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1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难;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难致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统计得知我国民营企业只有1.4%来自于银行的直接融资。因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十分高,因此致使很多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到证券市场,也无法进行融资。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民营企业因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

(2)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不好,因为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所以在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时,没有规范的操作,多套账目多种目的,缺少可信度。

(3)在民营企业当中,部分企业过度扩张、盲目投资等造成在经济活动中逃债、不诚信,对企业的融资带来了阻碍。

(4)多数民营企业处于创业和成长的过程中,因此没有发展规划,内部管理也十分混乱。

2.政府制度不完善。因为我国政府的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在制定民营企业经济政策时,许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工商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开发区部门等。因为政策多且繁杂,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这种情况让政府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难以进行,使政策的针对性、实施程度等作用都大幅度减少。因为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不负责、相关制度不完善、政策环境不理想,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导致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都享受不到政府的服务,没有从切实营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出发让民营企业参予地方经济。

3.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和工具都只服务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此类服务。因为金融机构工具太少,没有创新金融手段,因此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我国也缺少法规、法律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方法

我国温州在2011年时,爆发了民间借贷的风波,导致了资金断裂,老板跑路等情况,一时间,隐藏在民营企业中有关金融问题一一出现。因此,温州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此问题。

温州市实行的政策如下:第一,对民间融资的管理政策进行了规范化制定,建立了融资管理制度、融资检测体系;第二,政府在对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时,鼓励民间资金的参与,对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进行建设;第三,政府开始利用民间资金对投资企业以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进行设立;第四,建立了规范的投资渠道,对有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温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资金援助,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对管理层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引进人才,让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其次要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研究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要加大力度对财务进行管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让财务账单透明化、公开化。

2.进行产品创新。只有提高了民营企业的信任度,才能获取银行的融资,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按时偿还债务,让企业没有不良的信用记录。生产的产品要保证其质量,避免欺诈行为。

3.建立担保服务法律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太低,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也不多,因此就要建立担保机制从而解决此类问题。在美国,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和七千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起到了担保作用。但是就算如此,对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需求还是无法满足,所以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面进行财政弥补机制的建设,让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能够得到发展且更加稳定和安全。

4.建立信用机制。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还需要金融机构等的配合,制定信用机制和规范标准等,让民营企业的信用数据做到公开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的信用理念,企业的信用度公开后,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额度决定是否贷款。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提高个人和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鼓励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征信系统,杜绝民营企业的隐性的负债。

5.规范融资活动。闲置资金在我国有许多,若是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些资金对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短、频、急的弊端有很大的帮助,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这种方式的实行,让银行资金的供给压力大量减少,也让银行的信贷风险得到了分散。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发挥出闲置资金的作用,让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是目前的必然选择。

三、结束语

我国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要结合民营企业目前市场的特点,建立可行的计划,同时,在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比如降低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同时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春来.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2(4)

[2]谢静.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1(18)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2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

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有企业的增资减债、兼并破产、抓大放小等政策措施,但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金缺口太大,这些措施都一时难以奏效。而可用于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社会资金来源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具体来说:一是随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居民的收入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化趋势,居民个人已日益成为储蓄和投资的主体,(见表3)到199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包括外币)已超过50000亿元;二是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充足,而中国广大的市场对国际资本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投资方式单一,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约85%都形成了银行存款,通过银行又贷给企业形成企业债务,这也是企业高负债、低资本的历史原因。同时,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受到发展条件和高融资成本的限制。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才能更有效地把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和国际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金。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实质性改善要求扩大直接融资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面看,深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构造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分散银行风险、改善银企关系,从而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如本文前面所述,由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银行,使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引起的严重亏损,不可避免的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增加直接融资,减少企业资金中信贷资金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改善银企关系的根本出路。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间接融成本,因此目前应以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为重点来推动金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直接金融的筹资作用,对此我们应认识到,国有银行的改革关系到全国无数高负债国有企业的生存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以使社会资金分流,减轻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压力,国有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一般来说,直接融资中的社会成本是个别金融风险,而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政企银企关系尚无根本转变时,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摆脱的更大的是系统风险,二者相比,风险成本大小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体系风险出现的温床,改善我国金融结构,拓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与资本流动,就必须发展直接融资,这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存亡,也直接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当然,我们应当注意,一方面在强调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间接融资方式仍需在融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如果一味强调直接融资,忽视银行应有的间接融资作用,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发展直接融资是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认清深化资本市场不仅是为了改变我国企业资本的注入方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资本来源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逐步消除金融体系累积性风险形成的体制根源,所以不能仅仅把到证券市场“圈钱”等同于发展直接融资,而要配合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不断发掘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功能,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总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改进间接融资,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新型融资体制,我们就会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资本金将会得到充实;风险社会化会使社会投资者关注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效率,并逐步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化解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避免金融风险,最终实现从“货币计划经济”向“资本运营经济”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3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演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3-03

一、概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2000~2009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

脉络。

二、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

2005年前,资金流量表将金融交易项目分为通货、存款、贷款、证券、保险准备金、结算资金、金融机构往来、准备金、库存现金、中央银行贷款、其他(净)、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从2006年开始新增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客户保证金两项目,并于2008年取消结算资金项目。从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图1)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交易项目中,存款和贷款占的比重最大;逐年来直接投资、证券的比重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往来突然比重急剧增多;2001年以后国际储备资产、准备金的比重也开始逐渐增加。可见,由于社会分工及部门的细化,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交易项目越来越细致;且随着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资金在国际交易项目的核算也日趋完善。(资料:1999年,将保险公司纳入到金融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部门,加强了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了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现采用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资金来源中贷款和证券比例指标,从流量角度考察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2000~2009年我国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64.47%,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35.53%,表明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金融系统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

从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变化看(见图1),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49.03%,随后2年逐渐下降;2003~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呈上升趋势,间接融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直接融资比例达到48.68%,这一时期也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时期;2007~2009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有所下降,2009年低达21.63%。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股票市场繁荣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低。但尽管在股票市场繁荣时,直接融资比例也不超过50%,我国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

四、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变化

2000~2009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平均达到了69.71%,其次为保险准备金,比例为14.23%,证券和通货的比例分别为8.68%和7.38%。从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流量分配比例变化看(见图3),2000~2005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高达76.13%;2006~2007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跌至历年最低值达48.90%,之后逐渐回升;2000~2009年居民证券投资比例波动较大,2000~2005年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到0.9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6~2009年显著上升,这应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居民部门保险准备金比例平均仅为9.67%,2004~2007年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2007年上升到了29.23%,这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关;2000~2009年居民部门通货比例比较平稳,仅2007年高出平均比例5.50个百分点。

五、各部门净金融投资运用变化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净金融投资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余额,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如果净金融投资是正值,那么该部门是资金融出部门;反之,则该部门是资金融入部门。在图4中,零轴之上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出部门,零轴之下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入部门。该图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国外部门在整个经济融资格局中的位置,非金融部门一直是资金需求部门,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提供部门,政府部门则扮演者资金融出和融入两种角色;2006~2008年国外部门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非金融企业,成为最大的资金需求部门。

六、结论

金融市场演化趋势取决于资金赢余部门金融资产分配的决策和金融政策的取向。如果资金赢余部门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较高的比例,这将决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可以看出,居民部门是资金赢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是资金短缺部门,居民部门的赢余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间接或直接地流向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市场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部门的资金分配取向,因此,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演化趋势估计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的可能变化,来推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会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但以往的经验数表明,这种影响不大,而且是缓慢的,即使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居民赢余资金的流向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直接融资内部结构,即债券与股票融资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政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政府放松对企业债的管制,推进企业债的发展,那么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的比例将会提高。同样,一个稳定繁荣的股票市场也会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直接融资中股票比例将会提高。因此,直接融资中债券与股票融资比例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金融政策取向的判断。随着企业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估计未来企业债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比例将会逐步

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吴兴旺.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金融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12,(8).

[3] 岳国强.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分析[J].中国投资,2010,(3).

[4] 林发彬.从资金流量表看我国金融发展的潜力[J].综合竞争力,2010,

(6).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4

关键词:融资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啄食顺序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次次融资为基础。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渠道,采用一定方式,组织资金的供应的一种经济行为。20世纪80年代,梅耶斯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pecking order rule)”理论,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这些是关于企业融资顺序的理论前提。

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所需资金的形式、手段和途径。在研究企业融资顺序之前,有必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说明。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方式。它包括:折旧资金和留存利润(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内源融资使用的资金是企业的自由资金,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较小。但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内源融资财务成本小,不需要向外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内源融资不存在支付危机,因而不会出现由支付危机导致的财务风险。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而间接融资则包括向银行借款等。

外源融资不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可以变分散的、小额的储蓄为集中的、大额的资金。对于债权融资,企业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对于股权融资,虽然不需要直接支付资金使用费,但是要向中介机构支付各种融资费用。债券融资存在的支付危机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而股权融资在证券市场的高流动性会带来交易风险。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动是否经过银行这一金融中介,可以把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工具(股票、债券),使出资者和融资者相互联系,不需银行作为媒介。直接融资的融资者直接从储蓄者那里获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且资金不需还本,储蓄者要取回本金与发行者无关。直接融资的股票和债券在市场上是流通的,具有流通性。

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中介,把分散的储蓄集中起来,然后再供应给融资者;而融资者也只能通过银行间接获得资金。间接融资的特点完全与直接融资相背,在此不再赘述。

(三)其他融资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融资方式、渠道逐渐增多,很多新兴的融资方式正被逐渐发现和采用。例如,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收货款融资等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较广;在我国也先后出现了一些民间金融互助会、农村基金会等,尽管其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是对传统融资方式的有益尝试。

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一)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据统计,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时(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内源融资成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美国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的顺序遵循“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美国企业在考虑股票和债券的融资顺序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美国具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美国反对金融势力积聚的传统,规定商业银行和投机银行必须分离,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或从事股票买卖。银行只能经营7年以内的贷款。美国企业7年以上的长期资本只能依靠证券市场直接进行筹集。同时,美国税法规定公司股息分配前要上交所得税,而债息分配前免交所得税等,使得美国企业长期资本中有2/3是通过发行公司债而取得的。

(二)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相对于美国以内源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1957年到1974年间,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构成中,内源融资所占的比重仅为25.6%―37.7%,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则从1957年―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年―1974年的8.3%,呈下降趋势。正是在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依靠外源融资,以内源融资为辅。

我国企业融资顺序分析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特别是企业制度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国是一个处于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结构上的完善,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融资模式。

(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特点

1.留存收益所占比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够,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建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造成企业整体业绩水平较低,留存收益不高。

2.股票融资比例较高。上市公司将配股作为再融资的首选方式,由于我国企业负债率高,因此利用股票融资无可厚非。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上市,负债率已大大降低,仍然特别推崇股票融资。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近年来比较热衷的融资方式。上市公司自1998年6月龙头股份首开先河以来,这种再融资方式逐渐受到其他公司的青睐。

3.公司债券比例较小。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忽视债券融资,自1986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累计发行3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只有200亿,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融资2102亿元,企业债券只有83亿,是股票融资的3.95%。同国际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明显偏小。而美国同期债券融资达9350亿,同期股票融资只有1460亿,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6.4倍。

(二)影响我国企业融资顺序的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不追求通常认为的资金成本较低的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方式。总体来说,这与我国还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就我国的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存在异常的融资顺序主要有以下原因。

1.偏低的资产收益率限制了内源融资。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改制上市后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相对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低,而且平均收益呈现普遍下滑的现象。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盈余积累,所以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我国的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

2.资本市场发展失衡。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总体来说,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是一个随机分配的过程。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资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优序,同时也带来了上市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3.企业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我国,经理人员的收入主要是非货币收入,即以各种名目体现剩余索取权的消费,如吃喝、娱乐、消费高档“公共消费品”等,货币收入不仅数额较少,与企业效益好坏也没有什么关系。目前控制权收益(非货币性收入)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收益的主要部分,经理层因此偏好于股权融资,进而越不想承担投资风险,就会越偏好于股权融资。而且,经营者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结果仅仅在于短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但这种方式既不会动摇其对企业的控制,还避免了债权融资的硬约束。

(三)我国企业融资顺序选择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先股票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20%,这几乎与现代资本结构所描述的优序融资顺序完全相违背。为什么我国企业融资顺序与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主要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我国企业首选外源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力、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

我国企业的底子薄,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而当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如果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积极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也随之增加,为采取债务融资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时期举债(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就成为了首选。进入到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要适应规模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前期阶段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水平已有了一定基础,实行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成为首选。

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我国企业首选直接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银行),还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运作其发展水平都是我国目前无法达到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力提倡发展直接融资。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发行股票2103.3亿,企业债83亿)。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型转变成为金融主导型,在金融主导型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这种过分依赖直接投资,对我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5

[关键词]直接融资;汽贸行业;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5.15.199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则是间接融资,如果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金融机构仅仅是起到中介机构的作用,则是属于直接融资。

汽贸企业就是取得汽车厂家品牌授权进行汽车销售的企业,其股东结构多数为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模式上多数为租赁展厅或租赁土地后自己修建展厅,投资一个4S店的金额从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品牌的厂家要求,如果属于大众化的中低端品牌,投资运营一个4S店需要几百万元的投资,若投资运营一个高端国际知名品牌,则至少投资几千万元,甚至更高,如追星集团投资运营的保时捷中心,单店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

尽管4S店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的重资产业务,但由于各汽贸企业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多数属于无证资产,如在租赁土地上建设的4S展厅就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导致其投资形成的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融资的可抵押属性,而4S店的存货(商品车)也由于属于承兑车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承兑银行,而导致其也无法进行抵押贷款,故汽贸企业从银行融资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要通过企业互保或自有库存车辆合格证质押的方式才能获的银行的资金。

如何破解汽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摆在所有汽车人面前的一个难题,纵观近几年国内汽贸企业的融资之路,大家正在探索一条由银行取得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道路。

在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是一些大型汽贸集团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其门槛高、限制条件多让多数的汽贸企业望而却步,相比股票融资的高门槛,债券市场具有较低的门槛,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债权产品而备受汽贸企业的追捧和青睐。目前债券市场上有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和短期融资券4种方式,公司债由中国证监会监管,适用于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私募债由证券交易所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中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萦芍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监管,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上市四种债券方式中,由于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审核方式为核准制,分别需要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核准,导致门槛较高、程序较为繁琐,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私募债实行的是证券交易所的备案制,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菔敌械氖侵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注册制,后两种方式由于具有入户门槛低、对发债主体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无具体要求等优势,而备受众多汽贸企业的青睐,如2012年10月,广州南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开启了汽贸行业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上的先河,首期发行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9.5%,期限为2年。但是相比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荩中小企业私募债由于无信用评级和信用增进计划,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信用债券,投资风险大,募集资金成本较高,通常情况下的票面利率为10%左右,且单次募集资金的规模较少,一般都在亿元以下,私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短板导致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转向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由于银行间市场属于公募,有相应的信用评级和增信机构,且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尚未出现过实质性违约行为,故其投资风险小、资金成本较低,且相比于私募而言公募募集的资金规模更大,一般都在亿元以上,通常情况下,单笔募集资金金额都在3亿~5亿元,规模较大的汽贸企业单笔融资额更可高达15亿元,如广汇汽车在2011年1月发行的短期融资坏ケ誓技资金额为15亿元,故此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选择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截至2014年8月18日,2013年全国汽贸企业50强中有10家汽贸企业已经加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为交易商协会会员,具备了从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主体资格,他们分别是:1广汇汽车、2庞大汽贸、3中升(大连)集团、4浙江物产中大元通、5润华集团、6苏州宝信、7天津浩物机电、8海南惠通嘉华、9江苏明都、10常州外事旅游,上述10家会员企业中有5家已经成功地从银行间市场募得资金,其融资情况统计如下表:

从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间上看,广汇汽车最早涉入银行间市场,并于2011年1月通过发行短期融资怀晒δ技资金15亿元,其他汽贸企业也紧跟其步伐,如:润华集团、浙江物产中大元通、中升(大连)集团等分别于2012年1月从银行间市场通过短期融资荒嫉米式稹

以上是截至目前中国汽贸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尤其是银行间市场)融资情况的简介。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从开始启动银行间市场的直接融资工作到最后的成功发行,大约需要经历6个月至1年左右的时间,相比股票融资而言,已经是较短的时间里程。

小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汽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正在经历着多样化的变革,正在由传统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人,当我们不再习惯于将存款放在银行而是选择收益更高的余额宝时,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汽贸企业,也需要到资本市场上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对话,也需要用多维的角度去看待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也需要用直接融资去对抗传统的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社会信用体系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水平,企业的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规模档次的逐级提高,企业成长速度也呈现出逐步递增的基本特征。与此形成相互印证的是,从成长速度排名前500家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10亿元以上企业占500强的比重最大,其次依次为10亿元~5亿元的企业、5亿元~2亿元的企业和2亿元~1亿元的企业,而1亿元以下的企业无一家进入500强。上述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稳步递增的态势。因此,做强作大仍旧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实现快速成长的现实选择。而融资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筹资金。主要指企业不断地将自己的储蓄,包括留存利润和折旧,转化为生产投资资金;业主个人自由资金;向亲戚朋友筹借的资金;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包括客户预付和向供应商的分期付款等):企业间的信用贷款;中小企业间的互助机构的贷款;以及一些社会性基金(如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的贷款等等。

2.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是指以债权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现行的主要是风险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和“二板市场”。

3.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长期的金融机构贷款。贷款方式由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

4.政府扶持资金。政府的资金支持方式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我积累差,内源融资能力弱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是资金的主要来源,特别在企业初创阶段,内源融资可能是唯一的资金来源。以上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从资金来源上看,他们在初始创业阶段几乎完全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成员及家庭提供的,而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所占的比重很小。

2.中小企业通过间接渠道获得贷款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整体满意度不高。银行贷款考虑中小企业少,主要向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进入间接融资市场依然是困难重重。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得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我国银行70%以上的资金被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企业占据,只有不足30%的信贷资金被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74%的企业拥有。

3.中小企业利用直接渠道融资比例小

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50%以上,在日本也占30%左右,而目前中国企业90%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由于前些年股市持续低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7%下降到2006年的4.2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

4.没有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完善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它应当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最终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其次,这一金融体系中可以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再次,国家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但决不能取代其他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家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建立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 。

三、中小企业最佳融资决策分析

如上所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窘境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单方面地责怪企业、银行或政府都是有失偏颇的。这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不是单一改革措施就能一蹴而就,其解决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策略组合,做到“标本兼治”,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政府、银行等投资机构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而如何做到标本兼治,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疏通扩大间接融资渠道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外源融资是现时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最主要的渠道。中小企业外源性间接融资可以采取以国有商业银行供给为主、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为辅的资金配置模式,因为如果完全由国有银行供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完全由中小金融机构供给或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供给的方式,虽然符合市场效率原则,但鉴于我国各中小金融机构总体经营实力有限的实际情况,目前由其单独或主要承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尚存在较大困难。

我们不能因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而忽视国有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较为广泛的网点分布,在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这是其他中小银行机构所无法比及的。因此我们要重新塑造中小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2.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以间接融资为主并不要排斥直接融资,反而要在此基础上加快直接融资的步伐。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结构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所以要想方设法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考察时发现,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化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而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则是一国资本市场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3.发挥政府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扶持作用

目前我国信用水平低下,企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信更是混乱,整个社会发生严重的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他融资渠道不畅,而唯一的信用都集中在政府身上。在这种融资存在缺陷的环境下,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积极的扶持作用,由政府支持来弥补非企业自身、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渠道所能解决的问题。

客观地说,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政策的现实性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有效。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导致的“政府主导”与“行政干预”理念体现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过程中:央行扶持中小企业的初衷是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但通过涉商业银行信贷的途径来达成理想,事实上对发放贷款的银行施加了一种“政策性负担”,恰恰违背了市场竞争的本意。这造成了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要追求利润,又要维护社会利益,必然导致经营活动中的矛盾。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非但不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相反倒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因此最后的结果是导致银行不愿承担风险,又全部转嫁到国家上。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定位,过度参与会加剧“金融抑制”,阻碍金融体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需要着眼于中小企业本身,凝聚合力,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扶持体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