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学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实验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课的科目、实验人数都在增加,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校是社会的元素,一个人是家庭的元索,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高校实验室的类型很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着各类化学、生物药品,存有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条件下进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常见的事故主要有:(1)火灾事故;(2)机械伤人、电击伤人事故;(3)爆炸事故:(4)毒害事故;(5)环境污染事故等。根据海因里希灾害理论模型,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以上的常见事故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常见的火灾事故往往就是因供电线路老化、短路;忘记关掉电源,元器件长期受热燃烧;电器操作不当;用电超负荷等环境、人为、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
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出发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管理,阻断事故的进程,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
1.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建立从校领导――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的四层管理组织,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安全管理体系。并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校领导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院系领导对全院安全全面负责;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为各自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安全工作的直接布署和落实:各实验室教师或管理员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严格的责任制就避免了推诿、拖拉等现象。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在检查和追究上实行一级追一级,一级查一级,人人承担的安全责任制。
2.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安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早防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制定符合各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放射性实验材料的申报、回收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责任人应在各实验室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管理,实验人员应及时学习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散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行为上的随意,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经、各种方式的安全管理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加强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可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示等活动,发放校园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只有经过培训以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全面介绍在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并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使师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
4.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各实验室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实验室负责人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室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领导也要按照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根据危险源点的危险性大小分时、分重点突出来抓,如冬季防火检查、实验楼配电设备检查等,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现场纠正并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另外,特别要做好寒暑假前的安全集中检查,加强假期的水、电、气、暖的检修工作。加强假期实验室的门卫管理,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
5.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做到临危不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以便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预案组织或小组,分级制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内容,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2)对各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原则和一旦发生危险时的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3)对应急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安放到位,以提高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新的发展形势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准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2
专业技术是专业产品研制的基础,也是深化企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对于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实验室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基础研究、战略规划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促进专业基础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持续、快速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专业实验室的特点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谈到西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有系统的逻辑思维;二是有严密的实证方法。其中,实证是指实验验证。近代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任何理论和学说的成立都要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科研投入的逐步增加,我国也建立起一大批专业实验室,其中包括一百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按照研究重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实验室以理论基础研究为主。其研究领域多处于行业前沿。实验室根据所在学科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长期战略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前沿科学研究。
第二类,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这一类实验室在关注本领域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加重视研究方向与工程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重点解决从工程实际应用中提出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第三类,实验室以工程基础研究为主。主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直接承担或解决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及相关关键技术问题。
在面向产品以工程应用为基础的企业中,传统的专业实验室通常以新产品研发为核心,实验室的研究任务、仪器设备、人员组成等均按此进行配置。这样,不可避免造成了一些弊端:不同产品的共性技术成果得不到及时共享,仪器设备和人员重复配置,实验室的专业定位不符合产品通用化、模块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现代企业内部设立的专业实验室一般以不同产品所涉及的核心共性技术为基础,坚持原理试验、验证实验和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克服传统专业产品实验室的弊端,为专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创造有利条件。随着专业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日趋规范,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巩固加强。
三、专业实验室建设要点分析
(一)适应企业的专业发展方向。根据企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类别,合理设置专业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是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所是航天器控制与推进系统的主要研制单位,涉及航天器控制技术、姿态敏感器技术、执行机构技术、星载计算机技术、推进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承担几乎全部控制推进系统单机产品的设计、试验与研制工作。为推动专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从2003年开始,我所围绕核心专业技术,全面启动了以专业实验室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把原有的产品研究室改组为产品研制中心,在中心内部设立设计部、生产部和专业实验室,实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和专业技术研究的组织分离。其中,专业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主要开展前沿领域专业研究、新技术原理性可行性研究以及共用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成立了空间机电产品实验室、成像式敏感器实验室、先进空间推进技术实验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并立足专业实验室,广泛开展与国内优势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目前,这些专业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本单位全部专业技术方向,为推动专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发展,保持专业产品技术优势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合理设置专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合理设置专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坚持创新试验、验证实验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培育设置和共性技术优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重组专业研究方向,以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新型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
空间轴承应用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其定位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飞轮产品所需的轴承组件。随着空间机电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控制力矩陀螺、圆锥扫描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天线驱动机构等多种新产品均对空间轴承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涉及轴承技术的相关研究人员和仪器设备根据不同产品配置在不同的部门,对其中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显得力量过于分散。为此,通过整合内部资源重组空间轴承应用实验室,成立空间机电产品实验室,以影响飞轮、控制力矩陀螺、圆锥扫描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和天线驱动机构等活动部件产品寿命、可靠性的共性基础技术为研究重点;以空间摩擦学为核心专业技术,开展前沿专业技术、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目前,在国家项目支持下,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快速转化应用。
(三)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实验室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专业实验室的发展只有和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专业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拥有大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相应的人才基础。
首先,重视领军人物的选拔。他们在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推动专业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关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核心产品开发、参与发展规划论证等途径,为年轻专家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不断优化实验室技术队伍结构。按研究领域和专业设置研究师岗位,建立专业实验室研发岗位和任职资格体系。各专业实验室按研究方向设1名主任研究师和若干副主任研究师,必要时设立副总研究师。
(四)坚持制度创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制度创新是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基础和原动力。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科学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才能为专业实验室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根据专业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建立起经费支持、项目带动的虚拟实体化运行方式,并保证实验室的相对独立运行。专业实验室在目标优化、项目申报、人员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充分借鉴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有关运行评估方面的管理内容,制定了所内专业实验室运行评估管理办法。根据各专业实验室挂靠产品研制中心的特点,进一步理顺实验室与产品设计部的关系,明确实验室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产品设计部重点负责新产品开发和原理样机研制。
比如,在某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组建了实验室相应的管理队伍和研究队伍,制定了包括实验室综合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切实可行并具有航天特色的实验室运行模式。这样,重点实验室可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获取在多个领域的项目支持。另外,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讲学、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与优势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实验室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为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较好的管理基础。
(五)以项目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必须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项目研究和基础建设。如果仅依靠企业的自身投入,往往难以为继,会出现较大的项目资金缺口,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专业实验室的课题研究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为专业实验室的高水平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扩展任务来源渠道,建立起了以项目申请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新模式。首先,所内设立基础研究和专业规划专项经费,支持各专业实验室进行战略规划和专业技术发展研究工作,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好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所自主研发项目支持专业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攻关工作;最后,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科人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天等领域以及研保项目的支持,在“十二五”立项论证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六)建立合作联盟。在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开放式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根据发展战略,侧重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侧重理论基础研究的特点,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优势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一)如何保持专业实验室的长期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维持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保持专业实验室的长期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核心专业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是专业实验室持续深入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成果的评估与快速转化。如何准确评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尽快应用于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新技术的转化能力和转化效率,是专业实验室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对于军工集团内的企业,这点尤为重要。
五、结束语
专业实验室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在面向新产品开发和工程应用的科技创新企业中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必将直接影响企业专业基础能力提升、核心专业技术发展以及新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诸多重要方面。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开放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41-02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时间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依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或再现,并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加深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来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高校实验室开放建设和管理,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增强开放实验室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即学生到固定时间和地点完成预设的实验项目,这种封闭式教学方式以验证或重现课本知识为主,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开放实验教学首先应让全体师生从思想上加强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应更新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开放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放。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开放实验教学在个人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力性,积极思考,大胆实验,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院系和实验示范中心也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为开放实验的教学物质和条件提供保障。通过开放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环境资源等,为广大学生提供开放、灵活、方便、高效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二、开放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使用的现状,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研究提出实验教学管理的几种模式,为高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能力拓展型。通过加强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提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将这些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作为综合开放性实验编入实验教学大纲,建立和完善“基础训练型+综合提高性+创新实践型”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兴趣培养型。兴趣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高校开设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往往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为目的,教学程序化,内容呆板化,学生学习时往往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了。因此,实验教学安排应为学生发挥和培养学习兴趣提供空间,包括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灵活和实验课后的延伸等。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更加开放和更加包容的实验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3.项目驱动型。目前高校实验室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多举措,包括一些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都有专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开放实验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项目驱动,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将空余时间用于在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事实证明,通过学生开放项目立项,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竞赛训练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加强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和卓越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层次、各水平的学科竞赛和实验技能竞赛,如“挑战杯”创新作品竞赛和各类形式的专项竞赛,为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实验室应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充分利用实验开放平台,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创新活动中来,建立健全以学科和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实验室开放体系。
三、建立和健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措施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高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高校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围绕高校实现开放实验教学的各种模式,学校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开放实验教学的稳步推进。
(一)建立和完善开放实验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实现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并使之形成制度,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开放和管理以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建立一整套较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自上而下,层层贯彻和落实,各实验室在实验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也制定了适合本实验室开放的一系列个性化规章制度,并开始实施。目前,我校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建立有各自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时间、地点、开放资源和条件等方面,保证开放实验教学的有序推进。
(二)加强开放实验室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要求,不仅要在实验内容上勇于创新,在实验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实验资源上合理配置,更要求在开放时间上灵活有度,特别是要保证非正常上班时间的开放实验教学安排。因此,一支高素质、善管理、能奉献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是有效开展开放实验教学的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工作,客观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实验室能随时保证和满足开放实验教学的需要。如我校生科院在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盟的统一组织下,每年举办两门生物专业实验课程的集中培训学习,保证了实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合理配置开放实验教学资源
开放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要求实验教学资源相对集中,并且能随时保证使用状态。对仪器设备使用能够及时调整到位,并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为此,必须根据开放实验教学的不同模式,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如建立在基础实验课上面的开放实验教学,应根据开放内容提前安排。以开放实验项目为主体,以导师或项目组牵头,在各自研究室开展相关实验。以参加技能或学科竞赛为目的,可以由实验示范中心安排专门实验室开放相关实验训练。
(四)应建立开放实验教学预约机制
由于开放实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实验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开放时间和人员的随机性,因此,开放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量大、内容繁杂、任务繁重,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实验室管理,提高开放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开放实验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单靠预约登记等传统形式,不仅手续烦琐、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计算机或在线网络系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实验室网络管理技术,将开放实验室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通过局域网和在线互联网联接,形成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开放实验室的查询、预约、登记、变更、结果分析等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报告、开展实验讨论等。有的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虚拟实验室进行网上模拟实验。建立开放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了学生开放实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健全多种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昭炎,李惠玲,范明星,等.开放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1):107-109.
[2]孙福,赵月飞,郭惠广,任宝荣.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42-143.
[3]高平,陈晓平.高校实验室开放制度化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2004,26(3):84-87.
[4]于永江,王洪刚,郝金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探讨[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5]周雅,袁永瑞,王春霞,邵志松,闵嗣林.浅谈“材料科学综合实验”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6]吴桂云,杜旭,田思庆.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管理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8,(03).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4
高校在课程、学科以及实验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了“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等,但相比之下对教研室建设的力度较小,教研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重新审视教研室的职能和作用,挖掘高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发展就成为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
1 高校教研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机构,在高校应处于主导性的基础地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归属感和培养合作精神,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教研室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种种问题。
1.1 教研室设置和定位模糊
许多高校对教研室设置和定位研究不够。首先,按课程设置教研室不够合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和学科的调整已不仅局限于原有专业的自我完善,而是几门相关的专业或课程的重新优化组合。传统教研室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不利于课程设置与改革,最终会导致学科僵化落后。其次,制度不健全,教研室形同虚设,不利于教学研究团队的形成。第三,教研室主任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1.2 教研室职能不明确
教研室的功能与工作目标模糊。第一,相当数量的教研室处于一般性行政事务或一般性教学事务之中。教研室工作偏离了“教研”核心,淡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第二,缺乏学校、学院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没有形成以教研室为引领的科研、教研活动制度,缺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整体长远发展规划,教研室只是被动的接受任务。
1.3 教研室及教研室主任权利真空、物力贫乏
首先,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承担着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等大量细致而琐屑的工作,但自身缺乏财权和高校体制下的话语权。同时,不少教研室主任有名无实,没有额外的工作补贴,易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其次,不少高校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物力投入不够,教研室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或活动场所条件较差,没有独立的活动经费,外出调查研究、组织讲座等工作的开展和对教师的简单奖励都受到经费约束。
(四)教研室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大学在其职称评聘等政策上都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与科研相比,前者多为模糊含混的软指标,后者却有清晰量化的硬指标,导致教师不得不忙于寻找科研课题,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科研,而对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同时教师除了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外,还要应对计算机考试、、评聘职称等压力,对教学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观念逐渐淡薄,无意开展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2 完善高校教研室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对教研室的研究,实现教研室定位准确、设置合理
为了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有序开展,校、院两级部门应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应做到:第一,教研室设置合理。各高校院系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教研室划分标准,保持教研室人员的稳定性与相对的独立性,以利于教研室工作的开展。教学或教学科研型高校可以采用专业与课程标准,有利于课程与专业建设;科研型高校可以采用学科标准,打破专业、课程界限,以课题为依托构建教研室,这种设置既有利于学科建设,又利于跨学科的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发挥和全面成长。第二,教研室定位准确。教研室隶属于学院,使教研室成为拥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财权的实体组织,制定和严格实施教研室工作规章及相关政策,明确其职能和权力。
2.2 建立教研室规章制度,健全教研室管理体制
要实现教研室的规范、有序管理,就必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要以《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法规为准绳,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制定详尽、规范的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第三,建立学校、学院与教研室直接对话机制。教研室是由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同行构成,其高度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往往是其他人、其他管理层无法替代的。
2.3 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现代大学作为教学机构,应以教学为中心,作为知识组织,必须强化科研。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第一,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研室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因此,高校应重视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定中的分量,将教学工作数量、质量和教研成果奖等与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第二,以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可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利用科研经费装备科研实验室,既保证了科研的需要,又可为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搭建平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二者应协调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科研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而教学与科研在大学具体运作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教学任务过重,教师就没有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与提供社会服务。同样,科学研究过重也会侵占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分层定位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关键,将教师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种类型进行分类,便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
2.4 加大对教研室经费的投入力度
伴随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有序开展,校、院两级部门应加大对教研室经费的投入力度。第一,及时改善教研室办公条件,解决科研仪器设备不足等具体困难,为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空间和条件。第二,导入教研室奖励补贴、考核、评估机制,增强教研室活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三,设立教研室建设专项资金、教研室活动经费资助和管理办法等,保证并加强对教研室的经费资助和管理力度。从而利于教研室开展建设精品课程、组织课件制作比赛、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2.5 明确教研室主任的任职条件、待遇、职责及教研室职能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问题与对策
在高等学校当中,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支撑着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承载着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建设、改革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教研室虽然不是学校行政的一级组织,但是,在层级管理中是直接面对教师的管理层,是最活跃的基层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对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研风气、科研水平。为了推动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教研室的建设进行探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研室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教研室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应付和处理日常事务,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整体长期规划。教研室的职责只局限于一般性教学事务之中,诸如落实教学任务、学期中布置各种检查等,却忽视了教研室工作“教研”这个核心,既很少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很少搞教学内容的研究,更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2.制度不完善
学院虽然制定了较完善的“教研室工作条例”,但学院没有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没有专门的教研室主任工作会议。同时,学院还缺乏直接对教研室的考核、评比和表彰制度。正是由于这些重要制度的缺失,很多问题和矛盾被掩盖起来,得不到及时地解决,教研室工作流于形式。
3.教研室责、权、利不对等
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责任大,任务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及其师资培养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教研室去完成,但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学院要实行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要完成它的职能必须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以对其所属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现在的状况是,院、系两级都不够重视教研室建设,教师更不把教研室当一回事。很多教研室的任务都是教研室主任一个人担当,而仅凭教研室主任一人根本没能力去完成教研室工作。教研室没有必要的活动经费,针对教师的简单的奖惩都做不到,教研室主任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导致无人愿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局面。
4.教师压力大,对教研室工作持逆反心态,不支持教研室工作
首先,教师的授课任务明显增加,教学任务很重。其次,独立学院中年轻教师占的比例很大,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历提高上,也不能全力投入教学工作。还有一些教师受经济利益驱动,除了承担份内工作量以外,搞一些社会兼职来创收,使得教学“主业”与兼职“副业”的精力投入主次颠倒。这一切使教师的工作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之下造成心理紧张和焦虑,不自觉抵制教研室工作安排,造成教研室内部矛盾和冲突较多,工作推动难度大。
5.教研室业务活动较少,缺乏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长期以来,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和政治学习之外,多数时间都不需要到学校办公。教研室群体集合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保证,这是造成教研室活动很难有效开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松散式管理、单兵作战”是独立学院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实际上,有的教研室一学期没有开展过教学研究活动,即使开展了,其活动的内容也只是负责传达学院及系部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作点记录,应付检查。
6.对教研室工作的管理措施不力,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教研室不是一级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随机性大,人为因素多,缺乏可行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各级领导也很少参加与指导教研室活动。造成教研室工作的目标任务没有硬性规定,缺乏明确的建设规划与工作计划,教研室活动的次数与效果缺乏监督机制,与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相比,教研室的建设力度要小得多。如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概念,却无“重点教研室”的提法,对其成绩、过失缺乏奖惩措施。领导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高,对教研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关心、理解、支持不够。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教研室重要性的认识
强调教研室的重要地位,重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理顺教研室面临处理的各种关系。不管哪一类、哪一种、哪一层次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研室始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有关教学工作、教研室工作、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教研室在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教研室的定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建设、教学工作、教学评估、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教研室。
2.加快教研室相关制度建设
加快教研室制度建设,包括教研室活动制度、教研室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学院定期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制度、学院与教研室直接对话制度等等。同时,建立教研室评定等级制度,制定相应奖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的活力。
3.重视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和选拔,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
教研室主任应是本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教研室主任应具备认真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业务功底,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得到教研室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应当制定稳定的政策,大力提高教研室主任的待遇,使最优秀的教师积极参与竞争教研室主任岗位,而不是去争当行政管理干部。
4.教研室应有适当的发言权和服务意识
首先,教研室在教师考核、教师培养进修和评聘职称工作中应有适当的发言权。教研室最了解每位教师的情况,给教研室适当的发言权,有助于教研室地位的提高,有助于代表基层教师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增强教研室工作的凝聚力,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第二,教研室应把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这要求我们教研室及各级领导应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工作上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利益奔走,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研室功能
独立学院科研工作上不去,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师资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主观原因就是领导不重视。教学和科研是教研室工作中两项重要的职能,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从学校领导到教研室主任,都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把科研工作列入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定政策,支持、引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主动开发、承揽项目或参与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6.加强教学文件和资料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
教学资料的建设与归档是专业教研室最基础的工作,是各个教学环节执行的重要依据,包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纲及指导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等。同时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教研室科学管理和评估,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相应条款,教研室应不断自查和改进。专业教研室应积极参与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并积极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立经常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并将交流资料归档。
7.调整和优化教研室结构
教研室划分过细不利于群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对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及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不利影响。各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对教研室的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整合。通过优化整合,可以增强教研室的功能和综合实力;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给教师一个相对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6
1.1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推行整体医疗管理模式
建立医院整体医疗模式是医疗工作中的新理念,其推行必然会受到传统理念和管理措施的影响,因而在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实施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如医学整体观、学科整合、转化医学、临床路径、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等,使全体人员树立整体观念,统一思想,达成对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共识,正确理解推行该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掌握其运作方法,为正式开展新的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同时注意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个医务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确立学习目标,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1.2实施患者满意(CS)战略,提高服务满意度
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它要求医院在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中实施患者满意(CS)战略,因而医院各部门能站在就医者的立场上研究和设计就医路线和医疗产品,尽可能地把患者的“不满意”从就医过程本身去除,顺应顾客的需求,预先造就医者的满意。改善前台咨询、挂号、就诊、交费等流程的服务态度;重视就医者的意见,及时根据就医者的正确意见;建立合理可行的医疗制度,以合理的服务价格和优质的后勤服务为就医者提供优越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就医者的满意度。医院近10年来患者满意度都在95%以上。
1.3拓展院内外服务功能,提升医疗质量
传统医疗模式侧重于对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检查评价,较少涉及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强调整体性,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开展康复服务拓展了院前院后服务功能;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躯体疾病、心理状况、病例分型、营养状况、疾病认知、社会支持等6个方面的评估[1],创新了院内医疗服务手段,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10余年来,体系部队官兵昼夜发病率、后送率分别下降32%和19%;所在社区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的健康知晓率提高了65%[2]。2012年与1998年相比,医院门急诊人数提高1006.9%,住院人数提高625.8%,治愈好转率提高1.54%,平均住院日下降9.95天,床位使用率提高11.36%,床位周转次提高252.6%。
1.4构建高效运作的医疗团队,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推行医疗团队工作模式,围绕患者需求,将医师、护士、临床药、心理师、营养师、康复师、社会援助师等进行优化组合管理,构建具有互补性的医疗团队,为各类医务人员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建设[3]。为满足团队工作模式的需求,医院出台了《十类人员管理规定》、《关于增强科室主任自主创新能力意见》、《报考在职研究生管理办法》及《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优待政策文件。通过采取特招入伍、特聘专家和客座教授等手段,招收了紧缺急需及拔尖人才35名,并聘请国内外知名院校专家教授开展学科对口帮带。截至2012年,医院高学历人才增加了46名,人才梯队趋向合理,新当选全军医学专业学科副主任委员2名、委员17名,军区主任委员3名、副主任委员20名,兼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8名。
1.5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优化评价指标
一是量化核心医疗指标管理,如入院3日确诊率、术前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门诊诊断与入院诊断符合率、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及药占比、床护比、单种疾病特护标准、责任护士管床数等10项指标。医院根据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部分医疗数质量指标量化管控方案,按照总体达标、动态微调、奖罚合理等原则进行量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加强医技科室及服务平台建设,使医院核心医疗数质量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二是创新完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病重病危参考标准》、《临床特级护理医嘱参考标准》、《单病种辅助检查标准》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等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三是建立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将整体医疗质量控制纳入医疗文书质量控制内容,整体医疗评估表格随病历归档,质控科对整体医疗评估完成的及时性、真实性等方面内容进行环节及终末质量检查,参照病历质量标准评分,确保医院整体医疗工作质量。
1.6整合学科配置,增强学科技术实力
医院以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医院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在院内设立病人援助中心、临床支持等保障部门,加强了医院各科室之间、科室与与支持部门之间、医院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医疗工作效能。医院逐步对医院内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先后成立肾脏中心、妇幼中心、心脏中心、肿瘤中心、健康管理医学研究中心等9个学科中心,压缩减少9个科室单元,优化了学科资源配置,形成了整体医疗团队,医院学科技术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3]。截至2012年,医院先后建立全军专科中心3个,全军临床基地4个,军区专科中心4个,军区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先后出版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相关的专著7部,年均增长10%,发表SCI论文近20篇,获得各种类课题9个,获得课题基金300多万元。
1.7关注医学伦理实践,确保医疗安全
医院通过对45个科室的长期调研,编撰下发《医院医疗工作伦理道德手册》,让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强化医学伦理理念,保障患者的正当权益,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近6年,医院未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千人投诉率下降40%。
1.8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效能
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简化就医流程,将病人候诊时间缩短了50%;引进医疗质量监管、合理用药监管系统,提高医疗质量;组建网络医疗科,利用信息技术对院外医疗服务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健康医疗服务前移;运用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心理咨询、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健康教育、远程急救和物联网健康监护;应用3G网络与当地交警合作创建了急救医警联动机制,大大提升了医院急救水平,医院急救院前反应时间较改革前减少11.38分钟,反应距离延长11.23km,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分别提高8.15%和11.09%,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降低55.08%和62.50%。
2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