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科研课题“基于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CKYQ1130)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专注程度正日益增加。发展绿色建筑是在建筑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比较成功,且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学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评价体系。虽然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金级为39~51分,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 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到生产运行,再到报废淘汰(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现行《标准》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而仅仅要求申请方自身对建造过程进行自控是不够的,申请方可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在报送文件中造假,所以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才行。建议在项目开发期间首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评分,待项目交付使用后再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房地产项目绿色与否的最后评估结果。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距很多,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M].建筑节能,2010.5.38.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2
以标准为先导,推动绿色医院建筑发展,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德两国亦不例外,目前,两国都在编制各自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并通过先行开展一些绿色医院建筑案例的试评,对标准进行完善。2.1德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德国应用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前已推广到奥地利、瑞士、丹麦、卢森堡、保加利亚等国家。DGNB已先后开发了新建办公楼、商场、住宅、饭店、医院、会展中心、剧院和图书馆的评价体系模块以及办公楼等既有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块,但这些模块的架构和核心内容(80%左右)基本相同,只是在标杆值和评分量化权重设置方面各有不同[3]。DGNB已基本完成专门针对医院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的编制工作,该体系称作可持续医院建筑评价体系(DGNBHC),目前正在4家医院进行试评,试评结束后将对评价标准作最终修改。DGNBHC的制订流程详见下图:图1DGNBHC制订流程DGNBHC主要包括建筑生态、建筑经济、建筑技术设备、建筑流程、社会人文、建筑场地选址六大内容,与其他建筑评价方法基本一致,但各项指标的量化值有所不同[4]。DGNBHC特别注意了节能和环境对于医院建筑的重要意义。下面通过2个案例介绍德国绿色医院建筑。2.2德国绿色医院建筑代表案例1)施派尔基督教会医院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2004年由施派尔基督教教会护理机构和施派尔市基金会医院合并而成。该院目前共有约1000名员工,444张病床,2011年共接待约2万名住院病人和1.9万名门诊病人,实施各类手术6640例,接生新生儿2059例,年营业额8370万欧元。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工程于2009年开始设计,预计于2014年完成。正在实施的扩建工程占地面积为3.4万m2,建筑面积为12.1万m2,住院部扩建50个病房,总投资为6500万欧元。扩建工程采用的主要绿色措施包括:优化建筑平面,扩建后,重症病人与普通病人入口将不同;采用内院结构,保证绝大多数房间都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冬季的供暖负荷;采用热电联产和蒸发冷却,近20%的电能将由热电联产提供,以减少医院的运行能耗;院区开辟专地,供住院部的老年人种植花草,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该扩建工程已取得了DGNB可持续医院建筑的铜级预认证。目前,医院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但医院未扩建部分正常营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扩建部分与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由于良好的布局规划和防噪声措施,无论医护人员还是院区病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噪声或者堆积建筑材料的影响。
2我国绿色医院建筑发展
我国2006年颁布了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建立了1整套完善的评价和管理办法,在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高速发展。2012年,考虑到绿色医院建筑的发展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计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编制。目前,标准已经完成征求意见,以及年底前将完成送审和报批。
3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比较
3.1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中德两国都在编制本国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将我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思路与DGNBHC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详见表1。3.2中德绿色医院建筑技术差距与原因分析中德医院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环境质量还是人性化管理都还存在一定差距的。下面以外墙外保温和供暖供冷节能技术为例,介绍中德医院建筑节能技术差距,并分析主要原因。1)外墙外保温建筑围护结构外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应用发展已有6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积累,日臻完善。而我国虽高度重视外墙外保温技术,且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发展历史也才30余年,在保温板厚度、施工工艺、节点处理、保温材料性能及相关检测验收方法上与德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2)供暖供冷节能技术措施经过近30年节能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供暖供冷节能技术的框架体系是基本完备的,地源热泵、辐射供冷供暖、气候补偿、热回收、风机变频、温控行为节能等措施我国均有研究和应用工程。更进一步,随着实践工程经验的丰富,由最初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到现在逐渐建立起更适合我国国情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并且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总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受基础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一些细节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性能有待提升,最为甚者,个别种类产品的核心元器件需要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其可靠性较高。比如,此次考察的海德堡艾提阿努姆美容医院里空调设备热回收率高达95%,这在我国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4总结与思考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3
关键词:LEED;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商业运营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LEED商业运营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目前,全球针对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简称USGBC)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的“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标准体系最具有影响力,得到全世界114各国家认可。
2.LEED商业运营模式成功的原因
LEED成为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于它以市场为中心的开放性原则,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
2.1.成功的市场定位
从图1中可以LEED把认证的对象定位在相对较早的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位于市场的前25%水平的项目群体[1]。这样的市场定位可以激励更多的项目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当越来越多的项目向市场前25%的水平靠拢时,整个行业的水平便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LEED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会相应提升,以保证其认证对象的市场领先优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图1 美国建筑市场分布
2.2.成功的市场转化策略:
USBGC充分意识到,研究成果要经过媒体的宣传才能够最终成为大众的观点。因此,LEED评估体系除了宣传绿色建筑各种潜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更能更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与其他它产品区分开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建筑产品的市场化转化。
3.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及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3月7日联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或ESGB)。并于2006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但ESGB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对我国整个绿色建筑行业影响还不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尚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4.LEED商业运营模式的成功给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
LEED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典范。它的成功运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也不例外。但鉴于我国国情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别,在借鉴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转变思维,应用市场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评价是从环境效率出发的,因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不同于一般的强制性实行的建筑标准,它采用的是自愿申请的原则。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调控手段,还必须借助市场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内在推动力的绿色建筑体系。如图3所示。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立绿色建筑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起着主导的推动作用。政府利用其权威性和调控能力,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以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让消费者感觉到绿色建筑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更加物有所值。当更多的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选择了绿色建筑,便形成了绿色建筑市场的源动力。同时,政府应该为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政策优惠及规范管理,鼓励更多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健康持续的绿色建筑市场形成之后,更多绿色建筑的出现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绿色空间的同时,也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管理费用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形成如图3所示的市场推动循环。
图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市场运作图
4.2.扩大标准制定主体,充分反映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需求
在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开发商和政府是最主要的群体。其他参与者还包括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营造商等等众多群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目标、利益需求、规则,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充分考虑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在ESGB的编制过程中,参与的群体过分单一,主要以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这样的编制团队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和消费者的需求,而忽略了其他利益方的诉求。因此,要提高绿色评价标准的现实操作性和市场推动性,引入更多的群体参与ESGB的编制势在必行。
4.3.实行预认证和最终认证制度
现行的ESGB对新建建筑的评价周期为从规划设计阶段到投入使用一年后,在评价周期内对项目各项指标评估合格后才能给予绿色建筑认证。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投资更多的成本建造绿色建筑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销售量。因而,他们更希望的是在房子销售之前能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宣传他们的产品。基于这样的矛盾及结合我国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实行针对商品房的预认证和最终认证制度能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预认证指的是项目在设计阶段对各个目标得分点给出承诺,并递交初步的设计文件供建设部审核,在获得初步预审通过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该项目颁发预认证的证书。该证书可以用于市场推广等宣传目的。但通过预认证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通过最终认证。最终认证是在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一年后,经建设部的严格评估,通过之后方能获得ESGB的最终认证。
4.4.走平民化绿色道路
LEED在市场定位时,选择了市场前25%的建筑项目作为认证的的目标。这是根据美国的建筑市场来制定的。相对于与美国,我国的建筑市场分布更加离散,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经济型商品房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ESGB应该走平民化的绿色道路,更多的关注普通建筑。在选择认证对象时,除了鼓励采用高端绿色建筑技术的贵族化建筑产品,更多的应该考虑成本增加很少而又能达到一定绿色程度的平民化绿色建筑产品。现行的ESGB,认证等级只有三个,而且评价内容中控制项的数量占总量的41%至45%。因此,可以参评的项目不到60%[2]。建议增设ESGB认证等级和减少ESGB中控制项的数量。这样既能区分项目的绿色程度,保证被认证项目的市场领先优势,又能让更多的项目能够参评,鼓励普通建筑向绿色评价标准靠拢,让绿色建筑平民化。
5.结语
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发展,更应该从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出发,考虑如何健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保证绿色建筑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互动,技术指标要求与市场激励手段相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我国一定能够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既有科学性又有灵活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4
1.1基本现状
在2010—2013年,笔者多次参与了针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的实地调研工作。在对我国四大地区、全国22个城市的多次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1)抗震安全。
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使用损耗、混凝土徐变以及动荷载的作用,建筑本身结构性能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大幅提高与不同建筑功能对应不同的抗震要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部分闲置旧工业建筑抗震能力已不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
2)防火安全。
我国的防火设计规范化起步较晚,系统的防火设计要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既有旧工业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60—80年代,在设计上存在着由于系统规范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因线路老化而出现了防火问题,部分砖木结构的旧工业建筑其防火问题尤为突出。
3)低碳节能。
我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均属高能耗建筑。工业建筑由于功能需求,大部分墙体隔热保温效果较差;同时,厂房为保证采光,通常选择尺寸较大的门窗洞口,窗墙比的增大亦降低了其保温隔热效果;厂房空间体量大、层高较高,重型工业厂房层高大多在10m以上,导致了较差的控温效果;其屋顶结构和天窗设置亦对保温性能起着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4)使用功能限制。
原设计年代久远及功能改变造成建筑设计的不足,缺少电梯、卫生间等设施;周边配套设施不足,如周边交通、停车场所的设置,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功能。
5)使用舒适度不足。
部分建筑通风、采光、室内空间布局、建筑环境较差,使用时无法达到良好的舒适性。
6)改造过程中缺乏相关技术手段、评价标准不健全,对改造过程缺乏引导性,改造效果良莠不齐。
在1997—2006年,发达国家就相继开发了适应本国特点的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自1996年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以来,我国建设部门就致力于提升建筑的低碳性和使用舒适性,相继颁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378—2006等,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主要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及新建公共建筑进行评价,缺少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相关项目的绿色评价体系。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100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建筑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今社会形势与绿色建筑要求的一致性,旧工业建筑改造时需要对其功能、舒适度、环保、健康度进行提高。主要针对旧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耐久性、功能适应、生态化等方面进行改造。
1.2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的特点
通过对实地调研、考察典型项目的特点及改造使用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以制定适合我国特色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可对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项目特点进行总结。
1)建筑已存在,选址等不宜作为评价指标参与评价。
2)因为经过一定年限的使用,且工业建筑在正常使用期内往往承受较大的动荷载,所以在改造前进行结构检测十分重要。通过检测结构的强度和材料的耐久性,考察其与现行建设标准的达标程度,作为改造模式、改造规模等的决策依据。
3)因为原工业产业对环境通常有一定影响,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例如:冶炼车间的酸洗池就会对周边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因此,需要进行环境监测检查并恢复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保证有适宜的地温、清洁纯净的地下水。
4)强调原有结构、材料、设备、管线及基础设施的利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是节约材料、提高环保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原有资源的利用率是评价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绿色性的重要指标。
5)改造模式作为影响其改造规模、经济效益、使用效果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6)应尽量避免建筑立面在结构及材料上的大幅改造。一般改造时建筑外壳体量改变较小,进而对建筑周边的热环境、风环境、日照影响等物理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对周边居民生活从心理适应性上的影响亦不十分显著。
7)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上看,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与一般新建建筑项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开发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在施工和运营中,应与新建项目有着同样的标准和要求。
8)受原结构影响大,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兼容性直接影响改造后建筑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和经济性。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原建筑的结构形式、装饰构件等固件对新功能适应的兼容性,以期最大程度地结合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原建筑的各性能。
9)改造时,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环保材料和绿色施工技术进行建筑再生。如平屋顶厂房在进行屋面改造时可以利用植被进行屋面绿化,在提高建筑绿化率的同时,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有效地遏制太阳辐射及高温对屋面的不利影响。在改善建筑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滞留可吸入颗粒物并净化空气,达到降低建筑温度、节约能源、净化城市水源、美化环境和提高城市蓄、排水能力的作用。在确立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时,应根据相关项目的一般特点进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2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进行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及调研总结进行使用指标的汇总,对海选出的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研法进行其重要性得分的确定,进而根据分值及离散度对指标进行筛选。
2.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指标的选取
根据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规范、国外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等)评价标准、书籍文献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书籍文献中的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的指标体系以及通过对我国22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分析出切实影响改造项目开发、改造、使用过程的主要因素,海选出指标项目。并根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独立性、系统性、可行性这六大原则对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初步的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
2.2指标的筛选
针对指标制作关于指标重要程度的调查问卷,要求相关领域专家根据问卷中指标解释,结合指标的筛选原则对各待选指标进行评分。专家选择时应注意其专业性及各领域分布的全面性,拟在规划局、经信委、各地规划设计院相关设计人员、有绿色建筑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高校内从事旧工业建筑研究人员、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人员中进行选择。为保证评分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在评分时不要求专家对所有指标进行打分,而只就自己熟悉领域进行评分,不熟悉指标重要性评分为。评分采用的是0~5分制。
3结语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BIM;技术支撑;全寿命周期;室外环境;室内环境
1 绿色建筑简述
人类发展至今,能源和资源供应紧缺,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凸显, 人类下一步如何发展?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指明了方向。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业中的体现,绿色建筑通俗地理解就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738-2006将绿色建筑的定义为: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人们对建筑全寿命周期性能的重视程度,要求建筑全寿命周期性能更节省资源、能源和更环保。
由于绿色建筑在节能上的巨大优势, 很多国家已开始对其进行大力推广, 并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英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一直都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已在可持续建筑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德国的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也十分迅速, 其研发的新型节能材料及技术近来在国外专业媒体和博览会上频频露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2 BIM简述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性能。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的定义有三大部分: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BIM具有五大特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 正是这五大特性使得BIM自从2002年被引入工程建设行业以来的十余年里, 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建筑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3 BIM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BIM是一种技术理念,倡导共享知识资源分享建筑各方面信息, 为建筑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绿色建筑和BIM均注重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一个强调寿命周期的建筑各项性能, 另一个尽力为建筑性能优劣的判断提供可靠数据信息支持, 二者不谋而合。可以认为,绿色建筑为BIM提供了宽阔的展示舞台,而BIM则为绿色建筑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BIM对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持。
3.1 室外环境分析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再生风和环境二次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不仅如此,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以及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优劣,也与室外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改善室外风环境,降低其空气龄,合理控制室外风速、风压的意义十分重要。日照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日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要求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更是明确要求使用日照模拟软件进行日照分析计算。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住宅小区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造良好的热环境是提升住宅小区整体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小区热环境对空调系统的能耗也有着重要影响, 这样营造良好的小区热环境也显得非常重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室外声环境是绿建的评价重点之一,绿建评价标准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进行检测, 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分析
节能与能源利用是绿建评价标准的重要内容, 将BIM 技术所建立的建筑三维可视化模型导入能耗分析软件或者转为相应格式导入能耗分析软件,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数据,完成建筑能耗分析模型的完善工作、分析数据生成、建筑能耗分析结果数据的处理与直观可视化模拟,根据模拟计算结果调整优化围护结构方案以及相关参数的设置,实现对设计过程中节能标准的预期控制。利用BIM模型进行室外太阳辐射分析,分析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分布,用于各太阳能设备的方案设计与优化, 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 同时还可以优化室外植被的配置比如合理确定喜阳植物、喜阴植物、中性植物的种植位置。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分析
根据BIM所建三维信息模型, 结合各地的暴雨强度系数以及当地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作为雨水采集计算的重要依据,然后根据各种雨水采集方式中不同地貌和不同材质对确定径流系数的影响关系以及建筑,道路以及绿地等面积来计算集雨量,并进行适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分析
绿建评价标准对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其使用百分比作了详细的要求,比如要求: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 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面对这些要求, 显然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尤其是复杂项目。利用BIM技术来解决这类问题,则显得相对容易,BIM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和强有力的材料统计功能,可以很快计算出各类材料的用量,指导工程的材料配置,使其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不仅如此,BIM技术可以综合建筑、结构、水、暖、电、动等各专业的设计内容于一体,并具备碰撞检查功能,将各专业的冲突解决于设计阶段,从而避免了在施工阶段才发现冲突所造成的材料浪费, 这也对节省材料有所贡献。
3.5 室内环境分析
室内环境主要由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构成,这三方面内容的准确分析, 也是要基于准确的三维模型才能很好地完成。进行室内自然通风分析,明确室内空气龄、污染物分布状况,调整开窗数量、大小、位置,从而改善室内通风质量。进行光环境分析,判断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是否满足相关要求。进行室内噪声分析, 预测室噪声值,判断其是否到达相应的噪音标准。和室外环境一样,利用BIM技术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将其导入相应的分析软件中,可以完成这些内容的分析。
4 结语
绿色建筑倡导从建造到拆除全寿命周期内建筑各项性能更加优良更加环保,其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业中的践行,是建筑业发展追求的方向。目前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也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其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一种技术理念, 自2002年被引入工程建设行业以来已有十余年发展历程,引爆了第二次建筑设计革命,它共享知识资源分享建筑各方面信息, 为建筑从概念到拆除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怎样将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和BIM这一技术手段相结合, 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节能;形势;任务
前言
建筑是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为大量的建筑群,但建筑更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城市空间与组成环境,因此,建筑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建筑形态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势必会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现实情况随着工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此,绿色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业的自然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内部生活环境,还能为人们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外部环境,具有可持续性,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环境这三者的和谐统一[1]。而就目前的国情来看,绿色建筑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则主要阐述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下,绿色建筑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活动才能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因此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很多建筑商甚至以“低碳”“绿色”等作为炒作热点,实际建筑却完全不能算得上是绿色建筑,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放到改变现代建设模式,改善民生经济的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因此缺乏主动性。还有一些建筑师、设计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不够熟悉,设计出的建筑严格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绿色建筑。此外,建筑开发商也不清楚投资绿色建筑的市场回报预期,影响到建筑项目的决策,而消费者则对绿色建筑的效果体会不深刻,影响市场需求[2]。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绿色建筑业发展的因素。
1.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不但覆盖面不足,而且评价体系中部分指标的设置不够合理。首先,绿色建筑中涉及的环节和学科非常多,各专业学科都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体系,相互之间难以有机协同;其次,我国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为效果评价标准,而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与其技术标准并不完全相符;最后,相关工程标准中缺乏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标准,因此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的建筑工作。
1.3 绿色建筑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不足,尤其在建筑法、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中没有设置明确的绿色建筑定位。且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建设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政府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仍不够,尤其是绿色建筑质量监管问题尚未解决。同时缺乏一些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现行的与建筑节能节水、环保等相关的财税激励政策,并没有针对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标准进行定义,缺少绿色建筑的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房产开发商相应的开发绿色建筑在土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相关优惠政策,以拉动市场需求力[3]。此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设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激发建筑设计者的积极性。
1.4 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市场支撑力度不够
现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的研究仍不够,绿色建筑的重点和难点技术尚未突破,也没有形成符合地理特色,以及相关建筑功能的技术体系。而且缺少绿色建筑的咨询、规划、设计、评估等相关人才和机构。此外,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发展缓慢,难以跟上建筑业的发展速度,材料市场中各类建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绿色建筑业的发展。
2 加快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新区建设以及旧区更新中绿色建筑的比例,将生态环保、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内容融入相关的城市总规划中,并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还可以将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作为土地使用权竞拍的前提条件。另外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比如:对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给予相应的不同奖励;要求各大城市的新建保障房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加强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随着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的加大,建筑能耗所占社会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再持续增加,因此应该在各城镇中加强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改变目前公共建筑能耗大的现状。采取有效的节能改造措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充分考虑低成本以及居民适用性,并借鉴和总结国内外节能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采暖通风、供配电、节能照明以及监控系统等节能改造,一方面推广人们对绿色节能建筑优势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的能耗,而改造费用完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节能成本而完全回收,可见节能改造的前景广阔[5]。只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成效,全国建筑能耗才能大幅度降下来,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加快改造供暖计量的速度
在我国,民生方面是用能大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建筑的能耗增长远远高于生产能耗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北方供暖系统,每年消耗的能源成本非常高昂,若不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势必会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推行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的改造工作,在保证室内散热器整体数量和室温质量的前提下,改造民生建筑中的采暖形式,以有效降低城市总耗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并在供热计量节能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材料、产品,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4 开展绿色建筑实验点
开展绿色建筑重点实验点要注意:第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总规划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以管理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体系;第二,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污水废品处理系统,以确保供给水系统、道路系统、绿化设施等都能实现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第三,建立先进的三网合一通讯网络,这在大城市较难以实现,但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城镇却可以尝试开展试点;第四,在试点内建立起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供应系统,将能源体系向清洁环保的方向进行改造;第五,在试验点内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比如建设连锁超市等;第六,根据实验点的实际风俗习惯等制定出相应的绿色建筑模式,以增强当地公共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及服务功能,提高人口的集聚程度,推动经济发展。
2.5 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行
首先,要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专项,以支持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突破;其次,要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基金,支持研究发展;再次,中央要从财政、政策等方面支持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建设,增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最后,要重视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快绿色建筑节能、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6 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既要树立理想的绿色建筑观念,又要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建筑特点设立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并向理想的绿色建筑方向迈进。其次,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绿色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细化评价标准。并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补充完善,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制定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再次,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最后,建设起严格的绿色建筑监管体制。在现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管理。
总之,我国绿色建筑业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克服传统传统工程建筑模式,再辅以有力的激励政策,来创造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玲,魏向辉,李明.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综合均衡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19):185-187.
[2]刘文源.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4(11):247-249. [3]廖欢.绿色建筑主体博弈、市场约束及治理路径[J].绿色科技,2014(5):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