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1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形势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工作,其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游戏,因具有独特性、普遍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等特点,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体育游戏应用的重要性,进而论述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以及整理放松活动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应用建议,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教学 应用

小学体育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形势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工作,小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体育游戏应用的重要性,进而论述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以及整理放松活动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应用建议,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

首先,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体育游戏教学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缺乏规范的科学评价,教学内容往往混乱。

(二)问题分析

体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容易对体育游戏在小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认识性不强,忽视体育游戏的作用,使得小学体育教学课陷入单一、枯燥的循环过程中,并不能够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另外,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缺乏规范的科学评价[2],有些体育教师强调体育课程对小学生体质增强的作用,不能够结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有些体育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完全与游戏相等同,也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体育游戏应用的重要性

(一)促进小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仍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某些小学生由于对体育技能不熟练而产生害怕、紧张等心理,而体育游戏的正确应用,使得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害怕和恐惧感减轻[3],增强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熟练运用的能力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游戏,具有独特性、普遍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等特点,能够提高小学生兴趣。在体育游戏中将基础技术动作安排在游戏当中,能够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通过生动的游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兴趣。可以选择简单的游戏,如“找朋友”、“丢手绢”等应用到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中,调动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加强参与性。

(二)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中的应用

基本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动作技能、心理状况和自觉能动性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对体育游戏进行恰当运用,如通过“讲故事”“改编一些熟知的动画情节”等改善教学气氛,使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变化中求强化。

(三)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中的应用

结束部分的体育游戏教学,应该以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为特点。在游戏的具体运用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用一些节奏慢、动作舒缓的带有舞蹈动作的游戏和放松性智力竞赛游戏。如“组字、摆图案游戏”等,既放松身心,又具有一定的“兴趣迁移”,为以后教学做准备[4]。

四、讨论与建议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游戏,因具有独特性、普遍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等特点,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5]。如何将体育游戏正确地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体育游戏的作用,既不能忽视体育游戏,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应该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另外,合理利用体育游戏,重视体育活动的科学示范,从实际情况开始教学工作。最后,在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教材出发,又不完全依附教材,合理制定组织教学计划,促进教学任务完成,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雪莲.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体育时空.2015(7):113.

[2] 张陆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有效解决的措施[J].新课程・上旬.2014(4):138-139.

[3] 闫会娟.浅析防止和纠正小学体育教学“成人化”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2):172-173.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体育教育;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智育密切相关,学生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拥有强壮体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和规范,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此外,体育活动中的对抗性,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而团队体育运动则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可见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社会竞争,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克服苦难,承受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但传统体育教育形式,教育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很多时候教育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而审美教育的融入则能弥补传统体育教育缺陷,丰富教育内容,强化体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职能

体育教学具有较强教育性,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的过程,主要教育职能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力。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活动中,都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例如,斯巴达人,在七岁时将要学习跑步、竞走、搏斗、掷铁饼等。而中国古代则学习骑马、射箭、驾车。孔子就一名驾车高手,《论语》中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六艺”中就包括:射击、驾车。孔子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已非常成熟,专业性和教育性更强,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发挥着德育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智力发育、人格形成都有着积极影响,能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实现自我突破。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能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能对学生身体、智力、思想、情感进行全方位教育与开发。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缺乏体育锻炼、没有参与体育运动习惯的学生,多性格内心;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往往积极向上,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日本、英国、美国、韩国都针对体育教育,制定了相关规范和制度,可见各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加强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据《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普遍低下,没有运动习惯,体育锻炼机会少,体育教学职能发挥不明显。因此,各高校应积极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2、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融合意义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学生道德与智慧,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六艺”中“艺”和“乐”就是典型审美教育形式。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学家JohannWolfgangvonGoethe和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都非常推崇审美教育,认为教育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从他的理论与思想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审美思想对人性的和谐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可增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魅力所在,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融入了审美教育思想的体育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体育审美有了一个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能以正确审美标准和体育欣赏方式看待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使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体育审美观点。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增强了体育教育职能和功能,提高了教育质量,能使体育动作更优美,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美的联想,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知[6]。此外,体育与审美的融合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都具有一定德育教育功能,体育教育并非只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而审美教育的渗透则能增强体育教学的身心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体育审美观的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精神风貌,养成乐观、勇敢、积极的性格,树立正确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

从前文对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融合意义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体育也需要正确的审美观,体育是一种形体美、身体美的表现形式,属于特殊艺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播体育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审美教育,把体育艺术、体育美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在美。

3.1、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想要将审美教育有效渗透到体育教育中,更好的展现体育美,发挥体育教学职能,必须遵循一定基本原则,进行科学渗透,合理融合。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1)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从审美教育规律和特点来看,虽然与体育教学层次规律、活动组成规律和心理结构规律十分相似。但实际上二者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就像动与静间的关系。体育代表的是身,而审美代表的是心,有着差异,也有着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正确把握好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与规律,充分利用好二者的关性,合理运用教育手段,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懂得欣赏、发现体育美,掌握体育美规律。(2)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体育不仅是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但本质上来说体育美与艺术美有着很大区别,所以审美要求不同。王鑫强在《体育美学》一书中,对体育美特征的概括是:“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体育美的内在联系性很强,所以在审美教育渗透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基于体育美基本特性开展教学活动。(3)正确选择体育美教学素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审美能力的大学生,学生普遍具有与一定独立思维能力。并且加之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审美观点已发生极大变化,所以教学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因此,体育美教学素材选择时,应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兴趣和审美观点及接受能力,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因材施教,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2、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渗透策略

体育属于人体艺术和行为艺术范畴,展现的是动态美。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能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体育魅力和体育美,提高体育美学价值。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1)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展开体育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同体育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特点和技能要求,所以展现的体育美学特征也有一定区别。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结合教学内容与体育美学特征,正确把各项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展现给学生。例如,球类运动的战术美、团队美、协作美等等。想要达到教学目标,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运动美学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和评价体育运动中的美。(2)利用体育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与科目,往往会付出更多努力进行自主探索,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与不感兴趣科目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毫无疑问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体育运动同样如此。当前很多学生缺乏体育兴趣,没有运动习惯。因此,教师应以美的旗帜召唤学生,借助审美教育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真正体验运动美,产生运动动力,养成运动习惯和爱好。(3)营造审美氛围。审美氛围对体育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好的审美氛围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提高有着很大帮助,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想要转变当前体育教学局面,更好的融入审美教育,必须走出传统,更新教学手法,合理组织活动,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营造体育审美氛围,让学生适应体育、习惯体育、喜爱体育。例如,开展一些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不受拘束的进行体育锻炼,发挥自身潜能体育能力,营造一种和谐气氛,使课堂氛围更活跃。此外,还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通过相关的主体音乐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渲染体育气氛,使学生情感与体育得到融合。(4)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渗透审美教育,保障体育教育职能发挥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体育教师不具备审美知识,没有正确审美观点,不能很好的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无法正确将体育美传达给学生。因此,必须要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强化自身专业技能,为体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4、结束语

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则强化了体育教学功能,有利于体育教学职能的发挥,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审美观点,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欣.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3(11).

[2]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14).

[3]陈勇.四川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美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12(17).

[4]赵晚霞.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11(12).

[5]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3,10(15).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3

一、如何重视与理解中学体育教学

1.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中学体育教学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和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育道德行为教学的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有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3.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的层次可以分为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国家规定性、多样性、非全体性的特点;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发展阶段性、相互衔接性;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承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季节性和集散性的特点;单元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规模变化性和学理性的特点;课时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结构性、行为性和方法性的特点。

4.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理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引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要通过强化和优化教师的指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5.中学体育教学原则理论:中学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以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增强体育教学原则的指导意义为侧重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中国当前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七项。即: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6.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构造及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部分;可按认知、技能、情感、生理和集体五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7.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的层次;按照体育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信息传递途径)和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8.按目标将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理论:在现在的条件下,按教学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应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教材层次和排列理论:如果以小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横轴,以大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纵轴画一个象限图,就可以得出四个不同功能和形态的体育教材的排列方式

10.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理论:能否进行良好的体育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重要的是要妥善地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11.中学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理论:由于体育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运动技能上,因此它的学习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现出来,这形成了体育教学的独特评价环境和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理论:根据对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可以将体育教学研究分成:描述现象的层次、解释现象和归因层次、实证研究的层次和理论和外推层次的研究,各个层次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常用的一类研究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还有着学理性研究特点、实践特点和行动研究特点,这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人应该充分理解和认真对待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中学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4

一、构建体育创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形式。它不是具体形式和方法,而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也可以看作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进程与教学方法的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除具有相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外,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一是从教育对象看,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技能学习活动,学生在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因此,体育教学模式既要体现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体现身体活动中人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还必须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学习规律。二是从教育者看,体育教师在较大空间组织教学,不但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组织学生通过身体练习等达到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质,陶冶身心,培养观念,提高心智发展的目的。三是从教学环境看,体育教学是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内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动”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因此,许多非体力、智力因素将影响教学的效果。四是从体育的教学内容上看,体育运动内容的多样性,例如跑、跳、投、球等,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模式必须相适应,而且要以不同体育技能的规律为依据来建立相应的教育模式。所以,体育教学模式建立的诸多因素中,必须很好地反映上述四个特点。

二、进行分层因材施教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实践中,我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我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加油组)。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上等生用优秀的成绩严格要求,调高高度,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高度一般,巩固动作;加油组降低要求,树立信心,做好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我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积极,表扬先进。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三、兼顾知识身体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其次,学生的进步不但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和知识深度的提高,而且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的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又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四、实行课程评价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5

关键词:高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急救应对

高中体育运动风险是指高中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近年来,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在体育课内发生的伤害事故也越来越多,给学校及家庭带来直接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对体育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上的伤害风险性,因此如何进行体育运动风险的识别及应对急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和应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分析

1.运动风险的特征

(1)风险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伤害性。绝大部分体育运动损伤是在教学和训练中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如在篮球课中,一名学生由于过度兴奋,跳起用右手抓篮筐,松手后,令左手撑地造成前臂骨折。随着高中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难以适应强度大和难度高的教学训练,所以各种不可预知的体育风险越来越多,体育运动的伤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2)风险的可测定性以及可控制性。某些体育运动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无迹可寻,但通过研究发现,运动损伤原因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可以利用体育风险的规律性来控制或减少体育运动风险的发生频率及损伤程度, 为体育风险急救应对提供理论依据。

2.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体育运动风险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体育运动风险可从学校、教师、学生和运动项目本身四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识别。

(1)学校场地器材潜藏着不安全因素。因教学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起的运动风险是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要方面。例如:某高校学生在上跳高课时,因学校没有田径场,体育教师就将体育课安排在水泥篮球场地上进行,一名学生过竿后飞出海绵垫头部直接接触到水泥地上,当即昏迷,经过及时抢救才避免了恶性事故。

(2)教师责任心欠缺,对体育运动风险的认识不足。北京一所大学某大学生致残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其手举杠铃到摔倒的过程中,教练在杠铃房与他人讲话,由此可见,教师由于责任心不强,没有对他进行合理的帮助和保护,没有认真检查器械排除安全隐患。

(3)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隐瞒身体实际状况或者不遵守上课纪律。有些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因为难以启齿或者没有意识到隐瞒实情的后果而隐瞒身体实情。如:某个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该学生及其家长没有将此事告知学校,他也一直参加体育锻炼,但因患感冒仍然参加长跑,结果在途中突然死亡。

(4)体育运动项目本身。体育教学中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学生运动风险在所难免。在打篮球或踢足球时,两名学生为了争球,在高速奔跑中发生碰撞,就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

二、高中体育运动风险的急救应对

体育教学中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体育运动中运动风险的急救应对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1)对于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方面所造成的运动风险,可以安排专门负责人进行定时检修和保养。另外,学校开展一些有关体育运动中安全意识的讲座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在开学时,可以对全体高一新生开展一次集体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讲座,这样新生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注意安全的意识。

(2)对于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学校要充分了解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安排。

(3)体育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把上课需要的器材安排到位,反复检查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例如,一些用于体力锻炼的哑铃等器械,有全金属质地的,也有橡胶质地的。通常在哑铃的选择中,最好选择橡胶质地的哑铃,因为在学生的锻炼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肘部不经意撞上哑铃的时候。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是有很多的,因此,在挑选体育器械时应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6

关键词:篮球 团队精神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02—0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有关体育教学思想及其方法的引进和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继产生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实效的体育教学法,这些教法对促进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应用到高校的篮球教学中,普遍缺少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关注,而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身体素质过硬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说,目前高校的篮球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误教学观导致教师授课偏重组织形式而忽视学生实际需求

现今各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教学观,教师授课受管理的束缚很大,教学中管理痕迹太重,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唯管理化”教学观,使教学中重形式而轻实效现象普遍存在。篮球运动是一种智力、体力高度结合的游戏,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深刻体现这一特点。但从现在我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来看,这些课常常带有表演的性质。从表面上看,教学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学生学练的效果也不错。但仔细分析后则会发现,这些课虽然事先经过了很多的准备和训练,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形式化的问题。比如,为了体现教师管理水平,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是突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队伍的整齐,无论传、运、投、跑,教师首先要求练习队形的工整而不顾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为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清晰的教学方法,对实际不必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与篮球教学实际内容要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特点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求,运动情感体验需求,与学习规律的切合程度等)相去甚远。

二、过分偏重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研究

篮球运动引入我国很早,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篮球竞赛与教学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但现今我国篮球教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施上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教师说,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如何将“教”真正转化为学生“主动地学,能动地学,积极地学”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在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时,教师往往按照教科书动作,规范地讲解蹬地、抬肘、压碗、拨指等动作环节。而这些早已是学生通过别的渠道了解过的东西,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投篮技术到底如何改进的事,需要教师进行区别对待并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这些练习显然会破坏教师追求练习队形工整的意愿,因而通常被舍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积个体意愿发生矛盾时,许多教师会首先考虑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积极进行融合解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弊端。如何通过适宜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何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如何追求师生作用的和谐统一这一系列学法问题有待我们思考和具体解决。

三、偏重技术能力学习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每个时代面临的学生的条件是不一致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重视也研究这些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在遇到难度较大的运动教材时,为了简化教学过程、分步消化学习内容,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往往采用分解教学的办法。但篮球的教学内容其难易往往是相对的。球类教材在学生身体发展、智力提高、情感陶冶,人格形成等方面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价值,尤其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运动素材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分解教学生学习,而不注意通过游戏和比赛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其技术,培养学生有效配合和随机应变地运用球技的能力,则篮球运动的多种运动价值,就难以真正体现。此外,分解也要因人、因技术而宜,每个人的特点不同,需要分解的内容就不同,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教学方法过于训练化

篮球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自身身体为媒介,并通过相应的运动练习而谋求一定教育目的的特殊教学方式。而通过这种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是其重要目标。运动练习作为一种具有学习媒介作用的教法因素,受到体育教师的普遍重视和运用。因为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也有赖于反复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练”字已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而这一特色又使体育教学和运动竞技训练的“练法”其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教师在确定有关教法时,往往直接从运动竞技训练的方法库中抽取相应的专项练习法。但是由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在对象、目的、时间、物资条件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区别,使得这些专项练习法并不适合于体育教学。如,运动竞技训练的所有方法都必须服从竞赛夺标的目的,而体育教学方法则要服从教育的需要。运动训练专项练习时间的持久性和体育教学专项练习时间的间断性、有限性;运动训练方法的个体针对性和体育教学方法的集体性:运动训练方法对专项技能要求的熟练性和体育教学对专项技能要求的基础性、粗放性。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再者,每周一次的篮球课教学现实,使我们即使将教学方法训练化,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受影响,自然会产生“教不会、教不懂、不愿学”的问题。除上述问题外,在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际运用中,在教学方法研究的开放性、教法引进吸收的同化性、教法运用的个别性和针对性、外来教法的本土化、教法研究的实验性等方面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篮球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与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条件改善等同步配套进行,才能获得明显的、整体的改革效果。

五、轻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由于篮球学习是以运动实践或身体练习为主的学习,其传、运、投等技能的学习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运用有关教学方法时一般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授和指导上。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运动技能学习往往是和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而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某种角度讲,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学习一本体认知或运动认知学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此有所忽视,很少考虑认知能力的培养,很少以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要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必须通过认知学习这一基本途径。即便是运动技能学习也不能割舍其中的认知部分,不能无视技能的提高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联系。比如,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时,学习者首先应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不断认识运动技能规律的过程。凡是有效的体育教学,无不强调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想练结合,使之在学中练,练中学,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越是复杂的运动学习,越是需要认知学习的积极参与。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而系统的技能训练后才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技能似乎学会了,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学懂”。因此,他们在实际运用时缺乏合理运用技术的灵感。这与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认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有关。如果学生没有对运动特性和规律的领会,没有对运动规则、运动方法、比赛技术等内容的综合理解(知其所以然)则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运动技能的掌握。

六、重一般学生而轻特殊学生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在注意全体和一般特性要求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例如,学生在做某一动作时,动作做的好不好会立刻表现出来。这对那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关照和合理指导这些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所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教学在解决区别对待特殊学生和处理因人施教这类问题时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班大、人多、场地器材少时,我们常常更多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一般学生的指导上,对那些特殊的学生(差生和好生)很少采用具体的教法措施和相应的关照指导,从而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功。因此,如何从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兼顾一般学生和特殊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成功和充分发展,将是今后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上对策只是从高校能力范围的角度提出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依赖于更高的教育机构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强调从多角度培养大学生团体合作精神,而篮球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手段,只有培养出具有团队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切实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