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1

关键词家校合作;初中;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1、概述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而班级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集体,与学生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一个良好的班级,往往学生团结友爱、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浓厚,且课余活动亦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班级学习、生活的学生,通常学习自觉性高、兴趣广泛、性格良好,尤其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良好的班级建设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健康的人格塑造,无论是在其学业进步还是健康成长角度均是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部分孩子自幼与父母一同生活,父母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孩子步入中学之后,其许多行为习惯仍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同时,孩子也更易于接受家人的教导。正因为此,学校在开展班级建设工作时,越来越倾向于引导学生的父母共同加入其中,通过家校合作实现教师与家长协作开展的班级共建。

然而,家校合作这一理念的应用效果在城镇中学以及农村中学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由于农村家长对班级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且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家校合作之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存在欠缺,学生信息转达效果不理想等因素,导致农村初中家校合作进行班级建设的效果不甚理想,尚需通过相关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以不断完善。

2、尚存问题分析

2.1家长的主体作用缺失现象严重

“家校合作”这一理念的初衷是将学生家长与教师联合起来,二者互为指导,彼此协作,最终收获良好的合作效果。然而,通过对目前大量农村家校合作效果调查不难发现,合作过程中家长的主体意识往往较差,更多的是以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家校合作进行的班级建设工作之中,不利于合作效果的实现。

例如,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尝试开展“家长开放日”,其目的是将家长引入学校的环境中来,感受学生的在校成长环境,同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学校希望家长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由于来自家长的建议很可能会更加贴近学生的感受,故通过建议的落实可以取得较好的班级改善效果。然而通过事实分析却不难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家长倾向于将学校、教师奉为“权威”,因此即使在参加“开放日”时,仍以教师的引导、讲解为主,并不能积极提出个人建议,或所提的建议多以称赞为主、意见为辅,这对于学校班级建设优化的初衷而言意义不大。

2.2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不强

由于家校合作的理念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教育改革思路,其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均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后付诸实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家长的引导作用便显得颇为重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家长方能摆脱“教师为上”的传统观念,逐步加入到与学校、与老师的合作中来,为班级建设作出努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初中存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现象,教师的业务素养尚有所欠缺,特别是在于家长进行沟通时,时常会出现各种状况。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农务繁忙拒绝前往学校参与活动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选择家访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然而,由于部分教师沟通能力不足,或准备工作不充分,家访过程难免碰壁,不能起到促进家校合作的效果。

2.3家校沟通信息转达效果不理想

随着通讯设备日益普及,“校讯通”已逐步成为了实现家校联络十分有效的信息传达工具并在农村初中亦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不同教师在使用“校讯通”发送信息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有碍于家长理解。例如同样是通知召开运动会这一信息,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可能存在内容的出入,导致家长无法进行正确信息筛选。此外,由于通讯公司信息发送延迟等现象,亦会导致家长无法及时利用“校讯通”掌握有效信息的现象。

3、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在家校合作进行班级建设过程中尚存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出如下的应对措施。

3.1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培训

教师沟通能力不强,往往是由于其在接受师范专业教育时忽略了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沟通问题,则需要通过再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农村初中教师接受相关素质培训,如“家长交流培训班”等,帮助教师了解所在农村的人文、风俗背景,使其能够更顺利的融入到与家长的交流之中。同时,对于如何应对相对固执、传统的家长,也应形成一套合理的沟通模式,从而使得教师在于学生家长就家校合作开展班级建设等问题的沟通时能够更加和谐、高效。

3.2通过教师引导转变家长观念

农村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十分不利于家校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平等性及互为主体性建设,教师的引导、沟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沟通能力有效提高之后,教师应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建设班级以及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参与到家校互动中来。例如教师可每周安排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家访,利用月半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家访任务,并在后半学期集中开展家校合作活动,“趁热打铁”,力争在班级建设中获得更多来自学生家长的支持。

3.3加强教师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交流、沟通

针对“校讯通”信息传达失误的现象,一方面,校内不同教师间应做好沟通,可以安排专门负责教师进行信息发送,其他教师只需进行消息汇总即可,避免多发、漏发、信息矛盾等现象。其次,作为家长也应加强与子女间的交流,收到校方信息后及时与子女进行确认,这也是确保消息可靠性的又一重要方法。

总之,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之下,家校合作在初中班级建设中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农村环境下,虽然学校及家庭均存在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但仍不能放弃开展班级建设时家庭方面的有力协助。因此,必须深入把握农村初中班级建设时家校合作方面的尚存问题,不断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最终实现班级建设效果在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鸿.重庆A寄宿制中学的家校合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改 困境 对策

全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校也在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众所周知,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小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小学课改的进程怎样,教师参与的热情怎样、状态怎样,效果如何呢?据调查了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激不起多大波澜,只不过热闹了一会儿“涛声依旧”罢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们不得不感叹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敢问路在何方”,不得不思索农村小学实施课改如何“把根留住”。下面,我就农村小学课改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存在的困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农村学校遇到的难点会更多,笔者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改革存在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学校基本条件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众所周知,目前,部分教育部门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与否,往往是看学生考试成绩怎么样,学生考高分多就证明教学水平高。因此,有的老师就误认为:只要自己的学生考高分就行,而忽视了其他对学生发展的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不多,自身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以致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部分老师还存在“等、望”的态度,不敢冒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现在,虽然教师的教育理念结构有了调整更新。但是还是不能完全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在运用新课程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容易受到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常常会处在新旧模式中。

2、教育设备及资源使用率低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小学也进入课改的行列,启动了新一轮的课改。农村小学的教师,进入第一线进行课改实验,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但同时实验教师要承担的很大的压力,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急切需要解开的困惑。

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能给大家的只有一只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科书,可想而知怎样上好一堂课;环境的限制,信息不发达,条件的不允许,这让老师们只有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

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实现农村小学教学信息化。因为,大家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对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作出相应的措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当中,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缺少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处于浅层。学校因受到资金的限制,没有能力支付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费用。

二、课程改革对策

农村小学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明显地制约了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的进度,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以缩短城乡之间课改的距离。

1、建立全面的、科学的适应课改需要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机制,做到导向明确,增强课改实施的目标性,提高贯彻课改的自觉性,做到课改实施动力强和方向明。我们不能再跟过去那样只围绕着“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而转为多项、多元的评价。如评价学生我们可以从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学科成绩、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科知识、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走出单评分数的局限性、功利性的误区。

2、随着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和优质教育的需要,校网调整已势在必行。加大校网的规划、调整力度,形成适度办学规模,凸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为实施课改保驾护航。如制订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优先政策,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数额和使用监督的力度,保证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又如,撤拼后的闲置校舍由政府通过转让、拍卖、出租等渠道筹措资金,再用于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事业。

4、实施“支教结对”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的途径,注重培训的实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塑造适应课改的农村教师队伍。如:(1)、完善支教制度,扩大支教的面,增加支教的时间,通过乡镇、农村轮回调配,使支教者在当地的学校中起引领作用,发挥其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中的作用。(2)、经常性组织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3)、实施结对子工程,帮助农村教师提高素质,帮助农村学校发展,可以实施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将指导任务和实施情况纳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学校的考核指标等。

5、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的差距,这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留住农村优秀教师,保持农村教育活力最实在的手段。在同等条件下应让农村教师先享受、高享受必要的待遇。如,职评的时候农村小学教师优先推荐,优先安排或单独安排农村教师体检,外出学习培训予以减免,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统筹城、村的教师福利等,设立农村专项教育基金用于农村教师奖励等,使他们享受更多的实惠,留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工作的内驱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随着农村课改的继续推进,课改的步子势必加快,力度势必加大,课改中新的眼光观察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改必将像幼儿学步,日胜一日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奚东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6)

[2] 刘艳芳,张迷. 农村小学课程结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沧桑. 2009(06)

[3] 徐永生. 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中国教师. 2005(03)

[4] 蒋爱红. 农村小学数学课改的现状[J]. 新课程. 2007(07)

[5] 张新旺. 农村小学课改的问题及其解决[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7(Z1)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3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28―01

一、农村学校寄宿生的现状

1. 家庭教育缺失。一是亲情缺失。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其子女又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学,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不能团聚,他们成长期间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二是溺爱。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认为不能委屈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而负责照看孩子的祖辈老人大多文化知识贫乏,缺乏家庭教育能力,只是在物质方面完全满足孩子,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现象,进而影响到其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2. 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不足。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寄宿学生越来越多。寄宿生24小时生活在学校,因为安全等因素,学生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与寄宿生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形成极大落差。

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食堂基本是社会化的,设施不足,人员不固定,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关键时期,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为资源与经费等原因,部分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条件,寄宿生在学校活动很少、生活单调。

3. 学习方面的缺失。一是自信心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来是成长中的正常问题,但因缺少家长的关心而不能及时排解,造成心理问题的累积,久而久之就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二是学习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心理紧张,总担心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神经衰弱、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等症状。

二、农村学校寄宿生的教育对策研究

1. 搭建一个“爱心”平台。一是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家庭有一定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寄宿制学校老师要多渠道和学生家长联系。如,开通亲情电话,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向学生及其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保障互通信息,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同时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和社会上的表现。向家长传达寄宿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性强的建议。

二是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寄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是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交往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合作的愿望,教会他们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是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每天要给寄宿生足够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学生宽以待人、豁达大度,做一个宽厚、诚实的人,让他们心情愉快、健康向上。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农村学校 高效课堂 现状问题 解决策略

为了进一步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使素质教育的种子在各基层学校发芽。高效课堂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校园,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加快了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步伐。但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不显著,甚至有时滞留不前。在此,笔者结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谈谈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希望能给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着高效课堂的实施

我们作为山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农村学校评价一个学生,往往都是以他们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好坏,不管是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是家长都存在这种衡量标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对于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采取抵触和观望的态度。有些教师虽然表面上采用的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政策倾向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城乡差距较大

首先,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特殊、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所以和城市学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差了一大截。其次,教师的综合素质低,一些“正规军”不愿意来山区学校任职,在农村学校任职的大部分是一些民转正以及职教毕业的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硬、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澈,执行起来当然也就不顺利。

(三)学生缺乏家庭教育

在农村,许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差、基础知识薄弱,对于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实施。

(四)缺失相应的高校课堂督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的同时,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么希望接受专家学者的监督和指导。但是由于远离市区,上级教育部门督导起来不方便,加之督导人员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使得我们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不顺利。

二、解决对策

(一)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首先,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和传统观念本质的区别,切实地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怪和批评,使他们对于学习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课堂气氛相应得到活跃,当然,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也会更加顺利。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想尽一切办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使高效课堂顺利实施,我们必须改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培训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汲取好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

我们不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们必须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样不但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还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具体做法: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师和家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就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详实的信息,通过家校联合,使得高效课堂更加顺利的实施。

(四)加强自身的督导作用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平等 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保障我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分析

二、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我国社会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举家搬迁”的现象,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另外,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大批存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令人担忧。保障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目标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总理专程赴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这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展望。我国的义务教育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农民工子女理应受到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

四、方案设计

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一类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五、决策分析

(一)针对“随迁子女”的方案。

1、优点:

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从体制上保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让流入地政府直接承担起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强化,在体制上有利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当地相应水平的教育。

2、缺点:

会导致流入地政府的“不堪重负”。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会导致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更加紧张,使当地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两为主”政策没能就流出地政府的辅助责任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要求,客观上“免除”了其对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出地”财政、管理、师资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公”。

农民工子女会存在入学适应难等问题。从已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看,目前,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环境较差。即便个别学校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但是学校自身办学环境相对其他一些公办学校来说,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教师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而且随着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怕农民工子女给自己子女带来不良行为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其他学校来说,不甚令人满意。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和学习差的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方案。

1、优点:

鼓励社会参与,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可以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公益人士,如港澳台和内地的知名企业家、演艺家等,他们的资助是发展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一大资源;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近些年高校公益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很是盛行,大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公益宣传等活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大学就参加过对留守儿童的捐款捐物活动;三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的长期服务运作,像广东的“华裔助弱服务中心”、四川的“萤火助学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的“太阳伞服务队”等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这些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寄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远等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当地学校上学,往往要长途跋涉,早起晚归,上学十分辛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让学生避免奔波,方便读书,同时留守儿童在家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相应教育和照顾上的问题,留在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缺点:

寄宿学校的设置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缺失。寄宿学校再好,毕竟不是孩子们的家。留守儿童大多为年幼的儿童,正是最需要家庭关怀的时候,学校是否能代替家、照看留守儿童是否是教师的职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结论

从总体上,纲要中列出的解决方案符合目前的问题状况,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期待这两个方案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随之产生的特殊社会问题。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看来彻底解决该问题还是得放在改革和发展这个大方向上来,这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后的结论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2]陈家斌、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

[3]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年月刊).

[4]吴向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政策研究2010年第7期(综合研究).

[5]王清志.浅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月第8期.

[6]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月.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弊 分析与对策

“校企合作”是近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产物,并且得到广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职教人的恭维。为什么大家都认可“校企合作”这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旨在探讨如何扭转目前中职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的种种不良做法,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改革的浪潮中健康持续发展。

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对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县级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县至少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形势十分喜人。但由于国家底子薄,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更是艰难。一直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后,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可,办学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作为职教人大家感到无比的高兴,尤其是我们这些长期被人们鄙视的农村老职教人更是感到十分的激动。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与实际办学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校企合作办学的本意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目的。但由于目前很多机制尚未健全,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偏离这个根本目的的现象不占少数。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为缓解办学条件与实际办学需求的突出矛盾,学生进校后就借“校企合作”之名,以工学结合、勤工俭学、顶岗实习为借口设法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打工”。三年制专业的学生有些同学(进校时年满16周岁且愿意到企业去“打工”的同学)在校学习时间:第一学期是9~11月,共3个月;第二学期4~5月,共2个月;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时间就是5个月。再加上第二学年5个月,共10个月,除去第三学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国家规定),三年下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就是10个月。三年的学制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才10个月,按一个月4周计,三年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总周数也就是40周,这与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要求,每学年教学时间为40周, 两个学年为80周整整少了一半。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从时间方面看,怎么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要扭转目前有些农村中职学校这种不良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笔者觉得必须科学定位农村中职学校办学的培养目标,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总要求,落实“宽进严出”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与办法。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具体责任。由国务院站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情况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实施意见和办法,作为校企合作的政策依据。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协商灵活采用学年制或学分制办学形式。

二、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特点,校企协商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明确教育教学责任,确保培养质量。

三、推行“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学年新学期,学校要告知新生毕业去向、就业途径;企业要向学生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报告企业岗位信息,通报企业“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