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细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1

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励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学习需求,注意力与进取心,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奇思妙想式的理解,教师要舍得夸奖学生。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为此,教师们在课堂上改变了观念,思维开阔了,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以及手段层出不穷——“你真棒”、“你是小神童”、“你是金孔雀”、“你比老师强”等夸奖声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纸鹤、贴金星、盖红花铺天盖地、搂肩摸头、屈身牵手、情至入深教师的这些热情总激不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激情虽有但往往昙花一现,有些学生受到了表扬后只顾炫耀,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此种举措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只好自顾自地坐在那儿玩,尽管你“教室里一片惊涛骇浪,我依然海底宁静。”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表扬、奖励、鼓励等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都要适而有度,要因人而异,不要完美化、绝对化,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表扬鼓励,多给予热情,特别是针对某些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有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强度给予鼓励。骄傲自大的学生要放冷淡些,要求严一些。一定时间内激励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多,容易使学生形成疲塌心态,太少,学生感触轻微,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鼓励要实事求是、客观正确。

事例一: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事例二:语文课上,教师在同学通读课文《草船借箭》后,提问:“谁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学生甲回答:“因为那天有雾,曹兵看不清。”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剖析:这是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中出现的一幕。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借到箭的一方面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这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室里出现了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诸葛亮成功借到箭的一方面,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事例三: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可爱”一词造句,学生甲站来说:“我家有两只可爱的小白兔。”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草地上的花很可爱。”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花‘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剖析:“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令人喜爱”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机,也符合“可爱”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2

关键词:细节;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关系

当前,创建高效课堂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所有教师也都认识到了只有高效率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创建小学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从细节入手,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又关注师生关系有着深远意义。

一、重视备课

凡事都应有计划,充分的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对自己的学生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哪些知识需要拓展,哪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上的困难,教师都要在课前给予考虑,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作业的布置上,都应有所准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课堂的氛围要好,即学生是否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情绪状况如何?如果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不浓,学习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思考的状态。

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游戏,游戏不仅能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也能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为此,课堂上不妨以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将学与游戏结合,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再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和谐。因为教学双方就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和谐,教学就融洽,反之,师生都会感觉很别扭,如果做一件事不是从心里愿意去做,那这件事也很难做好。教与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及时在课下也要注意与学生融为一体,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多为学生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对教学产生好的推进作用。

四、加强课堂训练与针对性指导

课堂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学生的基础、课堂上的领悟不一样,在训练指导上就应该有所区别。领悟快的学生只需要稍微一点拨,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有了指导的针对性,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与提高就容易实现。

五、发挥教师个性教学特色

个性化教学基于教师的特长,最能体现教师的特色,也最容易使学生关注教师的风格,从而对学习感兴趣。有的老师擅长朗读,有的老师擅长提问,有的老师幽默,有的老师亲切。这些平时具有的特点若不在课堂上得以表现,教师的个性就丧失了,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时刻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很重要。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3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有深刻内涵的细节。精彩的细节就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来源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源于对学生的倾听,来源于对教学关键点的把握,来源于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把握细节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开展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点,就是一个精彩的细节,它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用心打造。

教师应该做到深挖教材,了解学生。要对教材、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作自然而巧妙的“创设”。预设教学细节也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主要一环。教师既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趋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问题时的回答和心理反应。新课程倡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程序,激励每个学生,让他们天天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要求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中等及偏上的学生则要求能用基础的方法,对后进生则可降低要求。

二、灵动探究,捕捉细节

发现了这些细节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

智慧往往是在碰撞中生成的。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动作情绪中察觉到。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往往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了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能出乎有些教师的意料。这时,教师应捕捉到这一细节,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有的

说:“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还有的说:“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那么,这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就成为了课堂精彩的亮点。

三、巧妙评价,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多激励。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 。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盲于批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会招致愤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和老师对着来的原因。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时不要指责他们,让他们从赞扬声中去反思自己的不足。

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资源,在任何时候都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提出疑问产生兴趣、对探索和解释疑问产生信心。教师在关键处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探索的欲望。

四、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小小的细节。假如我们没有善于捕捉细节的一双慧眼,那么,就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在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数学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4

一、备课时的细节打造

(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明确性

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标性,这样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要把握住教学关键点,规划细节,这样才能明确和控制导向。

(二)课件设计的细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节成功的课,往往离不开课件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课件制作已不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利,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自己制作课件。但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避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在准备课件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

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者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2.操作要简单易做。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在多媒体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过多的交互操作。

3.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心理。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图片,会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过多的插图,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色彩过于鲜艳,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要注意界面的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如画面比较简单,界面元素较少时,可以将元素加以色彩柔和的直角边框或圆角边框来突出重点。而画面元素较多时,要尽量避免各元素的色彩太丰富、刺眼,应简化各元素。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易过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

二、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使用细节的把握

(一)数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科学使用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密性,每个概念,每个定理都有确切的含义和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教学语言务必要清楚、规范、准确、全面。“大概”、“也许”、“差不多”之类的模糊性语言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掌握概念和运用定理,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有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备课的疏忽或是对数学概念理解的肤浅,以致在表述和运用概念、定理时,忽视一些关键字、词或一些限制性的条件,造成了概念、定理的不完整、不严密的错误。

(二)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炼和生动形象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不要有过多的重复性语言,少说废话,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生难于理解并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讲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繁琐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使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三、细节正误决定成败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错误产生,有计算错误、看错题意等。当学生出错时,我们会生气,不理解为什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还是要出错。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很多时候学生出现错误只是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

我在教学中曾经碰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法时经常出错,检查该生的竖式也没有问题,口答乘法口诀也没有问题。后来,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发现:在做进位乘法时,他不是采用的写几进几的顺序,而是先写进几,再写原位上得几。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忘记了后面是否有进位。例如:在竖式计算289×7时,应该是7乘9,写3进6,再算7乘8得56,加上进位的6得62,写2进6……但该生在做7乘8的时候,却是先进5,再用6加后面进的6得12,只写了2,却没有再进1。错误由此产生。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5

一、预设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情感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是课堂生成精彩绽放美丽的弹性调控过程。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我们关注生成精彩并非摈弃细节预设。教师的细节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才会为课堂生成精彩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认真预设好课堂中可能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胸有成竹,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二、抓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课堂教学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这多得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但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如袁蓉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少女的美,王是一种的美;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内敛的美,王是一种张扬的美……这之间,忽然有同学交头接耳:文中似乎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是袁老师没想到的,于是她让大家想象一下林黛玉当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学生说,林黛玉第一次到外婆家,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有学生说,林黛玉很自尊、心细,不会在给人第一印象的衣着上随意的;有学生说,林黛玉是一个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女子,她的衣饰应是淡而不俗、清雅高丽的。忽然有学生发问:“文章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细致,而对林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课堂又掀起了。大家认为,王熙凤身份特殊,出场时就要引人格外关注,所以艳丽华贵的衣着非常夺目,既符合其身份,也符合其性格;林黛玉略去衣着打扮的描写,更显示她灵秀的精神气质。

这堂课,袁老师本来预设的教学细节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林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出现“意外”,“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的细节预设,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优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细节的预设。而这里所说的细节预设,应是一种开放式的多元的细节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细节预设,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讨也是细节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细节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我们需要淡化狭隘的格式化的备课,优化课堂中的每个细节,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细节优化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四、预践统一,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却引导而放任自流。

有位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按照文本和他的预设,刘、焦悲剧以双双殉情而终。但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死呢?于是全班对这个“另类”问题探讨起来。他让大家为刘、焦设计“出路”,有的说他们可以告焦母破坏婚姻,有的说二人可以私奔呀,司马相如、卓文君不是私奔了吗,有的说干脆听从母、兄安排,各自结婚不也很好吗……老师把他们说法一一提炼,归类为板书:①状告,②私奔,③屈就……然后进行对话:

师:刘、焦状告焦母,那时有《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吗?

生(笑):没有。

师:那时没有这些法律,但有另外一些“国法”和“礼教”,而它们都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刘、焦想告也告不赢呀!

生:那他们就私奔吧。

师:他们私奔虽然可以暂时逃离刘、焦家庭小“火坑”,但别人如果知道他们有违母命兄意而私奔会怎样看待他们呢,他们会不会陷入为社会所不容的大“火坑”呢?

生:有可能,那简直是一定的。

师:如果让他们分别再娶再嫁,这就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人物形象就不美了,就失去了魅力!

经过一番点拨、疏导,预设与生成的“死”“生”之争得以顺利解决:焦、刘只有殉情,才彰显他们爱情的始终不渝,才有力地批判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罪恶。

课堂教学的细节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7-02

教学细节,其实就是教学中的细末之处,它们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是“细节决定成败”,我想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处理好细节,也许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可是一节课有那么多的细节,我们是否都要一一关注呢?如果有选择的关注,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细节?笔者就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于细节处见“真实”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其却高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而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短暂的生命,倏忽而至,转瞬而去,而且绝无重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把握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市区的夜景)你看见了什么?

生:许多漂亮的霓虹灯光线。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光线(打开手电筒),你又看见了什么?

生:一条光线射向远方。

师:(打开门)如果没有障碍物,光线会怎样?

生1:一直射向远方,没有尽头。

师:(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现在手电筒光线射向哪里?

生2:向着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射去。

师:光线能被端点挡住吗?

生:不能,一直会射向远方。

师:是的,光线冲破另一个端点射向很远的地方。那你能不能画出一条射线呢?(教师及时擦去线段被射线冲破的那个端点)

生: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画出了射线,并一下子就发现了射线的特征)

对射线的认识,若教师单纯地说教,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做,学生的心智得不到开发,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落实,课堂上的绝妙“生成”更不可能出现。于是,笔者把对射线的认识通过生活知识的深化——手电筒光线的照射,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笔者把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的那一刻,学生在对手电筒光的观察中瞬间体悟了射线的由来和特征,特别是“冲破”二字,更是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教材中那句静态的话“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由此射线的概念、特征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只有打通学生的生活与书本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搭建好求知的平台,并睁大智慧的双眼,耐心扣问,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才能实现精彩、真实的课堂价值!

二、精心预设,于无痕处见“匠心”

教学细节的突出,是经过教师精心研究、深思熟虑的。可以这样说,课中的许多教学细节是教者故意而为之的,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虽然课内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成也难以预料,但我们可通过教学细节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笔者在摆放实验材料时,有意将最后两个小组的圆锥互换了一下(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再是等底等高了)。实验后,笔者让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前面几组都得出了“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的结论。轮到这两个组汇报时,只见学生们唧唧喳喳,却没人敢来汇报。于是,笔者故意问:你们两组的结论也和他们一样吧?(其实学生们是害怕被其他组的同学嘲笑)继而笔者微笑着鼓励他们:不用怕!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和结果。生1:通过实验得出,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2倍左右。生2: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4倍左右。此时,笔者故作惊讶:是吗?你们的结论怎么和前面几组相差这么大呢?会不会实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只见这个两组的学生都在摇头,嘴里嘟哝到:没有错啊,我们都做了好几遍了,结果都是这个。笔者追问:那怎么会和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你们想过没有?……接着笔者用期待眼神看着其他小组同学,说:你们能解开这个谜团吗?这时笔者故意举起这两个组实验用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们观察。结果一个眼尖的学生着急地站起来说:老师,这两个组做实验用的圆柱与圆锥不是等高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学生们茅塞顿开。这个“突变”的细节,表面看是“平静”的,实质上让学生全程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整个推导与探究的过程,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教和学的智慧与灵动。

三、舒展放大于细微处见“思想”

细节好似春笋,剥了一层,就有一层的“鲜活”。如果我们能耐心地坚持一层一层地“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连绵。如,在课中的“提升”环节,我们可舒放细节,围绕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拔高,实现知识网的构建。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我在黑板上点上两点,问:“过两点能画直线吗?”

生1:能。

生2:不能,画出的是向两边无限延长的射线。

师:有不同的意见?

生3:能,这两条射线连起来就是一条直线。

生2:(面红耳赤)就是不能,明明画出的是两条射线。

师:(面带微笑不表态)现在班级有两派意见。既然这样,我们来辩论一下,看看到底是谁的想法正确,好不好?(生:好!)

生4:(直接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起来)大家看,这整个连起来就是一条直线,直直的,没有端点。

生2:(也走到黑板前,用手比划着)从这两个点向两边看去,不就是两条射线吗?

生5:你怎么把两个点中间的那段直直的线不要了呢?

……

教学中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是正常的事。但部分教师怕“惹是生非”,往往是学生的发言也要设法引入设计好的范畴,学生的思维或表述一旦“越轨”,教师就强行刹车,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点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本课中我“眼”中有“生”,当他们说出“过两点画出的是两条射线”时,我没有急于转向,而是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在“争辩”中辨清知识、说清道理,生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观点。这样,不但启迪了灵感、共享了智慧,而且共同构建、推进了生成的课堂,逐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