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1
标准样品是一种均匀的材料或者化学物质,主要具有特征值,能够很好的被确定,有的甚至存在多种特征值。对于已经颁发证书的标准样品,我们称之为CRM,即有证标准物质。这类样品的某种或者某些特征值已经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细致到可以追溯到相当准确的特征值计量单位,用于表示该种物质的特性标准值,在这个标准值的基础上附给不确定度。在化学分析领域,特别是实验室中,被广泛用到了校正、测量、评价或者测试等领域,给各种材料赋值。由此可见,能够正确的利用标准物质,保证规范管理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 标准物质的种类和用途
标准物质可以进行分级,在化学实验室领域一般分为一级基准物质、二级基准物质等。基准物质的分级主要是通过基准设备来完成的。在物质标准度的衡量中,一级是国内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一级标准物质还是二级标准物质的定值,起到仲裁和分析的作用,是传递的基本依据。二级标准物质可以用在一级标准物质的测量和比对当中,一般直接进行使用。截至2008年年底,现在我国已经批准可供使用的一级标准物质1466种,二级标准物质3769种。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液体或固体。
标准物质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首先在校准仪器方面,比较常见的光谱、色谱等仪器都需要借助标注物质给仪器的准确性进行测试,包括灵敏程度、分辨率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指标是否符合要求,都能够发挥标准物质的作用。通常在使用过程中,借助标准物质绘制出校正曲线,根据过程中的数值来分析结果,完成仪器的校正。另外在考察一些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得当或者可靠的过程中,也能发挥效用。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同步完成控制样本的分析,用分析结果考察操作过程是否存在疏漏,控制样品,完成对于质量的控制。
2 实验室标准物质的使用方式
在实验室进行标准样品使用是应该以保证测量可靠程度作为基本原则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衡量的因素很多,比如供应量大小,过程中产生的相应费用,和相关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标准物质,将会给实验的测试成果准确性带来严重的影响。
2.1 注意标准物质有效期限
在研究者规定的环境之下,保持实验环境过程的稳定状态,有效量的稳定性实验完成之后,特性值稳定程度不再发生变化,就形成了有效期限。理论上讲,稳定实验是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结果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只能证明在试验时间之内该标准物质是稳定的,不能断定超出有效期之后的化学性质是否还能保持稳定。大量的试验成果表明,有部分样品稳定性持续时间要远远超出试验有效期,一些冶金标本中的金属元素稳定期可以达到二十年,但有些性质不稳定的非金属物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储存条件也会对保管时间造成比较客观的影响,使得物质特性呈现下降趋势。还有相当一部分标准物质很容易发生化学属性上的变化,有些标准溶液在三个月内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很多实验室化学分析用的标本和样品都需要配置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就算是按照说明书进行制备,介质的种类和浓度对于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稳定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到实验室过程和细节上,要注意对标准物质性质变化进行监控,总结性质变化规律,积累经验,对有效期有更为客观的认识。
2.2 掌握实验室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实验室得到的测量值具有一定的分散性,通常用不确定度来表示。标准物质的自身性质不同,不确定度也存在着差异,定值特性合成不确定度和样品的不均匀息相关,主要是存在于实验室内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应该作为选择实验室标准物质的首要前提,充分把握好不确定水平,使得不确定度水平和分析结果要求的不确定度水平对应,则可忽略不计。另外,除了生产过程中人为产生的不确定度偏差外,处理方式的多样化也会影响结果的不确定度。当采取定值法的时候,不同的分析方式产生的不确定度也可能和生产者提供的会有一定的出入。在不确定度偏差方面,也不是偏差越小,物质的质量就越高,应该结合实际供应的情况充分考量,成本、化学和物理适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当结果的偏差度比较大的时候,可以选择不确定度较大的标准物质,这样可以节约分析成本。
2.3 注意标准物质的溯源性
所谓溯源性,就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确定度间,形成一种比较链,目的就是能够使得实验的数据结果与参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一致。通常情况下,溯源性应该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计量标准相连接的特性。实验室标准物质进行测量必须追溯到SI单位,国务院计量官方部门批准的机构,提供的标准物质合格资料,才会得到行政部门的批准。分析结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溯源获取,实验室选择标准物质的时候,通常很注意证书对国家计量基准的溯源性要求。另外在有些分析过程中,溯源性对于标准物质来讲并不是很关键。
3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
实验室拥有成熟的参考标准校正计划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管理环节十分重要,标物验收、运输、安全、储备和使用,处处都和管理密不可分。防止环境污染和设备损坏,保护完整性也属于管理的集中范畴。实验室标注物质的管理原则,应该是尽量追溯到SI测量单位,以程序及计划为核心对标准物质进行检查,确保校正结果具备准确性。具体到细节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首先是验收和验证方面。实验室对于检测的结果有着严格的规定,因此对于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应该进行验收。对于供应商的资质、证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以及相关重要信息进行严格的要求。另外,通过观察法进行外观和包装的检查也很有必要。具备相应能力的实验室,还应该对准确性进行验证,和标准物质进行对比,测试结果。
其次,审查工作如果存在于两次校准之间就称之为期间核查。主要的目的是保证设备以及标准物质能够长期处于稳定和准确的状态,使得分析结果具备很高准确性。实验室要做好定期的核查工作,发现标准物质有变化时,应及时作出反应,尽早防范,以免实验过程和结果承担风险。
最后还要做好监督工作,对管理工作全程进行控制,保证分析的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实验室还都把监督环节放在检查数量、有效期和储存条件等方面,对于人员的违规操作、数据的处理分析,机械的检查和养护等环节做的都不到位,容易忽略技术层面以外的原因。这部门原因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也会对于实验室标准物质造成负面影响。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重要性;方法;措施;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地有力保证
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先后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的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而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建立是我国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体现。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质量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实验室是否具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便能够直接反应该实验室检测水平的高低。只有保证了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有具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检测的精确、有效。
2.有助于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环境监测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环境监测办公室,就会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精湛的实验分析能力,还要明白具体的分析监测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各种标准及规范对现代监测工作的要求。实验室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针对性管理,达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控和监督管理的目的。同时,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学习和培训,并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使实验室的发展始终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
3.不断提高实验室自身的检测水平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实施,是对实验室自身检测水皮的一种调整,能够促进实验室的检测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实验室能够通过对不同的实验室间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而对不同的实验室间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完善自身,使实验室能够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4.获得准确监测数据的保证
在监测部门,一切的监测数据都是命脉,至关重要。数据的准确性是对监测对象的客观正确的反映。而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性的根本则是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措施要贯穿在样品监测的各个具体环节,有效地质量控制程序能够及时地发现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环节,并及时查找出现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来保证提供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样品的监测的过程中缺少了质量控制的环节,就会导致监测数据可能会出现问题,造成“查无出处”的现象,那么监测的数据的准确行便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所以,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我们获得准确监测数据的保证。
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法
1.进行精密度偏性试验
精密度偏性试验是对一组样品进行多次测试,并对所得的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从而确定试验的结果是否存在影响测试结果的偏性,也就是对影响分析测定的各种变异因素及回收率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样品测定准确度的评价方法
(1)对照分析:将检测的样品同国家的环境样品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对,标准物质的测定值应该在有效的误差范围之内,否则便需要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对检测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与测定。
(2)加标回收率测定:对检测样品进行测定的同时,往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其分析测定的结果减去样品的测定值,来计算加标回收率,这一数值一般需要控制在90%―110%之间。
3.加标同收试验
加标同收试验的方法主要用来检验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是指向同一未知的样品加入已知量的标准待测物质,同时测定未知样品和样品中加入的标准物质中的待测物质的含量。然后,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回收率:加标回收率=(样品加标准的测量值-样品的测量值)/加入标准物质的量X100%。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回收率越接近100%,则方法越准确。
4.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在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实验室间的控制同样也要重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一是加强与相同方法试验室的数据比对。通过将本室的均值同相同方法组的实验室监测得出的数据的均值的平均值或者中位数进行比较,便可以看到整体的分析过程,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判断特定的仪器得出的数据是否准确。如果本室的均值明显地偏离了相同实验方法组的均值,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该室的设备、仪器、特定的试剂以及分析过程进行认真的核实、校准,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二是加强与全部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比对。大部分实验室的试验方法之间的比对,整体来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当特定方法的实验室数量相对较少时,采用将该室的数据同所有的实验室的均值或者是标准差进行比对,同样能达到保证数据精确性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实验室过往的历史数据中获得有效信息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三、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1.正确使用标准溶液和标准样品
标准溶液是实验室进行分析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的实现。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标准物质的保管和使用工作。而监测部门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形,将标准物质分为密码杨和明码样两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标准物质,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外,在发放标准样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发放统一生产单位的标准溶液,从而减少系统误差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
2.科学管理标准物质和仪器
实验室要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的规程,做好标准物质和一起设备的统一管理工作。标准物质尤其是有机物质,具有种类多,数量少,不易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监测站的管理人员要做好人员的分配工作,指定专门的质控管理人员对标准物质的发放和使用进行统一管理。如今,质控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对标准物质实行有效管理,这样便能够及时发现标准物质是否存在失效和数量不足等问题。除了标准物质之外,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也是实现实验室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检测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种类多且较为分散,要对仪器实现有效的统一管理,一方面要完善仪器管理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仪器管理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责任心,这样才能保证仪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正确认识质量控制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定位
质量控制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手段,质量控制工作能够提高监测分析的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质量控制工作,而不应该把其当做一种负担,单纯地认为质控工作只是增加了工作量。只有充分认识了质控工作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保证质量控制在实际的工作发挥作用。
四、结语:
总之,质量控制在环境监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误差,从而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文波.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设想[J].污染防治技术.2006,(1).
[2]王文铮.浅谈环境检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J].环境科技.2008,21(22).
[3]李忠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3).
[4]敖雪桔.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34(1).
[5]冯丽君,张凡,王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1).
作者简介信息
姓名:李伟红,性别:男 学历:大专,出生年月:1973年11月生,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实验室;农产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295-02
检测工作质量是实验室的生命,为了获得质量较高的检测数据和结果,要对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1]。实验室控制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确保分析误差处于允许限度内,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1 误差的分类和来源
1.1 误差分类
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值的差异。真值为客观存在值,真值一般分为理论真值(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局的国际千克基准)。检测工作中要估计的被测物的真值属于约定真值。在定量分析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误差,按照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3类。一是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由于试验方法、所用仪器、试剂、试验条件的控制以及试验者本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称系统误差。二是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或未定误差,是由一些偶然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测量时环境温湿度、气压的微小变化,都能造成误差。三是过失误差,又称粗大误差。由于测量者过失,如试验方法不合理,用错仪器,操作不当,读错数值或记错数据等引起的误差。在数据处理中要把含有粗大误差的异常数据删除。
1.2 误差来源
分析过程中不同的步骤引入不同的误差,以有证标准物质克百威作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NY/T761-2008第三部分)质控样为例:
2 质量控制的环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检测过程的控制,而是贯穿实验室质量活动的全部环节。
2.1 人员
试验由实验室人员完成,实验室人员的素质、能力、操作水平关系到试验结果和数据的准确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的要求,为实验室配备具有相应学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有上岗人员都要接受 “培训-考核-监督”的管理方式。对新进人员,要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培训,经考核合格,获得证书后才能上岗。实验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实验室监测人员的水平。建立定期与不定期、一般与重点、新进人员与老职工相结合随机抽查制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保证监测结果准确科学[2]。
2.2 设备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抽样工具、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所需要辅助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要独立建立设备档案,内容要完整,且制定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应有唯一性标识,并贴有状态标识。对处于计量器具目录的要按照要求进行计量检定,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量值溯源和可靠性;未纳入计量器具目录的仪器和设备及检定周期之间的大型仪器设备,应该按照操作说明、技术规程、计量检定规程等制定自校规范,严格按照规范,及时进行校准。
2.3 实验室试剂和耗材
要获得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使用质量好的试剂和耗材。实验室在购买和更换试验耗材和试剂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对购入的试验耗材和试剂要进行验证、确认、登记等工作,以保证其质量。
2.4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是试验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使用合格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才能为后续试验的开展打好基础。购买标准物质时,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持有标准物质证书,以利于可追溯和量值溯源。实验室应该建立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其购买、购置、存储、使用等环节进行控制。对于标准溶液的有效期可参考《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附录C中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验室方法检验结果确定。
2.5 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是指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够顺利开展,才能获得准确和有效的检测结果。仪器分析室的环境应满足仪器正常工作的需要,在环境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仪器室应进行温湿度记录;天平室应防震、防潮、防尘,保持洁净;放置烘箱、高温电阻炉等热源设备的房间应具备良好的换气和通风条件;将试剂、标准品、样品存放在符合其存放规定的区域,冷冻、冷藏区域应进行温度监控并做好记录。
2.6 检测样品
在农产品相关试验的开展过程中,要对检测样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包括接受、保管、领用、传递、处理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办法,保证检测样品不污染、不损失、不变质,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在样品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接受的样品状态进行记录。如记录样品的颜色、形状、新鲜纯度等。二是核实和编号。对照抽验单、标签、封条等对样品进行核实,并按照规定对样品进行编号。三是制作标识。为了便于区分,制作好的样品可以按照检样、留样等进行分类。同时制作标识对检样进行区分,如将其区分为待检、在检、检毕等。四是样品的贮藏和保存。样品存储的环境应该保持清洁,存储过程中将其整齐摆放,按照样品的特点对存储的环境进行控制,并及时进行记录。如水果蔬菜打浆样品要求储存于-20 ℃冰箱中。样品的领用和退回,应办理交接手续,做好清点核实工作后,交接人员双方应在记录上签字[1]。对超过保存期限的样品应该按照作废处理程序将其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
2.7 记录
实验室记录能够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原始的数据,也能够为试验过程提供证明,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室记录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字迹清晰。试验数据保留过程中,要按照试验以期的准确度保留1位可疑数字,在运算过程中按“四舍六入五成双”的原则进行数字修约。实验室还应建立标识、收集、编目、存档、借阅、维护、清理记录的程序[4]。应该按照制定的保存期限进行妥善保存。
3 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采用多项手段如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以便及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在标准更新、人员交替、设备变化和检测质量波动情况下,尤其应加强技术校核工作。
3.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须积极参加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以及国家认监委(CNCA)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活动,参加省计量部门,农业部或省、市等质检机构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重点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
4 实验室检测过程控制的方法
一个好的分析方法经过实验室确认(或验证),实际执行过程仍需要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方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1 质控样品法
4.1.1 质控样的种类。质量控制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一是试剂空白。不含待测成分,或用等量的溶剂代替待测部分,执行全部分析过程。二是基质空白。不含有待测物质的与待测样品基质相同或相近的样品。三是有证标准物质(CRM)。四是实物标样。通过实际种植、养殖或食品加工工艺产生的含有所需检测分析物的样品。此样品可以是实验室自行制备或是利用留存样品,样品中分析物的含量需经实验室内部验证,推荐采用实验室间的验证分析评估此类样品的分析物含量。五是添加样品。空白样品中添加所需检测的分析物。六是盲样。由管理人员配发的样品,可以是实物标样或添加样品。
4.1.2 质量控制样的应用。每批次的样品检测中加入质量控制样与待检测样品同时分析(包括提取、净化、上机测定),以监控整个分析过程。每一次检测应同时检测质量控制样品,其中必须包括试剂空白、基质空白2种以及有证标准物质、实物标样、添加样品、盲样中的1种或更多。在6个月或更短的周期内,检测方法所包含的全部检测项目(分析物)应有至少1次参与到质量控制样中,若由于检测批次很少,可将此周期延伸至1年。建议实验室在编制内部质量控制程序文件时明确具体的进样序列要求,进样序列的任何调整都应有充分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建议的进样顺序是:试剂空白、空白样品、添加样品(或实物标样)、空白样品(或试剂空白)再进样、要检测的样品,最后是添加样品(或实物标样)[5-7]样品数量较多时,应在一定的样品间隔(如每10个样品)中加入控制样。
4.2 质量控制图法
质量控制图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它主要区分检测结果质量的异常波动还是正常波动,对过程异常及时告警。
农残检测过程中可以采取加标样(添加样品加标回收率)或者已知浓度的标准样作质控样绘制准确度质量控制图,按标准正常进行的检测结果经统计得到标准差σ(重复质控样的20个数据)决定检测结果的控制限。随即变量X(质控样检测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时,X落在(μ±3σ)范围的概率为99.73%,μ为分布期望值或总体均值,如果变量X处于(μ±3δ)之外,则认为过程存在异常波动,则应重做样品检测[8]。
5 参考文献
[1] 高强,孙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样品质量控制[J].现代农业科技,2014(3):292-293.
[2] 廖海燕.浅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J].四川农业科技,2013(8):49-51.
[3] 唐昆.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图的制作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00-202.
[4] 吴越锋.浅谈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80-8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检测实验室中常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GB/T27411-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4
关键词:煤质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对煤炭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依据标准、检测环境、质量控制等过程进行探讨,使其能够科学、公正、准确地为社会服务。
一、人员管理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的素质与水平决定了检测能力的高低。因此煤质检测实验室在人员管理上需做到如下几点:
1、配备相应的管理与技术人员
根据试验的繁琐程度、周期的长短,通常每名试验人员承担二至四个检验项目为宜,且最好是按承担的项目试验周期长短、简繁程度搭配。任务繁忙时,可穿行试验,如做煤中水分分析的时候,可以烧制灰样,即不影响检验的质量,又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人员的能力
所有从事现场抽样、检测实验、签发检测报告、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参加国家煤质检验中心及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也可根据专业需要,专向培训。
上岗授权必须明确具体到授权的检测项目名称、签发报告的范围、具体操作仪器设备等。
对于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需具有相应的学历及煤质检测工程师以上的职称,熟悉煤质检测业务、具备多年从事煤质检验的工作经历,熟悉煤质检测各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对检验数据的正确与否做出最终判定。
3、确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制定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任职条件,如采制样人员须具备煤炭采样、制样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严格按GB475《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474《煤样制备方法》进行采样和制样;检验人员必须具有开展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它标准进行检验的能力。
4、专业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并具体到人,结合其承担的检验项目,进行:法律法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职业操守的培训与学习。新上岗的检验人员,还需增加对拟承担的检验项目,进行存留样品再检测培训,合格后,方可授权上岗工作。
5、档案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立专(兼)职的管理人员,建立和管理人员档案,对所有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建立档案,人员档案一定实行动态管理。
二、仪器设备、量值溯源、标准物质
仪器设备是保证煤质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获得可靠数据的基础。
1、煤质检测设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需建立健全的设备档案。设备档案的主要内容有:设备名称、供应商、设备型号、接收验收、鉴定证书、使用及维护记录、故障或修理记录等。
2、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如煤样破碎机、磨样机应定期注油,更换三角带;量热仪应定期检查水量,特别是夏季,应及时补充水量等。
3、煤质检测实验室应制定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国家强制检定设备目录的要求,对强检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对我国尚未建立计量基准,不能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设备,制定自校准计划,编制自校准规程,定期进行自校准实验,同时,还可以进行设备比对、能力验证来证明设备的准确性。
4、仪器设备应做好状态标识,并随着检定的结果而进行更改。状态标识的信息一般包括: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设备自编号、使用人员等。
5、每台仪器设备都应指定(以授权方式)专人操作,操作者应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无关人员不得操作,需要时制定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6、在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过载或操作不当等错误,或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必须停止使用该设备。修复后,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功能指标已恢复方可投入使用,并对过去进行的检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追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7、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量值必须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际单位制,因此,必须绘制仪器设备的校准量值溯源框图,以确保量值溯源。
8、煤质实验室使用的标准物质主要是煤标准样,其作用有三点:一是作为校准物质用于仪器设备的定度,二是作为已知物质用以评价检测方法,三是作为控制物质,与待测物质同时进行分析。因此,煤标准样在煤质检测中的重要性是任何物质无法替代的。标准物质的购买、使用应有专人管理,煤标准样应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具有CMC标记,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依据标准
检测标准是煤质实验室检测工作的依据,除煤灰粘度的测定项目(暂时借用DL/T660)外,其余均为国家标准。因此,为了保证检测标准的现行有效性,应设置一位专职(或兼职)的国标管理人员,除了负责登记收发检测标准外,还应及时关注标准的更新,保证检测工作依据的现行有效。对于过期的标准及时做好回收、归档、销毁工作,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四、检测设施与环境
检测设施主要是指场地、能源、照明(采光)、采暖、通风等。检测环境(指室内)主要是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冲击振动等。检验设施和环境直接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检验设施和环境需要满足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制样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排尘设施,即防止煤粉尘对制样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又排除了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检测室应阳光充足,采暖良好,在同一房间区域内安排的各项目间无干扰;有独立的天平室和煤质储样室;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等的化学检验项目,应设置通风橱,并在通风厨内操作。
对检测室的设施与环境应监控,如天平室及发热量测定室温度应保持在20℃-30℃左右。
对于煤质检测时产生的废弃物做到合理处置,处置应符合环保要求。
为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工作区域应设标识,如在检测室的门外应有“检测区域非工作人员免进”、在制样室和相关的检测室应有“检测区域禁止吸烟”、在马弗炉旁应有"注意安全,防止高温"的标识等。
五、结果质量控制
在煤质检测过程中,由于诸种因素的变化会使得检测可能发生突变或渐变,这种质量的下降如超出标准的要求,将会对检测质量带来风险。因此,必须采取适时监控的方法,对检测过程进行监视和分析,使其保持规定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为确保煤质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必须建立并有效实施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出具的检验数据或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农产品;检测;标准物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S-3;TS2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6-01
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准物质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以及正确应用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检测、校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农产品检测过程中做好此项工作,进而确保检测数据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现对标准物质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作一探讨,为从事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1 标准物质的应用
标准物质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具有一个或多个足够均匀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1.1 标准物质的选择
标准物质在农产品检测中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监控分析结果(质量控制)以及产品评价与仲裁[1],因此正确选择标准物质就显得十分重要,标准物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检测的目的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物质目录》中选择相应种类的标准物质。二是选择特性值与预期应用测量值水平相适应的标准物质。不应选用不确定度超过测量程序所允许水平的标准物质。在一般工作场合可以选用二级标准物质。对实验室认证、方法验证、产品评价与仲裁等应选用一级标准物质[2]。三是选用的标准物质基体应与测量程序所处理材料的基体一致,或者尽可能接近。同时注意标准物质的形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是测试片还是粉末。四是选用标准物质的基体组成应与被测样品的基体相同或相似。因为在微量或超微量分析中,基体效应往往是主要误差来源之一。
1.2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
在使用标准物质前要仔细阅读标准物质证书,同时所选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应能满足整个实验计划的需要,凡是超过稳定性要求的标准物质切不可随便使用。因此,正确使用标准物质前应考虑到能够影响其校准的因素,如浓度水平、准确度水平、取样量等。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浓度水平的选择。标准物质作质量控制用时,应选择与被测样品浓度近似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用于评价分析方法时,应选择浓度水平接近分析方法测量的上限与下限的2个标准物质;用标准物质校准仪器时,可选择1~3个或3个以上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调整仪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核实仪器的精密度。二是标准物质准确度的选择,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比被测样品预期达到的准确度高3~10倍。在微量与超微量分析中期望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50%以内,则选用的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在±5%~±17%之内。三是标准物质取样量的考虑,当取样量小于证书上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上列出的保证值无效,取样量等于或大于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值有效[3]。
2 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控实验过程,并及时发现导致不合格或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使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
2.1 质量控制的形式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它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一是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二是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三是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四是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五是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而从单一质检机构本身的质量控制角度来说,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具体形式是: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实验、平行双样测定、密码监控、质控样监控、标准物质监控、双人比对、不同检验方法比对、加标回收率实验、保留样品重复测定等。外部质量控制则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4]。
2.2 质量控制的评价
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说,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将标准物质与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检测结果与证书上的标准值一致,表明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的准确度令人满意,样品分析结果准确。二是加标回收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待测物质,用选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按照回收率计算公式得出回收率,回收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的,即表明样品分析结果准确当然,在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时,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只是众多评价标准中一个标准的2种方式,对于不同的质控形式,应该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与依据有:《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398-2000)》《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以及指令性检测任务对质控的明确要求[5]。
3 参考文献
[1] 高月明,陈劲星.农产品质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31-332.
[2] 徐剑,镇召国,周建华.浅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与规范化管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48-51.
[3] 秦淑平,朱萍,张敏,等.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管理[J].科技资讯,2013(21):230.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6
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医学检验的溯源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检验系统类别繁多,解决医学检验的溯源性就尤为重要。这既是一项前沿性的研宄工作,也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性工作。笔者欲结合自身在计量领域、认可领域以及在参与医学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的经验,探讨我国建立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一、建立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重要意义
1.医学检验对于民生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医学检验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筛查、监测和健康检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常规检测项目大约有700余项,据美国调查,临床医生所用辅助诊断治疗信息的70%~80%来自医学实验室的检验。由于医学检验结果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医疗诊断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
另外,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遭遇,在不同医院看病,即使是对同一检验项目,其结果也经常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操作技术和医学检验系统之间的差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即便是对同一经过制备的样品的检验,不同医学因此,医学检验不仅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检查和患者诊断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涉及到人们的医疗负担这个社会问题。
2.医学溯源体系的重要意义通俗地讲,上述所提及的现象就是实验室检验结果“准不准”准确性)和“一样不一样”一致性)的问题。结果的“准不准”需要和一个可以作为参照标准的值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实验室之间检验结果“一样不一样”可通过不同实验室之间结果的比对来得知,也可通过和一个公认的参考值的比较来得知。这里,与这个参考值的比较活动,即是溯源。因此,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医学检验溯源性的问题。在ISO15195《医学检验-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只要可能,医学实验室得出的结果应溯源至更高一级的参考物质和(或)参考测量程序,这样才可以不受测量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实现患者样品测量结果的互换性。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和一致性,我们才能认为该检验结果是可靠的。
溯源是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基础。溯源性(Traceability)在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VIM)中被定义为: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了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标)准或国际计量基(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经过多年的研宄和实贱,当前,大多数的物理特性量的溯源性已经随着国际单位制(SI单位)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可通过一系列的校准装置来实现,且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计量局(BIPM)领导下的全球性的溯源网络体系。在医学领域,大多数检验的对象涉及化学和生物学,由于被分析物的分子结构和存在形式有其特殊性,某些生物源性材料的特性不能用SI单位表示,因此,溯源链只能处于较低水平。参考测量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保证向客户提供的参考物质具有可以溯至现有的最高参考测量程序或参考物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从确保医学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医学检验学科
的发展需求,还是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来看,都需要解决医学检验的溯源问题。从当前国际上的发展来看,医学溯源问题的研宄是一项新兴的前沿性工作,但从测量理论以及相较于其他测量和检测领域的发展来看,医学领域的溯源性研宄也或许可以被视为是在补建基础。
二、建立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1.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架构的设想
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自己的医学检验溯源体系。建立医学检验溯源体系,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该体系的框架可参照当前我国现有的物理量和化学量的量值传递框架,即首先确定我国的医学溯源基准实验室,建立我国医学检验溯源的“源头”其职能主要是负责研宄和建立我国的医学参考程序和最高计量水平的参考物质;其次,建立我国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负责对常规检验实验室的校准,以及对新的或已有的测量程序的真实度开展研宄、为用于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样品赋值等,起到“上承下达”的作用;常规检验实验室则主要是检验样品,但其检验必须溯源到参考测量实验室。
一旦建立起我国的医学检验溯源体系之后,我们还必须要通过参与国际比对,申请将我国计量院列入有能力的国家计量院(NMIs)名单,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则申请加入国际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最终融入全球性的医学检验溯源体系。
鉴于此,在建立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研宄国际相关要求,将国际思路和要求融入我国的溯源体系建设中,预留出融入国际体系的接口,为最终融入国际体系打下基础。
其中,最值得探讨的是参考测量实验室的问题。什么样的实验室可以作为参考测量实验室?虽然当前一些医学检验实验室已经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笔者认为,基于功能、业务量、成本等综合考虑,今后我国的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体系的规模不会也不应很大,且其主要构成将来自:研宄院所、部分临床检验中心、医疗仪器和试剂生产企业。此外,笔者希望我国的医疗仪器和试剂企业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个别的省级计量院和医学检验实验室,但参照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和ISO15195,都有一个要求:即从事参考测量(校准)的设备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也就是说作为参考标准的设备将不能用于日常检测,这是常规检验实验室难以成为参考测量实验室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JCTLM的建立与相关的国际活动
医学检验溯源当前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十分热的话题。负责计量、认可以及临床化学和医学的3个国际组织: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于2002年联合成立了国际医学检验溯源性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tteeonTraceabilityinLaboratoryMedicine,JCTLM)来研宄医学检验溯源问题。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检验与体外诊断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212)于2003年也了有关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的ISO15195《医学检验-参考测量实验室要求》JSO15193《生物源样品中量的测量-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和ISO15194《生物源样品的量的测量-参考物质的描述》JSO17511《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指控品指定值的计量溯源性》等国际标准。2007年6月19日,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我国JCTLM的委员代表来自于计量、认可、医学检验技术领域以及实验室、生产企业等。在委员代表构成上承袭了国际JCTLM的思路,并考虑到了今后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的组成,这为探讨我国医学溯源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关于全国临床医学计量专业委员会的职能和定位问题,正如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宣湘司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的,该专业委员会是个有别于其他计量专业委员会
的机构,该专业委员会不仅负责医学计量技术文件的起草,更担负着策划、指导和培训、协调和推动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建立的责任。
该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是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重要一步。它将成为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建设的一个基础平台,不仅使我国计量、认可和医学检验三个方面具有了组织上和制度化的联合机制,更为开展医学检验溯源相关研宄,建立和发展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技术交流、沟通和决策平台。
我们可以期待该专业委员会对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医学溯源体系的能力保障体系
建立该溯源体系时还必须考虑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格,在ISO15195中,明确提出了医学参考测量系统包括了参考物质、参考测量程序和参考测量实验室。这三个要素中的每一个的质量都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果。这里,主要探讨这三个要素及其相关质量和能力保障问题。
1.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认可
上文中已经提及了JCTLM和ILAC对于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即必须同时满足ISO15195和ISO/IEC17025的要求。
ISO15195规定了检验医学领域中参考测量实验室性能特征的要求。ISO15195从管理体系和技术要求两方面提出了参考测量实验室应遵守的要求,包括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测量文件和记录、合同、前提条件和环境条件、样品处理、设备、参考物质、参考测量程序、计量学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质量保证、报告结果等。然而,该标准虽然也规定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要求,但缺少关于持续改进相关的客户服务、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纠正行动、预防行动、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要求。这些要求和要素的缺失造成了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完整。因此,ILAC提出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能力必须同时满足ISO15195和ISO/IEC17025要求的决议,该决议已被JCTLM采纳。获得这两个标准的认可资格已经成为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进入国际网络的必要条件之一。
2.医学参考物质生产者的能力建设和认可
当前,ILAC正在推行参考物质生产者(RMP)的能力认可工作。根据国际要求,该认可活动以ISO指南34《参考物质生产者能力的通用要求》和ISC/IEC17025作为认可准则。ISO指南34从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方面对RMP提出了能力建设和质量保证要求,并引用了ISO指南31《参考物质-证书和标签内容》和ISO指南3《《参考物质-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原理》两个相关标准。鉴于检验活动对于参考物质赋值的重要性,ILAC要求RMP的检测活动必须同时满足ISO/IEC17025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ISO指南34中阐述了在极端情况下,RMP即使没有实验室也是可接受的,但在ILAC和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的相关要求中,一个RMP必须至少从事方案设计、赋值、批准和报告三个环节的工作才是可接受的。
另外,在医学领域,ISC/TC212了ISO15194、ISO17511两个与参考物质相关的国际标准,其中,ISO15194与ISO指南31有重叠,而ISO17511与ISO指南35重叠。当前,REMCO正准备与ISO/TC212协调该问题。在国际上尚未协调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当前正在以ISO指南30系列作为通用认可准则开展RMP的认可活动,也将继续转化ISO15194和ISO17511两个国际标准,使其成为医用参考物质生产者的专用认可准则。
3.医学参考测量程序的建立
参考测量程序是医学参考测量溯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医学检验溯源性的一个关键内容。缺少了参考程序,则医学检验溯源就无法成为一个连续的链。在ISO15193和ISO15195中均给出了参考测量程序的定义:“经过全面分析研宄的测量程序,其所产生的值具有与预期用途相称的测量不确定度,尤其是评价测量同一量的其他测量程序的真实度和描述参考物质的特征时”参考测量程序通常比较复杂。对于可作为参考测量程序的方法,需要设计、描述,确保利用该程序的测量结果可以溯源至更高级别的参考程序或参考物质,并且需要带有符合要求的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度将影响该方法的水平。同时,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和试剂也必须满足该方法的要求。ISO15193中给出了参考测量程序内容的详细要求。
参考测量程序一般由某个实验室建立和,由国际机构或国家计量院与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联合批准。JCTLMWG1负责协调包括参考测量程序在内的参考系统方面的工作。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并建立参考测量程序的制定要求,审核、批准程序,明确审批的职能以及向CIPM申报的途径等,规范参考测量程序。
4.能力验证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和认可
从JCTLM的医学检验溯源路径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计量院的层面,各国计量院必须参加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的互认关键比对(KeyComparison)才能进入具有能力提供校准、测量的国家计量院(NMIs)全球网络;在参考测量实验室层面,除了满足能力认可准则获得认可之外,还必须参加参考测量实验室间的环形比对试验(RingTrials)才能进入国际参考测量实验室清单,且还要为常规实验室的环形比对试验提供靶值;而对于常规检验实验室,也必须参加外部质量保证计划(EQ八在ISO15189中包含了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这些要求说明了比对活动是确保实验室间检测、测量结果一致性的基本手段。
无论是关键比对、环形比对试验还是能力验证(Proficiencytesting),其本质都具有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实验室进行比对的性质。从这点上来看,它们都满足实验室间比对(InterlaboratoriesComparison)的定义:“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校准/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ISO/IEC指南43),因此是属于同一范畴的事物,只是在层次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以及在不同领域叫法不同而已。
鉴于能力验证对于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性,当前,这些活动已经被各认可机构作为与现场评审并行的能力判定技术,ILAC和APLAC等实验室认可的国际合作组织也在逐渐加强这方面的要求。
CNAS按照国际相关要求组织开展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活动。同时,鉴于比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定和验证实验室的能力,因此,其自身运作的质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