必配套开展合适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传授专业方向课程时,要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以教学理论,同时舍弃一些不合社会需求的课程,添加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是内容。
3.3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45-01
一、相关概念
高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它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二、目前两所高校体育开展的现状
成都体育学院是专门的体育院校,多数学生都是体育运动及体育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主要是通过课内外以及到健身俱乐部锻炼。我们还随时能看到校外人士出现在该校并参与运动。该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齐全,运动技术、知识及理念都比较领先;校内的运动场所及设备齐全;运动人才众多;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并为社会培养着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比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竞争中来,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运动技能和经验。
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院校,学校专业多,学生多,学生主要通过体育选修课以及到体育俱乐部中锻炼。该校体育学院没有招收本科部的学生,体育学习开展主要是教师通过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体育研究生部的学生的宣传并与其他学院学生进行交流。
研究生及留学生没有开设体育课,他们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自行锻炼。校研会及各学院分会每年会组织多次不同的运动比赛,让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舞台交流展示,相互学习。
四川大学有充足的运动设施及场地,丰富的师资力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运动会并承办大型体育比赛,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体育知识讯息。并为学生从事体育方面的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三、两所高校周边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
1.社区体育的开展形式
两所高校周边的社区体育开展主要是居民进行晨练或晚练,内容多是太极类运动,健身舞,武术、空竹,不乏习练者沿河边或在公园内散步、慢跑等;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各社区内的运动器材的增多,有的就直接利用小区内的运动器械进行健身;有些事业单位还会定期组织比赛。
2.社区体育的参与人员
调查显示,坚持自身参加晨练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多数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很少一部分人到健身俱乐部健身。
3.社区体育的现有场地设施情况
由于过去城市建设中忽视居民区健身活动场地的整体配套设施建设,造成目前居民区的体育场地局限,运动场地拥挤,器材设备紧张。相当比例的居民只能在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另外,周边的健身俱乐部不多,很多市民也不愿花钱健身,造成辖区内场地更加拥挤。
四、两高校体育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
据了解,两高校与周边社区的体育互动较少。有些居民区没有或缺少场地,小部分人进入到该两所高校,利用舒服的场地和器材锻炼。在社区的一些赛事活动中,裁判工作是在高校学生的协助下完成的。
在空余时间很多居民都只是赖在家里或小区内,他们没有意识要到高校校园里与学生一起运动,感受学生给他们带来的激情。
很多体育专业及体育爱好的同学在课堂之余就不再做任何与体育相关的事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就局限在了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把自己推荐到健身俱乐部做教练。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到社区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居民做健身指导,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明显的看出两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是不足的。
五、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意义
1.加大高校体育运动场馆及场地向周边社区开放,不仅能使校内的少数闲置场地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居民也有更多的场地参与运动;适当合理的收费能使建设场地的高额费用得到一定的弥补。
2.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加强二者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及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建立更好的体育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走向社区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名誉,变相地增多学生的就业机会。
3.有了高校学生深入社区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居民健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的带动,更能激发他们运动的激情,火热的场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顺应了新一轮全民健身的推广。
六、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措施
社区和学校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场地、器材、人员、群众、行政手段等方面的条件综合有效的利用和实施。高校要树立大体育的意识,搞好校内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并积极参与,为国民体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利用在师资上的优势,给予社区相应的培训,如裁判法,组织赛事的原则等;或着直接组织相互间的比赛,鼓励学生到社区做运动指导及裁判工作;还必须有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七、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体育社会化进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并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本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还不够,高校体育应当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5):89-90
[2]高玉洲.融合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1
[3]仇刚,等.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1):76-77
[4]姜全军、马亦梅.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
[5]董春华、刘兵.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 社会体育
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57-02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校,更是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高校教学有机组成的体育教育,应与高校培养目标相一致,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基准点,开展一系列实用性的体育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身心素质基础。
一、体育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性
(一)体育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各项技能的基础
本文所说的技能是指掌握并运用从事职业所需的技术能力,大学生所需的技能是指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层曾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称之为技术员,这里把“体力”与“技术”很好地连接在一起,这也说明了体育教育是技能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个人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终身体育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原动力
体育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的意识,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说:“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也为以后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服务”。他还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体育教育要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注重体育意识、习惯的培养。法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其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现代教育不应该培养学生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是要培养他们在不同职业中具有应付自如的能力,并能激发其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可见,现代人应具有的技能是应变的思想准备和能力,这也是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然而,国人普遍缺乏终身体育训练的意识,往往强调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健康,致使难以适应一线技能型岗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普及终身体育理念,既有利于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也可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提供终身受用的身心财富,可以说终身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二、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更新,传统的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能适应学生对体育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育理念随之产生。这种体育教育不仅强调社会发展,同时也注重个人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要求高素质人才在注重体质、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也将成为社会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未来走向。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弥补了传统社会体育教育的不足,而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进一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顺应高校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一目标要求高校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为己任,并要求学生具有未来某一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即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要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适应岗位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以就业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目标正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确立的,并切实将两者合二为一。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顺应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生存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训练。体育锻炼能够促使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双重开发,一方面能够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心理品格。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团队活动、竞争训练、情境模拟以及个性发展等形式进行的,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具有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并具备正确处理和化解工作生活中的矛盾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外界生存环境,最终有利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1.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特色观。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将社会、企业、未来从事职业对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培养,塑造他们具有合格的技能与素质,比如吃苦耐劳精神、职业体能胜任力、竞争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使其能够从容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2.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就业观。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层次,把学校体育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和体育任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就业观,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开展教学,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达到完美地统一。
3.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人文观。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社会体育教学应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体育教育过程中除了包含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文教育外,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如通过体育训练能够磨砺高校学生的意志,通过体育教学比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管理、集体意识等积极品质。因此,社会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除了运动技能外,还要把体育的人文精神向学生进行传授,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格。
(二)以就业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1.社会体育教学要以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为根本。对高校生进行基本的体能素质训练是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主要是以“90后”为主力军,年龄多在18岁左右,也正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组成部分亟须全面、科学的体育训练。然而,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体育训练,升入大学以后感觉到身体素质较为薄弱,加之缺乏体育训练的意识,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校应将高校生身体素质训练纳入体育教学的基础工程。
2.社会体育教学要将大学生职业体能胜任力训练作为其特色内容。职业体能胜任力是指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抵抗压力的能力,具有健硕的身体素质,以良好体能状态承担各种工作的能力。在社会体育教学中很好地把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所需的体能胜任力作为特色内容,在进行体育教学计划与模块修订时,要能够根据高校学生所学专业未来职位对体能胜任力的要求,然后选择相应的体育教育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从本质上说,这种体育教学方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是从传统单一强调训练成绩或体育技能传授中解放出来,传授具有社会体育教学特色的内容。
3.社会体育教学将岗位职业行为与
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作为其重点内容。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方面既注重科技与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员工的职业行为与职业素养的要求,比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统一着装,集合训练时要做到“静、齐、快”等,体育任课教师要很好地将体育教学与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职业操守、职业素养等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发挥社会体育服务于企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
1.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体”与“育心”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这要求在体育教法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可以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课堂体育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品质、职业体能胜任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在发挥课堂以外,还要切实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职业导向的作用,这也是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提高学生体育活动意识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切实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许多企业也开始注重员工的“群众体育”的开展,也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高校招聘会上,从企业的招聘要求如身体健康状况、有无体育特长等条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多企业也往往青睐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毕业生。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夯实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体育教师,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要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营造科学的“育体”、“育心”教育环境。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依照企业岗位要求营造育人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与企业对接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用企业文化来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在办学方式选择上要突出就业导向,可以选择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以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社会体育课堂教学上也应紧紧抓住就业这一方向,传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以上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品格,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高职体育对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黄海波,史景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4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立足国家教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形势,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现状,论述了区分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并对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体育学;学科建设;专业型;学术型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01-03
Top Design of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QI Changzhu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way of realization of tel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cademic talents and sports major talent, proposes ways to strengthen the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top design of high-level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ports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jor type; academic type
1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体育学在国家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由过去的二级学科升列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学增列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独立评审学科;体育学科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立项;体育学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有多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荣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等等。但在体育学科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从学科的知识创新和更好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言,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些顶层设计需要进行革新和完善,才能破解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对于促进体育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体育院校作为体育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是要大力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目前,我国160多所普通高校有体育学学科。其中,独立设置的体育高等院校有14所。这14所体育高等院校中有13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学科是独立设置的体育高校的主要学科和优势学科,代表着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趋势。
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体育、艺术、农林以及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这不仅为体育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加快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体育学科科学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
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就是要突出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和体育行业特色。这不仅要遵循学科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充分认识体育学学科专业建设的特殊性和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特别是体育高等院校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责无旁贷,必须提升体育学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高水平专业人才支撑。
体育学学科建设要以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为发展方向,处理好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对人才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完善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厘清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科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一书归纳出学科的三种界定视角: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二是从活动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生产、传授、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传授方法、习练方法和应用方法。三是从组织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一类特殊社会建制,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得到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1]。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科界定的具体表述不一样,但学科的本质涵义是知识的专门化或分类,与此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都离不开这一根本。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
专业是指以职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专门化领域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式。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的专门化;专业的本质是能力的职业化。学科与专业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科与专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数学学科的课程,也需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课程。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最初的哲学学科现在已分化出若干个不同的学科;数学专业也裂变为若干个不同的专业。此外,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时期,所依赖的学科也不完全相同。这也正是学科和专业目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进行调整的依据之一。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2]。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创造,即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即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
学科和专业的联系和区别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去理解和应用。在体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人们常常容易混淆学科与专业的界线,有以体育类专业建设等同甚至替代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倾向。从专业的角度看,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将体育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体育专业人才如果技能水平不高,就不是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甚至难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谋得相应的职位,更不用说在工作岗位做出骄人的业绩。但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知识的创造,是理论的创新。体育学科建设为体育专业建设提供知识和理论支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针对体育学学科与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对体育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区分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一个人可能是体育学术人才,也可能是体育专业人才,也可能是集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于一身。但在现实中,大量所谓的体育人才其实是体育专业人才。
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都不可或缺,但在不同的培养层次应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要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而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应以体育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主。
体育人才的划分是由体育学学科性质决定的,同时,体育人才的分类又对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3正确理解体育学学科的学科群性质
根据2011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并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专门化程度不高,更多表现为不同知识领域的汇集。从本质上讲,体育学是一个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综合或应用,体育学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是其他学科以体育为研究对象而获得的,这使得体育学学科包容性很强,但与其他学科的界线却也更显模糊。体育学缺乏自己相对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以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体育学核心内容的领域,如体育理论或学校体育学,它也难于僭越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
体育学科的特点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决定了高校在大力加强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其他学科特别是体育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
体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规划时不仅要处理好不同学科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处理好学者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大凡某个学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必定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学科与学者的关系,好比森林与大树的关系,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学有所长,更要有精专的研究,学者如果脱离了学科,很难成就为真正的学术大师。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强调学者与学科的结合显得尤为迫切。
4科学设置体育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专业目录
近年来,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分类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学术型学位扩展为学术型与专业型2种,提出了加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此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有关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中,提出“以增量促存量”的原则,将新增计划用于专业学位的招生,并按照不少于5% 的比例调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计划,用于增加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在体育学学科设置了“体育硕士”1个专业学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划分,更加明确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术型人才定位于科学研究与探索,专业型人才定位于应用与操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于一种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类型的区分将对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3]。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并未对学位类型进行划分和进行人才的分类培养。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我们仍然处于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初级阶段[4]。目前的专业型学位都是在保留原来的学位教育(学术型)前提下新设置的,而将原来既有的学位统统归为学术型,这种做法忽视了学位类别划分上的顶层设计,缺乏对不同类型学位的系统规划。事实上,由于我国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并未明确定位于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或者说是统一为学术型学位,因此,在增设专业型学位这一新的学位类型时,也需要对既有学位进行一番仔细的分析和归类,这对于体育学学位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原来体育学的有些学科专业,如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大多数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或操作,而非学术型。这也就是说,现在体育学学科里所有技能类方向(各体育运动项目)都应该归为专业型学位。事实上,例如,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的篮球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在本质上难于进行区别,甚至无法区分。
针对体育学的特殊性,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的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要在厘清体育学学科与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应于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分类重新进行科学划分。根据体育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技术类的研究生培养都归为专业型的学位,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体育硕士可按运动项目划分不同专业学位领域,如篮球体育硕士、拳击体育硕士等,这样更符合体育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体育学学术型的学位则应按照学科领域而不是运动项目来划分,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设置体育运动心理学硕士、运动生物力学硕士、体育社会学硕士等学术型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体育学术人才。
5结束语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织架构,学科专业划分属于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体育学科专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顶层设计的欠缺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掣肘。科学认识体育学科的学科群性质,重新划分学术型体育学科专业和专业型体育专业,是促进体育学科健康发展,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62.
[2] 许捷,许克毅.学科制度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50-55.
[3] 顾海良.新时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95-396.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5-02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较广泛认可,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应用。通过以坚持“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办学理念,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高职教育按照市场需要及岗位需求来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岗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进行组织教学。“订单式”式人才培养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课堂实践教学的展开、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教育教学实习实践等重要教学实践活动。以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据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应具备面向中小学校等的体育教学工作,还需具备在社区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体育指导的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区别于传统的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首先要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其次要重点围绕岗位需求的既定特定设置课程;通过大幅度的增加专业技能教学实践的课时,针对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课时;并且精简和压缩公共基础课程课时,调整课程内容来满足企事业单位岗位人员特定需要的职业素质、政治素养、综合素质的专项训练;最后在对毕业课程设计,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并根据岗位职业要求来制定教育教学实习内容,实现由学校到单位,由学生到单位职员这一过程的过渡。在课程整合方面,“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跟随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学习体育教学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教育实习课程设计。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由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较突出。对于我们要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坚持创新之基在实践,体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许多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相应的实践操作,通过积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作用,为开展教育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为实现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缩短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间的距离,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方便。“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学上始终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通过实训、实习、实践等熟练掌握岗位需求的技能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类专业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较快的适应所承担的角色。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在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其他相关实践课程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具体落实“订单式”培养任务和保证“订单式’培养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不断鼓励教师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及课题,鼓励教师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使“订单”的合作企业人员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已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双师型”的师资,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建设要求上,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用人单位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真正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高职称教师还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质量上的要求上,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师来说,重在专业技术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这两点同样重要,在建设上都不能偏颇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持续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有了新的契机。目前,通过部分教师反映学生学习不勤奋、不努力等学风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比较偏弱,认为学习过于枯燥、乏味。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加强专业相关技能技术训练,学生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专项技能技术学习中获得成功,亲身体验形成学习结果的成就感,这显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无疑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树立勤学苦练的学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中,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以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课程的科学设置;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规范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的力度;加强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加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改革,及时把最新知识、关键基本技术融入教学中去。
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这一理念,要深刻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订单式”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的常规教学管理机制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而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3).
[2]黄臻,宋述鹏.“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2009,(3).
[3]卢志成,李斌琴.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广东省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09,(3).
[4]胡莹,等.提高地质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8,(10).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马望华(1975-),女,硕士研究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一、何为职业、职业类技术学院
什么是职业呢?从百度网搜索职业的定义“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不论从何角度看,职业就是人们从事工作,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工作形势。社会发展至今,大学生谋求一份职业已经不在像以前一样容易,那种包分配形势离当下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远,因此大学生谋求职业就必须以自身专业为基础,对职业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显示出在谋求职业之前,职业教育成为当下最有效的谋求手段,职业教育途径很多,有社会办学,国家办学,私人办学等等,多种职业教育相比之下,国家办学在就业形势,学历保障,学习内容,名誉信度上,都占有一定优势。因此职业类学院就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出发点。
二、职业类技术学院课程改革
国家在设置高等职院的课程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从以上高等职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那么这就要求课程安排要以技能、技术知识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的需求,单位企事业的需要,高职的发展,越来越显示课程改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体育课程在这一改革浪潮下不可能一层不变。
三、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变,二十年里,体育课程也在体育模式与全面发展体质的目的下进行变化,这样的变化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体质文化的需求。而高职的前身主要是各中专,技校、商校等发展起来或合并起来的大专类院校,其体育课程主要走的是中学,中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体育课程与现今发展要求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缺陷:(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上还停留在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目标多样化,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等特点上。(2)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上课形式上单一,(3)教学内容复杂,与现今的社会存在着格格不入的局面,教学还停留在以体质检测为主的教学内容上。现今,各类职高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大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在职高类课程改革浪潮下,体育课程也要求思变,转观念。
四、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体育课程是职业类学院的一门课程,虽然它与职业无关,但却是职业的基础,为了更好适应职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上,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有一个全新变更。
4.1体育功能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现在体育功能主要是以职业特点为依据进行发展,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制定体育课程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喜好,选项教学,选项教学由于是学生自己感的内容,所以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同时体育课程是为职业服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第二部分,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制性体育课程安排,这一过程主要是从学生专业出发,内容也许不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但却是学生专业所必需的,像旅游专业的学生,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除了性格开朗,身体健美,还要具有良好的耐力,因此要对他进行耐力内容方面的体育课程安排,像长跑,这一项目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其厌烦,但却是职业所必需的。
4.2 与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所谓课程资源:在钟启泉教授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中是这样论述的: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根据这一课程资源的解读,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体育课程进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必需的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包括场地、器材、设备、设施等在内的实物性资源;文化资源包括项目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性和教师科研与实施课程教学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是对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怎样利用好体育资源,是对体育教师上好一节体育课程的考验。另外课程的实施除了资源以外,也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 和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融合好体育课程各项基能,是体育课程所必需的前提。
4.3 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将来如何用所学过的运动技能、卫生保健知识去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能力,同时还能带动周围的人进行身体锻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对其开展终结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