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Schumpeter's innovation concept, works the particular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proposed the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s basic connotation, elaborated contain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innovation personality, the innovative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skill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basic content.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

key words: InnovationInnovation ability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是20世纪初的事,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在该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2]最初的创新概念作用的范围相当局限,随着发展,创新才逐渐被应用到了包含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其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创新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3]而教育中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体现。教师创新能力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求异、新颖、高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具体而言就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的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折射,是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

二、教师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教师创新能力应包含教师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思维、教师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四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创新意识即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兴趣和愿望以及通过教育改革达到教育创新的主观动机。

(1)创新愿望、兴趣。具体体现为: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有趣的事情;愿意为自己的新想法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辩证看待权威理论,不唯书、不唯师,喜欢探究问题真实性。

(2)创新动机。具体体现为:工作中愿意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教学、管理任务;对教改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能将新的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能根据课程需要创新性利用;主动寻求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最优化教学。

2.教师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人格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创新倾向和动力的心理品质总和。

(1)独立性和独特性。具体体现为: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遇到问题不依赖外援的帮助,善于独自攻关。

(2)求知欲和好奇心。具体体现为:对教育前沿理念有强烈的兴趣,能对其进行合理性研究并尝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洞察时代变迁对学生的影响,本着爱学生的态度,从心灵深处走近学生,研究学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3)想象力和联想力。具体体现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合理的联想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会想到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4)专注力和意志力。具体体现为: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也坚决完成任务。

3.教师创新思维

教师创新思维即教师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和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1)发散思维。具体体现为: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切入点;不打击、不压制,并能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

(2)逆向思维。具体体现为:能突破正向思维的惯例,出奇制胜;问题解决过程中能通过合理预设事情结果来修改、完善解决方案;

(3)科学类比思维。具体体现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能参考多种教参资料,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并择其优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4.教师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技能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创新的手段和技巧,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而且也是最显著的体现在创新技能上。

(1)课程教材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注意教材内容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联系,将这些联系创造性的整合进教学内容里。

(2)课堂教学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调整教学难度,控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照顾全体学生的接受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手段,甚至教学地点,突破学校的时空限制;在把握教学进度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使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3)学生管理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对任课班级的特点、学生情况了解细致,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独特的管理思路;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身心变化,掌握发展动态和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4)课外知识拓展技能。具体体现为: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并恰当地补充运用到教学之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所及的科学研究;重视课外知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研发工作,利用好当地资源,校本资源。

(5)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具体体现为:能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扬弃性的参考并进行创新性整合、加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理论表达技能;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时积累并善于提炼、总结生成教育理论,再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服务于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5-266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绿色持续创新;中原经济区;AHP-FUZZY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30-02

引言

为寻找到中原崛起的突破口,河南省制定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五章第三节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并提出,中部地区要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当前对中原经济区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进行,而在创新视角下,从微观角度对中原经济区企业实际发展中的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估机制研究尚未形成。

一、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基于某一系统或某系统的核心,从而把若干要素(参照熊彼特的理论并作一定扩展,含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等创新及其内部扩散)创造性地集成组合在一起,使系统或产品达到新水平和实现新功能,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商业化,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具有持续性、内核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

(二)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是基于一定内核的创造性的持续集成,包括绿色持续创新的资源持续投入能力、R&D能力、绿色持续创新管理能力、绿色持续生产能力、绿色创新营销能力和绿色持续创新效益实现能力。

二、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在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时,首先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才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

(一)构建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基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评判指标体系才能反映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在设计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按照下列原则:(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2)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3)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4)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二)构建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包括绿色持续创新的资源持续投入能力、R&D能力、绿色持续创新管理能力、绿色持续生产能力、绿色创新营销能力和绿色持续创新效益实现能力。因为绿色持续创新几乎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绿色持续创新能力是种综合能力。参照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基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建立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

(一)建立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评价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存在较多的定性、定量指标及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确定评价因素集A

根据表1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因素集。一级评价指标(主因素集)A={B1 B2 B3 B4 B5 B6}={绿色创新资源持续投入能力、R&D能力、产品生产能力、绿色市场营销能力、绿色持续创新管理能力、绿色持续创新效益实现能力},二级评价指标(子因素集)Bi={Bi1、Bi2、……Bin},n为一级指标Bi含有的指标数。

2.确定评语集

评语集反映了评价指标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状态,是由若干专家对各种指标作出评判结果的集合,其大小可根据实际细化程度和计算量大小而确定。我们根据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语集{强、较强、一般、弱},即V={V1(强),V2(较强),V3(一般),V4 (弱)}。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4.模糊综合评价

主因素指标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值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所属等级。

(二)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评估

在评价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过程中提供给评价者的信息是模糊的。为正确地评价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下面采用上节构建的“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评估根据表1建立的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聘请专家采用1~9标度法确定权重,经过数据处理后确定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如下:

由此可知,对该公司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模糊评价结果为:认为该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强”的占67.9%;认为“较强”的占14.2%;认为“一般”的占8.7%;认为“差”的占9.2%。所以,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以判定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属于强的程度。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对评估中原经济区企业评估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Lansiti,M .Technology Integration-Making Critical Choices in a dynamic World HBS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1998.

[2]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17.

[3] Zhang ZhengYi.On Knowledge-based Economy&Integrating Innovation ISMOT’98.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 .606-611.

[4]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32.

[5] 李文博,郑文哲.现代企业的集成创新及其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66-68.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79-02

学术型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当前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进而为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有益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组成要素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者分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角度、创造性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的层次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表述[1]。概括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1.知识结构。创新行为的前提是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各种知识之间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能在各种知识之间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结构[2]。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源头,创新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导和内在动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动机和意识,是激励和发挥人们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研究生应当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和验证前人已有的研究。

3.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4.创新精神。除了兴趣和天赋之外,创新也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冒险的精神等人格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和奋斗精神。

5.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创新意识发现了问题,并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和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创新实践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应用能力、成果实现与表达能力等。

二、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有学者总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生本人缺乏创新意识

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动机水平、人格特征、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热衷于实际技能的掌握,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创新热情不足,创新意识淡薄。一些学术型研究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浮躁心态,不积极开展主动学习,对科学研究缺乏热情,难以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问题意识淡薄,质疑精神欠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科研实践训练不足或安排不合理,创新实践环节欠缺。研究生培养机制不灵活甚至僵化,重个别培养轻合作交流,学科专业壁垒森严。

(三)导师指导不够

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缺乏质疑辩难的精神品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难以指导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还有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活动,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

(四)科研条件落后

部分高校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少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创新性的前沿科技项目支撑,甚至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不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

(五)缺乏创新氛围

我国关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社会甚至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社会为研究生提供的创新机会和激励机制不够。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的研究生学习氛围。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校企、校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机会太少。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高校应明确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制订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改革

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群建设,消融学科壁垒,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科研网络平台建设和科研资源共享建设,拓宽研究生对教学资源的自由选择权,如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自由,建立有利于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承担社会和企业赋予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和与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水平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实验中心(室)、高端项目、人力资源,共同组建实验室、研发基地和科研团队,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开展技术创新、科研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共享,使研究生在高水平研究院所或行业龙头企业经受实践锻炼,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四)健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制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和质量监督制度。一是要完善研究生学习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办法,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合理分流与淘汰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相关保障机制,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培养意识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录取、资助学生、调配资源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权力;对兼职过多的导师,控制其招生数量。

导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看法;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探索未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师应从课程学习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再到研究论文的完成,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等,帮助研究生把握科研方向。导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培养层次类别和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校企(院所)合作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在基地联合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

行政学院学报,2012,(6).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创新能力 系统结构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是指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的方式。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整体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其构成要素各不相同。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艾米顿(1998)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由创造力、转化力和商业化力组成。Burgelman和M.A.Maidigue(1998)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Seven Muller(1988)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技术能力、技术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魏江、许庆瑞(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黄玉俊(1993)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林平凡(2002)从创新资源的要素入手,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将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激励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舒辉(2003)提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可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侯先荣、吴奕湖(2003)从企业创新的基本性质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的系统整体功能,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家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组成。

以上表述,是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的能力。我们同时可以看出,正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不能盲目、单纯地从某一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做出界定,要从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过程等多角度,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1、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及过程。从创新的内涵来看,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造,因为发明的目的是新技术的创造或改造,并不一定带来商业价值或经济利益,而创造仅仅是产生思想或主意的过程,而创新是筛选、提炼和实施这些思想或主意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创新的目的是以包含发明、创造为其重要内容的新思想、新方法向实用转化并最终能为自己或间接为客户创造显著价值的、各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

从创新的性质来看,综合性和系统性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活动既有观念的创新,又有技术的完善;既有产品的研制,又有资源的开发;既有科技生产的管理,又有市场的开拓。它既是一个技术行为,又是一个经济行为。因此,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创新的系统性表现在创新的结构层次、功能等方面的整体性以及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从结构上看,企业创新包括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研制、开发,最后到市场实现,由多个相关环节和层次构成。它们既有技术认识范畴,又有技术应用范畴,还有技术经济范畴。这些环节的层次和功能各不相同。此外,创新与其环境存在着相关性,受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熊彼特(1912)提出的关于创新的定义中,包含了产品、工序、组织、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杨洁(1999)指出,企业创新是包括观念、技术、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创新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梁士伦(2003)认为,企业创新的内容是包括产权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创新体系。

从创新的过程来看,白波(2001)认为企业创新过程是受利润的驱使,为了提升其竞争力,经过市场、产品、工艺、原材料及管理创新的一种内在联系的运动过程。他在研究传统的五种企业创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整体创新模型(如下图所示)。黑体表示创新过程的逻辑序列,其下则表示创新过程的具体路线。

整体创新过程模型表明企业的创新过程应该从市场开始,也就是从销售阶段开始,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确定销售网络,组织生产,决定采取何种工艺,需要什么技术和如何获取技术。由于企业的大小和所属的行业不同,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导致企业创新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企业创新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来看,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要靠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则要靠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生产方法、原材料、组织、经营、管理创新的支撑。

2、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系统应该是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能力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

制度创新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方式等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人力、物力、技术等在质和量上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以上这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企业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管理创新的开展,通过技术创新过程管理,能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创新;其次,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果只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来分配,对技术创新中的各个关键角色来说,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服从于现有的制度,而一旦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他们对创新成果利益诉求时,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从而使得技术创新在现有制度下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当技术创新发展达到现有制度的极限之后,客观上要求制度创新,为下一轮的技术创新打好制度基础;同时,技术创新也为本次的制度创新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这些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全体员工。例如,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包括经营管理阶层的各级经理人员,劳动者阶层的工人、科技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市场需求、计划干预、商品竞争、科技推动所构成的外部压力能否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企业活动主体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否带来个人物质经济利益和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利益能否到位,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制度创新应该为创新的主体提供一种将个人利益和企业目标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在这种安排下得到相应的利益,从而拥有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力保障。首先,管理创新是一种创造新的资源整合范式的动态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形成有效的科学管理,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使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经营机构、执行机构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及生产者之间明确的相互机理和相互制衡关系,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立技术创新的决策与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由在独立于企业外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中进行逐渐演变为企业内部进行,即为促进技术创新内在化体系的建立与开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还受到创新主体能力、行为方式、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细节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提高现有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其次,任何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都是一次市场和企业的边界的重新界定和企业内部产权体系的重新安排。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特点

1、系统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既然作为一个系统就必须自始至终地把它作为系统对待,它的整体能力决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发生了协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加和关系。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能够把各类创新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使企业整体发挥出创新能力的功能。

2、可度量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应表现为一定的具体形式。能力的大小应是可度量的。这样,有利于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界定,在制定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同时使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创新型企业创新工作走向规范化。

3、动态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时间性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充分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林迎星: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吕军、庄小丽、曹休宁: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及内部动力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创新能力;培养;浅论

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改革自我的学习群体,学生对事物、事件的见解和观点,总是表现出不拘一格的认识和看法,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更是表现的尤为明显。创新能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素养之一。初中生在探知解析数学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中,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培树。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总遵循”和“方向标”,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性,搭建锻炼实践平台,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本人现浅显论述新课改下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情感意识教化,让初中生愿意创新

创新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较高形式,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深厚的“底气”和充足的“勇气”。而初中生学习群体学习能力与现有学科学习要求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初中生面对数学学科组织开展的数学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心理上存在畏惧心理,情感上存在消极情绪。教师首先要做好创新思维情感激励工作,发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和教具的情感促发作用,克服心理阴影,主动愿意创新。首先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激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初中生讲解“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勇于否定权威”、“五易画风的齐白石”、“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等创新方面的名人故事,同时,采用鼓励性教学语言,激励初中生树立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其次要运用好评价教学手段,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勇气。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活动的不同观点、不同解法等创新思维活动,要给予肯定评判,积极评价,保护初中生创新思维积极性。再次要运用好情景创设。教师要搭建与初中生认知相符合,与初中生生活相贴切,与初中生情感相促进的教学氛围。如“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要划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现实案例,以此打下初中生数学创新内在能动基础。

二、积淀数学解析技能,让初中生能够创新

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所持数学解析策略进行统筹考虑、综合提炼的过程。教师一是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工作。在教师认真传授的同时,教师要组织初中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活动,深入研究分析数学知识点内涵,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认知的深刻,掌握的程度。二是要做好解题方法策略的讲授工作。在初中阶段数学解题活动中,解题方法主要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反证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等,解题思想策略为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建模、划归和转化、分类讨论等。教师在平时课堂案例讲解中,要渗透融入案例讲解之中,以案例讲解,体味和感受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的内涵和运用方法,让初中生根据解题过程进行深刻认知和掌握。如“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y=-■的反比例函数与一个y=-x+2的一次函数,他们两个图像有两个交点,分别为A、B两点。试求出A和B两点的坐标,并求出SAOB”问题讲解中,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要求A和B两点坐标,实际就是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构建成方程组,进行解方程活动。此时,教师对学生探析思路进行肯定,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一探析过程中,实际运用了化归解题思想,将原来的函数问题,转化为了解方程组的问题。教师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解化归解题思想的特点和本质,使初中生能够从感性上面深刻认知,并设置“四边形ABCD是梯形,AD与BC相平行,并且AB=CD,他们的对角线相交并垂直,如果现在已知AD,BC的长度分别是3,5,试求出AC的长度”案例,进行巩固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初中生解题技能和素养,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水平。

三、巧借案例发散特性,让初中生有效创新

数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多样、解答方法多样,是数学案例的显著特性。加之数学案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更是为初中生创新思维活动开展和能力锻炼提供了“沃土”。教师应发挥案例这一特性,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教师要将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融入教学活动实践的点滴之中,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发挥案例特性,注重思维创新能力锻炼,逐步锤炼和提升初中生创新求异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秀贤.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微[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年Z2期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素质;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15-02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具有深远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大批创新型人才作支撑,研究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科学的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陈新忠提出“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厘清‘评什么’、‘谁来评’和‘怎样评’这三个基本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这三个问题之前,还应加上一个“为什么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确定,后面的三个问题都将没有结果,原因有如下几点。

1.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评价创新能力的目的不同。研究生教育包括招生、课程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就创新能力而言,在招生环节,评价参加复试的考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培养单位研究生复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评价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对象。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目标主要是夯实创新知识基础、锻炼创新技能。学位论文是以综合运用和检验硕士阶段的创新培养成果为目的。

2.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因素不同。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工学类、理学类、管理类等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各自应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其评价也必定会有差异。

3.不同的培养个体在创新能力的具体表象上也是千差万别。个性化教育是发现特殊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个体差异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差异,即在创新中表现出来的关注点、技巧等有所不同。

因此,针对“为什么评”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中如何评价考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提炼有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一级评价指标。

二、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评价创新素质的目的与要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符合攻读硕士基本条件的人选。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在职联考(GCT)等初试,都是检测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生创新素质的评价主要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完成。

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科学的评价考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求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用令人信服的评价指标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准确地给出“考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考生具备什么类型的创新能力?”和“考生具备多大的创新能力?”三个问题的答案。

三、创新素质维度的提炼和内涵分析

1.创新素质维度的提炼。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外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已成为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对创新素质内在要素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定义为对其具有的创新素质进行评价。

近几年,我国关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研究颇多,学者们对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分析从概念、范畴、评价等各个方面,从精神、思维、素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得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引人深思的成果。张武升认为创新素质有七个影响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殷智远认为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构成;吕钦、鄢平认为创新素质由综合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创新表现三个因素构成;陈鼎杰认为创新素质有五个影响因素,包括:创新动力、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业实绩;张俊、梁洁、戴冰认为创新素质有四个要素,分别是:基础要素――创新知识,动力要素――创新人格,核心要素――创新思维,外在要素――创新能力。

国外的学者很少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去研究创新素质的评价,他们对人的创新素质的因素结构研究,特别是从精神层面的研究较多。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指出,“人的创新素质取决于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包括形象流畅性,语词流畅性,思维流畅性,联想流畅性,表达流畅性)、灵活性(包括自发灵活性,顺序灵活性)、独创性、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或改组新定义的能力和思维强度,以及洞察力和穿透能力。”巴伦(Barron)研究发现,最富有创造力的自然科学家具有以下人格特征:①自我力量和情绪的高度稳定性;②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③控制冲动的高水平;④超常的智力;⑤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⑥爱好次序和精确;⑦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⑧喜欢抽象思维。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家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愿望、承担风险的愿望、自信心。EL格林研究发现,创新素质的构成包括:①知识;②自学能力;③好奇心;④观察力;⑤记忆力;⑥客观性;⑦怀疑态度;⑧专心致志;⑨恒心;⑩毅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较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应用,特别是用于评价研究生创新素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创新素质评价指标多样而不统一。经统计,国内学者提出的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概念总数多达16个,国外学者提出的要素更是多达42个。其次,上述评价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及其评价对象认识有限且模糊。大部分学者研究的评价对象都是经过培养各阶段的研究生,从、参与科研、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没有体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同。

2.创新素质维度的内涵分析。上述部分学者同时也分析研究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张武升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有五种特质:①流畅性;②敏锐性;③变通性;④独创性;⑤精密性;创新品德有四个因素:①勤奋敬业;②团结合作;③责任感、使命感;④理想和信念。创新技法是创新主体为达到创新目的所采用的激发创新灵感、控制和使用创新思维的各种手段和技巧。殷智远认为:创新思维包含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知识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用的方法知识、有效的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包括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领悟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创新速度能力;创新人格则由抗压性、创新意志、使命感、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创新决心、创新兴趣、合作性构成。张俊、梁洁、戴冰认为,创新知识包括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程序性而非事实性知识、高度精确且亲和力强的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创新人格包括自信心、冒险性、兴趣、好奇心、独立性与批判性、高尚的动机、较强的团队精神、幽默和审美品质;创新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创新能力有观察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整合加工的能力。

通过文献分析,结合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评价创新素质的目的与要求,笔者认为,运用系统理论探讨创新素质维度的构建,用于研究生招生复试中进行测评的创新素质,应由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四个维度构成。科学家弗兰克・奥夫纳说过:“当你做出贡献以前,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良好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创新知识是指活性知识,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能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的整体信息系统。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知识结构从构成上看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是创新活动必需的坚实基础;学科知识是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有效应用知识;基础知识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要求广博而深厚。

总之,创新素质结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而从以上四个维度去分析和概括,对于研究生招生复试时分析、研究、测评考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意义。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要素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各自发挥着作用。在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同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环节,都应依据这四个维度来进行创新能力的测评认定,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快速而健康地成长。研究生招生复试对于创新素质的测评,解决了“为什么评”和“评什么”这两个问题,此后,“谁来评”和“怎样评”就成为下一步亟待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

[2]张武升.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以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创新人才的创生[J].人民教育,2008,(10).

[3]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4]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