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91-02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竞争加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沉重负担。在这种社会压力之下,神经内科医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神经病学本身的特点,如概念繁杂、内容抽象、涉及范围广,致使神经病学的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明显落后于内外科,因此对于神经病学的教学改革是摆在当今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医学教育必须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近来提出了培养医学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目标[1]。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之下,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采用“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过度强调“教”,而学生在此过程中究竟能“学”到多少常被忽略。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内在优势,如系统性、渐进性、广泛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医学知识,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即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主动思考的能力。

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2]等增加课上互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再由教师总结,讨论关键问题,解答学生疑问。将原课堂上教师单边讲授,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实行病例教学法,选择适于学生水平的典型病例,每人派发一份病例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课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进行重点讲授,尤其是讨论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通过教师讲授及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临床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神经系统疾病众多、知识繁多,而课程设置的课时又很少,因此要求教师讲授时必须重点突出。教师应对重点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则可以通过自学及见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讲解上,应遵循由易至难原则,按照顺序讲授的同时,抓住重点讲深讲透,特别是知识点间内在的病理生理逻辑关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重症肌无力这一章节的讲解,在按照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顺序讲授的同时,重点强调病态性疲劳,以神经肌肉接头损害的病理生理贯穿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使学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把凌乱的知识点形成链条。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模式,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2 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率普遍低下。为此,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史和前沿相结合,在讲述疾病时穿插相应的科学发现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疗手段和技术[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学科的讲座,不仅可以弥补课时有限所造成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开放思维,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非重点的章节或某些疾病相对前沿的研究,可以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课题撰写综述,授课教师进行批阅,将修改建议反馈给学生,学生再次查阅文献,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相对优秀的文章可以鼓励投稿。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神经解剖为神经病学的基础,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损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反映晦涩难懂,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抽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神经解剖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在讲解每一系统的典型疾病是,将该病所涉及的神经解剖知识,利用具有动画效果的图形、CT、MRA、DSA图片制作成文、图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必要时还可借助于模型,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神经解剖产生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鉴于目前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学生学习。如将临床典型病例和少见疾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不仅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书本内容,有直观、立体的认识,如癫痫的发作、病理征、各种病理步态,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场地、人员、病种限制,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率掌握神经病学的重点、难点,比传统的“口述+讲义”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授课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重难点要适当进行板书。

3.2 加大对学生见习的重视 作为临床课程学习中重要一环,见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授课内容,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见习和授课应同步进行,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课上内容,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同病人沟通。见习不同于实习,前者的时间分散,授课教师在发现临床上典型病例时,就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如帕金森病人的慌张步态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等椎体外系受累表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见到多种多样的病种,以及某些罕见病种。学生还可以参加查房,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形成有体系的临床思维,将见习的效果最大化。

4 改革考核模式

4.1 注重能力考核 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习惯,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考核方式应从理论考试转变为能力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的过程及内容要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在日常课上增加小测验,及阶段性测验,不仅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课上内容,加强记忆,同时也作为学生出勤率的标准。缩小期末测验成绩所占的比重,期末考题中主观性试题应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并逐步增加前者的比重,着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注重考查学生对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将课堂讨论、文献阅读、阶段性测验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4.2 注重临床实践考核 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临床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增加对于临床实习及见习阶段的考核。主要包括①病史采集,授课教师选取临床常见病例,学生进行病史询问;②体格检查,学生对病人进行针对性内科查体及详细的神经专科查体;③病例分析,学生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给出初步诊断,提出诊治方案,完成大病历的书写;④腰椎穿刺术的考核,可在模拟人上进行,10分钟内完成口述及操作。⑤头颅CT、MRI阅片:随机抽取头颅CT或MRI片1份,10分钟内给出判读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挑选CT或MRI片时应选择较能反应疾病特点的典型影像片。授课教师对于以上每一个板块进行评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结 语

神经病学内容繁杂、知识点众多、涉及范围广泛,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以往枯燥的教师讲授书本知识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神经病学教学的质量,要求教育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PBL、CAI、启发式、病例导入、多媒体、网络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从根本解决神经病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高个[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妇科肿瘤手术;预防治疗随着近几年来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人们由原来的治疗深静脉血栓慢慢的转向采取预防发病的措施,并且有关预防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为了研究和分析如何正确有效的预防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或者降低它发病率,因此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做过妇科肿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为53~72岁,平均60.5岁,患者体重为55~82kg,平均68.5kg。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为50~70岁,平均63.3岁,患者体重为54~80kg,平均65.4kg。两组患者在病情和体质等各个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预防治疗:在手术后的第1d开始给予速避凝100IU/kg,且注射1次/d,选择肚脐周围的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而且要给患者每天进行一次静脉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和20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同时派护理人员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实施按摩,要求患者穿上医用的弹力袜,这样可以适当的增加下肢的外来压力。对照组实施平通的抗凝治疗方式,对患者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和潘生丁50mg,3次/d,连续服用5d。

1.3 效果判定指标治愈的现象为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全部消失,患者下肢的静脉回复正常;治疗有效的现象为: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明显减轻,患者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超过25%以上;无效的现象为:患者深静脉血栓症状无改善,血循环不畅通。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统计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的资料用χ2检测,以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治疗之后的情况都有所改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P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出现了肺栓塞和血压下降等不良的反应,发病率为31.63%明显高于实验组1.70%,P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与医学界当中,相当一部分患有妇科疾病的患者都趋向于手术治疗,一方面是因为手术治疗更加直接彻底,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当今的医学界的手术技术比较信赖。特别是当人们发现身体中出现肿瘤的情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手术切除治疗,但是手术切除肿瘤并不是毫无安全隐患可言,而且手术之后的患者常常出现并发症,且深静脉血栓患者居多,同时医学界也关注到了这种问题,因此现在很多医学界的专家都在积极的研究要如何预防这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和一旦出现了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深静脉血栓之所以发病率较高是因为肿瘤患者在术后长期处于一种无法正常运动的状态,血液的回流速度就会大大降低,尤其是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相当缓慢,一旦出现血液凝固就会引发深静脉血栓[2]。

本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的预防治疗中采用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是因为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系统,而且可以阻止红细胞聚集,进而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够及时溶解初期形成的血栓,只要经常给患者的下肢做按摩引导患者做微量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患者并发的深静脉血栓的出现[3]。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之后,预防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P

通过文中对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的论述,实施正确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方法对妇科肿瘤的患者来讲,可以极大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毅.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塞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03):144-145.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3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5.4增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水平,做到从预防开始,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个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19] 张伟波,张国芳,朱益,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模式初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56,160.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的总有效率为100%。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相关的分析后发现,男性患者501例,女性患者499例,年龄范围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45±10.15)岁。其中,年龄范围在17~20岁之间的有166人,所占比例为16.6%;年龄范围在21~25岁之间的有164人,所占比例为16.4%,年龄范围在26~35岁之间的有168人,所占比例为16.8%,年龄范围在36~45岁之间的有163人,所占比例为16.3%,年龄范围在46~50岁之间的有179人,所占比例为17.9%,年龄范围在51~60岁之间的有160人,所占比例为16%。患者的学历情况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患者257例,所占比例为25.7%;中专的学历的患者有243例,所占比例为24.3%;大专学历的患者有260例,所占比例为26%;本科学历的患者240例,所占比例为24%。

1.2调查方法

在进行调查之前对参与调查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一致性的检验后方可继续进行调查工作。评定之前由相关的医生对被调查的对象进行相关讲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不记名的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精神疾病的相关卫生常识,大部分调查的内容主要参考卫生部发表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每一份问卷包含26个题目,备选答案为“是”和“否”,答对积1分,答错不扣分,积分越高则证明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后发现,我院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并不高,正确率位于80%以下。另外,患者对于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正确率为50.97%,21题~26题属于特殊阶段常见的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患者知晓正确率也仅为63.17%。在关于“心理健康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吗?”75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75.1%;在关于“你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出现问题”这一观点正确吗?”54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54.1%;在关于“有的人认识不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是这样的吗?”642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64.2%;在关于“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因为受到了刺激?”450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45%;在关于“精神疾病是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64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64.1%;在关于“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病症吗?”16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16.4%;在关于“怀疑自己患有疾病需要找医生看病这样做对吗?”78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78.4%;在关于“心理问题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说法是否正确?”26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26.4%;在关于“是否知道精神卫生机构是什么?”493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49.3%;在关于“您认为产妇是不是更容易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52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52.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精神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当下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给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精神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和降低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的几率,主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宗旨[1]。随着医学界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精神疾病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因神经功能障碍而造成的疯癫现象,还包括心理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2]。经过相关研究发现,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快慢等因素都能够对心理的健康程度造成极大的影响[3],所以,在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工作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良好的预后,不但要达到减少我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和降低精神病的患病几率的目标,还要防止已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出现复发或精神残疾[4]的情况。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对于相关的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在对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具体日期、睡眠日的具体日期、孤独症日的具体日期和自杀预防日的具体日期的知晓方面,知晓率均低于45%,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工作时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可以将主要的力量用在较为薄弱的方面,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精神疾病的措施[5],共同为“提高疾病知晓率,降低精神类疾病患病几率”这一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

精神病指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意志、情感、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从而阻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此外,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者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1]。精神病是由于多基因缺失或重叠而引起的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性质精神障碍等,需要依靠亲朋、父母、医生的共同配合与帮助。现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8例进行分组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8~42岁,平均(34.72±2.61)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20~47岁,平均(30.53±3.27)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完善陪伴制度

家庭护理要求精神疾病患者由直系亲属陪护,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休息环境,原则上陪护的亲属不得超过2人。患者可以自由着装,不需要佩戴病院标志,允许在家属的陪同下在规定区域内自由活动,并且自由支配财物以及购物。为了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情绪波动,医院将取消统一化物品放置的管理制度,患者能够随意放置没有危险性的日常用品或者娱乐用品。为了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家属可以在护理人员的配合之下增加病房的温馨气氛,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融合。

1.2.2学习精神疾病知识

想要提高家庭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预实施效果,家庭成员就必须深入了解精神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症状,以便及时预防或应对突况。经研究结果显示,家属对患者疾病的了解程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复发率[2]。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必须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表现、情绪、睡眠的观察以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必要的情况下,家属需要及时带患者到医院就医,以免因精神疾病发作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2.3心理护理

出于对精神疾病患者害怕、恐惧的心理,社会上许多人群对该类患者存在着歧视、偏见的现象,导致精神疾病患者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得不到来自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心理护理主要针对社会人群和患者两个部分。对于社会人群而言,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精神卫生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倡导社会群众多了解、关心精神疾病患者,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对于患者而言,其康复的根本动力来自家庭的支持。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必须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支持,鼓励患者正面、积极地克服困难,面对疾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建设,促进其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集体。

1.2.4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的训练主要分为日常生活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两个部分。其中日常生活的训练要求家属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关怀,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表,督促患者规律生活、健康饮食。此外,在家属的陪伴和指导之下,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家务、娱乐、健身等活动,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恢复原有的工作和技能,家属可以充分结合患者的个人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尊重患者的个性发展,从而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指导与训练,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恢复工作和技能。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年之内的复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n(%)]

3、讨论

家庭既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缩影。而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可以视为一个重新适应、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家庭护理干预对患者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至关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采用家庭护理干预的办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增强患者的心理建设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家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这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核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家属介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能够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情绪波动,从而提高治疗的积极性与配合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均有良好的作用,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家属通过完善陪伴制度、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心理护理、生活技能训练等等科学、合理的优质护理模式,相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而言,观察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比较数据表明,针对于精神疾病的患者,应该采用家庭护理的方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精神疾病给予科学、合理的优质家庭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灵芝.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6: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