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1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会计学基础》是高等教育中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它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会计知识,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要素、复式记账法,熟悉账户的含义、账户基本结构,熟练掌握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财务管理》、《会计英语》、《成本会计》、《项目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难度大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采取一系列严密、科学、完善的专门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没有在社会实践中接触过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基础会计》的感官认识,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看,该课程基本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且操作性强,庞大的课程体系和核算方法需要大量的记忆与理解,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如果不能良好的掌握会计核算前的预备知识与核算方法,就不能完成企业典型业务的核算。对某个科目的一知半解很可能会影响编制会计报表的真实准确,导致企业管理者依照错误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大量的理论知识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就会影响后续的课程,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

(二)教学方法陈旧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习题多,教师在授课时多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过多的理论授课环节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缺乏模拟、实训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运用实践环节来进行学生的引导。近几年我国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实践人才告急的阶段,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有较大要求,有着三至五年的会计工作经验,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才是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虽然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方法有着其不能替代的优势,但授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会使基础会计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凸显不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不懂如何运用到工作中,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三)学生缺乏对会计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会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作,而且不同级别、不同侧重的会计工作所能接触的业务、所承担的责任和收到的回报大不相同。对于刚刚接触到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大学生来说,基础会计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缺乏对会计职业的充分、客观的认识,缺乏求是上进的精神和毅力。如果没有打牢基础,就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一)合理安排课程,把握课程难度,增加实训环节

《基础会计》的内容繁多,授课教师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选取保持“基础”特色的教学内容,做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够用为标准,突出应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内容选取方面要力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情境设计为载体,增加大量实训环节,把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账簿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中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账户的结构,理解记账规则,掌握账户的对应关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浅显易懂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等基本会计原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大量的案例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会计工作,进行会计角色扮演。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翻转课堂式互动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课堂上由讲授会计理论知识转变为讨论疑难问题。学生能主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书籍、小组讨论等进行知识要点自学,完成事先布置的实训指导习题,教师通过课堂测试和提问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程度,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解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分组教学甚至个别辅导,对一些没有完成教学进度的同学进行批评,以促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教师的有效督促下,完善互动教学,借助个体和群体的智慧多方向地传递、探讨问题,实现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基础会计》中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成就感,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3.多媒体教学在《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选择现代教学媒介,与讲授、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把会计晦涩、抽象的语言文字用图像、“微课”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上传《基础会计》相关学习资源,布置线上作业,督促学生及时预习、复习,使任课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媒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妙趣横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课程考核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在设计具体的考核内容时,授课教师要根据《基础会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减少对单个知识点的考核,增加对整体知识体系的综合考核,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纳入考核范围,加大考勤、线上作业、课上发言等平时成绩的考核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刘要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0(3)

[2]高风丽,基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讨[J],他山之石,2008(1)

[3]初国清,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13(1)

[4]晏国菀,朱丹,谈《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师生兴趣互动[J],财会经纬_教育园地,2009(1)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视角 初中教学思考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本人由组织安排到鞍山市第二中学挂职任副校长。虽然这半年时光短暂,但对我个人来说收获颇多,意义非凡,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影响深远。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领导同事,给予我新的收获、思考和积淀。在挂职锻炼期间,我严格按照预期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认真工作,边干边思考、总结。挂职期间,主要完成和参与的工作有听课(公开课、随机听课、试卷分析课等)、集备、教研组试卷讲评与分析、例会等。同时,还积极参与其他校园活动。整个过程中,都认真听、研、评、讲,积极配合,总结经验,与两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改革,思考策略。

一、深入基础教育实践的心得

(一)收获新知,开拓思维

在挂职时期,时刻感悟到只有深入基础教学,才能真实地发现问题,才能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固化思维才能开拓思维,收获新知。在二中的教学中,突出的教学类型就是试卷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精确,这就是他们优于其他校的地方。试卷分析、讲评不是个别老师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分析讨论的精华,详尽彻底,全面深刻,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做全面指导,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传播,凸显个人优势、经验和长处。

这一点,应该对我们的大学教学有所启发。大学教学中的考核,结课考试完毕之后只有试卷分析,没有讲评.且没有对学生面授的试卷分析和讲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不知道得分的缘由,而学生其实非常想知道关于试卷的情况,尤其是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这对下一阶段科目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尝试开设师生间关于考试问答的平台和空间,传递关于考试的正确答案,试卷上出现的答题问题等,在公开公平的背景下共同成长,不仅学生学习了,进步了,教师也可以凭此了解学生的答题思维,在“复错”的模式下,师生互相了解,共同纠错,共同进步。

(二)提高了专业研究水平、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人对挂职期间的听课做了整体规划。分阶段地有计划地去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授课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行政级别的老师的课,以便学习不同的任课态度、情绪、风格等,并与自己的教改研究相结合,收获详细全面的经验。实践获知,二中的课程分解非常细致,授课细腻认真,师生都争分夺秒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知识的巩固性训练做得非常强化深刻,精益求精。教师在新授课上的风格差异不大,但在试卷分析、习题课等其他课型上的差别则较为明显。当然于此也体现了老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别。本人从他们的课堂上也学到了很多,边听边思考,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三)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尤其是对本专业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启示

二中的听评课非常之多,且非常细致。尤其是听完之后的集体讨论和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剖析问题,不做表面浮夸蒙蔽,共同的目标就是“成绩”,相互间在反复锤炼中水平自然提升,不单打独斗,这种实干精神、协作精神可敬可慕。多轮听评课之后主推的精x优质课成为全校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做重复性资源浪费,可以尝试调整同行听评课的方式。而这一点对我们大学教育应有所启发。大学的同行听评课可以尝试利用平台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精品课、优质课等可以通过平台,大家自觉自行选择、学习、感悟、参研,这样做可以更灵活、有效。

(四)完善了自己,收获了友情

在挂职期间,二中的各级领导都对本人非常关怀、体贴,考虑周详,还配备了独立办公室。每个分管年级的副校长不仅提供授课信息、教研活动信息,还介绍了一些授课老师的情况。课下一起探讨两校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一点非常可贵,不仅便于工作的展开,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本人在整个挂职期间。谨慎行事,在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尽量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意见。由此我意识到,在理论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们在各自的领域上都有很大的建树和成绩,但在实践中,彼此之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相互间的探讨和切磋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教学问题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会有很大的启示。

二、对本专业教学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1)二中的语文教学体系非常全面、细致,课程类型划分得也很细致,分为新授、教研、习题、试卷分析等,因此知识分解细化,课程结构合理紧凑,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好。考试训练反复深刻,是突出的优势,但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有些课堂模式较固定,有僵化的局限,如在讲《论语》不同章节的内容时都采用同一模式教学。其实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变换授课模式,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式讨论、竞赛式教学等只在公开课或内容特殊的课堂上进行,不能每节课都进行。新授课的模式在集体备课中形成,较为固定,可变可发挥的空间不大。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这些应对我们正在转型的大学教学教育有所启示。结合初中教学教育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实践培训,以“优质的成手”亮相、入职。本科教学单位可以尝试开设这类“量身定制”型课堂。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实训强度,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全方面打造“优质的成手”。

(2)对于一流的基础校的学生来说,语文教材过于简单,可以有很多剩余时间补充课外知识,突显教学优于其他校之处。但个别班级只求熟练掌握,不求深入拓展。精准训练很到位、深入,进入复习较早,复习的频率高,重复性很强,稳、准、精、达,这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部分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多于新授课。而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单纯性追求成绩,有可能延误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初中阶段是非常好的时机。既不同于高中阶段承担紧张的高考任务,也不同于小学阶段接触知识的有限性,在探索欲的激发下,身心轻松的状态更有利于扩展知识的摄入。在现实调查中发现,基础教育中的“二课堂”的开展程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深度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扩大知识涉人范围。也可以真正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这对于我们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前景上有一定的启示,也可以以此拓宽研究领域。尝试高等院校和本地基础教育学校合作研究,共同探索拓展知识的方式和空间,尤其是第二课堂的深入方式。

(3)“课上的精英学子,课下的行为表现判若两人”,课上课下“双面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如何使素养教育行之有效?如何将我们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切实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和领域。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3

一、留日归国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1895年,中日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的惨败,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觉醒,“受的刺激,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摘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于中国等原由,认为应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1896年唐宝锷、胡宗等13名学生赴日留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留日运动的开始。1903年清政府公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在清廷奖劝留学政策的推动下,在日本政府拟与中国倍敦友谊,为幌子而极力地怂恿下,十年间,留学日本蔚为风气,极一时之盛,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留学日本运动的兴起,对封建高等教育的彻底解体和以日本为蓝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巨大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清末时,赴日留学生读师范、学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1903年4―10月,共毕业175人(不包括入其他学校继续深造者,下同),其中读师范者71人,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共毕业124人,其中读师范者86人,占69.3%;1904年5月至11月,毕业165人,其中读师范者37人,占22.4%。”这些学生在日本专攻教育、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等课程,通过听课、参观、讨论等活动,贪婪地吮吸办理近代新教育的新知识,回国后,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一定的管理和教学阅历,被迅速充实到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师资队伍中。1907年清政府规定,凡官费留学生回国后,皆须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在义务期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其他差使。这使得大部分留日学生无论是学工、学农、还是攻医、读经济,归国后都首先从事教育工作。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出现了一个数量比较可观、分布十分广泛的留日学生群体,他们成为清末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输送者”。

大部分留日学生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进一步充实了新式高等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队伍。他们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将日本高等教育部分地移植到中国,较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

二、模仿日本而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

和维新运动时期,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这些学堂在学业程度、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等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清政府为了加强规范,消除分歧,决定以日本的学制为参照蓝本,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文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体系完全参照1900年日本的学校制度模式,由低到高从“蒙养院、初等小学堂(艺徒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实业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中等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高等学堂(译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大学预科、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大学堂、通儒院”分为七级,而日本的学校制度也分为“幼儿园、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艺徒学让)、中等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或大学预科学校(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帝国大学、研究生院”等七级。高等教育制度也完全模仿日本,设了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而同一时期的英、法、德、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只设本科及研究生院两级。除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外,当时,每一所高等学堂内部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甚至房屋式样、学舍间数也参考了日本的样式。如,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前,总教习缪荃孙专门赴日考察,归国后主持设立的两江师范学堂的教学内容及形式,都仿自日本,课程除伦理学、经学、修身、历史等课外,其余均参照日本师范学校所设课程而行。“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封建高等教育制度的彻底崩溃和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完全模仿日本,使中国顺利建立了新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阶段,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两国经济相差悬殊,兴办新教育的财力、所需人才的层次等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当时脱离中国国情构建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

三、大量日本教习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招聘日本教习是清政府师法日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建立后,教师非常缺乏,开始大量聘请外国教习。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聘请的教习以欧美等国为主,1904年后,大量日本教习来华,在外籍教师中占了绝对多数。他们执教于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担任实业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和日语的教学,分布也极为广泛。据1909年7月统计,405名日本教习分布在直隶、四川、江苏、广东等20个省区,其中,在高等学校执教的占80.9%(405人中,在大学堂、师范学堂等高等学校执教的328人),保证了当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课程得以顺利开设,对缓解当时高等教育师资匮乏的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本教习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日本教习出于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教学水平十分高。如,管学大臣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聘请的东京帝国大学文科教授、文学博士服部字之吉、法学博士岩谷孙藏、日本第二高等学校教授代家谦曹等教习,都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师范高等学校的前身)先后聘请80余名教习,其中日本教习约30人,这些日本教习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而聘任,有经验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人在日本没有固定职业或根本没有职业,来华的目的只是为了淘金,如河南高等学堂聘请的三宅善代太,“到堂二年余,所授仅日本俚语,未免进步太迟。况该教习乃冈山县寻常师范出身,以之担任高等理科,其庸有当乎?”更有甚者,酗酒、打架、挑起争斗和事端,品质恶劣,不堪人师。日本教习出现的问题与聘任过程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些问题,为加强管理,保证教习的质量,清政府改变了日本教习的聘用方式,由开始时的学校单独进行改由政府统一雇聘,而且加强与日本的联系,由日本帝国教育会负责来华教习的遴选和培训。

从整体上看,日本教习在清末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清政府学习日本教育的重要途径。大量来华的日本教习,对促进中国培养新式专门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四、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大部分来自日本

教科书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的物质基础。清末教科书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高等学校大量开办时,必需能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张百熙奉命承办京师大学堂后,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他认为,“新学制只是新教育的外壳,课程是其灵魂,教科书实与学堂相辅而行”。因此,为解燃眉之急,当时采取了三种途径加以解决:第一,直接翻译日本大学使用的教材。1900年成立了译书汇编社,先后将日本当时大学使用的教材翻译后,编辑为单行本发行,如《国家学原理》(高田旱苗著、稽镜译)、《文明之概论》(福泽渝吉著)等;第二,由来华任教的日本教习编写教科书,如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宇之吉编写的《万国史讲义》等教科书;三是由中国教习依据日本教科书的观点、体系改编,如1905年两江师范学堂教育课教师张子和,根据日本松木孝次郎及松浦的《教育学》著作编写的《大教育学》一书,作为学生的讲义。“这三条途径殊途同源,可以看出,清末我国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主要取自日本。”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4

吕梁市卫生学校山西省吕梁市033000

【摘 要】高等护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培养的是高级护理人才。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我国,高护作为高级技能型人才也同样需求量大。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员也成了高等护理教育中重视的问题。面对国家需求,更应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护理人才。因此,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探究和尝试显得更为迫切。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尝试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问题;高等护理教育;尝试

以问题为基础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于传统从知识点下手学习为基础的一次创新。它对于某些专业的教育模式起到改革和创新的作用。高等护理教育无疑尝试了这种学习方法,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感悟。本文将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和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进行简析。重点探讨如何使该学习方法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1]。

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出现在国外,也是最先应用在医学教育上的。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该学习方法也被应用到高等护理教育中。[2]其概念理论目前也没有完全统一,大致可以解释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发现问题为开展学习的先决条件。该种学习模式是也是以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基本探求组织,从而发现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作为该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的首要条件,缺一不可。

其次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学习掌握知识的途径。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研究,在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并且增加了对该知识点的兴趣。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这种学习途径无疑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

最后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性为最终目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积极独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他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本身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自己的能力。

2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目前快速发展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高职院校发展太过迅速使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也迅速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学生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因此传统的教育采用一成不变的讲课方法,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因此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要点。从而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教学模式不能随着发展而革新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偏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想象力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解决。

3如何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1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水平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具有高的素质水平。与传统的老师单纯讲授知识不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并提出相关的该如何解决问题,以哪方面为切入点的指导意见。从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和适当引导的要求更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解答。因此,高护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

3.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等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实践,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并且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问题的良好途径。[3]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更加真实合理,值得去解决,没有实践,就很难遇到问题。这样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被动局面。

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临床实践,提供给他们能参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更要多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

3.3注重团队合作

问题的发现需要解决,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枪匹马的战斗成效必定是不显著的。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应当多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兴趣方向结成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一举两得。

例如,在研究老年人脑梗塞后遗症的护理问题时,学生便可以分小组来讨论如何护理才能使病人更加舒适,是否可以通过护理来使病人后遗症减轻,病情有所好转。

这样的讨论也可以带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3]。

4结语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虽然存在着的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尝试是利大于弊的。同时也使医学教育的面目焕然一新。对于今后培养优秀高级护理人员有着积极的意义作用。

参考文献

[1]贺丽春,谢丽琴,周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高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9):31-35.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改革;阶段式

1、现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这就迫切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将其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方式,理论考试的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理论考试的缺陷在于,考核的知识面有限,不足以覆盖整个网络基础课程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在应付考试时可能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实践考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考核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的也只能考核到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优化考核标准,争取能通过考核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个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这种迫切需要改革的形式下,我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采用阶段式考核方式将更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分阶段的考核方式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别采用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也进一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薄弱点,教师就可以在授课时重点讲解,这样不仅利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同时,在学期末根据各个阶段考核的成绩所占有的比例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2、采用阶段式考核的思路

对于理论知识,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整个学期的授课中基本上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对网络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拓扑结构、数据通信系统。这一阶段授课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形成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20%。第二,是对网络基础课程重点知识的讲解,包括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网络互连设备、IP地址和域名。这一阶段授课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参考模型、网络互连设备、IP地址和域名,并且能将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中,如给出一拓扑结构,在此拓扑结构中两个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分析数据在此拓扑结构中传递时会经过OSI参考模型中的哪些层次和使用了TCP/IP参考模型中的哪些协议,以及如何为该拓扑结构中的计算机分配IP地址。在这一阶段,通过闭卷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形成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20%。第三,是对网络基础课程难点知识的讲解,包括局域网技术、网络构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这一阶段授课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局域网构建技术、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并且能通过给出的需求分析,对该局域网进行规划。在这一阶段,通过大作业的方式,由教师给出需求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局域网的规划,并形成文档,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成绩,而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40%。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考情以及作业占整个成绩的20%。由此构成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而在这种阶段式的考核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个阶段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更进一步的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教学进度与安排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调整。

对于实践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户端的配置,二是服务器的搭建。因此,在阶段式考核上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客户端配置的实验,主要包括:双绞线的制作、操作系统的安装、对等网的组建、网络连通性的测试等基础性实验,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实验课程,对学生在实验课做的每一个实验当堂进行考核,并给出各个实验的考核成绩,而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40%。第二,服务器的搭建,主要包括WEB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等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室分别安装、配置服务器,然后通过综合性的案例来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需服务器以及根据用户需求如何配置这些服务器,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对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的掌握情况,也通过具体的案例式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此构成学生的实践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网络客户端的配置,并且通过案例式的综合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网络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总结: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各所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探索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在对待考试改革的课题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各自的见解。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方式更为合理,不仅克服了传统考试方式中学生临时抱佛脚敷衍考试的心理,更进一步的是通过各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更为牢固,对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6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医用高等数学; 学习兴趣

1 医用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教学困难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整的地步”。从某种意义而言,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开展研究的基础。随着医学科研突飞猛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地由定性向定量转化,朝着数学化的方向迈进,高等数学在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

高等医药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旨在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医药科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某些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医药科研、工作实践奠定基础。但由于教材上大多例子与医药科学联系较少,加上高等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许多学生对它望而却步,提不起学习兴趣,产生了老师背着沉重的教学负担奋力教学,想尽各种办法,但学生仍是敷衍了事,妨碍了其他各相关专业的学习,更谈不上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数学能力,是每个高等数学教师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但从教师自身来说,重视高等数学与医药学的紧密联系,采用问题教学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备课将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成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动手实验等教学形式来深刻理解、掌握知识,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能力。

2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1 动机、兴趣及其对学习的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人们的一切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人的动机与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机推动人们去实现目的。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学习兴趣,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是同人们愉快情绪相联系的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激起作用,即促使学习者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② 指向作用,使学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上而远离其他事物;③ 维持作用,让学生把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学习活动上,使其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紧张度,且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2.2 医用高等数学的特点与学习动机

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医用高等数学的特点,但不是全部,实际上,医用高等数学具有二重性,“冰冷的美丽和火热的思考”。 荷兰数学家Freudenthal说过:“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把医用高等数学的另一面“火热的思考”展现给学生,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化作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与医药学相关的数学问题,把隐藏在冰冷后面的数学思想呈现出来,这样医用高等数学将会是多姿多彩的,学习也将是引人入胜的。

3 问题教学法在《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实例

我们通过对比试验,针对09级临床专业大一新生,随机选取一个阶梯教室(5个班,200人左右)作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对象,其余学生按原来教学方法讲授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学生明显比按原来教学方法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提高较快。下面以第五章——微分方程基础的教学为例。

《医科高等数学》第五章——微分方程基础,3周9课时,旨在使学生掌握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会解诸如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可降阶高阶微分方程等简单微分方程,了解微分方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并善于将医药学予以量化,建立医学数学模型,正确应用微分方程来解决医学中的简单问题。讲授本章时正值甲型H1N1流感在全世界蔓延,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建立传染病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预报传染病的到来等等对于控制传染病有着重大意义。以此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无移除的简单传染病学模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并通过布置作业一步一步引导学生:①收集甲型H1N1流感的病理知识(传播途径、病毒特征、流感病毒类型)以及相关数据;②以宿舍为单位,根据收集的资料建立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模型(参考2003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1),3周后讨论。3周后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收回作业30份,从中可以看到学生一方面自主学习了大量有关传染病模型的知识,例如SIS模型(病人被治愈后变成健康者,健康者还可以被感染再变成病人),SIR模型(病人被治愈后有较强抗体,既非易感染者,也非已感染者,退出传染系统),并能结合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理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给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虽然不精确,但仍倍感欣慰;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能够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在本章的单元小测中全体成绩优秀。

4 问题教学法在《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注意事项

4.1 紧密联系医药学,适当提出问题

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源于现实贴近实际,紧密联系医药学,可以开发学生专业科研的潜力,培养科研能力,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应具有3个特点:①可接受性;② 障碍性;③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某个模式去解决,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最终能解决的问题。

4.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带来的结果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更新考核方式,采用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表现则通过课堂表现以及作业的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哪怕很小的创新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5 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心理,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变记忆学习为认识学习,真正做到“授人于鱼”的同时“授人于渔”,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我获取知识再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师生间的合作以及学生间的相互分享学习成果的优秀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选群.医用高等数学.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姜房源,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