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内控缺陷

一、引言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利于外部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而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后作出投资决策;也有利于管理者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而改进内部控制,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分类与认定

大多数的研究者一般都首先假设上市公司能够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专业的认定和披露。根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对内部控制缺陷所做出的定义,McVay和Ge (2005)对SOX法案生效后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了研究,将内部控制缺陷细分为了九大类型,并且详细说明了每个类型的特征。在他们的研究中把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了以下九个大类:账户、培训、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收入确认、职务分离、账户核对、子公司、高管和技术类的缺陷。

Rama和Raghunandan (2006)将重大缺陷分为系统性的重大缺陷和非系统性的重大缺陷两类,并通过这两个分类来研究分析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Doyle等(2007)从影响程度的角度讲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的重大缺陷和账户层面的重大缺陷;又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三类,即人事安排的缺陷、业务复杂性的缺陷、一般性的缺陷。

2、公司的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Ge和McVay (2007)以2002-2005期间披露一项以上内控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对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存在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更低,而且具有公司层面缺陷的公司比具有账户层面缺陷的公司的应计质量更低。

Ashbaugh-Skaife 等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常伴有较高的应计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盈余绝对值,同时还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公司的盈余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3、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国外的学者也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在Rama和Raghunandan (2006)的研究中,表明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之间的关系在系统性缺陷、非系统性缺陷这两种不同的缺陷类型上并没有实质区别。Hogan和Wilkms(2008)也作了类似的考察,其研究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缺陷覆盖范围的大小分类,其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内部控制的问题越严重那么相应的审计费用会更多。

审计师的变更通常也被认为是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信号之一。Dye(1993)认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较大的诉讼风险,他们可能会更加有动力去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此来避免审计失败可能产生的高额诉讼费用。因此认为审计师变更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一个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分类

齐堡垒等(2010)在研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中,将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了期末报告与会计政策类缺陷、特定账户类缺陷、收入确认类缺陷、子公司控制类缺陷等。

王慧芳(2011)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与框架建构》一文中从制度、理论以及操作三个层面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了解析,指出内控缺陷认定困境主要表现在:内控缺陷的概念和分类缺乏明确界定,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缺乏具体认定标准,有关制度规范缺乏细化指导规则等。针对这些难题,作者提出从制度层面、理论层面、操作层面三个方面着手对三种程度的内控缺陷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

2、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田高良等(2010)将2008年深市494家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验证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他的研究发现,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其一般经营的情况更为复杂,存在的会计风险更高,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来说可能更不完善;那些经历了注册会计师师变更、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有可能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另外,聘请的审计师质量越高,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田勇(2011)利用Logit模型研究表明:公司重大重组与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公司的资产规模、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的次数与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显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然而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其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与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的相关性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的时间还较短,且公司的独立董事在防范内部控制漏洞方面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从以上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比较零散,更是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研究。究其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还尚未真正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因此缺乏研究样本。国外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Ashbaugh,H.,Collins,D. & Kirmey,W..2005.The discovery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ied audi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Iowa.

[2]Beneish,Messod Daniel,Mao' Brooke Billings,and Leslie D.Hodden 2008.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nainty. The Accounting Review,83(3):665-703.

[3]Dye,R..1993. Auditing Standards,Legal Liabilities,and Auditor Weal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887-914.

[4]陈丽蓉,牛艺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0,(7):67-70.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2

【关键词】 审计委员会; 内部控制; 影响; 文献综述

一、前言

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归根结底仍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灵的问题。内部控制是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涉及企业财务、运营及法律法规遵守等各方面,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其一是环境论,认为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下;其二是嵌合论,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整体控制循环中的组成部分,而内部控制则可看作为公司治理内容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下设专项委员会,负责监督财务报告复核,主持外部审计事务,领导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等职能。相较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能更有效地关注内部控制运行,被认为是完善内部控制最有影响力的治理机构。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作为公司治理非常设机构之一的审计委员会如何影响内部控制以及其是否对内部控制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成为各界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成果以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未来研究的突破口。

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影响研究综述

Turley and Zaman(2004)指出前人关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研究大多以检查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主,很少涉及审计委员会的运作过程。吴清华等人(2006)也指出,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应当从其参与治理的逻辑过程出发,深入至审计委员会具体的行权过程与效率。

鉴于审计委员会对监管内部控制职责的认可是其实现监管目标的前提,研究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需从其对监管职责的认识出发,识别审计委员会如何影响内部控制运行的过程,并最终以检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因此,本文从审计委员会对监管内部控制职责的认识、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过程及影响结果三方面综述前人研究成果。

(一)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监管职责的认识

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监管职责的认识,国内外有如下看法:

1.国外审计委员会对监管职责的认识

通过调查69名审计委员会成员关于其职责的看法,Abdolmohammadi(1992)发现,监督内部控制被认同为是其最经常履行的职责。

Wolnizer,P.W.(1995)系统地提出了17项审计委员会目标,其中包括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DeZoort(1998)在该17项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题:(1)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否被正式地赋予审计委员会;(2)审计委员会是否承担了除被正式赋予的职责以外的责任;(3)被赋予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否恰当。并以问卷形式调查134家企业的500名审计委员会成员,得出结论:评估内部控制被广泛地认同为是审计委员会最重要的监管职责。

Verschoor(2002)指出,尽管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层的责任,而审计委员会则是内部控制运行的监督者之一。

2.国内审计委员会对监管职责的认识

杨忠莲,徐政旦(2004)以我国382家企业为样本,研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为监管公司已审计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公司有动机成立审计委员会作为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

黄溶冰,王跃堂(2009)指出,随着审计委员会更多地参与传统意义上委托给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以独立董事为主体的审计委员会将最终成为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的主体。

(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过程

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下属委员会,作为非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如何影响日常内部控制?前人的研究解释了该问题:审计委员会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施影响。

1.通过内部审计的影响

Gendron et al.(2004)研究发现,通过评估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指出的内部控制缺陷的解决程度,审计委员会将以此了解内部控制状况。

Sarens and De Beelde(2006)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形成对已有问题的关注,因此审计委员会及其潜在影响的发挥高度依赖于内部审计的中介作用。

Gerrit Sarens et al.(2009)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四个样本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实施一对一访谈,并总结出在企业运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具体信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状况)的提供者,为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责的履行提供支持,内部审计扮演着审计委员会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沟通者角色。

2.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合影响

Turley and Zaman(2007)通过案例研究审计委员会非正式渠道的行权效率,发现审计委员治理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地、自愿地与高层管理、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互动。

Beasley et al.(2009),研究了42家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过程,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在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时,明显地依赖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胡苏(2011)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整合审计委员会运行的关键成功因素以形成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在过程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中,他指出审计委员会应通过投诉机制、直接调查、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等渠道监督内部控制的成效。

(三)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1.无关论

Collier and Gregory(1996)设计与检验了以下两个研究命题:(1)审计委员会为提高审计质量,因此需要增加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费用;(2)由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强化了内部控制运行,因而公司可以减少相应的审计费用。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第一个命题,而关于第二个命题却未得到任何的支持性证据。

Scarbrough et al.(1998)发现,在聘用及解雇内部审计师方面,管理层起主导作用,审计委员会影响有限,因此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项目(如内部控制等)影响不大。

Goodwin and Seow(2002)研究发现,尽管审计委员会在加强外部审计以帮助公司发现重大错报方面的效率得到了诸多肯定,但其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公司预防以及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舞弊仍是疑惑的问题。

谢永珍(2006)以2002年我国632家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及其运作对上市公司稳定财务状况的形成不具有显著作用,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要求的结果,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自发性要求。

2.相关论

(1)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发现内部控制问题的贡献程度。

①独立性

Scarbrough et al.(1998)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72家加拿大制造企业,得出结论:仅由外部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的企业更容易与内部审计机构频繁接触,并对内部审计项目(如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审计结果实施监督。

Krishnan(2005)研究了128家更换审计师并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问题(特别是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出现通常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显著负相关。

②财务专业性

DeZoort(1998)随机调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100家公司的69名审计委员会成员,发现具有从事过审计或会计工作经验的审计委员会相较于那些没有经验者在作出内部控制判断时更加接近于外部审计师的判断,帮助其提高在监督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效率。

前SOX阶段,Krishnan(2005)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人数呈负相关;SOX法案颁布后,Krishnan and Visvanath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组成中财务专家所占比重少的企业更容易报告内部控制缺陷,Yan Zhang et al.(2007)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披露时同样证实了上述现象。

③活跃性

Krishnan and Visvanathan(2005)通过研究Compliance周刊上2004.11.15―2005.3.1期间列示的118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发现更加活跃的审计委员会更有可能发现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但并未发现其他审计委员会特征(如任期或审计费用)在及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方面有贡献。

(2)国内研究

程晓陵,王怀明(2008)以COSO内部控制目标(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以及法律法规遵守)的实现与否作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依据,并通过对1162家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对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有积极作用,但在防范违法违规及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方面无显著效果。

张先治,戴文涛(2010)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将正向影响内部控制质量。

三、文献评述及启示

(一)文献评述

委托的治理结构下,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良好对接是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有以下发现:

1.监督内部控制职责已普遍为审计委员会所认同

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下属机构,无需对管理层负责,相较于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具有较高独立性。鉴于此,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逐渐普遍化,越来越多国家的审计委员会已被正式赋予监督内部控制的职责,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提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审查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等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监管职责的认可是其实现监管目标的前提条件,前人研究发现,监管内部控制的职责已广泛为审计委员会所认同。

2.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审计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管理层负责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拥有大量内部控制基本信息;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外部审计掌握关于内部控制的客观评价,两者为审计委员会实施监督提供了辅助支持。更主要的,前人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通过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影响内部控制运行。

审计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通过与内部审计的及时沟通解决内部控制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审计扮演着审计委员会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沟通者角色。在确保内部审计有效的前提下,审计委员会以评估内部审计计划,分配审计资源等方式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实施审计工作获得对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评价,以内部审计报告等形式向审计委员会反馈。在此基础上,审计委员会通过复核内部审计结果,及时与管理层沟通,确保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得到落实,通过参与外部审计活动确认内部控制客观现状,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充分与有效。

3.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实质影响,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

不少学者质疑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他们认为,实务中内部审计机构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制度并未真正落实,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致使内部审计受制于管理层压力,从而导致对内部控制影响有限。

相对于持否定及怀疑态度的结论,更多研究揭示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有一定积极影响。综述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专业性及勤勉程度(活跃性)等特征与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与企业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在监管时更公平客观,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具有财务专业知识或熟悉财务报告流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更容易发现和解决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问题,财务专家人数比重越大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委员会通过会议与内部审计频繁接触,帮助其增进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一旦出现内控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因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

(二)研究启示

国内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影响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研究主要讨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内部控制质量改善是否有影响,而国外更注重研究审计委员会的组成特征对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问题的贡献程度,可见我国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文献综述,作者发现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阶段,仅有的实证研究也只停留在检验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否对内部控制有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应用时间不长,其治理效率未得到足够重视,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审计委员会只是上市公司的“门面”;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上,内部控制缺陷等信息的披露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自觉性,为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在实务中的发展,如五部委制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于2012年起在深交所及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施行,打破了研究的瓶颈格局,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创造了有力条件。

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受到诸多肯定,在国际化趋势下,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也借鉴了许多国际标准,其中包括对审计委员会组成成员中独立董事及财务专家比例的最低要求等,然而这些治理经验的总结是否适用于我国特殊政治经济背景下(如股权集中度高)的治理要求则需要通过对我国经验数据的检验。因此,未来研究可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运行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完善审计委员会的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晓陵,王怀明.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2] 黄溶冰,王跃堂.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基于审计委员会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3] 胡苏,涂建明,贾云洁.审计委员会的关键成功因素与治理绩效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4] 王跃堂,涂建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

[5] 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J].审计研究,2006(4).

[6] 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1).

[7] 杨忠莲,徐政旦.我国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8] 张先治,戴文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7).

[9] Abdolmohammadi,M.J.,Levy E.S.Audit committee members’perceptions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J].Internal Auditing,1992.

[10] Beasley.M.S., Carcello,J.V., Hermanson,D.R., Neal,T.L.The audit committee oversight proces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26).

[11] Collier,P. The Rise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UK Quoted Companies:A Curious Phenomenon[J].Business and Financial History,1996(6).

[12] DeZoort,F.T..An Analysis of Experience E?ects on Audit Committee Members’ Oversight Judgment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8(23).

[13] D. Paul Scarbrough, Dasaratha V Rama, K. Raghunandan.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l Auditing:Canadian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1998(12).

[14] Gendron,Y,Bedard,J.and Gosselin,M.Gett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 field study of practices in“effective”audit committee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23).

[15] Gerrit Sarens ,Ignace De Beelde ,Patricia Everaer. Internal audit: A comfort provider to the audit committee[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9(41).

[16] Goodwin,J,L.Seow. The In?u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n the Prevention and Detection of Control Weaknesses,Fraud and Error:The Perceptions of Auditors and Directors[J].Accounting &Finance,2002(42).

[17] Gopal V.Krishnan,Gnanakumar Visvanathan.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Sarbanes-Oxley era: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005.

[18] Jayanthi Krishnan.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

[19] Stuart Turley , Mahbub Zama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Effects of Audit Committe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2004(8).

[20] Stuart Turley,Mahbub Zaman.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informal processes and behavioral effects[J].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7(20).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因素 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据2008年6月28日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告大于不重要的错报。

可见,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阶段。强调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但是,问题就在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实质性”或者“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定量,或者提供标准的判断依据。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分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首先将内部控制分为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可见,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类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实践中的要求。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需要对内控中存在缺陷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三、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治理特点。

Krishnan(2005)检查了1994-2000年间上市公司因更换审计师而被要求强制披露的128项内控缺陷,证据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正相关。但是,同样的研究在中国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田勇(2011)以2009年深市4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控重大缺陷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重大缺陷的相关性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

(二)公司面临风险

Ashbaugh-Skaife等(2007)研究表明当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扭亏为盈和降低退市的风险。因此,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或陷入财务困境时,其内部控制更加可能出现问题。

田高良、齐保垒等(2010)把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经济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经营复杂性、内部控制建设和会计风险,通过研究发现经营复杂性和会计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

综上,可以发现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随着委托矛盾的加深,都会使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规模增大,经营更复杂等方面;而针对中国独有的董事长和经理合一的研究发现,不利的公司治理环境确实会增加内控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另外,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规模等在国外的研究中,显著的影响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但是在国内的研究中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置和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内审委员会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及对投资者的影响

(一)自愿披露阶段。

McMullenetal(1996)将是否受到SEC的处罚以及是否更正之前报告的会计盈余作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变量,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没有动机自愿披露内控报告。

冯建和蔡丛光(2008)则检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文章分别对2003-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A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表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但AAR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二)强制披露阶段。

在SOX法案颁布以后,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逐渐过渡到整体性的强制披露阶段。

Li.H(2004)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萨班斯法案》公布实施后市场预期反应。通过单变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萨班斯法案》的公布并最终实施对资本市场上有着正向显著作用。

我国政策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内控的强制披露,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由于中国尚处于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的过渡阶段,文献研究成果有限。

综上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都是有市场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会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表现出来。中国尚处于过渡阶段,强制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会给实证研究提供丰富新鲜的大量样本。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市场的反应之间的黑盒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研究者打开。

五、总结

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中国的内控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希望在强制披露阶段,管理层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不足,积累内控建设的经验,促进内部控制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4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主体视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80-03

1 引 言

近年来,高校招生腐败案件频发,保送生舞弊事件、加分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成为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三大环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建议:“不能因为高校招生出现了腐败就只关注招生,其实这是制度的问题,而制度背后,又是行政部门不放权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招生腐败问题,还是需要高校去行政化。”由于高校内部控制不得力,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改革使高校内部控制更为有效,成为不少国内专家学者致力研究的一大课题。

2 文献综述

2.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于我国,且相对完善,发生的问题较少,直接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而国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各个国家针对企业的规定来建立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普遍以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这两个理论体系为标准。

1992年COSO框架提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有:①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及机构设置等。②风险评估,即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③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④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⑤监督,即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并及时改正。

继COSO框架后,委员会又于2004年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该报告将内部控制整合到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中,将其视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使内部控制的内涵得到延伸。

2. 2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对策――颁布法规的形式,其中一些法规集中体现了国内前沿主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等教育学校财务制度》、《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丁新农等(2010)从财务、资源等四个层面提出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失效的具体表现,杨雅兰(2011)主要从意识和制度两方面探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根源,唐华琳(2012)认为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尚存在四个亟待突破的难点。

第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现状的对策。王卫星等(2008)提出应根据高校内部控制要素两个层次的具体指标按比例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监管体系。唐华琳(2012)则从思路、形式、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与二者不同的是,袁燕(2012)立足于具体的微观层面――高校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提出各个环节严抓共管,共同促进。

第三,基于COSO整体框架某一具体要素所进行的研究。刘正兵(2013)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角度提出应从治理、产权和财务预算制度方面规范内部控制。类似地,年素英(2011)也基于风险管理角度提出要分别从环境、规范、意识和评估机制四个方面防范风险。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国内高校的特点和内部控制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解决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化的建议,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3 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3. 1 内部控制环境不成熟,高校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从宏观层面上看,内部控制是组成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探讨高校内控问题的根源首先要从控制环境着手。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层和治理层缺乏重视,实施力度方面不尽如人意,流于形式,逃避实际问题;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监管不严、产权代表缺位、人情大于法制,弱化了内部控制环境。主要表现:院校系的组织架构易形成独揽大权、有些单位片面追求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期满难收回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干部任用论资排辈,没有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责任感,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2001年《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主要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内部控制仍单纯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内。

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①存在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学校管理者忽视资金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限。②存在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采购环节、验收环节、报废审批环节管控不严,导致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随着高校科研的经济活动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校办企业等方面内容的不断增加,旧的内控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某些领域出现管理真空。

3. 3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风险和成本意识不强

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漠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事实上高校在运营中存在许多风险,如财务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基建立项风险等,如果不注意防范,可能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年底,全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总额达4500亿~5000亿元,且数额在不断刷新。高校债务压力越大,对其经济运行、形象和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就越大。

长久以来,高校惯于服从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成本的使用缺乏计划性,不少高校采用固定教室而非流动教室,致使大量教室资源闲置;校园绿化、基础设施的重复设置造成资源的隐性浪费。

3. 4 信息化水平低,沟通效率低下

会计制度陈旧,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差:负债内容披露不全面;债券资产核算不完整;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等。

“科层制”的信息传递模式,即单一的自上而下传递行政命令,这并不利于信息的网状传递和有效交换。

同时部分高校仍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结算方式单一;各部门内部自成体系,相互孤立;财务沟通的效果差,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

3. 5 内外部监察力度不够

有效的监督能够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但目前国内高校的监督并没能充分发挥。这是由于政府、审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教育部门)监管松散,资金管理与预算执行不能及时到位;信息闭塞,社会监督无法实现;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及人情因素,有关纪检机构很难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缺乏有力的奖惩机制,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检查力度不够,高校领导违规违纪现象频发。

4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解决路径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克服高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提出一条适合国内高校改革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因此笔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路建议。

4. 1 风险防范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从风险管理意识上看,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一位教师。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吸纳财务、情报、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风险评估机制上看,建立一整套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设定控制目标,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开展对科研、房产设备、财务和物资采购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针对重大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分析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从审计程序中的准备阶段采用查阅、调查、研讨会、自评等方法收集资料,重点调查,识别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形成审计方案。实施阶段采用观察法、穿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建立专案小组,分别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测评,形成工作底稿。终结阶段根据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呈报给高管,同时提出意见建议,严格全程把控风险及漏洞。

4. 2 主体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维护高校内部控制高效运行,有必要以国际化的视野从主体角度考虑,重视审计问题。

有赖于美国高校审计的独立性,2012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生的高校“文凭门”事件才得以曝光。据悉,美国大学同时接受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和内部审计4个方面的监督。

中国在实施审计时可结合自身情况对美国审计方面的具体内容加以借鉴。具体应该按层级进行划分:第一层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高校财务收支进行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及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第二层是教育部门设置监察处,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和使用情况;第三层是校内审计监审处,审计下属院校和后勤部门;第四层是由相关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专项审计;第五层是高校师生和社会群体,增强个体的审计意识,开通监督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广泛的审计体系。

另外,政策制定方应不断完善审计监控的领域,避免遗漏,使舞弊更容易被查处;高校内部不断培训和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内部控制结构,增强内控风险意识,重视内控取得的收益;外部监管机构加大对高校审计的查处力度。

4. 3 政策制定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特色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党委、行政和学术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国企的性质;实行市场化管理,精简机构,采取市场化招聘,教学和行政相分离,防止一权独大的现象。

合理化内部控制标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核心。做好一般指标(健全性、有效性)和具体指标(总体评价指标、业务层级评价指标、部门层级评价指标)相结合。根据风险发生概率、重要性水平设定权重形成具体的评价分值对照表,据此对一般指标作出评价。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赖于把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建立的原则和方法贯穿到授权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资金预算和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中去。

4. 4 组织实施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业务活动种类繁多,应对内部控制的新变化,也要从组织实施这一微观层面考虑:

设备采购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准入制度,严格择优选择供应商,设置专门的验收人员负责验收报告,增强付款环节的合法性、有效性及预付账款的定期追踪核查;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应严格详细信息的登记,定期清查,同时关注关联交易,防止资产流失;基建过程执行岗位责任制,委托专业的评估机构评审,严格招投标过程和工程监理制度;人力资源过程控制应坚持招聘和录取的透明化公开化,预防舞弊;融资控制应规定必须对融资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严格签字权和监察制度。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都应当积极配合,全力承担责任。

总结,高校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有赖于高校内部、监管部门和社会群体的共同维护,从风险防范、审计监察、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尽管现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相信在社会各界不断积极完善的努力之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关于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Z]. 2001.

[2]李佳媚. 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优化对策的探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6).

[3]王卫星,赵刚.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4]唐华琳. 浅析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刘正兵. 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6]年素英. 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2011(19)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5

摘 要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的支柱企业,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之间的经营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新经济形势之下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己经难以完全满足目前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近几年来,国有企业通过不断地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某种程度上,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保证国有企业主体地位不动摇。本篇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对策和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的平稳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分析

一、引言

在某种程度上讲,国有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管理和控制系统,想要建立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需要引进以及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依据。因此,相对于其他管理体系,可以从中借鉴与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性,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目标

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内部控制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来实现目标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机制、预防管理机制等。因此分析并解决新经济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而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实现有企业的资产安全、企业财务报告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规范性,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成本,从根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文化建设不完善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尽管许多国有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系统,受固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宣传和教育,致使企业文化难以深入人心。企业员工未将企业组织目标成为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部分员工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团队协作,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二)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一部分管理层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企业是否合规操作上,忽视了内部控制方式的跟进。从而能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浅显。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同虚设,难以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的改善方案

(一)建立企业员学习内部控制的氛围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提高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解决。全体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宣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的重要性的力度,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的重视,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保证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的关键环节。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有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等方法实现。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监督管理结构的有效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改善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途径。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改变和调整,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团[J].现代商业,2012.10:179-180.

[2] 吴俊英.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运行团[J].商场现代化,2007.5.17.

[3] 刘赞.公司制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

[4] 张艳.试论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西部财会,2008(9).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12年3月14日,新华制药董事会公告称,欣康祺前期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可能对本公司资金回笼产生较大影响。而新华制药早在2011年底就发现欣康祺公司有资金断裂的迹象,2011年底山东省公安部门也对欣康祺非法集资事件进行了立案,2012年3月23日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为新华制药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不仅对新华制药的业绩造成了损失,公司股价也受到严重冲击。可见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和持续长久的发展异常重要。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还会影响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及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从规范角度主要的研究观点有:因果关系理论观点和自我选择理论观点。因果关系理论观点认为,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能促使管理层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在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前,他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和执行中存在的缺陷,以健全、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可以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及相关财务控制的状况。自我选择理论观点认为,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不存在严重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愿意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当上市公司被强制性要求向外界披露其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时,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在没有解决其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之前也可能会披露“本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良好”等虚假信息。所以自我选择理论观点认为强制性要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明显地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及相关财务控制的状况。从实证角度主要的研究观点比如:Weili Ge,dtal.(2005)通过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颁布后的261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经营业务的复杂性与其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正相关,而公司盈利能力与其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负相关; Jeffrey Doylea,dtal.(2006)指出,公司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公司成立时间、公司规模、财务状况、公司成长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国内文献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包括:蔡吉甫(2005)研究发现,财务报告质量、公司经营业绩、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还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流于形式;方红星、孙篙(2007)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受资产规模、是否在海外上市、外部审计意见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强;宋绍清 (2008)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对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公司规模、统计年度、上市地点等因素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设:(1)公司规模。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公司,无论其影响力还是社会关注度都比较高,与其他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承担着更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监管机构对它的监管也更加严格,所以规模较大的公司会披露更多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公司信息。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2)盈利能力。在证券市场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会由于投资者的购买而预期上涨,相反披露水平较低的公司股价可能下跌。因此,较强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更愿意及时地把公司优质的内部控制信息向市场披露。因而假设:

假设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3)负债比例。上市公司管理层向外界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为债权人提供更多的投资依据,提高公司自身的信誉,从而可以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因此,负债比例高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有动力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因而假设:

假设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负债比例显著正相关

(4)独立董事比例。已有研究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股东、公司管理层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因此,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有效约束管理层行为,促使其对外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故假设:

假设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

(5)股权集中度。若股权集中度较高,则大股东便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私下收集相关信息以监督管理层行为,来降低成本。同时,大股东、管理层也可能会通过减少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向中小股东隐瞒公司信息,达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若股权集中度较低,股东个体对管理层的监管力量不足,便会要求公司管理层充分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等相关信息。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股权集中度负相关

(6)董事会规模。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故假设:

假设6: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董事会规模正相关

(7)监事会规模。监事会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独立发表意见并在监事会报告中专设一节予以披露。所以,监事会规模越大,越能有效履行其职责,越能促使管理层遵守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监事会规模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的河北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其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信息为研究对象。剔除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筛选后共获取有效样本74个。本文所涉及的内部控制信息均源于上市公司对外的年度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主要源于巨潮资讯网、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中国证监会网站。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1)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依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章的要求,将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分为十项并设定相应的权重,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进行量化。本文定义“ICDI”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具体赋值如表(1)所示。(2)解释变量。依据本文提出的假设,解释变量共7个,公司规模(GSGM):采用公司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公司规模;盈利能力(YLNL):采用基本每股收益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负债比例(FZBL):公司负债比例=总负债/总资产;独立董事比例(DLDS):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比重来衡量;股权集中度(GQJZ):由于河北省上市公司多为国有控股,股权相对集中,故采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DSRS):董事会成员总数;监事会规模(JSRS):监事会成员总数。具体如表(2)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选样本公司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观察表(3)发现,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到的河北省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均值为0.35;公司规模设定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14.80、25.38、21.94,说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规模总体水平较高且差别较大;盈利能力均值0.22,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6.77,说明所选样本公司盈利能力差距较大,这可能与本文没有区别不同行业有关;负债比例的均值为0.53,这说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负债比例较高;独立董事比例均值0.36,说明河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法设置了独立董事,而其最小值0.21,说明仍有部分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比例低于1/3的法定要求;股权集中度均值为0.41,最大值是0.58,这说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这与河北省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控投有关。样本公司2008年至2010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逐年提高。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用SPSS软件对所选样本公司的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观察表(5)发现,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分别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在0.01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假设1、假设5得到验证;负债比例、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负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显著,没有验证假设3、假设6;盈利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之间的方向与预期相同但相关性不显著。

(三)回归分析 由上述分析所知,所选样本公司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5,故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继续使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由表(6)知,方差检验值(F)为1.712,Sig值为0.122,该模型通过了检验。由表(7)知,该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0.395,模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较大关联。由表(8)可知:(1)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表现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许多,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因此在指标选取上可能存在差异。(2)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之间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5。这说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3)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显著,验证了假设1。这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这符合信号传递理论。(4)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这种结果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增强;虽然大部分公司都已设置独立董事制度,但其发挥的作用有限,没能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5)董事会规模、负债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的河北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其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信息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仍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不规范的现象,但整体水平逐年提高。(2)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影响显著,其他所选因素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明显。本文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强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管制有助于改善现阶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建议相关监管机构结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逐步强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健全完善治理结构。本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及监事会规模等因素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各层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委托关系,平衡、优化股权结构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2]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3]方红星、孙篙:《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