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策略
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学生从中学会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常识。科学的知识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在初级阶段如何学好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正确、高效地学到知识。笔者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把握知识要领,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在课前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识记,这样对知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随后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清楚地抓住重点、难点,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此外,还培养了学生自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那么学生该如何做好预习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将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通读,大概了解其基本内容,同时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要弄明白。另外,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用另一种记号标记,与课堂上教师讲的重点进行对比。其次,在大概了解该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前试图自己解决的问题。最后,做下预习笔记,将重点、难点和疑问进行总结概括,并尝试解决课后习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加强记忆
作为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很多知识点和概念需要学生去记忆和理解。想要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则需要科学的记忆方法。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技巧和方法。
1.先记忆关键点或重点,然后将点扩展
死记硬背往往不能达到好的记忆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概念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重点记忆,大概明白概念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再对整个概念进行记忆,短时间内就算不能将概念一字不落地记住,也可以表达出概念的意思。
2.联想记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的前后关联,进行联想记忆。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化学性质”一课时,我们可以联想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氧气同为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时就可以利用氧气的制备、性质、用途和贮存来联想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用途和贮存。
3.规律记忆
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众多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整理编排找出规律。若发现规律,只要记住其中一条概念,在记忆其他概念时就可以轻松很多。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三、注重实践操作,加强实验辅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及时的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自己演示实验。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将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里,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在每项实验中,可以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不同的任务。当操作的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可以帮忙解决或者继续操作实验。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保证实验正确地进行。这样取长补短,不仅帮助同小组的同学解决了知识上的疑问,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不同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每个小组可以安排三个成员,三名学生依次负责安装仪器装置,主要工作即氧气的产生(这个过程需要另外两个同学辅助完成),拆卸并整理仪器。一次实验完成后,可以再进行一次该实验,这时每个学生负责的部分进行交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每个过程。通过这类小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团结工作的意识,同时也为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其次,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讲课时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应注意强调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以便于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时能够安全、顺利进行。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实验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或者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当讲到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二氧化碳使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的,进而再思考二氧化碳的这种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意义(灭火)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帮助学生开拓了思路。
四、把握学习全过程,做好课后复习
学生往往都认为课堂学习非常重要,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够了。其实,课后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个环节总是被学生忽略。新知识并不是学到了、理解了、掌握了、会运用了就足够了。每个人都有记忆周期,如果不进行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就会被渐渐淡忘。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后复习,还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一次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弄明白,以保证以后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的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好好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引学生找到较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秀兰.在简约中走向升华:巧用学生预习简化化学课堂活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9.
[2]王敦丽,李晓彬.课前预习在中职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25-126.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效率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开始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概念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式。生动活泼的绪言揭开学习化学学习的序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很重要。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总还想着下次上化学课。怎样提高化学课的趣味性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下载了一段视频。大概意思是:发生在菜窖里的悲惨事件,造成一家四口人的死亡。一个初中生去菜窖取菜时,由于未做灯火实验,也未进行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一个人下菜窖后就再也没上来,奶奶下去救人又没上来,一个接一个,爷爷,妈妈又都下去了,也都是死亡。可以想象,当学生们看到这段视频后,心中的震撼是多么大,也可以想到,学生们必然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忆深刻,这比教师强调十遍、百遍效果好的多。当学生遇到如此题目时,也能自己解决了。 如果教师经常收集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视频、事件等,并作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受到启发,记忆深刻,在做题也能联想到课上学的知识点,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然要求。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成立了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目的是为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助于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了。
3发挥韵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02-01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它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合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形成学习能力的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究。
一、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问题的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常规
要培养学生的自自主学能力,关键的一环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形成常规。我在上《绪言》课之前就专门上了一节学法指导课,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一粗二细三精”。即要求将所要自学的内容先粗看一遍,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课本大概内容,然后细细领会各要点知识点,对重要内容、字句作上记号;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本节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精要地做好读书笔记。为了帮助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循路识其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我根据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与学科特点,在《绪言》课前就将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与化合物基本知识、化学学习方法及如何培养能力品质的要求等材料印发给学生,在这些材料中重点介绍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概念时要抓住;①弄清概念是如何提出、引入、形成的;②概括定义;③剖析定义,找出关键字词及要点;④把握概念的符号或表达式;⑤举正、反例子说明;⑥比较、区别类似概念;⑦应用概念。又如学习元素化合物中的物质制取时应抓住;①反应原理;②所需原料;③实验仪器及装置;④操作步骤;⑤注意事项;⑥归纳得出此装置适用范围;⑦比较此实验装置与类似装置有哪些异同点。再如学习例题时按以下六个方面进行:①分析题目特点;②认真审题、独自完成解答,再与课本解答核对后领悟每步的解答根据;③注意解题格式;④思考是否有其它解法;⑤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⑥模仿编题。这样才能使例题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我在讲授新单元之前都制订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拟定出自学提纲,提前将自学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完成课后习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把课后习题分为A、B两组,A组题必做,B组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学生做,有时另选部分题目作为选做题。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自学的甜头。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多问一问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或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增强了提问题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的好习惯。如,为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要求学生比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装置有什么不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在这种问题启发下,学生积极动脑,提出:1.制取装置不相同;2.收集装置不同,O2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要用向下排水法收集。CO2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要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是学生经过多么艰辛思考历程而提出来的!比那种由老师显得很苍白地讲出来更有效,特别是使学生大大增强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诚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不恰当,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
四、改进习题设计,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练习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忽视了在其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为了应试而练习。为了使练习具有趣味性,我平时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明从资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作食品的保鲜剂,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煮熟的米饭均匀分成两份,分别放入A、B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倒入二氧化碳至满,并将两杯密封好,控制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两天后打开密封的玻璃杯,A杯中仍可闻到米饭的清香味,而B杯中散发出难闻的嗖味。
(一)可将二氧化碳倒入A杯,说明二氧化碳( )
(二)B杯中米饭变嗖,说明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 )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4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化学实验 渗透 理念
一、绿色化学的概述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是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所谓“绿色化学观”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就环境日趋恶化防治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而逐步形成的绿色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其基本内涵包括:(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它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2)树立绿色化学价值观。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或者说观念、看法、观点可以称之为环境价值观。(3)树立化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树立环境和谐道德观。环境道德观念是人类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新道德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环境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绿色化学对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新概念,但他们在从事的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等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做到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要求,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较多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观。
1.在化学概念上建立与绿色化学一致的概念。
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这些看是常见、易懂的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概念无不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这为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已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教材在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氯气、氨气、硫化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苯、硝基苯、白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甚至用黑体字写出加以强调;在选学内容中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过介绍等。
3.在物质工业生产制造的介绍中已经渗透了绿色化学观点。
如工艺流程中都采取了循环操作,这样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比如:在合成氨工业、氨氧化法制取硝酸等工艺流程中。如防止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设置了尾气处理装置或回收再利用装置。
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在化学实验中更多的去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离开了实验的渗透,绿色化学观念是很难在中学化学中充分渗透的。
三、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
1.认真研究实验内容,挖掘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内容。
比如: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在高中化学教材修订时,删除了制备有一定危险或危害的硫化氢和苯磺酸实验;介绍了闻气体的方法;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在新编初中化学课本中引入了减量、减废的微型化学实验等有害气体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在氯化氢、氯气等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
2.尽量避免选择和使用有毒害的反应物和反应助剂。
例如,在制乙烯时用氧化铝代替浓硫酸,可以有效地减少硫酸的污染。由于工业技术绿色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它的发展更加迅速。在化工生产中不断出现新的工艺方法和新型的催化剂,可以成为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借鉴。应该注意把工业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也使化学实验更加绿色化。
3.改变实验装置,使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制取方法都是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都不需要加热,而且反应物都用到盐酸。由于两种气体都是有毒害的气体,所以反应中应该尽量做到不泄漏气体。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先分别制取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然后混合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必然造成气体的泄漏。为减少气体的泄漏污染,用一个小的空塑料矿泉水瓶,在其中放入小试管,塑料瓶、小试管中分别装入Na2SO3和FeS,然后迅速在其中分别加入盐酸,在塞橡皮塞前,挤压塑料瓶,排出部分空气,使瓶子瘪掉,然后再塞橡皮塞。我们可以看到,开始产生的H2S和SO2气体使塑料瓶鼓起来,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又瘪下去。最后在其中加入氢氧化钠,吸收过量气体或者中和未反应的盐酸。只要不拘泥于书本中现成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多动脑子,寻找规律,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同时注意收集利用别人的好经验,很多会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4.进行微型化实验,减少排放,实现绿色化学。
在实验中可以借助小试管、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的仪器,控制学生滴加药品的用量,减少药品的使用。例如如果用小试管做乙烯的制取实验,可以节约乙醇,减少浓硫酸的排放;利用液体在滤纸上用量少、扩散快、面积大的特点作三价铁离子的检验等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用黑色6穴点滴板做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实验,减少药品使用;在保证现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反应溶液浓度;组合实验,通过实验的试纸化,减少反应物的使用及有害物的排放。
5.师生规范实验操作也有利于促进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前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前科学概念是指学生在未经正规科学教育前所拥有的对自然规律的粗浅认识,它受学生日常交际,个人经验和学科间相互渗透等情况的影响。是当代中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就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对有关自然现象的认识,它们同时反过来对学生的许多科学活动如观察、理解、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根据前概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可将其中的相异构想即与科学概念不符的构想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教学不易转变的相异构想,另一类是通过教学易转变的相异构想。其中第一类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1】,要想在教学中转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的前概念,就必须了解这些概念的来源,有针对性的实施概念转变教学策略。
一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测查了初三学生在正式学习“我们周围空气”一章前后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情况。以弄清哪些概念是容易转变的,哪些是不易转变的,以及它们转变难易的原因,以此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提供帮助。
针对初中化学第二章的概念,编制了学前和学后两份测试问卷,这两份问卷所涉及的概念相同,但问法不同,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性试题,第二部分为开放性试题。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测查点分布在两个学校的六个班级,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针对某些问题向老师进行了求证,通过测查,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来源,并针对前概念的形成与来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前化学概念的形成有多种渠道,而来源不同的前概念,在教学中转变的难易程度就会有所不同。总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的影响
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或受到现有知识储备的局限,学生往往会被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对一些事物做出主观判断,导致了学生某些相异构想的产生。例如:对空气的成分问题,在学前有63.1%的学生认为空气中氧气含量最高,经过个案访谈发现他们这样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如可供动植物呼吸,可以抢救病人等。故此,主观猜测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最高。经过学后测试,这种相异构想已基本得以消除,只有 20.8%的学生仍持有原认知。经调查发现,此概念较易转变的原因,一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过强调性的讲解,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二是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严密,比较能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认识的兴趣,所以此类相异构想较易转变。
2.来源于对概念认识的不全面
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化学上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造成相异构想的产生。如:对于如何防止铁生锈的问题,在学前,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出回答,而学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可以把铁放在干燥的地方或隔绝空气的地方保存以防止生锈。但是当被问及刷漆和镀保护膜等措施是否可以防止铁生锈时,他们却不能回答。这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对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他们认识程度的限制,而导致回答不全面。这一类的情况经过学生认识程度的加深,转变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3.来源于机械学习
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在解释遇到的生活现象时,学生头脑中虽然有现成的结论,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经验思考问题。比如对于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在学前有33.8%的学生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其判断依据是以物质是否是混合或是否洁净为标准。在学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有了正确判断,但当笔者变换问题方式对该组概念进行考察时,仍有30.1%的学生认为洁净的河水为纯净物。经过个案访谈发现教师对此是做过详细讲解的,而且这部分学生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都能很熟练地背诵或默写,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含义,只是机械地记忆了其要义,而没有建构起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因此,当在自己所熟悉的问题情景中解决问题时(如教师讲过的类似例题),能够很好地运用概念类比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当问题情景发生改变时,学生就会仍不自觉的运用自己以前的区分标准进行判断。
再如,学前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学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应以“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作为区分标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又出现了许多错误。例如:仍有27.6%的学生认为红磷的红色是化学性质。
以上几种情况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没有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没有能建构合理的概念网络,从而无法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自然也就不能正确运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这类情况的相异构想是不易转变的。
4.来源于旧知识的影响
旧有知识即学生从报纸或书刊上获得的某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当时的环境中可以解释某些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往往过于笼统,不够深入。当学生运用旧知识经验无法解释一些现象与事实时,往往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推理和臆测,即想当然地运用自己的“理论”进行解释,容易形成片面的理解[2]。例如:学前测试发现,大多学生都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受此影响,一部分学生在被要求对“如果把一支带火星的木条深入瓶中,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做出解释时,给出的解释是“瓶中无氧气”。这说明由于学生旧有知识的不深入性,导致了学生在利用其解决所遇到问题时的片面理解。这种相异构想是比较容易消除或转变的,只要教师在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就可有效消除旧有知识的影响。如上述问题的学后测试表明,经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瓶中氧气不足而引起的,而不能绝对地认为是没有氧气存在。经过访问和调查得知,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师是做过实验的,而且老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出了相应的讲解。所以学生对此理解得较为透彻,从而消除了旧有知识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将他们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其中包括已有知识的修改和知识机构的重组。早期认识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 勒温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转换过程。皮亚杰则进一步探讨了认知结构转变的问题,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同化和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统一[2]。同化即个体把外部刺激所获得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即原有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的认知过程。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一旦原认知与新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出现不平衡。概念转变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基于前概念研究成果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认识,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得以全面系统的修正,从而顺利地进行知识机构的重组,达到新的平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头脑中潜在的那些较难转化的前概念。
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概念转换。
1.创设教学情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能长期容忍认知的不平衡,即原有的认知与现有认知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冲突的本能,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3】。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探知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产生类比,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这种冲突。如就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含量,我们不妨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气体的名字和用途,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在生物课上学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它们的用途,教师紧接着再问大家认为那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最高?然后就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正确的答案及解释讲给学生,这样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促进了概念转变,使学生记忆得更深刻。
(1)联系实际,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概念转变
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时时处处都与化学紧密相关。而学生的一些相异构想又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现象的主观臆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妨多联系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扩大概念的外延,增强对概念的全面认识,从而改变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促进前概念的转变。如教师在提到铁与氧气反应的问题时,就可以适当的涉及一些有关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常识性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金属的氧化原理,从而丰富其金属防锈知识,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学习。
(2)通过实验事实,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概念转变
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将一些不容易转变的相异构想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实验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前概念不符时,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3】。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前概念的片面性,从而放弃前概念,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如上述木条复燃与氧的含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就可以巧妙设计不同氧气含量使木条复燃的系列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来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修改或转变原有的片面的认知,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总之,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科学概念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并彻底放弃原有概念的。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实验和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科学概念并熟练的应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前概念的转变
上述由于概念认识的不全面、机械学习或旧知识的影响带来的相异构想问题,从其根源上讲,都可以归因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初中化学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而且缺少简单化的规律联系,使知识点比较零碎,而初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比较差,因此造成概念学习上的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归纳总结,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讲清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使知识点纵横联系,改造学生已有的零碎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完整化,深入化、系统化,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 曲慧娴等,化学学习中的概念转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12
一、问题的缘起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初中化学既是启蒙学科,也是中考学科,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纸笔测试的成绩,而不是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真正提高;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进度,而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关注更多的是考卷上的实验是不是会,而不是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有没有在听讲,而不是想办法改变教法、学法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满堂灌”、“题海战”的化学课堂依然存在,课堂氛围沉闷,无从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信。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两周后测量)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听讲、阅读、演示),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尤其是“听讲”——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而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达到或者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讨论、实践、教授他人),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讨论过的理解深”大概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把学生当做承接知识的“容器”、教师“唯我独尊”,一味强调“听好了”、“听我说”的传统模式,努力创设条件、搭建支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体验开心、愉悦,才能让《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基于此,我们致力于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提出了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扬起学生好学上进的品质的“展评学习法”。
二、“展评学习法”概述
1.概念界定
“展评学习法”定义为:在前端学习(个人自学或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全体师生展示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学生对展示者前端学习成果进行评点、评价、质疑和讨论,在评的过程中引发对问题的思辨,探寻知识的本质或规律,实现知识建构,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
“展”,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实物呈现、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设备等途径把前端学习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展现的可以是个人自学后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后的学习成果。
就化学而言,“学习结果”形式多样,可以是实验的设计思路、规范的实验操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不同的解题方法、化学概念图、章节梳理图、物质间相互转化图,等等。
“评”,是指对他人展现的前端学习成果进行评点、质疑、补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或完善,在评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通过“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养成倾听和思辨的习惯,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展评”既是教学的一个整体,也可以分成教学的不同部分。说它是一个整体,是因为有展即有评,展和评是连接在一起的;说是两个部分,是因为必须是先展后评,有展才能评,评是重点,是核心。
2.一般过程
展评学习法的一般过程(见下图)是:前端学习,展示评价,整理巩固。其中又包含自学、合作、展评、整理、补缺五个基本模块。自学和合作可以作为展评学习的前端学习过程,形成初步学习成果;展评是对前端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点、评价、质疑、讨论,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整理和补缺是巩固知识阶段,完成知识建构。
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一课时有多个学习任务,前端学习、展示评价、整理巩固可以循环进行。
根据课型类型不同,五个模块可以任意选择和组合。如:可以直接小组合作而不自学,也可以先合作后自学,或者自学合作只选其一;复习课可以先整理后展评再整理;在一堂课内每个模块可以多次使用等等。
三、“展评学习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1.关于前端学习
⑴关键点——设计前端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课标》和《考试说明》之下,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既要指向学习目标,又要找到恰当的呈现方式,还要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使其渐进地学习,使思维发现由浅入深。
以下是《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问题(沪教版,下同)》为例,来说明如何设计前端学习任务。
首先,我们会设计好学习任务包,并发到校园网上共享,在同伴们的帮助下进行改正和修正。
在此基础上设置前端学习任务。比如这节课我设置了两个任务:
任务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关系的思考,可以作为课前的“预热”;任务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本质的思考,本处设置小组“表演”任务不仅仅使抽象原理更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性,课堂上满满的都是快乐。
⑵时间安排:结合学习目标,一堂课内只进行一次前端学习,也可以多次展开;可以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家庭小实验等方式完成;可以是自学和小组合作两者皆有或取其一。
⑶注意点:教师要使用“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单”。如果是课前学习,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事先批阅,做好记录。如果是课堂学习,在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把学生或学习小组在前段学习中有“典型错误、独特见解、独特解题思路”等等情况做及时记录,以便教师确定展示或评价的学生具有代表性。
2.关于展示评价
“展评学习法”的核心阶段就在于展示评价。不管课前教师的预设有多充分,但“展评学习法”的课堂是灵动的、生成的,可以说同一个教师用同一个教案上不同的班级,展示评价这一环节都会不同。所以,“展评学习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仅是课前准备量大大增加,而且课堂上更需要智慧,更要善于抓住生成性的资源,更要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搭”好构建知识的脚手架。
以下是市级公开课《中考专题复习——食品包装中的化学问题》课堂实录的节选:
……
教师:好了,下面我们请李同学来将你的答案展示给我们看一下。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1(对着投影讲解):我首先认为里面含有铁粉,因为它说的是吸氧剂。所以说铁在生锈时能吸收氧气。然后我认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钠,因为它说双吸剂,既吸氧气又吸二氧化碳,因为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我相信它现在已经放了好长时间了,所以其中的铁粉和氢氧化钠都反应了,铁粉反应后会生成氧化铁,氢氧化钠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钠。
教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2:我觉得它里面不应该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我想是不会放在食品中的。而且氢氧化钠会潮解的,放在其中,干燥包应该湿漉漉的,所以应该不会有氢氧化钠,由此碳酸钠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很好,她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3:我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因为氢氧化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且它为白色物质,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表面皿里有白色物质。如果有氢氧化钙的话,它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物质,而且我们看到表面皿里也有白色物质。
教师:你的学案中是否有忘了没改的地方?就是刚刚于同学提到的。
学生4:对,第四个是我原来的猜想,但是刚刚听了于同学的回答,我认为我原来的猜想是错的。
学生5:我认为他第三个猜想是错的,因为氢氧化钙需要是溶液才能吸二氧化碳,而这个其中是固体,所以我认为这个不实际,应该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教师:唐同学你是同意颜同学的,还是坚持己见?
学生4:我坚持己见。
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我想空气中总会有一部分水蒸气吧,那该反应就可以发生了。
教师:颜同学你觉得呢?
学生6:我认为这个水蒸气还不足以吸收二氧化碳,而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很低的,本来就很少的水,所以不符合事实。
教师: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争执不下,猜想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那我们待会儿再来将此问题继续探究。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7:我感觉氢氧化钠也可能有的,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水分再与铁粉反应生成氧化铁也是有可能的。
学生8:可以将氢氧化钠改为氧化钙。我是这么想的,因为氧化钙是吸收水分的,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吸收水分,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这里的水就需要氧化钙来吸收。而且其中也有白色固体,氧化钙吸水变为氢氧化钙还可以继续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我认为还是存在氧化钙的。
……
向上述一样的展示、评价、思辨过程,是本堂课的主旋律。“我认为……”“我觉得某某同学的不正确……”“我坚持己见,因为……”“我是这么想的……”课堂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归纳、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在积极主动和相互协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有一幕是其他课堂上很少看到的,就是很多学生的手总是自信地高举,配合着高举的手的是时不时抬起的离开座位的屁股,这才是课堂最本真的状态。因为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已经忘情了,课堂上他只知道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思考的急切。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忘情地学知识,交流想法,相信学习一定会是一件简单的事。
3.关于整理巩固
整理巩固是巩固知识阶段,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小结、检测和巩固的过程。
⑴整理:根据课型和内容不同,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整理方式。比如,在第2章复习课时,可以以氧气为中心物质,画出物质之间的关系图,通过展评活动完善、补充本章节知识点;又如,一堂课的尾声,可以请学生上黑板写“板书”;再如,可以小组合作相互出题进行检测;还有,第3章概念较为集中,我们不妨在每节课的整理阶段设计画概念图的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梳理概念要点,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剖析概念的本质区别。
⑵补缺:学生自主查找一堂课没有弄懂或掌握的部分,并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尤其要在这一模块过程中用好“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单”,对于有代表性或者普遍性的问题,还必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再检测再巩固。比如,学习第3章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在“补缺”模块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区分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于是,我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结对互学,并进行随机再检测。很显然,“教者”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更有自信;被“教者”纠正了错误概念,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展望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展评学习法”是“欣欣然刚睁开眼的样子”,还很稚嫩,不够成熟。但三年多的课堂实践研究表明,“展评学习法”造就富有活力的生态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展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言说的空间,拉近了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学会合作,建立自信。
目前,我们已经在新授课、章节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中,形成了富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展评学习一般流程。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展评学习的研究。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色,也是化学学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化学课堂运用“展评学习法”,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展评活动必不可少,但更要注重实验设计的思路展评,特别鼓励创新的、独特的解题思路。我们将尝试将“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计划在1-2周后专门用一课时进行“家庭小实验”的展评教学活动。这样既能维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设计、改进实验的能力,更能拓展思维,激发对物质的探究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