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可追溯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追求整体系统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经历禽流感、三聚氢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鞋奶……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保证食品安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
1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禽流感和三聚氢胺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求其系统成本的最小化。
2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
2.1 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路径多、难于监管。从农田到餐桌,一头是2.5亿的分散农户,另一头是13亿的消费者,食品生产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核心企业,种养殖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主体,食品生产小作坊多,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以集贸市场为主。难于监管或根本无人监管,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2.2 食品安全隐患存在于供应链的各环节。生产环节:化肥、农药、生物制剂等大量使用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工环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混乱,滥用食品添加剂, 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流通环节:冷链物流及相关设施落后,多数食用农产品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或只经初加工。在运输、储存中极易污染、变质。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在农贸市场直接销售。
2.3 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薄弱。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在运输上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特别是生鲜食品批发、零售的冷链物流建设十分缺乏。由于生鲜食品物流环节多、时效要求又短,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极易变质。
2.4 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不论是个人或是组织,普遍缺乏职业道德,无视法律,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为达此目的甚至敢于冒违法犯罪的危险,渗杂使假、制假、贩假。
3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
3.1 供应链的管理应以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食品”最突出的是安全性。失去了安全性,不仅失去了自身的商品价值,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保证产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第一目标。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的次要目标。“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和全行业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充分证明了确立食品安全为第一目标的必要性。
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的载体。因此,应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置于整个体系之中,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统一,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才能更科学、更有效。
3.2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事件不发生,就必须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加大对种、养殖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及土壤、水体的安全监控,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不被污染。(2)在生产加工环节,对原料和辅料进行检测,严禁加入《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种化学添加剂、着色剂、防病剂、增味剂。(3)建立食品安全采购系统,阻止有危害的食品进入供应链。(4)建立冷链物流系统,推广全程冷链物流,保障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5)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物安全事故发生。
3.3 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感测与识别、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施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构建供应链管理快速反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条件。
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大、社会影响大的特征。因此,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时效性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设想,三鹿集团如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也不会如此。可见,“快速反应”对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系统必须立刻启动,在第一时间查出事故的源头。尽快与相关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安全事故处理做到快速决策、措施得力、处理结果透明公开。这不仅关系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3.4 在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统一了食品的国家标准,避免多个部门的“标准”相互打架,为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确保供应链内部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执行。
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国际标准。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如果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3.5 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集约化程度。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规模小,高度分散的特点,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以取代个体农户分散生产、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
“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沉痛的教训是,整个乳业大厦是建立在农户分散饲养的沙滩之上。反之,比三鹿集团小得多的北京三元集团,之所以能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氢氨风潮中经受住考验,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奶源基地,实行了规模化的养殖。三元集团并购三鹿集团后,认真地总结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提出,“将奶源基地建成企业生产第一车间”。即在奶源和加工之间建立直接的、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安全保障链。连奶牛的饲料配方都是统一的,使奶品质量得以保证。三元集团用自建牧场和承包牧场、租用和购买奶牛等多种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土地、奶牛重新组织,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农民以合同工的形式为集团打工。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难以进行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3.6 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管理,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目前,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己具备基本条件。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规定了对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为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2010年2月6日国务院决定,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条码技术对食品的属性(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参与者、位置等标识进行记录,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依据。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应的信息。通过条码技术、RFID技术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每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的识别、管理、传递等,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依据,使食品安全更加透明和可控。
4 结 论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进行监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合作伙伴间的协作一致,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供应链协作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保证食品安全的生产线,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分散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者置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之中,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是企业加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协作,强化“自律”作用,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邓汝春. 供应链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骏. 供应链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郑金英. 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探讨[J]. 商业时代,2008(35):16—17.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电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重要垂直运输工具的电梯已经广泛应用于住宅楼、办公楼、商场、地铁等场所,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因此也和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希望电梯能够提供舒适、便捷的享受,更要求它能给予人们安全、可靠的保证。但是电梯事故时有发生,不断触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伤者的痛、死者的血警示着人们和社会,迫切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电梯安全,关心生命健康,切实让我们的城市更和谐、更安全。
目前,上海拥有在役电梯总量已达14万余台,成为世界上电梯最多的城市。浦东新区现有在役电梯3.8万余台, 2007—2011年110联动接警统计,电梯故障困人报警就高达1219次。由于电梯涉及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民生,任何电梯故障引起的事故,公众和新闻媒体都会高度关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会高度重视。韩正市长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了:“强化高层电梯运行”作为深入推进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45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国家质监总局和上海市质监局历来都将电梯的安全监管技术与应用研究列入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主题研究之一。同时,国家质监总局领导也明确要求“积极探索现场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强化现场安全监察。在工作环节上,要突出抓好动态监管,定期检验;在工作手段上,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电子政务,加快建设安全监察信息网络,对特种设备安全状态实现动态跟踪监督”。特别是《市质监局2012—2013年科技项目立项指南》将特种设备领域电梯、起重机械在线监测、故障报警、诊断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列入其中。
因此,如何对电梯实施有效的监控,及时处置电梯突发事件,确保电梯安全运行,已成为各级特种设备监察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很多电梯事故案例表明,电梯一旦发生故障,有关方面若能第一时间获得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将能真正做到快速预警与高速处置一体化,将能大大提高电梯事故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电梯伤亡事故率。
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对电梯设备施行预警应急管理,从宏观上进行系统改造、更新已势在必行;美国、德国、日本在此领域与我国同步,各有长短。从国内技术条件、研发力量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建立不受网内设备数量级限制、地域限制,完全有能力研制更高、更新、符合管理模式的系统控件。我国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管理体系,超越国外同类项目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管理新模式。从当前对电梯设备进行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符合多重管理需求的系统方案来满足我国庞大的电梯市场。电梯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及相关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制定。
已有的远程监控产品部分是有线状态,其最大的局限性是:网内设备受数量级限制(目前最多理论上可运行200多台)、受小区地域限制,附加设备和破路敷设管线费用昂贵,对电梯本身系统要求也高。部分的无线产品其总体架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些仅起到类似“黑匣子”功能;有些仅能服务于某一品牌的电梯,无法解决适用宽泛的接口问题;有些仅局限于产品的单一功能上,未能从宏观管理角度及技术经济发展趋势出发, 无法应对电梯突发事件引发的安全救援保障等一系列系统难题。
我们应从大都市大市场和普及应用电梯预警与应急管理综合保障管理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应用研究”,提出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公共安全的需求。
本示范工程的实施可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
1、减少电梯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降低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2、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工程实施方便,无须敷设管道,节约了因敷设管线而增加的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3、可有效降低政府部门在电梯使用过程进行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和人力投入等行政成本,落实使用单位和维护保养单位的主体责任。
对电梯使用单位:在关人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报警,缩短故障响应时间和处理时间,保障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历史故障、维保记录,提升电梯管理效率。
对电梯维保单位:实现维保工作过程管理,提供管理手段。提升服务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对电梯监管部门:实现电梯信息化管理,提供全局管理统一管理方案。提升对电梯的监管手段和监管力度,缩短故障响应时间,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电梯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特别是本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和推广应用,会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可有效促进公共安全的改进和强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安全可靠的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可有效地消除电梯伤害事故给公众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分析比较目前现有的电梯监控终端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拟采用满足无线物联网的电梯安全监控终端来进行电梯主要故障的安全监测和数据传输;研究电梯主要部件的故障模式与表征,确定与安全相关的重点故障并进行安全监控,将电梯监控终端与物联网络进行技术集成,研发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监控数据的传输、存储、查询、统计分析与生成报表功能,从而实现基于电梯物联网的安全管理目标和分级应急响应。
本示范工程的技术指标:
①监控终端工作电压范围:9-36v
②监控终端工作温度范围:0-50℃
③监控终端备用电源持续时间: 1.2h(6v)
④电梯物联网数据传输速度:115200bit/s
⑤数据接口兼容RS232、RS485、RS422、CAN总线等
⑥短信报警同时群发16条
⑦语音报警信息:双向通讯
⑧电梯物联网系统容量:10万台。
图1是本示范工程的工作原理图
当电梯发生冲顶、沉底、停电、关人、停机、卡门、坠落等严重故障时,物联终端将采集到传感器的数据。物联终端系统马上做出反应,自动播放安抚音,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同时通过无线网络(比如CDMA GPRS)传输到互联网上。再由互联网传输到电梯运行管理平台(终端状态监控)。管理平台也马上做出反应 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实现手机报警。也能 让使用单位 维保单位 监察部门从互联网上得到报警信息。
我们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电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应用研究》,旨在创新一种电梯安全管理模式和技术管理手段,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电梯安全运行状况施行实时动态跟踪监控,提高安全服务效率,加强电梯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政府强化电梯安全监管和确保城市公共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年12期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食物供应链;食品安全事故;一般化模型
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生产是多部门有效配合的结果。除了野生水产、野味和野果外,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来源于庄稼和牲畜。这些原料经过广泛的加工和生产并投入大量的复杂技术后,形形的食品就出现在众多现代零售商的货架上。食物供应链意味着从农业生产、收获或屠宰到初步加工和(或)制造,再到储存、配送,最终到达零售、餐饮以及消费者。食物供应链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在最大化安全、卫生、有效的食品行业的利益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确认和认同。
一、食物供应链的分解――等级分类法
为了判断贯穿于食物供应链的安全事故类型,采用一个基于等级分类法的一般性方法。基于三个层面的等级
分类法把食物供应链分解成三个组成部分:阶段、操作步骤和单个作业程序。
(一)5个阶段。食物供应链可以分为5个关键的阶段。这是一个全面的一般性的分类,它使得所有的食品操作程序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图1)
(二)9个操作步骤。这些操作步骤可以顺次地适配食物供应链的5个阶段,但不是所有的步骤都要运用于某个特殊的食物供应链。9个操作步骤与上述5个阶段的关系分别是:与阶段1(初级原材料生产)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耕作/饲养和操作步骤2:收获/屠宰;与阶段2(初步的商品化处理)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商品准备和操作步骤2:商品处理;与阶段3(生产与制造)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生产前期准备和操作步骤2:投入生产;与阶段4(商品上市)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售前准备和操作步骤2:陈列与销售;与阶段5(消费者自我加工)对应的是操作步骤1:加工、食用。
(三)27个单个作业。9个操作步骤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由至少两个以上的单个作业的组合构成,这里总结出了27个单个作业。如果某个单个作业只和一个操作步骤有关,我们称之为特定单个作业(SUO);如果某个单个作业包含于多个操作步骤之中,我们称之为一般单个作业(GUO),单个作业之间没有必然的操作连续性。以下借助9个操作步骤对与之相关的关键性的单个作业以特殊的活动举例进行详细讲述。
耕作与饲养指原料的种养,包括8个单个作业:UO1(S)地点/场所的选定,如庄稼种植地或牲畜饲养地的选定;UO2(S)地点/场所的准备,如土地平整、饲养场清洗、耕作;UO3(S)基本要素使用,如动物饲料与水源、肥料、灌溉水源;UO4(S)组织生产,如播种、嫁接、牲畜放牧;UO5(G)原料引进,如畜苗、种子、饲料、治疗药物的引进;UO6(G)储存与运输,如牲畜运抵/运离、产品、药物的储存;UO7(G)化学处理,如杀虫剂、兽药的使用;UO8(G)废弃物处置,如牲畜、植物废料、多余农用化学品的处置。收获涉及到原料集中和牲畜屠宰及其初步处理,包括2个单个作业:UO9(S)集中与堆集,如庄稼的收割、挤奶、捕鱼、产品堆集与牲畜集聚;UO10(G)储存与运输,如牲畜运走供屠宰、农产品运离农地或农场。
商品准备是最终产品的来源或者是深加工的原料,包括11个单个作业:UO10(S)屠宰,如牲畜的屠宰;UO5(G)原料引进,如食品企业从农场引进原料;UO6(G)储存和运输,如原料使用前的储存、运输以便加工或制造、原料储存以抑制发芽;UO11(G)包装,如蔬菜或水果的装袋或装箱;UO12(G)分类与分级,如清除缺陷产品的视觉检查、挑选大小或形状、自动分级;UO13(G)切边与切割,如牲畜内脏取出及脱皮、畜体分割或鱼的切片、蔬菜除叶或根、蔬菜水果的去皮;UO14(G)清洗与除污,如根类蔬菜除土、小颗粒过滤、蔬菜杂质清除;UO15(G)冷却或冷冻,如蔬菜冷却以去除土壤热量、牛奶冷却、鱼的冰冻;UO16(G)理化加工,如牛奶脱脂;UO17(G)烘干或温湿度调节,如谷物烘干、畜体温湿度调节;UO8(G)废弃物处理,如废料、余料以及废水的处理。
商品化处理涉及到特殊的准备程序,处理后可能直接成为单个产品,也可能只是后续的大批量生产的原料,包括12个单个作业:UO18(S)研磨与精炼,如谷物研磨与制粉、香料/咖啡豆的研磨、种子榨油、水果榨汁;UO19(S)发芽,如大麦芽、豆芽的生产;UO5(G)原料引进,如农产品引进供加工、化学或微生物原料引进;UO6(G)储存与运输,如原料处理后运输、原料处理前和(或)后储存、奶酪制成后储存;UO7(G)化学处理,如处理前的酶化、鱼肉腌制;UO11(G)包装,如产品备妥后包装或成品包装;UO15(G)冷却与冷冻,如产品冷却或冷冻供生产;UO16(G)理化处理,如鱼肉、奶酪的熏制;UO20(G)微生物加工,如乳制品比如酸奶的发酵;UO21(G)热处理,如大麦芽烘烤、牛奶的加热杀菌、咖啡豆焙烤;UO23(G)混合,如牛奶混合与均质化;UO8(G)废弃物处理,如废弃产品、多余原料处置。
而生产准备则包括以下12个作业:UO5(G)原料引进,如原料引进以备生产、添加剂或配料引进、包装和生产材料;UO6(G)储存和运输,如原料加工或运输前的暂时储存、备好原料的运输;UO7(G)化学处理,如添加剂或加工助剂的使用、豆类浸泡、产品酸洗;UO11(G)包装,如原料装入合适的容器,比如金属、玻璃、塑料纸质包装;UO13(G)切边或切割,如鱼的切片、蔬菜切块、切肉成丁;UO16(G)理化处理,如软饮料过滤、粉末筛选;UO20(G)微生物处理,如酒的酿造;UO22(G)配料配方,如食谱的添加成分、卤水和糖浆的调配;UO23(G)混合,如干粉混合、碎肉混合、乳状液混合;UO21(G)热处理,如早餐谷类食品、配备好的食品的烹饪;UO24(S)组配成型,如谷物类产品的成卷或成粒、三明治的组合;UO8(G)废弃物处理,如不用的原料和碎料、废弃药物处置。
生产加工指的是用一系列农产品和一些成分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包括10个单个作业:UO5(G)原料引进,如加工原料的引进、化学或微生物处理原料、包装材料;UO6(G)储存和运输,如原料加工后运输、原料加工前后的储存;UO7(G)化学处理,如原料酸洗、酸化;UO11(G)包装,如加工后产品放入适当的包装;UO15(G)冷却或冷冻,如蔬菜、已备好的便餐、畜体或肉的冷冻、罐装食品加工后冷冻;UO16(G)理化处理,如咖啡泡制、酒的蒸馏;UO17(G)烘干、温湿度调节,如产品脱水,包括冷冻干燥;UO20(G)微生物处理,如按配方制造的产品的发酵;UO21(G)热处理,如罐装或瓶装产品的杀菌热处理、蔬菜冷冻前的热烫、谷物产品烘焙;UO8(G)废弃物处理,如废弃原料、多余处理材料的处置。
销售前的准备包括8个单个作业:UO5(G)原料引进,如引进成品供销售;UO6(G)储存与运输,如原料运抵/运离仓库或配送中心、销售前储存、餐馆冷藏库储存;UO11(G)包装,如已备好原料分装成待餐的小份;UO13(G)切边或切割,如肉的分割、熟肉的切片、沙拉生菜的切剁;UO15(G)冷却/冷冻,如未出售原料的冷冻;UO21(G)热处理,如餐馆的食物烹饪、油炸鱼和土豆片、份菜的重新加热;UO22(G)成分的配方,如根据食品添加其他成分;UO8(G)废弃物处理,如废弃产品、包装的处理。配送与陈列包括4个单个作业:UO25(G)陈列,如把产品放入陈列设备或橱窗;UO26(G)提供、配送、销售,如熟食店待餐小份食物、公共餐饮场所就餐提供、产品销售;UO6(G)储存与运输,如产品陈列时可控条件下的储存;UO11(G)包装,如食品入包装供销售、炸土豆条入纸质包装。食物操作与最终消费包括11个单个作业:UO26(G)提供、配送、销售,如食物的家庭提供(即就餐);UO6(G)储存和运输,如零售商到家庭的运输、生熟原料的家庭储存;UO13(G)切边或切割,如面包片、其他成分切一顿的量;UO14(G)清洗或除污,如原料的清洗;UO15(G)冷却或冷冻,如熟食的冷却、剩余食物的冷藏;UO21(G)热处理,如烹饪、家庭烘焙、产品用微波炉重新加热;UO22(G)成分配方,如在食谱里添加其他成分;UO23(G)混合,如干粉混合、碎肉搅混、乳状液混合;UO24(G)组配成型,如谷物产品的成卷或成粒、三明治的组合;UO27(G)消费,如家庭就餐、餐馆就餐、摊贩饮料和食物的消费;UO8(G)废弃物处理,如废弃产品、包装的处理。
二、对事故类型的分析
等级分类法提供的对食物供应链的特性进行系统性描述的方法,有助于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事故性质的理解与调查。除了对食物供应链的特性进行描述,我们还应该对那些可能发生于整个食物供应链的一般性事故类型进行描述。下面确认和列出了21种类型的一般化的事故,在每一种事故类型下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子类型事故。
(一)投入要素存在问题
1、规范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这种类型的事故首先发生于原料的引进上,然后会出现在几个阶段。几乎任何原料比如种子、饲料、灌溉水源、农药、包装以及设备都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是没有对原料进行充分详细的说明所致。
2、原料不符合规范:指的是原料已经得到详细的说明,但引进的原料不满足所做的说明,比如某种指定纯度的化学品包含有杂质。这种事故是由于在原料的引进或使用前没有对其质量进行检验。
(二)加工过程出现失误
3、加工不当或者加工程序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这种事故可能发生于几个作业和阶段。比如,在罐头制造时,一个安全的热处理过程必须足以对产品进行杀菌,如果热处理的规范不够明确即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包含混合操作的产品如果在混合操作时出现失误,会使得各种成分不能得到匀称的分配,混合的范围、时间没有规范,事故就会发生。
4、加热不足:这和单个作业21(热处理)密切相关,是指没能采取足够的加热或者热量太小。热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5、冷却不够:这和单个作业15(冷却、冷冻)密切相关,这种事故是由于食物冷却不足、温度不够低或者冷却过程缓慢以及冷却操作不符合操作规范。同样,冷却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6、无效的化学处理:这和单个作业7(化学处理)密切相关,这种事故是指没有采取适当的化学处理,比如化学药品的量太多或者太少、使用时间不当,以及没有遵循操作规范。化学处理时的监控或记录失误是导致这类事故的原因。
7、原料清洗不够:这和单个作业14(清洗、除污)密切相关,指原料没有得到足够的清洗。
8、隔离失败导致原料的交叉感染:交叉感染与集中和堆集、组配成型、展示、储存以及运输都有关系,是指应该保持隔离的原料发生了相互接触或者距离很近。比如,生肉汁液滴到了煮熟的食物上、化学药品储存在食品成分旁边、精选的种子和未经挑选的种子混合。
9、其他的加工过失:比如,切边/切割不足、包装拙劣,以及屠宰不当等。
(三)食品卫生不合格
10、食品从业人员被感染:这种事故和微生物密切相关,可能在食物组配成型或者在公共饮食场所提供给消费者食用时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对被感染员工的检测或监控失误。
11、个人卫生匮乏:这与缺乏卫生学知识密切相关,如不洗手、衣着较脏,这种事故会导致非微生物问题,比如食物里有脱落的头发。
12、食品操作人员的培训不够:这经常导致操作污染或者加工失误,是指由于缺乏知识和培训以致食物操作人员做了不该做的或没有做到应该做的,比如对生熟肉使用同样的器具或者设备操作不当。
13、设施不合格:指的是那些由于个人卫生设施或者加工设备不够或者设施不符合规格而引发的事故,比如在食物加工场所没有梳洗设施、锅炉不能产生足够用于加工的蒸汽、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得设备不能足够清洗。
14、设备所处环境、保养较差:是指设施或者设备处于不当的条件下或者运转不正常,比如杀虫剂喷雾设备、PH表没有校准以及冷冻设备故障。
15、设备清洗不足:设备清洗不足会导致连续几批产品都出现问题或者是增加单位面积内与污染有关的微生物数量。
16、废弃原料处置不当:废料处置不当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恶化卫生条件。比如,废弃物处理失误使得有害物或寄生虫或者其他有害原料进入食物供应链。
(四)储存与最终食用不当
17、准备或使用说明不足:这种事故主要和储存、运输,以及食物的最终提供/配送/销售等作业相关,主要是由于食物操作者(包括餐饮业与家庭)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比如烹饪说明不足或者达不到特殊的储存要求。
18、没有遵循准备说明:是指有明确的使用说明但是没得到很好的遵循,比如由于没有遵循烹饪说明而导致热处理不足。
19、不当的储存环境:这在储存和运输阶段都会发生。食物原料储存环境不当会导致交叉感染或者是更一般的微生物腐坏。可能的原因包括缺少说明指导和培训、缺少设备或者设备保养较差。
(五)其他问题
20、动物福利问题:感染的控制与传播、屠宰前的压力管理都会影响病原体的流行。
21、新的没有先兆的事故:是指在前一种事故还没弄明白之前另一种新事故又发生了,此时,这种新的事故应该被仔细地记录。
三、模型的应用
第一,该模型可以运用于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分析。用一般化的方式描述食物供应链的主要动机就是试图设计一种客观的把食物供应链分成其组成阶段和作业操作的方法。尤其在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把某种类型的事故归因于食物供应链中事故发生的某个特殊的作业和阶段。一方面一般性方法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事故比如微生物的、化学的或者是物理的,而不用考虑事故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个方法使得我们能对食物供应链中潜在的关键弱点进行分析、观察其趋势,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机制与机理。很明显,这个一般化的方法能为HACCP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并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
第二,该模型有助于对食物供应链某一特定环节的风险评估。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种称之为失败模式与效果分析原理(FMEA)的方法。FMEA是一种用于识别产品或程序潜在的失败模式、评估失败模式的风险、根据重要性对问题进行排序,以及确定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方法。如果能对一个特殊的单个作业进行风险赋值的话,我们就能对某个特殊程序的作业操作的值求和,从而可以对风险程度打分或者进行标注。
第三,该模型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安全的食品行业。那些较大的食品生产商和零售商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一个客观的强有力的方法在食品安全事故反复持续发生的情况下会带来额外的安全性。比如,我们对供货商的信任基于供应商执照,但我们会审问:就这么一个关键性的步骤能消除商业的脆弱性吗?采用这里的一般性的方法,我们就能够正视这些审问与质疑,建设一个更安全的食品行业。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1.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来说,应急物流是一种具有应急性质的实物流动。并且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也就是具有突发性。另外,灾难发生时间的长短、大小、破坏程度等等问题无法确定,就使得相应的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应急物流最明显的特征。
1.2非常规性与紧迫性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灾难,将急需的物资尽快送达灾区。这样,物流的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简化,一些中间过程就会被合并或省略。省略或简化的流程有别于常规的物流流程,因此具有非常规性。同时,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要控制灾情的扩大化,将灾情降到最低限度,相关部门就会启动灾情应急方案,临时成立新的物流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各种物资等等,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条件下产生的应急物流就表现出了物流操作的紧迫性。
1.3运输工具高效性
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运输工具要求较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运输工具的效率就是应急物流的效率。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使用的物流运输工具必需具备行动迅速、可靠性高、承载量大、故障率低与适应性能高等特点,并且要实现运输工具的信息化,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保证应急物流能够及时顺利的到达灾区;如若不然,运输环节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比如说运输应急物资时,物理运输工具上要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将运输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引导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线前往灾区,避免出现走弯路、绕远路的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故障,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排除故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快安排维修小组进行故障排除。所以,物理过程的信息化会影响到运输效率。
1.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
应急物流的运转是物流从业人员执行下的物流运转,人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运输从业人员要具有抗风险性、高技术性与超极限性等高素质:抗风险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输线路情况差、天气状况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使运输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恐惧感,为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增加困难,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抗拒风险能力;高技术,灾情发生以后物流运输工具就要时时刻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运输物资,这就使得运输工具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运输线路上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维修点,或者是根本没有维修点,这就要求运输从业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具有排除各种故障的能力;超极限性,灾情发生以后的运输是连续不断的,这时的运输人员就要能够以超强的耐力来应对超长工作。
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体系落后制约应急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推进现代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我国应急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物流供需信息平台,不能及时生产灾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不能对应急物流运输工具统一调度等等,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也就使得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降低。
2.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制度的不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发展。这种限制的最大表现形式为制度限制:首先,电子商务应急制度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急制度,然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制度跟电子商务应急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其次,电子商务是信息发展的成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因此,也就难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电子商务下的应急物流制度。
2.3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的链接差、交叉方面多、覆盖面不全的缺点。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就会出现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协调性差、调度与指挥失灵、救援混乱与延误工作等等问题。
2.4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反应慢,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的程序与作业流程比较繁琐,不能将不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复式链接管理,多条供应链独立分散运行;在不同情下,不同的电子商务应急供应中心做不到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导致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成本较大。
3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3.1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信息控制中心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信息控制中心,这是应急物流的活动中枢,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指挥部。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日常救灾物资的管理、预算和协调工作,并做好物资记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事件突发时物资的正常稳定供应。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调动设备和人员,制订救急方案,收集相关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司令部,充分发挥协调和掌控的作用,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物流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使得作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素质,同时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因此,工作组成员要多样化,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还包括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和专家组。
3.2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3.2.1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物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的要求,重中之重是缩短运输路程。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较强,尤其在特殊情况时各种优点就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建立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提供多方位物流途径,在一种方式意外发生中断时,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其次,设置专用“绿色通道”并制定应急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火灾、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可以有应急方案备用,提前制定相关应急步骤和原则,比如优先原则,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然后,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常规检查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中,环境往往相当恶劣,对运输通道的要求也就十分严格,否则难以完成紧急运输任务,进而影响救援等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充分协调与军方的协作,必要时候使用军用运输专用设备,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2.2加强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第一,应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根据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加强物资管理。早期物资来源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储备最主要的是粮食储备。第三,一旦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救灾需要的时候,就要采用合同储备方式,即政府提前与可以提供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物资,缓解救援压力,避免因物资紧缺造成的混乱。第四,加强社会捐赠渠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物流环节正常运行。
3.3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生产、投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管理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调节和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和奖惩情况进做出确规定。三是在操作上,对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是关系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更要标准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将物流工作落到实处。
3.4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协调物流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冲突,力求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首先,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规律,在灾难的多发地区建立固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指挥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使网络环境下的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通过军用途径来配备物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军用和民用物流高度结合,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物流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系统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服务提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迅速增长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满足日益提升的物流需求,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物流设施及相关要素的建设步伐。作为风险度相对高的物流服务提供企业,对物流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安全稳健发展。
物流项目的风险是指物流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对物流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和运营可能产生干扰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可能导致物流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的事件。
1.风险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
1.1风险管理是物流企业订制度抓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
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若物流企业重视风险管理,并切实订制科学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就有可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实际上就是在为物流企业增加盈利。物流企业应认识到提高效益与风险管理的科学辩证关系,牢固树立起“做好业务工作是在为物流企业创效益,做好风险管理也是在为物流企业创效益”的新观念。
1.2风险管理是加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核心资源的竞争力、获取新机遇的能力等。在新经济背景下,加强风险管理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构建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物流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新亮点。
1.3风险管理是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真正意义在于减少物流企业损失,实现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际国内市场接连不断发生的一些案例,深刻地说明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2.物流企业如何建立风险管理策略
2.1识别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
2.1.1上游供应风险。如果某物流企业的客户是惟一的或极少数的,则很容易受到客户及其所在行业景气的影响;或者,如果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会导致客户群转移或流失,产生客户流失的供应风险。
2.1.2内部流程风险。指由物流功能要素带来的纯粹风险,主要包括配送、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
2.1.3下游反馈风险。作为物流企业下游的分包商、信息系统提供商,如果其信誉服务度差,造成客户损失,物流企业则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产生下游反馈的合同风险等。
2.1.4其他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外,还可能有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等。
2.2确定风险责任人
一旦识别出某个潜在的风险,则应确定一个风险责任人负责监控这个风险。风险责任人应由处于最佳位置、最适合解决该问题的人员担任,并由其制定风险缓解和应急预案。在风险缓解和应急预案实施完成后,风险责任人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结果重新对该风险进行评估。通过不断更新评估,物流企业可以方便地掌握供应链系统中每个风险所处的状态,识别出当前最大的风险及其等级。显然,风险责任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2.3评价风险的影响
评价风险影响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一是风险发生的概率P(Probability),二是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小I(Impact),三是时限T(Timeframe)。风险=概率*损失大小*时限(P*I*T),这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了风险的严重程度,也即每个风险的优先级别。根据这个评价标准,可以把物流企业的风险分为如下类型:
2.3.1低风险型。此类风险发生概率小、损失程度小、时限短,优先级别低。例如由于桥梁断裂、道路塌方、泥石流爆发等导致企业因延迟送货而承担违约赔偿金。
2.3.2中等风险型。此类风险发生概率很高、损失程度小、时限短,优先级别中等。例如物流企业运送生鲜食品或易碎商品时,难免发生少量的货物受损或变质的情况。
2.3.3高风险型。此类风险发生概率很低、损失程度很大、时限较长。一旦发生,将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困境,优先级别高。如某物流企业的远洋船队运送大宗贵重货物在海上航行时,遭遇台风袭击,导致船毁人伤货损,
2.3.4超高风险型。此类风险发生概率很高、损失很大、时限很长,物流企业应极力规避此类风险。如运送古玩文物之类,一旦发生货物损毁或失窃,会导致企业破产。
2.4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物流企业在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时,应仔细审查所有细节,识别尽可能多的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和优先级别,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低、中级别的风险,通过切实提高企业的软硬件设施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加强信息沟通等措施,予以消除或有效降低;对于高级别的风险,企业可通过保险的方式进行转移。应对下游反馈风险时,则主要通过慎重选择合作者等措施进行规避。
结论
在物流企业经营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物流企业只有通过识别和评价风险,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风险控制计划,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转移,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证和利益回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亚莉,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4):27-30.
[2]魏众,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
[3]曾祥云.试论第三方物流合作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04,(7).
[4]秦立公,等.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75-182.
[5]刘小群,赖益凝.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字:食品安全 监管 信息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近年来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从毒瓜子、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到毒豇豆、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民众消费信心,也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针对食品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然而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是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关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信息时代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
1.1 供应链环节监管控制难,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难
食品安全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及市场繁殖,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企业由于自身短期利益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难以自律,政府监督主体人员力量有限,监管所需要的信息收集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3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原料质量信息收集困难;另一方面生产环节质量监管信息采集困难;第三方面是食品在流通领域由于销售网点、途径分散,问题食品定位与流向信息收集困难。政府和企业之间供应链环节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沟通难。
1.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多部门协作参与效能有限
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整体上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质检、农牧、食药、卫生、税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对食品执行安全检测、监管与处罚等职能。各部门独立与合作并存,共同加强在食品安全链环节中的监管力量。但在现实操作中职能交叉、边界难定,信息不通、利益纠缠,协调互动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和盲区不可避免,全程无缝隙监管难以实现。
1.3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存在漏洞,安全问题犯罪成本较低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进行了规定,但这些法规体制缺乏必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名目繁多但互不统一的安全标准给无良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可乘之机。即使企业犯罪受罚,由于处罚力度相对于非法获益偏弱,加之企业信用信息与审批系统不统一,食品生产企业仍然得不到根本的约束。
1.4 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受限,难以发挥监管主体作用
市民、媒体、消协、第三方评估都是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力量,为非行政力量监管的主体。尤其是作为终端消费者的市民力量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最终受益者,理应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主体。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力量由于所处的地位、信息掌握及途径等限制,不能充分有效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致使举报难、成本高、反馈慢的尴尬局面一再出现。
1.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系统不完善,监管应急响应能力弱
2009年6月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附则中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了基本规定,规定了风险信息的收集和上报职能。2010年初我国通过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进行了法律界定与约束。国务院制订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食品安全事故中卫生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能义务。但我国食品安全评估监测基础薄弱,缺乏统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一旦出现安全事件,监管应急响应能力较弱。
2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
2.1 利用物联网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时跟踪、汇报食品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从食品生产源头,生产加工、产品流通、销售到最终顾客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收集和汇报信息。物联网通过视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确保每个环节经过严格食品安全检测后到达消费者。物联网可以有效帮助政府更好地监管食品供应链信息。
2.2 设立互联网联合监管平台,成立虚拟监管组织
针对多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现象,设计由统一机构领导下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互联网联合监管平台,各监管行政单位组成在平台中以虚拟组织身份出现。各虚拟组织用户担当相应的角色和行使权限。在虚拟用户组织数据库中设计各用户的职责与权限属性。设计用户问的协作关系属性,保证各虚拟用户系统中行政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监管推脱和职能冲突。
2.3 科学设计食品安全信息监管流程以提高监管效率
既要确保现实监管部门各司其职、行使监管职能,又要保证部门协作、共同开展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信息监管统一平台的流程设计相当重要。在平台中根据统一领导部署,将明确后的部门监管业务流程科学标准化。应用信息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能够杜绝职能重复和信息冗余。而且标准流程在网络平台中的实现排除了办事流程的人为干扰,督促各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履行好在监管环节中的责任。
2.4 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数据库接口国家法规数据库
国内外学者在完善企业诚信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诚信指标体系包含了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较为完整。但政府当前可用的诚信数据库的实现还有待推进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应作为企业诚信数据库子集,反应能映出企业产品质量情况、年检情况、奖惩情况、责任主体等信息。将食品安全数据库接口国家法律规定数据库,做到信息同步。在与数据库的互通中能够做到监管可度量,违规必罚,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人为干预导致的处罚逃避和不当将得到有效约束。
2.5 公开网络,方便全民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供需
政府具有向公众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的义务,同时公众享有举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利。公开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食品安全和监管信息,让公民了解食品问题处理流程及诉诸途径;还可以提供平台给民众及时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意见。紧急重要的信息还可以集成进入食品安全监管处理流程,直接解决了公众与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信息共享和互通问题,使监管事务处理更及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