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1
1影响高校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教学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存在潜在的安全威胁
实验动物在兽医科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大白鼠、小白鼠、裸鼠、豚鼠、家兔等。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标准分为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4个级别。实验动物多来源于野生动物,通过定向培育形成不同的品种品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并且由于实验动物常采取群体饲养,因此极易造成疾病的爆发和流行。除了前面提到的实验动物,猪、羊也是兽医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动物。这些实验动物主要来源于养殖场,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和防疫体系,一些地方对动物的检疫工作不够重视,许多检疫过程只是走形式,导致病畜流入市场,因此传染病的传染源一直存在[2-4]。这些动物的安全级别低,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当感染实验室建设不当、环境监测不严、防护措施不够时极易引起事故。
1.2病原微生物是兽医实验室重要的安全威胁
兽医学研究的微生物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在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一些具有一定致病力的细菌、病毒等生物样本[5]。根据实验对象的危险度评估分级,在不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采取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实验操作,是生物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必须建立在病例具有足够信息的基础上。然而在病例的疾病明确诊断以前,对于许多标本很难界定其生物危险度级别,这是一些实验室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另外,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操作或保存不善,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2003年的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2005年的H2N2流感病毒样本风波,2010年NDM-1耐药菌的出现,均与实验室感染有关,这些事例表明加强实验室微生物安全防护对于保证广大师生健康十分重要。
1.3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对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室“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和废物。兽医实验室由于使用的化学药品种类较多,因此产生的“三废”类型非常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不进行处理,废气直接排入空气中,则会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废水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各种无毒、有毒甚至剧毒的成分会混在其中,直接倒入下水道或经过简单的稀释倒入下水道将破坏城市污水管道,影响城市对污染水处理;废物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直接影响环境甚至附近居民的健康及安全。
1.4兽医实验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潜在的威胁因素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医学或兽医学上主要用于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对人体各部位、皮肤和其他组织具有强烈的辐射损伤作用。放射性同位素经口或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内;也可能再悬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产生内辐射危害,其产生的有害效应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或没有做好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则可能引起对实验人员的损害或环境污染。
2目前高校兽医实验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2.1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尽管许多学校已建立了以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人员共同组成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实验室并未制订生物安全相关条例或者仅仅只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例打印出来应付检查,其他各环节均不健全,如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操作手册、质量管理内容和具体实施等。虽然管理条例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但实验室工作人员很少能系统接受到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于没有制订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上责任重大的意识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负担,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现象,许多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2.2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不足,师生安全意识淡薄2003年“非典”爆发后,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然而往往是上级重视,下级轻视,在安全上说得多,投入得少。各高校并没有开展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教育,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条例,更没有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某农业大学布病门事件中,一方面教师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自备实验用手套,但教师并没有严格监督学生,给感染事件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危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防护措施不当,也是造成本次事件的重要原因。
3.3实验室安全措施的硬件措施不足
兽医实验室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分级建设[1],并且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动物房,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我国兽医专业的学费与其他涉农专业相当,经费的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但国家投入的实验经费并没有按比例增加,各高校兽医专业实验经费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使一些实验室建设达不到分级要求,甚至没有配备一些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耗材和用具,比如一次性的手套、口罩、帽子和急救箱;对于有潜在危害的实验废弃物,如与溴化乙锭、丙烯酰胺等接触的枪头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处理。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许多学校存在乱扔动物尸体的现象,并且十分严重,从而造成一些动物直接接触甚至食用动物尸体从而被感染,也有一些人或动物间接接触被尸体污染的车辆、工具、水源、场地、衣物、空气等而受到感染。
3加强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几点建议
3.1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环节。首先,各高校要组建安全委员会,负责全校的生物安全;其次,动物医学院也要建立学院安全委员会,成员包括各科研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分管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和实验室教学中心主任,并建立健全领导安全责任制,明确第一责任人,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安全意识[6]。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健全组织管理,切实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到实处。
3.2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基础工作。只有不断加强教育和宣传才能让大家知晓实验方面的危害,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危害,以及掌握如何正确有效防止感染这些病的基础知识,并且使相关人员有够的技能能安全有效地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安全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7]。兽医实验室有毒、有害的试剂较多,遵从科学的实验操作规程是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防护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表率,在实验操作时戴好护目镜、防护面罩、口罩,穿好实验服,戴好工作手套,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且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熟悉所使用物质的作用、性质、影响因素与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了解仪器结构、性能、安全操作条件与防护要求,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扎实工作。如果教师对待实验态度不端正,安全意识不强,只图方便,不仅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会降低实验效率,增加感染的机会[8]。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学生对于实验安全建立初步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行为,对于他们不规范的行为要随时纠正;实验后物品要分类放置且用后要放回原处,将已污染与未污染用品分开;所有实验用垃圾应严格遵守废弃物处理规程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为了更好地提醒广大同学,教师可以在各个区域贴上明显的标识牌[9],同时要鼓励学生不要因噎废食,在实验中要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增强自己的实验技能。
3.3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统一管理
实验动物的安全和规范化使用是兽医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而且规定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合格的实验动物,相关信息不全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实验中使用[7]。各高校应就实验动物的管理制订相关的制度;设立实验动物中心和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实验动物的管理办法和实验动物的购买和处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死亡的实验动物均不得食用,而是必须进行严格的编号和详细的记录,并将这些实验动物暂时保存在冰柜中,最后由实验动物中心统一焚烧[10]。
3.4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管理
为了保证广大师生的安全,各高校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家的限级制度,绝不允许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从事控制性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为了避免因感染性物质丢弃致使病原菌扩散,必须对感染病原菌的材料进行高压灭菌无害化处理。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规范标本发放和收回程序,指定专人负责,定点摆放,发多少标本实验完成后就要收回多少标本,这是避免出现生物样本随意弃置、控制实验室泄露有效的办法;同时在操作中不仅要做到无菌操作更要注意自身的防护。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机会,保证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
3.5加强对实验“三废”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
产生废气的实验应在通风柜中进行操作,以免污染实验室空气及危害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的身体健康。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严禁随意排入下水管道,对于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机物要采取必要的回收装置,并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能随意乱扔,要统一收集,然后集中处理。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三废必须按规定处理。实验人员应定期对三废处理装置和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并对三废做定期处理。凡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必须获得相应的使用许可证。兽医实验室除了加强对放射源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防护,还必须做好对放射性污物、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在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时,一定要考虑放射防护问题,以“预防为主”,合理地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避免不必要的射线照射。
4结束语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2
作为农村县级区域,艺术教师队伍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部分是从艺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是非专业教师。由于专业艺术教师紧缺,区教育局鼓励有艺术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加入到艺术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在教学基本功上与专业艺术教师相比并不逊色,短板就在专业基本功上,如钢琴伴奏、静物写生,成了很多非专业教师发展的瓶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对于专业艺术教师,注重骨干引领,以点带面
(1)精选骨干力量,点燃星星之火。一支优秀的团队必然有一个优秀的核心人物,区教研室在每一个协作区都聘任一位综合能力比较强的音乐和美术教师作为中心组成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协作区内的各种教研活动。每学期区教研室根据一定的评分细则对各个协作区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一直滞后的教学协作区,教研室有权重新考虑新的人选。对于排名较前的协作区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优评先、记功嘉奖、外出进修会优先考虑这部分教师。这一奖惩举措,迅速打造出一批骨干力量。目前,我区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在区里、市里、省里乃至全国的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多篇艺术教育论文在各种期刊发表和获奖,辅导的文艺节目有几十个在省里、市里获得大奖,几百篇书画作品在省里、市里展览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一批领军人物的培养。
(2)发挥骨干作用,造成燎原之势。培养骨干教师的目的,就是带动整个协作区域的教学。在协作区内,实行“师徒结对、送课下乡、分校辅导、巡回教学”等等方案。比如“师徒结对”,根据协作区艺术教师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之间师徒结对,师徒可以是同校之间的也可以是异校之间的,因为有些学校只有一位艺术教师,校内拜师显然只是流于形式。对新分配的教师,协作区有义务给其指定师傅。在师徒结对过程中,实行一年入门,两年胜任,三年成才的目标,在期末评价时实行师徒捆绑考核。通过这样师徒结对的帮带,使得一大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毕业生在艺术教育上少走了弯路,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的艺术教师。另外,“分校辅导”也是协作区内提高专业艺术教师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具体做法就是中心组骨干教师对协作区内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包干式培训,采取“共同备课、同题异构、教案剖析、互相观摩、现场点评、解答困惑、教育科研”等多种途径,帮助协作区各个学校的艺术教师迅速成长。分校辅导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各个学校教师的长处与不足,明晰各所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促进了协作区艺术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
二、对于转岗的艺术教师,鼓励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根据现有的条件,全区如果要开足开齐艺术课,至少还缺五十多位艺术教师。这个空缺是短期内无法填补的,因此,立足现实,动员部分热爱艺术教育的文化教师转岗上任。转岗这种方式在小学阶段的试行取得较大的成功,因为一般的中师生在师范学校接受的教育比较全面,艺术方面的教学还是懂一些的,加上他们有着极强的组织与操纵课堂能力,转岗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顺利。而在中学,情况就不容乐观。师范大学里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接受艺术专业训练,凭着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一腔热情很难完成高质量的艺术教学。因此,对这部分转岗教师的专业培训已成为燃眉之急。为此,区教育局也出台了很多方案。比如由教师培训中心牵头,利用好假期时间聘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教授定期进行辅导,年终进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督促他们不断完善艺术教师必备的内功。同时,每年由教研室牵头组织一次非专业艺术教师基本功比武,比赛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对于获奖的教师,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进步不大的教师要安排骨干专业教师平时一对一地进行帮带,敦促其快速提高自己的内功,实现华丽转身。不仅要请进来,还要送出去。有艺术类教研活动时,要求他们与艺术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学习,并鼓励他们进行专业进修和参加继续教育,或者通过脱产或者半脱产的方法,将他们送到高一级艺术类院校进修。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近年来许多非专业艺术教师成功转岗,在艺术教育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有部分教师参加全市非专业艺术教师教学基本大赛获得一等奖。他们成功转岗,有力地保证了各级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成为农村艺术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3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摘 要:文章将城市建设满意度引入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范畴,探讨居民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主观评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别运用多维测量法和单维测量法对天津市459名居民的城市建设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建设满意度三个构成维度中住房条件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设施满意度和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城市建设满意度;构成维度;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061-05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2011H3-0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C630028)
作者简介:张再生(1968-),山东济宁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于鹏洲(1978-),河北宁晋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甚至在某些阶段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根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在255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仅位列125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并没有使我们的居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实际上,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国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幸福感难题,所以,有关幸福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相关学者对幸福的内涵、决定因素、形成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幸福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公共政策,增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并在居民幸福感的测量、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城市建设满意度反映了居民对城市建设总体水平的主观评价,是居民对比自身对城市建设的期望与实际感受之后获得的结果。较高的城市建设满意度水平意味着城市建设各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麦克吉尔瑞(McGillivray)的研究就曾经指出幸福作为一个多维度概念,包含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1]。而目前对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是考虑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健康、教育背景、婚姻、性格等)、收入、政治制度、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本研究则将城市建设满意度引入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范畴,探讨居民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主观评价如何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基础。
二、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城市建设满意度
满意度这一概念源自心理学,但却在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工作满意度理论[2]。然而对于社会满意度而言,却一直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城市建设满意度作为一种社会满意度,现有研究还缺乏对其深入的探讨,在城市建设满意度的内涵、影响因素、构成维度、测量方法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研究空白。满意度的形成源自于付出与回报、期望与知觉之间的关系,即满意强调要求或期望与结果的比较关系。本研究认为城市建设满意度的形成是居民将心理期望与主观感知进行比较的结果,居民在比较自身对城市建设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有关居民住宅、社区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主观感受过程中,得出的一种对城市建设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居民自身需求的主观评价。当居民对城市建设的主观感受低于期望时,居民就会对城市建设不满意,而当居民的主观感受高于期望时,居民就会对城市建设满意。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建设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只有居民满意才能真正体现城市建设的价值。城市建设满意度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价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而对于城市建设满意度的调研更能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居民对城市建设的态度,从而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主要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坎贝尔(Campbell)的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包括快乐感与生活满意度两个指标,快乐感是个体在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间平衡的结果,而生活满意度则是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感受与主观期望之间的比较[3]。实际上,主观幸福感是个更广泛的术语。麦克吉尔瑞(McGillivray)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涉及对生活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和对情绪及心情的情感评估[1]。主观幸福感是幸福的一种状态,它既要受到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要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作用。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主观性、整体性以及相对稳定性是主观幸福感的三大特征。同时,对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性别、年龄、健康、教育背景、婚姻、性格等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以及对收入的欲望等收入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等[4][5]。而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居民满意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建设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三)城市建设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理论假设
城市建设满意度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城市建设满意度的形成源自于居民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但是,城市建设各方面在满足居民需求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城市建设各方面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也应该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城市建设满意度划分为三个主要维度,分别是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和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并考察三个不同维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住房条件对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闲暇时间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住所里度过的。城市建设包含了城市住宅的规划、建造和管理,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会对居民的住房条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住房条件的改善会更多受到个人因素的作用,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提高,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城镇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就已达到30平方米左右,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获得住房带来的积极情感,这是住房带给居民的幸福感。一般情况下,人的温饱解决之后,商品效用的增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将有所下降。住房作为一种典型的显性消费,通常存在很大的攀比效应,房屋消费过程中认知评价会发挥重要作用,使消费行为在人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炫耀性和攀比性功能,使住房本身带给人的主观幸福感由于个人之间的比较而大打折扣。因此,住房条件的好坏并非决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居民对住房条件的主观评价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住房条件满意度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社区设施是指由社区提供的用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内的道路、照明、绿地、医院、学校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等。社区设施主要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性需要得到满足,虽然这种需求的层次相对较低,但却是基础性需求,是必须首先满足的需求。社区设施为居民的生活、安全、交往、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社区创造的各种硬件条件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城市汇集了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汇集必须以市政公用设施作为基础。市政公用设施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也是城市基本的物质支持系统,它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供水、供电、天然气、采暖等市政公用设施满足了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公共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利性;照明、绿化、垃圾处理等极大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比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下,私人物品的消费难免存在攀比效应。而公共物品是通过税收将部分引起社会比较的私人消费转移到不存在比较、人人可共享的公共物品上来,从而减少了过多的“显性消费”带来的幸福感损失,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医疗和健康、国防和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都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6][7]。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一样,都可以增加个人获得的效用,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社区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都是与居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居民对其满意水平越高,获得的幸福感受越强烈。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社区设施满意度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H3: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和变量测量
问卷题目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居住地等;第二部分为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的相关题项;第三部分为居民幸福感调查的相关题项。
由于城市建设满意度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所以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由笔者自行开发设计的。城市建设满意度主要包含三个构成维度,分别是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以及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三个维度共计16个测量题项。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城市建设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只需要获得被调查者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因此本研究采用单一问项的自评量表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测量题目包括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你觉得最近的生活怎么样?”以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题“总体而言,您对自己所过的生活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根据调研需要,本研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幸福感的测量问项。
对于城市建设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相关题目的测量,本研究采用最为常见的Likert5点问卷法,直接要求被调查者对相关测量题目的满意水平或幸福水平进行回答,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或“非常不幸福”,2表示“不太满意”或“不太幸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满意”或“比较幸福”,5表示“非常满意”或“非常幸福”。
(二)数据收集
笔者利用问卷星网站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收集研究数据,调研对象为现居天津市的城镇居民。经过一周的时间,共获得有效问卷459份。在45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297人,占比64.71%,女性162人,占比35.29%;29岁及以下247人,占比53.81%,30至39岁110人,占比23.97%,40至49岁43人,占比9.37%,50至59岁30人,占比6.54%,60岁及以上29人,占比6.32%;大专以下22人,占比4.79%,大专81人,占比17.65%,本科244,占比53.16%,硕士研究生98人,占比21.35%,博士研究生14人,占比3.05%;收入3000及以下126人,占比27.45%,收入3001元至5000元172人,占比37.47%,收入5001元至8000元97人,占比21.13%,收入8001至10000元40人,占比8.71%,收入10000元以上24人,占比5.23%;市内六区居民350人,占比76.25%,环城四区居民47人,占比10.24%,其他区域居民62人,占比13.51%。
(三)分析方法
回收的数据首先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以确定回收数据的质量。其次,为了探讨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拟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和LISREL8.70软件。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回收的数据首先要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以判断调研数据是否适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使用Cronbachα系数来衡量数据的可靠性。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运算,结果如表1所示,满意度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9,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8、0.905、0.879,一般来说,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要超过0.8,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要超过0.7。因此,根据运算结果,本问卷的信度符合一般要求,适合作进一步的分析。
本研究所使用的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由笔者设计,测量题目源自于已有文献和相关专家的深度访谈,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收敛效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有测量题目在所属维度上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组合信度CR都大于0.7,平均方差萃取值都大于0.5,各主要指标都符合要求,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量表的判别效度可以通过比较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平均方差萃取值的平方根来检验,当相关系数小于平均方差萃取值的平方根时,判别效度符合要求,根据表2的数据,满意度量表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二)假设检验
本研究以城市建设满意度的三个构成维度为自变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验证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以及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影响。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要小于0.75。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的大小均符合要求,适合进行归回分析。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逐步回归的结果来看,城市建设满意度3个构成维度都被引入了回归方程,即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具有显著影响。此外,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达到44.9%,回归模型的F值为123.354,显著性水平P为0.000。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判断,住房条件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设施满意度,影响最小的是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根据回归结果,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H1、H2、H3得到验证。
五、讨论
在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性格和收入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是,性格一般被认为受基因以及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探讨性格对幸福感的影响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意义并不大。另一方面,通过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时间序列上,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幸福悖论”是普遍存在的,从长期来看,收入的增加对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无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政策制定上,决策者更应该关注收入以外其他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自开发的量表以及单一问项的自评量表分别对居民的城市建设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城市建设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满意度的视角来看,住房条件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设施满意度和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
首先,在城市建设满意度所包含的维度中,住房条件满意度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住房条件对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家庭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住房建设却相对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居民对住房条件的主观评价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者要提高住宅规划、建造和管理的水平,从硬件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以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住房公平,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得到尊重,同时对占据较多住房资源的个人或家庭收取房产税,降低房屋消费中攀比效应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居民对住房条件的评价水平,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其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设施满意度和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和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商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长,但是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社会比较心理的作用下,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并非决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个体与他人的比较结果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公共物品对幸福感的作用。一般来讲,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不存在私人物品消费的攀比效应,因此能有效降低私人消费的幸福感损失。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结论,居民对社区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满意水平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烈。因此,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增加社区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上的投入,提高居民对社区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主观评价水平,将有利于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仅考察了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以及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三个维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未包含城市建设满意度的所有相关维度。虽然将城市建设满意度划分为住房条件满意度、社区设施满意度以及市政公用设施满意度具有普遍意义,基本能够反映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要对城市建设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有必要对城市建设满意度所包含的维度进行扩展,而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CGILLIVRAY M. Human Well-being: Issues, Concepts and Measure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2]任枫,汪波,张保银. 不同学历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49-152.
[3]CAMPBELL A, CONVERSE P.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6.
[4]刘伯雅. 浅议和谐社会的幸福观[J]. 社会科学家,2008,(2):102-103.
[5]吴冬梅,庞雅莉.中西方“幸福”观探讨[J]. 社会科学家,2012,(6):153-157.
[6]LENA M P, SIVIA G. Investigating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How Important is Government Expenditure?[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2010, 48(4):59-75.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土地开发;地铁融资;建设意义
地铁建设资金的融资压力是全球大多数地铁公司所面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地铁建设投资巨大,建成后每年还需高额的运营补贴才能实现正常运转。但是,作为公共运输交通,地铁线路具有公益性,票价不受市场规律支配,即便建设成本无法回收,运营成本上涨,它也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为城市的运转服务。除香港、日本大阪外,其它各国城市地铁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营业性亏损,这与其以服务性和公益性作为基本定位有关。原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著名轨道交通专家徐道钫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中,乘客只需支付地铁运营单位成本的20%,其余部分全部由政府补贴。以莫斯科为例,其地铁平均票价仅相当于人民币0.19元,政府每年需要投入60%的财政补贴。目前世界地铁规模排名前10名的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仍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投资及补贴进行运营。因为单靠地铁公司本身的运营很难扭转运营亏损的现状。地铁公司如长期亏损,将会引发资金链断裂、设备得不到更新或大修等一系列的可持续性经营的问题,也会对运营企业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性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可见,围绕我国各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关键问题不是认识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问题,资金问题是制约地铁发展的关键问题。地铁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的模式则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加快地铁建设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是利用房地产增值的效益来补偿地铁建设营运成本。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地铁建设方面所需的资金相当巨大,如何把地铁建设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最大限度发挥是沿线土地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分析,地铁对提高沿线物业价值效果显著。例如,深圳、香港,地铁沿线的物业与非沿线物业之差价一般在20%到25%左右。对于地铁对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曾进行过研究。早在2001年,日本学者M.Y.Pior研究表明,总投资约7万亿日元的Joban新干线给周边约6.93万公顷的土地带来18~25万亿日元的增值。英国学者Riley Don研究表明,总投资35亿英镑的伦敦地铁jubilee延长线给周边土地带来的增值达到13亿英镑。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这种增值收益。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梁青槐曾选取了2003年8月至10月间,北京地铁13号线沿线区域在售住宅楼盘的70个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3号线令位于2公里范围内的55个样本总增值约21.65亿元。还有研究者以深圳地铁为对象,保守计算每个地铁站点周围500米范围内住宅由于地铁建设引起的增值为10.14 亿元,深圳地铁一期20 个站总计升值约203亿元,是工程总投资的1.763 倍。
从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来看,利用轨道沿线土地开发融资是最为成功的。那么,用地铁投资带来的地价增值作为地铁建设资金及运营亏损的补偿在理论上就是合理的,在现实的操作上也是最易实现地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沿线土地开发模式对地铁建设融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筹集建设资金
主要以土地一级开发为基础进行筹集。由地铁公司的下属开发公司或者专门设立的地铁土地储备分中心负责地铁沿线的土地一级开发或者土地收储,从而获取土地开发收益或者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南京、昆明、无锡、西安、广州等地都采用了这一方式来筹集轨道交通建设资金。
地铁公司下属开发公司受政府委托对地铁沿线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出让,获取土地开发收益。然而,相比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地储备分中心在土地一级开发、土地收储上相对有更大的优势。土地储备分中心可以通过运作土地上市挂牌、规划好存量土地形成有规划、有计划、有目标的梯度出让方案、落实好沿线收储土地,切实做好土地开发融资工作。目前国内现行的土地一级开发收益具体可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获取:
1)地铁公司下属开发公司在完成生地转熟地的开发阶段后,按一定的比例获取土地一级开发收益回报;
2)土地出让阶段,将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成本计入土地出让价格的计价部分,然后进行“招、拍、挂”。若地铁公司下属开发公司获取土地开发权,则实际支付土地出让费用为土地出让价减去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成本。获取土地开发权后地铁公司下属开发公司对地块进行二级开发获取物业开发收益;
3)土地出让后,土地的出让价格减去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额,再扣除8% 的政府财政收费和2% 的土地储备管理费后的净收益专项用于地铁建设。
因此,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结合南宁地铁线网规划,可将石埠站、罗文站、西乡塘客运站、南宁东站等站点纳入地铁沿线土地专项收储,由地铁公司下属开发公司统筹规划、统筹收储开发。可见,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其主要方式是土地的一级开发。
2 还本付息
地铁与沿线土地物业开发应紧密结合,通过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地铁公司每年都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开发收益来还本付息及弥补运营亏损。把地铁建设带来的增值收益部份通过反哺地铁建设,这才是地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地铁公司对沿线土地可自行或者合作进行商业、居住、办公、服务业、旅馆业用地的配套产业开发,将住宅出售,以土地二级开发为主,同时长期持有部分优质商业地产,形成持续稳定的收入。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地铁沿线综合开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大城市分别在车站和停车场上盖物业开发、线路沿线地块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广州地铁公司目前在广佛线第一站上投资开发地铁上盖物业“南海区地铁金融城”,项目包括住宅、酒店、办公、金融服务区以及公交接驳。“南海区地铁金融城”项目是地铁广佛线金融高新区站上盖,是广佛线从广州进入佛山的第一站,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A30街区地段,海八路和桂澜路交会处,地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中心地带。项目用地面积为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8万平方米,容积率为4.8至6.0,绿地率不低于20%,建筑密度为40%-50%;可开发商品住宅约8.6万平方米、写字楼约9.3万平方米、商业6.6万平方米、酒店2.5万平方米等,并附带建设广佛地铁的短途公交换乘枢纽。该项目集公交接驳、金融区服务、办公、酒店、住宅等五种功能于一体,与广佛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
另一方面,将地铁沿线物业开发从“地上”搬到“地下”,即“地下空间开发,是另一种土地二级开发模式,其除了能够将物业出售或长期持有,获取开发收益和租赁费用外,主要还可以吸引人流,从而带来稳定的客流,增加票务收入,提高地铁运营收益。
因此,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和地铁的线网规划,以地铁为中心,沿线开发新城区,例如在石埠站、罗文站、西乡塘客运站、广西大学站、南宁东站等站点开发建设集公交接驳、金融区服务、办公、酒店、住宅的新的城市商业文化中心,何尝不是给城市的发展又注入一个新的活力。这样地铁和沿线土地物业综合开发相互配合,即地铁建设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又缩短了路程时间,创造了大量客流,由此蕴藏的巨大商机对沿线的房地产开发也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沿线土地开发的房地产又能积聚更多的客流,增加了地铁运营的票务收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3 弥补运营亏损。
高昂的运营成本和设备维保、更新费用是轨道交通公司另一巨大资金压力所在,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以土地二级开发为主和部分土地三级开发,即部分优质物业的持有。由于地铁建设、运营的资金压力巨大,需要不断的对现有资金进行滚动开发,如果全部持有二级开发物业,就会使地铁公司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所以,只有将大部分物业,例如住宅、部分商铺和办公楼、酒店等出售,而自身持有部分优质物业以用于长期收益。而这样,更大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更多客流,增加票款收入。
4 结束语
地铁沿线土地开发,是以土地储备收益实现地铁建设资金平衡的一种融资模式,也是目前被认为解决地铁融资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蔚,陈烨,羊利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践与建议.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7:10-13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内部营销 一线馆员 职业理念 团队建设 案例研究
1.一线馆员与内部营销
一线服务员工(Frontline Service Employee),是服务型组织中作为联结组织和顾客的基本界面的、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人员。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一般是指流通阅览、参考咨询、读者教育、信息服务、学科服务等直接面向读者提供服务的部门,而采访编目、系统支持、行政管理等为二线部门。一位天津图书馆的同仁在《你适合当一线馆员吗》一文中写道:“当前一线工作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读者打交道,看似简单,真正做到位并不容易。……一线馆员也要博学广思,不断探索服务的诀窍。反过来,若平时一线馆员接待读者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状态是不够专业、不敬业,那么整体服务过程结束后,二线工作的硕果也将消失殆尽”。可见,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前台”、“门面”,一线服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整体的服务质量,一线馆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拥有一支优秀(业务素质)、敬业(工作态度)、稳定(可持续)的一线馆员队伍是图书馆持续输出优质服务的保障。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激励一线馆员保持爱岗敬业的热情和良好的读者服务精神,从而优化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的认知和体验,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图书馆管理者的挑战。
在服务管理领域,主张“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的内部营销理论值得借鉴,其最早的定义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Berry教授,他以银行业为例,说明内部营销对于前台员工的意义,提出内部营销是指:组织将员工当作内部顾客,将工作当作内部产品,在努力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瑞典学者古梅松(Gummesson)提出“兼职营销员”的概念,员工与顾客的互动都是一次营销的机会,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即扮演了兼职营销员的角色。英国学者皮尔西(Piercy)和摩根(Morgan)认为通过内部营销的实施,员工对外部营销就会有更强烈的参与和认同感,外部营销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内部营销与员工态度、员工行为方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企业利润以及企业长期发展联系密切。事实上,内部营销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一个重要管理策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服务型组织所青睐。
在国内图书馆研究方面,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在“主题词”字段中包含“内部营销”和“图书馆”的文章共57篇,最早的是2003年,多数为一般性研究或介绍文献,均认为内部营销有助于促进培育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可提高馆员满意度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卢振波介绍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将外部营销、内部营销和交互营销有机结合,成功营销图书馆品牌,提升图书馆影响力的案例;杨眉等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的内部营销体系。但国内总体上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缺乏内部营销具体实践的细节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尝试将内部营销的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一线服务管理和团队建设实践,该案例目标群体明确,针对性强,具可操作性。
2.清华大学图书馆面向一线馆员的内部营销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开展面向读者的外部营销实践方面卓有成效。典型案例是2012年荣获第10届国际图联(IFLA)国际营销奖第一名的“爱上图书馆”项目。该项目创作了一组生动、幽默、有趣的微视频和在线游戏,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爱上图书馆”的美好,成功营销了图书馆的服务。“爱上图书馆”作为一个品牌和口号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而从图书馆管理角度而言,“爱上图书馆”这句口号可以激起馆员对于图书馆的职业情怀,图书馆管理者如果将馆员视作“内部用户”,通过营销活动首先使馆员“爱上图书馆”,通过馆员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则可能使更多读者“爱上图书馆”。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三年来在学校党委特色活动项目支持下,清华图书馆以一线服务部门为主体,以团队建设为目标,组织实施了以营销“爱上图书馆”职业理念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旨在提升一线馆员对工作岗位的敬业度,以及对清华图书馆的品牌忠诚度,加强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建设,整体提升图书馆专业服务形象;从品牌拓展的角度,该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爱上图书馆”品牌的内涵。系列活动设计定制了统一的标志纪念品――印有“爱上图书馆”、“最爱清华图书馆”(校友铉语)字样的徽章(见图1),旨在帮助馆员铭记活动中的感动,始终保持职业情怀。
2.1爱上图书馆:营销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精神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招聘了相当比例的非图书馆学科背景毕业生,他们在入职之初对于图书馆专业和职业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新一代的从业者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图书馆员普遍对自身服务工作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加之收入和待遇偏低等种种原因,造成馆员对岗位的满意度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导致较明显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为了吸引和保留优秀的馆员队伍,晋升培训、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硬件”改善必不可少,而服务精神、服务文化等“软件”建设同样重要。
内部营销的精神层面是向员工营销组织价值观、品牌价值,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使员工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增强归属感,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图书馆员职业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变化的只是工作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为读者服务的核心价值。清华大学图书馆具有优良的服务传统,百年来图书馆员代代相传,为清华大学师生提供着优质的服务,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图书馆员兢兢业业、甘为人梯的职业精神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宝贵财富。2014年以服务宣传月为契机,清华大学图书馆组织了“爱上图书馆”馆员专场活动――“我与图书馆”职业感悟分享会。通过文献研读和馆员现身说法,强化了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念。该活动原由一线部门发起和组织,主要面向一线馆员,后来随着其他部门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发展成为全馆性活动。
在文献研读活动部分,组织者查找下载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推荐阅读。例如关于图书馆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志趣方面,推荐《图书馆学五定律》、《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何以成为真正的图书馆员》、《快乐的软图书馆学》等读物;例如,在韩国李炳穆教授的《何以成为真正的图书馆员》一文中,“图书馆员应具有服务精神、使命感、爱馆心、正确性、责任感、信赖性、诚实性、适应性以及创新性等优秀品性。真正的图书馆员同时还应该具备受用户欢迎的品行。……他们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具有忍耐性,有很强的责任心,乐于助人,让人信赖,是以服务为己任的人。他们对用户发自内心的关爱,温柔的笑脸始终受到用户的欢迎”。可见这种职业精神超越国界,是各国图书馆员的共同追求。有关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史,以及校友、学生、老馆员关于图书馆的回忆可以启发在职馆员的爱馆情结,活动推荐了《百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不尽书缘》、《邺架巍巍》三部图书。
职业感悟现场活动邀请了刚退休的赵熊副馆长分享他职业生涯40年的经历与感受。他初到图书馆时从最基础的基层工作做起,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成长、最后历练成为图书馆的副馆长。现场活动中老馆长用平实的语言,将记忆中的工作往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为清华大学师生服务,被他们需要,因此获得他们的认可,有成就感。而在管理岗位上,则是为馆员服务,获得尊重,同样有成就感。因此,一线馆员为读者服务,而管理者(以及其他部门)则为一线馆员服务,所以不同岗位的馆员都需要有服务意识。在场馆员用心聆听老馆长的讲述,感受他对图书馆深厚的感情,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诚和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灯影憧憧图书馆,沙沙展页读书篇。43年,我对图书馆的感情没有丝毫减损,就算退休离开,亦会常回来看看。”浓浓的“爱上图书馆”职业情结触发了馆员的同感,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表达对前辈的敬佩,以及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认识和新感悟:“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为清华大学师生提供一流的文献信息保障,是我们的骄傲”、“听了老馆长的经历,非常感动,自己也要认认真真工作,开开心心服务”、“我们年轻一代要把前辈的职业精神传承下去”、“不论工作和兴趣是不是一致,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这体现我们的职业素养”。这是一次“走心”的分享与交流活动,成功营销了“爱上图书馆”的职业理念,拉近了馆员和本职岗位、图书馆职业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品牌的情感距离。
2.2图书馆员的一天:营销图书馆专业服务精神
近年来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信息服务,更加主动和深入地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也日益凸显其专业性。例如,即使原来人们心目中简单的“借借还还”的流通工作也增加了技术含量、知识含量――自助设施、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聘用学生助理或业务外包等管理方式调整,代替了一线馆员的部分重复性体力劳动,一些流通岗位开始从简单操作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
虽然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工作已今非昔比,然而仍有相当多的读者对图书馆工作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印象上,对新型的图书馆服务缺乏深入了解,对图书馆员缺乏专业的认知;学术图书馆内部的分工渐趋专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互相支持;而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对图书馆的专业服务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图书馆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和发展前景,也必然影响图书馆角色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加强图书馆专业服务形象的营销,对图书馆内部增进一线馆员的职业认同和满意度,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潜能,加快知识化转型,同时促进馆内各部门的了解和协作,对外促进图书馆服务和专业形象的提升。
2015年6-10月,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图书馆员的一天:图书馆一线服务掠影”活动。组织信息参考部和流通阅览部一线馆员拍摄“最美工作照”,然后以一天为时间线索,通过展板、内部网页图文并茂地介绍一线服务部门的日常工作场景,包括流通部馆员在开展阅览管理、阅读推广、流通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情景,以及参考馆员在开展教学培训、用户咨询、科技查新、情报分析、学科服务等工作的场景,以细腻温婉的文字叙述,客观的数据事实,展示了读者服务中敬业、乐业并且专业的馆员形象,也宣传了各种专业服务项目。从馆员角度而言,该活动留下了工作中精彩难忘的瞬间,增进了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鼓舞了一线馆员的工作活力。据活动效果调查显示,一线馆员参与度为98%,好评度达95.8%。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二线部门对一线服务的认知度,以及图书馆用户(以及管理部门)对图书馆专业服务的认知度。活动贴近一馆员工作实际,有助于馆员超越日常工作的平凡,发现专业工作的成就感,提高对图书馆职业的忠诚度和敬业度,从而将“爱上图书馆”职业理念转化为每天以最佳状态为读者服务的具体行动。
2.3战略沟通会:营销变革环境中的创新精神
清华大学自2013年启动较大力度的人事制度改革后,2014年起各院系先后开始制订和实施本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计划,图书馆也在酝酿相关方案。由于适逢“十三五”规划制订之际,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备受馆员关注。馆员最关心的问题是图书馆改革何去何从,未来工作岗位如何设置。2012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原因是缺乏总体信息以及信息误解导致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员产生了恐慌。业界普遍认为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次重组是失败的。2013年经过高层人员调整后重启改革。国内图书馆界亦有类似的事件见诸报道。当前高校图书馆所处的高等教育环境、信息生态环境正在迅速变化,为适应新环境的图书馆组织变革也势在必行。
英国学者拉菲克(Rafiq)和艾哈迈德(Ahmed)从变革管理的角度提出内部营销的意义,认为内部营销是克服组织变革阻力、促进跨部门协调以有效执行公司和部门战略的有计划的努力,使全员形成顾客导向意识,达到顾客满意。唐承秀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强调重视组织特殊时期的内部沟通。为了引导馆员了解国内外信息环境趋势,把握国内外图书馆专业服务的发展方向,及其对一线馆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图书馆积极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线部门决定联合组织内部战略沟通活动。
组织者提前在一定范围内征集馆员需求,汇总相关问题,然后组织“图书馆‘十三五’规划与专业馆员素质”主题沟通会。活动邀请图书馆领导介绍图书馆“十三五”整体规划内容,以及图书馆正在制订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思路,并与参加活动的一线馆员一起深入讨论一流大学图书馆新型的服务模式,一线服务馆员应有的专业素质,馆员们提出困惑,表达期望,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活动之后的调查表明,深度沟通活动减少了普通馆员因获取信息不完全带来的焦虑,增加了馆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调动了一线馆员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意识,达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目的。活动成功举办后,图书馆相继组织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馆员群体、不同层面的内部沟通会,全馆上下一心、共谋未来。从管理的角度看,变化的环境中员工更加需要充分的沟通,才能理解和支持管理层的决策,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心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为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改革凝聚人心,为未来战略的高效实施奠定基础。“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阮冈纳赞)。从长远来看,只有馆员的成长和图书馆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共同成长,才能实现共赢、可持续的发展。
3.面向一线馆员的内部营销与团队建设实践策略
3.1以专业营销理论为指导,结合发展实际需要,整体规划,细化实施
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内部营销理论为指导,切实把握图书馆发展形势,从馆员发展需求着眼,打造了以“爱上图书馆”为主题的职业理念营销系列活动。通过科学统筹,层层递进,创新活动内容,用心筹划组织,有效融入馆员内心,取得了满意的营销效果,增强了一线馆员的组织归属感与团队凝聚力,激励馆员提高职业素养,强化服务精神、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既促进馆员个人进步,也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
内部营销理论的发展包括三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阶段:员工满意阶段、顾客导向阶段、战略变革与执行阶段。图书馆的顾客导向即用户导向、读者导向。清华大学图书馆“爱上图书馆”系列活动与内部营销理论的三个阶段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3.2重视馆员需求,因馆而宜的实践是内部I销成功的关键
内部营销活动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馆员需求出发。外部营销的策略方法,包括口碑营销、情感营销、文化营销、品牌营销以及新媒体营销同样可应用于内部营销,但无论理念如何先进,管理者应从了解馆员的情感和需求出发,最终通过提升馆员满意赢得组织发展,即以内部营销促进外部营销。二是与特定组织的发展环境、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及管理文化有机结合,实施因馆而宜、因时而异的本地化实践。另外,由于组织内部成员较之外部用户更加稳定,坚持实施可持续的营销策略和实践,形成组织内部可信赖的营销品牌,有助于获得长期的实效。
3.3构建多渠道、常态化的内部营销和团队建设实践体系
完善的图书馆内部营销应是一个多渠道、常态化的实践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除“爱上图书馆”主题系列特色活动外,面向一线馆员的团队建设实践已成为常态化工作。例如:学术及生活分享交流系列活动集专业培训与生活分享于一体,旨在促进馆员保持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时时传播正能量的状态;“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组织馆员参观周边别具特色的图书馆,与同行开展交流、打开视野、激励创新;细分群体、深入访谈系列活动,分青年馆员、中年馆员和资深馆员三组进行深度沟通,并针对性采取保障和改进措施,以满足不同群体对职业发展的诉求。这些管理实践对于吸引、培养、留住优秀人才,营造“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一线团队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3.4以多元化内部营销理念推动多层次的内部沟通,促进形成用户导向的服务文化
究竟谁来实施和推动内部营销实践?文章案例是一线部门管理者为了团队建设面向一线服务馆员的营销活动。实际上,内部营销实践的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以及相同层级管理者之间。一线馆员对于读者是一线岗位,而对于二线部门而言,一线服务部门则是其服务和支持的对象。如果一线服务馆员无法得到二线支持部门及时、必要的协同和支持,那么就会大大影响其服务的积极性,影响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如果各部门缺乏全局意识、缺乏用户服务导向,那么就会产生内部掣肘、消耗、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多元化、多层次的内部营销有利于促进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帮助不同岗位的馆员换位思考,互相视为服务对象,强化服务意识,全馆形成“用户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文化,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体的用户体验。
4结语
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医学院校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实验室所占比重达到三分之一,而实验教学的进行一定是要发生在实验室的。故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和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因为实际操作才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而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场所。但是无论建设还是管理都无法离开实验室使用的主体人。因此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建设管理实验室。
一、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状况
实验室建设是要配合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建设的一项需要通过日常积累的长期性工作。医学院校原本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为基础建设单位,建设相对独立的实验室。而实验室的管理当然也是由学科带头人担当,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
(一) 缺乏远见和全局观
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以科室为单位,仪器上报计划缺乏整合都是以自己科室的角度出发,所选设备档次偏低,缺乏先进设备和高精设备,影响实验室整体档次,无法把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更高水平。此外,由于缺乏远见,导致在规划时把有限的资金分散投入,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各学科实验室之间重复购买,建设的现象较多。由于资金有限也导致实验室设备能够承载的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不高,这些缺陷最终都体现出实验室建设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够完善。
(二) 忽视科研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室所属人力资源和财物的全面管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多年来,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上已经形成重物轻人的模式,一味的注重仪器设备更新,忽视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和科研人员在高校所获得的重视远远超过实验技术人员所获得的重视。实验员在高校通常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实验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容易造成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除了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研究人员外,还应积极培养实验员,在管理上积极改进让这些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起来。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这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三)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使用率低
在旧的管理模式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是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单独建设。实验仪器购置后,安放在哪个实验室所有权就归哪个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谁都不愿与其他教研组协作和服务,没有一套完备的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利用效率低。这就造成了实验仪器的大量重复购置。
二、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医学院校实验室除了承载着科研任务外,还是教学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他的管理十分重要。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下让我们结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 应具有协调能力从全局出发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建设和管理上不能在只局限于自己学科上来进行建设管理。从所有学科的角度上出发来合理制定实验设备和仪器的采购,避免多学科都涉及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以及分散购置。重复购置浪费学校资金,分散购置导致单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可能造成教学和科研中无法满足学生或者科研人员的使用,利用率大打折扣。医学院中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这意味着部分实验项目是相同的,因此多个学科实验室负责人应从全局出发,协调配置可共同使用的仪器设备,将这些设备集中起来统一建设一个专门实验室,例如,药学院的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室,制剂分析实验室,药物合成等实验室都会使用到精密的分析天平,如每个实验室只配备几台这种昂贵的天平,当学生实验课和多个科研人员进行试验需要用到分析天平时,难免出现排队现象,这样大大的延长了试验时间。当把多个实验室的分析天平集中到一起建设一个分析天平室,由于设备集中数量大大增多,不但使分析天平课能够承载的学生数量,同时也减少了科研人员等待他人使用分析天平的几率。除此之外一些使用率比较低的实验设备且多个实验室需要时,通过协调无需多个实验室全部购买,只需单个实验室购买,多个实验室使用,既节省资源、资金又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
(二) 管理上不应过于保守,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
管理上不能过于保守,应将实验室适当开放,不能因为担心设备损耗或者便于管理就在没有教学任务和规定的科研任务时,就将实验室关闭。还有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实验时需要学生和科研人员过硬的技术,而过硬的技术是要靠多次练习和操作才能磨练出来的。这都是需要实验室在一些业余时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是需要管理者有破除过去保守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为了顺应潮流,同时满足科研是需要部分自由空间来发挥的前提,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都需要管理者在思维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实验室的功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