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概念整合 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势头迅猛。概念整合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运作过程,对各领域的意义建构具有较强的认知解释力。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王寅,2005:184)。

大学英语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如何改进其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知识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一直是外语学界不断探索的课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传授的知识要由学生加以理解、吸收。”这就意味着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承担更为重要的学习责任,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正好能为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比较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概念整合理论基本原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简称CIT),又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简称CBT)是Fauconnier和Turner共同在Fauconnier 1985年的专著Mental Spaces中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概念整合就是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的融合,通过将不同心理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Fauconnier & Turner,2002)。

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人类认知过程是四个心理空间信息概念不断建构的过程。这四个空间就是概念整合的场所,即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一个类属空间或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和1个整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由图1可知,两个输入空间属于不同的认知域,跨空间映射使输入空间中的对应结构相互连接。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里共有的图式结构或者发展其他的共有图式结构,它与两个输入空间分别相互映射。输入空间中的框架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非所有输入空间所包含的元素都能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因而整合空间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生成丰富的概念。整合空间与类属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整合空间既包括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又含有特定结构,也就是新的概念——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新创结构的产生并非输入空间的直接复制,其形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组合(composition),即将输入空间中的投射成分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不存在于单个输入空间的新关系;完善(completion),即借助背景框架知识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扩展(elaboration),整合空间中的结构可根据自身原理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二、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的高低一般与其掌握词汇量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规定了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单词掌握的数量,词汇学习成为学习英语很关键的一步。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不应是简单的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不应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记忆单词的目标,而可以通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提高效率,并加强记忆。

词汇学习的概念整合过程包含:输入空间1(新接触的词汇)与输入空间2(已学的词汇、汉语对应语、语用背景等已有的知识)动态交互,在既有信息基础之上达到同化的程度,发现共有结构和相似处,即生成类属空间,利于增加新词汇的瞬间接受度。同时进行一系列相互识别和比较,产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创意义,也就是发现新词汇的独特用法、特殊内涵等。以英语单词“feather-weight”为新词汇作为输入空间1与部分不同输入空间2的概念整合过程为例,(1)与feather羽毛,weight体重等已掌握的英语词汇信息及对羽毛实物的认知为输入空间2进行选择性比较分析,能够很自然地理解“像羽毛一样轻的”,并隐喻获得“无关紧要的人”的概念;(2)与熟悉的汉语相似语“轻如鸿毛”为输入空间2相匹配,两者有“羽毛”、“重量”共同结构,也可以加快该词的认知过程,但又要认识到英汉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3)与heavy-weight,snow-white等结构词汇为输入空间2加以建构,不难理解n/adj+n/adj表重量长度颜色复合词结构。由于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线的动态认识过程,个体具备的输入空间2有所不同,合成空间中对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结构和组织的组合、完善、扩展过程的进展程度、获得的层创结构会有差异,不同人的认知时间长短有所差别,但通过概念整合的一系列过程都丰富了对词汇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在日常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词汇的语义构建机制,帮助学生理清词义之间的关系,掌握英语词汇构词规律,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认知联想,建立词汇的心理空间,发展语义网络,激活背景图式知识,形成背景知识框架,更全面地进行英语词汇的习得,以使人们有效地扩大词汇量,从而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水平。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不论日常生活交际还是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听力都居于重要位置。概念整合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掌握听力策略,从而增强听力理解的效果。

听力理解过程中,输入空间1为录音语篇及试题中出现的与听力材料有关的选项,输入空间2为学生阅读试题选项和听取实际听力语料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对听力语篇的预测图示,将预测图示与此相关的输入相互匹配,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类属成分投射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在学生认知的加工下,对接下来语言的输入造成影响,并发展成包含了原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元素的层创空间。层创空间又成为新一轮概念整合过程的输入空间的内容之一。此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不断地循环,以达到最终获得层创空间与听力理解答案之间的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层创空间是学生在带有一定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层创空间与原听力材料之间经常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为形成与听力目标接近的层创空间,在试题选项和听取实际听力语料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形成的一个对听力语篇的预测图示的准确性,强调培养学生利用篇章听力中的关键词通过概念整合实行跨空间映射的能力,最后建立一个整合的层创空间,并在此心理空间的大背景下联系听力试题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做相应的解答。

三、结语

以上对概念整合理论这一认知机制的分析,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其在大学英语听力、词汇等教学中的运用,能积极丰富语言认知图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认知语言学重视体验,认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认知根植于经验和百科知识。由于中西文化存有诸多差异,大学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描述的内容难免存在体验不深刻和百科知识不足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概念整合可能会出现意义生成和映射难以连通和激活的情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补充英美文化和百科知识。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实证性研究,以对该项研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vol22(2).

[2]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M].Basic Books: New York,2002.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4]邓国栋.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黄琪.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11).

[6]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7]苗勤.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研究,2011(5).

[8]任姹婷等.概念整合理论建构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2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1943年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需具备四种能力:①有效思考的能力;②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③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④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黄坤锦,2006)清华大学博士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并通过理性和感性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具体教育形式。(杨颉, 2009)

二、大学外语教育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还要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各项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然而,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一直以来以“工具论”为主导,对其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未予以重视。学生们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然而在真正需要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时,却显得十分拘谨,手足无措。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了“聋哑英语”等现象的出现。

出现上述的原因之一就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传统制约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倾向于重“制器”而轻“育人”,重功利而轻人文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充分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后,考虑到现行英语课程设置以及课时的现状,尝试利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学习平台,采用教师课堂面授与网络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纸本教材以外的知识通过网络延伸至课外。

在开始实践之前,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和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水平是他们自己觉得需要提高的部分,因此,针对学生的需求,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余,通过网络博客的形式,我们选择开设了英美文化、英语实用写作、英汉互译及英美文学四门英语提高课程。在此实践中,教师将授课内容以幻灯片或文档形式上传至博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下学习和联系,有任何问题和反馈可以以留言的形式告知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统一的答复。到四门课程结束时,根据授课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测评,如试卷或调查问卷等。以下是以其中一门课程为例,说明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尝试的全过程。

我们的实验对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中非英语专业2009级两个英语教学班的学生,自然班型分别为46人和55人。其中,46人班型只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称其为“控制班”。而56人班型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每周两次进行自主网上学习,称其为“实验班”。以英美文化这一课程为例,我们在开课之前和课程结束之后分别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了解学生对英美文化掌握程度的变化。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前测成绩平均分分别为39.04分和38.42分。课程结束之后的后测成绩平均分分别为58.61分和68.71分。从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提高程度要明显高于控制班,说明我们这一改革尝试还是可行的。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3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leisure education concep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闲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leisure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06-01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1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填鸭式教学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材文字内容的电子版,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内容都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完成,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非正确的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两种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被倡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相比较,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没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也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多媒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在了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中。

1.2 课外的延伸性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使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运用。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其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整个英语学习体系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的组成部分和教学手段。然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课外活动基本上得不到安排。

1.3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再次强调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刚进入大学后,他们很难完全适应宽松、弹性的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另外,由于教师对大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监控力度不够,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滥用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造成学习资源浪费,学生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2.1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上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英语学习发展为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闲暇教育,指的是使人们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活动的教育。这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契合。二者都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兴趣,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为闲暇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闲暇教育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根据其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爱好的牵引下,选择适合时间、地点、难度、速度、目标、模式,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2.3 从大学英语能力测试方面看知识的多元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教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教材内容之外,还要扩充其他的课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把学生在闲暇中自主获取的知识巧妙融入英语测试范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还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3闲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3.1 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刚刚经过激烈的高考,同时已习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学生,在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不会合理安排利用课余时间,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对在大学中学习专业知识时极为不利的。作为大学教师,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指导他们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进行闲暇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就要立足于大学课程安排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开发大学英语的闲暇教育,并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参加闲暇英语教育的兴趣。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氛围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中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它对大学生起着十分明显的熏陶和导向作用。闲暇教育不用像正式教育那样,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进行,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3 合理利用社会大环境中的闲暇教育资源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受各种教育,耳濡目染中许多相关英语知识便会沉淀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社会环境中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和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可用作英语课程资源。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将大学英语学习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在关心自己社会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强他们能将自己所学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将闲暇教育融入于大学英语教育,使之成为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根据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多人共享的优点,延长英语闲暇教育的时间、跨度。充分发挥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自主性以及闲暇教育的多种教学手段,使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和时代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闲暇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

[2]李梦楠.大学生闲暇生活及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8).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真实性;对话;《新概念》;《新目标》

教材在英语教育中非常重要。在中国,英语学习更多依赖教材对话学习和其语法阐释。因此教材应当反映真实的语言,学习者才能够真正了解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日常沟通。最近几年,对话真实性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由于《新概念》和《新目标》在中国学生中比较普及,那其中的对话真实性也确实值得探究。中外学者如Schmidt,张莉娟等都在此领域做过研究,但是没人比较过这两本颇为盛行的教材中对话的真实性。

一、对话真实性的概念

Roger T.Bell(1981)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到,对话真实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句法方面,语义方面和语用方面。句法方面指对话中的语法的正确性。语义方面是观察语义连贯和模糊,即每个句子语义表达是否清晰,整个对话是否连贯。在语用方面,应注意可信性,可能性,和恰当性。可信性指这个情景是否可信?可能性指每一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可能?这些角色是否是我们所预期他们扮演的?恰当性指他们是否选择了符合语境的话语?

在本文研究的两个对话,来自于《新概念》的第71课和《新目标》8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这两课都与过去式学习有关。新概念中的对话有18句话,其中15句话涉及过去式。新目标中整个对话由15句话,其中9句话涉及过去式。数据分析主要集中在句法,语言和语用三方面。

二、对话对比

在《新概念》对话中,对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句法方面,总的来说,这个对话涉及过去式的肯定和否定式,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和特殊疑问句以及间接引用,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描述了一个可恶的人一直打电话骚扰玻琳以及玻琳如何反应。对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没有任何歧义句,并且整个对话是连贯的,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和目的:玻琳和简年龄约25的未婚女子,两人是好朋友。这个对话可以发生在朋友相聚的任何场合,她们在谈论她们对一位男性朋友的看法。

这个情境是可信的,因为朋友之间经常会谈论对他人的印象当她们第一次遇见一个人,并且有问有答。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太可能。因为当一个人向她的朋友倾诉最近坏状况时,她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建议。朋友也经常给出建议或对此进行评价,而不是像简那样一直在发问而没有给出任何的回馈或建议。当玻琳说“I said ‘this is Paulines mother,please dont telephone my daughter again!”,这其实是此次对话的,而简表现得却是很平静。换做别人也许会说“how bright you are!”或“did you really do that?”这个对话的语言不是很恰当。从语言功能来说,两人在交换意见时,她们的谈话方式并不丰富。她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he telephoned again” “did he telephone again?” “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这个对话有18句话,其中 “he telephoned again…”出现4次,“did he telephone again…?”出现2 次,“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出现2次.telephone 在9种不同的句中出现了9次。这个频率明显超过了平常词汇的使用。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再相邻的几句话使用同样的词汇。一些其他形式也经常使用,如he called again,the phone rang again,To get sb.on the phone等。因此,这个对话不是很可能,很恰当。因此,在语用学层面,对话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这样使用语言。这个会话显得很机械,很多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没有得到体现。

《新目标》中对话分析如下,首先在句法方面,对话中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是关于两个朋友在谈论上个月的假期。对话按照打招呼-提及话题-评价假期-问对方假期-谈论对方的假期。因此意义是连贯的且没有歧义。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与目的分别为海伦和里克(同学或同事),度假回来刚刚见面。这个对话可能发生他们相遇的任何地方。两人在讨论他们是如何度过假期的。

首先,这个情景是可信的,每次度完假我们会和朋友或同事谈论自己的假期。其次,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可能的。两个朋友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他们会互相交换信息,讨论他们最近所发生的事。最后,语言运用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实行询问信息,评价以及问候等功能时,对话没有限定于一种形式,也涉及其他的形式。与《新概念》中的对话相比,《新目标》教材中的对话更加自然。然而,对话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没有涉及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其核心仍然在形式的练习。事实上,也许编者考虑到学习者的能力,只给出了基本的形式,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力而给出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外语交流表达更自然。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新概念》中的对话句法正确,语义正确但是语用错误。因此对话仅用于练习语法形式,并不灵活真实。而在新目标教材中,对话是句法正确,语义正确,语用上也相对恰当。对话在注重语法形式练习的同时,相对来也说比较真实。但对话的真实性仍比不上自然发生的对话,这需要教材编写的学者和老师进一步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形式固然重要,但真实性也要进行相应的关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对话比新概念中的对话相对较自然,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对话真实性与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运用有着很大的联系。本文对教材的编写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提供了一些借鉴。(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Bell,R.T.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1981.

[2]Schmidt T.Authenticity in ESL,a study of request.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e university,1994.

[3]新目标(2013)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概念隐喻;一词多义;词汇学教学

1引言

国内众多高校英语系本科阶段开设了英语词汇学课程,其课程框架大致为英语词汇的起源发展,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及构词方法,以及英语词汇的词义及语义关系。就词汇起源发展和形态构词而言,因其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对固定,虽教材众多,但解释归纳方法趋同。然而对与词义的研究,因其抽象性以及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存在着多样的解释和各自的归纳方法。

笔者深受认知语义学的影响,在讲授英语词汇学的过程中,有意的引入了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并就其语义概念跨域映射模型运用到对英语多义词的语义解释讲解中。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该理论能科学地说明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英语词汇的语义扩展机制。除此之外,该理论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英语中的多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认知语义学研究基本方法

语义形成和扩展的过程深受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不同语言学派构建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试图对语义形成和扩展过程做出一个统一而又清晰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思维模式,因此通过认知视角研究语言就可以得到概念化的模式,进而就可以触及到思维的本质、组织、结构。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在认知表层语义系统和概念系统是相互触发的过程,语义可以触发概念,概念也可以触发语义;在认知深层,概念来自于人与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形成的感知。在对语义扩展的解释上,认知语言学认为跨域隐喻映射是语义扩展的主要机制。

3一词多义现象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示、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好的解释了多义现象。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的空间概念是人认知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语义概念系统产生于人肢体与空间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意象图示,这些意象图示逐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概念系统,再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系统中,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就成了可用于不同认知域,不同但又有联系的义项。

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示的隐喻映射(赵艳芳,2001)。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现象就可以充分的说明,例如“at”的多义网络:atrailwaystation(处所),atsix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另外,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也同样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成为其他抽象概念与隐喻的基础。我们大脑不会凭空形成抽象概念,而必须是对空间和物理世界基础的延伸,而语言即词义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认知的这种隐喻性质。因此,语言词汇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有着深刻的认知理据。

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也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王文斌,2007)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语产生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一些隐喻义一旦被接受,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在隐喻意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如teethofcomb(梳齿),neckofbottle(瓶颈)等都是比喻用法,他们与本体之间有相似之处。人们常常会用已有或熟悉的概念去表达新的东西,因此语言的理解程序通常是隐喻性的。

4结论

在研究词汇词义系统的时候,应该借鉴认知语义学的方法,科学解释词义产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时候,概念跨域映射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引入,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英语词汇的意义系统。这些研究方法的介入对英语词汇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还将刷新对语言及认知的全面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LiveBy[M]. University f Chicago Press,1980

[2]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MIT:The MITPress,2000

[3]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5]200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信息变化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国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3.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兴趣转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有不少学校把英语作为“副科”。英语课的排课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节;由于学生平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较差,故认为英语难学而过早地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2)部分学校在初一英语师资的配备上相对弱于初二、初三年级,有不少学校历年来往往把有较强能力的英语教师安排在初三年级,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语基础相对不够扎实的局面。

(3)初一教师在英语起始教学中对音标教学和如何记忆单词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单词记不牢、不爱动口,存在畏难、胆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种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从中得以巩固,一举两得。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把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时间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使他们有学英语、说英语的欲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5.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