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1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第一中学674100

【摘要】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的必修课,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研究性学习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概念 意义 策略

1.研究型学习的概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过程。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建立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是学生潜在智力的挖掘者。对于同一个研究性背景材料,每一个学生运用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教师要在赞扬每一个学生瞬间的思想火花中进行深入的指导,使他们在有朝一日能在光芒四射的瞬间去创造未来。面对 个个新颖的实际课题,不仅是学生要学习,要探究、要思考,教师也会面临新问题。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群体性的“指导者”、“挖掘者”、“合作伙伴”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3.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O,研究函数f(x) =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

正比例函数f(x) =kx(k≠O)与反比例函数f(x)=k/x(k≠O)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3.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让学生发散思维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教学,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4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基本特点是用数学关系来描述被研究对象的实际关系。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而后利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它,这样才能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3.5发展多元化评价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讨论法教学 实施策略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02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并为提出这些问题做好情境铺垫;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一个主题,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他们可能对新的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探究。

(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与历史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样讨论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是教师强加的,也不应该是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讨论不一定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不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四)互相讨论和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和争辩,获得思想上的碰撞,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举多得。

二、 讨论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课程标准、备历史教材之外,还应该备学生。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要注意到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不是教材中已有的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某一问题的思考上,但不能妨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实践证明,热烈的讨论过程能够延长这些历史知识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可一开始还不能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兴趣,只要学生中有好的想法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做好引导的工作,不要每次都急于公布答案,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总之,整个讨论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讨论法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新观点,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暗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讨论法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用更有条理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

总之,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走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武栋玲.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8).

[3]陈彤.历史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宁夏教育,2012(6).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第四条指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堂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上,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同伴、师生之间的合作。我们在合作学习改革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

一、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自身素质对合作学习的负面影响。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学生普遍重视语数外学习,在语数外上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高中历史课时紧,课时教学内容容量大,加上历史学科知识点多,许多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合作学习耽误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非常珍惜自主的时间,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益需要教师课前牺牲自己的时间充分备课,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帮助,许多教师不愿意。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历史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需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发现、有序组织、学法指导等做不到,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部分学生的学习素质不适合合作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价值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往往借合作学习活动管理上的漏洞,埋在小组里玩耍。有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力、积极性,更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效率和质量没有保证。

为合作而合作,学习效率不高。许多历史课堂平时是一言堂,有人听课、有人检查,公开课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教师素质为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观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当教师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时,才会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才会研究怎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适应新课改的专业素养很重要,需要教师研究教材内容的重构,这种重构要与学生合作学习相适应。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把重点放在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上。教师自己要分析每节课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步骤、时机、组织等,反思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反思克服学生合作学习困难的方法。教师要研究学案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平时的集体备课要围绕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思考、交流、探讨。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4

我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师,经过年两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就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历史课,谈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1.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转换角色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史学功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史学界研究新成果,改善更新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2.要认真研读和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1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称《高中课标》。它立足于课程建设的高度,指导功能全面,它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它共有四个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部分,也包含三个具体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内容标准部分,包含两个具体内容: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四是实施建议部分,包含四个具体内容: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高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2.2要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如何正确运用课程标准呢?第一,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历史教师对此应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二,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目前教材是一标多本,不同教材在指导思想、体例、选材、侧重点上有着差异。不管教材有何差异,课程标准是“本”,教师应以此作为编写教案和从事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第三,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课标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在陈述时,使用了不同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第四,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高中课标》是一份对历史教学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因此,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又如《高中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内容很多,而所授历史知识多、课时少,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在使用标准时,需要吃透它,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要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历史老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在某些课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备课:一是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是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是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年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习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4.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单纯语言呈现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4.2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困惑自己的,或自己认为有疑问价值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很幼稚,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坚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深度不断提高。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4.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5.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家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和练习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这条主线。

自学首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翻开人教版高中新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新教材在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除了正文部分外,辅助部分提供了精美的历史图片、图表,以及一些丰富且有趣的栏目:如“学思之窗”“学习思考”“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本课要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读一点课外历史读物。如《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文史知识》等。同时还要开展各种除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带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6.要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教学现状 人文主义 学情分析

“人文主义”,起源于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要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人的自由追求、创造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价值理想和内在灵魂。人文主义的奠基人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人文主义研究的主题。在当前,构建和谐课堂,人文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目前,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受到应试的影响,学生都在比较闭塞的区域长大,因此,笔者在教学一线多年,遇到问题不少,从中挑选出几个平时出现比较多的现状与同仁共同分析,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包括心理差异的分析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兴趣、态度不同,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

(二)缺乏对学生其他学科中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分析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历一个不同知识系统,无论从整体把握还是细节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对课本知识点的相关背景还不是很熟悉。新课标要求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因为现实中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特别是高考,如果没有平时积累起来的框架,很难从单一科目去学好这一学科的,因为新的材料新的观点往往让学生有时猝不及防,不知所措。

(三)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不全面

学情分析泛泛而谈,且大都来自主观臆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很多学情分析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二、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式,以供参考,在今后教学中可以对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是多样化和现代化。”老师要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也说过:“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老师尤其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耐心地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爱其师而敬其道”,让人文精神如薪火传承。张天宝《主体性教育》一书中,对 “主体性教育”有如下阐释:“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始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去学,而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老师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诸如历史阅读法、历史记忆法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等。

(二)历史教学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结合历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思想

历史学科中有大量人文主义素材,老师要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从其它学科渗透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布置学生自主从语文等学科中收集有关诗歌、通讯,充分利用他们平时在语文学习或一些影视作品中接触到的知识,帮助学习历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以外的知识准备情况,越是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开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把教学的切入点定在合适的位置,设计出“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那才能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实行开放式的历史教学

所谓开放式教学,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其中的内容。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是具有一定动机、经验、知识及个体特征的主体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研究的个性方面,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思维的主体――学生出发。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思考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等。

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关注学生个性动态,全面把握人文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我们历史教学要着力凸现人文教育的功能,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教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关于人文主义的内涵

高中历史学法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目标实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课题摆到了教师面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为核心,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年年喊教学改革,但大部分都仅流于形式。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和历史教学的研究,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如何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一、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方法教授新教材

在新课改之后,大部分中学都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很多学校与专家都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空前活跃的气氛。要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2.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方法,其中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3.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也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对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做得相当出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教师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二、统一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其他二维目标实现的载体,但不能唯知识。“过程与方法”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相互之间关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方法。落实的应该是一种发展性、发散性的学习方式。“过程与方法”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认识历史的方式、途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讨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历史的知识情境中感受历史,形成自己的态度、认识和价值观的过程。

三维目标统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互相渗透、交织,又各有特点。每节课的内容不同,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可能体现着目标的三个维度,但又各有侧重,渐次累加,便构成全课的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如引导学生剥笋、品笋的过程:教师根据新的课程观,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层层剥掉笋衣――从各类资源、素材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探究、比较、讨论、交流、综合归纳,理解相关知识;剥掉笋衣之后品笋――形成结论和认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品味历史的智慧,从中感受、体验知识的内涵。

在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情境中感悟、体会,形成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三、更新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必须以此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在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和历史考试等。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不能提高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否则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将流于形式,所以教师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复合型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除必要的平时习作、期中、期末笔试之外,把探究活动课上的主题发言、平时课堂上的精彩见解、历史小报的编制、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反过来,又很好地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同时,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评价还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经验和立场,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要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