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学校;博物馆;美术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

1.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和特定的对象学校美术教育一般是在各班级教室或者特设的公用美术课教室中进行的,有固定的场地、教学环境和对象。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美术教师会针对处于相同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对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关系较为密切。

2.拥有完善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设定的,有统一的教材。此外,这些课程内容经过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取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再次,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3.教育方式的强制性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实施美术教育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美术教育资源与外界美术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博物馆与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两者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观浏览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技能。学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美术批评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培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不足之处。此外,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3.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美术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产品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相关教育者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美术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艺术人才。

作者:甄玲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珊.美术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4).

[2]李瑞洪,杨理胜.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武汉文史资料,2013(6).

[3]江河.利用博物馆资源改进初中美术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4]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沧桑,2009(1).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2

* *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 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 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转贴于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 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 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 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 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 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 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 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 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 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 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 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 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 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 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 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 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 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 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 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 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 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 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 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 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 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 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 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 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 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 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 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 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压力

1引言

绘画艺术治疗这一构念,最近十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重视。时至今日该疗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智残问题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等,并且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为当今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2绘画艺术治疗简介

2.1绘画艺术治疗的含义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技法与材料为媒介,用艺术创作的意象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剖析与了解对象的发展、兴趣、能力、人格等心理活动,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2.2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学术研究。绘画艺术治疗被承认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才短短数十年时间。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治疗萌芽于20世纪初期。医生利用病患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及精神状态。其真正的成长则受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的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到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e•Namberg)才真正建立起了运用艺术的表现力作为治疗模式的绘画艺术治疗体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确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如今,绘画艺术治疗的专业体系正在蓬勃发展。除美国以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也均有艺术治疗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证照制度。目前国际艺术治疗师组织拥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会员,并且艺术治疗是在不少国家是政府认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一。

3绘画艺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与理论依据

3.1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里的一项裂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功能分裂化的特点,即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左脑接受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受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行为。左脑负责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右脑主管图像化的知觉,负责进行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

3.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与绘画能力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通过胼胝体来传递左右大脑半球的信息。学者们在对脑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损伤密切相关。多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物体细节的知觉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知觉是大脑右半球控制的。这种对大脑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脑半球损伤的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画面的整体轮廓,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整体轮廓完好的物体,却难以胜任细节的刻画。绘画或者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4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与契合

4.1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近代关于“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更是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重要特点,使美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在“美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上讲,美术教育是对于培养美术家或专业美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情趣。

4.2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

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极为相似。两者运用的艺术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教师与治疗师所用的语言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区别是绘画艺术治疗师与治疗对象的内心体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治疗过程也是帮助对象发展其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艺术治疗的治疗师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则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角色。也就是说,绘画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绘画技术本身,而是借助绘画这一工具来帮助治疗对象,绘画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绘画艺术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画与来访者进行心灵沟通,或者借助画使来访者认识自己。技术娴熟的绘画艺术治疗师熟知在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在绘画中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并能借此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状况作出诊断,从而帮助其成长。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在于绘画技术的学习,这正是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4.3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契合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艾迪丝•克莱玛(EdithKramer)在给众多儿童进行治疗的实践经验中,确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效用;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的环境,能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心理不会抗拒,并且这种宣泄途径是安全的。她的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作为支撑点的理论基础。

5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5.1推行校园艺术治疗的意义

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时期。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发展是角色形成(identityformation),适应能力良好者能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则会有角色混淆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焦躁敏感。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在长久的尝试中慢慢适应角色的专换,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寻找自我角色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逐年增加的中学辍学与少年犯罪比率正来自于此。在与敏感的青少年的沟通方面,绘画艺术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恰恰也证明了人们通常更加信任视觉信息。其次,在青春期这一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较其他年龄阶段更在意其形象与行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健全成长。

5.2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要点

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倾向于强调作品完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态度的发展。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程序参与一系列艺术互动,如按时交出作品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灵性与知觉就很可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艺术治疗能担当做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身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艺术的兴趣会影响其日后对艺术的态度。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施行过程中,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

5.3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实际操作

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育目标的重心就应当转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观察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及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教学设计就需考虑到以下内容:(1)学生数量及个体差异。在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学生需要以小团体的方式来展开互动式的绘画学习,并且考虑学生特质。(2)适宜的艺术环境。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不需要繁杂的数据,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理论。在心灵沟通的同时,艺术活动与艺术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3)及时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附加于学生身上。(4)师生互动也是绘画艺术治疗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联系。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情感策略。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游戏等课前暖身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防卫,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上举行各种美术创作的体验与分享活动。这些都是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重要的作用。(5)培养专业的教育艺术治疗师资是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结合的必要条件。绘画艺术治疗涵盖了诸多学科理论对心理的探索,特别是与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有着深切的联系。因此,当绘画艺术治疗师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给治疗对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鼓励美术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相互监督与扶持。这是有效应对现阶段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相结合发展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凤凰出版社,2010-10.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中华.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社,2007.01.

[6]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7].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06.

[8]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7.

[9]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4

高等教育要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只有以地方文化为基础,才能办出具有特色的地方院校。所谓的地方特色,就是本地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是地方独有的资源,如丽江的东巴文化。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团队、设置特色课程、成立工作室、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办学等方式将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文化传承

美术教育是传承文化、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美术教育普及的今天,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开设了美术类专业和美术类课程,并且都与本地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除了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实用性人才以外,还有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义务。因此,如何将本地民族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是值得相关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就丽江师专美术教育如何与纳西东巴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美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功能,教导人们学习先贤,同时告诫人们不要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二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记录,在此基础上才有传承与创新。如中国画的传承,除了文字的记录传承外,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形式传承。通过这些图片,人们可以看到古时的文化形态,可以从历代的美术作品中看到每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传承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创新。我国有56个民族,在民族聚居的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可以挖掘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二是可以使地方高校的教学具有独特性;三是美术教育的图画性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高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当地文化上的区别。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建立在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有活力。一所地方高校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有地方文化的土壤滋润其成长,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离开了这种鱼水关系,高校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最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点鲜明,各民族在服饰、建筑、语言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以丽江师专美术教育为例,丽江地处以纳西东巴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氛围之中,高校教育以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的人才为主。在丽江,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离不开东巴文化,对于高校的美术教育而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地方社会服务,而不了解本土文化的学生是难以融入社会的,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从教育理念上讲,地方高校教育并不只是为了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教授学生研究民族文化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挖掘民族文化的路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参与到民族文化的研究行列之中,都会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作用。

二、美术教育文化传承的路径探讨

相关教育者对于地方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已经作了初步的探讨,在不断的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美术教育是一个载体,传统的美术教育如何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确实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要使专业设置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不像工艺美术有具体的产品体现,传统美术教育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在结合地方文化的同时,要兼顾传授民族文化研究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传授也要有一个载体,美术作为这个载体,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方文化传承往往不会采用民间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而应当有一套科学的传承体系,也就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在试验中不断完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已形成的教学成果,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在高校成立地方文化研究的科研团队

地方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的事情,时代在发展,因此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人努力,才会有继承与发展。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其优势,只要有一套教学研究体系,那么,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一代接着一代,发挥人才优势与硬件优势,加上众多学生的加入,参与面很大。要传承地方文化,首先要研究地方文化,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研团队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这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文化的首要条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各种课题、下乡采风、与民间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交流等,挖掘地方文化资料。这种文化的研究并不只是研究某一时期的文化,而是一种长期的、系列的、方向性的研究,不断从深处进行挖掘。因此,这种研究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形成分方向、相结合的特点,互补不足。如,在纳西东巴画的研究方面,我们既分工又合作,有些教师研究理论方面,有些教师研究技法方面,有些教师研究民俗民风方面,在研究上相互穿插,互补不足,从而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研究。虽然方向看似不同,但综合来看,实际上有一条主线,就是都围绕东巴美术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要形成一条路线,要有长期研究的规划,使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才会对教学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后,设计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课程的设计要从前期的研究中总结而成,要有一定的取舍,抓住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方面,把最终的课程设计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做。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现在开设了东巴画技法课程,实际上就是以画东巴画为主的技法课程,以技法为切入点。东巴画的绘画技法并不是很复杂,学生很容易临摹作品,因而很有成就感。学生刚接触东巴文化时都非常激动,对东巴画中那些神秘的符号感到新奇,很想了解这些符号到底是什么。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穿插一些东巴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神话传说,同时把东巴画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路径教授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地方文化课程设计还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如果学生觉得学了以后用不到实处,会失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如,丽江是一个旅游城市,我们的课程设计可与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相联系,这样既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又可以体现学生的价值,同时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当然,每个地区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相关教育者共同探讨,为更好地设计出课程体系而努力探索。

3.成立专门研究地方文化的工作室

文化的传承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需要大多数人的参与。学校是一个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地方,除了教学以外,也应具有科研功能,具备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软件和硬件。现在,许多大学都建立了传习馆等基地,这样的场地是必要的,一是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之用,二是可以将教学作品展示出来与师生和社会人士交流,三是可以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空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事情,并不单单是教师教的问题,必须有社会的参与,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实际上是要带动一批人做,而非教师单方面做。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

4.与地方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

研究成果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同时社会的反馈又会促进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必须与社会取得紧密的联系,对地方的文化传承、教育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是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办学,可达到双赢的目的。地方文化部门掌握着许多地方文化的原始资料,如,丽江市文化馆等部门一直在做文化传承的工作,与他们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校这个平台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美术教育中,这类课程一定要聘请地方民间艺术家进入课堂,甚至建立专门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合作建设,之后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加入工作室,成立高校美术教育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基地,不定期邀请这些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和交流研讨。现在之所以有部分民间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主要是因为这些手艺对于现代人来讲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收入,或者是制作过程过于辛苦,没有人愿意学习。把民族美术引进高校,可以为民族美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可以使民间美术的传播空间更广。二是美术产品生产的可能性。在社会民族美术研究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是以这一门手艺谋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套将理论转化为作品的经验,而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利用高校的平台,聘请不同的专家进行讲学,综合个人的不同方法,最后可以总结并利用,最终找到教学思路,形成教学特色。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校外专家的课题、作品制作,利用学校学生资源,与商家合作完成美术作品,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明确美术教育民族美术传承的意义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基本思路;素描教学;色彩教学

一、高职美术教学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属性上来说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1]。在这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实际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在美术教学贯彻职业技术应用的核心教学思想,区别于以往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走出适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道路来[2]。笔者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性工作也进一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还在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美术教育停留在形式教学的高度当中。事实上,高职美术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众多内容所在,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也起到了关键的辅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必须深入完善高职教学的相关研究体系,切身为高职学生打造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美术教学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能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学基本思路分析

(一)关于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美术教学科研力度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当中,不管是美术教学还是相关的科研内容都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精神文明需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然而,高职院校往往立足于就业和实际性专业技能的训练当中,艺术教育这面大旗往往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形式。笔者认为,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在三方面内容上对现有高职美术教学进行改善。1.加强高职美术教学大纲的完善力度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应当顺应时展具体调整时代下的高职美术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把高职美术教学当作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来抓。同时,笔者在这里还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广大高职美术教学教师,也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观念,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际进行教学[4]。2.现代化精细管理理念在高职美术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从目前来看,时代塑造了无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我们也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从科学管理出发,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对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完善[5]。具体来说,高职美术教育需要从源头做起,从教学方法深度研究出发,积极订立相应的高职美术课程考核制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整个美术教学的开展和进度。3.深度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认真整改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生源不断扩大,相应的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一定要深度研究高职美术教学特色,走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美术教学之路,注重对学生一专多能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以便能让社会多种行业可以接受高职专业人才。

(二)关于要进一步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说到整合美术教育资源问题,笔者认为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一是要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整合学术资源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整合。我们首先要提升对学科专业交叉性和交互性的认识程度,从而在整合中可以形成新的科学增长点,以便推动学科的整体性发展[6]。举个例子来说吧,音乐和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共通性,我们在实际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穿行;二是要进一步打造专业高职美术教学队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高职美术教育的开展其核心还在于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综合修养,所谓的言传身教,也是如此。

三、关于高职美术色彩教学分析

相关统计资料进一步显示,现阶段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从色彩教学内容当中所应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来看都十分的模式化[7]。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原本具有生动活泼特点的美术教学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显得单一化。笔者认为,色彩教学实际上是培养高职学生艺术之路的基础,是为他们打开艺术大门的关键内容所在。在我们实际进行高职美术色彩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结合高职美术学生个性特点来定制可以提升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现阶段,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笔者也是立足于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充当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大量的实践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实际性训练和讨论,我在一旁仔细观察,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总体性指导。这样一来,无论是在课堂氛围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美术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高职美术教学不仅关系到对于高职学生美术知识的传授,更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学生奠定了人生的艺术基础,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素养。因此,新时期我们深入开展美术教学相关领域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美术教学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不同的领域,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本文也只是选取了色彩这个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震亚.高职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3-25+59.

[2]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周震亚.高职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97-100.

[4]刘虹.高职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18-119.

[5]窦曼娟.高职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5:190-191.

[6]胡胜男.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09:153.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影响因素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人们对美术教育带给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对真善美追求的认识也逐渐提高。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重要途径。高中美术鉴赏学应依据新课改的规律,主张挖掘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掌握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醒悟,形成自主,创新,活泼的学习。本人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高考,美术在学校的课堂中有名无实

由于高考因素,即使近几年的高中美术课程有所改革,使得全国大部分高中都开设了美术课,但是还是存在学校,教师,学生的三不重视,使得高中美术鉴赏课有名无实,甚至有的学校虚设课程,安排其他科目的老师上课,足以表明美术课相当的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漠视,以及老师的无所谓,更是使美术课效率日益下降,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学生缺乏对美术的鉴赏和欣赏

多数高中的美术课程都是新开设的,不仅教学经验不足,而且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各方面都不健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高中美术教育举步艰难啊,其次学生也是初步涉足美术,没有基本的知识,更是缺乏鉴赏和欣赏的能力,根本就分不清美术鉴赏和美术欣赏的区别,单纯的把它当作是一门课程来学习,思维单一,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而且美术鉴赏需要熟悉一定的社会背景,人文风俗和历史,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高考上,根本就无心去鉴赏和欣赏美术。

(三)教师自身的问题和教学方式不当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有4种方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和探究法,这些方法在课堂中有一有弊。讲述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容易步入老陷进,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非常不利;而提问法,讨论法和探究法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才能顺利进行,并且需要适当的放慢课堂的进程,这些授课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的不当和教师自身对课堂的设计不合理也阻碍了美术课堂的正常进程。

二、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方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产生的,只有学生学的有兴趣了,那么课堂质量就会提高了,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得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有新意,经常改变讲课方式,只有课堂活跃了,才会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自然而然的有所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随之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二)提高高中生的审美心理

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的事物的认知反映和情感体验,因此这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备健全的审美感官,只有具备了审美条件,才能发现美,欣赏美;第二,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审美经验,而且要对有关审美的对象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最重要的是个人要有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第三,要有适应审美的心境,对于美好的事物的欣赏是需要心境的;第四,要有审美观念,做一个对美的鉴赏者,应当具备对美的独特的认识和审美观念。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和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进行并完成的,对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定的教学目标对于初步涉及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这需要教师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做一位既有高尚师德又具备艺德的美术教师。不仅对教师的思想态度和人生观念有极高的要求,更要求具备积极地献身美术教育事业的精神,须得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美术鉴赏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自身日常生活的应对有个初步的认知,因此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这一论点展开讨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方案,希望能对美术教育在学校的运行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谭素娥;基于美术与生活相联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