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应急管理生产事故 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筑行业是安全生产的高危行业,建筑施工现场是生产安全事故的多发地点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相应扩大和提高,施工工艺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使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和概率增大。我们知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因此,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大量的事实证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对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减少财产物资的经济损失作用巨大。但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建立机制不完善,应急投入不足。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应急管理体系、制度的建设,装备物资的准备等等,设计到各个部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统一指挥。但是,往往由于企业个别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应急管理层次不高,体系不顺,协调不畅,物资准备不足,配备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其实,这已经构成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隐患,在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时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预案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缺乏有效的实施。

应急预案根据其法律性质可以分为高阶预案和低阶预案,高阶预案以确保合法性为目标,低阶预案以增强可操作性为追求。诚然,建筑施工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从性质上看,应当视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规定,属带有行政色彩的自治文件性质的低阶预案,理应以可操作性强做为编制要求。然而,大多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由于过度模仿高阶预案而造成功能虚化,完全背离了当初编制预案的初衷。

1、应急预案编制主体的不完备和审批程序的不规范。

为了确保预案真正切合应急管理实践的需要,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吸收可能涉及的各类主体(或代表)的参与。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等,绝非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预案编制完成后,应根据分级管理的要求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做必要的修正和调整,最后由上级公司负责人或主管部门审批执行。

2、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一个企业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应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总体预案是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等;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类事故的救援方案,必须遵守总体预案的基本框架;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施工现场事故类别编制的具体措施办法。实际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或是没有分清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的关系,造成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的脱节;或是仅仅建立了救援的基本程序,忽视了现场处置方案;或是预案编制时过度模仿,没有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应急救援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最终形成应急预案体系的诸多缺陷。

3、应急预案缺无针对性,可操作性差。

建筑施工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同的建设项目其产品结构、施工环境、施工方法等都不同,为了确保预案的针对性,项目部在项目开工前就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可又因为项目部是临时性组织,因工程开工而组建,因工程结束而终止,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地制定项目部级别的应急预案;再加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本单位的危险源的分析不够,或把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故写入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或对事故的发生、发展研究不够透彻,只是进行简单的、原则性的要求,没有落实处置的责任人、实际、方法、装备等;更有甚者认为编制预案没有用,纯属纸上谈兵或是为了应付检查,编制时照搬照抄;种种原因导致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处置措施没有针对性,过分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4、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 ,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

建筑事故企业面临的潜在重大事故可能会有多种类型,但应急资源却是共同的。如何针对多种事故类型进行应急预案的系统规划,保证各应急预案之间的协调性,避免预案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在编制应急预案前必须总体考虑并予以明确。有些单位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编制了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孤立或单独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以及响应程序等方面,不仅带来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而且极易引起矛盾和混乱,对预案的维护和职责的明确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再一个就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响应分级不合理,在事故发生后不知道应该启动哪一级响应或什么情况下启动响应升级,经常出现小事故夸大化,造成应急资源的浪费;大事故启动不及时,严重影响应急救援效果。

5.应急预案缺乏有效的实施。

尽管编制应急预案在事故应急救援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删掉一句应急预案能否在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预案本身的完善程度,还取决于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包括预案的宣传,落实预案中所需的机构、人员及各种资源,开展预案培训,进行定期演习,向公众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等。

三、教育培训不够,演练形式化,评估和统计跟不上。

1、应急培训不够或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建筑施工企业由于针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教材较少,很多培训活动只是照本宣科,简单空洞的说教;从业人员又不能根据岗位进行差别化培训,未能按照有关规定对救援人员进行专门的处置技术培训;还有许多领导干部未接受过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种种情况造成很多不具备参加救援工作能力的人被编入救援队伍,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后无法保证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2、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准备不充分,评估工作亟待加强。

删去一句一次成功的演练必须首先做好演练的策划准备工作。因为应急演练是由多个机构和部门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它的组织和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包括成立应急策划小组、确定演练目标和演练范围、编制演练方案、安排后勤保障、培训评价人员等内容;然后进入演练实施阶段,在演练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既定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以保证演练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进行演练评价总结。事实上,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是采用舞台剧的方式,或只是进行简单的局部的单兵演练,策划人员、现场指挥人员、参演人员不分,职责不明;未能根据事故发生概率的大小、事故发生危害程度的高低及可观摩性来确定演练目标和演练范围;演练准备工作不充分,制定的应急演练方案不完善或指导性不强,导致演练过程出现意外、突况或很多环节不到位;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不评估或评估不及时,不总结存在的问题,不将预案修改完善;这样的演练根本达不到演练目的,起不到提升应急技能、各部门快速响应能力和协调作战的效果。

四、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概念模糊,处理不当。

有些人认为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做得好,不需要再进行应急管理,认识不到应急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人搞不清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将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对立起来,认为过多地进行应急管理就是对安全管理的否定;还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应急管理是发生事故后的安全管理,忽视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实际上,应急预案是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制定的处置措施,应急预案中的事故预防、预警也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包括了危险源的辨识、预防措施、预警、应急措施等内容,而这恰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所以说应急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而且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1、结合“百日安全无事故”、 “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专题活动,利用活动平台和各类培训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2、教育培训不但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的应急教育,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应急投入,建立完善一个高水平、高标准的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还要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和广大职工的宣传教育,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要求,促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要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做到职责明确、平战结合,负责日常事务,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做好应急救援物资配备和防护器材的日常维护管理,开展隐患排查、预防性安全检查等工作,保证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分岗位组织编写各类人员的培训教材,针对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能力。

二、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合理的应急管理机制。

1、建筑施工企业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成立编写小组,对本单位进行科学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对本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队伍进行科学评估,形成分析和评估报告,根据报告编写预案,最后按照程序组织评审和。

2、建筑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指定较高级别的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从应急预案、应急救援组织体系、预警和响应、应急救援技术、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及预案管理等方面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适应性。还应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机制、生产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案响应级别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严密,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明确,要与上级预案衔接。

三、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急能力。

1、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应急演练制度,结合企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施工项目部的应急演练要做到经常化。演练形式多样化,以满足检验预案、熟悉程序、教育员工为目的。

2、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要密切结合施工生产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方法要科学、形式要适当,注重实效。在演练之前,责任部门应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演练模式,认真做好策划准备工作,成立演练领导小组,确定演练目标和范围,制定演练方案,更要做好各类演练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明白“事前、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做到什么程度”;演练时在演练内容、方法、规模和效果下功夫,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把应急演练当成安全事故对待,通过演练使岗位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完善,应急响应速度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

四、正确地把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结合起来

我们要切实明白,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安全管理是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讲,希望应急预案永远不要启动。但是,由于生产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生产事故仍时常发生,在日常安全管理中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就必须进行应急管理。

结束语:我们知道,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是一个企业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体现。更何况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才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因此,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理念,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建立“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增强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加强应急管理 有效应对危机肖盛峰: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第二条: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实行建设局统一领导原则;落实预备、紧急处置,分部门负责并协调一致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

第三条:为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成立县建设系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及分工如下:

(一)建设系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命令;

2、组织部署建设系统地震抢救工作;

3、掌握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队伍的运作、领导、指挥、协调和指导工作情况;

4、下达各类救灾物资的调配供应计划。

第四条:建筑施工企业要制定本公司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配备齐全的救援设施和工具。负责本公司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并服从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

第五条:抗震减灾预防措施

(一)依据省地震动系数,我县处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省级重点设防区内,房屋建筑工程必须按照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二)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按图施工,不得偷工减料,确保房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满足抗震减灾的需要。

(三)质监站、监理公司等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建筑抗震施工质量的监管,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工程要下发书面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到位。

第六条: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的应急行动。

1、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迅速到位,召开紧急会议,启动本级应急预案。

2、迅速了解震情,确定应急工作规范,确定部署应急工作。

3、组织救援队伍抢救,同时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

4、疏散和安置灾民,努力保障灾民的吃、穿、住等基本条件。

5、组织质监站、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专业部门对灾区房屋建筑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有影响结构安全的房屋要下发书面停止使用通知,并提出加固维修意见。

6、指导、组织救灾队伍尽快抢修受损工程。

7、提出本系统受破坏性地震需要援助的项目建议。

8、根据气象部门灾情监视,提出灾后应急期限及延长期和特别管制措施的建议。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兴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市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建设局负责处置的较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需要县建设局参与处置的重大、特别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应对工作。

1、4工作原则

在兴国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县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下,建设局负责对各级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应急预案的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级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本预案的原则,制定本企业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人员。

2应急指挥机构与体系

2、1指挥机构与职责

2、1、1建设局应急处理指挥小组组成及职责如下:

根据建设部和兴国县人民政府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和办法,兴国建设局建立兴国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理指挥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建设局局长

副组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

成员包括:建筑管理股股长、质(安)监站站长。

主要职责:

(1)拟定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指导各级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

(2)及时了解掌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情况,及时向兴国县人民政府、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和县重特大事故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事故情况;

(3)指挥、协调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技术研究、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适时通报,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公布于众;

(4)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根据事故灾害等级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进行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6)根据预案在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和存在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订和补充。

2、1、2县建设局应急处理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

应急处理指挥小组办公室组成:

主任: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兼)

副主任:县建设工程质(安)监站站长

成员:局办公室主任、建筑管理股股长、县建设工程质(安)监站副站长担任。

办公室设在建设工程质(安)监站

主要职责:

(1)密切关注全县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情况,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制定危险源的防范和临近措施,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对危险源限期整改;

(2)事故发生后,及时与事故单位和应急处理指挥小组保持联系,将所了解的情况向应急处理指挥小组汇报,并将应急处理指挥小组领导的批示传达给有关单位;

(3)及时办理应急处理指挥小组领导交办的各种事项。

2、1、3各施工、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的应急组织与职责如下:

施工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预案,制定本企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本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应由企业法人代表牵头,分管副经理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定期(每年)组织演练,组织开展事故应急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及时向建设局报告事故情况。

施工企业各项目部应根据建设局制定的应急预案和本企业的应急预案,结合工程特点制定项目应急预案,由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人组成项目部应急组织体系,定期组织演练,组织开展事故应急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及时向施工企业报告事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事故现场,积极抢救伤员,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2、2指挥体系

兴国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县建设局、各施工、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的应急指挥小组组成。

3预警预防机制

3、1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

3、1、1兴国县建设局将定期研究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根据质量安全事故的变化和应急救援预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并及时报兴国县人民政府和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备案。同时指导全县应急救援组织及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3、1、2施工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本企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应定期演练,器材、设备等应设专人进行维护。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包单位统一成立建设工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的分工,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求援器材、设备。

3、1、3应急抢险求援工作需要部门配合的,县建设局应在兴国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卫生、消防、民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应急抢救救援工作。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分为Ⅰ、Ⅱ、Ⅲ三级。

Ⅰ级(特别重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事故。

已建成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一次死亡30人及以上或一次造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事故。

Ⅱ级(重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至1亿元的事故。

已建成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至1亿元的事故。

Ⅲ级(较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事故。

已建成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事故。

4、2响应程序

应急处理指挥小组接到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抢险、事故现场保护和证据收集工作,同时组织力量对事故单位所报快报表的内容进行核查,并依法依规成立事故调查组。

4、2、1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施工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救援和应急处理。

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在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期间不得擅自离开事故现场。

4、2、2应急处理指挥小组应区分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本预案的启动由应急处理指挥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批准后实施。

4、2、3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处理指挥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指定岗位,全力以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控制事故的蔓延和扩大。

4、2、4应急处理现场指挥部成立后,有关人员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

根据事故现场的需要,应急处理现场指挥部可请求*、武警部队、消防部门协助抢险救援。

4、2、5应急处理指挥小组办公室值班电话:

53220265325105

4、3事故报告

4、3、1报告程序

(1)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施工、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如实向兴国县建设局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施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同时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应同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上报。

(2)县建设局接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市城市规划建设局。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企业及有关部门可直接报省建设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各级应急救援组织之间,必须保证24小时人员通讯畅通。

4、3、2报告内容

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后,及时上报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事故类别、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

(2)有关建设、施工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

(3)事故报告的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态进展及时续报以下内容:

(4)有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

(5)事故原因分析;

(6)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等;

(7)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

4、3、3相关记录

应急处理小组应对组织、协调应急行动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事故现场的重要痕迹、物证。

4、4新闻报道

1、Ⅱ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在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市政府办公厅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市城市规划建设局负责;其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由兴国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5善后处理

县建设局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要督促协调有关单位依法认真做好死、伤者家属的安抚、赔偿及其他善后工作,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及时做好单位和人员损失的理赔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5应急结束

5、1结束程序

按照“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由县建设局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决定应急结束,并通知相关单位和公众。特殊情况下,报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员或其援权的部门决定应急结束。

应急状态结束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预案和行动方案的要求,及时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

5、2事故调查

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事故调查,认真吸取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5、2、1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应严格遵守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建设部《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的各项规定。

5、2、2事故调查总结报告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发生事故的工程基本情况

(2)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3)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4)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

(5)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

(6)事故结论

(7)事故责任人及其处理

(8)各种必要的附件

(9)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10)经验教训和安全建设。

5、3表彰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安全事故。未按本预案的要求履行事故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指使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应急救援工作中或临阵脱逃、撤离职守的;

(2)应急救援抢险工作中不听从指挥的;

(3)妨碍救援抢险工作的

各建筑施工企业、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在事故发生后,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由县人民政府或建设局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的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的,由*部门或县建设局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确保应急期间的信息及时、准确、可靠地传输和有效实施指挥,依托现有的有线、无线通信系统,构成应急通讯保障系统。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处理指挥小组必须组织好三支应急救援基本力量:

(1)工程设施抢险力量:对在建工程由施工单位的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工程设施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对已建成房屋和设施,由房屋产权、物业管理等单位的人员组成,协助开展事发现场的工程设施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

(2)专家咨询力量:由从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质检、安检等工作的技术专家组成,负责事发现场的工程设施安全性鉴定,研究应急方案,提出相应对策和意见等;

(3)应急管理力量:由建设局的有关人员组成,担负接收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应急指令、组织各有关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并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及信息交换。

6、2、2各级应急处理指挥和救援组织必须确保事故抢险、营救过程中的物资、资金的供给。

6、3宣传培训与演练

6、3、1宣传

各级应急处理指挥和救援组织要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理知识的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6、3、2培训

(1)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应急救援组织统一组织培训,县建设局负责对各级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组织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对各在建工程项目部应急组织体系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2)培训工作要合理设置课程、分类指导、严格考核,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3)培训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多种组织方式。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拉动国家内需的经济建设中,处于难得一遇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企业文化及品牌效益的提升,必须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努力将其得到完善及创新。尽管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科学施工极为不利。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管理存在问题,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在程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1、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工程管理体制是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不仅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速度,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体制建设上极不健全,甚至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建立工程管理体制,即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但是在执行力上又存在问题,导致工程管理体制执行力不够,工程管理体制如同虚设,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管理问题百出。总之,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不够,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的重要问题。

2、工程管理模式不科学

尽管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模式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模式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建筑工程由承包企业以及建设单位共同负责,但是施工单位只是起到一般的监理作用,这种模式只是适用于小型建筑工程,对于那些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则无法起到作用。第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一线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比较低,使得实际的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企业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实际的管理问题也是存在。

3、建筑工程人员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人员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和重点,毕竟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主要是由建筑工程人员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提高。首先,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出现,加上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管理能力薄弱,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出现问题。其次,建筑工程施工人员。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投资,很多企业往往招聘那些低素质、低文化的施工人员,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能力与水平的影响,导致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出现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改进措施探析

1、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

强化工程管理人员招聘,是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对于工程管理人员招聘环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科学性。其次,对于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环节,对于那些低素质低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包括工程管理基本知识、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及以及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他们工程管理的热情以及科学性。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是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2、加强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执行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职能,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提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与监督。另外,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有关建筑行业应该加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还应该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

3、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科学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建筑工程施工施工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定期做好对于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定期检查,维护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另外,施工企业应该综合应用信息化技术,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实时监控,使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新的水平。

4、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是做好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方式,安全应急预案在建筑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原则基本一致,但是根据不同的施工环节,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也是不同的。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首先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不同的施工安全程度,进行相应的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做好基础。其次,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设备保养。各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的有力保证,定期对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进行相应的保养,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速度以及效率。

三、总 结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对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的效益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等系统性的、科学的管理形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来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达到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要注重培养技术人才,运用法律合理的对分包队伍进行监督,为施工增加安全系数,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企业发展打好稳定的地基,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工程管理现状,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兆劲. 中国建筑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J]. 广东科技. 2010(10)

[2]张玮,杨哲.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11(11)

[3]辛继国. 浅谈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大众科技. 2012(06)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因素

保障施工安全是建筑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和基本的保证,而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面对这些纷繁的因素,应当从施工项目自身因素、人为因素和管理体制因素这三方面来着手分析,以期改善施工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保障施工安全。

1. 施工项目自身因素

由从施工环境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危险源密集,施工危险性增大。1)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大,时间长,其间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据统计,建筑物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约占总量的70%,且易受风、雨和雷电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施工危险性增大。2)施工流动性大,施工环境变化频繁。由于环境变化频繁,导致施工作业人员容易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受到环境中的不利条件影响,使得危险概率增大。

从施工作业特点和作业现场条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危险源密集,施工危险性增大。1)施工项目工序多,变化大,环境影响因素突出。建筑施工项目从基础施工、主体工程到装修各阶段,工程内容迥异,工序和施工方法也各一不相同;同时,作业环境也随时改变,其中隐藏的危险源众多,原因各异,导致危险源的辨识困难,危险隐患增加。2)施工项目高处作业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约占90%,同时受到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在防护不当时,极易发生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3)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存在施工作业面狭窄,交叉作业多等危险隐患。由于进度需要和实际施工条件制约,经常需要多工种、多班组在同一作业面内展开施工作业,在有限的场地集中大量的工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导致危险源在有限时空内高度集中,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从施工参与方来看,施工过程中存在多个参与方,其关系的复杂性、多方参与性决定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难度较高。施工安全管理是全方面的、整体的、相互制约的。施工安全的主体是施工企业。但施工企业在整个项目流程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参与方的影响力小,而且众多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复杂,决定了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的管理难度较高

2. 人为因素

1)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使建立安全意识的难度较大。一个工程完成以后,施工队伍就要去建新的工程。那么施工队伍就要相应地在不同的地区间流动;同时,施工队伍和人员也因建筑的不同特点在不断地分化组合人员、队伍间的相互不熟悉,缺乏认同感,使建立安全意识的难度较大。

2)施工作业者劳动强度高,作业人员易产生工作疲劳、注意力分散,从而出现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3)作业人员的操作过程复杂程度高。现代施工项目工艺繁多,施工条件复杂。作业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还需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变化,随时进行施工协调,导致劳动复杂性程度增大,一旦发生疏忽容易造成事故。

4)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造成施工人员缺乏安全常识。建筑施工是低技术含量、非标准化作业,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决定了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地保护自己。

5)建设工期被不合理的压缩使安全风险增大 业主常常为了业绩和投资收益,要求项目提前竣工或暗示施工企业压缩工期,而施工企业因处于产业链底层。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压缩工期、日夜赶工。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同时,安全措施的落实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施工人员不得不冒险施工,这些必然增大了施工中的安全风险。

3. 管理体制因素

1)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尚难落实,尤其是对个人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不好操作。工程建设涉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设备租赁单位和拆装单位等众多主体,对这些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难以有效的贯彻落实。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一些建设单位和施工总包单位安全意识不强,为了节约成本挤扣安全生产费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追求效益,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在监察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安全措施的投入,甚至冒着发生伤亡的和职业病危害的危险强行施工。一旦企业因此获得了利润,就会更加忽视施工安全,消极应付检察监督。这种现象在效益较差的施工企业中就更加明显。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尚未有效全面展开,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方法仍过于单一化,欠缺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4)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制度尚未健全。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制度实施在我国推行的时间不长,一些施工企业尚未制定好企业内部的应急预案,也未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产生联动,一旦发生应急事故,将得不到及时救助和处置,导致事故扩大。

5)安全技术开发力度和安全资源配置不足。对事故隐患检测能力和一旦发生事故后的事故处置能力均显不足。

6)安全文化教育欠缺。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安全文化缺失,职工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施工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临时观念增加了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因施工的动态作业而不断变化,而且一般不能持续较长时间,这导致施工人员对安全措施普遍存在临时观念:不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偷工减料,重生产轻安全。

4.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严峻艰巨,作为施工企业必须从以上三点脚踏实地的去分析应对,使施工安全工作取得大的进步,只有杜绝安全事故施工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宗华.责任等于安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

[2]吴启英.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7).

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accident rate also increase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need immediate emergency rescue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to select and adjust evaluation experts. This model can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expert dependent factors and improve confidence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xamples show that, the result of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level of busin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0.95. It can be clear that the existing defects of the business work provide the basis for upgrading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Key words: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fuzzy clustering; fuzzy math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就山西省建筑行业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层分包等问题使得在建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给山西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了编制应急预案的步伐,以通过应急预案的应用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对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减少企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齐锡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中指出:在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推行施工总承包等背景下,国家颁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存在着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不准确。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准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文中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主观性强的因素所占权重并未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对评价过程中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人进行评价量化,为其他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韩晋平等人[4]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分析结果理想。该模型中应用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可以将评判者的主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真实反映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方法减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提高置信度,?榧跎偈┕は殖∪嗽鄙送觥⒉撇?损失提供保障。

1.建立评价模型

1.1评审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主观性强,影响量化的评价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对主观性强的评价过程量化,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的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四个过程进行。根据评价动态过程及评价准则,结合多位专家建议,为实现事故预防需要提高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从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中实现。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各机构职能分配、增强企业监控设备及能力、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演练、应急通讯能力、应急物资及设备和应急人员的充足保障。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包括作业人员的应急反应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

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体现在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阶段。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险检测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危险检测预警能力包括危险辨识能力、企业综合检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讯报警能力、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抢救人员物资能力和疏散避难能力。应急恢复能力体现在规划恢复内容、资金、技术和人员配备能力四个方面。

1.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专家评审员意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重要性调查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评价要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需要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解判断矩阵,得出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引入九级标度法(见表1)确定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为:

用三级指标单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作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同理一级指标的的评价矩阵 为二级糊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K。

2.工程应用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隶属于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建筑事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该企业常见事故类型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近五年常见事故统计数据见图1。由图可以看出该企业近五年共发生物体打击事故49例,占事故总数的49%,伤亡115人。物体打击事故危害性大,人员伤亡不可避免,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企业应着重预防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1评审专家选择

应急救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依赖专家给定意见。选取高信度专家可提高评价水平。设定此次评审活动从10位专家中选取5位高信度的评审专家。

2.2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常发事故类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计划和应急措施,需对该企业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评估。以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为评价对象,基于应急救援全过程,运用上述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确定评语集V={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级权重及评判矩阵,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二级指标评判结果计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则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最终评价结果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等级集V= (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按最大隶属度原则,“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故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为“一般”。

2.3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