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国际商务环境;360度;分析框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139-04
[作者简介]景瑞琴(1973-) ,女,汉族,山西襄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还羽茜(199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国外更广阔的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更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以及跨文化意识。对具体的企业来说,国际化人才还需要了解甚至熟悉掌握世界前沿的技术。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目标旨在通过构建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环境可能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并能够运用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分析具体国家的商务环境,从而为企业选择是否进入及以何种方式进入某个具体国家市场提供借鉴。
一、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面向中澳合作专业的国际商务和物流专业的学生,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还不具备专业素养,对国际商务可以说没有任何概念,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学习肩负着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重任。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模糊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尽管属于国际商务和物流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但是该课程与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商务问题等)的交叉度很高,甚至和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跨文化管理等课程也有一定的交叉。以往的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体系在设计上基本是按照国际商务课程中“环境”部分的框架进行设计的。对于国际商务环境分析缺乏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国际商务环境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每一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也不是很清晰。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逻辑发散,课程缺乏系统性。
(二)可选择的教材有限
由于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加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度较高,国内独立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非常少。国际商务环境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所涉及,一般都是前半部分讲国际商务环境,后半部分讲国际商务运作。因此,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教材非常有限,相关内容也是在国际商务或者国际商务管理中略有涉及。即使是单独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也面临教材选择的困境。截至2016年,国内市场上只有三本教材是针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其中,一本是英文版本,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窦卫霖主编的《国际商务环境》;另外两本都是2011年出版的,其中一本是齐绍洲、刘威、亢梅玲等主编的《国际商务环境》(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杨言洪主编的《国际商务环境》。但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教学参考资料的严重缺乏使预习和复习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交叉度高、课程体系难以明确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难以把握课程主线,知识点较为分散,逻辑性不强。这必将导致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仍旧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如何确立国际商务环境的分析框架,并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是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 国际商务环境360度分析框架的构建
国际商务活动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各国政治(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等方面环境的差异会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产生影响。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即通常意义上的“PEST”分析。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跨国合作的加强、各国开放领域的扩大,国际商务环境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涵义。除了前面提到的“PEST”等环境,文化(C)、自然环境(E)、法律(L)、金融(F)等环境对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具体分析一国的商务环境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国的商务环境,为企业的国家评价和进入方式选择提供有力的论证。
尽管现有教材包含了以上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教学必然会存在逻辑性不强、知识点分散的问题。经过教学探索发现,企业要想顺利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就要全方位了解国际商务的各种环境。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360度”评估反馈法给构建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提供了思路。构建国际商务环境的360度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可对一个国家的商务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图1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360度”评估反馈法构建的国际商务环境360度分析框架。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需要了解国际商务的各种环境,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金融环境。这些环境构成了一个360度的圆形,但各自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在自然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用了省略号,其表示的含义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企业可能还会面临比目前更多的商务环境。
三、国际商务环境360度分析框架的应用――以捷克为例
在“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约占1/4。捷克有着欧洲“心脏”之称,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重要成员。可见,捷克是中国企业开展与中东欧十六国商务往来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捷克为例,采用360度分析框架分析企业进入捷克市场面临的各种商务环境及影响。
另外,中资企业要在捷克长久、成功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应积极了解并正确对待两国间存在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差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禁忌,认真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了重大机遇。了解国际商务环境,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是企业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框架,完善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对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商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60度分析框架的确立有助于学生掌握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核心思想和课程体系。尽管该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但是只要理解“360”即全方位的含义、每个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是可以系统地把该门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陈广嗣,姜P列国志:捷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捷克)[M]北京:2014
[3]陆志强 捷克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经贸状况[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2):38-40
[4]捷克投资与经贸风险分析报告[J] 国际融资,2012(4): 62-65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2
摘要: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深入发展,但是目前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却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国际商务高技能人才。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并运用于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任务导向;教学改革;国际商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据IDG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量超过200万人,同时我国有超过300家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有数十万国际商务专业在校学生。本应是人才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可事实却刚好相反。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缘由耐人寻味,笔者认为,供需脱节是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国际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其中国际商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得当以及学生缺乏国际商务就业岗位的实践训练是阻碍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几年来针对就业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的现实是,不少外贸类企业并不乐意接受刚出社会的外贸类专业毕业生,原因是他们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而在此方面,大部分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弱势,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定位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实训教学和现实的工作情境差别过大,学生难以将其对接等问题。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15至20门学科的课程,意欲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但由于“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生所学课程大多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应用,造成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加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注定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
其次就业方向不明确影响学生就业。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明确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方向,也不了解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割裂了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联系,培养了很多社会不适用的人。社会上很少有标明招收“国际商务”人才职位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把国际商务人才包含在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推广、商务谈判、英语函电、货运保险、报关报检等职位里面而没有单独给予列出,国际商务学生在应聘时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解的不同,使学生在就业时普遍感到迷茫,这样一来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就与企业用人单位发生错位,造成专业不对口的假象,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对国际商务前景的信心。
第三缺乏职业规划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未能给予学生以有效的培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学校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教育,学生知识结构又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未毕业已处于失业状态;加上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明确,社会又没有对国际商务给予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关部门也没有为该类专业提供职业辅导和指引,致使国际商务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艰难的情况发生,与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急需来之能战的有用之才形成脱节,大量缺乏实际技能和知识过时的学生未能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的确遇到问题。因为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个商务流程,在该流程上的专业方向太多,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太多,而且每个岗位都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自然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泛而不精的不良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关键技能入手。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并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招生是文理兼收,三校生与普高生并存,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根据他们的基础、兴趣、爱好,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对商务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另一类是英语基础薄弱,但有商务倾向的学生。显然,虽然他们同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学习的重心和发展方向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语言交流;后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流程运作。只有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方向,他们才能学以致用。这是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急需改革之关键。
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的划分是由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该专业的专业定位特殊性决定的。但是专业方向的划分只是一种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在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还必须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如果将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法运用于此,就可能为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其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任务课程链路”。每条链路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课程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条链路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为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同时在对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我们可以分析其各自不同方向的岗位专门技术,从而根据其职业专门技术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我们可以把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二是“专业能力模块”。关于前者,其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对于商务及国际商务有基础的认识。对于刚由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外贸行业,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到外贸类专业学科的学习,需要有一定准备,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学将成为初入专业门槛的过渡学习。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将着重于以设计出相应直观的学习任务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后者,其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个模块中,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学习领域,以学生的实施带动技能培养和素质形成。因此,对这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需要以不同的岗位所涉及的不同的具体工作为依据,归纳出岗位的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由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
“任务导向”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并最终转化为专业能力。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商务的核心工作就是货物的进出口,其中包括了解商品、市场推广、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货运保险、报关报检、制单结汇、退税核销等流程。这些环节的学习分散在不同的课程里。这些课程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这些知识是成体系的,由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中的某一课程时没有学好而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被激起兴趣,学习中没有内驱力和应有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为学生设计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完善,而且该任务与课程相关,同时该任务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多数学生毕业时货物进出口的技能将会自然形成。只有让学生有一个长期的任务,才可能设立更加明确具体的短期学习任务。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合市场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里有大量的英语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听说等等,可是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依然非常贫乏。原因何在?首先,英语教师可能并不是“商务人士”,他们只是英语教师,因此他们只教英语知识不教英语交流。其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英语交流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本人认为,商务交流应该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国际商务源于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实际上,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为国际商务的教学改革提供的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必须布置一些学生任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比如,讲授外贸商品的包装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去观察一些包装,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那些有意思的包装。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在日常生活自觉的去学习商品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标志、条形码等知识。
除了布置了长期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任务外,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专门的学习任务。以出口业务这一学习领域来说,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五、结束语
这里的学习任务就是构建这样一个框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行动情景中通过动手操作自然形成的,其内化于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的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而教师是该工作任务的设计者、塑造者,是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贴切地服务于其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也更加真实,同时教学内容和考核更加贴近学生将来的实际岗位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处世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老师来说,也应该加强自己与外商客户的沟通能力和网上办理各种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的实战能力,培养自己的“双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培养合格的国际商务高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6(1,4).
[2]黄春麟.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5(31).
[3]池瑜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际商务;课程整合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随后启动的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后,职业教育界更是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为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一直致力于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商务专业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多数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从层次上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的四层次的课程结构,实行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大一在校学习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兼部分专业基础课;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实践课,专业课设置上则以考证为导向;大三到企业顶岗实习,但由于国际商务行业具有精干性、连续性和保密性的特点,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顶岗实习。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了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各专业学科单独考核,割裂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割裂了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不符合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课程观,课程设置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教学过程通常是灌输式教学,评价方式以传统笔试为主,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单一。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对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能力本位为核心,以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兼顾用人单对人才的需要,对国际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整合改革是很有必要。
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策略
德国的劳耐尔教授认为“一个职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应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核心,以工作结构为逻辑,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并序化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和相关典型企业的调研,结合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以核心主干课程为主线,按照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顶岗实习延伸化的理念,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即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基础会计为第一级实务化的理论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货运为第二级实践化的实务课程;国贸模拟为第三级整合化的综合实训课程;第四级为顶岗实习。这种体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较好实现了培养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能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以实践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就业核心岗位的需求,国际商务专业应以项目、流程为中心重新选设计教学内容。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应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其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精心选择知识点,按照一个个项目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整个课程的内容是在一个个行动项目的导引下展开教学,这样就使一门理论课程变成了生动的实务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应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例如进出口业务、报关实务等课程应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这种以工作流程进行教学设计,以工作流程重组教学内容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实践导向下的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对于综合类课程应以专业核心任务为导引设计课程内容,对于经济管理服务类专业,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解决该专业的主要的、典型的、综合的业务流程或业务工作的完整训练,国际商务专业也是如此。
(三)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整合的重要内容。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应争取得到外贸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由外贸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的标准,能够较好地为用人单位作录用时提供参考。国际商务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强调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考核评价。考核内容既有必要的知识,又应体现专业实践能力与学生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方面。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强化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加大对学生出勤、课堂、实习环节的表现、作业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的。评价形式应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来决定。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采用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等。课程考核成绩由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三、课程整合顺利实施的保证
课程整合是以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展开的,而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因此为保证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应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以优化教学资源。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可聘请外贸企业的专家指导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和反馈改进意见,并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校企合作包括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两方面的内容。在校内与企业合作方面,校企合作能够促进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有利于加强校内工学结合教学场所的建设,有利于创造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和开发仿(下转第49页)(上接第44页)真的贸易工作业务项目,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在校外合作方面,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的外贸企业作为学院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安排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在实际的公司中讲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外贸业务工作,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8).
[2]刘志娟.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2009(2).
[3]赵婕.基于工作过程探索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J].对外经贸,2012(4).
[4]黄春元.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国际商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2-02
[作者简介]沙文兵(1973-),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商务课程双语化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3015)。一、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通过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2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着力为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培养优秀人才。3通过课堂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既注重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借鉴,又考虑我国国情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努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媒介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二、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当前流行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将国际商务的主要内容整合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两大部分。前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后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由于部分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等有重合,对该部分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自讲内容。
(二)建设教学网络平台
为了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答疑”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如大纲、教案、PPT课件、教学进度表等)、试题库、案例集、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材料。此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等工作也可以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改进教学手段
由于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心理学研究发现,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朱彤,2007)。人类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大约能够记住15%,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大约能够记住25%;而视听觉结合获取的知识则能记住65%(段雄春,2009)。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过程改变了单纯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方式,做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板书、课件、网络、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1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理论时,并非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理论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王红燕,2011)。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国际商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不仅枯燥乏味,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由于教学目的主要是为本土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除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案例之外,更要注重中国本土企业(如海尔、华为、TCL、联想、万向、吉利等)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如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
3双语教学法,并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比例。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原为中文授课,采用国内教材。为了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商务人才,我们对课程进行“双语化”改革,采用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美籍华裔学者彭维刚(Mike WPeng)教授撰写的原版教材全球商务(“Global Business”),并在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中逐步增加英语表达的分量。
4小组讨论(Team Work)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每组安排一次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各小组以协作形式进行研讨、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和小组成员以外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借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创造力,并弘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的趣味性。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安徽财经大学对必修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常常流于形式,因而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观念,往往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忙于突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考试结束之后所学内容基本也就遗忘了。为完善国际商务课程考核方法,尝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并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不再仅以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而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互动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等综合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具体而言,出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强化过程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考核。除期末考试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布置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效果与心得体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期末闭卷考试试题题型力求灵活、多样。减少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适当增加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题的比重,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考核方法完善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当前国际商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5
摘要: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与学位硕士培养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形式。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强调实践。本文主要阐述了MIB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我院特色,并基于葫芦岛跨境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院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MIB;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56-02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学位硕士培养的有益补充。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专业硕士教育,主要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会计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于2010年开始设置和招生,旨在应对国际全球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MIB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培养目标、方式的不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各有特色,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教育主要强调科研,重在培养科研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偏重技术、理论和研究,学术性较强。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学徒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多元化,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是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应用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四是教学式培养模式,以哈佛MBA为代表,以实际工作者为培养对象,强调案例教学,主要服务于应用管理人才岗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的操作实践性,同时还要拥有跨国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理论与技能,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第三种,协作型的双导师制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和科研,企业负责社会实践与实习,在学校集中学习一年,在企业集中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一年。在MIB的研究方向上行业特色比较明显,服装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主要研究服装企业跨境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的贸易方式,包括:海外网购买家的购买行为分析、跨境外贸在线营销推广、电商网站运营管理、跨境支付、物流管理等内容。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应用和实践,因此,我院的MIB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双导师制上强调实践应用之外,还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电子商务的实践与科研平台。
二、葫芦岛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发展现状
中国(葫芦岛・兴城)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家产业集群模式的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葫芦岛是全国泳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作为国际泳装生产基地、中国泳装名城的兴城产业集群特色明显。2015年葫芦岛年产量达2亿件(套),年销售额近2亿元,拥有泳装生产企业超过600户,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产品远销海外美、欧、俄、东南亚、非等地区,出口贸易额达1亿美元。葫芦岛品牌产品占国内销售市场近30%,出口占海外总市场40%,注册商标近百个,一些品牌已经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注册,比如“蝶姿”、“凯迪龙”、“波尼士”。中国葫芦岛兴城产业优势主要有:
1.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泳装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目前葫芦岛拥有从事电子商务的泳装网店4000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产业迅猛发展,国际竞争优势较强。区域内的泳装企业和电商互为依托。
2.政策扶持力度大,系统和网络建设优化。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鼓励葫芦u产业基地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经海关总署获批运行;首批总署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统一版系统联网试运行。电商WMS系统、ERP系统、电子通关口岸等正在进一步完善。
3.商品快速通关的绿色通道,扩大了境外市场。葫芦岛・兴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总署对接,上线运行,销售增长迅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了原有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的传统销售方式,全面实现了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点击报关、点击结汇、点击退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方便、快捷。
“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于2015年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彰显了我院服装产业的特色,也契合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求,旨在建立研究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导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强化了研究生实践历练和研究潜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教学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
三、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及建议
1.依托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实践平善课程体系。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强调应用和实践特色,我校的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的一年中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强化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典型案例教学、模拟电商平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与实习基地开展合作。企业走访、调研、论文撰写都应该计入考核,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第二年的实践环节,部分学时依托葫芦岛跨境电商平台实践,部分学时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走访企业,真题真做,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2.双导师制凸显商务特色,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有产业特色的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探索导师组制。关于双导师制中的“外导”选择上,依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及国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国际商务硕士的“外导”需有经济管理类的行业背景,凸显国际商务特色。加强教师培训,依托跨境电商校外实习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平台建设,突出了校企合作,突出了产业特色,旨在培养实践型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课堂教学可以灵活多样,融入实践教学体系,走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调研中进行现场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商务实务操作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
4.学位论文突出应用和纺织服装业的行业特色。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实践,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解决纺织服装业的实际问题,凸显行业应用价值。强调真题真做,针对服装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外投资、服装品牌推广、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跨文化管理问题开展调研与研究。学位论文形式主要为专题研究、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服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服装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方案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吉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6).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 中西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就是世界各地的商务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对贸易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国际活动。当今经济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多商务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务谈判就必不可少了,同时它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中西商务谈判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1.1 中西方在谈判风格上的冲突
东方人在说话的时候一般都比较委婉。日本人在谈判时候,会提前先跟谈判对象交流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彼此熟悉一下,最后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韩国人在谈判的时候礼仪很多,并且在谈判之前会先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比之下西方人在谈判的时候就直接些,他们通常直接就进入正题,同时表现的自信、大方。美国人表达很真实,并且很有激情,根据对方提供的资料来了解谈判的情况,他们谈判的方式一般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幽默风趣但是咄咄逼人;英国人一般就比较有风度,他们喜欢交朋友,待人友善真诚,思想比较保守,做事情严格按照章程;法国人以自己的国家为骄傲,比较外向,他们对政治、文化等比较感兴趣,当然他们在进行谈判的时候一定会用法语;意大利人一般有想法,善于辩论,同时情绪也是变幻莫测;德国人逻辑性很强,做事情不会过多犹豫,做事情争取做到最好,有时候比较固执和死板。因此,中西方在谈判的时候,西方人不喜欢东方人谈判之前的一些题外的话题,东方人又会觉得西方人快速步入主题,自己很不适应。这是中西方在表达上的冲突。
在谈判时候时间是很重要的,不同国家对时间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美国人眼里时间就等于金钱,德国人则认为时间就是生命,而意大利人、法国人不注重时间,法国人通常都会迟到,而且大人物反而迟到时间更长;中东、拉美等人认为迟到三十分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冲突。
1.2 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
中西方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按照章程办事,他们注重谈判的每一个细节,并且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不喜欢变通;而东方人思维比较灵活,谈判的时候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争取使得双方和谐、统一,最后实现双赢。在谈判的时候一旦出现分歧,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般不会考虑情面的问题;而东方人喜欢友好解决,希望双方互相退一步,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西方人对待分歧处理方式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想要通过法律解决必须得经过各方面资料的搜集,这样想要解决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东方的解决方式缺乏科学性,但是解决起来就会节约很多时间,这就是东方人变通的体现。
2.中西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融合策略
2.1 中西谈判双方学会尊重彼此
中西双方在谈判的时候只有学会彼此尊重才能有利于和谐,这对于不同文化下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彼此应该尊重对方的表达方式、文化差异、思维模式等等。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他们自然就各不相同。另外,中西方在交往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对有些小的国家或者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不能有看不起的心态。也正是各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容易出现分歧,这个时候学会尊重彼此对双方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问题就会很容易被解决。
2.2 试着了解对方的文化,双方加强沟通
中西方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当学会尊重彼此以后,就可以试着了解对方的文化。对对方文化了解以后可以增进彼此的距离,交流起来也会融洽很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想要使得自己国家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而每个国家的文化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使得双方实现合作,就应该学会接受对方文化,还可以试着学习,体会其中的精神,在谈判的时候可以借助文化价值。谈判时候如果遇到分歧不应该争执,而是应该放平心态,积极主动交流,尽快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中西方进行谈判实现合作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而文化的差异性会影响谈判,不利于双方实现双赢。所以,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双方应该尽可能避开彼此忌讳的话语,真诚、友善的和对方交流,这样才能愉快合作,
3.结语
实际上,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自己国家建立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谈判双方在交谈的时候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礼仪等表现出不同。因此这些都是正常的,谈判者只要学会尊重对方的文化,学着理解对方的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注重自己谈判的语言,就可以促进双方的谈判,最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妍.浅析中西文化冲突对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及对策.《投资与合作》.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