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的知识点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创新视角 中职 电工基础课程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推动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才的补给,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新世纪发展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培养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活动。由此可见,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全方位人才。《电工基础》作为中职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成为电工所必须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属性,理论知识繁杂,概念性理论较多,还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这方面课程中难度很大。但是学习电工基础课程,学生如果能够将这门课程学好,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有必要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活动中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明确化,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教学活动形式的创新。

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作

电工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的课程,可以说远离任何一方都是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很多,大部分还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明确,教师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难记、难懂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背诵的形式进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把握重点,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考评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的学习活动中,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都是通过考试机制来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这一考评机制对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程而言是不适合的。本身这门课程实践性就很强,而考试侧重的都是理论化知识的解答,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根本体现不出实践操作能力是怎样的,因此,这一考评的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电工能力的提升所起到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本身理论知识就很枯燥的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师的催化作用下更显得枯燥,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参与和设计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方法

从上述存在于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若干个问题可以看出,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呢?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电工基础课程,简单来讲,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创新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这一角度出发,主要针对的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这两个方面。首先对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方面,在讲授过程中,针对那些理论性加强、难度系数大的知识点内容,教师要在掌握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就简工作,也可以适当加入实际案例,促进学生对难懂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而那些简单的、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节省课堂教学实践。其次对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实践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将理论化知识的讲解融入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提倡巩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该从这一教育理念出发,才能培养学生的电工能力,因此,我们就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之间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板块,通过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好的电工基础课程学习。

四、结语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有必要进行创新,以此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环.《电工基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创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创新学习;知识建构;观点;推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021-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05

一、引言

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的最大挑战在于帮助学生产生和运用新的思想,并将新思想贡献到生产与生活过程中。Scardamlia和Bereiter认为,从知识社会的基点出发,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知识创新文化并且在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具体来说,这个任务包括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建构能力和使他们成为推进知识创新的社会成员。而中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当前存在着诸如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方法,聚焦于课本内容的掌握而非各种能力的拓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学过于形式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论和思想。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力图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学习理论与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变革中国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试图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将科学学习引向创新学习的方向。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知识创新与技术研究所的“知识建构理论”(Knowledge Building)及其教学环境“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与建构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建构主义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和建构,而知识建构关注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一切的活动主要围绕观点来开展,从而辅助学生推进和发展自己的观点。知识创新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于看重学生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真实想法的形成和持续改进,它关注问题,而非系统的知识单元或主题;关注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寻找结论性答案;关注集体知识,而不仅仅是个人学习;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近几年来,加拿大、美国、西班牙、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将知识建构应用于中小学科学、语文、数学、社会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相关研究表明,在知识建构的实践过程中,课堂对话包括异步的论坛在线对话与同步的口头对话,而有意义的对话是影响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变量;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加拿大和美国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比和研究有无使用知识论坛的学生在成绩、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元认知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发现使用知识论坛的学生明显有了提升;还有研究者指出,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时常发生的错误观念很难被发现,而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错误观念大多会被同伴挑战,学生解决错误观念时在知识创新上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由此,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将知识建构理论引入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从而也为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提供了导向。

二、研究设计

1.课程开设情况

初次将知识建构理论引进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调整问题,这种变化不仅需要做整体的规划,更应该考虑到开展知识建构活动的细节方面。此外,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各方面的能力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转型。

(1)教学计划

在宏观架构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放弃了原先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材。本研究把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中所有涉及“水”的内容整合起来,把“水单元”作为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科学课程知识建构的活动主题,同时整合信息技术/社会等相关内容。每周教学5课时。一来,水单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挖掘到更多的知识;二来,水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

“水”作为全班学生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课程标准的制约,教师在水的大主题下提前预设了四个小主题:水的三态,水与我们,水污染,水的分布。以此作为学生研究问题的领域和范围,避免学生思维过于发散,导致研究内容脱离该主题框架。在第二阶段,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身边的水污染情况,该阶段是在超越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课标限制。

(3)教学过程

学期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1)教师设定四个小主题,通过视频引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基于“水单元”的四个模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结合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推进观点的发展;最后进行研究结果的汇报与交流,并总结和评价。(2)研究主题为“里圩河”的水污染情况,学生通过前期讨论,为实地考察做好准备工作:在具体考察的过程中,记录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通过水样的采集、水温的测量等,对比分析不同地方的水质情况,并作相应记录,帮助观点的完善和推进:学生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新的问题和观点,并持续地深入探究。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回忆并巩固所构建的有关“水”的知识。

2.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市白云园小学3年2班为研究对象,全班共29人。第一阶段时,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全班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研究“水的三态”,“水的分布”,“水污染”和“水与我们”四个小主题,其中,研究“水的分布”和“水污染”各有两个小组。第二阶段时,主要根据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灵活分组,学生也是自主选择,分为十个小组。

3.研究工具

知识论坛工具既是学生的学习研究工具,同时也是一个评价工具。目前它支持以Applet的形式嵌入形成性评价工具,包括贡献和参与评价工具、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词汇量增长评价工具、写作分析工具、语义分析工具等。同时,知识论坛工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时刻追踪全班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其知识量和思维上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经观察和访谈发现,学生初次认识知识论坛时,兴趣很浓,随着时间推进,学期末学生的兴趣不但没减反而倍增了,其原因是知识论坛界面的交互性,还有点评和发展的功能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学生最初并非为了使用技术而学习技术,而是在产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学会了知识论坛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促进了学习。也就是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技术更好地整合并融入课程教学中的设想。知识论坛工具目前已在国外诸多国家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香港,加拿大等中小学校,而在国内,该工具尚未被推广。

4.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采取田野工作,通过参与性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学生的作品分析、视频音频材料、知识论坛工具等获取直接与间接的数据。

数据分析:知识论坛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知识论坛中,包括短文的浏览次数、短文创建的数量、短文相互发展的情况等;学生制作的PPT作品、科学记录本;学生课堂中的对话内容。

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课堂下的学习效果及其创新学习路径,重点分析知识方面上的变化。

三、研究结果:诊断与分析

知识建构教学方式并不提倡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通过建构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预设的,它主要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过程中动态生成。因此,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并采用嵌入式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各种学习成果来了解学生知识创新的相关情况。

1.超越教材的知识量的扩展――生成性知识

在以知识建构为代表的创新学习中,很多教师担心的是:教学计划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学知识能否涵盖课程标准(教材)?若是会超出课程标准的话,能够超出多少?在本研究的第二个阶段中,所生成的“里圩河的水污染情况研究”本身就是完全超越课标的。因此,笔者的考察重点在于,围绕课程标准所进行的第一阶段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超出了课程标准?若是超出的话,到什么程度?

由此,有关第一个阶段生成性知识考量的资料来源于:(1)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统计了学生汇报过程中所提到的一些知识点或概念;(2)学生的PPT作品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3)知识论坛中学生所创建和发展的短文内容。其统计的方法主要是按研究主题(小组)的划分,对学生进行依次编号,然后参照小学阶段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有涉及“水”的知识点来分析每个学生都涉及了哪些知识点,知识点各有多少个。最后统计得出学生的总知识量如表1所示。在表1的基础上,依据研究主题去除其重复的知识点,重新统计出每个主题下的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后获取的知识量,同时也对科学课标中有关“水”的总知识量进行统计,比较两者后得出超出科学课标的知识量,如图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其知识点的重复和学生能力的差异性的情况下,全班学生对于社区知识的贡献量人均为8,其中编号为10的学生的知识量高达23,笔者经过与相关老师了解并结合平时的课堂观察发现,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研究兴趣强烈,经常会利用课外时间主动与老师、同伴交流或网上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疑问,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其动态生成的知识量较为突出;每个研究小组对于社区知识的贡献量均在53左右,其中“水的三态”小组的总知识量低于平均贡献量,由于有关“水的三态”在课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较难理解,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所以难以拓展到更多的知识点,相比较“水的分布”,其知识点会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容易理解。从个人和小组的知识量可以看出该班级的学生整体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为社区贡献自己知识的意识,并以推进社区知识为荣。而在此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社区学科知识总量高达234,这说明学生在无教材或课程标准限制的基础上建构并获取的知识是无法预设的,甚至还可以无限拓展,由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构成了一个社区的知识网络。

同时,笔者从学生的学期末反思日志发现其实每个学生收获的知识量大致上无差别,例如,编号2的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写道:“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固体是指水遇冷变成冰;液体是指小溪、大海、长江等中的水:气体是指蒸汽。世界上身体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水占身体的99%。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没有水我们眼睛会疲劳、干燥,没有水,人会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死亡……”,该学生是研究“水的三态”,从日志中我们发现她还学习到了有关“水和我们”,“水的分布”等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再如,编号10和编号22的学生均在日志中提到了关于水的三种形态、水污染的分类和治理、水循环等多个主题的知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将个人知识贡献给了整个学习社区,最终形成了公共社区知识;而社区中的每位成员都有权利随时获取已形成的社区知识。

由图1可知,四个主题中“水污染”超越课标的知识量最多,原因在于水的污染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些,学生也容易理解,其次是水与我们(关于水的灾害和作用),再次是水的分布(关于江河湖海洋和水循环),最后是水的三态变化,较为抽象,小学生也较少关注。整体来看,全班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点总量远远超越了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或概念,甚至有一部分知识点涉及了初中或其他学科的知识领域,例如海水的淡化技术,分子、离子和化合物,板块运动,电能法,耗氧物污染,生态系统,核爆炸和天体的坠落等等,知识点都较有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了学生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作为补充和解释。由此看来,学生获得的生成性知识不仅在数量或广度上有所突破,在其深度上也有所延伸,学生正在进行着知识的创新学习。普通教学下,由于时间和教材的限制,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或课外阅读材料,远没有由学生主动探究所构建的知识来得丰富和深刻。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尝试探析了在中国小学科学课堂中运用知识建构创新理论指导教学的初步成效,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学习的关键是要坚持以观点的提出及其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路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创新学习中,他们的知识量扩展会远远超出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限制”;知识建构型学习活动,应该是一种有目标的意向性活动,学生与科学家一样都在朝向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建构迈进;知识建构学习会超越个体知识,形成社区的公共知识。

同时,依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出了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创新学习的相关建议:

1.如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观点

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首要关键是要能够提出“真”观点,但是观点的产生并非凭空想象、无凭无据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选择或者和学生商榷好研究主题,然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一些自己感兴趣并想能深入探究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有凭据地猜测,即观点。

2.如何推进和深化学生的观点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现象级节目 创新创优 指导意义 原创精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节目的演进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热点,从综艺热、谈话热、真人秀热到民生新闻热、脱口秀热,再到相亲热、讲故事热、户外明星秀热……使得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现象级节目。在追踪研究现象级节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掐尖消费”无孔不入的当下,现象级节目越来越集中于强势卫视平台首发、制播分离模式下购买国外节目宝典的“大体量、大明星、大制作”季播综艺娱乐节目。如何将现象级节目的成功要素用于指导更广泛意义的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笔者拟从非综艺娱乐节目、地面频道逆袭、建立激励机制、坚持自主原创等多维视角,通过案例的剖析予以说明。

向现象级节目学习有所为有所不为

案例:央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讲述寻人故事+揭晓结果”的节目模式也绝不花哨,仅仅凭借纯公益的属性,自今年4月份入驻央视黄金档以来,创造了城市网平均收视率2.4、单期最高2.773、多次周冠军的收视奇迹,相关微博阅读量也达到了17.7亿次,有超过359万人参与相关讨论,并多次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点赞。①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当下,全国首档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如何能力压众多“大制作”成为梦寐以求的“现象级”?“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

《等着我》作为一档室内录播节目,在观众所能看到的部分,制作成本并不高,但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节目组的投入让一般人难以想象。从2014年4月开播至今,《等着我》聚合了民政部、公安部全国警察系统、“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公益明星、十几万志愿者和热心观众的力量一直在开展公益寻人事业。经过两年来的发展,《等着我》公益寻人平台拥有越来越强的力量,寻人成功率从最初的“一周寻得一人”到现在的“一天寻得一人”。更难得的是,《等着我》没有落入商业化的窠臼,除了固定的赞助口播,整期节目没有任何广告植入的痕迹。“专注寻人”初心不变,这样的品质反过来提升了观众对于节目的印象,从而吸引了更多关注。

案例:央视王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堪称中国首席电视新闻节目,其巨大价值不仅仅在于政治性和权威性,专业性也同样令人称道。央视综合频道新闻编辑部主任李风曾表示,《新闻联播》常年执行着电视新闻行业最高最严最有效的标准。这个“金标准”有四个来源――去“零失误”的国家航天团队学习,去全世界安全记录最好的公司国航学习,去“预判风险”能力最强的国家气象局学习,30多年来栏目组丰富的经验总结和对质量控制制度的严格遵守。②2015年这档老牌新闻栏目之所以能获中国新闻奖的最高荣誉,源于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革新:一是重大时政报道成为拉动收视的新亮点,尤其网上点击率及央视新媒体客户端跟评量的飙升,显示了央视构建多媒体矩阵的成果;二是基于顶层设计的主题报道、系列报道因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前瞻性,聚焦了观众的目光;三是“直播报道”契合“动态编排”构建经典的组合报道,使相关新闻显得鲜活又深刻;四是秉持与时俱进精神,推动节目形态创新,如“据说春节”“据说‘两会’”,开创我国大型综合性新闻栏目使用大数据的先河。

启示:以央视为代表所提示的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呈现何种特点呢?笔者总结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换成央视广告中心任学安主任的话就是:“创新是永恒的,但是坚守有的时候显得更重要。”③创新是与时代、与观众同步的形式和内容,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大片战略”,从节目定位、选题规划、内容创意、亮点聚合、表现形式、互动推广等各个方面下工夫。坚守则包括三个层面:“以精英实力服务大众文化”的理念,“输出正能量,传递真性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益求精”的质量控制体系。尤其要说明的是,随着中国电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央视节目所追求的标准已不仅仅是国内标准,而在向国际最高标准看齐。

向现象级节目学习精准节目定位

案例:珠江频道《麦王争霸》。在大片时代、资源倾斜的背景下,弱势频道与央视、强势卫视的差距越拉越大。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广东珠江频道推出的《麦王争霸》音乐选秀类节目已走过第五季,从2011年的首播开始屡夺广东地区综艺节目的收视之冠。这意味着在南粤收视战场上,《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都败给了这档无论是成本投入还是明星阵容都远远不及的同类节目。《麦王争霸》总导演、珠江频道副总监倪卓宏认为,地面频道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从2011年第一季《麦王争霸》开播伊始,珠江频道便明确定位节目最核心卖点是粤语歌曲,令广东地区的观众倍有亲切感。同时节目打出“重振粤语音乐”的旗号,以选拔粤语歌唱新人、新曲为宗旨,深挖草根中的粤语乐坛新力量,命中了广东观众的核心需求。在节目模式方面,《麦王争霸》坚持以小打大、以土打洋。这个“小”是指地面频道的资金只够做中小型成本的综艺节目,但必须不断求新求变;这个“土”不是土气,而是深挖本土味。素人选秀、明星综艺、强强PK……这些大牌综艺音乐节目常见的元素,在《麦王争霸》中灵活结合,不仅能针对本土观众及时调整,更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

启示:一档电视节目成功与否,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节目定位至关重要。定位是对电视产品进行设计,以便受众了解、辨别该节目,与竞争者相比较的占位行为。④定位明确的节目相当于拥有了“好节目”的基础,天生具备独特卖点。《麦王争霸》一路走过五季且渐入佳境,就是因为节目定位精确,把脉到广东市场的观众需求,发现并开拓了粤语歌曲这一片“蓝海”,即使成本投入远不能和大牌综艺相比,但在节目模式上更灵活,一直紧跟观众品味变化,将本土亲民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麦王争霸》的成功还提醒我们,整体实力远逊于央视和强势卫视的其他频道,如果动辄数千万元去引进国外模式,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不妨向现成的现象级节目学习创新理念和手法,将可借鉴的部分消化吸收到自身节目的运营中,显然更为务实高效。

向现象级节目学习激励保障机制

案例:浙江卫视建成有体系的研发团队,推出创新创优奖励办法。浙江卫视前期面向社会招聘的160个岗位中,专业的模式人才与研发人才清晰在列。浙江卫视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俞杭英介绍,建成有体系的研发团队是她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另据介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曾出台了全集团适用的创新创优奖励办法,鼓励地面频道及集团内部所有员工给卫视提案。

案例:江苏卫视力推“受众测试实验室”。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设置研发部门已经有十年的历史,2014年升级为“节目研发与受众研究中心”。借鉴受众研究这一国际传媒机构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江苏总台希望开启全新模式,让以往仅凭经验的工匠式生产转变为根据受众意见来科学地指导生产。在构建“总台专属受众样本库”并投入试运行之后,其现阶段的研发任务集中于“受众测试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在播前、播后的各个阶段均引入受众意见,以便对总台的创意研发、新闻生产、内容采购、节目测试乃至构建更完善的内容评价体系发挥推动作用,推动研发创新和内容生产更为科学化。

案例:东方卫视推进项目经理制,探讨团队持股。《极限挑战》前两季的爆红,奠定了东方卫视在周日档的强势地位,这是东方卫视推行独立制作人制度取得的硕果之一。2016年东方卫视除了延续“地升星”“周间转周末”等传统节目研发方式,还着力推进项目经理制,这是一种“项目总监与总导演共同负责制”,总导演主要把关艺术创作,项目总监则负责项目总体运营,包括整个项目的投资成本、广告营销、宣传推广、政策把关、团队组建与管理等,可谓加强版的“制片人”。为进一步完善创作机制与激励机制,东方卫视还打算在独立制作人的基础上推进工作室制,并且进一步探讨团队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可能性。

启示:新节目研发是极其复杂而且耗时耗力的工程,需要多方论证,反复试验,不断试错,投入高昂费用。在欧美国家,通过辛迪加组织做分销渠道,以鼓励节目创新的积极性。辛迪加组织将新节目购买过来,采取向多家电视台出售播放权的方式,将价格成本大大降低,使规模不大的独立电视台也能获得优秀节目资源。这种经营模式可以使电视网不要的节目获得播出机会,旧节目可以获得新生机,昂贵的节目可以通过多家电视台分摊的方式降低播出成本,从而大大化解了社会公司从事新节目研发的经济风险。而且,相关法律规定大型传播公司每年都要拿出广告收入的5%用于购买创意方案和模版,以更新节目。比如,CBS每年都要用1亿美元左右公开招标,订制8个节目作为年度新节目推出。⑤

在寡头时代“掐尖消费”的文化范式中,在同种类型越来越难出新的当下,体制决定生产力,高效的创新激励办法、完整的成建制团队、规范的整体协作机制将成为行业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因素。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创意与媒体运营研发中心主任欧阳常林曾经提出,随着制播分离成为行业趋势,越来越多的现象级节目将由制作机构承制,对于电视台来说,仍有必要通过系统培训,尽快建立具备节目创意能力和平台营销能力、熟悉先进理念和生产方式、有效对接各方需求的专业团队。⑥

向现象级节目学习原创精神

案例: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的成功除了本身节目模式好和得到韩国版权方的大力支持外,国内版还做了很多超出原版的努力。比如每一期的开场都打造成类似电影大片的场面,在内容编排上采取电影情节化的设计,像采用中国观众熟悉的“白蛇传说”“上海滩”“西域通商”“葫芦娃”等经典情节,每期形成独立主题。这就把季播节目常见的金字塔式改成单集成篇、明星串联的系列模式,非常符合中国章回小说的传统。随着节目质量、收视率、影响力进一步上扬,本土化创意的成功因素还反过来被原版节目采纳,实现了节目创意的“反向输出”。⑦

案例:央视《挑战不可能》。作为央视综合频道近两年着力推出的原创大型励志节目,《挑战不可能》在2015年取得了城市收视平均破2、国内外网络点击超16亿次的惊人成绩,被业界称为“中国素人真人秀的新标杆”,第二季节目更是吸引3.7亿元冠名和特约广告,成为2016央视季播综艺节目标王。《挑战不可能》的成功源于节目的创作理念,核心就是“不可能成为可能”带来的巨大张力与戏剧效果。惊险刺激的挑战项目,配合高标准的灯光、舞美、音乐等技术手段,带给观众的不光是视觉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如今《挑战不可能》声名远扬,在网络上出现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多种语言的精彩视频,单条点击量往往数亿计。

启示:曾亲手打造“好声音”和“跑男”两大现象级节目、原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在某次论坛上大发感慨,近些年中国的电视节目,已经把欧美、韩国、日本积累了三十年的现象级模式都消耗殆尽,再想找到类似“跑男”这样的现象级节目模式几乎已无可能。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首先是市场竞争因素导致的。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讲究快,加上电视台、新媒体等竞争主体大增,而直接购买海外版权比原创成功率高得多。急功近利之下,过分依赖引进模式、节目同质化、哄抢明星资源等乱象日趋严重,加上产品成本急剧增加导致的高风险、高门槛,播出平台难保不沦为引进模式的搬运工,制作机构则成为代工厂。

其次,当前我国法律对版权的保护还未落到实处。十年磨一剑,今天磨出来明天就被别人拷贝走了。即使是引进版权也因为种种原因出现问题,比如当初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都与MBC谈过《无限挑战》的版权,两家电视台已经开始找广告招商,却杀出灿星与CCTV霸气拿下版权。然而《无限挑战》的韩国编剧跑到江苏卫视去了,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和浙江卫视的《挑战者联盟》也出现了韩国团队的影子,于是围绕正版与山寨,四家电视台一通乱斗。⑨有分析认为,中国电视业从“内容到王”到“制作为王”再到“资本为王”,如果自己不能牢牢掌握核心资源,而是一味依靠向外购买,迟早会面对版权方哄抬价格、另择金主的尴尬局面。⑩

第三,中国综艺节目不乏巨额投资制作、先进拍摄技术等,但更需要内在原创精神和思想力量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2016年6月中旬发出通知,要求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将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对“920”时段节目加强调控,防止类型集中和雷同重复,将在创新创优节目评选、宣传推介和进入黄金时间等方面优先考虑自主原创节目。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人不能把创新创优简单理解为一次性、爆发性的推陈出新。在欧美等国家,很多王牌电视节目都拥有30年以上的历史,它们的成功不在于某一次形态发明式的创新,而是常年不间断持续创新、细节优化的结果。只有那些常年保鲜的节目,品牌价值才能不断推高,才能成为市场的最大赢家。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以小成本撬动大IP 〈等着我〉如何把纯公益节目做成“现象级”》,《传媒内参》,2016-06-12。

②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央视创新创优:保持电视行业最高标准》,中国经济观察网,2015-12-17。

③舞 彩:《央视优质广告环境带来多方共赢效果》,舞彩资讯中心,2015-12-21。

④沈浩卿:《想成为现象级:节目定位须把握好三个基点》,传媒圈,2015-6-17。

⑤老君昌:《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方法机制探析》,老君昌的博客(新浪),2013-01-24。

⑥赵新乐:《欧阳常林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制播分离供给侧改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3-12。

⑦毛亚美:《奔跑吧兄弟开启“现象级”电视节目新模式》,人民网,2015-6-25。

⑧凌 晨:《“现象级”综艺节目是如何养成的》,《新京报》,2015-9-11。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2例室性心律失常病者给予胺碘酮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52例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达88.5%,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0.05),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游离T 3 、T 4 升高,5例轻度畏光,无咳嗽、间质性肺炎及肝肾功能损害,无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本文方案用胺碘酮长疗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维持用量较少,不良反应亦少。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治疗

胺碘酮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探寻一个既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能将不良反应减到最低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我们观察分析了52例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1999年1月~2002年10月曾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病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33~78岁,平均50岁。全部病例均经体表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确诊,包括连发室性早搏、频发多源性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室速,除外长QT综合征(QTc≥0.44s)和甲状腺疾病者。病因包括冠心病28例,心肌炎10例,原因不明确14例。

1.2 方法 52例均按基础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可达龙)治疗。先给予负荷量(可达龙0.2g Tid×7天后改0.2g Bid×7天);后予维持量0.2g qd治疗1个月,1个月后再减至0.2g qd每周5天,间歇2天维持1年,治疗期间用维持量复发者不增加用药量。

1.3 疗效标准 无持续性室速,短阵室速减少90%以上,室性早搏减少80%以上为有效。

1.4 观察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均查EKG、Holter、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和胸片,治疗14天后复查EKG,第1个月后复查Holter,以后每3个月复查ECG1次,每6个月复查Holter、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和胸片。观察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1年后,心律失常、QT间期及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处理资料用自身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 52例病者在胺碘酮负荷量治疗14天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心电图均无持续性室速和短阵室速,其中27例仍有偶发室性早搏,维持量0.2g qd治疗1个月后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示有46例达到临床有效标准,维持量治疗6个月及1年后复查动态心电图显示,有6例室性心律失常控制不能达到有效标准,由于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而未再增加用药剂量,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达88.5%,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0.05)。

2.2 不良反应 本文患者有1例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后出现游离T 3 、T 4 升高,停药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有5例在治疗6个月后先后出现轻度畏光症状,无视觉障碍和角膜微粒沉着,由于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而未作特殊处理,继续观察,无出现咳嗽、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胸片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未发现间质性肺炎及肝肾功能损害表现。

3 讨论

近年来胺碘酮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胺碘酮是一个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均为脂溶性,服用后广泛分布于肝、肺、脂肪、皮肤等组织中,主要经肝脏代谢,由胆汁排泄,具有负荷期和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的特点。虽然有多个临床试验显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性,但胺碘酮在临床应用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1] 。由于半衰期长,胺碘酮潜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药物更严重,而重要器官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 [2] 。随着美国CAST试验的发表,人们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既要考虑抗心律失常效果,又要提高效益/风险比值。对于要长疗程胺碘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病者,其不良反应更应重视,因此探寻一个既能取得较好效果,又使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我们参照北美起搏电生理协会胺碘酮实用指南,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负荷量和维持量标准 [2] ,结合中国人特点,采用小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维持量1个月后每周停用2天长期治疗,维持量复发者不再增加剂量。本文资料结果显示用该方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88.5%,QT间期轻度延长,有1例出现一过性游离T 3 、T 4 升高,5例出现轻度畏光症状,未发现咳嗽、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无间质性肺 炎肝、肾功能损害表现。本文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而胺碘酮的负荷量和维持量均比上述指南标准较少,不良反应亦较少,是一个治疗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5

通讯作者:郭金琢

【摘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5例,给予口服胺碘酮6周。结果 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51.11%,治疗5周后观察总有效率为82.22%。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而且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关键词】 心衰;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室性心律失常为心衰引起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猝死率高达50%~60%[1],且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流动力学,使心衰恶化,因而控制充血性心衰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死亡率。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抑制交感兴奋、改善心肌缺血,能安全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减少猝死及降低死亡率[2]。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病例均为室性心律失常伴有心衰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5~76岁,平均57岁,其中陈旧性心梗23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6例,Ⅲ级30例,Ⅳ级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22~0.41。频发、连发、多源性室性早搏27例,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2例。另6例为反复发作性非持续性室速。

1.2 方法 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0 mg/片,150 mg/支)治疗;给药方案:静脉推注,75~150 mg/10 min。然后6~8小时内再静脉滴入450~600 mg,同时0.2 g,口服,3次/d,共5 d;然后改成0.2 g,2次/d,5 d;继则0.2 g,1次/d或隔日一次维持,疗程6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70%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减少≥90%;(2)有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50%;(3)无效:每分钟期前收缩数量减少,但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期前收缩无减少[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组数据。

2 结果

治疗2周后,45例中显效3例,有效20例,无效22例,治疗总有效率51.11%。窦性心律患者心率(HR)由(95.12±13.56)次/min减至(75.87±11.09)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加上心室壁张力增加、治疗过程中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自发性和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增加,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由于Ⅰ类、Ⅱ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用,可使心力衰竭加重,并使病死率增加,因此心力衰竭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治疗难度较大。

胺碘酮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效应,以Ⅲ类为主,适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尤其适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5]。研究还发现胺碘酮可对抗交感神经并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和扩张血管作用,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45例患者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51.11%,与文献[6]报道相似。治疗5周后观察45例中显效7例,有效30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82.22%。笔者认为,胺碘酮可用于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生物医药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2(32):1065-1071.

[2] Roy D,Talajic M,Dorian P,et al.Amiodalone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2002,342(13):913-920.

[3] 陈张虎,王晓明.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96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192-193.

[4] 钟江华,张存泰,李映,等.口服胺碘酮对家兔扩张性心肌病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57-60.

[5] 郭林妮,程康安,邓华.全国心律失常治疗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4):194-197.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慕课 教学改革 电教工作

自从慕课(MOOCs)形式在美国兴起之后,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内也兴起了一股慕课热。一时间,所谓的微课、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移动学习、智慧学习、未来课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众多高校教师开始投身于慕课有关的教学方式改革之中。随着网络课程的兴起,大学传统的教学生态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面对这类新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冲击,传统的电教辅助部门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实现职能的创新转型,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一、教育技术现代化给高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1.课堂教学日益技术化、信息化。在网络化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及海量知识的存储量使得学生在短时间获得信息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了。因为即使在没有老师和课本的情况下,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这就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知识灌输模式的替代物。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带来冲击。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式,大学课堂教学需要日益技术化、信息化。这种技术化首先表现在技术设备的更新,但设备的过于智能化也带来了教师适应性的问题。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人们往往受使用习惯的影响,但他们适应一种产品使用方法之后便会对另一种新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即便新的产品功能更强大、设备更先进。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而言,尤为明显。因此,在教学日益技术化的过程中,如何让教师轻松地适应技术设备的更新,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面临的新任务。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在学生周围存在着众多的对学生构成诱惑的信息源,学生对同一信息源集中关注的时间持续度开始降低。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如果教师的上课内容一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会迅速集中到其他可以便利获得的信息源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现代技术增加重要知识内容的刺激度,分解课堂的内容层次,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效用。但这种课堂教学手段的技术化给教师带来了难题,因为高校的老师可以是管理学专家、经济学专家,但未必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他在关注本学科的理论前沿的同时,不可能有时间、有能力去关注教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让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也将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新职能。

3.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实践教学延伸。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中,课堂教学只是大学教育活动的部分,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样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存在,使得老师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成为可能。纯粹知识性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料的形式交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集中重点疑难问题。为此,就需要一个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学生互动的信息交流,使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在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向学生实践活动渗透。一方面学生需要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国家也存在众多的需要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科竞赛。这些学生实践目前多由各专业学院自行组织,由于受制于制作技术、专业设备的局限,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整合、调配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对此类学生学习实践进行统一的指导与管理,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将是我们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传统电教辅助部门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学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电教辅助部门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辅助观点落后,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部门成立于电化教学时代,由于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成立专业的教育技术服务部门,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以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现行的电教服务观点仍然停留“前慕课”时代,教学辅助部门仍然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教师课堂教学,有关服务理念,仍然停留在“端正态度,积极热忱,服务教学”这种低层次的要求上,对于慕课时代所引发的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认识不足,教学辅助观点没有更新。

二是教辅工作渗透性差,在新型教学生态环境中容易被边缘化。在传统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中心,而教辅部门的工作中心也相应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至于教师上课怎么讲、讲什么、学生如何学、作业如何布置、实践如何完成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事,与教辅工作无关。但在慕课时代,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已经被打破,教学工作开始向课外延伸,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再受上课时间、教室空间的限制,如果教辅工作还停留在保障课堂教学阶段,势必会被新型教学体系边缘化。这些问题表明现行教辅工作缺乏渗透性,没有真正进入教学环节,成为新型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是工作创新性少,服务内容陈旧。在传统教学体系中,电教服务工作的内容曾被人简单描述为“开机子、修电脑、拍片子”三部曲。在慕课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设备不断革新,设备的故障率不断降低,如果电教工作还满足于以前的三部曲,则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当下社会是一个全民创新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新型教学生态体系的到时,一系列新型服务领域有待于教学辅助部门去开拓。

三、为适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现教中心应当实现的职能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在新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电教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具体来说,这种职能定位的转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辅助教学从参与教学转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电教辅助部门应当对最新教学方式进行追踪与研究,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高教学效率。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2.从公共教学设备使用者向管理者转型,进行资源的规划与整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订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3.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改变资源分散使用无人监管的现象。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同时,各教学单位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却轻于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导致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比如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

4.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技术革新与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订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此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升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