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校;改扩建

1研究背景与目的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教育政策、户籍政策、生育政策的改革,部分现有西安市中小学校教学空间拥挤,教学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愈加突出,当下急需进行改扩建工程以完善现有教学配套;而且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校由于建设时间早,建设周期长,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远景考虑,现有学校格局往往布局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完毕后,校园周边已逐步形成复杂空间环境,为设计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项目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归纳,并试图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未来新建学校的参考与依据。

2以西安市某小学为例———探究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设计难点

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目标主要是扩容、提升空间品质、营造美观富有趣味性的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其中扩容是建设项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某小学为例,学校建设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160名学生,伴随着入校学生的增多,校园现有班级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且旧有建筑设施老化,因此,急需进行校园的改扩建,目标形成60个教学班,2700人次的校园规模。项目在改扩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周边环境变化带来的设计难点

学校周边的环境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道路拓宽,轨道交通的建设占用基地,基地西北侧形成多层社区,城市代征绿地等等,校园周边已经形成复杂定型的城市空间。

2.1.1用地范围的变化

依据规划局提供的最新红线图,基地北侧城市道路拓宽,校园北侧容纳15班的教学北楼未来将被拆除;基地东侧已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现有校园有一部分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控制线范围,并且靠近轨道交通线路的一部分未来需要拆除,并严禁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本项目改扩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校园可建设范围的缩小。

2.1.2复杂的基地周边建筑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学校的西侧与北侧逐渐被大面积的多层住宅区所覆盖,早期的住宅建设缺乏对基地界限的退让意识,现已建成住宅在基地用地红线上进行贴建(如图1),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校园未来施工不影响现有住宅,同时还需要保证原有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对新教学楼的建设高度有了严格限制,需满足基地西北侧住宅大寒日2h的满窗日照。

2.1.3周边道路现状变化

基地北侧光华路未来将拓宽,基地东侧将修建地铁,总的不会影响现有校园出入口格局,但在城市道路拓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并且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2校园自身需要解决的设计难点

2.2.1建筑安全隐患有待解决

目前西安市部分教学楼已经超过了建筑的使用年限,结构损毁严重;加之过去建设标准低,建造时楼道、楼梯设计过窄,在演练和逃生时极易造成踩踏事故,因此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急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迫切需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建筑进行改扩建。

2.2.2日益多样化的功能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当下中小学校教学对空间的要求更加复杂化与现代化,兴趣教室所占空间的增加、数字化教学对多媒体空间的需求、灵活可变的教学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更加安全充足的学生活动场地等新功能空间,都对新建校园改扩建提出了特殊要求。

2.2.3学生规模变化

依据《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城市小学生均用地面积24.29m2/生,生均建筑面积7.2m2/生,现有用地远远无法满足,伴随着校园的扩容,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是校园扩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项目实施阶段面临的难度

2.3.1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法规

城市中小学校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当下国家现行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陕西省“双普双高”评估验收标准》是以2002年版《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编制,因此大多数设计指标延续该规范,形成以2002年《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源头的规范族系。总的来说,建筑指标(如生均用地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等主要指标)相较与2002年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是从规范的编制理念上来说,规范依然缺乏对素质教育空间的研究,因此在中小学校的改扩建过程中,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超前设计。

2.3.2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

学校现有班级48班,未来拓建60班,现有教学南楼拆除原址重建,将减少27个教学班级,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校园功能的拓展同样是项目建设的难点。校园的建设在受到周边环境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需减小项目改扩建过程中对周边社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交通拥堵,噪音,日照遮挡等问题,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协调好与周边街区的关系,方能确保项目建设的可实施性。

3改扩建方法与原则

3.1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整体规划

中小学校由于城市周边环境变化,实际建筑可建设用地范围明显变小;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周期长,并且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缺乏整体性,设备间、锅炉房等建筑零星布置在整个场地内部,将完整的场地划分的比较零碎,而且拆建代价大,因此建筑设计必须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设计策略。上述小学考虑将基地南侧地块,统一规划,化零为整,最终形成布局紧凑、功能完善的总体布局,高效率的利用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项目方案阶段对项目的进行swot分析,从项目的全周期进行可行性评估,最终形成过渡性方案、近期方案、远期拓建方案三套方案,确保校园各阶段的有序建设(见图2)。

3.2空间紧凑、功能完善的建筑布局

考虑到教学建筑未来加建的难度,建议在改扩建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建筑竖向空间。首先建筑层数应不小于4F,严格划分教学、办公功能分区,将学生教室等经常使用的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一到四层,教师办公布置与四层以上;设计中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尤其是对于用地特别紧张的城市中小学,可以考虑屋面设置教职工活动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校园内部停车场等辅助空间,缓解因学生接送带来交通拥堵。

3.3安全可行的建筑施工实施方案

为了在施工阶段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在项目建设初期:①完成中转学生的临时教学楼的建设;②规划建设施工场地,隔离场地,确保施工过程中尽量小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③优化项目建设时序,提倡预制装配式建筑,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小对日常教学的影响。

4总结

城市中小学校的改扩建不同与新建学校,需要多方面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考虑校园与周边已建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当下功能的同时,在项目改建同时优化现有校园格局,为校园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图示[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2.

[2]王晶.基地紧张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几点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2

【关键词】播音学概论;应用技术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10-01

播音学概论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课程,被设置于中国各高校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专业中将此课程名称设定为播音学概论。经过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与发展,播音学概论作为一门播音专业的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又是播音专业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其课程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

一、教学实践中播音学概论课程所面对的问题分析

一些高校过于重视播音专业中的技术性及应用性,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设计得“重实践、轻理论”,片面地认为培养理论型播音人才是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业务范畴”。这也直接导致类似于播音学概论这样的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尴尬:教师对于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照书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学生更是认为理论课缺乏实践意义,“走过场”的情况也成为常态。

(一)教材的选用――应当与时俱进、联系实际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学科,现多数高校正在使用的这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部分理论缺乏创新、部分实例远离时代的弊端。因此,少部分高校将课程名称设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节目主持人概论等,而教材的选用也多选择其他学者的同类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程虹教授的《节目主持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等。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对象的针对性研讨

我国开设播音专业的高校生源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各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发掘,设计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设计。

如针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对象以及综合类高校的教学对象,就有按照文化层次来做针对性教学设计之说。前者更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却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在播音学概论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大量实训实例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可在课程设计中以理论讲解为主,辅以创新实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

二、播音学概论的创新性课程设计

“现代教育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对象的猎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学答”到“学问”到“学做”,最后到“会学”。

(一)理论课程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创新性设计

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主要沿用学科本位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同德国、前苏联、日本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则成为教学中的客体。相比之下,北美、西欧则实施以行为主义、认知教学以及情感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偏重于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播音学概论作为播音专业理论课程,沿用着讲授式为主的哲学取向教学理论及方法,缺乏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学生在课堂中被完全“客体化”,失去了播音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思想,固然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播音学概论教学方法的创新研讨与改革

在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革新后,对播音学概论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则成为更具实用性的任务。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将“播音理论课”转变为“理论为主,技能锦上添花”的课程设计,利用播音专业的特性以及播音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将讲授式教学方法创新发展为“演讲式”或“脱口秀式”教学方法,教师敢于“秀自己”、“秀口才”,让理论课堂转变为活跃的实践理论型课堂。此外,根据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理论,变传统的问答式讨论法为学生调研、讲课的研讨法,笔者通过几所高校、多届学生的授课实践发现该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播音学概论的课程信息来源广泛,涉猎较广,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列举实例中,可以大量引用新近发生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实例,如“汪涵救场”、“李修平连续口播16分钟”等。

(三)关于理论课程的考试改革创新

当下中国高校的理论课程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如何在试题中缩减枯燥繁赘的客观题比例,加大主观题比例,是践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一个缩影。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播音专业的管理者只有打破传统,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大胆改革创新,采用更为实用性的课程设计,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同现实情况下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做到培养――就业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北京广播学院教务处科研处.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83-289.

[2]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3-94.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城市;城市建设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的历史来看,中国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为期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赖部落的集体力量才能生存,生产活动要靠简单的渔猎采集。铁器进入人类社会之后,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在我国,农业文明的突出表现就是小农经济,由于中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形成了具有满足个人温饱,在自耕地上轮种套种、精耕细作的典型工作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个人需求极易满足,是这种文明生产方式上的突出特点。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始从农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进化。机器开始大规模的运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通生活生产过程当中,人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早在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向披靡的时候,一些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就对人类虐待自然界的行为进行过谴责。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全球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状况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越来越恶化。2005年3月,联合国发表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认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猛烈改变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逆转。这种状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文明是一个对抗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理应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报告中又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所谓生态文明,其实它是在对人类经历的三大文明形式反思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调整,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之后我们不得不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纲领,强调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共处共融的文明形式,人作为群居性的动物,所谓的生态文明,除了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调整之外,还包含了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生态文明下的城市建设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类居住场所也不断改变,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开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乡村,开始前往城市居住生活,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当中,自然环境面积进一步被压缩,农业用地逐渐远离城市中心。城市成为了人类居住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场所。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当下,只有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与落实,才能少走弯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烟台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是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烟台高新区行政面积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300人,是烟台魅力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绿地面积35%以上,年平均气温12度,空气质量常年为国家一级标准,包括了核心发展区、烟台高新区APEC(莱山)产业园、烟台高新区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APEC中国烟台(芝罘)科技工业园、烟台卧龙经济园区等“一区四园”,区内及周边聚集了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等8所高等院校,聚集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国航天513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7家。高新区距火车站和港口15公里,距烟台空港6公里,可直接与全国各大城市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实现航空、海上和陆路通商。烟台高新区该区区位优势明显,智力资源丰富,战略机遇叠加,是胶东半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优势地区。

(一)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严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传统的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划分有一定的历史沿袭,而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划分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合理划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域,除了可以更好的方便居民居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之外,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这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所以,我们就必须杜绝过去“边发展,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建设方式,结合城市所在地区的现实条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优化产业布局。

(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这就决定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布局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地调整发展思路,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道路。

(三)加强环境保护,建立人居环境和谐发展体系

生态文明下的测功能是建设应该要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平衡。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环内径的支持,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支持之上。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速度虽快,但对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只有扭转过去传统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才能够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使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至于沦为一纸空谈。

(四)提高居民素质,改善居民行为素养

生态文明除了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外,还应该注重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一个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居民。在这一点上,应该扎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第二,在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域之中,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强化居民的文明规范养成,积极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第三,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志愿者的相关功能,这是引导人民群众提升自身行为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的良好办法。

作者:张哲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生态,2013(01).

[2]彭向刚,向俊杰.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3).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4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1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 使用年限选择不当。通常情况下,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主干路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寿命要求为20 年,而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则可达到30 年。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路面的使用寿命都是很短的,一些路面在使用了5- 10 年时就会出现破损或是断裂等质量问题。而之所以导致这类问题的出现,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设计年限选择存在问题,在设计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路面对车辆的最大承载力,也没有很严格的规范施工质量,而在选择参数时有时过于追求了其经济性,技术参数的数值往往都是很低的。导致一部分道路需要改扩建,也产生很大的改扩建费用。

1.2 横断面选择不匹配。设计师在设计城市道路时,无论是从长期还是近期的角度,其都应对横断面进行详细的考虑。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有时只是简单的分析道路现有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会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城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道路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是提升的要求却往往都忽略了,因此,在整体改进城市的现有道路时,就经常会出现费时费工并且费钱的问题。因此,在我们进行城市道路设计这项工作时,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道路建成后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都应将其考虑完全。

1.3 曲面半径的问题。要想科学合理的取用曲面半径,那么设计师就必须要重点考虑曲面附近的实际运行速度及前后衔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其应是能够达到线性指标的要求的,其在能够保证连续性的同时,还应能够很好的解决平纵均衡的问题,在设计曲面半径时应充分的考虑到道路的实际特点和自身情况,并不是曲面半径值越大就越能满足设计师的要求。

1.4 道路设计的超高问题。如果城市道路路段的设置存在着超高的问题,那么即使是低速行驶的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倾倒等交通事故。尤其一些老旧城区的道路由于各种限制没有设置超高造成了事故,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在我们研究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我们发现横向力系数是影响城市道路使用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选择横向分布系数才能准确的计算设计基准期内面层临界部位所受的累计当量轴次。

1.5 平纵组合。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平纵组合。如果组合不好线形不能相互对应,相邻路段的各项技术指标不均衡,单独看平曲线和竖曲线都没有问题,但完工后的道路却是事故易发路段,在设计时有时我们会强调是条件受限,但忽略的却是行车安全。

2 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有效对策

设计城市道路时选择合适的参数相当重要,当参数出现了问题时,将直接导致设计的失败和工程的浪费。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要求设计人员有综合的设计分析能力和较强的远期预见性。

2.1 合理选择使用年限。在确定使用年限时,设计人员必须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来选用这些参数。根据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定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来确定,当道路为货运、防洪、消防、旅游等专用道路使用时,又需特殊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当一条主干路规划设计年限为15 年,但该条道路预测的交通量饱和状态为20 年,那就应该提高该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否则到了15 年又需要大修。这样就考虑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2 合理布设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时,应综合的衡量道路的实际宽度,同时也要考虑在城市道路建设完成后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的变化情况,不同的城市其实际情况也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设计人员就应分别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准确的计算出车辆行驶的具体情况,并且设计出能近远期结合的横段面方案,并预留管线位置,给远期实施留有余地。

2.3 加强平纵曲线指标控制。平纵合成曲线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协调,路面排水应通畅。平纵曲线我们一定要遵守“平包纵”的原则。还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加宽,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 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在处理老路改造时,原有的不满足要求的要注意设置超高,不满足条件的必须进行改造。对平曲线的半径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其半径超过了8km,那么驾驶人员驾车行驶在道路路面上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设计平曲线的长度时,应尽可能的将其控制在1km- 3km的范围内。

2.4 做好路面结构的选择。路面结构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满足强度、稳定性、耐久性。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时不能一味根据道路等级来确定路面结构厚度,应根据实地调查和预测的交通量来合理设计路面结构。举例来说,有些道路会过往重型车辆,即使规划的道路等级为次干路或支路,仍然需要根据相应的累计当量轴次来设计路面结构。

2.5 设计好新老路基的拼接。在城市道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忽略路基拼接的问题。而要想保证原来路基和新建的路基能够完好的拼接到一起,那么就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其中,最常采用的两种方法就是进一步的提升所填新土的压实度和挖台阶,然而如果道路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软土地基和河塘路段,那么路基就可能存在着沉降不均匀的现象,那么如果没有严格的进行设计工作,道路就极易出现断裂和破损的问题,此时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6 控制好半刚性基层的设计。很多城市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开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道路路面基层所使用的材料都为半刚性基层,一旦出现了开裂问题,由于渗水沥青路面的面层就也会加速受到影响。在设计半刚性基层时一定要控制好级配曲线,设计时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实验室的最佳含水量要和现场进行标定,严格控制水泥含量,必要时设置伸缩缝,面层铺设前在基层上必须喷洒透层油。

2.7 桥头跳车现象。在城市道路的交通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桥头跳车的现象,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有很多因素的,并且每一种因素的形成原因也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桥台和路堤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沉降差的。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先加强道路路基,有效的处理尺寸大的搭板,并适当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结束语

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最终的设计成果也就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的好坏。而要想真正的做好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那么就应结合现有实践经验,明确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基本要求,深入的研究城市道路设计和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并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本文便对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有效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做好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管正华.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5

一、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依据。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素描课程,属绘画造型训练课程,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这就忽视了该课程还因该作为下一阶段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一种衔接和过度这一作用(该专业将要分成绘景、灯光、人物造型以及数媒四个研究方向即四个专业)。按现在的授课内容来看它的作用没有被完成。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的帮助还仅仅停留在绘画造型能力上,对于一个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足的。据此就要进行必要的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使这一课程发挥更大作用。

(二)改革具体内容。

从前课程内容是以锻炼学生造型能力为主,改革后要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影视美术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性。影视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需以剧中人物、事件和规定情境为依据。本课程以往重点考虑所绘静物的形状、颜色、材质及空间构成方式等绘画因素,静物由教师亲自进行摆设,其实如果融入主题,加入一定的事件和情境,其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简单的舞台布景的过程,因为舞台设计、布景是该专业一个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具体方法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各拟一个鲜明的“主题”,再对写生对象进行选择、构建。要求学生在符合以往素描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根据所拟主题做到静物选择恰当、空间摆放合理,主题鲜明,要生活化和模拟真实,静物选择应体现一定常识性、规律性,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紧扣命题。如命题为《奶奶家的厨房一角》,学生就要在静物台上,在此命题和情境下去展示这一主题,静物的选择要考虑是奶奶用的,静物设计摆放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突出主题,贴近生活,并在授课教师的辅导和整体把握下将静物摆放完毕,然后进入绘画写生阶段。

2、增加对布光的要求。灯光也是影视美术的造型手段之一,要求学生对静物用人工光进行气氛渲染,突出重点、显示环境,利用灯光塑造形象,尽量模拟舞台效果和符合主题要求,做好对主题的表现。

3、增加人物慢写(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较完整的描绘物体的绘画形式)内容,首先要对人物模特进行职业设定,按主题及职业特征进行一定的服饰、装扮,在施加合理的布光后,进行人物慢写训练。学生在表现人物年龄、性格、职业特征的同时,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时代、情境等因素,慢写时可以略带创作,如对服饰进行设计,对表情、神态进行夸张,以及针对命题创作设计一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景等。

4、授课教师要全程的进行辅导、讲解、提示、说明,但要保证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创作主体性,提高学生对改革内容的把握能力。

(三)改革的意义。

1、课程改革后,课程互动性更加明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巧妙合理的融入了一定量的舞美设计专业内容。做到基础绘画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当“工具”还要做“桥梁”。改革后的课程会成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基础造型写生训练课,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2、改革后课程的内容看上去是增加了,但实际上所增加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知识结构的深化。既在一定的课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方向和深度变化了、明确了。知识实用了,目的明确了,对知识的研究纵向深化了,带来的往往学习效率的提高。事实上更多的改变是内容科学了,教学模式上注重引导和实践了,使学生善于思考了和研究方向明确了。

二、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要使本门课程更具吸引力。要尽可能的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改变传统绘画课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兴趣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W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

(二)要使该门课程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实践训练和利于养成良好专业习惯的创意设计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三)要在改革中逐渐完善,使该门课程在达到提高学生造型基础的前提下,更具专业性和实效性以及与未来课程的衔接性,成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并加以推广。

三、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拟解决关键问题。

(一)学生在为写生对象做命题时,受教学环境的限制,命题不能过于宽泛,应尽量具体和必须带有一定的情境。

(二)课改后,教学目的和方向虽然是明确的,但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学深度、难度和内容加大了。应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互动环节和学生参与环节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片面的把造型基础训练内容和课改后融入的专业知识割裂开来,要做到融汇贯通。同时新知识的融入要适量合理,避免生搬硬套和影响课程本身知识点的学习,要做到新老知识点的相互促进以确保课程达到预期效果。

(四)课改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成绩的提高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专业基础水平作为保证。要提高教师对课改目的认识,加强自身学习。该课程的绘画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舞美专业知识和相关配套的专业理论。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6

关键词:微课 教学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29-02

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长度不超过10 min的内容精、小的新型课程形态或者说微视频。《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一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但教学目标多为要求学生认知和记忆,需要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知识点甚少;另一方面,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需要对照实物或图片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很难为中职学生所接受,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采用微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学目标的较好办法。

1 微课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备课时,教师有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可以去遵循,如:五环四步法,而微课主要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实施。结合了大量的参考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遵照以下的几条原则来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1)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微课是给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学生的视听习惯和需求。现在的微课有很多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无论是手机/DV拍摄,或是录屏,还是可汗学院式白板讲述,都应注意画质和音质,后期使用软件编辑美化。

(2)指导或启发的原则。选取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演示操作步骤或简洁生动地阐述原理,从而给学生以指导强化或释疑启迪。

(3)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原则。微课要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时间内做到教学设计内容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使学生能保持轻松、良好的学习状态。

(4)考核评价的原则。虽然笔者提倡快乐学习,但不代表笔者支持学习毫无压力。增加考核评价,能避免出现学生看微视频就像看一段教师自导自演的电影这样的不良倾向。因此,笔者在微课最后都会设计少量的微练习/微习题,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或论等任意形式,大家可自行斟酌选择。

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该文的微课是针对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该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重点为:全面地概括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车站类型/线路的设计及设施、轨道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机电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运营控制、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安全设施及管理等内容。课程的难点为:掌握国内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设备发展的最新案例情况。

考虑到要处理的教材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学校实训场地、设备受限,笔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收集了海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同时利用师资培训和下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拍摄了宝贵的现场操作实录和实物照片。从而为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总所周知,好的微课不只是将授课PPT一页页播放录下来就行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脚本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城市轨道交通的介绍。

在开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时,笔者采用了简短的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视频资料,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下一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印象。

(2)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系统。

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共7个章节,分别介绍车站、车辆、信号、供电、运营等基础知识。每一个组成系统的学习,根据内容需要设计至少3个微课,包含总体介绍、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三大块。笔者还在微课程中设计了以城轨车头为形象的动画角色小U(urbanrailway)作为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知识的伴读出现在每一个微课中,它的作用是引导(类似于游戏里玩家养的宠物)学生学习。笔者也曾考虑过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自己扮演引导讲解这一角色。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小U的方案更吸引中职学生,能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要了解的内容。这些微视频可供学生课前预习用、课后复习用,突出随时看、随时学的特点,也符合目前时兴的移动式、碎片化、自主进度学习模式。

(3)分析重点,剖析难点,加深印象。

微课程中部分重难点问题,如:城市轨道车辆机械组成,其复杂结构尽量用实物图片展现出来,再配上动画的形式表达其正确结构组成和装配顺序,再配上实际车辆段维检时机械部分的视频,加深学生印象,并在微课的最后引入了仿真车辆设备结构与作用(实训设备配套仿真软件)以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从而达到突破重点的教学目标。

(4)注重细节,心得分享。

在具体的微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有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最后完成的微课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以下是笔者的心得分享。当然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风格,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①微课的PPT设计。

不要出现张数太多而导致学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我认为20张以内为宜,仅供大家参考。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后期处理时加上片头字幕过渡变焦等,注意编辑美化。微课PPT制作应以浅色背景为主,文字要简练、醒目,图片清晰,配色清爽。

②微课中教学视频的设计。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意画面清晰、音质纯正无杂音(最好单录再添加音频):教师视频背景可以是墙壁或浅色窗帘等不明显衬托物:画中画时教师视线应直视镜头,并适当做出相应的表情,如提出问题的疑问、解答问题的喜悦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在整个微课中。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心情,以有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

3 结语

笔者真诚地希望与各位交流心得,以上所述微课教学设计正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推广,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之后的设计运用中不断反思、创新,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方法,愿共同学习进步、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