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 竞技运动 本质属性 实践误区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教法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体育学者的关注,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是否要“淡化竞技”、“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是什么?竞技运动应当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期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

2.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再认识

从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运动应从不同的角义、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Sport定义如下:“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词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还是娱乐健身为目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我国学者周爱光汲取各个学说之长,对竞技运动作如下定义:“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而肖林鹏在《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竞技体育的内涵,其所揭示的仅是竞技体育本质所反映出的一些特点而已。他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由于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存在客观差异,其参与比赛竞争的目的必然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3.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价值

卢元镇认为:“竞技运动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运动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3.1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竞技运动是以人的身体性参与为基础,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媒介的教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运动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学生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可以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的兴趣,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增加社交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3.2竞争和挑战是竞技运动的核心和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竞技精神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没有什么课程比体育课程中的竞技运动更适于对学生竞争精神的培养,运动员(参与者)不仅要与对手在体力、智力、技、战术等方面较量,还要与自我、环境(外在条件)等较量,这种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对其竞争意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或是个性发展都是一种磨炼或考验。

3.3规则是竞技运动的条件。

规则保证了竞技运动者之间竞争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正如威斯所言:“比赛和其他参与者不可能存在于规则的范围之外。”运动员(参与者)的竞技运动必须在规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人不能逃避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对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的增强,对其社会道德意识的增强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4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竞技运动起源于游戏,娱乐性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重要形式,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最喜爱、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来自于紧张学习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4.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误区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洋务学堂中的兵操体育、自然体育到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竞技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理论界对竞技运动概念的片面性认识和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步入误区:

4.1专项技术教学的教材比重过重,几乎每一节课上都以主要教材内容出现,甚至重复教学,好像缺少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课。

4.2专项技术教学过分强调技术规格,从蹲距式起跑到俯卧式跳高或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无论是技术简单还是复杂,技术要求要严格,重点或非重点,点点要俱到。

4.3体育课堂教学中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完整练习已成为相对固定的模式,“整齐划一”,学生机械模仿,教学气氛沉闷。

4.4运动技能的考核标准以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去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情绪体验,漠视学生客观上的个体差异性。

对竞技运动本质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导致了在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的“两极性”特征,学校的竞技体育陷于两难境地。

5.竞技运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中发展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是一种体育手段或载体,但两者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为目的。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作用价值不容质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或技术动作都是可以完全照搬或径直走进课堂的,必须对进入课堂教学的竞技运动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即教材化。可见,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

体育学者贾齐从操作的立场出发,认为运动教材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结果)。基于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属性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竞技运动的教材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三个方面来考虑。

5.1改变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地、器材等运动条件。

例如,跨栏项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竞技项目,进入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降低(缩短)栏高(栏间距),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例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跳马或技巧等技术动作难度比较大,学生可能在较短时间不能掌握,我们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或要求,便于学生掌握。

5.3改变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例如,对于篮球技术粗糙,篮球规则了解不深的女生进行篮球比赛时,为了增强比赛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可以减少“带球走”、“3s”、“5s”等违例规则对她们的限制等。

5.4竞技运动训练手段方法的异化。

例如,田径中的短跑项目,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蹲距式起跑”、“高抬腿跑、摆臂练习”等程式化的训练手段进行短跑练习,可以采用“定时跑”、“二人手拉手的跑”、“低重心跑”等多样化、游戏化的练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果。

5.5建立技术动作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运动技术的考核,如跳远的起跳点的准确性或定距的着地点准确性等可采用测验方式,增强学生成功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和情绪体验,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6.结论

6.1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6.2竞技运动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其具有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都对学生的体质的增强、技能的贮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6.3传统的学校体育在竞技运动实践方面存在比重过重、技术要求过细、教学手段程式化、评价呆板等误区。

6.4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改变运动场地、器材或运动规则、训练手段异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竞技运动的教材化。

参考文献:

[1]向征.关于竞技项目教材化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03).

[2]顾渊彦.域外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张国标.论体育课程竞技运动教材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6).

[4]阴乃应.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5]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

[6]贾齐等.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06).

[7]曹卫.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

[8]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2,(05).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基本教育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在“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教师要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用生命去融入永恒的教育事业,以人格激发教育的活力,形成“让学生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的学生观,形成“收获各种人才,收获真挚情感,收获创造性成果”的价值观; 并把教学创新的基点落实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一、坚定意志,形成“我能学好,我将做到”的心理特质

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自觉的学习,我利用名言名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认为自己能行的人就能做到。 经磨练而生光的意志是一种性格。”“人缺少的并不是力气而是意志。” 我还带领学生一起阅读national heroes、history makers等,让学生逐渐懂得人活着是要有理想的,只有具备获得成功的信念,把握成功的秘诀,就可以挖掘深藏于体内的无限潜能,创造奇迹,并形成“我能学好,我将做到”的心理特质,把训练中摔倒、重新站起来、继续努力的刻苦拼搏精神,以一种强大的动态力量倾入学习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

针对体校学生中等偏下的学习层面,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为他们今后主动学习、可持续性学习的出现铺平道路。

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然后有针对性地抽查学生的学习计划,发现学习计划不适当的,及时与学生商讨,使该计划更加切合实际。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调整,编“错题集”,结合教材每个模块设计的“Learning to learn”与同学们相互交流,探讨学法,引导每个学生自身通过摸索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风格和学习需求,教师不仅要明察学生的态度、进展,而且要常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态度,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帮助措施。如,有的学生记单词都感到吃力,我就帮助其分析原因,耐心地从最基本的分音节记忆法开始,手把手地让学生体悟我能我会的成功喜悦。

三、交往互动中进一步实现教学的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样,学生也会带着他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进入到教学过程来,这样就会使“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有效对话,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3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4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做出全新的调整,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发现,很多学校在基础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和学校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冲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将会出现全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不理想

当前,应试教育在小学教学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地区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尽管大部分小学教师都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学压力存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管理中,素质教育表面化现象十分严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导致素质教育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此外,在很多小学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缺乏相关经验,难以有效保证实施的质量,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

2.教学管理思想不先进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叛逆行为,这是十分正常的,面对这种行为,教师要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学生,处罚学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打压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师说了算,教师高高在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导致学生不敢和教师交流。这种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十分不利,严重阻碍了小学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就当前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很多小学依然存在十分严重的形式主义,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充分的展示,会大量组织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学生和及教师密切配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表面上看似十分完美,但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提前演练好一次表演行为罢了,整个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目前很多小学来说,为了能够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往往会将各种管理制度细化和标准化,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教学管理方面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种管理模式机械化和程序化现象十分严重,对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就要求强化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要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真正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小学要结合自身自己情况,强化对教师队伍培训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研究和分析,理解透彻新课程的的本质要求,同时还要强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小学教学工作中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管理质量。

2.改进教学管理模式

先进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调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首先,小学校长要重视进教学管理。在小学进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小学校长是进教学管理的总策划和总管理者,是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作为小学校长要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其次,注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进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全面重视教师教学改革情况,全面调动起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要逐渐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理念,改革过去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方法,在进教学管理中制定更加详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方面性,要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教学计划管理,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做好教学计划是解决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的保证,通常说来小学教学管理计划包含了学校教学管理计划和各个年级、学科的教学管理计划。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要以最近的教育方针为基础,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各个学科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教学,禁止压缩体育、音乐、美术课程,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进一步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完善教职工的考核制度,学校在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制定出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工作校核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够公平竞争,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为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5

一、体育课程改革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有其相应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但由于历史因素,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曾一度中断。近20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毕竟在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理论程度依然不高、无力指导实践、重引进轻继承吸引、研究主体单一、视野狭窄以及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客观地讲,2001年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有人把它称之为“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实验、边推广。从教育发展周期规律来讲,新体育课程要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如果急于求成,事先又缺乏深入的体育科研,没有广泛征求经常深入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和实验的体育教育专家以及热心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体育课改就会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时,不少人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部分人提出来的,是某些主管领导的想法,言下之意是:体育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广大体育教师从一开始就对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出现了诸如“谈化运动技能教学”,“搞形式主义”、有的上体育观摩示范给人内涵不深,有做秀表演的感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接触的体育课程改革初期,会遭遇到新旧两种体育教学形式的对比,及其所带来的相应冲击。中学校体育教师无一不提到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期间培训、讲座、学习变革等对他们体育教学生涯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

事实上,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个有“破”有“立”的过程,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改变的方面非常多,必然让体育教师无所适从,因为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打破,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体育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能极大程度地冲击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并使教师在学生主体、师生关系、教学目标等认识上发生明显变化。

二、运动量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合理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总之,体育课的运动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课教学必须以身体为手段,要有合理的运动量。

三、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特别是前面捉到的能反映人体素质的指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不足、营养过剩和运动中缺少一定的运动负荷等。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非体育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

因此,在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程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回到它应有的轨道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目前而言,我们所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只是一种活动的口号和形式,而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并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让学生活动得更自由、更自在、更开心、更充分,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总之,我们只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旗帜鲜明地举起“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并将其作为我们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就能使之其真正成为“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和“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6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大学体育领域研究与工作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时代背景,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不断提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总体质量。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 对策 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现有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在政治、文化、社会与法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居民的现有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其主要需求方向、内容与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已经从对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逐渐上升到了对精神、文化以及个人素质提升的追求。而对于这些方面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教育以及文化宣传来提升。为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中国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视,并且不断在国内开展了一波又一波的教育课程改革热潮。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为重要,其能够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价值观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意识,并且能够带来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结合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对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展开研究,为中国居民整体素质提升,各行业的不同层次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二、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社会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而是一种简化的社会形式。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使其处于了当前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已经趋于逐渐的完善。大学体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塑造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工作压力之下依旧保持健康、活跃的身心,从而使其能够在这一素质基础下,保持更好的面貌与心态从事大学课程的学习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大学体育教育具备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走入社会,成就今后人生的重要支持。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

当代我国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1.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已经开始采用选项课程的模式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度。但是,现有选项课程存在着内容相同,仅仅在上课时间与教师选择方面存在简单不同,从而使选项课程的开设缺乏真实作用;2.高校现有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等更新不足、维护欠缺。我国高校为响应国家要求和申请办学资质,都为体育课程的开设设置了专业的器材与运动设备。但是,却存在着管理不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导致了现有器材、设备损坏后缺乏维修,导致其使用率较低的现状。

(二)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人才的缺失

由于我国高校对于体育教学不重视,从而也引发了当前高校专业教师人才缺乏的现状。大多数从事体育课程专业教学教师仅仅拥有纸质文凭,而并不拥有相关项目运动比赛经验,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学沦为补充、功能等应试教育的范畴,大大减少了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实践意义。

四、基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些许对策与建议

(一)开发多元化教学内容、形式,提升对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大学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教育而言,其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在其中占有关键的地位。大学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在方法、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上文分析中作者提到当前我国高校对于体育课程教学不重视事实的存在。为此,作者认为要想提升我国大学体育教学,首先要从态度上给予重视。另外,还需要对现有选项课程给予完善,开发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开展形式,不应当局限于校园内课程的开设,还应当更加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拓展模式的体育课程建设。并且对于现有体育运动器材以及设备的维护与更新也要给予积极的重视,其是构建与提升现有及未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关键基础。

(二)提升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才队伍培养与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十分关键。缺乏拥有实战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将使我国体育教学延续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扭转应试教育的思维,开发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功能性作用,组建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与从业经验的教师团队。为此,我国高校可以选择聘任的方式,从当地或国家队伍中聘请校外职业运动员担任教师。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多元化课程,定期开展研讨会议,以便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角的体育教学,使当代体育课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发展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受到了多年素质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当前以及未来我国体育教学都面临着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我国高校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二,高校专业教育人才的缺失。为此,作者提出了两点改革意见:(一)开发多元化教学内容、形式,提升对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提升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才队伍培养与完善。通过上述对策与建议的提出,以期不断完善我国当代体育教学,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