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挫折教育的定义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挫折教育

《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现在的学生,是被娇生惯养的一代人,在家庭中一直接受着成功教育.然而,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挫折,承受挫折,战胜挫折,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可见,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生活经验少、思想不成熟的高中生而言,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和繁重的学业负担,最易遇到挫折,也最应加强挫折教育.高中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灵活性和系统性,成为很多学生最难攻克的堡垒.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绝佳良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绝好良机.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剖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魔术师的表演,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会束手无策,陷入所谓“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境地.学习的方式一向是“听不如看,看不如做”.这倒不是说提倡题海战术,这样说的目的在于,要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实践,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那样太肤浅,也不会留下太久的印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对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一看遇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逐步找到正确的对策,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课堂上适当地设立一些陷阱,让学生去碰壁去探索,如果顺利通过自然可喜,即使上当也会给他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可以减少下次犯错的可能性,以期使学

分析本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是:先利用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求出点P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然后根据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求出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然而,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上所列的两类错误:错误一,对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理解不够全面,以致答非所问.错误二,对双曲线的几何特点没有深入体会,只是依据椭圆留下的印象依葫芦画瓢,以致张冠李戴.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挫折教育 体育教育 心理 意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在优越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挫折面前表现脆弱、自我、依赖性强,整体抗挫折能力有所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在此形势下,体育教育教学应担当起挫折教育的重任。体育教育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让学生树立良好自信心。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挫折产生的原因

当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目标和理想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可以归结为两类: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一方面,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事故以及社会关系紧张不和谐,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导致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主观因素包括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个体自然情况及自身能力等引发挫折感。

2 挫折教育的定义

挫折教育一般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挫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定的困难,经受挫折的磨砺,从而培养其经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教育能教会学生如何尽快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良好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增强其对挫折的排解能力和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3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跟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育教学在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更占优势。其原理在于,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竞争和比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心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更乐于分享心情,面对挑战,解决困难。为了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能,更要增加意志、提高抗挫能力来塑造良好心理。而对于心理较脆弱的学生来讲,体育教育教学中热烈氛围和环境能更染他们,使他们融入集体,参与集体的团结协作,在集体中体验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共同前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使其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4 挫折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4.1 注重挫折教育价值,鼓励学生面对挫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了解挫折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施挫折教育。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使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可以磨练意志,增加能力。挫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教会学生理性分析问题,不走极端,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它是一块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对于强者它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为此,我们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惧怕心理,敢于让学生面对一定的挫折,鼓励学生在挫折和逆境中坚强意志,增加信心,勇于面对并寻找走出逆境的途径。

4.2 言传身教,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挫折教育从计划到实施,都在教育者的控制之下,而教学活动又是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挫折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引导者。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增加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身先示范,以个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4.3 创设挫折情境,设定合理目标

体育教育教学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科学合理的体育目标。体育活动的难度和任务要适度,秉承“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和“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克服怯懦心理,坚定自信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坚持力,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设置不同的挫折教育情境,设置不同强度的障碍和不同高度的目标。比如对外向开朗的学生,可以应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激发其斗志达到目标;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教育,提出适合的目标,鼓励其努力实现,增强其自信心。

4.4 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均尚未成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寻找鲜活生动的榜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有了榜样的引领,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了解学习和生活上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受挫折和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激励学生发挥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提升,促进心理的日趋成熟。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特点 建议

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锻炼学生的体能外,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也有其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相关概念

1、素质教育。从不同角度出发,我国教育界目前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9类15种。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没有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其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目标并不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锻炼,充分体会到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精神两方面的娱乐享受,从而对他们一生的体育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增强体质,还要教他们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对个体的健康水平、体育活动能力状况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调整和改进体育锻炼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并在此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达到其教育的目的,而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与一般课程相比,体育教学有着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1、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们必须要掌握各种运动项目的技巧,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将体育技术转换成技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当然,学生们还要学习一些基础体育科学知识来指导其身体锻炼。

2、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除了思维活动外,体育课更强调学生的机体活动。学生们主要是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和体会来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参与是体育教学有别于一般课程教学的一大重要特征。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

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教师也就应该树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体育发展的特色。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另外,教师们还要意识到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课堂内,而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2、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心理资本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飞(1978-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刘燕(1968- ),女,江苏南京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江苏 镇江 212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0JDSZ1003)、201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GLB007)和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及培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ZDIXM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1-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新方式。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目前各级政府都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作为重要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创业的体制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各方面都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成败并存的,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资本是继行为学和心理学之后延展而来的更为积极的核心概念,基于这一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开发,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顺利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心理资本的内涵

本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他给心理资本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体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和投资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坚韧性四个维度。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喜欢挑战,喜欢选择困难的工作任务,经常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并且实现目标的承诺坚定。

2.乐观。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乐观其实就是一种由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一个人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以及个体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而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心理资本强调的乐观既现实又灵活,它使个体能正确地评价客观现实,同时作出正确归因。

3.希望。斯奈德是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建者和研究者,他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对成功的感知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根据这个定义,希望是由对目标的锲而不舍即意志力和发现到达目标途径的能力即路径力所构成的,意志力和路径力作为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可以使个体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

4.坚韧性。作为心理资本的组成部分,它被定义为: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个体从冲突、失败和逆境中,甚至是从进步、积极事件和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韧性强的个体能够在挫折和困难中逐渐成长,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恢复到最初的水平,有的甚至还能达到更高的程度,这些个体在复原过程中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资本开发途径

心理资本理论拓宽了高校管理者的视野,为高校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创造了条件。心理资本具有可以测量、可以无限开发和能够管理等特性,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中要着重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心,培养乐观精神,树立希望,增强自我恢复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发其才能、优势和心理能力,增强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5

一、挫折教育的定义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只有遭受挫折,才能在经验中吸取教训。只有在逆境中走向成功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成功。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培养坚强毅志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初中学生体育课产生挫折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个性心理不完善是挫折心理产生的温床初中学生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容易偏激;认识片面,理想浪漫;自尊心过强,承受能力低;自我意识强,心胸狭窄;自以为是,不善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等。 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体育活动中受挫的温床,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一旦遇到现实与自己个性心理有矛盾时,强烈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主客观矛盾是挫折心理产生的诱因

这里主观指初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我需求,客观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在体育课中主客观矛盾处处存在,如学生希望进行某项体育运动而学校场地师资不允许之间的矛盾,在课中自我表现与机遇不平等之间的矛盾,学习动作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矛盾,与同学比赛竞争领先与落后之间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与纪律之间的矛盾等。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有效开展挫折教育

初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障碍。 但是只凭空对学生讲如何提高自己耐挫折能力,初中学生往往会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在把他们当作“小学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抓住一闪而过的挫折教育机会,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勇敢面对困难。例如,学生在学跳山羊动作时,教师叫某一位平时练得比较好,自己也很自信的学生做标准动作示范,这位学生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没有跳过去,引起同学们哄笑,自然这位学生会感到很没面子自信性大受打击。 在这样的受挫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首先对全体同学而言批评哄笑同学这是不对的, 告诫体育课中失败是经常事谁都有可能发生,在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冷静分析原因重树信心,而不是逃避更不能把别人的失败当做乐事通过嘲笑来打击别人的自尊。 其次,对刚才失误的同学帮助分析失误的原因是紧张动作变形,还是动作确实存在问题,一一进行分析解决。 最后鼓励这位同学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并要求其余同学用掌声鼓励让这位同学再来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下肯定会大胆地做出漂亮的示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这样一次小小的课堂动作示范失误,悄无声息地对教学对象中的整体和个体都进行了教育,学生潜意识中对挫折失败有了重新的理解认识。 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失误, 就可以成为初中体育课中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情景创设,困难磨练,让学生体验挫折

初中学生多数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生活比较单纯,与竞争激烈的社会接触较少,因此受的挫折与困难相对较少,一旦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如人意的事他们往往难以接受,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打击。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人为地制造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压力,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种情景教学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把握度,不能一味地打压让学生受挫。例如,在田径跳高教学中当基本技术教学完成,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掌握技术,能顺利跃过一定的高度,学生已多次体验到成功跃过的喜悦。 这时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分别逐渐提高高度,让学生自练。 只要学生能在某一高度连续完成两次,教师就继续增加高度,直至学生完全跃不过失败为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旁只做语言鼓励和必要的技术指导,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体验失败挫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课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体验挫折。 从某种角度讲,学生的挫折完全是由教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故意造成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简单地直接调整到一定的高度,让每位学生都来一次“挫折”,学生就会认为“反正大家都过不去,我过不去也正常”,挫折感就不会产生,教师预期创设的挫折教育也就一点都达不到效果。

(三)活动体验,承受挫折,“无为而治”地进行挫折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认知事物的能力,教学中有时教师一味地把握着主动权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在挫折教育领域我认为也一样,因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各类对抗、竞争项目教学较多,学生体验挫折的机会比比皆是, 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挫折理解挫折很好的途径。教师要适时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体会。现在的社会是全面竞争的社会, 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怎样让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竞争失利面前愈挫愈勇、不气不馁、勇往直前,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努力探索追求。 体育教师应该利用好课堂这一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青春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必须抓好这一时期,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艳超.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13

[2]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教学.2012,12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 处于 最佳思维状态

大家知道,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工具,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干脆把数学教学定义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也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和效果。能否让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是衡量学生思维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志。所以,怎样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就成为数学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就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把概念讲得很深,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或思维方法;有时教师讲了很多典型的例题,而学生始终未能打开思维的逻辑通道。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协调形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一、最佳思维状态气氛的形成

1. 树立“偶像形象”

树立教师的教学威信,让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佩服你、喜欢你,达到“爱屋及乌”的目的,也是使学生达到最佳思维状态的重要手段。教师如同演员、歌星,当学生成为你的“戏迷、追星族”的时候,你一出台学生就会立刻兴奋,从而迅速地把思维过渡到最佳兴奋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展现你最拿手的一面,充分显示你的才华和能力。要有意设计一些“偶像形象”,如展现你扎实的数学功底,超强的解题能力,独到巧妙的构思,机智幽默的语言,漂亮整洁的板书,自然得体的教态,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2. 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在黑板上写下:1+2+3+……+100=?并向学生讲述这是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决的问题,将此故事简单地叙述一遍,然后请同学们也来试一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进入角色,并把结果5050计算出来。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若为等差数列,求A1+A2+A3+……+An=?你们会做吗?学生齐答:“不会。”我指出:这个回答不全面(此时学生很惊呀,半信半疑,处于求知状态),并反问学生:你们不是会做吗?学生恍然大悟,并开始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在学生思考Sn的求法时我演示幻灯:

(1)你们是如何求1+2+3+……+100=?的?

(2)等差数列有何特征?

这样Sn就呼之欲出,学生很快就自己得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Sn =[n(n1)+an]/2

然后我继续提问:你们还能得出的其他公式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头脑处于兴奋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思维特别活跃,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教师此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在等差数列的求和教学中除了发现学生推出了课本上已有的公式Sn=na1+[n(n+1)]/2d以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推出了课本上没有的公式:Sn=[n(ap+an-p+1)]/2(p<n,p∈n)。

3. 发挥“演示优势”

数学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要在教学中展示一些具体模型,或亲手制作一些教具,或能通过多媒展示一些图形等,这样,学生便会迅速地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根毛线、两颗图钉,让学生自己画椭圆,然后引导他们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到两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又如,在讲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通过投影仪或幻灯演示出图像,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思维活动也顺利地进入了最佳状态。

二、产生最佳思维状态的时空设计

数学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与相对减少的教学时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时,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贪多求全、高密度、大容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变得非常流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能处于最佳状态的,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据国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长期的调查发现,对于教师提出的一般问题,学生只有在经过1―2分钟时间的信息处理之后,才能对所提问题展开真正意义的思维活动。那么,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应经过2―3分钟才可能有一个必要的思维活动“时空”。这样的回答结果才有价值。那种教师总是一出口,学生立即一哄而上地抢答,不是问题本身没有思考的价值,就是学生瞎猜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很差,就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高密度、大容量的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无情地剥夺了。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创立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展开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地加大思维的密度和质量。

例如,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2分钟,再让学生自己去纠正。这种停顿时空对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寻找解题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比教师立刻指出错误加以评析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用挫折来激发最佳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过分顺利,将会出现思维的疲软状态,这将会使学生打不起精神,而无法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挫折”能使人产生适度的焦虑,这对人的思维将会起到强化和促进兴奋的双重效果。课堂教学中,设计合适而恰当的“挫折”,将会激发学生的成功欲,进而产生奋发的动机,在吸取教训、调整方案的基础上战胜挫折,从而取得成功。这种挫折效应能冲破学生思维上的疲软与平静,从而激发起学生思维活动的火花,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四、“激励”是形成最佳思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