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家长“望女成凤”或者“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佼佼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希望,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溺爱子女,重养育而不是教育

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怕自己的子女吃苦就会大包大揽所有事情,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升学与择偶。据有报道称某大学生住校期间从不洗衣服,每到假期孩子就会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拿衣服,父母将脏衣服洗干净后再打包给孩子带回学校。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所谓的“寄生虫”。

2.追求分数,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

相对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和愿望,由于多数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影响,认为孩子在校学习成绩越高教育质量就越好。为了获取高分,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报名各类课外补习班,目的仅为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与提高智力,但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道德教育,导致子女进入社会对社会的不适应。

3.过度保护,忽视对子女的挫折教育

大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任何事情,父母都会替子女考虑周全,过度疼爱与保护子女,生怕受到一丝伤害,久而久之,子女习惯了父母的保护,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挫折时,会表现出焦虑与不安,从而逐渐丧失抗压与受挫的能力。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传统因素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影响了现代,比如:学而优则仕。即中国古代,无论贫民与贵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通过者均可从政。这与当今多数城市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情节极其相似,导致家庭教育常常误入歧途。

2.父母的教育观念

现代多数城市家庭中仅有一个孩子,因此,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看做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父母家庭教育的观念认为子女读一个好的学校,未来有一个好职业就是人生的成功,更有甚者,父母将自己的年轻时未实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对子女的教育倾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实则给子女无形中施加了许多压力。

3.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

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也缺少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在性格与情感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站在他人角度上换位思考问题,同时,独生子女也缺少与他人共享的欢乐。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从家长方面来看

第一,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需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培养子女的抗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其父母教育重点应培养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让子女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不能陪伴子女一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面对不要退缩。因此,父母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若爱孩子则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给予与陪伴。第二,教育子女爱护与严格相结合。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更是疼爱。只要是子女提出来的要求,父母都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的满足。但爱不是溺爱,在尊重子女选择的同时也不无原则的放任,子女犯错时,父母也要严格给予批评。

2.从学校方面来看

第一,学校可与民间组织联合开办家长学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法国开办“全国家庭教育学中心”开设双亲学校,英国的民间组织“家庭学校协会”等为家长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的机会,促使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理智型转化。第二,学校可定期举行家庭教育交流会。不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能促使家长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从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

3.从社会方面来看

第一,注重子女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共同属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意让独生子女多接触同龄人,让子女体验到与同龄人交往的乐趣,培养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社会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相协作。家庭是子女的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影响非常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与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社会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合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9):7-9.

[2]张蕊.30年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青年研究,2012(8):54-62.

[3]闫祯.多学科视野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1):109-114.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2

摘 要: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智商较高等优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渐凸显,本文拟探讨分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以期给独生子女带来一些正能量。

关键词:独生;家庭教育;依赖性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与其他非独生子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生”这个特点上,一个家庭只有这么一支“独苗”,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全家人会把这个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投入最大限度的时间、体力、精力和智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时至今日,“8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即将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国独生子女发展现状和教育问题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们有五大优势: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同时也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克服困难时动机较弱,奢侈浪费,学习兴趣缺乏。这些问题引起了家长和专家学者的特别注意。我们知道,独生子女的问题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期望太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如奥数班、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版等,指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所有这些努力一方面的确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可另外一方面却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导致道德教育相对不足。

(二)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父母经常对孩子的事情持包办一切的态度,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成年独生子女入学报到多半由父母“护送”,也有人入学手续由父母代办,还有的父母替子女收拾好床铺再离开。孩子们从不受累做家务,不用受委屈,遇到困难找父母,而不是自己独立解决,这种溺爱现象不仅使孩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而且又阻碍了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比较单一,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环境冷寂,活动单调,在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这就造成缺乏相互体贴照顾,互助友爱,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有些家长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甚至还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而把孩子关在家里。在这种不利环境的长期作用下,独生子女就比较容易形成任性、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和独占一切的品行。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父母转变角色,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应从照料者、培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尊重孩子的选择,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重视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严有度,爱有法。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但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不顾孩子的实际,甚至在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从而酿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和逆反心理。

(二)理智避免溺爱,适当严格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必然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对孩子的爱不能太过泛滥,如果没有把握好爱的边界,那么就有可能陷入溺爱的误区了。例如,在生活上,吃饭、穿衣、洗自己的小物件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怕孩子累着就包办,以免他们形成依赖性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三)放手让孩子去成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父母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玩耍会不安全,当自己忙的时候会选择把孩子所在家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强调要以“儿童教育儿童”,父母需要设法创造条件,用放手的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鼓励孩子主动与小朋友玩耍,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并且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他们都是同龄人,可以更加容易地沟通。孩子们可以彼此学到许多东西,如分享、协商、合作、互助等优秀品质。

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一特殊的成长过程,势必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此,研究其成长规律有助于增长父母科学育儿、科学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指导独生子女克服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成就人生大业;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为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冯林.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 付安球,林崇德.怎样教育独生子女[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2008.

[4] 杨安,董华君.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 骆风.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三大学科的比较与建议[J].青年探索,2008.

[8] 洪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探析: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09.

[9]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杨阳,李文珍.我国人口生育意愿调查[J].文摘,2009.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二胎政策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给孩子强化灌输各种书本知识,将孩子当神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智育”,忽视了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了“书呆子”,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教养方式方面

在家庭中,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型教养方式使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过分宠爱,处处包办代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不知道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懒惰、意志薄弱,缺乏自理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一般都不出色。上学后学习成绩一般不是很好,行为随意,任性且不善交往,应变能力差,在家庭以外常受别人欺负,而且长大后容易沾染不良嗜好。

二、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变化

(一)教养方式的方面

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两个不同的个体,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和孩子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经常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上,经常与孩子们协商,制定合理的标准。既能够控制孩子,又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与自由。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都比较强,孩子敢于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维发展也比较好,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二)人格发展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自从有了弟弟妹妹后,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会谦让,关心、爱护弟弟妹妹,还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同时有了兄弟姐妹,孩子们也不会再感受到孤独,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一)家庭矛盾突出

二胎政策下家庭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从小就过惯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都比较敏感和脆弱。随着二胎的到来,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做天敌,和父母争宠的天敌。生怕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就不再喜爱自己了,所以对弟弟妹妹的到来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是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反而会经常抢弟弟妹妹的东西或打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以死相逼。曾有媒体报道,一个五岁半的孩子因为反对妈妈生二胎,居然以死相逼,迫使母亲将六个月的胎儿流产。因此,如何在保护第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顺利生下第二个孩子,对目前准备生二胎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父母偏心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两个活生生的个体,孩子们在智力、兴趣、品德和个性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较大的反差。父母肯定会拿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有所偏向,喜爱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身存在的闪光点,做父母的要学会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感到自豪。只有获得尊重和欣赏的孩子才能越来越好,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教育

随着1980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至今,我国目前已积累了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198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84岁,初育年龄为24.43岁,到1990年,分别降低到22.00岁和23.42岁,90年代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因此,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独生子女人群陆续进入婚育期,“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的人口现象。据推断,在“未来中国城市中,‘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的家庭比例低不了”;“如果现行的政策不变,将来家庭结构必然出现‘四二一’的格局”。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进程,而且必将对此类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

“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这种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其中‘二’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四’是指他们的父母,‘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较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结构中的“1”——孙辈,他们没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为他们没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妈,他们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亲属。无疑,这样会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强化,他们拥有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日常生活被照顾得更加周到、体贴;当孙辈出生时,祖辈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年龄,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唯一的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扶持;作为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父辈,他们较自己的父辈们拥有着更高的学历,在教养观念上更新颖、更科学,工作收入也较其父辈更高,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大家庭人际关系较以往核心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由祖辈和父辈共同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初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除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以外,同时也对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赖。这时,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又有充足时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抚养孙辈的义务,成为孙辈生活的主要照看者。这类家庭中的幼儿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暂时间内能与其共处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抚养无疑就成了此类家庭的主要抚养方式。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四二一”家庭较核心家庭的众多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利用不当而成为了幼儿教育问题的凶手,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两面,左右逢源;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受不起挫折;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剩,患有“现代文明症”——肥胖症。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孩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城市居民现代住宅的主要特点是:高层化,封闭化。城市住宅每户居室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各个家庭都过着彼此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这样大大缩小了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孩子大多时间都封闭在家中。

(2)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的社会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包括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轻创造性培养,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3)社会宣传的不良趋势。大众传媒对早期教育铺天盖地的夸大宣传,偏重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祖辈、家长片面认为让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背诗词、会算术等,才是进行了早期教育,并视此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忽视游戏、生活本身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广告媒体大肆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过分焦虑等现象。

2.家庭原因。

(1)祖辈维度。这批祖辈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世界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辈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对周围的事物一无所知,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仅限于身体,对智力和心灵的发展所知甚少,导致对儿童观的偏颇理解;在教养观念上,祖辈们也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满足,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却经常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努力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体尊重方面相对淡薄;在情感上,作为唯一的孙辈而言,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尽自己所能满足孙辈的要求,这就势必会带来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辈维度。这批80后独生父母虽然学历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专业的幼儿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教育理念单一狭隘,仅仅把会算术、会唱会跳、会英语、会弹琴等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以将来能出国、当博士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养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强加自己的意愿,甚至为其规划人生;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感需要、思想志向、兴趣爱好则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合作、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爱型、放任型、攀比型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则性、一致性,幼儿犯错父母批评,而祖辈包庇纵容,形成孩子的双重个性;由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和亲子关系发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四二一”家庭教育的问题,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以家庭协调为中心,通过幼儿园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应通过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共鸣,增强大众对“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意识。积极寻求专家的科学指导,提供可行的意见,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趋势,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体系。也可以由妇联、教育界、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创办“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且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应该对“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老师应该对此类家庭的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和个别教育,并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已有的家长会的基础上,增加祖孙教育和祖孙活动,如为更多的祖辈们服务,使祖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也可增设全家参与性的活动,如“全家总动员”、“三代亲情教育”等,有效调动全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增进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请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祖辈和家长们来做讲座和经验交流,相互传达体会感受,相互探讨有效方法。

3.促进“四二一”家庭和谐。独生父母们也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真正成熟起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积极和长辈沟通,及时和老人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辈也应听取子女的教育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辈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情绪、交往、行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与孩子之间情感交往,形成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等.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2.

[2]杜亚军.代际交换与人类的养老制度?——人口老化与养老问题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1988.

[3]刘鸿雁等.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5]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6

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发展与教育,特别就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研究。著有《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等,主持的课题《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研究》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文博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家,20多年来致力于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形成机制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的研究,提出了1~9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特征、变化趋势和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规律,从文化心理学视角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着眼于研究儿童潜能开发和文化引导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看清当下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博士,您长期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能概括一下我国当下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吗?

李晓文(以下简称李):谈教育,首先要谈情境。教育问题不能脱离当下的情境来谈,因为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特定的任务,有一些教育问题脱离了情境就不知道该怎么定位,甚至根本看不见问题。我认为,我国当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情境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独生子女问题;第二,社会竞争;第三,文化转型。

记: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谈。首先,您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不好吗?

李: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有力举措,我当然支持。但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必然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靠政策是很难改变的,像我这样的研究者,还有广大教师、家长必须有所作为,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意识地对独生子女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对已经出现苗头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

记:独生子女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李:宏观上说,可能会出现生态断裂。

记:何谓“生态断裂”?

李:生态断裂是一个养育文化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长辈不需要烦恼的事情,到了当代我们要烦恼。过去多子女时代,兄弟姐妹在一起成长,比如人际交往、学习进步,都是自然发展的。孩子们在一起玩,相互陪伴,尽管有时会吵架、打架,完了还在一起玩,说明孩子们自己解决了许多问题,学会了忍让、协商、妥协、遵守游戏规则。孩子们要玩到一块儿,就得讲规则,不讲规则没人和你玩,所以游戏规则就建立起来了。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大的带小的,小的向大的学习,很多东西不需要父母教,孩子自然就会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不仅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且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会更加焦虑,这种焦虑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不正常的成长方式。这种生活状态不是正常生活应该有的,然而它真实地出现了,进一步加重了养育文化的生态断裂。

记:积极的一面是,独生子女独享家里的资源,成长效率更高,各方面表现很优秀。

李:对,两极分化。据我观察,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并不是家家都存在问题,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好的种子能更快地吸收养分,而差的种子不善于吸收养分,结果越来越差。但我认为孩子的差异不是智商高低不同,是教育出现了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变数更大,值得家长们深思。

记:教育情境第二个因素是社会竞争。恐怕,社会竞争不止是孩子要面对,家长承担的压力也很大。

李:没错,大人小孩都在“社会竞争”这座大山下喘息。不可否认,我们处在一个鼓励竞争、不得不竞争的时代。竞争本身不是坏事,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当竞争无处不在,而且走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孩子有学习压力,本身不是问题,没有压力不可能好好学习,但是走到急功近利就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就算考进了北大、清华,问题迟早会出现。孩子要想健康地发展,一定要喜欢学习,喜欢挑战,尤其是喜欢智慧挑战,才能永远不断地自己去学习。

记: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淡化学习成绩,淡化成绩竞争。这种说法对吗?

李:大错特错!在竞争的情境中回避竞争是一种幻觉,必然在现实这面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惧怕竞争的心理障碍。

记:最后,我们来谈谈文化转型。请问,文化转型是什么意思,跟社会转型有关吗?

李:是的,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在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教育观念汹涌而至,很容易误导家长。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教育标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儿童为中心”,等等,听上去蛮有道理,其实非常表面化,片面地认同肯定会犯错误。为什么教育要有研究者?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父母自然地用母爱、父爱去爱孩子,守护其成长,不会犯错误;如果盲目地接受错误的广告式理念,肯定会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所谓的“现代教育模式”不懂还好一点,半懂不懂反而会犯错,因为半懂不懂容易焦虑。

记: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化,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许多事情变得虚拟起来。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李:信息化是时代的进步,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信息化的弊端同样显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一位法国哲学家写一个教育蓝本,关于复杂思维与未来教育的。他提出,学校的生活必须是诗意的生活,只有营造充满想象的学校生活,孩子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人。在信息化时代,要让孩子用信息化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和创造性地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把网络用好了,孩子会变得聪明,变得比老师、家长都聪明,但是如果不注意,问题就来了,我们不能等到问题成堆了再去纠正,那已经非常艰难了。

孩子都是“早产儿”

记:在独生子女问题、社会竞争和文化转型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教育情境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盲目,甚至出现越关注教育对孩子的伤害越大的奇怪现象。您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李: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同的,一定会出现差异。其次,每个孩子一定有本能的需要,家长要善于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适时适当地给予帮助。

记:孩子都会有哪些本能需要?

李:大致来说,孩子有三种本能需要:自尊需要、自主需要和探究需要。这三个本能需要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不例外。研究证实,新生儿有探究反射,说明他有探究需要。为什么有的孩子厌学?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尊需要和自主需要。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太着急,总是督促孩子、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意识不受压抑而与家长对抗,代价是抵制自己的探究需要。家长要从孩子的这三个本能需要入手,把孩子的需要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前苏联伟大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这种教育方法称为“搭支架”,强调孩子是有主动性的,家长和老师不要机械灌输。

记:孩子很小的时候即便有这些本能需要,但能力肯定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

李:对。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成长很特殊,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早产儿。人当然是动物的一种,但是跟其他动物相比,人要多长时间才学会走路?要多长时间才能自己吃饭、自己走出家门、自己独立生活?比其他动物要晚很多,所以,人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很弱小,需要家长不间断地陪伴和照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当孩子长大成人了,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同样离不开帮助,比如我郁闷的时候就想找好朋友聊聊天,排解一下负面情绪。孩子有本能需要,仅仅是成长的倾向,不是他已经具备了自尊的能力、自主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能力是在与家长、老师、同伴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具备的。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引导,但是引导又不能太露痕迹。中国有好多古话,“润物细无声”“引而不发”“大道无形”“大音希声”,都是了不起的智慧。聪明的父母亲是引而不发,教育孩子又不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教育,这就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另外,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催化,人不是塑造出来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主体的可能性”,催化就是激发其内在的可能性。总之,孩子的需要是成长的内在动力,家长要用足这些需要。

顺势引导是要领

记:您刚才讲到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是亲子沟通吗?

李:不,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学弹钢琴”或“爸爸我想让你带我去公园”时,这种要求是发展的声音,这样的交流是显性的亲子沟通。心理学研究认为,除了意识以外,人还有潜意识,孩子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发展需要,而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家长应该能感觉到孩子的某种倾向,然后解读出孩子成长的声音。解读的角度是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体需要以及生理发展的驱动力。

记:您讲得太专业了,能举例说明吗?

李:好的,我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考试作弊,从这一现象中能解读出什么呢?能解读出孩子想让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他懂得了考试成绩很重要,是学校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许多家长反映,到了小学四年级,孩子喜欢在家里打电话,一会儿跟这个同学打,一会儿跟那个同学打,好像他很忙的样子。其实,孩子是在告诉你,他长大了,他要跟同学说一些事,而不是跟你说,他觉得你听不懂。孩子再长大一点,初二的男孩子不愿意跟妈妈一起出家门,让很多妈妈很困惑。其实,这个年龄的男孩子认为,再和妈妈牵手没面子透了。到了高中,孩子又愿意陪妈妈散步了,这个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他成熟了……这些都是成长的声音,孩子自己不会用语言告诉你,你看到孩子的行为就能揣摩出他的潜意识在想什么。

记:察觉到孩子有哪方面的需要,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李:顺势引导,就是要顺着孩子的发展势头进行引导。这是家庭教育的要领,也是中国智慧的精髓。你看太极拳,都是顺势发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就是掌握了这个要领。孩子是成长主体,他内部有正面的驱动力,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的发展势头催化他,既不要束缚制约,也不要揠苗助长。

记: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家长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