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1
一、小组合作管理
小组合作管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实现共同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每四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综合能力搭配相对均衡。班级的日常学习、工作和活动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实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合作学习,合作管理,相互监督。
2.制定考评目标
为实现小组合作管理,我们利用考核这个杠杆来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我们设置了比较全面的考评项目。把学生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小组合作管理的考核范围。诸如道德品质、文化学习、体育、卫生、组织纪律劳动、生活等多方面。每一项都规定了详细内容和具体目标及奖惩细则,师生共同学习、掌握标准并运用。
3.实施过程
对每个学生每节课、每天所完成的学习及其它方面的目标情况,根据目标的奖惩细则,给予合理的计分,完成目标的记得分,出色完成的在得分基础上再加分,对班有贡献的奖励得分,没有完成目标或不符合目标要求的扣分。每周一次考评,周末累计个人得分,这便是个人周考评得分,累计小组成员得分,便是小组周考评得分。按照个人、小组得分排序,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样个人和小组周考评均有相应的等级。月底综合当月考评等级,便是小组成员个人月综合素质考核等级和小组月综合考核等级,结果仍为A、B、C、D四个等级。在周考评时,实行捆绑评价,若个人考评为A,小组考评为C或D,那么个人考评要下调至B。个人考评为B小组考评为D,那么个人考评下调至C。综合月考核结果可确定学期考核,综合学期考核,确定年考核,考核结果是评先选优的依据。
分组管理后的学生,各小组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互相制约。课上谁要开小差,小伙伴们会用眼神、手语来提醒他,使他迅速归队。下课说话不文明、疯闹,小伙伴就说服制止,吃饭浪费,乱花钱,小伙伴们就会劝阻,谁都想为集体争取荣誉,一组今天加分,另一组明天就会迎头赶上。
二、家校联合管理
家访、定期开家长会、定期印发给家长家教指南是我一贯坚持的一项制度。积极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做好管理学生的后盾。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居住分散,不少村庄离学校又远,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家访、定期开家长会基础上,我们又利用传递家校信息反馈单的方法,及时进行家校联系,相互沟通,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如下:
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
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周末放学前各科老师填写好,老师给的评语和建议都是用鼓励和期望语言填写,放学时由学生带回交给家长。下周一再由学生把家长填写好的信息反馈单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根据家校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和耐心的指导、帮助,家校信息反馈单能及时、持久地进行家校对话与沟通,实现了家校联合管理,共同教育、共同监督,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校联合形成了强劲的家校合力,互助共管,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在健康成长。家校信息反馈单,切实可行,及时反馈家校信息,密切家校联系,促进了对话沟通,能及时地解决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既利于家长,又利于学校,更利于社会。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2
一、目前家校合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1. 家校的地位不平等。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对家长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
2. 家校合作属于“救火”式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即兴而定,目的是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种取向的沟通,在其起点上就具有消极意义,老师有消极情绪,家长有消极情绪,学生也有消极情绪。
3. 家校沟通的时候,学生只是单纯的被议论对象。
二、360度反馈评价的原理
360度反馈评价,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360度反馈评价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分别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评价结果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以帮助被评价者提高。将其应用在学生的教育当中,就是由被评价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老师、家长、亲密的朋友、同桌、班干部等,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己也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由老师根据有关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对比学生的自我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360度反馈评价在家校合作育人中应用
1. 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
360度反馈评价要求学生在学期初或定期地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设置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的设定要求相关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设立有一定难度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2. 对照发展目标确定评价主题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出现跟目标偏离较远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共同决定召开360度反馈评价会议,并确定主题(一般是如何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等)。
3. 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
360度反馈评价要求所有与评价客体有关的人员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评价的主体除了家、校、学生三方,一般要加入学生的几个同伴、同桌等共3至5名同学,必要时加入科任老师。
4. 对参与人员进行评价方法的培训
老师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评价方法的培训,让他们明白360度反馈评价出发点是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为了家校管理的需要,这样评价主体就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本人一定也要让他们端正评价态度,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只有学生本人客观地反映自己,才能在和其他评价主体的对比过程中找出差异,否则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本人接受来自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
5. 360度反馈评价的流程
(1)主持评价的老师先要缓和气氛,打消学生的紧张感,然后说明谈话的主旨。首先是请被邀请的同学围绕主题点评被评价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边听边记录关键词,再由学生家长点评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然后由被评价学生对刚才的评价做出反馈,双方可以互辩,由老师总结出大家认可的评价。
(2)接着,同学对被评价的学生给出改进建议,家长也提出改进建议。然后由被评价学生对建议做出反馈,同时也可以对家长提出配合方面的要求。各方一起为该生重新设置目标,并结合大家的建议设置行动计划。同时明确家长和老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干预学生的学习进展,明确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3)老师最后总结谈话,主要是整理谈话各方的观点,包括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计划和目标等,并要求学生回去整理出文字稿,由各方签名确认。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订单式”培养中的学校与企业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其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合格人才。建筑类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毕业学生由于就业面广,流动性强,岗位分散等特点,若采用单一企业的“定向冠名班”式培养,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及企业需求,因此以多个同类型企业共同参与开发的,以行业文化培养为核心,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集团式”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将是一种适合建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监理工程专业长期坚持以区内10家大型监理企业为核心,以41家校外合作企业为依托的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多年来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学生“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深受合作企业的好评与欢迎。
一、开展“集团式”订单培养的意义
在专业设置伊始,学院对区内近百家监理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企业调研活动,通过现场访谈、问卷等形式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进行了相关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办学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来促使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定位。下图是经过对103家监理企业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相关数据。
经过调研发现,具有“订单式”培养需求的企业数量约为70%,大多数企业认为均合格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会更加突出职业特点,同时也将促使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对企业是否愿意以直接签约的形式来对培养人才的接收上,经过统计发现单独企业直接接收培养学生的数量有限,同时企业也希望在录用进行二次甄别,选择更适应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监理及建筑行业单独企业用人数量有限,岗位较分散,同时行业流动大,因此对常规以单一企业冠名形式的“订单”培养并不适合建筑行业。经过调查也发现如果学校只讲谋生不讲成才,学生即使订了单,不注重提升自身对企业的适应能力,一样会下岗。订单班学生将来要成为企业的员工,学校应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选拔权利。
对企业是否愿意以合作形式,多家共同参与订单培养上,90%的企业都表示愿意参与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表示希望进行深度参与,希望“订单式”培养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且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
“集团式”订单培养是一种适合建筑行业,“校、企、生”三方共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也减轻了单一企业的培养负担,增强了学生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利,也能使行业优势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文化共建。
二、“集团式”订单培养的内涵要求
1.“订单式”培养必须将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
“订单式”培养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订单”的推广将会为职业教育注入活力,同时也会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找到了途径,同时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订单式”培养首先要能“以需定产”,以岗位需求定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数量要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及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也应考虑企业的社会声誉及责任心,从而排除一些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能担当、肯奉献、敢争先”健康发展的企业应首先作为选择对象。
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单一企业可能存在人力、设备有限的现象,采用“集团式”订单培养,合理调配相关资源,联合组织实训,配备专业人员担当知道教师,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感受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供平台。
2.“订单式”培养要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好坏将决定订单培养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学校与企业可采取“年轻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这个教师团队成员必须来自校企双方,合作企业应选派具有丰富工程监理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学院的教学准备周,学院对企业派选的人员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使其成为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兼职教师,同时,企业安排应定期安排学院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丰富经验。在年轻教师培养上,学院确立了“一年稳起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创一流”的教学指导目标,使教师们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年轻教师入校即为其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辅导,从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实训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要求教师授课做到“八备”,即备教材,备目标,备学情,备教法,备学生,备情境,备反馈,备拓展。使培养的“订单式”学生不论在知识水平还是在技能水平方面都能符合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3.“订单式”培养要构建理实一体的新型教学体系
“订单式”教学打破了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运行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安排,学校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通过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在教学计划中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单元,加强与职业岗位相关度高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培养模式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加强学生对企业、行业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从毫无职业基础向胜任职业岗位转变。
我院监理专业以工学结合、项目主导、双证融通为教学体系改革切入点,以“四能四实”为改革重点,即能完成施工质量及尺寸控制、能完成施工技术组织管理、能完成计量计价、能成资料文件管理四项专业能力,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的四种社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要求
1.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集团式”订单培养是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校企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聘请各企业负责人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的,以行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家企业参与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监理一线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监理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集团式”订单培养监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采用“三三三”人培模式,以三协调原则为培养目标,三阶段学习为教学过程,三对接原则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的培养目标。“第一年基础理论学习、第二年专项能力培养、第三年真实岗位实践”的学习过程。“课程结构与建设过程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规范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的课程体系。
2.以岗位能力为内容的教学过程
“集团式”订单培养应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学院与合作企业互动互补,立足岗位形成技能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重视学校内部的实训室建设与优化使用,可采用开放型管理模式,突出实训室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需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参观、实训。
在监理专业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三对接原则。即“课程结构与建设过程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规范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通过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确定专业核心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载体,把专业技术知识点融入能力培养过程之中。
3.以企业文化为理念的校园活动
“集团式”订单培养学院应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是员工,使学生的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结合。应围绕行业特点,将行业从业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和职业素养在校园内进行宣贯,同时将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宿舍、进校园,在校内形成企业氛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相关活动,将企业的激励机制引入学校。
我院监理专业每年都会联合全部合作企业共同举行“正源监理知识竞赛”和“模拟监理小品会”,在校园内进行比赛,由企业提供奖品,目前这些活比赛已成为宁夏地区监理行业的重要活动。
4.以动态选拔为特点的双向签约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必须与订单班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这既不符合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同时缺乏竞争机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采用动态选拔的形式,企业通过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决定是否录用。为保证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学习的积极性,实训期间学校应要求企业保证学生的经济收入,这样学生在为企业付出了有效劳动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社会锻炼。经统计我院“集团式”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录用比例在8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四、“集团式”订单培养的意义
“集团式”订单培养直接地表达了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合作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全过程,实现企业对人才“即插即用”的要求。同时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增强了学校的市场意识,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学生则通过“订单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实践证明“集团式”订单培养是一种适应建筑行业发展,产生“校、企、生”三赢的局面,这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欣,董明明.基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2]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4
〔关键词〕家校合作;积极心理学;中小学
一、家校合作的现状
家校合作是指家长为了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在家庭或学校、社区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1]。按照不同来源,可以把教育分成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主要活动场所为家和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近年来,在政府、教育界的倡导下以及一些政策文件、科研成果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愈发重视家校合作,但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校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完善,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家校合作关系不平衡、过于注重形式等。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家校合作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环境、有幸福感的个体。然而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学业成绩和学生成才才是学校和家长的主要话题,学校和父母结成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统一战线,家校合作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父母关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多于在校经历和交友情况,学生考试成绩稍不理想就会引来父母严厉的指责,损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父母与班主任的交流往往局限于作业和学习方面,有的家长与老师甚至是零交流,只要学生在校不犯错误、不被老师投诉就行,关于学生的情绪、心理需要、意志等方面的交流很少涉及。不少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教学工作不够深入细致[2]。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忽视自身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也缺乏较为完备的心理学知识,较少与学生深入交流,难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二)家校合作关系不平衡
家校合作的最高目标在于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家庭和学校之间应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3]。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有赖于家校双方的积极参与,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家长认为家校合作的责任在于学校,因为学校无论在教学质量上还是教师的专业性上都更有优势,所以家校合作就是要听学校的指挥,然而这种听话式的配合往往弊大于利,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模式,导致家校双方不能有效地沟通,最终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家校合作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状况,家校合作是出于评优评奖或者用作展示的目的而开展,在校学生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一知半解,有的家长连是否有家长委员会都不清楚。家校合作关系的失衡可能导致培养目标不一致、家校沟通不顺畅、责任不清等,最终的结果是耽误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乏实效
目前,家校合作的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品类繁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热火朝天、充满欢声笑语,但是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吗?未必见得。如果活动只是看起来热闹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会直接影响家长参与的热情,让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意义产生怀疑,以后的活动也会应付了事。高质量的家校活动应该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经过精心策划,能体现校本文化,并且活动与活动之间逐层深入,由浅入深,最终达到促进关系、加强沟通等效果。例如,现在热门的亲子农家乐活动,美其名曰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性,但是往往缺乏前期的策划,活动现场家长忙得不可开交,而学生无所事事。这样的活动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家校活动的开展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低段和中段学生家长参与度高,高段学生家长参与度低,似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逐渐退出了家庭教育。
二、积极心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从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根源在于家校合作过于强调对于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纠正,企图通过家校合作来集中、有效地解决学生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然而当家校合作把目光聚焦于问题的同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乐观、希望、宽容等积极品质。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学校和家庭不妨换一个角度,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关注学生身上的发展潜能,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因素并加以利用,让学生永葆这种正面的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更积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个体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旨在激发个体的优势和潜能,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实现个体的生活幸福和价值超越[4]。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如主观幸福感、愉悦和生活满意度等;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希望、勇气、宽容、积极的人际关系、复原力、开放性思维、坚韧性等;三是积极的公众品质,如利他、文明、友善、敬业等。积极心理学强调问题的预防,强调人性中积极的一面。积极心理学顺应时代的要求,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符合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二)积极心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教育的任务是促使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注缺点和不足,使问题得以解决;二是传播科学,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三是使天才得以发展。积极心理学正好涵盖这三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体现在,聚焦于学生潜在和外显的积极品质,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的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和公众特质的目标。
1.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这三个基本需要的满足。自主需要是指个体能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可以自由选择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现实中,学生选择不去父母报名的兴趣班,结果是引起父母的责骂;很多父母期望过高,而没有考虑孩子心里的想法。能力需要是指个体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某事。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前期来源于重要他人的看法,很多时候学生还没动手做,父母就先放弃,学生自然以失败告终,“这地你扫不干净。”“这道题很难,你做不出来。”归属需要是指个体对某人或某团体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并不是学生生活在当下的环境,他就自然能产生归属感。学生归属感的满足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接纳和包容,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而现实是你听话、你成绩好,我就爱你,否则我不爱你——这样的爱让学生终日诚惶诚恐,害怕被抛弃。家校合作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看到学生这些基本需要并给予学生所需的心理营养,当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更有力量去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幸福感也自然得到提升。
2.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增长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知识和技能不足以保障孩子日后的人生平安顺遂。在新闻媒体上,一些学生自伤自杀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些鲜活的生命本应有更璀璨的未来,最后却只换来人们的声声惋惜。以此为戒,家校合作需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如乐观、希望、复原力等。拥有乐观视角的个体可以在生活琐事中找到乐趣,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即使是面对重大的压力也能较好地调节自身,来迎接挑战。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利于乐观的培养,民主型父母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接纳、理解和包容,让学生感到有更多的可用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未来积极的态度。挫折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障碍物,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很快就能站起来,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复原力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学校和家庭应该培养学生自身克服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开展优质的家校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
优质的家校合作活动如同连通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桥梁,通过活动,三方加强沟通、促进理解、达成共识[5]。家校合作活动可以形式多样而又内容丰富,例如,邀请心理专家或教育专家到校开办讲座,让教师和家长都能学习到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更深的了解,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或者定期开展家长沙龙,让有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就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焦虑,因为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孩子问题的非独特性。同时通过家长沙龙,可以传播自我悦纳的理念,教会家长欣赏和悦纳自己,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的成长需要从父母身上汲取力量,幸福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或者开展不同主题的亲子团辅活动,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模式在游戏中可以清楚地呈现,有助于心理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同时家长和学生可以把活动中的感受和领悟带回到生活中,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校合作的活动无论形式如何改变都离不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学生的成长有赖于其切身体验,优质的活动为学生拥有积极体验提供了机会和场所。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多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因为良好的情绪具有激励作用,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5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将“团队”一词引入到教育教学中,组建各种形式的教学团队成为各类学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2007年1月,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即“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可见,如今“团队”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界。尽管如此,关于团队的定义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在文献中常被采用的定义有两种:其一是Lewis(1993)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团队是由一群认同并致力于达成共同目标的人所组成,这一群人相处愉快并乐于工作在一起,共同为达成高效的结果而努力,他认为共同目标、工作相处愉快和高效的结果是团队的根本特征[1]。另一经典的定义来源于KatezenbachandSmith(1993),他们认为一个团队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的人所组成,他们认同于一个共同目标和一个能使他们彼此担负责任的程序,共同目标、技能互补和责任共担是团队的基本特点[2]。据此可知,团队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对这一目标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而群体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度则比较差,成员更愿意为自我的目标奋斗;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通常较为紧密,队内气氛和谐向上,而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成员之间可能还存在对立的状况;第三,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构建的目的就在于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而群体成员的技能并不讲究互补性;第四,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奖惩都以团队为对象,而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奖惩以个体为对象。
二、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教学团队是指教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业务能力互补,并认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能密切合作、分担责任的教师队伍[3-4]。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历程很短,学术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团队建设必要性的论证,或是如何建设的具体细则方面,而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较少给予关注。本文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形成期,困难较多也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共同的目标
一般认为一个好的团队,其目标必须跟组织目标一致,把团队的大目标分成各个团队成员各自的小目标,大家通力合作实现共同目标。但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更像一个群体,他们缺乏共同的目标或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度比较低。一般都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并在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而对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自己应该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相关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未来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则缺乏认识。由此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合作,相互不了解、不信赖,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往往矛盾重重,内耗较多,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也不理想。
(二)教师之间协作不够紧密
合理分工是良好协作的前提,目前高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缺乏细致的分工。教师在选择所授课程时通常按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讲授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这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与团队建设目的背道而驰。此外,科研工作也是以教师各自的兴趣为导向,成员之间难以产生通力合作的局面。再有,由于教师之间在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上缺乏共同追求目标或者细致的协作分工,即便讲授的课程相同或相近,一般也不愿意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团队成员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缺乏紧密协作,不仅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之间专业及技能互补性较差
由于教师团队建设历程较短,高校相关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并未意识到组建教师团队的重要性,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及技能互补的角度出发挑选新进人员,导致现在团队成员专业及技能雷同度较高。此外,如今很多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较强,传统的以专业对口为前提的招聘会导致团队中众多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完全相同,团队的整体研究成果难以涵盖该专业或学科的多个方向,从而影响到整个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质量。
(四)团队式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是以个体为对象,注重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的考核,这就导致有些教师可能为获得更多的薪酬而承担过多的工作量,有些教师则可能认为从事科研获取奖励更划算而不愿意承担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完全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团体目标抛在了脑后。这也是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中,都以个体为中心,不愿意与其他成员合作或分享成果的根本原因。
三、构建高质量教学团队的策略
高校构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必须在充分认识目前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团队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有共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才能划定团队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才能产生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实现目标。高校教学团队应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根本,以教材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途径,设定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共同目标的认同度和团队成员努力工作的意愿,促使目标顺利实现,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在团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避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因价值取向等差异而产生的内耗。
(二)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
在明确了团队共同目标之后,应对各成员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分,让成员明白自己能够或者应该为团队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位教师认识到他的工作是实现团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大家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团队目标[5]。比如,构建一个团队互动的平台,在这里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地交流和沟通,可以分享优秀的课件、视频资料等信息和成果,可以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教师的兴趣和特长为基础,在教学团队中组建多个学术小组,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充分提高专业和学科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
(三)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及技能互补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彻底结束教师们单打独斗、追求个人全能的群体状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价值取向、研究意向、教学或科研特长等信息,在将共同目标具体化时应根据他们的技能特点进行合理搭配,给擅长教学的教师安排更多的教学任务,给擅长科研的教师安排更多的科研项目,而那些既有教学特长又对科研有兴趣的教师则可以参与到学术团队中,使整个团队中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此外,在确定新进教师的人选时,则应一改以往只注重专业、科研成果和毕业院校的倾向,以团队人员结构为基础,从完善团队各种层次、各种技能和各种专业方向的角度出发,选择团队真正需要的、且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员,从而更好地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及技能的互补性。
家校合作目标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班企合作;创新人才;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2;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07-01
一、前言
“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们讨论的热点。许多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在工匠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职业学校采用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一般这样的模式下都是整班整专业学生行动和企业对接,由于班级人数多,在岗位教学的过程中都安排学生在流水线工作,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学习相应的技能,但毕业以后实习不够灵活、机动。如未能和相应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以后就业除了提高自己的企业文化素质外,其他的技能会趋于荒废。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很多时候,都是离开学校,走进工厂。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缺少学校方面的管理,德育工作有一定的缺失,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班企合作新模式
针对实际情况,可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采用班企合作方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定一家合适的企业实行校企对接。企业要有一定生产规模,有一定产值,符合现在社会实际需要。根据这样的要求,学校选择了一家经济效益相对好的模具加工厂。工厂设备齐全,有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快丝、慢丝、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根据工厂已有的设备情况,选定合适的班级进行深度合作。学校选择的是刚入学的一年级第二学期的班级进行班企合作。
(1)班企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规模的实际情况,按照班级人数,选择每次10人的队伍,其他同学在教室里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理论课内容围绕企业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班主任随时跟上,在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中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
(2)班企合作的目标。目标一:熟练掌握设备的安全规程及操作方式。通过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知道企业产品及产品的功用。并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熟悉机器设备的情况,观察机器的性能,懂得安全生产操作的基本流程。目标二:能利用企业设备对企业产品进行加工。学校与企业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实习学生定岗定位。由于企业规模较大,平时产品较多较杂,经过和企业协商,由一名师傅指导多名同学完成相应的工作,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实践操作后,基本上能用企业设备加工相应零件。目标三:能根据企业要求,对企业产品进行改进和开发设计。企业性质是承接来料加工和自主设计开发,根据实践情况,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标四:能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做好设计,加工出成品,产生经济效益。相应的学生能胜任企业的所有岗位,包括物品采购、营销、售后等,能形成一支相对成熟的创业团队。班企合作终极目标:班企合作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学,学生的定位是做一个全能型的创新人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在学校期间可以利用学校的固有设备进行相应的创业工作,毕业后能快速创办自己相应的企业,达到创业的目的。
(3)班企合作中需解决的问题。第一,班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企业能在班企合作中,降低相应的劳动成本,在培养好学生的同时,学校方面给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得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去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好技术的同时,帮助企业取得一定的效益。同时明确企业师傅的育人身份,给他们颁发聘书、相应的证书,并用学校专项经费做相应的补偿。第二,班企合作中班级的教学问题。需要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双线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任务来自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从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到最后的成品开发,形成一个长效的教学实践体系。由于企业产品的不确定性,对于第二次课程开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把企业曾经做过的产品,开发成校本课程,在全校实习实训中推广,既让学生有一个实际的实习产品,又能有一个比较专业的检测手段,对以后实习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可以带着任务进企业,实践后可以带着问题回课堂,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形成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参加相应的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获得专业人员的指点。第三,班企合作中德育问题。以往的校企合作,对学生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有的学生出了问题,企业师傅很少去做相应的思想工作。采用班企合作模式,班主任能随时进企业了解情况,能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对企业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结束语
班企合作作为引企入校的延续,在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从学徒工做起,可以直接作为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孙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