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1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至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我国进入了“后应试教育时代”,这将改变美术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想“给力”却“无能为力”的现状。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美术鉴赏过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担负着公民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艺术语言,理解作品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意蕴,培养学生视觉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提升艺术素养。
一、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正确运用艺术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美术语言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视觉语汇组成,经过艺术家的有机组合成为艺术语言。比如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或一条直线,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法则进行创造,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如:马蒂斯的《女人像》,用变化的线条为艺术语汇,通过画家的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果把美术作品看作是锁,那美术基础知识就是钥匙。美术鉴赏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而忽视了美术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内容要素的探究,欣赏方法将难以掌握,欣赏能力也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应以美术知识为理论支撑,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二、丰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宏观地看美术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几乎每一幅美术名作的背后,都包含着一段历史时期的审美观、一个流派的标记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各阶段、各类型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也不一样。
美术课程里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老师不要局限于某一课时内容,可以灵活选择、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比如极具个性化、激情四溢的画家――凡高,他追求艺术的完美,绘画中充满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线条,如《鸢尾花》、《星月夜》、《向日葵》;他备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崩溃状态,在癫狂状态下割去自己的右耳,此阶段曾画了著名的《自画像》;1890年5月17日,心情忧伤郁闷的他画了《麦田上的乌鸦》,几星期后他结束了自己仅仅37岁的生命。又如另一位画家毕加索,他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于1909年,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对西方美术现代流派影响很大的立体派创作方法,后来又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画了《格尔尼卡》、《和平》、《和平鸽》等名作。
三、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创作的空间,深刻体会作品的艺术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艺术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等语言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
美术作品的意蕴似乎看得到但又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传。这是因为意蕴的内涵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它是一种情思,一种包含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层次思考,或曰哲理思考。美术的意蕴以宇宙和人生为对象,玩赏自然与社会的色相、光影、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高深的心灵具体化。美术作品的意蕴要体现美,而一切美来自心灵的源泉。美的意境创造有赖于创作者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养和对生活万象的体验。
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意蕴包容了创作主体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表现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牵涉生活的广阔领域。因此,要提高学生领悟艺术意蕴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扩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在教学中传授相应的美学原理,使他们掌握审美的原则和概念,掌握美学史常识、艺术名作常识、作品欣赏常识等,启发他们运用掌握的美学原理去开拓创作思路,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境界。要在美术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丰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自觉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具有当代审美意识,摆正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将深刻的审美意蕴融入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同时还应注意培植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体味雅与俗、古与今、中与外等各类美术作品的品位,具有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品质和积极、良好的美术创作心理素质,从而创作出思想健康、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3
关键词:创意色彩;目标性;有效性;直观性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已有的理论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安排与组织,确定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对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应对。换句话说,教学设计就是对上课教的内容和如何教的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的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易度、学习者情况分析、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是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们之间是联系与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设定不完善,教学的实施过程都将存在问题。
一、目标性的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称为学习活动。学习主体与仅仅在教室中占有一席位置的应答主体不同。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对美术学习课题与内容进行能动的认识、思考、表现或练习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这充分说明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这也就要求在整个创意色彩教学设计中,目标的明确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1)要根据学生阶段性的学习需要水平设置创意色彩的教学活动;(2)根据创意色彩在美术教育中的目的与作用,安排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创意色彩的绘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勇于表现的自我实现价值。
二、有效性的原则
有效,就是要求施教者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对本课题的效率性原则要求施教者通过对小组活动的地点、活动次数以及活动内容的合理安排,最终所能达到的效果。像色彩的基础性教学,要以色彩写生为主,通过对物体的写生训练锻炼学生观察色彩、认识色彩、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比如,色彩的基本常识包括色相环、三原色、间色、复色、互补色等,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具有形象的把握。在写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光线对色彩变化的影响,即光源色、固有色、色彩的冷暖、空气透视中色彩的变化规律等。在讲授色彩基础常识这类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创新手段与实际操作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从小组的各种活动中,体验到创意色彩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相扣,每一次的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认真地参加活动才能做到以少积多的效果。
三、直观性的原则
直观性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施教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经验,形成对所学知识的表面形象的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绘画思维的发散。在教学中,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可以通过采风的直接参与型的体验式,也可以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料的展示。在创意色彩实际教学中真正选择哪一种的直观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绘画的水平确定。例如,在兴趣小组创意色彩的色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都可以采用图片与多媒体的比较教学法解决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运用创意色彩之色调的和谐与统一的原则创作作品。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 美术教学
一、立足少数民族特色,培养学生特色审美观
(一)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地区文化发展不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和沿海的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重重困难,诸如经费的投入、师资的水准、教育的观念、教学的设施等。因此,要搞好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学应该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最大的发挥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就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等,通过自己的认识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用图案、色调、纹样、造型等展现给其他学生,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递,以及民族特色的表达。
(二)鼓励学生了解民族发展史,培养特色审美观
首先,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发展史进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提高学生会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作品分析它的文化内涵,从简单的作者介绍到作品的细微末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其次,介绍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中国的美术拥有着特有的东方特色。
二、发掘少数民族特性,塑造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营造少数民族特有的美术教育环境
与其他地区不同,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应该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借助各种材料,以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形式来教学。
(二)注重学生的多样化特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需要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巡视学生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对于学生的观察应当是积极主动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特性,建立个人的个性档案,教师在安排工作和作业时才能有所参照。教师应鼓励学生,有问题就向老师询问,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进而才能够因材施教。
三、重视学生审美鉴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学生普遍表现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在课堂上难以静下心来欣赏作品,大多数学生缺乏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对课程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人文艺术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根据学科的特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属于视觉艺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和体会,美术作品的鉴赏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感性,二是联想与想象。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选择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比较具体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作品的学习,了解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及特色,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民族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精心的备课,从基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教师所选的美术作品要从形象上就能吸引学生,主要是能打动学生。教师应借鉴和整合多种资料,让学生对每一个作品有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注重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可以说是欣赏美术作品的敲门砖。要能更好的欣赏美术作品,美术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让美术欣赏上升一个档次,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没有美术基础知识就不清楚基本的鉴赏方法,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整合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5
关键词:基本能力;高考;美术;教学策略
今年是山东省实施高考改革的第六个年头了,从开始时的步履维艰,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其中的行程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基本能力学科范围宽泛包罗万象,所以也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时化,注重各科积累,保持与时俱进。下面,以美术学科为例,谈谈针对基本能力学科的特点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师自身能力提高是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目前,纵观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无不蕴含着新课程所赋予的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主旨。因而,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例如,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经常观摩同行的课堂教学,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了解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新动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借助网络媒体的巨大功能,搜集优秀的高中美术教学教案和课件,借鉴吸收一些美术名师的教学经验和具体做法,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是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重视集体备课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基本能力是山东高考的特色科目,也是新课改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提高。例如,采取“包班”的形式组织基本能力学科的教学。所谓“包班”,并不是包教所有科目的教学,而是针对基本能力的特点,进行包督促,包反馈,也就是督促学生学好基本能力,督促各科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专业优势,并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反馈给各科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进行集体攻坚,为提高“基本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针对高三学生时间紧、课业多、分秒必争的特点,提高基本能力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提高基本能力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对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训练和应用方面的训练。
2.联系热点。注意时事热点与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知识的联系,注重美术知识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理清其系统知识的框架,提高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
3.精选习题,适度练习。以市编教材为载体,既要避免“光说不练”,又要避免过度练习,既不能让学生无题可做,也不能让学生深陷题海。
4.精心讲评,注重积累。讲评时,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注重日常知识积累,总结经验,建立错题集,避免重复犯错。
5.加强日常规范教学,凸显良好的答题习惯。由于网上阅卷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晰工整的书写,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力争杜绝书写潦草,乱勾乱画,以及用涂改液涂改等不规范的书写,告诉学生要从阅卷的角度去考虑,让自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决不能掉以轻心。
6.多用赞扬激励的话语,做学生的贴心朋友。高三学生面对高考,难免心事重重,压力也随着高考的来临而日趋加大。此时,我们应该视学生为朋友,尝试做学生的知己,多用赞扬、激励的语言,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切忌用粗暴的语言,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由于基本能力考试的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因此,各学科教师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必须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我们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精心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要求,努力做到让新的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而不是盲从跟风,人云亦云。
2.认真推敲和梳理,让各科教师自觉达成共识。我们本着基础性、整合性、导向性、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六原则,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力争达到把握重点,以点带面的目的。
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范文6
在美术兴趣小组画展顺利开放的同时,本学年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也得以告终。本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个性品德的目的,使我们的美术兴趣小组顺利开放。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为了这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在表现美德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们喜欢这种活动方式,家长们满意这种教育方法。本学期参加的人数与上学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多,很多学生是本学期刚刚报名参加,在以前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培养训练,只是凭着好奇心、兴趣来学,其基本功并没有得到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与其他美术班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
为了能做到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要满足其他学生,本学期我采用了素描基本功的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引导他们慢慢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并掌握正规的专业技术,为今后有兴趣专攻美术专业打下基础。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了解了美术的文化。另外在学习中能运用所学方法创作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创作一些有时代性的科幻作品。通过科幻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迅速发展的科学世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让学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收获、许多进步,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2
本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绘画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个性品德的目的,使我们的美术社团顺利开放。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为了这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在表现美的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活动方式,这种教育方法也取得了实效。
本学期参加社团共40名学生,人数较多,且一部分在以前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培养训练,只是凭着好奇心、兴趣来学,其基本功并没有得到锻炼。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采取了素描基础教学法,做到既让
他们学到知识,又尽快缩短差距。
现将一学期的活动具体总结如下: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学期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三、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四、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本学期社团收获是可喜的,缪莘杰、叶一婷、苏杭三位学生荣获校第六届艺术节比赛绘画类一等奖,孙成豪等15位学生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洪雨、李君如还获得瑞安市科幻画比赛一等奖并参加温州市比赛等等。当然,社团活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今后我会努力完善。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3
美术学科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和谐发展。在本学期我根据学校安排,和李业雯老师一起开展了美术社团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素描,理解透视、构图技法知识;学习剪纸技法、感受剪纸的魅力;学画儿童画,学习油画棒技法,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二、在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着重培养四个能力,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社团活动内容:素描,儿童画,剪纸。每周一次,让有美术兴趣及特长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技能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