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1

按照“预警到镇、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机制开展转移避险工作。避险安置场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平安结合,保障安全。转移工作要统一指挥,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安置工作要分散和统一结合,分级分部门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二、目标任务

根据危房、低洼地带、地质灾害、易滑坡地带、建筑工地、工棚等易受灾或易受威胁人员基本情况确定临时安置场所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点,不断完善场所内包括生活、休息及安全等各种设施,确保被转移人员“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看病、有地方睡觉”。

(一)安置场所规划。按照人均占用面积2至3平方米,街道设置2至3个容量不小于200人的街级安置点;每个村(居)原则上设置1个安置点,受威胁人员较多或较分散的村(居)可多配置。

(二)安置场所地点。按照相对集中、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确保安全的原则。安置点建设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经过有关部门鉴定为安全的建筑设施。街级安置点利用敬老院、文化中心、学校、食堂等符合避灾设置要求的公共设施;村(居)级安置点就近选择中小学校舍、礼堂、村部、老人活动中心及祖厝、祠堂等公益活动场所。

(三)安置场所设施。安置点应通风采光良好,通水、通电、通电视、有通讯设备、应急照明设施、简易烧水设备、消防器材和厕所等设施。在通往安置点内要有明确应急疏散路径和指示牌。在安置场所外、关键路口等设施要有醒目的标志标识和转移路线,引导人员快速找到安置点。

(四)相关责任制。安置点由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选定建设,街道安置点由街道街政办管理,村(居)安置点由各村(居)委会管理。街道村建办将协助各村(居)对拟作为人员转移安置点是否为危房进行核实。各安置点应制定管理、管理人员职责、避灾人员守则,张贴悬挂防灾减灾宣传图片资料,做到宣传到位、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责任明确,明确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启用场所。

(五)物资储备。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各村(居)安置场所管理单位负责小规模、短时间的转移生活保障,并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规模较大或时间较长的转移安置。街道和各村(居)应建立救灾日常生活物资定点供应应急准备,与各供应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当灾害发生,供应单位应在制定时间内将日常生活物资送到指定地点。

三、保障措施

(一)生活物资保障。街道负责完善街道一级安置场所的保障物资;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居)按区民政局的要求和标准完善保障物资的储备。

(二)安全和医疗保障。应急期间,每个安置场所由转移责任单位安排若干管理服务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依托各社区医疗,根据实际转移人数确定临时医务人员,每个安置场所至少配备1名医务人员,配备常用药品,由区卫生局协调解决。

(三)资金保障。区财政、街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完善配备应急场所和购置保障物资。

(四)易致险成灾部位集中避险安置保障。街道和各村(居)要对避险安置场所设置标准,按要求注意完善易受灾区域人员集中避险安置场所,不符合安全、安置规模等条件的,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五)预案保障。街道及各村(居)负责修订街道和村级人员转移预案,对危房、低洼地带、临海、渔船、地质灾害等易受灾区域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细化、完善转移安置地点、转移路线、预警信息方式、通知转移方式和具体责任人,并通过发放明白卡、上门负责、组织演练等方式,让所有参与组织者和被转移对象都熟悉灾害来临时如何转移避险。

四、实施机制

(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时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预报,及时预报预警信息,逐级传达到位,确保赢得先机、把握主动。

(二)街道安排专项资金与区财政相配套用于完善安置场所设施和购置基本生活保障物资等。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2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特需病房:o理

特需病房是针对部分特殊人群,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有更高要求的患者而开设的综合性病区。怎样根据患者特别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精细化的护理服务,成为特需病房护理人员工作的要点和难点。为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科从2015年4月开始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患者服务,现将南充市中心医院特需病房在使用层次论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1.充分评估患者需求

患者从入院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实施个性化的精细护理。

2.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精细护理

2.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空气、环境、饮食、休息、睡眠、排泄等,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患者进入医院,环境陌生、生活不习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亟需被满足,当接到住院通知时,当班护士迅速准备好床单位,开窗通风,调节室内温度湿度,检查多功能电动床、陪伴床功能是否完好,备好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具、洗手液、拖鞋、纸巾、纸杯、衣架、水壶、电吹风等,检查室内电器如电视、冰箱、微波炉等是否能正常运行,根据病情提供大小便器、痰盂等;患者入科时,热情接待,微笑服务,语言得体,行止专业、规范,及时介绍病区及病室环境、用物用具摆放位置和使用方式等;根据病员病情和检查需要行饮食指导,遵循患者治疗原则情况下,尽可能根据患者饮食嗜好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美味、多样化膳食,提供餐桌板,必要时协助进食;根据患者病情及自理能力,协助患者洗头、擦浴、更衣、口腔及会阴护理;护士巡视病房时做到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了解患者及家属作息时间,集中进行护理、治疗;随时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以保证患者良好的休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评估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否被满足,及时作出相应的帮助,使患者身心舒适。

2.2安全需要 住院是为了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所以“安全”是患者对医疗的基本需要,全的需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各个时期,所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患者服务:

2.2.1提供良好的医疗设施 病区地板使用无毒的防滑橡胶地板和复合木地板,走廊、厕所设计有扶手,环境宽敞、干燥、无障碍物、无易燃易爆物品,呼叫设备完好并教会病员使用,保证仪器设备100%正常运行,抢救用药、用物100%备齐、完好、在有效期内。

2.2.2规范化的管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核心制度,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增加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及时巡视病房,主动询问病情,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正确执行医嘱,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为患者预约各项检查,外出检查时由专人陪同,开通检查绿色通道,以保证患者检查途中的安全。

2.2.3完善的健康指导 向患者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从专业的角度讲解相关检查、治疗、用药、护理等医疗措施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从饮食、活动、休息、功能锻炼等方面,全方位的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提升患者自知力,缓解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2.2.4人力资源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工作者是患者安全的保障,过硬的业务技术、丰富的专科知识、机动灵活的应急处理能力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选择具有广博知识、高尚的道德、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较强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有化解医患矛盾能力的护理人员,以便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举止来融洽护患关系,获取患者信任,提升患者的安全感。

2.2.5快速反应的应急护理和及时的护理 患者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护士随时巡视,并计算好时间,及时处理,如计算好输液时间,及时更换液体或拔针;制定抢救及突发事件预案,包括跌倒坠床、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药物外渗、病人走失、停电、停水、火灾、地震等等应急预案,加强预案培训及抽查,是护士发生应急情况时不慌不乱,处理井井有条,及时正确,更好的为患者生命安全做好保障。

2.3爱与归属的需要 作为特需病房,我们除了需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帮助患者获得爱与归属感。由于患者对病情、家庭、事业等多方面的担忧,环境的改变、身体和心理的病痛折磨,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和理解。

宾馆化病房,家庭化模式:病房设计简洁大方,设计标准化,室内环境温馨,使患者及家属能快速适应;病房宽敞明亮,为提供了家人休息空间,有了家人的陪伴,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归属感;我们首先帮助患者适应环境变化,加强护患沟通,态度亲切和蔼,视患者如亲人般关心、重视、呵护,倾听患者诉求,消除陌生感。

患者提供良好的人际交流环境:鼓励患者与家属、朋友、同事以及医护人员交流,使患者得到亲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和理解,缓解患者担忧焦虑的情绪,使患者情绪平稳,乐观积极。提供方便快速的网络服务,使患者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沟通。并且积极关注患者情感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心理护理,理解关爱患者的情感需求,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

2.4尊重的需要 尊重患者的个性和日常生活习惯,使患者对战胜病魔充满信心,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在各项操作前,充分告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自及选择权;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异性的回避,窗帘屏风遮挡,有效遮盖暴露部位;特殊检查时,尊重患者意愿可选择同性医务人员进行操作,由异性操作时留同性的第三人在场协助。引;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时,保持目光接触,认真倾听,注意语言的表达,不使用尖锐的词语,避免由于医务人员语言不当而引起患者的不快。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3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监测 事件处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突发事件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受应对体制不完善、应对能力不强及环境信息发送迟缓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导致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无法及时的采取救治措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本文笔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做如下简要分析: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结合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作出的规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一般是指没有任何事先征兆,突然发生,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及威胁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等损失及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比,该事件在实际运行中,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几方面。同时在该事件出现前,其发生是无法通过人力进行预料、逆转的,同样,针对这类事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准确的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破坏程度、产生的后果;一般来讲,一旦出现该事件,将会对公共利益造成直接威胁,甚至在情况严重下,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处理这一时间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采取监测措施,避免延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从我国近几年遇到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能够看出,结合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国家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了总体预案,并将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I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II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ⅡI级)和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Ⅳ级)四级。但在实际监测中,则需要监测人员对该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在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还能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监测程序

工作人员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监测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程序规定,有步骤的对其监测,并在得出监测结果后,第一时间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确保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讲,在整个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其监测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应急预案的制定

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自身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准确的时间、地点、破坏程度及造成的后果。因而在处理这类事故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处理措施,制订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措施,以便在事件突发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相关人员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对事故方负责的态度,对突发事故积极开展调查,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各地整部、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应给予相应的配合,同时对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积极救治,在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能减少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事故救治措施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从根本上认清自身的职责,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及时控制的同时,还应将救治信息及时的告知群众;环保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应急监测,并在自身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理工作,确保应急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整个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开展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成立专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在统一指导、统一协调的过程中,科学、完善的启动应急方案,使其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

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应急预防的制定,其核心目的在于对突如其来的染污事件开展积极的处理工作,将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结合应急方案的工作程序,其主要包括接报、研制、报告、预警、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所、现场指挥,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终止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针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何对其处置,将直接关系着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结果。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环保部门作为该事件的主要工作部门,应在同一领导下,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将该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救援建议,有效地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从监测项目、监测范围、监测点位及现场采样等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着监测结果,从整个突发事件造成的污染范围出发,灵活运用应急监测方案。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监测,以便在得出监测结论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在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监测时,工作人员还应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在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无误时,还能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黄娟,邵超峰,张余.关于环境风险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3).

[2]吴玉萍,胡涛,赵毅红,葛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J].环境经济,2009,(Z1).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4

一、加强领导,做好海岸边危险地带“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我们镇以海岸边危险地带行政村为单位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1、村:(人大主席)为组长,(片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成员:(工作队队长),(村干)五人组成海岸边危险地带“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2、村:(副书记)为组长,(片长),村支书)为副组长;成员:(工作队队长)、(村主任)五人组成海岸边危险地带“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二、工程基本情况

1、海堤位于镇东南方向平海湾畔,距离镇址13公里处。该工程建成于一九七八年九月,海堤长度5.105公里,堤顶高程6.2—7.3m(黄零),堤顶宽度2.5m,内坡比1:1.5,外坡比1:1.5,平台宽1:3m;堤内涉及户数453户,人口2260人,保护农田面积0.26万亩。

2、海堤位于镇东南方向平海湾畔,距离镇址11公里处,该工程建成于一九七九年十月,海堤长度2.3公里,堤顶高程6.2m(黄零),堤顶宽席2.5m,内外坡比1:1.5,堤内涉及户数52户,人口287人,保护农田面积0.32万亩。

三、海岸边危险地带存在问题

海岸边危险地带现有地面高程一般在“罗零”高程6.5至7.5米之间,当台风加上海潮涨水顶托,上游洪水排泄难度大,大暴雨临莅就容易受淹。而且危险地带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工程质量方面较差,隐患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四、险情

当台风大暴雨来临时,由领导和“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有权决定险情信息(分警戒信息,危险警报)。

五、险情警报

1、出现警戒险情时,村委会必须利用广播或派干部通知各家各户;

2、当出现危险险情时应立即动用广播、敲钟、敲锣、烟火等传播介媒作大范围的危险警报传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六、群众转移

当接到危险险情警报时,危险地带的群众应立即有序向安全地带转移,转移必须遵循“先人后物”原则,并按事先探测的转移地点和线路撤离,转移带队负责人员名单如下:。

1、村:由张国田带领十名村干部负责组织上奎、下厝片的尾顶坑、石牛兜、后厝、尾房自然村户数453户,人口2260人撤离,转移到小学。

6、村:由朱文桂带领四名村干部负责组织仙厝、二个自然村户数52户,人口287人撤离,转移到小学。

七、各村组织一支应急抢险队伍

1、村组织一支30人应急抢险队伍,由村主任负责带队。

2、村组织一支30人应急抢险队伍,由村支书负责带队。

八、警报解除

当险情确已排险后,应险情警报解除信息。由各村委会用广播或派村干部通知群众,但必须先派村干部认真检查受淹住房建筑物是否存隐患问题,若出现隐患,应及时组织抢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5

公众聚集场所主要包括影剧院、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室内游艺厅、具有演出和放映功能的礼堂等公共娱乐场所及设施;宾馆、饭店、酒家、招待所等公共餐饮住宿场所;酒吧、网吧、氧吧、咖啡屋、美容美发厅、足浴室等公共休闲场所;体育场馆、保龄球馆、台球馆、健身馆、旱冰场、室击场等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对外营业场所和商场、集贸市场、证券交易场所等营业场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俱乐部、群众艺术馆等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医院、养老院和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物资交流会、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庙会等群众性活动场所;其他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公共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自然灾害、火灾事故、触电事故、交通事故、踩踏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和治安事故等。

一般行业和场所的危险源总是和某种能量或能量的载体有联系。而公众聚集场所最大的危险是来自公众自己。同时,公众聚集场所具有各种设施复杂分散,场所面积大,并且人员多、密度大、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并且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者对引发事故的人为因素难以预防、控制和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所以大量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某项活动,一旦发生事件,人群存在从众心理及盲目恐慌,往往会导致灾害扩大,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发生的一次性人员伤亡较多的非工业事故,均发生在公众聚集的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多建在人员集中地段,或附设在其他建筑物内,这些场所布局紧密,防火分隔差,防火分区小,事故的繁杂性和危险性增加。同一建筑多种经营共存,而且各自属于不同的经营者,安全管理混乱。公众聚集场所人员集中,密度大,多数人员缺乏逃生知识,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疏散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一些公众聚集场所室内装饰装修使用大量易燃材料及各种塑料、化纤、海绵制品,火灾发生后产生有毒烟雾,大面积扩散蔓延,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电气设备较多,电力负荷大,电气绝缘材料容易老化,电线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容易造成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有的公众聚集场所设在地下建筑内,由于受条件限制,出入口少,疏散步行距离长,发生灾害时,人员疏散只能通过出入口,不能象地面场所那样通过其他办法仍可疏散,地下建筑无自然采光,断电时,人的视觉下降,心理恐慌,疏散更加困难。有的公众聚集场所经营者不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安全设施和器材,或者对设置的安全设施和器材不进行维护保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公众聚集场所不按要求设置明显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员的安全疏散无保障。还有的公众聚集场所为防盗和便于管理,堵塞、封闭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有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宽度、疏散门的开启方向不符合防火要求等等。从安全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公众聚集场所潜在的危险性。

防范公众聚集场所安全事故,首要任务是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为此,我们要采取以下安全防范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规划、审批和检查

在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区域安全距离内;重大危险源可能危及的区域;矿区塌陷可能危及的区域;尾矿(含固体废弃物堆场)可能危及的区域;燃油和燃气长输管道安全距离内;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和其他危险区域内不得新建居民区、学校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场所。

对公众聚集场所申报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检查其是否依法通过了公安消防机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是否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是否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符合规定;消防设施运行、消火栓状况以及灭火器材配置是否符合规定和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公众聚集场所应当确定专人在每日营业活动结束后对营业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清理人员,消除遗留火种,检查电源,关闭防火门,放下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需值班的,应当明确专人值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脱离岗位。要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公众聚集场所的机房、消防值班室等安全重点部位。严禁在营业时间内堵塞消防通道或安全出口上锁。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封闭封堵外墙窗户或采用固定铁栅栏。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夜间留宿人员(值班人员除外)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人为损坏或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在营业时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严禁乱拉乱接电气线路或违章用火、用电、用气。

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公众聚集场所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在重大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场所或者停止举办群众性活动;其中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应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2.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故并没有固定的危险源,最大的危险多半来自人们自己的无知和大意。人们进入公众聚集场所前就应注意自己活动的安全问题,哪怕简单的活动也应有安全意识,这样便于发现需要防范的意外情况;还要穿戴与活动相宜的服装,配备适当的工具;平时应多积累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和救治方法,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才能发挥作用,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人们进入公众聚集场所时,自己要有意识的了解其内部地形,熟悉所有通道的方向,并做到心中有数;应认真阅读安全需知,并认真遵守;向管理人员了解安全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商场;一旦发生险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惊慌失措,切勿上前拥挤,应尽量向人群少的地方躲避,或听从管理人员的安排,有秩序地撤离现场。

3.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

公众聚集场所事故的防范,是对公民整体安全素质的考验。除了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者应尽可能消除灾害、事故隐患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事故防范意识和临场自救及互救能力。只有公民整体的安全素质提高了,我们才能安全地进行公众聚集场所的各种活动。公众聚集场所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应当组织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在营业活动期间,应当采取张贴图画和广播、播放闭路电视等方式对场所内活动人员宣传预防突发事故,如:防火、灭火、疏散逃生和救援等安全常识。

4.制定公众聚集场所应急疏散救援预案

因为大部分公众聚集场所是安全预防重点单位,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重点制定应急疏散救人预案,以便于平时进行演练,发生灾情时按预案有序地组织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公众聚集场所应急疏散救人预案的主要内容是:⑴人员疏散的组织。应设事故广播组、事故照明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救护组等,并明确分工;⑵人员疏散的现场指挥。通常由场所领导或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指挥,救援队到场后参与指挥或直接指挥;⑶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如步梯、消防电梯、疏散楼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避难层(间)、直通室外的门等;⑷确定选择疏散路线。选择疏散路线的原则是:选择最短的直通室外的通道或出口、尽量避免对面人流和交叉人流、选择烟气尚未充斥的通道或出口、选择直接通往疏散楼梯间的通道或出口;⑷疏散救人所需的救援车辆和技术装备,需要调集的各种协同力量等。

5. 推行安全评价制度

在一些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者中,只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安全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导致群死群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国家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应要求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内部装修以及用途变更的公众聚集场所工程项目,必须依法报送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审核、验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开业前以及群众性活动举办前,有关人员应当对公众聚集场所位置及周边、安全设施、电气电缆、特种设备、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救生器材等进行安全评价。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源,落实整改措施,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6.推广公众责任保险

日常生活安全预案范文6

由于整个船舶的运作系统较大,因此船舶的用水量也较高,排出的污水也自然会很多。船舶上的污水和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很类似,主要包括:厕所污水、医务室等一次性的废弃物、洗澡水、洗脸水,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废水。MEPC组织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决议:凡是船舶中排出的生活污水,一定要按照要求将污水放到船舶的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实验,查看这些生活污水中,有没有哪些废水是灰水,灰水是由另一个污水处理排放口排出。

二、船舶污水对内河污染的危害性

船舶的污水与日常生活中的污水不同,船舶排放出去的污水,其污染性要远远超过正常的生活中排放的污水。生活用水发生污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船舶的污水排放造成的。如果船舶的污水长期堆积,而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将会对周围的用水环境造成影响。尤其会给那些自净能力较差的水环境带来更大的污染。船舶的生活污水,如若不进行及时的处理,污水中的细菌便会在船内堆积,产生大量地细菌污染,这种情况下的污水,如若排放到内流河中,那么我国居民用水的安全隐患,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三、污水处理装置的技术多样性

随着内河污染的严重日益加剧,我国应对于生活用水的污染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传统的船舶污水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现今船舶污水排放量,对于内河产生大量的污染,这也给日常生活的用水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针对治理船舶污水排放对内流河造成的影响,我国应该制作出紧急的预案。首先,要提高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技术,传统的污水处理装置,已经解决不了生活用水被污染的问题,需要开发出创新的方式,对内河的污染进行处理。因此,减少对内河的污染,是当务之急。现如今,已经有很多新型的、科学的污水处理装置诞生了,除了传统的粉碎杀菌消毒后排放或用污油柜贮存港口接收排放的方法,还有很多,对于内河船舶污水排放进行很好地清化的方法。比如:物化法、电解法、生化法以及膜生物法。通过以下的介绍,可以对这四种方法优势和缺点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第一个是物化法。物化法主要是利用机械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机械体积较小,安装方便,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而它的缺点是要加入大量的化学药剂,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化学药剂需要很大的地方来储存,而且会对水上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而且要经常清洗机械的管道,否则会发生堵塞和异味。第二种方法是电解法。一样是利用机械,通过电质分解的方式,将污水及污水中的垃圾进行分解。优点是,机体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安装方便,可以同时处理灰水和黑水。机械运行方便,关机简单,而且不会发生异味。不过缺点是投资的费用较大,排出的水中,氯元素较高,不达标准,水质偏弱酸性。第三种方法是生化法。优点是运行的费用较低,投资较小,缺点是机械的体积较大,处理污水的方法比较单一,每次启动比较耗时耗力。第四种方法,也是时下用的最多的方法:膜生物法。它是将传统的处理污水的方法与膜分离技术二者相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它主要依靠膜生物的反应器,来对污水中的微生物和细菌进行分解。这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装置的稳定性较高,给污水处理的提供很大的便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