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这从每年的艺术类考生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就可见一斑。而地方高校在录取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出现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扩展,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加强,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1、明确学科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其次今天招生的火爆不等于将来的火爆,家长、学生等对专业的不断认识,国家对技校等的扶持,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小学在校学生不断萎缩的现实等。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很多学校和老师,也是地方性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说:“用全球化的思维,参与地区性的竞争,出售个性化的产品。”这句话给了地方高校提示,办电视编导专业要“一般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结合起来。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高视野的一般化要求,又要有“本土特色”的差异化作为。要在“本土差异化”上有所作为,就需结合自身优势,区域文化、区域媒体生态特征等,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道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能只盯着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名校望其项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战略选择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做专业分方向培养战略,走一条具有自我优势的道路。只有这样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学生才真正意义上符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强本专业的竞争力,办出真正有特色的专业。虽然部分学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问题,对现状无清醒认识,居安不思危,无长远考虑;其二是变革或调整不准等造成的。

2、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的优化与调整不仅需要有规划,需要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满足优化与调整的条件。例如,教师队伍就是很重要的条件,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要满足专业优化和调整的要求,这方面难度很大。教师要有危机感,要看到挑战和机遇,要适应岗位要求,要转变观念。学院要求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但不应看到只是学院的要求,更是任职资格要求,是自己发展的要求,不要被动地去做,不要设置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要付出才有获得,而付出是第一位的。在学校迎评之际,我们抓紧时间将专业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与接受评估结合起来,学院、各个专业应当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和讨论,提出建议,拿出初步方案。应当能在深度访谈时回答相关问题。同时,各教学单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书面意见。个人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想法。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再集中讨论,做出决定。新增专业要考虑现有的专业办学条件,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论证。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决定培养结果的关键,结合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全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训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之上,避免培养出只会简单动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在修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广播电视学概论、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史、中外纪录片研究等课程从理论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积累。此外,一定的实践课时是保证学生获取各种能力的关键,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我院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集中管理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分学期、全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传媒融合 应用型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人才培养范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3-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在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范式的取得是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根据库恩的理论,范式必须体现在某种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身上,教育便是依据一定的范式训练学生,使之获得关于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成为该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事实上,人才培养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范式的传授进行。然而,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如果只是范式传递的话,那么大学教育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值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20世纪末以来,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陆续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传媒业和各地宣传部门及民营文化传播公司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然而,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媒体形态的大量涌现,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无疑,当下传媒融合进程的持续与加剧,很多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从而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鉴于此,高校应当注重从人才培养范式而不仅仅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加强对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质量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进而让师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又能做到不盲目崇拜所学的范式。

一、传媒融合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融合是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核心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一些传统边界的打破,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媒在技术、内容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传媒技术的一体化,保证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传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传播效益的最佳化。当前,传媒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传媒对广电编导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与广电传媒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学生学风浮躁,技术至上主义思想较严重。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大多文化功底稍差,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有创造力、重视实践,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鼓励和强调学生多创作影视作品,这主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摄像机、导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对机器的好奇以及对技术的崇拜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技术或者机器等同起来,认为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软件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忽视对于其他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按照教学规律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师资、教学设施和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广播电视应用人才。然而,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置。重庆文理学院虽然2011年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也和许多应用型高校一样,师资主要是由先前讲授文学、新闻学或艺术学等转型过来的,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一般学历和职称偏低,传媒界的精英由于待遇、时间、教学经验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很少也很难全身心地走进高校课堂或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高学历人才和实践性师资的双重欠缺,使得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往往差强人意。

(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广电编导专业基本沿袭了“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学过程的生硬和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思考和钻研的动力较为缺乏。因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可能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了。

(四)指导思想固化,“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尚未确立。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全面,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基本都是能在广电系统、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从事广电编导、策划、制作和摄影、摄像、撰稿、编剧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虽然可以表明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会产生全是重点而又无重点可言的问题,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单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和传统媒体迅速向数字媒体转型和融合的现实图景,对于人才定位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传媒融合语境下构建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质量的培养范式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些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因袭式”到“创新型”的范式转换,但是遇到了传统教育活动中若干环节诸如观念、环境、手段等,尤其是观念的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范式研究,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有力的支持。

(一)注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使学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学会用业已建立起来的科学语言和规则说话,又能够做到不盲目崇拜范式。在专业教学中,教科书是绝对权威,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因此,专业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给学生传授本学科著名高校、著名学者所编撰教材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关注新闻传播、媒体经营、新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注重知识的选择性和实用性,以开阔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科书既要做到“解惑”,也要“传疑”,要多设置一些探讨性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和经典案例,把传媒融合理论与广电编导专业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学科创新性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

(二)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技能得到提高的实战演练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经途径。在实验设备方面,应用型院校必须花费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端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成集数字音频录制、数字音频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数字影视等多功能一体的传媒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重庆文理学院传媒实验室近几年来通过中地共建项目、校长专项资金等渠道,陆续争取到数百万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已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此外,要创新实验和实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就业市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开放式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升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须顺应传媒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网络普及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鉴于此,应用型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以及其对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内容,尽量与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接轨,让学生尽可能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针对传媒融合加剧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节目创意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媒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更多地为手机新媒体或网络媒体进行视频内容的编导,为网站制作网页、运用音频和视频制作交互式超文本的新媒体内容。这些课程和相关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四)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励机制。各高校每年都要面对激烈的招生竞争和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充分向社会展示本院系广电编导专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彰显专业办学实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高校或知名媒体举办的影像比赛。师生创作获奖次数越多,获奖频率越高,对本专业师生自信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美誉度的打造,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探讨如何建立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们的参赛积极性,进而打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因为激励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需要。在师生创作的影像作品获奖之后,学校或相关院系应在创作经费、差旅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给予主创师生以一定的经费进行必要的奖励。

由于制定了比较健全的激励机制,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广电编导专业师生的创作激情大大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5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成立数个由教师牵头成立的专业传媒类工作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先后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影像大赛中获得殊荣。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在的文化与传媒学院还组织了“海棠里杯”新媒体创作大赛等校内外的传媒影像比赛,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校内外都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主力军,但是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也跟其他非本专业学生一样,对于新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后,传统广电媒体的巨大变革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编导理念、编导方法、编导策划、编导技巧等方面的变化缺乏认知。这既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各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传媒融合的大潮,及时转变办学观念和思路,不断加强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真正培养出适合传媒融合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一刚.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王贤婷.媒介融合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2)

[3]李先知.探寻“台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新媒体发展之路[J].中国记者,2013(6)

[4]李帅帅.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青年文学家,2013(24)

[5]王龙.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6]岳璐袁方琴.媒介融合时代广电编导人才的培养路径[J].新闻前哨,2014(2)

[7]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度院校研究项目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88-02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正在步推进。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初步具备完善的体制和运作方式,人们分工合作,为大家奉献“声画精神食粮”,这其中,数以万计的播音员主持人功不可没。随着数码产品的快速升级与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平民化的参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使中国的市场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开始转移到了网络,为有传媒梦想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平台的起步机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样。现在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不仅仅是本科院校培养,同时高职院校看准时机也开设主持与播音专业。我们开始思考高职院校培养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定位?它的出路在何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主持专业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现状

1.生源稳定性不强。以江苏省为例,据了解,江苏省参加高考学生人数持续减少,2016年再创历史新低。2013-2015年,江苏高考生源分别为45.06万人,42.62万人、39.29万人,年度录取率分别是85.80%、87.30%、88.80%,年均增长1.50个百分点,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为36.04万,比上年减少3.25万人,减幅为8.27%。

就镇江市来看,2012年镇江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6921人,2013年为15684人,2014年为14383人,2015年为12889人,2016年为11268人。高考人数下降已成趋势。从目前高一学生的数量来推测,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将降至谷底。

同时由于民办院校收费较高,在生源紧缺的情况下,生源的稳定性就要受到影响,当没有稳定的生源或者生源偏少,就会造成教学的持续性以及师资的引进和专业的建设很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储备或建设。

2.生源渠道多样,不利于教学。针对生源的渠道,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会和普高本科院校那样,基本以艺考作为唯一来源,因为专科的生源来源广泛,一是自主招生的考生,经过文化统考和院校自身的面试;二是中职对口单招和面向中职注册入学,在中职、技校、职高等相关的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三是参加艺考和高考的学生,经省统考或者是校考的学生。因为生源的渠道多样,注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差异化教学,就要根据不同生源量身定做相应班级的培养方案。同时在不同渠道生源体量不足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到教学成本进行合班教学,从而进一步加大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且良莠不齐。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除了少部分天资聪颖,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要么是一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人文素养偏差、不能很好地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同时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艺术的领悟能力比较差,以上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以及专业的提升。

2.学习习惯差,教学难度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难点还是习惯,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弱,基本上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比如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晨练,学生在早晨的练声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出勤问题,其次要解决的就要是练习的认真问题。其他相关的训练作业就更难去执行,如果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那么整体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三)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

1.师资队伍年轻化且不稳定。随着社会上对主持专业的需求的增加,高校看到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起来,但是师资建设是需要周期的,主持与播音专业除了像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一类的老牌的传媒专业院校,整个师资建设比较的健全外,其他的学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比较迟,基本上以年轻的教师为主,整个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梯队建设,教授级别的教师基本上以断层或者老龄化为主,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同时存在流动性,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缺少且专业提升渠道少。双师型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少,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相关院校会聘请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学,同时聘请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老师作为外聘教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以上两种教师很难在工作和教学安排上做到平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本校的年轻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很难有时间出去进修,而且缺少相关专业的进修平台,以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举步维艰。

目前,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信息、交通、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这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市级广电媒体虽不被毕业生普遍看好,但他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名校毕业生难以聘到,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虽然各大电视台对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央视、省台、市台好多的传媒机构都对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学历有要求,本科学历这个坎阻碍了许多专业学生梦想的实现,但是最近部分的省市台,在人员紧缺的前提下也向专科的学生抛来了橄榄枝,只要专业优异可以放宽学历的壁垒。

现代传媒的发展势头强劲,现代传媒是我们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车载移动电视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公交车、火车、候车大厅等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数字媒体,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广播电视也将作为新兴媒体逐渐在传媒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其需求量可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不相上下,还有手机媒体等等。现代媒体在一天天地发展壮大,它们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地成为市场的主流,所以现代媒体需求人才就显得多种多样,它具有需求量大、门槛低、机遇大、稳定性差等特征,反观我们高职的学生更能够适应它。

二、主持与播音专业定位

(一)分层次、差异化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班前根据每年的生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依据高考时的文化基础,制定适应他们的文化层次的教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基础,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才能要求他们有更高的艺术文化审美。可以依照文化分为良好和一般两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

把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对口单招、高考三个渠道进来的学生进行专业摸底考试,所有的学生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专业良好组,B为专业一般组,C组为专业基础薄弱组,这样做是为了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相应的学习竞争环境,使其更好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快地得到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

当学生进入大学时,以前中学的那种高压的学习状态会突然消失,在这种状态下,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更加的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如何入手,自己又无法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至于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可以使用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一是以语音和发声为主,可以附带朗诵比赛;大二学的是创作和文体播音,可以组织类似主持大赛;大三主要培养学生的实务,可以配备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学娱一体,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舞台经验,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了目标性,使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升学习的效率,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特色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周期短、师资年轻化、队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少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所以校企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进而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接触和参与一线项目的制作,使教学所学与社会需求不会脱节,从而弥补了高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进高校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修养和教学技巧,培养一批合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以培养理论型的专业老师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实训,配合企业以实践为主导,提升理论教学能力,为高校充足的双师型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紧跟企业,订单式教学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主要的就业岗位不是央视、卫视等电视台,更多的学生还是要面向现代传媒就业,所以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和相应的传媒公司合作,他们所需求的人才会更多样,数量上也会更多,也具有持续性。这有利于校企展开订单式的合作。一方面企业有一个稳定的人才库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更加的畅通。当培养与就业互补起来,就可以更好地互相促进,使教育培养和企业运营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生源情况,保证稳定的生源数量,细致分析生源层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稳定师资的情况下,进行双师型培养,同时引进一线的专业技术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力度,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习实训平台,同时为学生就业开通渠道。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为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打造自己在高校中合理的定位和毕业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迈克尔・辛格京特里.大众传播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阎玉.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江苏高校同类院系中是办学历史最久、学科层次、专业设置、实验室及硬件设施的一所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其前身为1964年建立的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新闻摄影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和新闻研究所、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也挂靠在本院。学院下设6个本科专业(方向),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摄影(新闻摄影)、网络与新媒体。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及文艺团体培养各类编导、策划及节目主持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人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4年。面向江苏省招收24人,面向山东、安徽、湖北三省招收8人(文理不限)。

三、报考条件及办法

符合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高考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身体无明显缺陷,有志于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工作的考生均可报考。

凡符合以上报考条件的考生,须按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持报名所需的证件,到户口所在地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办理艺术专业报名手续,并领取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签发的2015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

专业考试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网(bkzs.njnu.edu.cn),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网址:add.njnu.edu.cn/,报名前请先仔细阅读报名须知add.njnu.edu.cn/home/index)。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4年12月30日(2014年12月30日23时59分关闭报名系统)。报名缴费完成的考生须于2015年1月7日9:00至2015年1月10日12:00在报名系统(add.njnu.edu.cn/)选择面试时段,各面试时段采取先到先选原则,面试时段一经选择不得更改,请考生选择时协调好在其他高校考试的时间。完成后,用A4纸打印该专业报名表并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报到时间:2015年1月23 日

2.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3.报到要求:考生本人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5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且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办理专业考试报到手续

4.考试时间:笔试2015年1月24日13:30-17:00,面试2015年1月25日起(由考生自行网上选择面试时段)

5.考试地点:笔试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面试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具体考场安排见报到时所发材料。

6.考试内容:包括编写故事、影评写作、才艺展示、综合面试四部分。专业总成绩满分为300分,其中编写故事满分50分、影评写作满分100分、才艺展示满分50分、综合面试满分100分。

笔试部分 :

①编写故事:考生根据给定的具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写一个故事。此项主要考察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②影评写作:考生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后,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答题。此项主要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面试部分:

③才艺展示:主要测试考生的自然条件和艺术才能。在此环节中,考生仅限从演唱、演奏、舞蹈、朗诵、小品五类中任选一项进行展示,时间不超过2分钟。考场仅提供钢琴和mp3播放器(伴奏乐请用标准MP3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进入普通U盘,现场备有MP3播放器,提供U盘中的MP3文件读取,考生不可带入任何具有录放功能的电子产品),其它乐器、伴奏带及表演用品须考生自备。

④综合面试:包括以下两部分:

a、艺术评述:艺术评述涉及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学科。考生从所提供的艺术素材中随机抽取一题进行即兴分析与评价,读题和评述总时间不超过2分钟。此环节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b、考官提问:即兴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此环节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变能力以及考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基本情况。

8. 专业考试成绩将于2015年4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我校的本科生招生网查询,对于合格考生将书面通知考生本人。

五、文化考试

考生必须按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报名参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科目考试方案及计分办法均按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考文化分达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江苏考生要求英语单科达50分以上(含50分))且专业合格,无色盲、色弱的考生(如考生所在省份另有专业统考或联考要求,考生还需参加所在省份的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将其高考文化分与专业分相加成综合分,根据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和专业招生计划,择优录取。

七、有关事项说明

1.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用一律自理。

2.我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5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我校单独组织专业加试的校考专业,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关于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4.认可我校2015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加试成绩的高校,我校将在本科生招生网上公布其相关信息,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咨询电话:(025) 83598525、85891023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 83720759、83598534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5

(一)国内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特点截止到2013年,国内有1080所高等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共7个,其中广告学专业365所、新闻学专业307所、广播电视学专业225所、编辑出版专业80所、传播学专业55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3所、数字出版专业5所。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我们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

(二)省属高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目标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人文学科和农业科技结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学人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促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趋势。第二,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并重。“上手快,后劲不足”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代名词。培养目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倡导理论与技术并重。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对国际传播视野的具备,对网络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未来传播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中之重。通过横向比较各个高校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两方面的知识能力是必备的: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二者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相对于理论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的应用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的安排顺序”以及“课程的实用程度”是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程度的主要变量。合理的开课顺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会更加系统和完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一)优化专业基础课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4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的导论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是没有异议的;安排在二、三个学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在第三学期期末选修方向课提供参考;第七学期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想要考研的学生提供支撑。另外,我们还安排了3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基础课,开设在第1学期;“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构图、色彩及空间构成的感性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加强音乐修养,更好地为后续课程及实习服务。

(二)完善专业必修课及方向选修课“摄影艺术与技术”、“平面设计”两门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联系紧密,作为其后续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视听语言”与“摄像艺术与技术”以及“音像编辑”课程相关性很强,可以组成课程群,故同时放在第3学期开设;第4、第5学期的课程分别对应方向选修课和实习设置;第6学期的“媒介策略传播”与海外高校课程设置接轨。在第7学期的“媒介运营管理”则是顺应了传播学的发展需要,由旧版的方向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课。

三、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应引起省属高校足够的重视。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都对应各自学期开设的课程群,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两周的教学实习,安排相关课程的4位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比较合理,这样在指导效果上能够保证有较高的质量。在广播电视方向的学生主要制作影视广告、广播广告等等;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同学主要制作多媒体广告、移动终端广告;两个方向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制作平面广告。这样,“广告制作”实习最终的作品就会非常丰富,也体现了不同方向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学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10-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部,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13个民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306.72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9.9%。各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主要通用维吾尔、汉、哈萨克三种语言文字。目前,新疆劳动者整体素质构成中,大专以上占5.14%,高中和中专12.09%,初中27.53%。由此可以看出,新特的人文环境、农村人口素质与其战略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地位极不相称。

新疆农广校建校30多年来,已培养了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6万人,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0多万人次。农广校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重要基地,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办学机制,努力构建农广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新疆农广校整合利用现有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形成既相对独立,又能上下结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的新型办学机制。

1.努力构建新疆农广校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科技书屋服务、农事专家、热线电话等,为少数民族农牧民送去科技知识,弥补农村培训中存在的师资短缺、教材不足、信息服务手段少等问题,极大地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2.充分利用当地电台、电视台的《农广校园地》节目,向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普及农业新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多年来,配合自治区农业重点工程,就农业产业化、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农村实用种、养新技术等内容,翻译、编辑制作150多种、 500多集音像教材,每年播出13000小时的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听讲农牧民达100多万人次。

3.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农广校系统“三进村”行动。发挥农广校“致富早班车”和实施科技入户“三进村”等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把农业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农村大喇叭向农民播放农业技术3万多期。把涉及256个品种的3万多盒录音带和光碟、文字教材9.8万多册、其他培训资料37万份送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农民称农广校的广播站是致富路上的加油站。

4.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和“卫星小站”开展培训。近年来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为库车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阿克苏市、阿克陶县、和田市、哈密市分校配备了科技入户直通车。有效地把中央农广校开发建设的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和县级农广校本土化的培训教师紧密结合,快捷高效地送到乡村和田间地头,就地就近巡回开展农民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培训村村有课堂,让科技培训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新疆农广校的“农业科技直通车”培训行程达30多万公里,发放资料100多万份,发放光碟10000张,共培训农民50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成为全区农业科技培训新的亮点。2014年还通过卫星小站开展了8期网络大讲堂培训,共有一万多人收看。

二、加快媒体制作步伐,满足少数民族科技教育培训需求

为了建设一个稳定和谐发展的新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方面,我区农业化水平较弱,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单一。另一方面,服务“三农”音像、文字教材基本上都是中文版,维语教材特别少。教材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新疆就难以实现。新疆农广校的全体同志倾尽全力,在几年时间里翻译制作大量的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基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科技培训所需的资料。如配合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组织翻译制作沼气、风能、太阳能等相关技术的广播节目。配合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制作小麦、水稻、玉米,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介绍等节目。目前正在进行80集少数民族实用技术的录制工作,预计2015年10月底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