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1
摘 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 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新更加势在必行。
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社会资本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能力 融合模型
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是指镶嵌在社会网络上的资源,是通过个体或组织间形成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来获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的总和。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是主要存在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外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嵌入外部关系网络所形成的关系资源(王勇等,2009)。另外社会资本还具有可再生与增值性、客观存在于组织间关系网络中、关键要素是信任、认知嵌入性、收益性及可积聚性等典型特征。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过程
技术创新的内涵。约瑟夫·熊彼特(1990)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社会与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较为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利用内部资源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林筠等,201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市场、管理等多种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
技术创新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与能力提升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其中知识、社会资本等要素相互作用、交叉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设想与理念构思、技术创新方案、技术创新评价、技术创新研发、技术创新设计、技术创新量产、技术创新生产与市场投放以及伴随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等。处于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阶段是相互交互、双向循环组织化学习并彼此作用的过程,也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与企业外部知识集成的融合过程,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不断激发并产生新的理念与构思,促进技术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本质上实现了“创意-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模式。
(三)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有利于强化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相关组织的合作;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传播与辐射,增加其实效性;通过和企业外部的“资本”单位合作,经历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技术创新的能力。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效果都有着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从知识的角度讲,一方面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知识差距应该足够小,以便能够吸收对方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应该保持足够的认知距离,以便企业能够获取新知识,避免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焦少飞等,2012)。
社会资本所属内部、外部资本均与技术创新能力有着直接与间接地影响。通过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能力的知识中介作用,影响知识创造与扩散,最终使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分析
(一)知识管理过程分析
知识管理基于流程的思维,一般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等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另外企业内部存在两种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两类知识之间转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一体化的知识管理过程演化(刘建准,2010)。
(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分析
重视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推动促进作用,是企业能否进行有效整合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管理通过几个环节的衔接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螺旋不断上升与演化,从而有效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流程、改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速度、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而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知识管理的彼此转化与过程应用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过程维度与转化维度设计出集成一体化的“知识管理作用下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管理转化维度下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企业主体通过对显性知识的认知、汲取利用,有利于及时捕捉和掌握新颖性比较强的知识技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累积。企业主体的大多技术创新能力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而存在,这些知识只有被员工吸收,内化为自己固有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隐性知识通过员工的中介调节,作用于技术创新过程,从而干预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下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机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技术创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产生、创造、应用过程。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技术创新阶段的知识流动,加快创新速度。
知识获取制约着知识管理的成效,也制约着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与管理能力。通过获取并构建的知识库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构思能力,进而强化技术创新决策能力。
知识应用实现知识扩散,影响着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基于知识库的研发平台,它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有利于客观存在的知识向技术和成果转化,最终完成技术开发,向技术实施能力方面转移与过渡。
知识共享能够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体系,培育学习型企业组织,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实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创新的成效与力度,决定了知识外化的实践意义,并形成企业员工改进技术创新方案的操作技能,反过来又不断修正与调节技术创新制造能力、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总之,知识管理通过实际过程之间的有效链接与交互,并通过不同种类知识之间以螺旋方式不断转换,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融合模型
(一)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分析
企业通过社会资本获取知识,为内部企业知识运作并有效管理带来资源。企业通过广泛的社会资本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库存,形成较为丰富而饱满的知识存量。所获取的知识经过社会资本在各个职能部门群体以及员工之间进行扩散、交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员工经过共享所获得的知识,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消化吸收,引起知识碰撞,激发出知识创新的活力,使得知识存量大大增加,也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管理循环螺旋上升,进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撑(侍文庚等,2012)。
通过企业内部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知识管理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企业员工群体内分享知识、技术诀窍、经验,有利于强化他们之间知识共享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员工之间彼此的合作意愿、信任关系以及互惠规范,强化内部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创造,将企业组织员工的知识存量应用到实践中来,引起企业外部主管部门、行业对手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关注,重塑其外部社会资本。因此,通过有效地知识管理,也能够有机地打造和培育企业良好的社会资本体系。
总之,知识管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双向互动耦合,实现二者之间内部良好的循环,有效融合,共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三者之间的融合模型分析
社会资本关注企业内部外部关系资源;知识管理有效地促进知识之间互动转化和流动,强化群体知识共享,培育员工的综合素养;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将组织员工的创新构思和理念转化为实际。通过上述分析,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之间双向互动,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并提升其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也能较好地激发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以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作为两个基本支柱,构建三者之间集成的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社会资本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又反过来干预社会资本,二者都单独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二者的耦合一体化,也共同支撑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促使其能力不断上升,从而从整体构建了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协同一体化的集成融合模型。
结论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分析,得出了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结合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资本不断地积累、吸收与消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扩展知识储量,才能够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增强其能力。社会资本的内部资本与外部资本、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等,它们都很具体地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这些结论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而本文只是从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两个视角给出了集成融合模型,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功.社会资本视阈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2.王勇等.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4)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4.林筠等.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
5.焦少飞等.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一个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2(6)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金融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33-02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面临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创新文化环境营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的理解一般有两种:一是指通过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另一种是指以创新驱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得出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是:以城市内部创新要素为支撑,最初是通过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逐渐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实现建立在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双赢发展)。
1.2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相对于传统城市发展形态而言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因此,它拥有一些处于传统发展形态的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设计创新型城市建设蓝图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基本方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创新性是创新型城市的最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观念的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城市内部而言,这种创新性表现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包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城市创新的核心表现形式,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创新性这种基本的特征,才有资格被称作为创新型城市。
(2)相对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相对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具体来说应包括科学化的创新管理调控体系、多元化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高效化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制度化的创新人才保障体系。这四个子体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以保证创新的顺利进行,共同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可持续性。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型城市必然具备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特征,这种可持续性表现在几个核心层面:一是可持续的城市经济,能够持续的创造就业与财富;二是可持续的城市社会,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三是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能够建立协调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可持续性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兼具“生态城市”特征,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可持续性既是创新型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和目标。
(4)创新型城市的集聚性。集聚性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特征,创新型城市集聚着大量的关联程度相当紧密地创新性产业和企业。同时,创新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带来了专业化创新人才的集聚,而专业人才集聚在一起,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这样,创新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就出现了一种自强化机制,推动城市经济良好发展。
2 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素构成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城市系统中许多创新因素的支持,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支持。在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种因素中,金融支持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政策型金融支持和市场型金融支持两种类型:一方面,创新型城市需要的金融服务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基于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即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以及制定和贯彻政策等方式,引导创新型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导向,从而体现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倾斜,促进创新的成功实施。从以上两种金融支持的类型,我们可以得出金融支持条件的主要要素构成:
(1)政府。从美国奥斯汀和西雅图,印度的班加罗尔、芬兰赫尔辛基等许多著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对城市金融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具有组织和领导功能,如:政府制订城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确定城市金融业阶段性发展目标,组织、引导和协调各金融机构等;其次,政府具有对各类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和推广的功能,如:对外进行宣传,定期举办国际或国内金融论坛,为国际、国内金融人才搭建交流平台等;最后,政府具有金融服务功能,如:完善金融机构发展的配套体系,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等。
(2)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它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达成城市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各个金融机构都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中国人民银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政策性银行往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商业性银行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许多产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利于城市建设中的风险分散和风险担保等。
(3)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高效率地聚集、分配资金,有效地调节社会资金的配置,并且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完整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每个市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都不可缺少。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作用尤为重要。如:货币市场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达到资金的高效率利用;资本市场里的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为城市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证券市场为许多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等。
(4)金融服务及配套体系。创新型城市既需要各种投融资服务,也需要其他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诸如信贷、保险、信托、证券发行和交易、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票据、担保、融资租赁、外汇管理、货币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征信服务等。社会化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在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服务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通过发挥审计、咨询、评估、监督等作用,保证创新型融资活动的顺畅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的支持。金融能否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赖于金融法律制度是否鼓励金融创新,能否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3 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机理
(1)金融支持系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筹集资金的功能。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存在着诸多金融支持诉求,这种诉求主要包括:一是资金瓶颈。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的长期活动,其不确定因素多,资金需求大。缺乏适当的融资渠道与平台而造成的资金瓶颈,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二是缺乏流动性。与其他投资不同,技术创新投资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而这导致了技术创新项目相关资源投入缺乏流动性。三是高风险对应性。由于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基础、难度和复杂性、外部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存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技术创新项目不感兴趣。金融支持系统的筹集资金功能就是使得通过开发设计一系列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提供投融资服务,为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和城市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金融支持系统的价格发现功能。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发人员、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相关支持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很多经济主体。技术创新顺利进行及其实现的基本前提是相关主体对于技术的价值和价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并且在双方可以谈判接受的范围之内,而最终达成一致。真实的技术价格是在金融机构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竞争自然形成的。这种价格通过金融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向外界相关各经济主体传递,从而使这一“发现”的技术价格成为一种现实价格。这样,就为技术创新相关主体之间契约的达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有力促进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3)金融支持系统具有分散风险功能。针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在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支持系统可提供风险投资、私募、信贷、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满足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而金融支持系统的该项功能就是使得技术创新风险发生转移和分散,以达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为技术创新的融资提供可行渠道,保证创新的成功。
(4)金融支持系统的第四项重要功能就是项目筛选。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方向的筛选确定、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联盟对象的确定、融资方式选择、技术创新调整等的不断筛选择优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之一,就在于金融系统能够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优选,择优汰劣。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整个社会的资金在不断的项目筛选过程中,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5)金融支持系统的信用约束功能。技术创新主体在筹集到资金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资金提供者以及金融市场施加的各种约束。一是来自股东的监督,包括风险投资者等在内的股东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来自债权人的监督,包括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三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其金融产品的价格,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四是来自社会的监督,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也对企业形成有力的监督。这些监督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鹏,李兴文,刘国新.创新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与经济,2006(5):51~54.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finds out which factors constrai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builds a model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emerging industries which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techn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ing.
关键词: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emerging industries;innovative abil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15-03
0 引言
后危机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过去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的地区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改变着集群的面貌。本文将基于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探讨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新兴产业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新兴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将其界定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 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本文综合现有的观点,认为新兴产业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新兴产业应该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即形成阶段;其次,要求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新兴产业的概念是针对现有的产业提出的,它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活动实现的,代表着产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新水平,同时也代表着市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1]。
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特点,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重点和支撑。其中,吴传清等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灵魂[2];黄幸婷等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产业创新联盟的建设,促进产业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3];史忠良和何维达在研究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时提出,新兴产业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的进步[4]。
1.2 产业创新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包含了对非创新资源的舍弃和创新资源的流动,这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变中的“突变”特质[5]。从某种程度上,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可以看做是在扬弃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新的产业进入,旧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产业退出的产业重组过程。就新兴产业而言,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在空间的转移、技术的进步和不断革新等核心推动力,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从这个角度来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被看做新兴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产业创新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其研究着重于工业创新,而工业创新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综上所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产业创新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指在国家层面,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而言,所表现的产业创新竞争实力,即宏观方面的创新。第二个层面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某个区域的产业因其资源特点和创新环境及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中观层面的创新[6]。第三个层面是指具体到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因外部环境或自身所具备的资源的差异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微观层面的创新[7]。本文讨论的产业创新即是第二个层面的创新。
2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所带来的竞争实力甚至超越了产业内部所有细分的整合。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其内涵、过程和测量等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测量主要集中在“以系统观点强调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建立模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来构建模型”,“以影响因素为对象构建模型”等方面。
李廉水和周勇提出了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四个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江苏、上海、浙江三个地区的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最终建立了包含1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5)[8];张华胜在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时,提出从创新的投入变量、产出变量、过程变量和创新基础设施变量四个方面建立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投入变量以R&D研究为主,基础设施变量则选择了组织保障、技术基础、对外交流、融资方式、政策环境五个因素进行阐述(2006)[9];李海涛在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时,选择了从创新环境、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三个维度着手,特别强调了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10];Carayannis等人(2008)通过对企业层面创新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状态、倾向、绩效”三要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生产、产出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复合创新指标体系,用于测评企业的创新能力[11];熊魏在企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2012)[12]。
在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其特点分析均认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肯定了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学者苗振清从正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陈盛详等认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学者也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支撑设施不完善的情况[15]。李伟娜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这也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6]。
综合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选择创新行为、创新支撑、创新效益三个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见图1。
3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和逻辑性,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对比性等,参考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新兴产业主管部门对新兴产业的评价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独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设定指标。
3.1 技术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行为可以看做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必要步骤,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常见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研发研究和技术组合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当前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行为的评价多集中在R&D经费投入、R&D从业人数等,结合学术界认同的地区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产出效率、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投入强度等指标,又考虑到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因此,最终确定R&D投入强度、R&D从业人数、R&D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科技投入、产业内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合作项目六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2 技术创新效益 技术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出来。其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创新产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有关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对新产品的测度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参考统计和主管部门在分析产业创新能力时采取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等指标,考虑到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及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创新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以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品牌的构建意识逐渐增强,品牌逐渐成为评价行业的指标之一,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品牌的构建更应关注。因此,最终选取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润与产业总利润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税率、技术市场交易额、新兴产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名优品牌商标数量七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见表2。
3.3 技术创新支撑 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可能改变产业投入―制造―产出整个过程。学者孙韬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资金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企业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内涵[17]。综合来看,通常把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统计部门如国家、广东省统计局在研究新兴产业时,也对科技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都进行了关注。因此,最终选取五个指标来量度技术创新支撑维度。具体见表3。
4 结论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方向性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现有学者对新兴产业特点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测量指标,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结合统计局和政府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及17个直接测度指标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意.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C]. 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07:10-14.
[3]黄幸婷,杨煌.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5).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黄顺存.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创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21-23.
[9]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0]李海涛.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14]陈盛详.制度创新驱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10.
[15]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决策焦点,2007,04.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指出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本质都是创造新知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创新知识的四个维度即知识的宽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紧迫度和知识的重要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选择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面的组织方式和整体谋划。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知识管理是顺应时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是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对各种知识进行的连续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企业利用内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知识活动的发生,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根据创新知识的特征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一、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把知识看作企业的资产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新知识,并应用新知识的一系列过程。目的是以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扩展新的市场和机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是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初始活动,获取知识的来源既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也包括企业的外部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如企业员工的个人经验,丰富的阅历等)的获取,对后面的知识创新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获得了一定量的企业内外部知识后,就需要共享这些知识,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往往能产生出新知识的萌芽。新知识萌芽产生后知识管理便进入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是通过知识转化产生的,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知识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通过这种循环转化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知识创新过程。新知识创造出来后就是最大化的运用新知识,充分发挥新知识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及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①。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包括技术创新构思、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技术创新构思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刺激,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便产生了技术创新构思。有了技术创新构思后,便要进入技术开发阶段,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技术,对技术创新构思进行完善和开发,使其从构想变成现实。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对新开发的技术或工艺进行应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从表面上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思想到物的过程,实质上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首先,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是指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具体生产流程以及在实施这种转化中采用的构成这些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Linus kim,1997)。技术的本质就是知识,技术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在技术开发阶段,把技术创新构思变成新技术其实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最后,技术的应用阶段也是一个新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外界不断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知识交互过程。能否充分利用和管理创新过程所需的内外部知识将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和效益和推动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中知识的生产、流动、使用等活动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企业的知识活动能够变得有序而高效。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发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技术创新各阶段知识的流动,加快创新的速度,降低创新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整体描述。它是一个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思路的确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技术创新的方法、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的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整描述。
(二)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
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傅家骥,1998)。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得商业利益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产品为参照物,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吸收学习率先者的各种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产品和服务达到或超过市场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并最终占领市场的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个正确的、适合企业自身现状和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创造,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但如果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或不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则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阻碍企业的发展。既然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选择一个好的、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技术创新模式便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首要工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只有建立在有效的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新技术。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新知识,因此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谋划和组织方式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必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创造的新知识的特征来选择,如图1所示。
(二)知识维度蛛网模型
借鉴前人对知识管理中知识特征的研究结果,本文将技术创新产生的创新知识的特征用4个维度来表示,分别是:知识宽度、知识深度、知识紧迫度和知识重要度。创新知识的宽度指的是知识覆盖的学科领域的广泛程度;知识的深度代表了知识在某个知识领域的纵向深入程度;知识紧迫度代表了知识对企业发展的紧迫程度,即越紧迫的知识越需要尽快获取;知识重要度则表明知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通常根据是否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知识成分来判断知识的重要度。
通过对知识的4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如图2所示)。一般来说,需要获得的创新知识的重要程度越高,企业就越会选择能独自占有创新知识所有权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样才能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此相反,当创新知识的紧迫程度高时,为了尽快地获取所需要的新知识,企业往往会借助外力,联合其它组织共同进行新知识的创造与开发,并共享新知识的所有权,如采取合作创新模式。
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重要程度大的时候,企业一般需要采用自主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甲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创造的新知识一般都具有广泛程度大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特征,所以分析的重点在于所要创造的新知识的重要程度。而当知识的重要程度高,即企业所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企业通常会采用能独占创新知识所有权的技术创新模式。而自主创新的优点就在于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重要程度高的时候,企业一般需要选择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
当知识的宽度较广、深度较大、重要程度较高和知识紧迫度较强的时候,企业一般应采取模仿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乙企业。当企业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对企业比较重要时,企业往往希望能独自占有创新知识的所有权。而对于较紧迫的、需要较快速获取得的创新知识,企业一般会采用能做出快速反应并紧跟市场领先者的技术创新模式。因此,当知识的宽度较广、知识深度较大、知识重要程度较高和紧迫度较强的时候,模仿创新模式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好选择。因为模仿创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能对市场领先者的创新知识快速做出反应,并且对模仿创新出来的创新知识能独享所有权。同时这些模仿创新的新知识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一个成功的模仿创新往往能够后来居上,实现低成本和低风险,并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知识的宽度广、深度大和知识紧迫度强、需要快速获取的时候,企业一般采用合作创新模式,如图2中的丙企业。企业通常采用能最快获取创新知识的技术创新模式来获取紧迫度强的创新知识。当获取的创新知识宽度越广、深度越大时,表明新知识的难度就越高。知识难度越高,在技术创新中人力物力等各种相关资源的投入就越大,与之相应而来的风险程度就会提高,为了降低和转移风险,企业一般会避免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知识的重要程度不是很大,即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会产生根本的影响,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促进。因此,随着创新知识的难度提高,企业通常会通过合作创新的模式来获取创新知识。因为合作创新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摊风险,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建立在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基础之上,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促进创新知识的产生,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模型的提出,能够使我们抛开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外在形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知识本质,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把握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化规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注释:
①1999 年8月颁布的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的界定.
参考文献:
[1]柯平.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江,和金生.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4]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5]谢洪明,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10.
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技术能力;企业采购能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46-02
一、引言
技术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如何提高资源稀缺型企业在采购时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 许多学者转向从深层次的技术能力的角度对此做研究。因此,客观地认识企业技术能力及其对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核心能力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结构与层次
企业技术能力概念提出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其中,Dosi(1982)将其定义为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搜索能力的综合,并把它们表述为搜索技术学习技术创造技术的链式过程,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在技术能力提升中的作用。Desai (1984)则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认知技术能力,认为技术能力应该由采购技术的能力、工厂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构成。TDRI(1989)按照对技术的可操作性,将技术能力概括为技术使用能力、技术获取能力、技术综合能力、技术生成能力。国内学者魏江、许庆瑞(1995)在总结上述学者关于技术能力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赵晓庆、许庆瑞(2002)又进一步从战略管理视角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技术的战略管理、技术能力体现为技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员技能)、组织结构与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战略逻辑与共有价值 观。
由于对技术能力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对技术能力结构的提法也各不相同(见下表)。
技术能力作为一些知识的集合,Leonard-Barton(1995)认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结构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特异性和力量。赵晓庆、许庆瑞(2006)把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显性层,是技术能力的表层,由显性知识构成。包括设备、工具、技术文档、操作程序、管理程序和技术基本原理。第二层是由隐性知识构成的核心层。包括技术与管理诀窍、对技术的内在本质的理解和对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的洞察、以及隐藏的价值假设。这是能力中难以转移和难以获取的部分。第三层是扩展层,是企业的创新网络。包括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结成的技术联盟和关系网络。能力的这部分反映了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企业能力扩张的主要方面。
三、企业技术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积累的结果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2.技术平台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所谓技术指的是为了实现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共享性,即技术平台是开发一族产品所共享的技术集合。二是规范性,即构成技术平台是在企业内部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整合的,在实现某一族产品的过程中只需进行较小的变化。三是延展性,即可通过提高、更新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或完善技术平台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升级和更新。四是独特性,即技术平台虽然包括通用的基础技术,但其核心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特有的技术组合。五是阶层性,即技术平台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技术整合而成。核心技术则是构建技术平台的关键核心要素。构建坚实、先进的技术平台对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3.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加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能力的前提。企业要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确保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演化为一般技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成本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能力。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任何企业并非总会长兴不衰。企业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加强技术创新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种技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渗透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表征企业内在能力的概念,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来保证。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还是要从企业技术能力着手。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潜在的能力,通过技术能力的积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正因如此,目前在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引起这种趋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二是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中,日益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于企业绩效,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企业推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理论最终也走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作者单位:李康昱河海大学商学院
李刚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浩,戴明月.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