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云计算;私有云;虚拟化;海量数据;异地容灾

中图分类号: C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这个新的IT概念正在全球迅速普及,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中国云计算发展也有诸多有利的因素,其中包括如政策扶持等,云计算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已有30多个城市推出了云计算规划。云计算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我中心在整体入驻“武汉市民之家”的信息化建设中,也对该领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1什么是云计算

1.1云计算概念及应用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其终极目标是实现“IT即服务”。

云计算的整个运行方式很像电网。在电力普及以前,如果需要用电,就得自己买一个发电机;而今天,只要从电网接一根电线,就能用到电了。这个电网就是云计算。它意味着,我们只需要接入网络,就能够使用到强大的计算、存储以及数据访问服务。

随着各行业云计算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往年的信息化基础上,从观望开始转为积极探索云计算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如青岛市的电子政务私有云平台、北京的“祥云工程”、西安高新区的“双云战略”等。

1.2公有云与私有云

从云的服务对象来划分的话,云计算可分为三种:通过Internet为公众提供开放的计算、存储等服务的“公共云”;部署在防火墙内,为某个特定组织提供相应服务的“私有云”;以及两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混合云”。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云平台,目前部署在机构内部的政务网络中,它是为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提供服务的私有云。

1.3云计算服务形式

云计算的主要有服务形式有三种:

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因特网提供软件,如Citrix的GoToMeeting,思科的WebEx;

平台即服务(PaaS),将软件研发平台作为服务,如百度的BAE应用引擎,新浪的SAE应用引擎等;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通过网络提供基础计算资源,如亚马逊、阿里云等,都提供场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的租用。

现阶段,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私有云,主要对内部提供基础计算资源,即实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2云计算的实现

2.1虚拟化与非虚拟化

实现云计算架构,可以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将物理服务器组成资源池,动态地调取资源,给每台服务器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部署多台服务器,灵活地加减系统,不受物理机数量的限制。

2.2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为何选择虚拟化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现阶段的业务运作,是由市交易中心、各分中心统一使用一个平成,部分业务数据与武汉市城建委及其他二级单位进行交互。

在未来两三年内,武汉市将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土地交易、医用物资采购、农村综合产权、知识产权交易相关机构,组成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共享专家库、业务场所及其它各种可复用的资源,信息系统的整合也将势在必行。

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讲,最适用的就是最好。结合以上需求,我们来对虚拟化技术进行简单分析。虚拟化实际上是将不同的资源和逻辑单元剥离,形成松耦合的关系的技术。其目的是实现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并做到动态调配。从而使我们可以针对分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各个应用,按每个不同应用所需的资源进行量身定制,以避免资源浪费,最大程度的节约设备成本和设备扩张增加的管理成本。同时,虚拟化提供了标准化的系统环境,使我们可以在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上运行各种应用。整合后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可以将任何标准的x86设备融入资源池中,保护了现有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务资源共享。因此,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在实现私有云时采用了虚拟化技术。

3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私有云的建设

3.1传统架构与云架构的对比

原有传统架构:

现在云架构:

3.2建设思路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不同机构都投入巨资用于采购设备和引进应用系统,普遍出现了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重复建设多、运维难和能耗大等问题。交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希望采用一种有效的规划机制和建设模式来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建立灵活分配、资源共享、管理运维统一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高效能、易维护的信息平台,以减少运行和维护成本。

2、促进政务资源共享。 现阶段,交易中心面临“六合一”机构整合,如何通过信息资源整合,避免“信息孤岛”,以促进政务资源共享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3、满足建设工程交易的业务发展。随着武汉市有形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交易中心的信息系统近年来也随之不断升级和扩张。为更好的满足业务需要,使信息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公众和政府的需要,需要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服务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服务水平。

4、信息安全。 近年来,由信息安全问题,给政府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事件日益增加。交易中心一直致力于维护武汉市有形建筑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严格把关,保证关键数据不丢失、信息不泄露。因此,必须提高交易中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根据中心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方案,让云计算真正落地,除评估外,同时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从应用出发

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大投资”。“高标准”意味着流程复杂性的增加,而“大投资”,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来匹配。我们坚持选用主流设备和软件,按照业务需求来为中心量身定制自已的云,坚持依托于场所、服务于场所的建设原则,真正让IT变为服务,而不是企业的负担。

第二,持续建设

建成私有云,不是结束是开始。私有云平台的落地,标志着交易中心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它需要交易中心的运维管理人员匹配更多的专业知识,更高的业务素质来驾驭它。如何在今后在将本次建设中的资源利用好,充分发挥其价值,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相对来讲,“用的好”,比“建的好”更为重要。

3.3应用实践

1、Iaas服务

服务流程

基于目前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初步建成的私有云平台,我们拥有了私有云架构下的IaaS服务,创建了虚拟基础架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一项目录服务提供给分中心、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而让现有数据中心实现云计算。

实现过程

使用全新的服务模式,管理人员通过多租户的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用户则通过“审请”-“申请”-“创建”的流程快速得到所需资源。

租用模式

云门户

同时,交易中心采用云安全技术,将平台整体安全性大大提升。中心的云计算服务门户与虚拟化平台相辅相承,将基础资源提供给用户,以标准的IAAS流程实现了流程化管理,和按需分配及回收。

2、桌面云系统

我们将桌面云系统应用在电子开评标业务中,改变了过去分散、独立的桌面系统环境,通过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在数据中心完成所有的管理维护工作,还将开评标业务中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通过使用桌面云系统,在本地或异地评标过程中,若终端设备损坏,则可以使用任意PC或瘦客户机代替;若操作系统损坏,则管理员通过数据中心的管理平台将系统重置即可恢复。

所有终端与服务端的交互,都是经过严格加密的图像流数据,没有原始数据信息,所以安全性大大提升。同时,通过一定的策略限制,可以禁止存储设备接入,降低了数据泄密的风险。

经过授权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后台监视、记录终端的来源和操作,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有据可查,近一步保障了评标过程的公平公正。

4、建成情况

业务部署周期缩短

在交易中心原来的架构下,部署一个新应用,需要先完成硬件设备的准备工作,包括采购、上架、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等过程,通常需要持续数周至数月的等待。现在,在私有云架构下,通过预先制作好的模板进行分发,数分钟便可以获得所需的运行环境,原本消耗在硬件准备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反复测试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应用的可靠性。

设备的整合

原有架构下,每个应用需要至少一台服务器来支撑。在私有云架构下,每台虚拟服务器上,都至少运行着5至20个操作系统,整合比大于1:5。除了设备数量减少,能耗大大减少之外,新平台大大节省了服务器到网络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数。在万兆网络环境下,其节约的设备成本非常可观。

业务不中断

原有架构下,大部分应用没有热备机,不仅有意外宕机风险,且停机维护会造成业务中断,一年中可以用于停机维护的机会非常有限。在私有云架构下,有故障时,其它服务器可以自动接管业务;没有故障时,我们通过应用服务器的计划迁移,可以随时对设备进行维护。

政务资源共享

原有架构下,中心本身的服务器和应用都是一一对应的,只能供自身使用。而在私有云架构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门户,将计划满足未来应用的IT资源,租借给其它机构使用,还可以在机构整合后,将其它机构的现有设备轻松的整合到平台中,保护现有投资。

其它传统架构与私有云架构的部分对比如下:

从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私有云落地至今,我们在实际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科学的建设带来的好处。私有云是一个高效、便捷、灵活、可靠、易用的信息系统,交易中心整体信息建设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个建设过程是一次科学探索与应用发展的完美结合。

4云建设的思考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目前建成了完善的私有云雏形,通过私有云的建设与使用,实现降低IT 总投资,降低系统运维总支出;同时,加强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建设基础架构。

4.1存在的问题

1、安全性需要提升

云计算是以相对集中的资源,运行分散的应用,其用户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等均与云计算系统有关,在多用户、瘦终端接入等典型应用环境下,用户数据面临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而本次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在基础架构的改造上,今后,我们将通过采用物理环境优化、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入侵检测和数据库审计以及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

2、网络结构需要调整

在传统架构下,交易中心的数据中心的数据流量主要来自于“南北流量”,即网络、服务器、存储之间的纵向流量。而私有云架构下,虚拟或物理服务器间的“东西流量”比以往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在本次建设中,除了刀片群集的网络环境之外,我们的网络架构大部分类似于传统架构,而且,云计算服务依赖网络,目前网速低且不稳定,客观造成云应用的性能不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将网络结构进行调整,还要优化网络环境。

3、运维技能需要提升

平台的运维涉及的知识面不同于以往。传统架构下,交易中心的每个管理员面对的是单一(或单类)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管理好相应软硬件设备。而私有云架构下,每个管理员都面临完整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每次调配相应的资源,都要求管理员具备一定的综合技能和知识才可以运筹维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系统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让其提升。

4.2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的原则,逐步完善形成更强健、更稳定、更安全的私有云平台,未来的私有云建设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利用私有云强大的计算资源为支撑,建立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将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合理时间内对数据进行撷取、管理、处理,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使得我们可以从武汉市有形建筑市场的交易数据中感知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企业办公桌面服务中心

将桌面云系统推广到日常办公环境中。通过应用优选解决方案,在云计算中心建立桌面服务中心,面向关键用户,提供桌面服务,把用户的工作桌面与个人计算机应用分离,工作相关的关键业务和安全性要求高的业务全部部署在工作桌面。工作桌面可按部门及行政级别分类部署,无论在何时、何地,应用人员只需通过电脑甚至是手机,登陆到自己的工作桌面,既能开展工作,而工作桌面的维护,包括软件安装、系统升级、病毒防治、数据备份、容灾高可用等,全部由专门技术人员来实现;个人娱乐等应用全部运行在本地个人计算机上;采用这种方式后,个人计算机配置可以降低,硬件使用周期加长,总体运维成本降低,并可极大保障数据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异地容灾系统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用户原有意识中的数据备份已经无法满足关键业务对系统的可用性、实时性、安全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遭到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建立异地容灾解决方案的出现则可通过在不同地点建立备份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海.云计算-展望、思考与实践 IT168文库;

【2】云计算在GIS中的应用IT168文库;

【3】李巍伟.中国航信对于私有云不大数据技术的+思考不实践IT168文库

作者简介:

温照松(1970-),男,湖北省武汉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科研和信息化研究及应用工作多年;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2

1.1 城市设计的含义

人们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城市的发展源泉。为了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的接近大自然,提高城市的韵味和品味,设计师们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和优化,并且将城市的整体形象打造成带有艺术气息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质量、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特色越来越重视。因此,城市设计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城市设计是一项富有艺术气息的学科,有效的掌握城市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还能对城市的规划、布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设计又叫做都市设计,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面貌设计、景观建筑、城市的功能设计、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城市规划在城市设计中是比较抽象和数据化的,但是,城市设计是具有具体性和图像化的。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设计,首先就要将城镇与城市的布局设计好,进行城镇一体化设计。城市设计与乡镇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城市设计更重视城市的自然景观规划与城市的文化特征体现。

2 建筑设计的含义及内容

2.1 建筑设计的含义

人类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建筑物,建筑物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其内容、过程、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整体设计等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重视的不仅仅只是建筑质量问题,还有建筑的艺术性和美学感。进而使建筑设计能够与时俱进。

2.2 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主要是建筑方案的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绘制等。方案设计主要就是了解建筑的需求,获得相应的设计数据,与此同时还要绘制出楼层的平面、立面以及剖面。对建筑物的尺寸、高度以及门窗的位置,都需要绘图表示。技术设计,主要是协调建筑结构、水、电、取暖、电气等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还要将建筑的技术与工种技术,需要的尺寸,进行标明,并且还要编写出部分的建筑技术说明。施工图的绘制,是建造设计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步,也是建筑设计的最后一步,主要就是绘制出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图纸,将工程的材料、造型、尺寸等全部进行确定。

3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3.1 两者之间的差异

城市设计比较注重面与线之间的发展,建筑设计注重的是点与线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城市的整体性,而建筑设计注重的就是局域性发展,从这两者来看,这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层次设计上,城市建筑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城市设计的层次感比建筑设计要强烈,建筑设计更重视建筑的审美性和完整性[2]。从广义上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没有城市设计发展全面。但是,建筑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像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美学感、建筑的色泽饱和度等。两者除了在层次性上存在比较大差异,在设计效果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效果设计上,城市设计更注重城市的成熟性发展,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加大对城市设计的幅度,通过一定的考核和实地考察,再来制定城市的设计方案,而且,城市设计在短时间内,是根本看不到具体的效果,因此,人们很难感受到城市设计的艺术感和城市文化的特色。建筑设计相对于城市设计来说,艺术的变现力度强烈,而且更加灵活,能够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进而有效的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设计效果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2 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目标大致相同。城市设计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将城市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提高城市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让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生活给其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建筑设计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建筑的发展,让人们居住好的建筑物,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在视觉和感观上都能够得到美的熏陶。在一定的角度上可以发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都是促进各自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充分的发挥自然界的特性,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美感。两者除了在设计目标上有相似之处以外,在设计的实效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都没有设计的上限,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改革和创新,对现有的设计幅度和设计精度,再进一步的提高,让人们更好的享受美感的熏陶[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其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4 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3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

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城市设计, 城市形象 ,特色

Abstract: urban design is to shape and space environment city of the whole idea and arrangement, it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city image reflected a city's unique personality. The paper emphatically city design and cre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components, on how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image shaping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design,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时代是一个形象传播竞争激烈的商业时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应向个性化、形象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以城市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集规划、建筑、园林环境及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城市设计”也随之成为人们探索和关注的热门话题。

1、城市设计的内涵和研究范畴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对城市新开发区与现有城市形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资源关系的分析,不同运动方式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城市设计关心的课题。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八款规定 “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这是国家对城市设计的法规性规定。

2、城市形象设计的四个原则

城市形象设计塑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吸引力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也就是在城市内外部公众中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比较竞争优势的城市印象。要搞好城市形象定位,关键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2.1突出个性原则

就是要求对影响本城市形象定位的诸多相关要素与优势特征,包括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地位、产业结构布局与产业优势、基础设施状况与突出优势、建筑规划与特色、自然风貌与特色旅游资源、市民素质与人文风情、居民居住状况与生活质量、城市发展前景等方面做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之后,找出本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再从中筛选出既能体现本城市形象区分度又能带来较高美誉度的差异性特征。

2.2市场导向原则

要求城市形象定位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与城市形象建设目标,能引导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关注、感知本城市形象的个性与优势特征,在心目中形成良好的预期印象,对城市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包括能促进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促进经贸与文化交流等。

2.3公众认同原则

是指城市形象定位应当能够充分反映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能通过对城市各方面要素的感知与传播信息的接触,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形成长久的生命力。

2.4现实可行原则

城市形象定位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既符合城市现实又不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确立的目标必须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形象建设目标。

3、城市形象特色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丰裕,更多地追求富有情感形象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纪元时期。创造有地方特色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城市形象是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上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3.1城市形象特色的含义及形成因素

“形象”一词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而城市形象特色是指能反映某个城市、某一地域独特的构成形式及鲜明的内涵标志,并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形象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城市形象特色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积年累月地自然形成,即自然环境因素。二是在已有的总体规划下形成,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即人文环境因素,它包括城市性质、城市格局和机理、城市干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地方民俗、特色技艺和传统工业、历史文物与遗址,因其独特历史人文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文和自然较好的融合起来,才能塑造出具有城市区域特色的城市形象风貌。

3.2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

城市形象是极具潜质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的建设能有力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主要包括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城市用地布局和结构等诸多方面。

(1) 单体建筑与建筑群

建筑物是构成城市的生命细胞,而建筑设计则是以其所设计的建筑物本身为中心进行考虑,其周围的环境与空间的处理,一般是以其建筑为中心而定,以向委托设计的业主负责为准则,常缺乏环境的整体观念和对于周围环境的关注,缺乏对于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因而容易造成与城市环境的不协调或冲突。

一个城市的建筑物要反映其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时代性即要体现某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形象,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和建筑材料。

(2) 城市规划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城市河湖、绿化系统等综合布局形态。城市的布局形态和结构是形成城市形象特色的总体框架。不同性质的城市其布局形式也各异,平原城市、海滨城市、山区城市因其性质的差异,各自的布局形式也不同。一个街坊,一个小区,一组建筑群其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也可形成不同的特色形式。

4、结语

近年来对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研究已成为规划,建筑界越来越重视的课题。然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始终是薄弱环节。在提升一个城市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城市设计只是一种构思和安排,最难的是如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5

当前,城市设计的具体事务不仅头绪众多,还具有各种不同的话语,它们可以根据尺度大小,从感知范畴外的总体城市设计一直到具有具体微观的街区城市设计,同时也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区位及其所属题材等方面对其属于中心区还是城郊带进行分辨和判定,亦或者是将其辩分为城市新区或者历史保护区,或者是滨水区或山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将其分解为有各类要素构成的城市设计,包括天际轮廓、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群落等,或更为细节化的标识系统、城市雕塑和城市色彩等。实际上,这些分类方式和体系构成与城市设计的初衷和本质是很难相触及的。在实际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都会陷入两难境地,即设计为个性化的主观创作,却很难对长期普遍的制度领域加以应对,如果设计为具有严格规范和详细指标的图则系统,其核心又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导致了具体实践环节中,宏观与微观、概念和实施、规则和操作两相脱节,使得当前大部分的城市设计仍然处于主观性的随意状态,进而不能完全经受思维逻辑的详细审视。但从实质上来讲,这种混沌的城市设计研究状态属于十分正常的,因为城市设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不会因为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就不进行实践,正如以往的年代中,有关城市设计理论或许还没有存在或者不完善,但是仍然建设出极为出色的城市环境,所以,人们应该反向思索和思考这一显示问题。也就是说有关城市设计理论并不是必然成为当前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也不必然作为日常实践的机制或方法,更多的应该是对当前现实领域中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反思,或者是认为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始终都源于那些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并且这种批判已经愈加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一种共识性观点。

2多维化的理论视角

当前的城市设计理论显得叠涩、矛盾和混沌,这是因为其继承的是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众多理论话语,它们的形成往往带有一定具体的地域环境和时代特征,所以在当前的背景中不能获得较好的解释,当这些理论话语叠加在一起,更让人理不出头绪。因此,城市设计理论需要对其理论本身进行梳理,这是研究中一项重要工作,只要将其做好,才能够探寻到更好的解释,这也体现了诸多有关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文集、论著的产生和出现。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理论应该尽可能的涵盖多个不同领域,包括自然生态、物质形态、城市意象、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历史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程序-过程”的研究。这样的梳理工作本身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构成理论视角的多元性,本身就是对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多重价值判断的反映,但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这些维度全部累积在一起,就会给人带来似是而非的错觉,认为这种体系辩分的越细致,更容易从中获得一种思维框架,并且完整无缺、紧密无缝,可以用于不同情境的各种类型设计实践中,进而使得人们在实际中面对不同视角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却少有争议。不过这一完整结构的总体城市设计理论是很难存在的,因为它们是在不同背景中构成,它们既可以受到历史中的各种实践而得到发展和丰富,也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简化或变型,并且也能够成为对其他实践产生影响的简单工具,进而成为某种不容置喙的专业信仰或者意识形态。操作物理环境用以对深层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应对,结合合理性城市功能和视觉理论方法,用以推进提高环境活动、营造场所精神以及整合城市各类要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这种意图长久以来已经成为一种深植其中的潜意识,使得这种整体性在现实环境中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并且那些可以相互联系的不同视角理论观点,往往掩盖了现实中需要应对的具体问题。迄今为止,城市设计中仍然需要拥有一种为该学科赋予整体性的基础性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具有严谨的学科结构。

3城市设计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城市空间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出现了转变,这也让传统设计方法的空间整合不再满足当前城市设计的需求和发展。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是说在当前城市环境中城市设计的效力会有所下降,因为作为一种可视系统,其美好的城市形态并不会湮灭在任何社会价值中,反而还会更容易发挥其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城市形态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作为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城市中心不断增强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设计的目的成为进行丰富诱人景观的创造,对城市空间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并紧密关联着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经济力量进行直接调动的重要因素,进而作为城市竞争的新基础。同时,当前的城市设计更像一种经营的舞台,通过对内容的不断更换,进而对更多顾客产生吸引,并使其得到持续享受,这也使得它作为公共物品的特质正在失去,从“公共性制度”逐渐向“空间的生产”转化,这一趋势对原有有关城市空间设计观点的离散和分解,也使城市空间获得更为优美的环境。

4结语

城市设计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谈起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引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含义归纳:“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

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从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

二、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 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但与建筑设计仍有质的区别。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则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沙里宁在《论城市》中提出城市体形环境设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相互协调的原则”。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艺术中强调的“互协调要素”,并加以发展,指出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类建设新城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在沙里宁的实践中,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我认为这不是单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