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初中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1 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与背景
从古代起,学者、思想家就提倡了学习中的合作。如孔子就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表达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智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当今社会需要有在竞争中合作的组织,更需要有更多能在在竞争中合作的人,通过在竞争中合作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竞争能力,使其充满朝气、充满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地多渠道地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合作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是一种各个体联合行动的方式,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彼此间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者要有明确一致的行为发展目标;强调行为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以合作者之间相互信赖和支持为基础;合作重视对合作者成绩的公正评价。
3 学生的现状
合作的核心是个体之间的沟通。现在,初中生中还存在学生不善沟通、合作的现象,有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因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唯我”观念太重,自以为是,高傲轻人,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沟通;还有的性格孤僻、内敛,轻视或者不好意思交流;在学校里,有的学生表面看似好说话交流,其实往往出现无目标性;有的为了竞争,比较保守,不能真诚的和同学交流合作;还有的学生沉默不语,不交流,不回答问题。这些情况说明现在一些学生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合作的必要性,这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4 培养合作能力的活动策略
为了合作的有效性,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做到以下方面:根据现实的可能性科学灵活的分好活动小组;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小组合作;公正评价合作结果,鼓励优秀,指导不足;增强合作个体或组织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个体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重视对合作个体的合作方法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管理。
5 培养合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5.1 树立合作意识,实现心理转化。作为在校的有些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还不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在思想深处还没有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学习方面往往是独立进行的,在各种活动中还难以和他人很好的合作。所以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的引导。各学科老师都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适时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其逐步形成。当学生已经认识到合作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确实有必要和好处时即实现心理转化时,就会在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活动行为,并去追求、探索、实践合作。合作的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便开始萌芽。
5.2 围绕目标,分级培养。由于合作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认可,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就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制定在竞争中合作的发展目标并进行达成考核,来作为学生素质要求的目标之一。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除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也要搭建平台,营建合作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去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5.2.1 在班内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除了在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外,也要搞多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如进行办黑板报、主题班会、文娱活动,小制作活动等比赛。进行各种活动都要形成一种规律,即对各种活动都进行评比,排出优秀的名次进行鼓励,让学生产生荣誉感。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之间主动交换意见、分享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能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完成分工目标或者共同完成某些目标,使得合作个体为实现目标的完整性,获得更优秀的结果而倾力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校园。
5.2.2 在校内举行以班为单位参赛的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合作的多种活动。班级在迎接比赛的准备中,班主任一定要强调团队、合作、荣誉之精神和要实现的共同目标。这样,学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能够促进全班学生和任课老师在一起研究、交流,出主意,献策略,调整、决定参与人员和参赛内容,分工实现各个分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能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并获得活动的最佳效果和荣誉。由于成功来自于合作,大家会意识到个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于是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合作的行为成为自觉,合作的精神将逐渐产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得到体现。
5.2.3 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合作小组,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比赛。在对外的重大活动中,负责人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唤起全体师生的关注,使 每个个体自觉产生集体荣誉感。在准备中,要科学地处理好人际互动、资源互赖、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使合作得到优化。这样也将使合作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深入人心,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使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发展。
5.3 关注过程,适时指导。在每次活动的合作过程中,班主任或者负责人都要观察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合作情况。当合作的过程中出现合作不默契和谐、不科学有序、不资源共享、目标有异等不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或不能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的问题因素时,一定要随时予以指出,立即改正,以利于快捷高效的去实现合作个体需要实现的共同的目标任务。否则会影响合作的结果,影响对合作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影响合作意识的深化和合作精神的形成。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企业支持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是职业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手段。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基本共识。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开展了相关的校企合作,专家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及其他各方条件影响,校企合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加快校企合作的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设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政府方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校企合作顶层设计不完善
顶层设计不完善。国家尚未在法律层面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和约束机制,使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而且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条文大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政府缺位,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发挥居中协调作用。[1]
(二)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约束
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虽然早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至今仍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制度也未出台。制约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及“行校互融”的实质性开展。
(三)政府角色模糊,职责不清
纵观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涉及政府职能的表述往往没有明确和具体的角色说明,这使得政府对于自己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从而无法发挥其应尽的职责,因为“校企合作”除了双方有共同意愿和努力外,还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安排。
(四)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法律法规上的空白,缺乏法治的有力保障。现行法律法规的很多规定不明确、不细致,对校企合作中的众多主体都没有作出规范要求,因此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政府在统筹和指导校企合作时也缺乏制度支撑,难免造成混乱。另外,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二、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目前,校企合作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职业院校热情较高,主动通过各种关系开展校企合作,但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企业总是希望用最小、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更大甚至最大的利润。企业是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和支出来推动校企合作的。很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操作也较随意,缺乏有效规划,难以深入。
(二)“企中校”难以发挥作用
首先,“企中校”数量不多,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不愿意建立“企中校”,担心“企中校”的管理问题、安全问题、企业核心技术泄密等。其次,合作深度、广度不够。企业即使建立了“企中校”,也不会投入全部精力开展教学工作,更不想将企业的关键技术、人才投入到教学中,造成合作深度、广度不够。 第三,“企中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三)企业对校企合作顾虑重重
首先,国家对企业是否负有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没有法律上的责任认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学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条件与企业真实生产所要求的条件仍有差距,学校的教学时间、场所往往和企业的安排有冲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制度性保障。
(四)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观念
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特别是职业教育是政府部门、学校的责任。企业纳税了,政府就有责任提供合格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意识不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对教育投资与自身长远发展的密切关系也认识不足。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必要性都很难达到深层次的认识,而只是浮于表面,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 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职业院校独立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发展而来。中专学校也是学科教育,过去培养的也是微缩版的学科人才,这些历史影响了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缺化长效机制
大多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是合作形式化、表面化,难以深化,合作成效不明显。对合作的实质性和内容考虑很少。其次是缺乏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表现在课程体系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
(三)合作层次低,缺乏制度保障
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还是停留在人才培养培训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持续性的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没有完全消除。校企合作各模式理论建设有待完善。模式本身理论建设滞后,陷入简单化和程式化。
(四)学校师资水平有限
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差是重要原因。有的企业与一流大学合作投资千万都不吝啬,但与职业院校合作却斤斤计较,根本原因是职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服务能力差,企业不信任,担心投资打了水漂。
四 社会与中介机构方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化校企合作中介机构
在社会注重学历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职业院校大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我国的行业协会不够发达,没有承担起校企合作的促进、监督和牵线搭桥的作用。这种情况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保障,从而限制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
(二)社会观念滞后
就高等教育来说,对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青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向往仍然非常低,导致高职院校存在招生难、生源差的情况。即使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也未必认可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很多学生认为是在剥削他们的劳动力,这些观念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进。
五、对策与建议
就校企合作而言,政府、企业、学校、行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体系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立法,特别是校企合作立法,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操作细则方面的规章制定。在法律体系中,强调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责任及考核处罚措施,调动四方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2.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依据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主动介入校企合作指导和监督中,担负政府的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加强资金支持,使校企合作能可持续发展。
3.转变观念
政府部门主动转变观念,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优先,宣传职业教育的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技能工作是国家的需要、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技能工作光荣、技能工作有前途的观念,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热门考试中,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实施倾斜。
4.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自己的特点,组织专家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并依据理论出台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避免校企合作自生自灭,只停留在轰轰烈烈的表面上,真正保证校企合作深入有效开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企业方面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参与方,企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在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自己也得到需要的人才,一举两得。
1.树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意识
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撑,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是政企校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作为企业,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企业家,一定要转变观念,积极促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放眼全局,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2.办好“企中校”
实践证明,“企中校”是实行校企合作的较好形式。它能保证学生在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的设备、工艺、质量标准,能够零距离参与操作,通过校企双方的努力,促使学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合作中,企业要指派技术水平高、热爱职业教育、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到教学中,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3.加强研发合作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还应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术工艺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虽然职业院校教师科研、产品开发能力有些欠缺,但也应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通过合作,迅速提高他们的科研、开发水平,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三)学校方面
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起到核心作用,学校需要在转变观念、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及培养人才的目标。职业教育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共同合作,离开了企业的合作,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合格的,是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从而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在充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首先,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使校企合作科学有序。其次,加强规章管理制度建设,使校企合作管理有章可循,避免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提高合作成效。
3.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目前,合作在人才培养培训的初级阶段,学校仅仅为学生解决实习、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的问题。学校应该在科研、技术服务、专业建设等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这些深层次合作,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教师的科学研、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创新机制,搭建平台,通过社会培训、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师的理念和理论水平。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把教师送到这些机构培训,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理念、理论水平和掌握前沿科学技术,提升科研能力,确保教师在理念和理论水平上处于先进水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工艺改进、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活动,确保教师了解并掌握社会企业的工艺、技术、设备、流程等,并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中,确保学生掌握的工艺、流程、技术是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建设学校双师教师、企业能工巧匠、外籍技术专家 “专、兼、外三结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四)社会中介机构方面
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校企合作中介机构,在学校、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纽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确保校企、学生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允许中介收取一定的费用,确保中介按市场机制原则开展中介工作,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避免校企合作靠“校长面子”的局面。
六、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不管是政府、企业、学校还是行业,都存在妨碍校企合作开展的问题。只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找准自己的问题,齐心协力、改变观念,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齐抓共管,校企合作才能蓬勃开展,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娱.中德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管理观察,2015(16):97- 98.
[2] 尚帅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 林凤功,张健. “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湖北土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3- 25.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调查研究策略
一、引言
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家校合作发展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并未将“家校合作”深入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开放性社会中,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碰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的发展与教育开始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每一个人在集体和社会中进行成长,家庭作为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教育的效果直接对每个人的未来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点,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两大阵营,更是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目前很多城乡结合部小学都非常重视家校合作问题,学校还通过很多方法实现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校而言,家校合作还不完善。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较差,很多家长的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学校采取一些家校合作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要。例如:我校曾经使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但是,对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家长们而言是非常不合适的,他们租住在一些民房中,每天天不亮就去工作,深夜才回来,经济收入的拮据使得他们无法购买电脑;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本来是想实现和家长们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但是对于这些外来务工的人员而言,参加学校这样的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他们不想请假减少劳动报酬来参加学校的这些活动。可见,这些家校合作的活动和方式并不适合笔者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小学,这些做法也并未考虑到家长的不同境遇和需求。
2.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缺乏合作意识
通过对笔者所在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后,笔者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职责,只有一小部分学历较高、思想意识较为前卫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承担的职责。可见,大部分家长并不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合作教育中。例如:笔者所在的小学中,很多家长是附近菜市场中卖菜的、卖鸡蛋的、卖大米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挣钱,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把孩子交给学校了,所有的教育问题就必须由学校来承担,自己没有任何需要承担的责任;笔者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发现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上几年学,文化水平不高,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寄托到学校教育上。
2.家校双方职权不分、相互推诿现象明显
笔者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教师与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的分工做出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有一部分家长也认为教师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承担大部分责任。可见,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职权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有一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认为:孩子应该自生自灭,上不上学都一样,反正将来都要从事体力劳动;还有一部分家长将教育孩子的问题推卸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可见,这些观点都是不负责任的,在教育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家校合作环境和氛围
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学校围绕教育的主体――学生实现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因此,良好的、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每一个家庭之间必须站在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家校合作问题,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共同协作,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活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内容
目前,很多家长和学校已经将家校合作理解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因此,家校合作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长之间,而是整个社会。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也不是陈旧的、传统的智力教育的范畴,应该逐渐将家校合作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审美艺术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终身教育中。
3.抓牢家校合作的关键点
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是校园,因此,抓好家校合作的关键点是保证家校合作效果的关键环节。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组织主题班会能够使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之,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的边缘地带中,经济发展处于从郊区向城市化发展的状态中。只有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联合教育,更好地进行探索,才能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祖国所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曾菊琪.论新时期我国家校合作中的认识误区及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55-157.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4
一、网络的普及为家校合作网络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目前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达15%,杭州、北京、上海分别达到41.1%、38.1%和36.7%。我国的网民数更是惊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表明: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网民普及率达到8.5%,其中,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由于电脑的高普及率,很多学校、家庭纷纷使用多媒体电脑、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这为家校合作的网络化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我国手机用户的数量已达3.93亿,在不久的将来其普及率将达到50%,在发达地区普及率将超过80%。家长、教师拥有手机已是普遍现象,这也为利用网络短信进行家校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利用网络进行家校合作有现实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家庭生存压力大增,家长们工作繁忙,传统的家长教育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在家长的需求。因此,中小学校通过开通网上家长学校等方式开展教育可以使忙于工作的家长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增强实效性。此外,设置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网上栏目,有助于调动家长学习和参与配合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在家校合作中,相互间信息的及时传递、交流是产生合力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家长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与学校、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发展。通过学校网站可以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此外,家长对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有助于学校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各种决定。
三、利用网络进行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每所学校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长学校网络主页。校园主页可为广大师生、家长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家长教育领域方面,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进行相关教育,如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家教经验,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组织专家或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在线座谈等。苏州市教育局和苏州市妇联主办的网上家长学校(省略),就包括父母课堂、家教百花园、专家在线、家长沙龙、家校路路通、家教论坛等。
其次,在家校、家师、家长、师生交流方面,家长通过登陆网站可以便捷、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增强家教的目的性。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和有移动通讯工具的家长用短信联系(如苏州的家校路路通)。家长还可以在网页的“家长频道”中互相交流教子方法与经验。班主任则可以通过网络化班级管理来加强师生的交流。
再次,家长可以参与网上管理。在网上开设校长信箱、家长论坛等栏目,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家长、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从而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间的合作。
最后,可以进行网上调查研究。针对家教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开展理论研究,如通过“网上家长观念调查”等形式深入调研,可以使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家校合作网络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在现实中有它不可代替的优势,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我们应扬长避短。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可摒弃
传统的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一直以来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家访、家长接待日、座谈会、家长听课日等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双向交流的互动系统,这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应将互联网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2.网络信息应及时更新
很多学校网站建立起来之后缺乏及时更新。这样一方面会降低网络的实效,达不到网络应有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也会挫伤家长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参与度。还有的学校网页虽建立了相关栏目,但却缺乏技术支持,这种名存实亡的现状极不利于家校交流。因此,要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更新,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
3.利用多种渠道加强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单靠学校的力量发展必然受限,这就需要加强社会、家长等的支持力度。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社会相关部门的帮助,如江苏的第一所网上家长学校(省略)就是由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妇联、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分公司、苏州市东大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四方组建的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平台、宣传平台和学习平台。只有将各方力量都调动起来,才会达到网络家校合作的最好效果。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图书馆 博物馆 美术馆 合作
1 引言
人类以两种方式保存自己的记忆:文字和图像。而图像记录了文字无法记录的另一半。博物馆、美术馆与图书馆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心理、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美术以图像的形式保留人类的历史,是帮助人们再现过去、认识历史的最有效的智性模式。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美育”是一个需要重新关注的话题,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只有在图书馆、博物馆的典藏中畅游,大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与培养,养成自由探索的乐趣,并形成独立的学术见解。博物馆、美术馆是历史与美学价值的维护与展现之所,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和激励艺术创造才能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学校教育的对接合作,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将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合作的必要性
2.1 历史背景
博物馆的英文名称museum源于希腊语mou-seion,原意指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所。在罗马时代,它是进行哲学讨论的地方,因此,博物馆本是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学院的联合体。20世纪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被逐渐划分为三大类型: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而美术博物馆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美术馆。溯本清源,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本属一家。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三馆各自的职能、侧重点逐渐有所不同。图书馆、博物馆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合-分”的过程。在资源共享的今天,图书馆与博物馆强强联手、互惠合作、对接服务,必将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
2.2 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达纳(John CottonDana)曾依据自己在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两者的合作共建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即强调它们要在资源和信息集散的合作开发方面加以重视。西方博物馆领域关于博物馆信息管理、信息传播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博物馆与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共性越来越受关注。国际图联专家组用4年的时间调查了全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新趋势,其成果于2008年6月以专业报告的形式——《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趋势》(IFLA专业报告:108号)公诸于世。另外,我国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家真也曾发表关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的论述。
2.3 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图书信息的采编、组织以及传播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正逐渐走向成熟。
博物馆也实现了变革,从对历史以及文献的搜集保存场所拓展到集保存、科研、教育、资讯、沟通、传播、休闲、国际交流等职能为一体的机构。特别是教育功能认识上的提升和实践上的增强正在成为我国博物馆功能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核心取向,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博物馆存在发展的机会条件所在也是博物馆的“生命”价值所在。
另外,大学图书馆和美术馆的建设合作国外早已有之。哈佛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5万件从远古直到现代的艺术作品,经常与图书馆合作,轮换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图书馆、美术馆馆长来学习、进修和参观。
现代科技环境下,博物馆、美术馆与图书馆正积极向数字化转变,其信息涵盖范围有很大拓展:既包括实体馆藏信息,也包括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数字信息。这就为我们研究三馆的对接合作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当馆藏资料的电子化成为三馆共同面临的课题时,也就产生了图书馆资料、博物馆资料、美术馆资料等不同信息共享化的机会。
三馆的物理形态虽然独立,但作为信息场所,它们在拓展学校实验教学、科研成果、校园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 促进教育对接合作
3.1 合作基础理念的确立
加强博物馆、美术馆教育的研究,把博物馆的办馆理念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如果深入探讨艺术博物馆教育的使命和角色,我们会发现:不管是绘画作品、雕塑、摄影作品还是其他陈列品,都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而这些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会导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作品。因此艺术作品的观众是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特别是对于高校学子们而言,那些艺术品实际上可以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
图书馆的理念也需从藏书中心转变为知识服务中心,即从藏文献转向对人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字和图像的资源保障。
三馆的对接合作,将拓宽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综合素质提供有效帮助。
3.2 资源合作
艺术院校有大量的美术资源和需要展示的物件,三馆合作更具实践意义。艺术院校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众多资源是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课堂上无法提供的。这是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我们需要进行有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使文字一图像一作品(实物)有机结合。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料、展品是没有生命的,但是通过三馆有机地联动、展示,能从视觉上延续艺术品的生命,让学生尽可能去了解艺术家的思想、触摸历史、领会作品内涵以及相关审美、评论等等。要积极为教师提供教学所需资料,如文物文献、研究资料、实物作品以及演示表演等,并且指出这些资源的特点和使用的注意事项,提供使用过程中的指导服务。这种嵌入教学的服务方式,应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一大特色。三馆的资源合作,能真正发挥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做好资源保障。
3.3 数字化合作
现代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建设是必经之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将成为数字内容设计与创新的必然趋势。这项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支持,单个的博物馆与图书馆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因此需要改变孤立的研发模式:三馆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图书馆引领进行数字化合作建设。三馆可合作开发共同主页、建设公共目录、统一信息检索,建立一个拥有网络导航、信息和三维展示功能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让师生随时随地都可检索到所需的馆藏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如今,以数字图像技术、三维图形、虚拟现实和人机互动技术为核心的平台体系的开发应用日益成熟。例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运用图像平台“imagebase”,在网上公开展示其藏品。数字化方面的合作必将为艺术教学带来全新的信息检索服务。
3.4 空间合作
教室不是实施教育唯一的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完全可以配合学院特定主题教学进行空间合作。尤其是在艺术院校,三馆更是师生作品的展示平台、美术研究的文化学术对话空间。可增设临摹室等习作空间,方便艺术家、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现场绘画等等。上述方式以实物性、直观性和现场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视觉、触觉、艺术感悟等多角度提升学生思维、动手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图书馆和美术馆的特色馆藏是文化交流的艺术展台。艺术高校可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举办学生毕业作品展,与其他兄弟院校举办联展或艺术邀请展活动,举办名家作品展和学术讲座、高峰论坛,加强校与校、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交流,让三馆成为知识获取及艺术交流的地方。
3.5 人员合作
毋庸置疑,人员结构的和谐完善是合作的保障,三馆进行合作建设离不开人才间的互动、合作。具体来说,图书馆员可帮助博物馆、美术馆进行资源分编归类、数字技术支持、网络建设,而博物馆、美术馆老师可在策展、设计、课程资料、宣传解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我们要建立起一支由艺术家和图书馆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队伍,三馆工作人员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走向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艺术教育是用艺术模式和理想来育人造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三馆的有效合作,为艺术传承、形象分解、作品展示、习作临摹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三馆对接并结合教学切入不同的层次、主题、时段,提供有效的实验性教学拓展,不仅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拓宽了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职能,更增强了三馆的生命力和服务效能。三馆积极对接合作,必将成为艺术教育、学校教学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美术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8
2 同1,1-3
3 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6-37
4 同1,2-3
5 梅琦.简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6):23-26
6
John Cotton Dana.The New Museum。Charieston,S0uth Caro-Iina:BiblioBazaar,LLC,2008:32-35
7 Alexandra Yarrow,Barbara Clubb,Jenniler-Lynn Draper.Pub-lic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 in Coilaboration andCooperation.The Hague:IFLA Headquarters,2008:108
8 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6-38
9 林海慧.从信息学角度对我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所做的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10-11
10 李明珠.博物馆、图书馆之同异与教学之道.见:戈思明。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对话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5:43-46
11 吴相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东南文化,2010(2):94-99
12 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高等教育研究,1999(2):91-95
13 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图书馆杂志,2008(8):59-61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学生成长
在现实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刚使学生在心理情感及思想行为上有了一点进步,但经过周六、周日两天或寒暑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教师几天或几个月的教育成果。究其原因,无非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轨导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快速地取得效果,有必要注重家校合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原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并在学校生活中彰显出来。而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家长参与意识薄弱、家庭教育失当。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②学校教育的形式单调。在家校合作中也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更多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渗透进家校合作中去。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在农村县级中学,缺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即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长与学生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乃至行为习惯甚或人格素养的影响都是无法预估的,尤其家庭教育失当会导致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深化学校教育功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将是实现这种结合的一条绝佳途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途径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家校合作,统一理念。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时家长一句话就可能抵教师十句话。在我们班T及家长身上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T同学在初一时成绩还好,可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她开始爱打扮起来,而且非常前卫。成绩下滑很快。我赶紧做她的思想工作,也初见成效。可过一段时间她又“旧病复发”,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我几次尝试与其家长沟通,然而她的家长认为:女孩子爱打扮是正常的。现在,这个孩子成绩平平,我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因而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观念,措施跟进。曾经我也认为与家长沟通很浪费时间与精力,因此只要联系家长,事情就已经很严重了,解决起来自然就很棘手。于是,尝试在每个孩子问题出现的动向期,就与家长沟通。沟通时,多数时候我会真诚地谈谈我的建议。如初二学年期初,我格外关注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严防厌学心理滋生。一周中,我便发现L连续在课堂打瞌睡。我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情况。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正常学习,并且也没有为其提供手机之类的玩具。当然,家长在晚上也没有关注过孩子真正在做什么。我建议当天晚上当孩子熄灯后家长去关心一下孩子。结果发现问题所在:孩子借手机在看网络小说。会后,家长和我几次合作对该生进行心理教育,及时疏导,解决了问题。
其实,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这种沟通不是教师单方面告状,更不是履行职责,而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的合作。同时,家校合作应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网络、通信、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有的放矢地教育,更合理地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止境的,家校合作道路也是曲折的。只有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