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机设计、高低压电器、电机控制、智能化电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建筑供配电等。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师、电气设计师、技术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电气工程师;

2、电气设计师;

3、电气设计工程师;

4、电气技术员;

5、技术员;

6、机械工程师;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2],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

(二)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

(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3]。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突出对于技术发展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岗位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实际内容。

二、面对人才需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解放人的思想意识,开放性的态度理解世界,提倡个性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不断突破前人的创新所形成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提出问题,利用他们认为可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他们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性的,整个教学的展开都牢牢的体现这一基本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突破在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创新的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养成。大一介绍自动化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重要设备、主要理论创始人的名字、学历,职业经历等基本内容。大二时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难点,近些年的突破点,研究的方向,学校专业的带头人,取得的成果等。大三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以兴趣小组、社团、创新实验课题参与等多种方式亲自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大四为分水岭,就业的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实习的途径了解企业需要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技文献,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理论研究、分析和讨论是有效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专业老师、企业的突出技术人才,甚至还可以邀请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经验,介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灵感的源泉,困难的解决思路等。讲座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已有的科研项目、创新计划,与学生们分享,从新的思路分析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评定,进一步提高对创新的认识。

(二)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时期的学习本身上就是“自主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教学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却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这段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建立,关键知识内容的储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后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步骤的能力形成。安排学习主线,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补充的只是课堂外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宽度,对于兴趣点加深深度。成立若干个自学小组,由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力争在组内解决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反馈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答疑,或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解答。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即使出现失败的情况,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明显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时,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发展性的分析和记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推进,对于存在的知识掌握不清,理论混乱的情况,选择突出的问题利用答疑时间处理。还可以抽出少量的课时,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讲解,增强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方式与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向的创新

1.创新方向确定的方法教学创新和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新方向,只有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在明确创新改革方向时,首先需要对社会上各大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从而制定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需要对历年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制定详细的改革措施。最后,要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2.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要兼顾其他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既要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生产、服务型人才,因为电气行业不仅涉及到电气设计和电气制造领域,而且还有电气产品的销售领域,所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侧重点。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强、实践性高,大部分岗位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时必须依据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原则进行。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创新中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样分配到每科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教师很难讲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全部讲完,学生要完全理解吸收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加入实例分析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材内容改革中,首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框架,然后加入实例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将社会生产中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引进教材当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最后,在课后作业题中加入对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进步方向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2.专业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这一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但是,就课堂教学的理念却是可以得到创新。首先,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次,善于利用现达的通信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能容,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电子图书、音像、模拟软件等的利用。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电气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的考核观念要改变,在制定考核计划是,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上。3.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首先,建立双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在岗实习。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在岗实习主要是学习时间技能。两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其次,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扩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降低验证型实验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研究型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研究型的思维,增强学研究能力,发展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实习阶段的模式创新

首先,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是电力行业的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培训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培养学生。其次,要创新实习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实习。最后,要在最后毕业考核中加重实习成绩的考核,可以和单位签订合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用人单位和学生意向在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业,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考核期。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结合,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电气专业人才,也能促进社会电气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等.“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78-82.

[2]陈海霞,王锁萍,熊田忠.面向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90-193.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设置;成果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那么,是否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呢?事实上,即便是高职院校也不可能随时、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下文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展开讨论。

我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特色不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一段时间内,我院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方面涉及较多的专业,例如,工业企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气技术及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现代应用电器与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使得专业改革和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积淀形成专业特色。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的适应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院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方式就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办学效益不高从1995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增设比较迅速,例如,机电一体化、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楼宇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等。而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面临较大的教育投入问题,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院校建设的重要时期,资金、师资队伍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专业的独立建设难免出现重复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从而加大了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使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降低。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及其设置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指与机械、电气、电子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

设置原则(1)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是依托于现代制造业中各类典型的机电、电气、电子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形成的一类相近专业;从校内来说,我院是一所信息类学院,长期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办学,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有共同的课程内容。专业群由于面对现代制造业中大致相近的职业,例如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不少专业群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共同的核心课程或者共同的实验实训课程。(3)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由于专业群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共用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于专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4)有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群的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师资队伍相应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样,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5)有核心专业。在依托行业建设的专业集群中,江苏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处于核心的地位。该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久,积累的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广泛。核心专业成为凝聚专业群的核心。

设置的方式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该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者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也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的细化需要。此外,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我们以行业为背景,以所面向的就业职业群为标准,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对专业进行设置(见表1);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技能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见表2)。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的成果

以核心专业的建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于2005年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年通过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教改试点专业验收。

以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群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三门课程荣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主编及出版教材共12种,校内讲义32种,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部教材设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有三个多媒体课件获省级奖励。

以专业方向的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者对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以实训室建设为主,完善实训配套建设体系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我们还十分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学校累计投入近一千万元,建成了较为完整、先进与稳定的实训体系,包括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中心、电子设备实习工厂、机电实训中心等,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江苏省首批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中心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以高水平师资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教授、副教授占35%以上,博士、硕士超过50%,其中包括江苏省级教师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333”培养对象4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国家级专利1项,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5项通过市级鉴定。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近四届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高级工通过率达到30%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近两年的社会调查显示,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近五年来,学生荣获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机械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实践证明,这是适合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第一,电气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够看到有关电气工程的应用,这能够使一些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也能够让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飞速的提高,不过,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原有技术必须经过变革才能够满足现企业的要求。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仅能够带动国家经济,还能促进国家工业的发展。论整体实力,我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人均生产值却不是那么乐观,所以必须要有更加科学的管理,让我国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综合国力更加强大,早日实现小康社的奋斗目标。在管理岗位中,通过应用电气工程技术,管理的效率越来越高,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解决企业在应用电气工程技术过程用遇到的重要问题,企业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带给企业更多的收益,管理时应用电气工程的相关技术,不仅更加节约、更加高效,还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在化工厂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我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化工生产单位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化工单位的生产需要冒很大的危险,所以,只有通过探索水平更高的技术,系统在运行时多能多一分安全,必须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如今,很多化工单位都开始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以此来控制线路、设备还有通信工程。应用该技术以后,对系统的监控工作也能够由它来完成,对有效的数据处理分析之后提供给工作人员,方便工作人员在后台进行控制和监控。如此一来,生产的过程会更加便利,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第三,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够看到有关电气工程的应用,该工程可以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因此更加广泛,如今,在我国电力系统中也能够寻到该技术的身影,获得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取得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电气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并非太久,发展还不算完善,实际应用时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所以电力系统中只有电网调度能够应用该技术,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网调度中,能够充分发挥微机电保护的作用,使电网能够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其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电网调度非常复杂,通过自动化技术的使用,电网调度能够突破瓶颈,得到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准确性。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电气工程逐步向高频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工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现有的自动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急需更加高频的自动化技术支持工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我国逐渐出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环保的电气工程技术,所以电气设备需要能够多频率运行,并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加简单的操作,工业生产的过程更加高频率。

第二,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三者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使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贡献卓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今,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逐渐向集成化、自动化靠拢,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已经成熟,微机技术开始为人所知,认可度也非常高,应用的范围因此变得更广。互联网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有机融合,即是微机技术,通过应用该技术,生产产品的速度更快了,耗费的人力更少了,繁重的工作不再需要人来执行,使工业生产向自动化发展的速度更加迅速。

第三,开关设备智能化。微机技术经过许久的发展进步,已经趋于完善,认可度非常高,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逐渐建立起了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中拥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是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未来智能电网的建立需要以此为基础,在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开关设备的智能化这一趋势锐不可当。

第四,操作人员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更加智能化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逐渐发展了起来,操作人员的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部分需要操作一系列设备的工作人员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设备,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反馈。而我国如今的操作人员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充足,大部分的操作人员接受培训过于简单,安装和调试设备时出现的问题过多,设备的运行效果不佳,问题频频出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拥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于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要求很高,如此才能保证设备的运行效果。所以,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需要加强,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学习电气工程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探求根本,基础知识要掌握牢固,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实践,了解本专业,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认知,善于创新,不畏挑战,有目标、计划,争取做一名符合要求的科研工作者。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探索,能够使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在进行竞争时,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助力,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能让企业在进行竞争时占有很多优势,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国家力量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怡.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21(1):25-25

[2]刘军辉.关于机电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41(9):236-236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当今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析

(一)定位准确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前提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而服务、就业和技能培养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对象――市场,只有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找到培养人才服务的对象,才能了解技能的需求,才能确定就业的方向,因此,准确的市场调研和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索,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我校机电工程系作为一个办学单位,独立创办了教学下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能为专业发展作为依托,从而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确定本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自上而下地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群的特点,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根据生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突出本专业的传统特色,在电气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改造领域:包括各类高低压电器开关设备(如变压器、配电柜等)的安装、操作、维修、调试、改造;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等。结合现代工业,在机电设备尤其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维修、调试、改造。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修和调试。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实践教学是重点,如何分配实践教学时间,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自动化专业特点,满足职业技能要求,是教学体系改革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东北地区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行业背景不明显,与数控、模具等专业不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明显的行业依托,进行职业教育比较困难。黑龙江省哈大齐的建设致使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复苏,这无疑将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为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进行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变化,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市场需求下,转变教学思路,本着实用精神,把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进行扩充并调整显得尤为必要。学院成立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仅有几年时间,但已经具有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强电与电气控制上的显著专业特色。

二、课程改革

我校教学改革中,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将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相结合,制订了具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及导向性的培养方案,使我们能培养出特色鲜明、有较强应用能力、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改革。

1.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建设必须做的一件事。系针对试点专业的建设派专人负责,先后调研了“建龙钢铁集团”、“德恩开关厂”、“中国一重”、“大庆华谊”等多家用人单位。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调研报告,为专业的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

2.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能够对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我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既包含了本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又有私企及国企单位技术总工。在每一学年的培养方案论证及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请他们参与专业的建设。无论是制定大的培养计划,还是小的课改方案,都请他们提出、给予建设性意见。随着科技水平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我们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市场定位。

3.专业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教学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依据。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离不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培养以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上,应该不断调整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是整个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特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训练,应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改革实践教学与考核,突出职业教育技术考核特点。“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一个捷径。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第三学期进行学生教师工厂实习,积累工程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中,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增加学生应用能力。根据就业和专业自身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弱电结合,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一专多能,多才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机床电气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将机床再制造技术引入到机床电气与PLC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专业建设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各教研室制定出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该标准包教学大纲、实施标准及考核标准。同时为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们平时自觉学习的习惯,系对主干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即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提高到40%-50%强调了过程教育。在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上,开展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等措施。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趋势。

5.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调速系统运行与维修、电机拖动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4门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生产任务课程化”课程。

6.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上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实施双基、双技、双跨辅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宋书中,葛玻,卢秉娟.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