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特征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房钼矿细脉浸染热液蚀变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房钼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发现,但一直以来没有找到有规模较大的以供开采的矿体,故长期以来许多地质工作者对其做过许多地质工作,对其成因类型存在较大急争议,有认为其就是高钼背景的花岗岩体,有认为应属热液蚀变成因,只是没找到规模矿体。近年来国际国内对钼金属的需求增加,钼金属市场价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所以新房钼矿的开发利用再一次被提到日程上来,而研究该钼矿的地质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对指导新房钼矿的探矿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内蒙古中部—兴安地槽褶皱区南缘之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多伦复背斜之东部。矿区内的钼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早期的似斑状花岗岩中,区内的地质体主要有地层、侵入岩及各种岩脉。(图1)

1.1地层

该矿区主要出露早二叠世青凤山组的中段,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四周。出露面积相对较大。

青凤山组中段(P1q2):上部为变质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安山岩、砂岩、板岩。下部为流纹岩、蚀变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底部有薄层沉凝灰岩、酸性晶屑凝灰岩;底部为结晶灰岩。基本属于陆相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

1.2侵入岩

侵入岩出露在矿区的中部,面积约1km2,主要岩性为燕山早期的斑状花岗岩:亦侵入青凤山组,呈脉状产出。浅肉红色—灰白色,主要为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含量大致为:石英约占25%,碱性长石(条纹长石、正长石)约占40%,斜长石约占30%,暗色矿物较少,主要为黑云母约占5%。付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等。向深部200m以下,渐变为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有的地方渐变为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内部的这些变化与岩浆分异,后期的交代及对围岩的同化混染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邻近与其相似的酸入体的年龄为172Ma,推测本花岗斑岩属燕山早期的产物。

该岩体也是区内钼矿的主要赋存围岩也是钼矿物质的来源。此外,区内燕山中晚期花岗岩脉十分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伟晶岩、石英脉多以近北西向和北东向分布

1.3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形迹较单一,仅见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裂隙,多数宽在5—10cm,个别达30cm,无明显位移。裂隙走向多为北西或北东向,倾角多数近直立。裂隙附近,岩石发生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高岭土化等,并见后期矿化石英脉充填。

2矿体地质特征

该钼矿的矿体可以为分含钼矿岩体和脉状钼矿体。

2.1钼矿岩体

含矿岩体即为矿区中部燕山早期的似斑状花岗岩中局部矿化较好的等轴等矿体,该花岗岩含钼背景值较高,多在0.01%-0.02%之间,但在局部矿化较好,已达到工业品位,构成矿体。该钼矿体已围岩(同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没明显的界线,从围岩逐渐过渡为矿体。但矿体内部含钼矿化的微细石英脉较发育,可以做为岩体钼矿的标志。该钼矿岩体出露面积约为0.11km2,向地下逐渐加大,到600m深处,约为0.5km2,呈220°方向延长。

通过地表探槽及钻孔取样、分析结果,该岩体Mo的品位多在0.04%-0.08%之间。成矿前景良好。

2.2 脉状钼矿体

脉状钼矿主要产于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体北侧接触带附近。脉状钼矿体在蚀变的大青山组地层中,约占全部脉状钼矿体的90%,而其在似斑状花岗岩体中不超过10%。矿化类型基本分为:花岗斑岩中的钼矿化,角岩中的钼矿化,矽卡岩中的钼矿化三种。

2.2.1花岗斑岩中的脉状钼矿化:

主要为脉状或网脉状沿岩体内走向20-30°的压性裂隙及与其有关的扭性裂隙分布,如有的地方在20m内,见有7条压性裂隙,各条主压面宽由3.5-15cm,其中充填有含矿石英脉,矿脉两侧绢云母化较发育,有的地方在主压面附近见有两组扭性断裂,分别为60°-70°,340°,一组张性裂隙为290°,其中压性与扭性裂隙都含有矿脉压性都含矿性较好;有时在主压面一侧的扭性裂隙中形成树枝状矿脉,说明了北东向的构造体系对矿化起着控制作用。

2.2.2矽卡岩中的钼矿化

矽卡岩呈层状,其中分布有浸染状的钼矿化。含矿矽卡岩系沿早二叠世大青山组中的大理岩层面交代而成,反映了区内东西向体系主干构造控制成矿的作用。而在采矿场清楚地见到在矽卡岩上重叠的有走向25°左右的挤压带及其与其有关的扭性(方向为60°和340°)和张性裂隙(方向290°)。一般张性者不发育有含矿而其它裂隙内部都充填有钼矿脉(包括含钼石英脉与辉钼矿脉),反映了北东向构造体系的影响。

2.2.3角岩中的钼矿化

如前述由区域到矿区东西与北东两大构造体系复合的特点较为明显,致使角岩节理裂隙发育,为形成各种类型的矿脉提供了有利条件,纵横交错的矿脉有270°-290°、40°-50°、310°-320°、10°-20°、60°-65°、300°-340°六组。根据裂隙性质各组裂隙之间的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可将其配套,分别属于东西与北东两个构造体系,其中压性(10°—20°)裂隙中的矿脉较大,但数量较少。而扭性(40°-50°、310°-320°、60°-65°、330°-340°)节理中的矿脉较发育,与东西向矿脉常为北东向矿脉所切割。此外,地瓜形的窝矿置正是两个构造体系复合处,各期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形成节理密集地带,带内岩石破碎并被切成大小不等的格子状碎块。因此,带内充填矿脉较多,含矿率较高,构成窝矿。可见两个构造体系裂隙共同控制区内的岩浆活动、矿化作用、而其复合部位更有利于富矿的形成。

3 钼矿的成因探讨

3.1成矿物质来源

燕山早期的似斑状花岗岩,其岩石钼元素异常背景值较高,在地表和钻孔的样品中多数可达0.01%-0.02%。其中的微细石英脉更是可见纯度较高的钼矿化,其密集发育地区就是较好的细脉浸染状钼矿体。而在该岩体的北侧与围岩接触带中,发育多处热液蚀变型矿体。故此钼矿物质来源一般认为是该似斑状花岗岩体同期的含矿热液。

3.2控矿因素

新房钼矿的控矿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构造因素

从区域上看,几乎所有含钼矿化带均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展布,都严格受北东、近东西向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且多条矿化蚀变带不同层次的分布,显示出构造活动的多阶段性和继承性。

3.2.2岩性因素

似斑状花岗岩中较高的钼金属含量,在局部地段其本身就可构成低品位大规模的钼矿体。另外,矿区内的花岗岩及大青山组中的围岩地,其刚性较大,岩石硬脆,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破碎而形成裂隙,有利于矿液充填交代。在断裂构造,尤其是深断裂发育地段,由于构造多次活动,特别是那些低压容矿部位对成矿更为有利。

3.2.3蚀变因素

钼的富集与否与蚀变强度、溶液中钼的丰度关系密切。围绕含矿岩体的热液蚀变有一定的分带性,不但受围岩性质控制,而且与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多阶段作用有关。目前的分带是含矿热液由高温到低温多次活动的综合结果。

3.3钼矿成因类型

新房钼矿的成因,是一方面是含矿热液随岩浆的侵入,沿似斑状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等薄弱部位,迁移,在条件适宜地段富集,充填交代的热液蚀变岩型。另一方面,岩浆同期热液,在似斑状花岗岩体中析离、充填,而形成细脉浸染钼矿体。由此可见,该钼矿的成因应属于细脉浸染-热液蚀变的复合型钼矿床。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区域地质志,北京出版社,1994年

[2]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房钼矿地质储量评价报告,辽宁省地质勘查院。2006年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2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把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的战略目标,把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富省兴民的区域首位产业,全力推进其持续、稳定发展,促使甘肃省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综合指数法和AHP法作为评价研究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方法,其确定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指标方案权值与实际情况符合度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和系统性,能准确地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一)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也称综合评判法,其将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更低一级的子系统,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各子系统评价指标,再划分其表现程度的不同等级。归一化各子系统评价指标之后,将各评价因子的指标数值进行权重叠加,获得各子系统的评价总指标数值。最后,将每个子系统评价总指标数值按照权重进行叠加,得到各不同单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数数值。综合分析各不同单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数数值后,才能科技创的评价。

综合评判法模型,主要表现形式为:

式中:iW为第i单元评价指数数值;j为评价指数;ia为第j单元评价指数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jb为第j个评价指数的权重;m为评价单元数;p为评价指数数值。

其权重确定均采用AHP法。

(二)AHP法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一般应用于管理、社会等较为复杂系统的分析决策。

运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确定权重的比较好的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由于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首先把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层次化,分解成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等五个方面,将问题层次化,建立起多层次的评估结构模型:

式中:U={1u2 u∧mu }是u价因素集。

若比较判断因素iu与j u得iju,则ji u =1/iju。

依据矩阵,应用线性代数相关知识,计算得到T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其归一化处理,可得权数分配。

二、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评价因子,本文立足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根据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特征,以研究研究中医药科技发展创新为目标层,以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分布率、中医药核心期刊的论文数、中药发明专利授权数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为方案层,建立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布、中医药核心期刊发表率、中医药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

从以上5个评价指标共同构成影响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因素。

三、实证研究

(一)AHP法确定甘肃中医药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因素权重

(二)综合指数法对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综合评价

图1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评价因子数值情况

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的多元性,本文主要对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从中医药科研机构的从业率等五个方面组成: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权重0.6414)、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布率(权重0.0711)、中医药核心期刊发表率(权重0.2756)、中医药发明专利授权率(权重0.032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率(权重0.0215)。

四、结论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进行评价能较好的反映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现实状况,综合研究影响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性评价因子。

从评价结论中得出,若要推进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则应丰富、发展传统中医相关理论,发挥甘肃中医药在国民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技术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甘肃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甘肃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当地民族医药的临床医疗服务规范化,推动甘肃中药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甘肃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增强甘肃中药保护、发展,将甘肃中医药人才作为该领域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加快甘肃中医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3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二)健全政策制度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科研 专业 发展 校本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8-01

1 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模发展、外延扩张、扩大招生规模是职业教育的主题,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有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标准包括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的知识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高度的自主性、团体的伦理规范。职业院校文化力要素包括科研文化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究。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2 职业学校科研型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2.1 什么是科研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指理论研究水平,迁移水平,探索原因水平,直觉观察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科研创新=实力+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程序原则技术。

2.2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掌握的学术性通行证和职业性通行证

学术性通行证,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

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接受工作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的能力。

2.3 科研型教师特征

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能自觉去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善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断反思,不断认真总结;善于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2.4 科研型教师能力

文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感悟力。

理科: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3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与一般步骤

3.1 教育科研的类型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2)按研究的功能目的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超前预测研究。(4)从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上划分,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个案研究。

3.2 研究课题的类型

(1)科研课题的涵义。科研课题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科学研究完成的计划性项目。

(2)科研课题的分类。

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它。

门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软科学类。

系列:横向课题、纵向课题。

层次: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个人。

3.3 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1)收集事实材料。(2)整理事实资料。(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成果评价阶段。(4)得出结论:选定评价形式,实施成果评价,改进完善成果,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制订方案,确定成果表现形式,设计研究成果基本结构,按步骤形成成果,推敲修改。

3.4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优化

(1)研究问题的来源:教育实践、媒体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理论。

(2)选择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优势性原则。

(3)研究问题的优化:要使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3.5 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形式。

4 职业学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表现

4.1 科技创新的特点

(1)科技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当代工程常基于自然科学的应用,但工程≠自然科学的应用。因为:工程的范畴远远早于科学而出出现,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于一身。

(2)科技创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与商关系密切,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3)科技创新呈现很强的社会性:社会理解与政府决策。

(4)科技创新的空间既有普遍性也有约束性:受经济、环境、团队等影响。

(5)科技创新的时间特征:阶段性和长期性:创意、创新、创业。

(6)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实践性。

创新空间:知识N技术>N2―― 产品>N4。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4.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

(1)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样性。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①专业技术型: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②研究导向型: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工程科学人才;③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④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⑤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竞争力工程经营管理性人才。

(2)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交融性。宽、专、交相融合:科技、经济、环境、实用、文化。

(3)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长期性。自然科学最值25~45岁,峰值37岁;工程晚5~10岁,峰值45岁左右。

(4)成长的团队性。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有效的运作公式。

(5)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综合性。素质:爱岗敬业、献身精神;能力:工程实践、设计、集成;知识:专业技术、经验以及人文社科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策略 优化路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全方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高校办学与社会的结合度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机遇及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科技活动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以科普宣传、科技便民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公益活动;以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专业比赛等。前者科技创新的内在含量相对不足,而后者仅局限于在部分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开展,覆盖面及影响力仍相对不足。从整体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组织能力弱、与专业教学结合度不够等问题。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仍处于“运动式”、“主题性”、“临时性”发展状况中,针对某一科技创新赛事组织相关活动,或集中围绕某一团学工作主题开展“热点式”科学创新活动等。一些高校的团学组织热衷于举办群众性、广场性、规模化的文艺娱乐活动,盲目追求活动的形式美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源与精力不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呈现组织规模小、影响力弱、参与程度差等特征,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比重较小,权重较轻。对浙江某高教园区设有理工科专业的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平均年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四次,平均每次参与人数为20至50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相对松散、管理与运行粗放,大都为迎接某一比赛而组织的临时性团队,常态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建设力度不足。当前高校层次高、具有原创性、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少,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与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诉求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专业性亟需提升。接受问卷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需求的占70%,认为影响小、自己没听说或参与过的大学生占问卷总数的4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及受益面亟待提升。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力机制尚未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工作、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乃至产学研合作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系统规划,没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加以系统考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定位不准、保障不力,仍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业余兴趣爱好的自发组织形式,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引导与管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研载体、产学研合作平台、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来源等功能认识不足,在导师工作量计算、课时安排、实验设施等场地配置、经费保障乃至宣传氛围营造上仍存在较多制度断层,客观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则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原则。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能简单依赖高校基层团学组织的力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教学科研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学工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发展与合作处、团委以及相关理工科二级学院作为成员单位,统筹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及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决定学校乃至校际重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举办等,从制度层面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指导教师工作量测算、课时调剂、场地安排、资金保障、重大成果奖励等问题,协调解决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的建设问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及制度保障。

二是特色凝练原则。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都积累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既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同样也呈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部治理的特色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积极总结、传承与发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具有不同高校鲜明特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品牌,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比如有些行业特色院校具有长期的产学研传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要充分借助与发挥好企业的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研发等,在实践一线历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校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走在前列,这些学校就要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的可能性,或者以学生举办创业公司的方式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等。

三是优势集聚原则。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要始终坚持资源整合、优势集聚的原则。避免同类型、低水平项目的重复举办。高校要在科学分析自身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兄弟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状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什么是我所长、什么是我所特、什么研究具有较强的成长空间”等命题,秉持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确定若干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品牌,明确师资配备、经费支持、场地提供等优惠措施,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加以重点建设,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

三、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是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与管理,首先要立足于建好多样化的团队,夯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载体。这个团队可以以某一研究门类作为组队依据,比如大学生计算机协会、信息技术协会、机械爱好者协会、航模协会等,也可以以某个重大项目为牵引,组建创新团队,比如三网融合研究团队、媒介资产管理系统研究创新团队等。也可以以某些重要赛事的举办为契机,组建创新团队,比如挑战杯参赛团队,数学建模竞赛团队等,要通过大赛参与的机会,尝试将流动性的参赛团队建设成为常态化组织,建立起传帮带的梯队制度,完善各项运行及管理制度等,将好的研究氛围、研究方法,将科研积累不断传承与发扬光大。要加强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考核,创新考核机制与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创新类别,建立目标考核或过程考核机制,对于以项目研发作为驱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要重点考察其项目成果的质量。而对于普及型、公益性为主,重在服务广大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受众的科技创新服务项目,则重在考察其过程组织的严密性、科学性等。

二是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高校其他活动、社会重大活动等的联动,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例如密切追踪最新科技的发展成果,联合高校其他文化类社团、艺术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等共同举办网络文化节,既让大学生了解网络技术最新的发展特征与发展潮流,又更好地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网络文化的内涵等,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发展秩序,营建良好的网络生态。比如高校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参与社会“保护环境”等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既要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的专业特长,从技术层面讲清生活中注意环保的细节,又注重发挥大学文艺类社团艺术表演等的优势,通过多样的文艺形式宣传环保,通过借位、平台互补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提升影响力。

三是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样化的保障机制。学校要足额拨付社团发展及学生活动基金,对于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可以通过专题立项的方式,予以重点经费支持。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资源供给上予以重点保障,并建立起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机制,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深化与提升平台,享受各项教学资源使用的“国民待遇”。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研发,在实践中历练团队、拓展资源使用平台,以获得合法的收入,进一步改善与优化自身发展环境。鼓励社会企业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定向扶持等。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对于校内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课时计算等方式上予以适当倾斜,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建设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它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的规律与准则。这同样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更加注意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挥好整合效应,这也是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能回避的“基本课题”。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6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专业的科技媒体来说,新媒体时代如何准确把握宣传定位更为重要。如果说旧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只是宣传的媒介,那么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就身兼宣传、信息流通、服务支持等数职。较之以往表面化的宣传形式,这种落地式的服务加宣传模式更受服务对象的欢迎,也更贴近实际需求。站在时代的前沿,不只企业要科技创新,科技媒体也要在宣传上创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媒体只有注重创新和前瞻性,才能像科技型企业一样获得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创新;信息传播;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0-03

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众多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当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时,企业也就无法再依靠大批的劳动力投入获取利润、得到发展。当中国制造不能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绝对优势时,中国创造就成为了新一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当前阶段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系列字眼充分揭示了一个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那些企业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成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手段。

作为传媒,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传媒,在新时期中同样面临变革。当传统媒体完成新媒体的转变时,如何打破固有宣传模式,利用新媒体形式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成为了摆在科技传媒面前的新问题。单纯的科技成果宣传和图片文字的推介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更新颖、多角度的宣传才是科技型企业最需要的。

1 新媒体发展时期科技传媒的发展方向

1.1新媒体概念及形式

所谓新媒体,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的媒体的统称。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身兼信息接收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双重身份。而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范畴,而是已经成为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价值及科技传媒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还有信息评论的深刻性、权威性,即传统媒体的价值就是信息量与信息质量。对于新媒体来说,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对接传统媒体和内容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新媒体的价值取决于:对使用者个人的实用性、对媒体使用者需求的满足能力和满足程度、提供资讯的广度与速度、提供表达欲释放的宽容度、提供的分享空间、提供的交互方式和交互的可能性等。新媒体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其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兼有新媒体和科技传媒的双重特点。作为科技传媒,拥有庞大的信息量和对前沿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成为它的重要特征,也是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而未来,科技传媒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媒介存在。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来说,宣传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能够在宣传的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去修正科技研发中的偏差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诸多意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未来科技传媒的作用将不能局限于企业宣传,其更大的作用在于用一种合适的宣传手段和新颖的宣传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服务性质将大于宣传性质。

2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

2.1创新发展需要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的方向有很多,但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今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众多的产业化变革依靠的都将是科技的进步,而构成这一宏观发展结果的要素就是众多科技型企业。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专业人才的短缺束缚了技术进步;信息量的不足更让决策者与外界的信息对接不畅,影响了决策方向。这些内在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2.2外在动力助力科技进步

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倾向于把重点放在科技研发领域,而忽视了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有人说:关上门来专心搞好研究就行了,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如今信息高速传播的现实已不容这好酒藏在巷子里了。脱离外界大环境,不与世界科技前沿沟通,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如何能研究出先进的成果?不去宣传新成果,空等伯乐来寻实非良策。殊不知在这等待的过程中,难保没有其他人研究出一样的成果并且抢在你的“好酒”出窖前问世。

其实,运用科技传媒进行宣传并不是自夸,其交流的价值远大于产品的宣传。例如风靡全球的苹果产品。每年有新品研发成功,苹果公司总会高调召开新品会,吸引全球的目光,新产品的优势和不足在会后总会引起全球几十亿人的关注和评议。在这种评议中,苹果总能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且在下一次的产品研发中考虑用户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这种形式的宣传已成为促使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一个外在动力,给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利帮助,助力企业科研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3 科技传媒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3.1信息传播促进专业人才流动

人力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针对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企业亟需吸纳大量科技创新型人才,意在通过人才战略实现创新发展。

科技传媒在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在人才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想要靠一己之力吸引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但科技传媒作为具有专业评价能力和公信力的媒体,其影响力远大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不仅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科技领域相关信息的集散地,这其中也包括科技领域人才供求关系状况。作为宣传者,科技传媒在吸收大量外来信息的同时也在通过细分和归纳后,以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反馈给信息接收者。在人才方面,科技传媒手中掌握的大量数据信息使得媒体可以分析和总结出行业发展特点和方向,进而指导人才向更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流动。而那些人才稀缺的行业,也让更多的观望者明确了方向,有利于实现人才和企业供求的对接。

创新发展的方向有很多,但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今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众多的产业化变革依靠的都将是科技的进步,而构成这一宏观发展结果的要素就是众多科技型企业。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专业人才的短缺束缚了技术进步;信息量的不足更让决策者与外界的信息对接不畅,影响了决策方向。这些内在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3.2信息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进步

从信息视角观察,外部环境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信息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转向在全球范围流动,呈现出信息全球化特征。在科技创新领域,这种全球化的特征愈加明显。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产生一个新的技术成果,科技媒体都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形式将这一信息传播出去,这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的结果。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来说,新成果的快速传播有利于企业迅速开拓市场,打响知名度,而获取物质利益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科技传媒的海量信息流动让科技型企业更多地接收到全球的科技信息,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情况。此外,企业通过科技型新媒体的宣传能够更好地实现交流与互动,能够及时接收反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应用于改进产品过程中。

3.3信息传播促进资金合理投入

作为科技型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水平。特别是那些投入新项目或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阻力。尽管有一些私营资本进入市场,但小量的资本额对应的庞大科技企业资金缺口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事实上,这种资金方面的投入和缺口的落差正是由于信息对接不畅造成的。有很多银行机构愿意投资支持有前景的科技型企业及其研发项目,但出资方作为非专业机构无法准确对企业及科技项目的前景进行准确预估,最终形成了有资金无处可投的局面。有的科技类媒体常听到银行负责人的无奈之语,大致是说银行拥有闲置资金,他们希望可以找到那些拥有科技成果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进而找到合适的项目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传媒的重要作用便由此显现了。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媒体不能够再单纯做一个科技成果的传播媒介,而应该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多角度的宣传途径让媒体能够将更多信息高效、准确地传播出去。特别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支持、投资方急需寻找好项目的情况下,科技传媒的作用就更为突出。通过传媒的宣传和牵线搭桥,资金供需双方可以实现有效对接,解决双方的问题。这种对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科技投资资源,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资金的有力支持使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4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媒的定位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专业的科技媒体来说,新媒体时代如何准确把握宣传定位更为重要。专业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媒的宣传广度,但如何向深度上发展,在专业领域更全面地进行宣传成为了这一领域传媒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无疑已经成为科技传媒宣传和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不能够再停留在过去宣传报道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方面,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进行服务性宣传。

科技型企业缺少资金却不知去哪里找,银行等机构有大量闲置资金却不知该贷款给谁。而政府希望扶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也苦于自己没有足够资金,不知从何帮起。媒体此时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善加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及强大的宣传能力成为多方合作的纽带。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严格对企业的资质进行甄别和筛选,那么投资方就会对这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企业更加放心。媒体则可以把经过筛选的企业和投资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对接的形式让双方无障碍对话。无论最终是否达成合作意向,媒体都可以对供求双方进行全方位、细致化的宣传,吸引其他投资机构或企业继续参与对话和磋商。这种创新的服务形式彰显的正是科技媒体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定位,也是新时期科技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较之以往表面化的宣传形式,这种落地式的服务加宣传模式更受服务对象的欢迎,也更贴近实际需求。

如果说旧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只是宣传的媒介,那么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就身兼宣传、信息流通、服务支持等数职。站在时代的前沿,不只企业要科技创新,科技媒体也要在宣传上创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做好一个媒体的本职工作,同时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才是一个新时期科技媒体要做的。媒体只有注重创新和前瞻性,才能像科技型企业一样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3.

[2]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7-28.

[3]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