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寒地城市;广场设计;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8803

1引言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城市广场也是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广场的演变过程中,建筑物、道路、绿地始终作为基本要素围和广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把城市广场的建设视为塑造城市新形象、展示城市建设、弘扬历史文化的新名片。但是无论是城市设计的决策者还是设计者,更多的是关注在温暖的季节里城市空间环境的状态,而忽视了对北方地域条件、寒冷的气候特点及地域文化的考虑。

2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

“城市广场的艺术设计来源于对地域自然、历史及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也来源于对当地生活的体验。”因此,从行为体验的视角来看,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要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具体的物质要素和抽象的非物质要素。城市广场空间的显性形态被称之为物质要素,城市广场空间的隐性形态是非物质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要素。城市广场空间中常见的自然要素有植被、阳光、风和水等,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要素才能为城市广场空间的建设增加生态效益,成为产生行为体验的物质基础。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人工要素就是广场空间中实际存在的人工物质要素,其类型种类繁多。不同的人工要素对城市广场空间的塑造以及使用者的行为及空间中的行为体验有着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常运用在城市广场中的人工要素包括休闲座椅、游乐设施、景观小品、照明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

非物质要素是指人们在某种空间中活动时所体会到的空间氛围以及物质环境的意义,是人的行为活动和情感表现的特征,通常也被称为“场所精神”。城市广场空间的非物质要素带来的行为体验主要包括人的感觉、感知、评价,以及价值判断等抽象、不可见的认知模式。

3寒地城市的特点及其对广场设计和建

设的限制寒地城市泛指南纬45°以南及北纬45°以北的地区,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伴有降雪,昼短夜长的城市。寒地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冬季的平均气温低于0℃,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冬季的降水形式主要是降雪,且季节变换明显。

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的东北部都属于寒地城市,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低温、风雪、极寒天气都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园林设计的限制因素。

(1)广场的功能性。在寒地城市的公共环境中,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约束了居民的出行和活动,许多居民为了健康的考虑,大多选择在冬季进行室内的活动。因此,城市广场的使用率在冬季降到最低,原本的集散、聚会、休闲功能得不到发挥。欧洲城市广场中的鲜花、喷泉、座椅和广场里悠闲的行人,因为低温气候的影响,在北方城市无法实现。同时,北方冬季昼短夜长,太阳照射时间短,下午16时左右即逐渐天黑,给广场的安全也造成隐患,更进一步降低广场的使用率。

(2)广场的尺度感。大面积、大轴线、大草坪已成为中国广场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让人感到空旷单一,这样不宜人的广场尺度,缺少使用起来的舒适感,并不能够激发市民在此活动交流的欲望。尺度过大的广场缺少围和感,并且国内的广场鲜有形态积极设计合理的室外建筑小品,这样的设计应对寒地城市的低温、积雪都存在着弊端。

4吉林市人民广场的设计概况与评析

4.1人民广场设计概况

人民广场位于吉林市寺庙园林——北山公园的东南角,以北山作为广场背景,广场的东南、东北方向紧邻城市主干道,面向居住区。总占地面积26.23万m2,其中新开工建设面积18.68万m2。在新开工的面积中,包括新开湖面2.2万m2(湖面总面积达到9.75万m2),广场及园路硬质铺装面积4.34万m2(其中中心广场1.5万m2,集会广场4800m2,甬路及周边人行道2.36万m2),绿化面积11.46万m2。

人民广场作为北山公园向市区的延续,是吉林市重要的城市广场。广场在用地形式上分3部分。一是增建的人工湖,面积1.78hm2;二是硬质活动广场,面积约为4.54hm2;三是绿化面积12.36hm2。在结构上,广场形成“一山、两轴、三湖、多节点”,广场由北、中、西3个区域组成,中部是规则式设计的迎宾广场,以花岗岩铺地为主,两侧灯柱等小品延续寺庙园林的特征,采用佛杖的形态;北部与西部同样是现代的直线手法设计的市民日常休闲广场。

4.2人民广场设计评析

建成的人民广场一方面作为进入吉林市的门户地带,向外界展示了吉林市的景观魅力,同时又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闲暇之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在笔者亲身体会和采访当地市民后,人民广场的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尺度过大。人民广场作为北山风景区的外部延续、市民休闲活动广场,近26万m2的面积,300m的宽度,远远超过了亲人的尺度(图1)。在一块几乎没有地形变化的如此巨大的场地上,又设计大尺度的草坪和模纹花坛,同时禁止游人进入踩踏,制约了游人与自然的接触,也缺乏景观的观赏性。由于草坪面积过大,人民广场曾一度被市民戏称为“德胜大草原”。

(2)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人民广场的区位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德胜门、北山、佛教文化、自然山水风光,这些在现已竣工的设计来看,除了安置有佛教形式的灯柱外,其他的场所精神都没有得到体现。在广场上设计了拱桥,就被解释为富有“水乡”特色,缺少节奏韵律的人工瀑布,被强加上是游人“亲近自然”的解释(图2、图3)。这样的设计没有合理利用当地原有的场地精神,生搬硬套从外引来的设计理念着实牵强。

(3)景观设施配套不齐全。偌大的广场,座椅、垃圾箱、厕所、休闲小卖等设施配备过少。草坪花坛边缘的花岗岩夏天过热冬天积雪,不能为游人提供停留的功能。

(4)植物景观的营造形式单一。大面积的绿化空间,被抬高做成花坛,里面种植草坪、一串红、四季秋海棠、万寿菊,除此之外保留原有湖岸的旱柳。这样的植物景观营造,缺少大型乔木,不能在夏天提供遮荫在冬天阻挡寒风,又没有观赏性的小乔木、灌木,下层花坛植被过于单一。

5广场设计在寒地城市的设计策略

(1)尺度策略。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提出的理论:外部空间适宜的尺度多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10倍,其适宜的宽度在57.6~90.0m,适宜的长度在144~180m。由于寒地城市1年有近5个月左右处于冬季,因此,寒地城市广场的规模宜小不宜大。第二,寒地城市的广场宜“散”不宜“聚”。如果广场的规模过大,广场上应该有足够高的实体分割和围合,将广场分为若干功能分区,“缩小”广场的尺度。

(2)空间策略。丰富的广场空间层次不但有利于增加广场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应对寒地城市的低温气候。在寒地城市,设计下沉式的广场空间,向阳面设置台阶、场地,使游人能避风休息。

(3)设施的设置策略。寒地城市冬季气温低,因此改善小气候,提高广场内设施的相对温度至关重要。在瑞典、丹麦等寒地国家,室外的园林小品多采用相对鲜艳的色彩和流畅虚线的形态,在形式上给游人温暖的体验。设施的摆放位置也考虑到阳光照射的问题,避免放置在建筑阴影或群树遮挡的北侧。根据风向,景墙选择在合理的位置布置,可以起到防风营造温暖小气候的效果。

考虑游人在冬季出行的安全,广场在铺装及其他小品的布置也应有相对的措施。广场的地面材质要考虑到冬季防滑的需要,选用相对粗糙面层的材质,在冰雪融化之后,容易除冰扫雪清洁,例如景亭的位置选择,也尽量摆放在避风位置。

(4)植被选择与种植策略。广场上不仅是草坪和草花大量种植,更应该是乔灌草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植被能塑造出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大面积的丛植、片植在寒地城市有着降低风速、降低空气悬浮物浓度的作用。尤其是像人民广场这样紧邻城市主干道的设计,合理的种植能有效隔离道路与广场,使广场处于一个相对围和、舒适的空间。在种植策略上选择乡土树种以及野生种的引种驯化尤为必要,也可避免寒地城市“千城一树”的单一现象。

寒地城市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尽量考虑到四季的变化,做到“春花,夏叶,秋实,冬态”,使每个季节都有景可观,为单调而漫长的冬季,增添多彩多姿的植物情趣。

6结语

尽管寒地城市在气候条件方面有多种不足,但城市广场的设计遵循科学的尺度、丰富的层次、宜人的设施以及多样化的植物群落等原则,有助于为寒地城市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何璐. 寒地小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4版.何可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2

1.1通过景观设计改造城市环境。由于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成了当今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奥地利城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在承认城市之美的同时,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健康卫生起到的作用。景观设计能使城市保持卫生的绿地,是城市的肺。面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郊区和乡间村镇成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居所,在那里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钓鱼、聚会、散步,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但是从城市到郊区的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障碍,即使通过交通网络将城市和郊区结合起来,交通的耗时、能源的浪费和空气的污染也将使“城市病”蔓延扩展。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平衡,使城市稳定、持久发展。1.2通过增强环境美学的意识改造城市环境。第一,学习、宣传城市环境美学。城市环境美是一个城市文化环境优劣的标志,直接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理想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效的生产力。因此,要在市民中进行启蒙教育,提倡学习城市环境美学,广泛宣传城市环境美学,使人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逐步了解城市环境美学及其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弄清城市环境美学与城市市民的关系,调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建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积极性。第二,研究、运用城市环境美学。城市规划、建筑、美学以及经济、社会等研究设计和管理部门,都应把学习、研究、运用城市环境美学放在重要日程上,特别是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像重视单体设计那样去重视总体设计。诚然,优秀的单体设计非常重要,但唯独单体设计美而不顾环境总体设计美也是片面的。一个好的单体建筑,配置在—定的环境中也有可能是破坏性的建设(如太湖后面的湖滨饭店)。

2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的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城市在整体规划前也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完整性,使其融入城市的环境当中,充分体现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和谐之美。2.1景观设计以城市整体规划为基础。一座城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道路、街头绿地、广场公园都应该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下实施,城市环境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全局。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设计和建造都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构思设计和建设,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造型、建造技术及周围建筑的面积、大小、高低、交通道路等都必须同社会发展建设规划相适应,与周围未来环境相协调,这样景观设计才能永久存在。2.2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补充。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规划具有补充的作用。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足,这些不足会给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景观设计与建设能使这些不足得到改善,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亮点,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景观设计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追求景观的形式与功能,还必须把自然作为主题思想,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方向和视野,从而设计出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的生活体验的设计成果。自然景观生态设计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的相互依恋的关系,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比如,太阳能、雨水、风力的收集,导流和再利用的过程,把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变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把“最自然”的一面展现给人看。例如,人们居住的摩天大厦、水泥铺装是怎么利用自然给予的物质制作出来的。或者利用景观设计把潮涨潮落、雨水流经地表汇流于池塘;通过风车的旋转,使人感受到自然风的存在;以花开花落,使人感受到四季的变换;从树木的繁盛到落叶归根,使人看到自然的循环过程和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这一切。通过这些方式唤起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搭起生态设计的桥梁。大自然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全方位的服务,把自然生态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来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合作的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利用景观设计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云南的哈尼村落坐落于开远市红河大羊街乡哀牢山半山腰,占地约5公顷,全村有150户人家,800多人,村寨梯田层层,哈尼人就在这幅员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耕耘,生育儿女;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创造的独具魅力的地理人文景观。在这一层层的梯田上,土地的完整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土地的美,土地是栖居的家园,土地是活的系统和生命,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值得信赖和人类以之为归属的“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平民的景观和大地的景观的精华。这是在《中国国家地理》最美丽乡村评选中,俞孔坚教授为哈尼梯田写下的评语。这个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系统,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3.2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目前,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不但要使城市的环境能够容纳人们的各项活动,而且更要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感到享受,在美好而愉快的过程中培养互爱和进取的情怀。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城市每个角落的环境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体现出对人的细心关怀。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环境,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这些景观设计中都必须考虑人性化设计。时代在迅速发展,人们的喜好、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城市里的景观设计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需求。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而不是领导、设计师和开发商,景观设计要把人们的体验放在首位,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强加给实实在在生活在景观里的人们。景观设计是为普通的、为日常生活奔波的、有各种需求的、有人性的人设计的。人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必须根据自然的基本规律去改造自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能够知道的,这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能基于人们的需求,设计出人们真正想要的景观,那么其设计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3.3景观设计以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为原则。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选用可再生的材料,尽可能地将原来的材料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浪费以及加工当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减少垃圾。例如,北京的门头沟区长期以来一直靠采煤、挖沙、采石等资源开采发展,具有50多年的挖沙历史,采沙留下的4个沙坑位于西六环内、莲石路北、首钢南侧;沙坑最深处达40米,最宽的有400米左右,总面积达2850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门头沟的环境风貌。为了修复生态环境,将大沙坑修复成了北京最大的永定郊野公园,依偎在长安街西延线两边,形成了长达1公里多的“绿色通道”。沿途小桥流水、鸳漾池心,加上聚戏其间的游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融融美景便映满眼帘。杜伊斯堡公园位于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了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在绿树成荫和原有的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建成的墙体上攀登,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与10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4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了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协调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目前,景观设计面临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尊重自然,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把发展可持续的科技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始终。第一,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减少对耕地的强占建房及对水系统的污染。第二,尽可能地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可循环材料,以“低碳”材料代替“高碳”材料,减少景观建设中的碳成本,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由此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增加乡土植物的运用。第三,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及其产品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如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为路灯提供照明来源。第四,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进行改装、重构等措施,使景观材料能够越来越多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可持续的景观设计重建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婼瑶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科纳(美).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晓晔,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先祥.景观规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3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既是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现有的融资模式及融资结构难以满足资金需求。为了缓解资金缺口,需要建立以市场化融资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加大对项目融资等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机制建构与案例跟踪研究”(项目编号:16A790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祺(1977—),男,汉族,河南杞县人,经济学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1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

城市基础设施既是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涵盖公共交通、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安全防灾等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如下特征。

1.1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和两重性

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城市其他产业成功运作时必需的投入品;另一方面也是居民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为整个城市提供社会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特点,不会单独地为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服务,服务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者居民,其覆盖面和辐射面较为宽广。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两重性,既为城市的物质生产服务,又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

1.2城市基础设施的超前性和垄断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其他建设项目相比,投资数量多,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长。这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性,以满足城市后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完成后的项目较难流动,不可以用于其他活动或者进行出售处理,从而造成大量资本被固化,客观上阻止了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自然垄断。此外,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这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在经营上保持垄断性。

1.3城市基础设施收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工程量浩大,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前期建设的周期长。在后期的营运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对其价格采取一定的管控,回收资金成本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故而必须保证足够长的营运时间才能实现收益。由于项目服务的对象较为稳定,项目的服务价格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管控,项目收益部分甚至全部来自财政补贴,因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1.4城市基础设施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城市其他设施共同构成一个大系统。城市基础设施范围内的每项设施又自成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需要协调发展。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态势必须保持协调一致。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高至2016年的57.35%。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而资金保障又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据《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推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社会保障和市政设施支出将超过30万亿元,是我国2009年全部财政收入的5倍左右。如果不考虑土地出让收入,到2020年,保守估计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缺口为15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缺口,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但现有的财政资金及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很难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的要求,因此,完善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2.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模式

2.1.1税收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融资

地方政府税收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随着分税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获得了明显好转。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近1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20%。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说离不开政府巨额的财政税收。除此之外,最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以及转移支付,比例高达70%。也正因为如此,政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样,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得到了巨大提升。

2.1.2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

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成为解决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地方投融资平台往往依托地方财政向银行贷款,以此来推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摆脱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央行联合其他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此后,从省到市再到县,三级共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纷纷成立,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政府投资边界不清晰

尽管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在改革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尚存在政府投资边界模糊的情况。一方面,政府在一些经营性基础设施介入过多。例如,在交通通信和电力等经营性比较明显的基础设施部门,省级政府投资占比约为68%。另一方面,过多地将主要应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例如,在国外公路建设一直是政府投资的重点,但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将大部分公路市场化,导致收费站林立,影响了运输效率。目前,我国收费公路里程已达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2.2.2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由于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事权大、财权小”,本级财政收入远少于支出,只能更多依靠自己的卖地收入。但是,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黄金时代,与之相适应,土地出让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家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土地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使得土地财政融资模式难以为继。

2.2.3地方财政税收入不敷出

虽然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处于逐年增加的形势,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融资需求面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源相当紧缺,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缺口正逐年增加,这种情况的相对缺乏使得地方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2.4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相对较小

在国外,市政债券融资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重要工具,市政债券市场规模较大,监管也较为规范。然而,中国的市政债是特定背景下的尝试,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仅为1万亿元左右,规模比较小,很难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对策

3.1界定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边界

根据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遵循公平与效率协调的原则,将我国基础设施分为体现社会公平的公益性项目、体现控制力的项目、风险分担性项目和前期开发型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界定范围,各级政府应明确分工,严格控制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积极创新新型投融方式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2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市场

目前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在国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实施应用广泛。以国家经济市场为主导,遵循国家政策方针,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市场,扩大市政债市场规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3.3探讨并推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应用于不同行业的研究,从最初的房地产行业延伸到各个行业机构,我们国家资源广阔,如供水、电力、高速公路等,这些优质资产都可以为资产证券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良好的金融工具,在实践方面的不断应用创新,可以活跃经济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

3.4积极推广项目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减轻财政压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对于项目公司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吸引先进的管理者参与其中;还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大众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例如,PPP(Private—Public—Project)模式是政府和企业资本共同建设、共同负责的,社会资本可以在项目建设完成后享受政府给予的特许经营模式并受政府的监督,从而收回成本赚取利益。采用政府和企业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在多个领域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目前,在地方债新规下,公私合作经营模式已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克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代偿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14(4):29-33.

[2]欧胜斌.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两难困境与破解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15.

[3]何文虎,杨云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3(12):38-44.

[4]王文峰,施慧洪.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3(14):53-54.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园林,建设,绿化,问题,城市,育苗,资源

 

[前言]园林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与结合现代西洋艺术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采用生态宜居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在进行科学的富有辽宁地域特点的设计和精心施工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生态宜居园林效果,是我们从事园林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由于辽宁省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园林植物的种类、特性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加之满汉文化的差异和设计理念的不同,不同城市的园林建设水平不尽相同。辽宁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年平均温度偏低,气候半干旱、干旱及寒冷是其基本特征,适用于辽宁省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相对偏少,同南方地区及黄河流域相比,缺乏植物物种资源优势。论文大全。根据多年的实践,分析了辽宁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一、城市园林建设难以解决的问题;

1、园林植物种类不多,缺乏城市园林建设物种资源 ,植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从植物分布规律的角度看,北方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这与北方干旱、寒冷的气候、海拔有关。长白山植物区系有高等植物1千余种,但是能适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种类不过5百余种,缺乏适宜的常绿植物,大多数种仍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很难人工栽培成苗木。低纬度的园林植物在辽宁省栽培都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也适应不了春季较长时间的干旱,引种成功的很少,即便能够成活,通常也改变了原有的生长特性。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少,构成的园林景观显得色彩单调,宏观效果难以达到城市园林设计的高层次需求。以往规划设计理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大同小异内涵不丰富,缺少大型绿地建设。沈阳作为一座中心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城市园林工程。虽然受城市建设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沈阳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正在突破“改造发展型”旧模式。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及施工正摆脱低水平状态,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的状况已经成为过去;城市的园林绿化面积已经达到城市总面积的60%以上,沈阳市城市的环境质量率先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标准,即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当然规划与设计功不可末。

2、苗木培植质量难以保障

苗木规格主要体现在胸径、枝下高、株高、冠幅、分枝数、土球直径、苗龄(树龄)等几个特定指标上。因此,各工程使用的苗木规格不尽相同,绿化效果亦有很大差别。合理的苗木规格在施工结束后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选用的苗木规格较小,成活率虽然高,但短时期内显现不出突出的绿化效果。国家重点投资的绿化项目或住宅小区绿化项目,使用的苗木规格较大,绿化效果显著,但养护管理跟不上则死亡率较高,不得不大量补植,剩余树木生长势弱,易感染病虫害,达不到理想的绿化效果,造成了资金和园林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来,大树移栽这种高难的特殊种植技术,过去用于名木古树或具有一定价值的园林大树因城市道路拓宽、绿地重新规划的保护性移栽,随着如今在初始的绿化工程建设中就使用十几厘米的大树。树龄大其发生新根的能力较弱,新根系不易形成,吸收功能减弱,蒸腾大于吸收,树木体内水分易失衡,成活率降低, 随着园林科技的进步,在重点绿化工程还是可以应用大树移栽技术的。论文大全。但是采用在林区采挖的方法获得大树是不可取的。根据经验交流移植树木的直径控制十厘米以下还是可行的。沈阳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栽现象十分普遍,移植树木的直径达十几厘米,随着园林科技的发展,养护水平的提高,移植树木的直径的增加, 短时期内显现出明显的绿化效果。2009年5月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沈阳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科学移栽,精心养护是主要因素。近几年试点栽种的大乔木类的法桐、国槐、白蜡、千头椿、速生柳、垂柳、金丝柳、镘头柳、栾树、五角枫、速生杨、107杨、毛白杨、刺槐、香花槐、红花槐、江南槐、榆树、合欢、龙爪槐、黄金槐、柏树、梧桐、复叶棫、龙柳龙桑、火炬、臭椿、桑树、山楂、山桃、山杏、李子、泡桐、紫穗槐、七叶树、红叶椿、云杉、雪松、白皮松、樟子松、油松等品种经过十几年筛选已经选中一批适合沈阳地区的树种。沈阳市园林苗圃的数量较少,苗木生产储备不足,每到园林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施工单位到处购苗,导致苗源较杂,良莠不齐,苗木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有些苗木的适应性不强,降低了成活率;尤其要注意的是病虫害检疫失控,检疫的覆盖面减少,针对性检疫力度不够,致使病虫害蔓延流行。建立长期苗木生产及供给基地势在必行。

3、种植条件与养护质量

城市园林植物是在城市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土壤多是被破坏了原生结构的回填土壤,固体建筑垃圾充斥其中,比森林植被土壤条件相差甚远。城区内新建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 固体建筑垃圾被当作回填土壤回填在建筑物周围,深度达数米,根本没有园林植物生存的条件, 施工单位不得已只得换土,但是只能换表层土壤,不解决根本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种植环节上不规范,种植坑穴尺寸不足,不换土及基本不施底肥,建筑垃圾清理得不彻底;种植时苗木根系没有舒展开,窝根现象普遍存在,浇水量不够或不及时,致使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常年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时不及时浇水;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得不细致,由于树木生长势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对感病株与发病枝没有进行及时清除,既影响了绿化效果,又形成了新的病菌传染源。

二、城市园林建设问题解决的办法

立足本地乡土资源,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促进园林植物多样性;沈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决定了园林植物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事实,我们应遵循植物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选择园林植物的种类,促进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景观设计提供物质基础。立足本地乡土资源选择园林植物。论文大全。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源,科学利用外地资源。引种是丰富当地植物种类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沈阳市引种首先要考虑寒冷、干旱这两个生态因素;其次,应采取逐步有效的人工驯化措施。从距引种地最近的种源区选择引进苗木,或采取逐步迁移引种的方法,或适当采用防寒措施,以提高引进材料的抗寒性和适应性。例如,银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沈阳以北不宜栽培,要将其避开风口、种植在建筑物南侧即可安全越冬;科学分析引进苗木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采取的措施得当,有些黄河流域植物还是可以在沈阳落户的。规划设计理念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虽然有限,但设计空间布局、景物搭配、构图造型、视觉效果等还是千百万化的,即用不同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设计人员应善于发掘沈阳的地域特色,提高设计水平,多出精品,丰富景观艺术效果。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应根据绿化材料的特性、绿化场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具体来说可以列植、群植、孤植,空间结构要合理利用,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自然群落的视觉。

统一苗木规格,控制来源,严格检疫;苗木规格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效果,达不到或超过标准的苗木应禁止用于园林绿化。尤其是乔木树种更应作出硬性规定,超大径级的大树移栽严格控制,以免浪费资源。笔者认为,大树定植时的胸高直径以5~8cm为宜,一般不能超过10 cm。这样规格定植的材料新根发生较快,缓苗时间短,缓苗后长势强劲。严格控制苗木来源,确实需要从外地调运苗木,则应从生态条件相近的产地调运,凡是调运的苗木均应进行现场检疫,发现病虫害时不能调运,带病虫害的苗木则应就地销毁。

规范种植,精心管护;“三分栽、七分管”,要按技术规范进行种植施工,植苗穴必须符合规格,要精心栽植,不得窝根;若土壤中有较多的建筑垃圾,则必须进行客土;若栽植的材料对立地条件要求苛刻,喜水肥,或土壤十分瘠薄,则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基肥;无论栽植的是大树还是小苗,都必须浇足水,如果天旱少雨,则应经常化反复浇水,以确保成活。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管护工作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旱天的补水,持续干旱应加大补水量和补水次数,二是病虫害的防治,应加强防控,特别是检疫的对象,一但发现应即刻就地销毁,防止其蔓延。此外,要及时清除园林的枯枝及病死株。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区的范围也在加大。必须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绿地的面积应服从规划设计。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在城市的主干道建设街路枢纽绿地广场,少建设硬铺装广场,合理布局公园,以方便人们休闲游玩,在大型公园里,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的森林景观,将森林的气息和元素融入城市。在城市的近郊应建立环城绿色屏障,沈阳市已经建成的环城绿化带及西北部地区以l28公里长、l公里宽的康平县辽蒙边界防护林阻沙带为主体,延伸至法库、新民以及辽中县的沈阜、沈锦边界,建设了300公里长的沈北第一道生态屏障。

[结术语]我们要用持续发展全新的理念,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城市。城市园林虽然只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但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城市园林事业同样要跟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城市;必须解决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管理方法,将沈阳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把沈阳融入浩瀚的大森林之中,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化条例》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3]《沈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设计原则;存在的问题;措施

1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满足多元化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要能够积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1.2“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就是打造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居住区”。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要借助其他的一些平台。比如:绿化配置、净水措施、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1.3整体性原则

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遵循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目前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关注

居住区规划是为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合理以及恰当的用地和空间安排。除了需要考虑物质空间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居住者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对居住区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但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2.2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眼光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不断繁荣,建设用地的数量限制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一线甚至二线城市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因此,也就出现了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迫切心理,从而导致居住区规划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规划。

2.3忽视居住区的节能设计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能耗的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导致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能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储量少、能耗效率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直接加剧了能源危机。

2.4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

居住区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设施的集合体,是拥有多种功能的完善的居住系统。但目前,部分居住区过于注重对概念的炒作和宣传,忽视了对实用功能的配套和建设,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还必须留有持续发展、补充完善的余地和空间。

3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3.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休闲购物等。

3.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3.3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

(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4居住区规划中个性的创造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以及房地产业的不断提升以和发展,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个性的居住区,对提高居住水准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长远的作用。而个性化的规划也是实现住宅个性化的第一步。

4.1因地制宜地布局

对每个居住区而言,它独一无二的区位和地形地貌,结合上周边的现状就是其创造个性的基础。因此在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必然能反映出小区的特色。

4.2住宅建设类别和规划指针

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要求的住宅类别是不相同的,加上规划指针的控制要求,将直接决定居住小区类别、规划容量、配套水平,建筑高度及景观要求。比如一类居住用地确定的建筑密度较低。从丰富城市景观考虑在主要城市道路的两侧对沿街建筑总长度的控制,在道路交口规划低密度高层建筑等。这些都对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居住区也有很大的作用。

4.3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居住区是城市构成细胞,这个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特别是有的小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或是旧城区中,更有必要从房屋的造型和色彩以及细部处理上下文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格和延续旧城的风貌。

5结语

居住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和本土风情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居住区规划理念,为实现城市终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铺垫。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园林绿化设计的技术、设计者的才智及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着设计论证、思路、特色、功能、绿化指标、树种配置等效果不理想,生搬硬套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和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

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杜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杜会发展是相互

影响的,在杜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杜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设计整体园林绿化

城市的风貌、分布特征、景观布局都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而在我国城市总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人员以及建筑人员往往是主要参与者,绿化设计人员往往被忽略。这样,我国乃至世界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优先、绿色城市的设计想法不更好地体现。进而导致我们的绿化设计人员无法把所要进行的绿化设计与城市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不能真实、准确、有效的表达景观所要表现的思想,无法与城市的整体设计融为一体。

2、设计标准豪侈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中城市都曾有过,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3、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园林工程和其他城市建设工程。然而,城市建设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城市建设大多是“改造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难题,园林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绿地总量不足,缺少大型绿地。环境标准要求城市的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O%,才能维持城市的环境质量,目前能达到这个指标的城市并不多。

三、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结束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