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1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目标缺乏独立思考

教师的备课参考资料有很多来源,如网络资源、杂志教参资源、同学科教师分享资源等。这些资源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参和网络课例过于依赖,缺乏对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总体分析,在教学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导致对课堂教学缺乏总体把握,使教材资源大量浪费,课堂效率低下。如教科版三年级《我的大树》一课,有教师的课堂目标设定如下: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大树。这个目标十分空洞,把重点放在亲近自然上,而没有对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的目标进行具体描述。根据此目标,教师上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看了几棵较大的树,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描述他们看到的大树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上整个观察过程中无记录、无方法、无比较,相对于有意义的科学观察有着本质区别,这样的课堂降低了观察活动的教学价值。

此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备课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认为备课仅仅是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并没有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去思考。二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学科价值、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内容缺乏了解与研究。因此,设定准确而有价值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思考,从学科本质出发,总体考虑,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建构科学课堂。

2.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确,过多依靠经验

有的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虽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但大多是从自身的教学经验或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出发,如探究、做中学、STEM教学等,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认识,认为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科学方法的教学就是科学优质课堂。如教学“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有教师设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空气的存在与作用;借助其他媒介证明空气的存在。他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显然这位教师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定位远离了教材设计的初衷。本课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可以流动的气体,是属于概念建构的课程类型,教学活动应指向空气无色、无味这些特征,而非停留在证明空气的存在这一非关键活动上。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教师缺乏科学专业素养的学习和培训外,主要还是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简单化,对理念的运用机械化,在教学中仅仅注重了学科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而忽略了兼顾科学内容和自身的逻辑性与发展性。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一有问题就合作,一有问题就探究的现象,既脱离了特定的情境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忽略了科学知识体系、课标与课时的关联度、目标对学生的适切度,将学生带入了生硬地贴标签式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当中。

3.对教学目标的落实缺乏有效的

评价

教师缺乏对科学课堂目标落实的反馈与评价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教学常态课调研还是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很少看到教师当堂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一评价活动。而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从整体上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保证活动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具体来说,它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为教师与学生解答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等问题。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特别是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应比学科性课程更加复杂,这给科学课堂的评价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科学课容量大、课时少,很少像语文、数学、外语学科那样进行定期考查与检测,这让科学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但也容易造成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忽视。

二、解决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定

1.严格基于科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进行课时目标设定

科学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期望。它包括了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同时也突出了科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特殊的认知方式。当教师对一个教学内容的目标不明确或者有些含糊时,我们一般可以在课标中找到答案或者受到启发,从而把握整体的教学方向,找到解决思路。

对单元目标进行系统性分析与总结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科学教材每个重点训练项目落实一个实验或者活动的要点,这些要点相互关联,诸多要点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溶解单元就是围绕着溶解的概念有序展开的。本单元共分七课,第一课为前概念认识。第二课讲不能被过滤与沉淀,面粉放在水中有没有溶解。第三课突出概念的核心本质―均匀分布,即观察高锰酸钾进入水中到最后的均匀分布状态。第四、五、六课研究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度),不同液体间的溶解现象。最后一课分离食盐与水。前六课清晰地展示了溶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一课对溶解这一概念进行总结、梳理与运用。如果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能够领会单课时教学目标在整个知识体系(教学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合理分解单元重点目标,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基于课程“大概念”、学生“前概念”进行课时目标设定

“大概念”是指科学中的大思想、大观点。它表达的观点是人类看待生命科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事实层面上的。如关于植物的教学目标,以前我们是这样描述的: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作用。用“大概念”后,目标就表述为植物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中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从植物到动物然后再到生命的概念,最终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结构和帮助生命体实现生命体特征。可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思想观点要比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组成部分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设定目标首先要思考如何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而不仅仅在于他们记住了多少知识。例如,教科版五上《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课堂上的常规方法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模拟岩石在受到冷热、流水、植物作用后的变化,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变化在自然界中需要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如果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以“导游”的形式,让学生以参观者的角色来设计整堂课,在学生充分欣赏并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后,再去进一步猜测并证明其形成原因,以此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思想。

“前概念”是指对于新内容的基于经验的原始认识水平与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认识的起点,结合学生认知、思维、操作等能力。从前概念产生途径来看,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解决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途径主要有:通过课前的观察与调查,通过课前或课中师生对话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课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的错误成分;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如《磁铁有磁性》《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课例中,教师很容易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磁铁能吸引铁以及地球是绕着太阳运动等常识已有所了解,只不过这种了解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如磁铁的教学可以通过课前的观察或谈话进行:你怎么玩磁铁的?最喜欢怎么玩?玩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哪些磁铁的性质?教师再思考这些前概念与目标达成有哪些关联点,这些前概念与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创新玩的能力、思维发展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确定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

3.在课时目标设计完成后应优先思考如何检验目标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需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些问题,而我们在完成目标设计,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大多数教师一般就会思考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即怎么教的问题,而把评价目标即学得怎样放于后面来思考。如果把如何测评目标达成度放在教学设计的前面来思考,一方面可以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设计更为有效,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反思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最终让科学课堂更加扎实与有效。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在课的最后,教师把一些物品,如铁质的、有磁性的物品和其他一些如纸张、橡皮、玻璃等物品放入一个盒子的中央,首先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可以用磁铁吸取出来。如果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已达成,学生就应该可以判断出,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可以吸引但不一定能吸得起来又是哪些物体。因为盒子是有一定空间的,磁铁虽能隔着物体吸引铁质或磁性的物体,但是磁力作用是有一定范围的。在科学课中,这样的设计无疑是符合科学学科本质的,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这种基于理解性的与形成性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有效迁移,让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2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所以,课堂练习设计要体现出生活化。如讲授负数时,我大量引入了生活中的实例,来活化学生思维,提升认知水平。将温度切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了东北的冬天三九时节大概是零下三十度,可以计作-30℃;东北夏天三伏时节大概是零上三十度,可以计作+30℃。还引入了海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地理名词,珠穆朗玛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可以计作海拔+8848m,是地球最高点;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为一万一千零三十四米,可以计作海拔-11034m,是地球的最深点。如此设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负数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明确数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科学,进而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数学课堂练习往往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形式上看五花八门。但是就其相对于考试功能而言,主要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基本练习是整个练习的重中之重,往往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训练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稳了,才有建高层的可能。变式练习是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途径。或呈现概念的正反比例,让学生进行辨析;或给学生呈现多种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则解决。往往起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的作用,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练习过程。专项练习是将某一单元的知识由点到线汇集到一起,进行有针对性对难度的练习。比如,将正数、负数、有理数及其加减计算整合到一起,提高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进而提升学生对单元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综合练习是将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进而由面到体综合起来,侧重对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强调数形结合和转化建模等思想应用的练习方式。比如,动点问题往往与极值问题结合在一起,这些问题往往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说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是为所有学生准备的,那么变式练习和专项练习是为中等生准备的;如果说变式练习和专项练习是为中等生准备的;那么,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就是为尖子生准备的。这里所强调的多样化,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不同的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不必整齐划一都达到高层次要求,要因材施教。

三、课堂练习设计的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困扰学生学习数学最大的障碍就是兴趣。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以尝试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做起,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当渐渐有了成就感后,兴趣自然而然就来了。兴趣来了,就会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慢慢地自信心就会逐步建立起来,进而会把数学从一个弱项变成强项。实践中老师要善于从信心和方法上加以引导,以激发其兴趣为契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练习设计的人性化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3

(一)案例:《液体的认识》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烧杯,把里面的水倒进锥形杯、脸盆、茶杯、塑料袋和水槽,看看有什么发现?生:发现水的形状变了。生:盛水的容器是什么样水就是什么样。师:用笔把这些水面描出来。这些相同的水在不同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一样吗?生量后回答:不一样。师:我们把像水这样的物体,会流动,称为液体。

(二)现状思考:从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只关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交给学生一定方法建构我们脑子中所谓的“液体”概念。然而科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新课程主张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等等。那么,这样的探究能让学生获得对探究本身以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吗?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时关注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也能应用的共同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的探究活动指向“核心概念”的思想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站在怎样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活动不再只是为了一般的科学概念而活动,更能对一般概念背后的本质内涵去思考更多,同时能对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去参与与体验,真正关注活动能指向一个具有方法与教育价值的大方向。欲穷千里目,只能更上一层楼,只有在这种大视角大观念下我们的探究活动才能充满生机。

二、“核心概念”教育思想的界定与提出有何意义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一个科学领域中的核心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思想和观念。具体来说它是各个领域中高于一切具体事实性知识和主题的大概念、大原理、大原则。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四大领域中关于“生命”这个领域其核心概念是:生物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为此他们需要依赖其他生物或与其他生物竞争;具体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小概念的学习。小概念下还可以通过对食物关系的具体事实进行学习。可以说核心概念它是统领整个概念体系的一种思想观念。

(二)核心概念的构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加强对科学概念研究的意义——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受重视。根据粗略的统计,所有科学知识的90%都是近一百年里发现的,而且目前的科学知识还在迅速地增加。 所以,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是穷其一生也学不完的!

2.基于核心概念教学的意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要从教要超越一般的主题和事实,抽象出具有一定覆盖程度、可迁移的观念和思想去教学。这些观念和思想就是我们想要教学的科学概念。因为以主题和事实为中心的教学,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超越所给的信息进行思维,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观念,才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力,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从(科学事实)中抽象出适宜教学的科学概念,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钻研教材入手,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从认识论甚至是哲学的高度来思考科学概念的内涵。

(三)怎样开展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能简单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个环节上进行细致设计,巧妙地深入学生心中。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以探究活动为主,那么如何围绕核心概念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建构呢?

核心概念与我们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联系呢?下面以《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一课为例谈谈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活动设计与原先忽视这种思想观念进行活动的区别。1.为“一般概念”教学设计肯定围绕什么叫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教学:首先从生物之间的那种食物联系进行分析与剖析从而让学生知道什么叫食物链,然后把多条食物链组合起来剖析它们的联系,引出食物网。2.基于核心概念思想的设计:首先也会关注食物链与食物网,其次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与一个区域内生物不是孤立存在有关,它的存在必定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发生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为什么它们要发生食物联系,最后会从生物能量与营养物质流动去思考原来他们需要互相依赖,并且还需要非生物以及环境的依赖。从这三点去思考活动就不会仅限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中,而是把视野放到生物——区域——生命——环境这样一种多端视角中去教学了。于是活动不会仅限于研究有食物联系的一组生物以及有食物联系的多种生物。而是还会根据一种生物推测某个区域内的食物网,并分析食物网中生物的相互作用,最后渗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探究活动更具全面性与系统性。因此核心概念思想的提出让探究活动指向一般科学概念背后的本质内涵,使教师更关注内容的结构,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教学的教育性。如此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在课堂上学到多少独立的科学事实或者说单一知识,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观点思想,终身学习。

基于这种观念和思想下,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观点和能力。以下五个方面探究活动中体现的循序渐进性、“核心问题”性、学生的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性,结论的相对性,是笔者在这个思想下的初步尝试。希望得到专家们的认可。

三、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体现循序渐进性——从单元中找学生核心概念发展的线索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能简单讲解告知,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中需要教师挖掘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事实性的概念联系起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核心概念。以《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它的核心观念思想是:形状与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那么在活动中如何设计使学生把握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线索呢?

(二)活动体现“核心问题”——帮学生找出探究的核心问题

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教学希望借助更少、更高、更清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这个核心问题即中心问题、基本问题,是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重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展开并解决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有效推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与关键。

(三)活动体现学生的体验性——给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活动,十分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不仅希望学生参与,更希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是在自己体验基础上。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要“以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及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等为背景,学习科学”。从学生们的认知发展与科学史的发展关系来看,重演历史上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应该是进行“建构”式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这里的“重演”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能反映某科学发现的意义和认识过程的一种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我的理解如同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知识,这种发现学生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概念内在规律的联系。

(四)活动体现学习的方法性——给学生搭建探究的思维平台

基于核心概念下学生学习科学不仅取决于获得某些知识或者某些具体的事,而是取决于学生对事物、知识的“推理方式”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因此,活动中用另外的思维平台来打开学生的眼界,来建设性、发展性地为构建概念服务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平台,表面看上去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活动,但活动里隐含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方向。

(五)活动体现结论的相对性——给学生留下科学探究的思想

基于核心概念下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的探究活动。无论从科学知识的相对性来说,(例如十万年前的北斗七星组成的图形与现在的“斗”状图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北极星到公元4000年后,仙女座Y星将代替它。)还是从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性来说,我们所谓的结论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结论。基于此,一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或者一个单元的探究活动中教学更多的应该留下悬念,让学生的内心保留“质疑”“好奇”,给学生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与思维空间。就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4

关键词:学田生;转化;策略;框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5-4

物理学作为一门探讨物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抽象和深奥。面对抽象的概念、众多的定理、定律、公式,学生常常会产生望而生畏之感。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系统地将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构建起物理知识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广大物理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框架式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下面就框架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的认识。

1构建框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框架”(frame)一词,是闵斯基(Minsky,1975)研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所提出的概念和新创的词语。依闵斯基的看法“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记忆结构就是“框架”。教学心理理论认为,各种学科的知识都是由一定的概念、原理、规则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当个别概念、原理同其他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根据一定的关系或规律组成一个系统时。就形成了某种知识体系。学生在掌握概念或原理时,只有将这一概念或原理纳入一定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个概念或原理才会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统领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布鲁纳在其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中也认为,当代知识增长迅速,学生学习时间和占有知识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使他们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易于把握其基本内容并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双向交流。它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2物理框架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学科知识体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基本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正如现在兴起的高层建筑的修建模式,叫“框架式”结构,其特点是先将整个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水泥浇筑,然后再填充墙体,将每一层进行大块分割,最后根据需要将每一大块进行局部分割,成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空间,其优点是由于整个建筑是一个整体,结构坚固,抗震性能好,装修时便于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布置个性化的小空间。如果教学中的设计犹如现代房子那样构想,我们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的框架、轮廓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那么框架设计形成的教学程序应是一种教师操作简易、调控自如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思维开阔、思想放飞的课堂;是一种时空开放、情感互动的活动情境。只要先给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框架,他们便可在现有的大框架之内尽情发挥自己所能,制成知识网络主体相同而又有特色和个性的网络结构图,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总之,物理知识技能框架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是一个给学生留有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空间的知识技能框架。那么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是什么呢?

物理框架式教学通常是以某一章或某一章的某几节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叫一个教学单元。而物理教学内容一般由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定律)、方法等组成,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实施要点是:按照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以“点”――“线”――“面”――“体”的方式归纳、概括、整合成一个知识网络图:本单元知识体系的要点(关键部分)有哪些?――“点”:各部分之间的有着怎样的关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线”;各部分有哪些现象、概念、规律、公式?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各概念的物理意义(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些规律和公式是如何得来的?如何使用?――“面”;概念之间、概念与规律之间以及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本单元引入了哪些物理方法?有哪些类型的试题?如何解答?……――“体”。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学生可建立起一个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立体网状结构,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到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高速、高效、整体掌握知识的目的,起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作用,对学困生来说,这些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提升了学习知识的层次。

3框架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3.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准备教学媒体、提出教学要求

为了形成一个基本结构化了的知识网络框架,教师要对本知识体系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为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学习本单元知识所需的媒体材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站或图书资料,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

3.2学生预习,构建学生个人的框架式知识结构图,教师做好监控和指导

让学生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基本要求,辅之以线条、箭头等符号,点成线,线成面,面成网,从而尝试着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形成自己的一个大致的框架结构网络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结构上掌握知识,还可以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策略和方法上有更广泛的了解,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宏观的把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框架中的各个要素逐项自学并整合,做好监控和个别指导工作,鼓励他们敢于扩展框架要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能够随时对学生的提问答疑解惑。

3.3小组之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这种课前自学与课上学习的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化解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将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跟本小组内其

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直到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构建出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教师提前安排小组长注意给予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重点照顾学困生的意见、建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4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形成班级基本统一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由组长负责将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跟其他小组间进行组间交流对比,通过组间的进一步提问和分析,借助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班级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在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巩固掌握重点知识。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处理教材,做到概念准确、提纲挈领,不被某一细节所纠缠,突出线条性和学科知识结构的框架性。当然,教师的这些引导工作都应该是补充性的。提示性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实完善他们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3.5学生扩展性学习、深化理解,补充完善框架内容

受到课堂交流中其他同学对知识框架认识、讨论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对知识结构框架图加以修改,补充完善框架内容,就像一棵知识树,让它长得根繁、枝壮、叶茂,如果说前面所做的工作是让其“根繁、枝壮”,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其“叶茂”了。

3.6学生巩固练习、应用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强化认知结构

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抓好“开头”、还要安排好“过渡”、“照应”和“结尾”,使整体知识体系严谨,井然有序,首尾衔接,浑然一体;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3.7学生内化反思、熟练掌握

学生对框架知识结构网络的掌握和应用,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及结果做以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困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教师的教学成效也是显著的。最后,通过学生本人的修正、完善框架式结构,形成有个性的自己的知识框架图,达到耳熟能详。要善于不断分析归纳,不断完善自己拥有的知识体系,要敢于创新这个知识体系,主动探索,以达到对学科知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发现。

4框架式教学的特点

4.1框架式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对所学知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框架式教学兼有现行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帮助学困生认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重要性。经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使自身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该模式的功能上看,其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要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该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知识体系或者说知识框架的相对固定,而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相对灵活。

4.2框架式教学法建立起了知识系统的框架体系,减小了学困生学习知识的困难

它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科学地解决单元知识的整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就像用绳子串成的的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而没有了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这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的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针对情景建构一种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又可通过具体步骤的操作帮助学生内化整个知识系统的框架体系。框架式教学法不过分追求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更加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转化,可做到“立足单元看章节”、“回到章节看单元”,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研究表明,专家倾向于依据概念体系,按一定的层级高度来组织知识,而新手则依据表面的特征,以零散的孤立的方式储存知识,而框架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向专家型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有些细节部分留给课后自己填充、补缺,以便丰富、充实“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对学困生来说,锻炼了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笔记整理、逻辑推理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求知和探索的内驱力也加强了,不必再时时刻刻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

4.3框架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了学困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这种教学法是以主要内容为基础,突出内在联系和思维方法,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另外,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来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基本内容。也符合学生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过程。教师在框架式设计下的课堂教学,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调控自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关爱学困生,同时对于学困生来说,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让个性得到张扬,获得成就感。

4.4框架式教学法要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由于知识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效果和成绩往往要到过程的后期才能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架式结构教学法所建立的知识系统和建立知识系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切忌生搬硬套、整齐划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防止只重形式不抓本质。只求统一不讲个性的作法,做到个性中求共性,共性中见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本化和现代化。

5框架式教学中形成的框架图示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5

新版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个教学单元由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热身,阅读,语言学习,语言运用,小结和学习建议。 Warming up作为新教材依据“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思路所编排的信息输入部分(Warming up、 Pre?reading、 Listening、 Reading)的第一部分,目的是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之初就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构建新的知识,逐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热身,现在已成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大内容。本人总结了对两届学生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对一些公开课的教学观摩,深切地感受到,在高中英语课堂热身活动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优化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在设计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热身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点,并充分体现英语课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所以,在设计各种热身活动时,我们应该遵循课堂热身活动的如下基本原则:

一、 趣味性原则

课堂教学热身活动首先要富于趣味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热身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让学生在每单元教学的教学开始之初就对本单元所教学的语言知识产生良好情绪,而且能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好奇心、新鲜感和强烈的了解的欲望。通过趣味性的课堂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二、 针对性原则

课堂热身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一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热身活动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高中学生的特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况和熟悉程度以及班级人数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热身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通过热身活动引起学生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注意力,点明本单元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单元的内容作好铺垫。

三、 启发性原则

课堂热身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注意启发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人。现在的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英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普遍表现欲较强,所以,在课堂热身活动中,可以通过问题,谈话,讨论等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热身。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四、 新颖性原则

课堂热身活动在设计时要注意新颖性。现代的高中学生,对新生事物和信息都很敏感。他们对新事物都充满好奇感,并迫切地想要认知和了解。因此,英语课堂热身活动中涉及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信息,就能更加引起学生们语言学习的兴趣,热身活动所涉及的材料和信息越新颖,越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学生对热身活动的参与兴趣就越浓,课堂热身活动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五、 直观性原则

课堂热身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注意直观性。实践证明,识记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为活动的对象,识记的效果则更好。目前,我国的高中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还是在一种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图片、幻灯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导入教学,为新单元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进行热身,因为这些直观的手段和方法要比抽象的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遵循以上英语课堂教学热身活动的设计原则基础上,笔者对各种不同方式的热身活动进行了尝试,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改进,积累了以下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热身方法。

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范文6

一、第一轮复习: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1.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知识分布零乱,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我们第一轮复习,首先从基础开始.我发现好多毕业班老师上复习课都没写教案,认为复习课就是照着《胜券在握》讲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们教师课前要花上比上新课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做好知识点分类,还要找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做,并且查看历年的这个知识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题,分值大概是多少,学生方面,在复习相应知识点之前,要事先安排学生课前复习教材相应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听课、做练习就能做到得心应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立足教材,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运用上,并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加强训练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布置学生做作业.在做作业时,先复习老师上课的内容,把老师的讲课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及解题思想方法吃透之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注意解题步骤、格式,既要重视正确性、逻辑性,又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每次作业或测验后,及时检查有无错误,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地纠正错误,寻找错误的原因.汲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做对的题,再比较一下解题过程,找出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3.单元检测

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同步测试,试题选择以近年来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变式题进行检测.每个单元同步检测注重知识前后联系.以本单元为主,其余单元要渗透一定的比例,做到知识纵横相联.

二、第二轮复习:要抓好重点、热点、突破难点的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中考知识点的整理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重组,形成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复习时要抓好重点、热点、突破难点的专题复习.特别是重点内容,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它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分值大概有多少,对不同的题型该如何解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要有代表性、针对性,主要是围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热点、重点、难点,特别是研究近两年来我省各个市的中考试卷来选定专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外时间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思考.专题复习要有梯度性地增加难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但是,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增加学生的训练量,更不能搞题海战术,也不能急于赶进度,而是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给学生,免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无从下手的现象.

中考的重点内容,代数部分的有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及其应用,函数及其应用,特别是方程的应用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以各种题型出现,并且是出现在中档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掌握.几何部分的有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特别要注意相似三角形和圆之间的联系.在经过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在重温这些内容时,不能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复习时要采用不同题型不同的方法加强训练.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根据条件灵活运用,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适当做一些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的热点,则要注意四方面的题:(1)开放与探究问题.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探究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加强变式训练,例如要注意对往年中考试题进行改编,交换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或将题中的某些条件加以限制,可探究其结论是否还成立等等,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2)运动变化问题.在复习时把握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动中取静,静中求动,抓住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化“动态”为“静态”,以“不变”应“万变”.其类型可分为动点、动线、动图形.(3)操作实践、方案设计类问题.其题型有:设计图形题、设计测量方案题、设计最佳方案题.(4)代数与几何综合问题.其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灵活运用方程、函数、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由形导数,以数促形,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解题.

中考的难点内容,是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好的,同时有些难点既是重点,又是全国各地中考考题的热点,若学生掌握不好,学生的中考成绩是难以提高的.因此,难点知识必须讲清楚,而且还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

三、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

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整个中考复习中最难以把握的,它既是基础知识点的交错与综合,又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解题训练

有些试题的解题格式基本固定,具有这一类试题解答结构的代表性,如果掌握了这类试题的解答方法,加强训练,形成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再来解答这类试题就事半功倍.中考数学总复习,要有目的地加强解题训练,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2.模拟考试训练

模拟中考的考场、试题 、环境、考场心态等.模拟试题要和中考试题相类似.

3.批改、讲评要及时

批改要及时,当天考当天改,第二天讲评,趁热打铁.如某些题目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占用课堂上的时间,可以在试卷上批改给予讲解.也可以个别学生面批.当一份试题错的学生比较多,就要用课堂时间来讲评.每个学生要求有错题集,每次作业考试错的题都写在错题集上,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时间,帮助个别学生解决个别问题.

四、第四轮复习:回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